人教新課標有的人教學設計
人教新課標有的人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所含的深刻哲理 ,樹立正確高尚的人生觀
2.理解詩中所運用的對比寫法及其表達作用
3.品味詩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教學重點:揣摩語句含義,品味詩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學習了好幾篇魯迅的作品,同學們還能想起來嗎?(學生自由回答)魯迅先生懷著對祖國對人民的赤誠的愛,始終站在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前列,用自己的筆,與一切人民的敵人作不妥協的斗爭因此,他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崇靜與愛戴,也帶來了敵人的攻擊和謾罵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詩歌《有的人》就是贊揚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鞭撻反動統治者的卑劣無恥的(板書課題)
二.揭示目標,明確任務
三.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走近臧克家:臧克家,我國現代著名詩人,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1949年10 月19自 ,是魯迅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隆重舉行各種紀念活動,詩人參加了首都人民的紀念活動,瞻仰了魯迅的故居,于11月 1日 寫就了這首詩
2.自學指導一: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試著找出以下信息:
(1)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明確】詩中是通過揭露批判反動統治者來襯托偉大的戰士魯迅的,因此,以“有的人” 題,對全詩內容進行概括和提示,“有的人實指兩種人,兩個對立的方面
(2)全詩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先總提后分說,第一節是總提是全詩抒情言志的總綱,第二、三、四節節寫兩種人的不同表現,第五、六、七節寫兩種人不同的結果,詩節之間逐一對應,承傳自然,脈絡清晰,環環緊扣
(3)全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全詩采用對比的方法歌頌魯迅先生的偉大品質和精神
四.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1. 齊讀第一節后討論:
(1)這節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怎么理解?
【明確】第一個活指軀體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死了;第二 “死” 指生命結束,第二個“活” 指精神永存這一節中,通過兩個”活”字和“死”字的對比,分別指出兩個不同人的生命價值
(2)兩個“有的人”分別指誰?
【明確】第—個“有的人”指反動統治者,他們只是為自己而活,生命毫無意義,因此,他們雖生猶死,第二個“有的人” 指魯迅以及像魯迅一樣的人,他們一生為人民,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即使生命己息,但永駐人間,因此,他們雖死猶生
2.分散讀第二、三、四節,邊讀邊思考:
(1)這三節,分別從那三個方面寫兩種人的具體表現?
【明確】這三節分別從對人民的不同態度 ,各自不向的人生追求和所起的不同社會作用這三個方面寫出了兩種人的具體表現,進行了美與丑、善與惡的鮮明對比,通過對比,熱情頌揚了魯迅的偉大精神和品格
(2)“把名字刻入石頭”是什么意思?
【明確】“把名字刻人石頭“是指給自己樹碑立傳,妄想流芳百世
(3)怎樣理解“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明確】《野草》,魯迅的散文詩集,魯迅熱愛野草,甘愿做野草,并甘愿在“燎原大火”中燃盡自己,這一詩句是對魯迅在革命斗爭中的偉大獻身精神的贊譽
(4)為什么“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明確】這種人為自己的利益而活,為滿足個人的窮奢極欲,他們勢必要欺壓別人,剝削別人,所以他們活著別人的利益受到侵害,別人就不能好好地活,這句話說明,反動統治者與廣大人民是完全對立的兩個階級,存在著你死我活的根本矛盾
3. 指名一學生朗讀第五、六 、七節,邊聽邊獨立思考:
(1)“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明確】把名字刻人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但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精神早已腐朽,靈魂早已死去,他們為人民所不齒,因此說“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2)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春的野草”?
【明確】這句是一種比喻的說法那些為革命為人民獻 出一切的人,人民會學習和發揚他們的精神,繼承他們的遺志,革命力量必將越來越壯大,革命也必定蓬勃發展,而革命者將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五.合作探究,綜合分析
全詩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的?
【明確】第一節將兩種人的不同的生命價值進行對比,以渺小反襯高尚,以丑襯美,以惡襯善第五一七節把兩種人由于不同表現而導致的不同結果進行對比在重重對比襯托中,魯迅的崇高形象更加鮮明
六.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與《有的人》進行比較,看看泰戈爾所贊美的“你”和課文里贊美的“有的人”有哪些相同的美德?兩首詩都運用對比的手法,但又有不同,說說不同之處在哪?
【人教新課標有的人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人教新課標《歡慶》教學設計(精選11篇)11-09
《春望》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精選13篇)03-24
教科版《宿新市徐公店》優秀教學設計10-24
體驗殘疾人的生活教學設計03-20
關于《有的人》的教學反思(通用11篇)07-23
一個人的教學設計模板03-20
鄂教版品德與社會《家鄉的變化真大呀》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3篇)01-07
關于長城的教學教后反思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