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精選12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
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通過對比表達自己觀點的寫作手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學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大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shì ) 怠(dài)叩問(kòu ) 綺秀(qǐ)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2、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
3、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⑴ 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⑵ 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⑶ 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⑷ 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
⑸ 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⑹ 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⑺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4、思考探究。
⑴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⑵ 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⑶ 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⑷ 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學生分小組討論。)
要點提示:
⑴ 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⑵ 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③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④余則綿袍敝衣處其間。
⑶ 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⑷ 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寫成發言材料,下節課交流。
八、布置作業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誦課文。
【資料鏈接】
一、關于序
古人送別時,往往以詩相贈,有時還給這些詩寫上一篇序,以介紹有關情況。唐初以后,單獨寫的臨別贈言的文章,也叫序,內容多是勉勵、勸慰兼抒發自己胸臆,或對某事發表自己的見解,又叫贈序(和書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寫給同鄉晚輩的一篇贈序。我們學過的《(指南錄)后序》是一篇書序,書序是寫在書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書的過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經歷了社會動亂,對治亂興亡的體驗較深,因此創作比較貼近現實。這個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劉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劉基則詩文兼長。散文長于議論,風格古樸豪放,鋒利遒勁,且富于形象性,《郁離子》《賣柑者言》可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學生,繼承了宋的文統與道統,且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潑辣,如《蚊對》《指喻》等。
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2
設計理念:
本課是八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言文,此階段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但很多學習文言文的習慣還沒有定型并內化為能力。因此,本課的設計我繼續堅持文言文以讀為主,積累為重點的理念。并以板塊的模式,展示學習文言文的步驟和讀書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知識積累與能力的培養,過程與方法的引導,并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2、通過課文分析過程的展示,讓學生明白怎樣讀懂一篇文章。
3、理解寫作手法的運用對于表現文章主旨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奮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材。
過程與方法
以讀為主,隨著學生讀的不斷深入,分析課文,感悟主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激發學生樂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理解作者求學之志和勸勉之情。
2、學習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感知文中作者的求學精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延伸拓展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師:同學們,今天有機會能和大家合作學習,我感到特別的高興,大家高興不高興呀?(高興)那就請大家在學習過程中拿出你們的熱情,勇敢的說出你們的見解,好嗎?(學生回答的聲音大)你們的熱情和勇敢我感受到了,相信今天我們的合作學習一定會成功的。(學生回答的聲音小)你們的熱情老師沒有感受到,能不能讓老師感受一下你們的熱情和勇敢呀?
師:那就讓我們隨著課文《送東陽馬生序》走回到宋濂的求學時代,看看宋濂是如何求學的吧! (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教學活動
活動一:識讀(咬文嚼字做積累)
1、學生第一次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完課文后停下來。(幻燈片)
師:今天我們的學生表現的特別好,不僅僅學習許多生字,而且通過交流,還學到了很多學習的方法,老師相信這些方法會對我們今后的學習有很多的幫助的。好,我們一起把我們剛剛結識的字讀兩遍。(生齊讀生字兩遍)
師:我們今天學習了這么多的生字,我們可以制作知識積累卡把他們積累下來,如制成知識積累卡一(正音)(教師出示幻燈片)
2、學生第二次讀課文,要求讀順句子,并用勾畫的方式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或句子。(學生讀書并勾畫)(幻燈片)
師:我看我們班里的同學都已經畫出了自己不理解的詞或句子了,現在我把我們班的同學分成幾個小組。小組內的同學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小組內討論交流,疏通文句。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在全班交流。(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師巡視和同學一起討論交流。)(幻燈片)
師:哪個小組還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學生提問,學生解答)
師:我們的小組合作很成功,把問題都解決了,下面請同學們抓住重點詞句的翻譯,把這篇課文的大意說給同桌聽。(學生互相說課文大意)
師:學習文言文,積累很重要,請同學們把重要的文言知識積累下來。如知識積累卡二—重點詞、知識積累卡三—重點句子、知識積累卡四—通假字、知識積累卡五—古今異義詞、知識積累卡六—一詞多義。老師小結:剛才大家合作解讀了本文內容,可見文言文并不難學。現在讓我們充滿信心,再齊讀一遍課文。
活動二:美讀(時空穿梭獲信息)(幻燈片)
師:三分文章七分讀,朗讀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能給人帶來鮮活的生活和美景,下面就讓我們美美的聽朗讀示范,隨著課文一起回到宋濂生活的時代,去看看宋濂的生活的`畫面,然后以“我看到宋濂在——”說一句話。(提示:1、少年時代的生活畫面;2、加冠以后的生活畫面;3、從師之時的生活畫面。)
師:通過對宋濂生活的了解,大家說一說宋濂求學苦不苦呀?
生:苦
師:好,我們再讀一遍課文,進入我們的第三個活動。
活動三:思讀(只言片語說技法)(幻燈片)
思考:請試著從多個角度說一說作者是如何表現自己求學艱難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
1、特定背景
2、故事情節
3、人物描寫
4、借助他者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每一個小組可以選擇其中一個角度也可選擇不同的角度分析。(學生討論交流,回答。)
老師總結:作者利用特定背景、故事情節、人物的直接描寫、借助文中的老師和同學的對比及反襯等技法。讓我們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其實,這些技法往往是文章主旨或具體情節、情感的放大器,會使文章的主旨或情感更清晰。我們在今后的寫作中也可運用這些技法。(引導學生把閱讀和寫作聯系起來。)
活動四:悟讀(追根求源思目的)(幻燈片)
師:剛剛我們一起分析了作者運用的多種技法,表現了自己求學的艱辛,目的何在呢?請學生朗讀課文,思考本文寫作的目的是什么?思考文章的寫作目的,寫作的背景和文體特點會對我們有幫助的,下面我們來看本文的寫作背景和文體特點。(出示習作背景和文體介紹。)
寫作背景:本文寫于洪武十一年(1378)。這一年,辭官歸里的宋濂又從家鄉到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當時是國都)朝見朱元璋。他的同鄉晚輩馬生則來拜見他,他便寫了這篇“贈序”送給馬生。(幻燈片)
本文的體裁特點: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是“贈言”的意思。贈序,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有臨別贈言的性質,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幻燈片)
師:下面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分析本文的寫作目的。(學生討論并回答)
師:看來作者寫了此篇文章,充滿了對后生的希望和鼓勵,我們讀來也受益匪淺,下面讓我們轉變角色,按下面的情景要求寫一句話,進一步體會此文給我們的啟發。(學生寫,并發言)(幻燈片)
A:“我”是宋濂——當“我”少年刻苦求學時,我認真地說……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說……
B、“我”是老師——當“我”細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說……
——當“我”聽聞宋濂成就時,我欣慰地說……
C、“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說……
——當“我”聽到宋濂成功時,我后悔地說……
老師總結,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寫”。
活動五:背讀(時時激勵銘吾志)(幻燈片)
師:通過同學們不同角色的轉化體驗,我們更深刻的感悟到宋濂的求學精神,值得我們欽佩,值得我們學習,課下請同學背誦這篇文章,讓他的經歷時時激勵我們!(學生當堂成誦最好,不能就放到課下繼續背誦)
三、作業
以馬生的身份給宋濂寫一封回信。
——本課例系葛維春主持的安徽省科學規劃課題“優秀中學語文教師專業成長個案與機制研究”成果,獲中國教育學會教學設計評比一等獎并發表于《阜陽高師學報》。課例作者管東奎,系該課題組核心成員,阜陽市教壇新星。
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文學常識及文體特征。
2、反復朗讀文章,把握文章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學的艱辛和勤奮,學習作者的求學精神。
一、導入新課
古語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翻開歷史畫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奮為基石鋪就成功之路:蘇秦以鐵錐刺股,發憤不已;路溫舒取水中蒲葉,抄錄《尚書》;朱買臣、李密負薪掛角,且行且讀;車胤、孫康囊螢映雪,苦學不輟;祖逖嘔心瀝血,夜半聞雞起舞;周恩來披肝瀝膽,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千百年來,眾多的光輝形象一直在用他們自身的行為勸勉我們要努力學習。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宋濂的讀書求學之路。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把握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元末明初文學家,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為“開國文臣之首”,著有《宋學士全集》。
背景資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了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勉勵他珍惜太學的條件,刻苦學習。
作品資料: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用于臨別贈言,多為勸勉鼓勵之辭。
目標導學二:反復朗讀,培養文言語感
1、反復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讀節奏。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2、結合注釋,反復朗讀,嘗試在朗讀的過程中感知文意。
3、小組內同學合作,借助工具書,同桌之間合作,老師指導,疏通文章大意。
目標導學三: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內容
1、宋濂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
明確:(1)家貧,少年得書之難:常借書于人,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2)成年從師叩問的艱難:趨百里外,從師叩問。
(3)求學生活條件的艱難:在艱苦的學習生活中,作者怡然自樂,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艷羨,精神上的富足,戰勝了物質上的貧困。
2、作者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羨慕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作者已經從讀書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樂,所以并不在意生活的貧困。
3、“今諸生學于太學”與作者兒時求學有何不同?作者寫“今諸生學于太學”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諸生無凍餒之患、無奔走之勞、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不必手錄書籍,這都是與作者兒時讀書所不同的。其目的是為了勸勉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應該好好珍惜,用心學問,不可荒怠歲月。
4、這篇文章的題目叫《送東陽馬生序》,然而文章一開篇就大肆敘說作者自己的求學之苦,有人說作者寫作該贈序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夸耀自己,你是如何看待這個觀點的?
明確:作者在開篇便現身說法,從自己艱苦的求學經歷切入,又兼及有關對比,用種種具體實在的事實說話,深寓對年輕人的殷切期望,告之以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勵年輕人努力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這自然不是對自己的夸耀,正如文中結尾所說:“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目標導學四:賞析文本寫作特征
1、閱讀第二段,說說哪些語句描寫了天氣的寒冷,這些描寫有何作用。
明確:“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作用:寫天氣寒冷側面烘托出自己學習的刻苦勤奮,其目的是為了鼓勵馬生刻苦努力學習。
2、本文多處運用了對比的寫法,請任舉一例賞析其作用。
示例:“同舍生皆被綺繡……缊袍敝衣處其間”,將自己的求學生活條件與同舍生進行對比,用同舍生的華麗富有反襯自己求學生活之艱苦,同時也突出自己求學信念之堅定。
目標導學五:發表觀點,個性表達
1、你覺得“先達”對弟子“未嘗稍降辭色”的態度可取嗎?為什么?
示例:
(1)不可取。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的,老師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長。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2)可取。我認為“先達”的“未嘗稍降辭色”并非不尊重學生,而是一種更負責的尊重。因為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同時,尊重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說說學了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示例:梅花香自苦寒來。勤奮與艱苦是相互聯系的,有了主觀的勤奮,持之以恒,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勤奮求學,這樣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貢獻。
三、板書設計
得書之難——借書抄書、錄畢送之
從師之難——立侍左右、俯身傾耳
求學之苦——負篋曳屣、四支僵勁
生活之艱——食無滋味、缊袍敝衣勤且艱
課后反思
本文感情深切,適宜朗讀,本文教學也從朗讀入手,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本文的教育意義十分明顯,因此,并未詳細解讀,只是稍做提示,便能引導學生感悟宋濂的學習條件和勤奮求學的精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最后表達的觀點,就是為了引導學生感受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其好好學習的熱情,達到本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不足之處本文生僻字詞并不少,但是由于感情極深,因此,究竟是在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知會文意,還是在解讀字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知會文意,需視情況做出選擇。
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的含義;熟讀課文,疏通文意。
2.學習古人的勤奮好學精神。
3.有感情地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梳通文意復述故事并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錄音材料、課件或小黑板。
設計思路
文言文一直是學習的難點,因為它的語言特點及字義與現代漢語差別很大,學生的思想包袱很重。教師可以以故事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閱讀以提高文言閱讀能力,在此基礎上突破難點。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導入:(出示課件l。)這是一篇贈序。明洪武年間,宋濂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致仕。第二年,宋濂至應天去朝見明太祖朱元璋。其時,在國子監讀書的東陽人馬君則以同鄉晚輩的身份前來拜訪,宋濂就寫了這篇文章贈送給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學而功成名就的事實,現身說法,勉勵后輩專心向學,刻苦自立,情真意摯,語重心長。
要求:記住作者。
二、自主學習
聽錄音,在老師的激情導人下,自主學習完成下列題目。
1.自由讀課文,畫出你不明白的字、詞、句,小組內討論解決。
2.積累常用文言詞。
3.小組內找同學復述故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合作學習
1.小組間交流,相互解決。
2.班上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師講解故事內容,從感情人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宋濂小時候就愛好讀書。家里窮,沒有辦法買書回來讀,常常向有藏書的人家去借,自己動手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及時歸還。有時天氣非常寒冷,硯池里的水結成很硬的冰,手指凍僵,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放松抄書,抄完趕快送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當我去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嚴寒的冬天,寒風凜冽,積雪有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還不知道,到了書館,四肢凍得僵硬了,不能動彈,服役的人拿熱水給我澆洗,用被子圍著蓋著,很長時間才暖和過來"。)
1.讀準字音。
嗜 叩問 叱咄 俟 負篋曳屣
皸裂 媵人 餒 衾 燁然 缊袍
(要求一個學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若有錯誤及時糾正。)
2.說出下列詞的意思。
無從:沒有辦法。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以是:因此。
患:擔心,擔憂。
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詢問。
叱咄:訓斥,呵責。
窮冬:冬末。
沃灌:澆洗。
燁然:光彩耀眼的樣子。
緄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缊,舊絮。敝,破舊。
3.小組同位間復述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要求:
(1)一名同學復述故事,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2)朗讀課文采取多種方式,齊讀、個人讀、默讀等。
五、研讀賞析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1.學生閱讀本段,小組合作完成下列題目。
(1)解釋下面加點字的意思。
嗜學: 逾約:
假余: 走:
(2)簡潔地概括上述文段的內容。
(3)作者學習的勤苦表現在哪些地方?
2.小組代表發言。
明確:(作者在這一層中講述幼時求學的情況。開篇就點"嗜學",為全文奠定基調,"嗜學"和"家貧"是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學的勤苦。)
(明確:
(1)喜歡、愛好;超過;借;跑
(2)講述"我"幼時求學的情況。
(3)借書、手自筆錄、天寒不怠、走送不逾期。)
六、梳理鞏固
談收獲,整理筆記。
七、拓展訓練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積累運用"部分。
八、布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一再說自己求學之難,這與本文的寫作意圖是否相差甚遠?作者到底想對同鄉說些什么呢?
二、自主學習
師:自讀課文第二部分,注意解決以下問題。
1.識記難理解的`字詞并積累在閱讀本上。
2.本段講述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與先前自己形成對比,試進行分析。
3.作者運用對比,引出說明的道理。
4.通過學習本文,你有何收獲?
三、合作學習
1.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內交流。
2.班內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1.給下面的字注音。
廩稍( )裘( )餒( )謁( )撰( )贄( )
解釋重點詞語的意思。
廩稍:官家給的糧食。
餒:饑餓。
假諸人:假之于人,向人借書。
諸:之于。
謁:拜見。
夷:平合。
2.理解對比手法運用的作用。
文中共有四組對比:
(1)"有廩稍之供""裘葛之遺"與"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2)"坐大廈之下誦《詩》《書》"與"行深山與巨谷中"。
(3)"未有問而不告"與"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4)"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與"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3.本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明確:(若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4.本節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只學生能夠說出本堂所學知識即可,不可要求面面俱到。)
五、梳理鞏固
同桌間交流本節課的收獲。
六、拓展延伸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如有時間可在課堂內完成。)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有廩稍之供裘葛之遺 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
坐大廈之下誦《詩》《書》 行深山巨谷中
未有問而不告 未嘗稍降辭色. 叱咄
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 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優越、 艱苦
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一些文言字詞;了解“序”這種文體;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熟讀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多種形式朗誦訓練,提高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積累字詞,解決疑難點,把握文章內涵。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養成勤奮刻苦的習慣,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困難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一些文言字詞,理解并熟讀背誦課文。
難點: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內涵,挖掘其現實意義。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二)檢查預習
1、點同學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叩(kòu)問 叱(chì) 咄(duō) 俟(sì)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擁覆 皆被(pī)綺繡 容臭(xiù) 燁(yè)然 缊(yùn)袍 敝(bì)衣
2交流搜集到的有關作者,作品背景的知識。(教師依據情況補充)
(三)疏通課文文意
1、指導學生運用“五讀法”,即“讀標題、讀引言、讀課文、讀注釋、讀練習”自主學習課文。要求用梳辮子的方法整理本課重點文言字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2、小組合作交流解決疑難點,不能解決的在全班交流時提出共同解決。
3、全班交流,教師引導性地鞏固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都是怎樣解決的?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3)、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全班交流,明確:
(1)、本文以作者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敘述在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生涯中的艱苦和勤奮,表現了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奮的學習精神。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馬君的殷切期望。
(2)無書: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無師:無碩師名人與游──求師: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為師嚴厲:未嘗稍有降辭色(遇其)叱咄──求學禮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禮愈至。
求學中途艱難: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受人照顧: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學習生活艱苦: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處其間──樂以忘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贈序,亦即贈言。是作者寫給馬君的贈言,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滿懷期望,態度懇切。
(三)、精讀研討(小組合作探究)
1、作者為什么能克服種種困難,而“卒獲有所聞”?
2、文中從幾個方面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呢?
3、找出課文中議論的句子,說說它的作用。
引導學生對照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深入地討論,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也要提高認識。
(四)、體驗與反思
引導學生比照作者,談談自己的學習經歷,找出不足,提高認識。
(五)、課堂總結
(六)、課后積累:搜集古人在艱苦條件下勤奮學習、以苦為樂的事例。
(韋編三絕 懸梁刺股 囊螢映雪 鑿壁偷光 畫荻教子)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一、嗜學、力學:
1.無書借書抄書──讀書┐
2.無師遠訪先達──求教├──艱
3.求學過程艱苦──有得┘
二、善學、勤學:(對比)──勤
三、寫序目的──篇末點題,交代主旨。
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6
一、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通過現身說法,以自己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啟發馬生,以達到勸學的目的。
4、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1、復述課文,掌握作者求學的主要經歷,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2、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三、情感目標
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四、教學重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說理的技巧。
五、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六、教學方法
誦讀法 討論點撥法 復述法 品讀法 延伸拓展法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方法一: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方法二:同學們,在五單元前面幾篇課文里,我們學習了幾種古代不同體裁的文章,如吳均的書信體山水小品文——《與朱元思書》、陶淵明的自傳體文章——《五柳先生傳》、韓愈的議論性文章——《馬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體裁為贈序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樣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
二、作者簡介:
宋濂,明初文學家。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現漸江義烏人)。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朱無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稱贊他為: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集》。
三、題目解說:
1、關于東陽:漸江東陽縣。 與作者算是同鄉(同一個省)。
2、關于馬生,馬君則。 “生”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馬君則是作者同鄉人,在京城太學里讀書。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過作者,并寫了長篇書信作為見面禮,文筆十分暢達。和他探討學問,語氣平和而且神色謙遜。還自己對我說他小時候用心學習非常勤奮,這真是個好學的.青年。現在他將要回家探望他的親人,我因此講了自己求學的艱辛來勉勵他。
3、關于“序”。這是一種文體,并非“序言”。序分為書序和贈序。
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
贈序:始于唐朝,唐宋以來,文人在送別時,常常以詩文相贈,有人把這些詩文集中起來,再作一篇序,就稱之為贈序。后來,盡管沒有什么詩文,只寫一篇送別贈言的文章,也叫贈序,內容多是勸勉、譽揚之詞。
本文就是一篇贈序。
四、背景介紹: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義烏)到應天(現江蘇南京)去朝見朱元璋時,同鄉晚輩馬生拜見自己后所寫。
五、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六、再讀課文,抓住重點字詞意思,初步理解課文大意。
七、作業設計。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肢體。
2、合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湯沃灌。 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寫出下列加點字的古今含義。
1、余因得遍觀群書。 余: 古義:我。 今義:多出的,剩下的。
2、錄畢,走送之。 走: 古義:跑。 今義:行走。
3、媵人持湯沃灌。 湯: 古義:熱水。 今義: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假: 古義:借。 今義:虛偽的,不真實的。
(三)解釋下列點字詞的意思。
1、無從致書以觀。 致:得到。
2、弗之怠。 怠:放松,松懈。
3、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碩:大。
4、俟其欣悅。 俟:等待。
5、缊袍敝衣。 缊:舊絮。
6、禮愈至。 至:周到。
7、腰白玉之環。 腰:名作動,腰
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序與贈序的不同。
2、學習運用對比表現中心的寫法。
3、引導學生從前人的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精神中受益。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上新課之前,先讓我們一起來回一下從初一到現在學過的'特殊的文言文體。
(書,表,記,疏)
二、導學
1、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種新的文體:序
2、以前,你看到過“序”嗎?它都寫些什么?
3、師生比較后小結:“序”作為一種文體,可分為“贈序”和“書序”。“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介紹作家生平或目的,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面贈序與書序性質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4、請一學生讀課文,正字正音
5、全班讀課文,思考:
(1)本文“序”的目的何在?(勉勵馬生刻苦學習)
(2)透過文字,我們從哪些語句可看出作者少年時求學的艱辛?并用自已怕話說說。
(3)作者記寫“太學生”的目的何在?(對比)
(4)文中除此對比外,還有對比嗎?
三、聯想學習:像這樣“勸學”的文章,你還可以說出哪些?(《為學》,《孫權勸學》)
(聯系《為學》可讓學生背背,并從內容上比較)
四、小結“以”字句:
1,以衾擁覆。(介詞,“用”)
2,生以鄉人子謁余。(憑借身份)
3,家貧無以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來”)
4,以中有足樂者。(表原因,“因為”)
5,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介詞,“把”,“拿”)
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積累文言詞匯,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領悟作者“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求學態度。把握寫作目的,領會寫法作用。
3.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奮求學的精神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難點
1.翻譯、理解、背誦課文,學習作者執著的求學精神。
2.學習文章對比手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讓我們齊讀三則勤學的名言。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誡子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顏真卿《勸學》
業精于勤,荒于嬉。韓愈《進學解》
同學們,我們還有些同學不夠勤奮,甚至抱怨學習生活艱苦,如果你了解了古人勤學的情況,你就會在對比中發現,我們的學習生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贈序《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宋濂。出示課件,了解作者。
二、經典誦讀,整體感知
1.老師配樂背誦課文。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好節奏、揣摩語氣及情感。
2.學生自由朗讀。
3.教師隨意抽一名學生朗讀,師生合作評議。
4.全班齊讀。
三、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1.參看課文注解,自己邊讀句子邊翻譯。
2.同桌互動,你讀我譯,我說你聽,互相補充。
3.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文中重點字詞句,要求學生解釋或翻譯。學生有疑義的或有錯誤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師生合作解決。
4.要求學生就通假字、“一詞多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在文中尋找歸納整理,以此為手段,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匯,突出重點。
四、深入探究,解讀文本
探究1:閱讀第一段,找出能體現時間變化的詞語.
明確:“幼時”“加冠”
探究2:分析作者“幼時”的學習經歷。
A.作者幼時最喜歡做什么事情,遇到了哪些困難,如何解決的,收到了什么效果?
明確及分析:最喜歡做的事:讀書。
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家貧無書以觀——借書
計日還——天寒筆錄
收到的效果:遍觀群書。收獲:作者是一個刻苦學知識的人。
探究3:分析作者“加冠”后的求學經歷,體會并學習作者勤奮刻苦的精神。
A.作者求學的艱難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叩問跋涉生活
B.分析“叩問難”部分,結合具體語句分析作者難在何處?作者的態度如何?
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明確及分析:難之體現:1“趨百里”說明路之遠。
“門人弟子填其室”說明人之多,競爭激烈。
“未嘗稍降辭色叱咄”說明老師嚴厲
作者態度:恭敬——“色愈恭禮愈至,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效果:“卒獲有所聞”
收獲:可見作者渴望求知識。
C.分析“跋涉難”部分,結合具體語句分析作者難在何處?作者達成目標了嗎?
明確及分析:難之體現:
“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說明環境惡劣。
“曳屣”說明路遠。
“足膚皸裂四支僵勁”說明肌膚受苦。
到達了目的地:“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收獲:可見作者決心獲知識。
D.分析“生活苦”部分,運用了什么手法體現作者生活苦的?作者的內心是如何看待這份苦難的?
形成這種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及分析:運用對比手法體現生活之苦:
作者:“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食簡“缊袍敝衣”——衣粗
同舍生:衣足食美
作者想法:“略無慕艷意”
形成原因:“以中有足樂”
收獲:心中有真知。
探究4:面對求學路上的重重困難,作者是憑借什么克服了困難,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目標的?
明確及分析:勤奮與艱苦。
“勤且艱”是對前四層意思的歸納。勤奮與艱苦是有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刻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原因。
5.小結:
本文主要從致書之艱、從師之難、途中艱難、生活艱苦這四方面來講述了作者的求學生涯。作者講述這些的目的是勸勉馬生努力學習,老師也寫了一篇《送東陽馬生序》比較一下,看看哪一篇的勸勉效果更好。
生:宋濂的勸勉效果更好,因為用自身的事實經歷更易打動并說服馬生。
生:老師寫的只是空頭說教,說服力不強。
生:為達到教導的目的,現身說法,循循善誘,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勵作用。因而從自己當年的求學經歷談起,委婉地說到馬生的好機遇,從而要求馬生專心用功讀書。
(板書:現身說法)
6.讀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明確:學習的動力源于濃厚的興趣;向人求教要謙虛誠懇;學習要敢于發問;學習要有主動性;學習要勤奮刻苦;以讀書為樂,就會不畏艱難。
7.作者為什么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豪華的'情節?(齊讀這一段)
找出文中其他體現對比的地方,并體會運用對比手法的作用?
明確:師生態度師:辭色嚴厲,甚至叱咄
生:色愈恭,禮愈至
寫教師的嚴厲,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艱難和求學態度的誠懇。
生活情況同舍生:衣飾華美,飲食鮮肥
作者:緼袍敝衣,日僅再食
寫同舍生的奢華生活在于與作者的貧困生活形成對比,突出作者生活條件的艱難,從而襯托他讀書的勤奮、執著和以讀書為樂、樂以忘憂的求學精神。
總之,用了對比的手法,作者的求學經歷和諸生的經歷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目的在于突出要有所成就,環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勤奮、專心。正如韓愈所說:“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通過對比,作者說明了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效果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學者的態度:要“勤且艱”,要勤奮,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鮮明、更有說服力。
8.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給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體生動。試舉例。
(1)示例: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賞析:“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這是概括性的評價,然后用學生擠滿一屋子這一情景進一步烘托渲染,說明這位老師確實有學問、有知名度。但是,即便人很多,老師也沒有“稍降辭色”,言辭、態度很嚴肅,絲毫也不隨便。
(2)學生合作交流。
學生可能會找到以下句子。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賞析:“手自筆錄”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學習的勤奮態度。接著進一步描寫寒冬天氣抄書的情景,“硯冰”、“不可屈伸”等突出了學習的刻苦。作者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著筆,用來說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賞析:“負篋曳屣”,表明窮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險惡。窮冬、烈風、大雪,分別從季節、環境、氣候的特點上著眼。“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這些又反襯了天氣的嚴寒和行路的凄苦。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賞析:作者連用幾個動詞,“被”“戴”“腰”“佩”“備”,著力寫出富家子弟服飾的華美,勾勒出他們的光彩艷麗的形象。
五、作業設計:
作者家貧嗜學,樂而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想一想,并將它寫下來。
結束語
今天的我們有國家給我們提供九年的義務教育,為我們建設寬敞明亮的教室,配備先進全面的學習資源,我們享受著父母的衣食供養,老師們環繞在你們身邊,隨時為我們答疑解惑。
身處這樣優越的條件中,我們再回頭看看那個為了看書“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的宋濂,看看那個為了求師問道而“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的宋濂,看看那個“負篋曳屣冒著窮冬烈風在深山巨谷中”艱難前行的宋濂,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業有不精、德有不成”呢?
我想,這篇振聾發聵的《送東陽馬生序》不僅僅是寫給馬生的勸學文,更是寫給在座正在努力學習的少年們。希望大家能夠秉承宋濂的學習態度,用勤奮這條神奇的線,串起無數知識的珍珠。人生在勤,不索何獲。讓勤讀成為一種品格。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第一段:求學之難,用心之專幼時求學情形: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成年求師情形:未嘗稍降辭色;叱咄從師求教道路之苦:行深山巨谷中衣食粗劣,生活儉樸: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
總結全段:勤且艱;對比
第二段:今日學習條件之優越今日生活之優越:廩稍之供、裘葛之遺今日居住條件之優越: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今日師資條件之優越:未有問而不告今日圖書資料之優越:宜有之書皆集于此第三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熟讀成誦。
2.掌握常用的一些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及用法,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3.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直至全文成誦。
過程與方法:
1.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培養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以記敘為主,適當加以議論和間以形象描寫的方法。
3.學習用對比來表現中心內容的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現身說法的用意--勉勵學生刻苦學習。
【教學重難點】
1.倒裝句和省略句。
2.用對比來表現中心內容的手法。
3.掌握文中的常見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的用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蘇秦“頭懸梁,錐刺股”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以此設置課堂教學情景,導入新課)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由學生根據課前準備介紹,教師適當補充)
1.寫作背景。
明洪武年間,宋濂官至翰林學士,洪武十年(1377)辭官。第二年,宋濂至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太祖朱元璋。其時,在國子監讀書的東陽人馬君則,以同鄉晚輩的身份前來拜訪,宋濂就寫了這篇文章贈送給他。
2.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義烏一帶)人。明朝文學家,幼年酷愛學習,家貧無書,常問藏書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堅持不懈,由此得遍觀群書,學識淵博。元末,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不受。后與劉基等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回鄉。不久,因長孫宋慎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節。宋濂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文集》。
3.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初讀,讀準音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系。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續現象為標準。要求學生在自由朗讀時,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1.順暢讀出全文,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參照書下注釋,或利用工具書重點查釋文中無注釋的字。
四、譯讀,明其意
1.自由閱讀:參照書下注釋,初步疏通文意,用筆標出自己不會翻譯的地方。
2.小組交流:我讀你譯,你讀我譯,以直譯為主結合意譯,力求準確、通順,翻譯時,尤其要注意對特殊句式的`把握。
3.課內交流:教師指導學生掌握重點字詞,翻譯重點語句。
4.交流質疑:讓學生把譯釋的疏漏點、謬誤點、疑惑點、分歧點提出來,師生共同解疑。
(1)通假字:
支:通“肢”,四肢。 被:通“披”,穿。
(2)古今異義:
A.走送之 走:古義指跑。今義指行走。
B.持湯沃灌 湯:古義指熱水。今義指食物煮后的汁水。
(3)詞類活用:
A.手自筆錄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B.主人日再食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C.腰白玉之環 腰:腰佩。
五、作業
1.對譯課文,要注意關鍵詞語譯準確了。
2.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一、導讀,解其旨
1.檢查學生熟讀、背誦的情況。(小組比賽,看誰背的快,推薦到全班背誦)
2.速讀第一段,找出描寫作者求學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話或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提煉概括。
明確: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2)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3)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4)余則袍敝衣處其間
3.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本段最后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課堂討論:本段用什么手法寫自己求學艱苦的?好在哪里?
明確:主要用了記敘的手法,有的地方加以描寫和渲染及議論,使文章生動形象、中心突出。
5.第二段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的用意何在?
明確: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說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并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裘葛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經過四層對比,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6.討論:課文第3段是怎樣體現贈序特點的?
明確: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學生概括歸納后,可以引導學生對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作進一步闡述)
7.文章的結構安排有什么特點?
明確:縱觀全文,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現身說法,也就是全文立意的基礎;后兩部分則是層層深入,突出作者的主旨。前一部分寫得愈充分,愈能打動人心,那么后兩部分發揮起來,就會越發自然流暢,結束時就更為明確飽滿。盡管全文沒什么波瀾起伏,大開大闔,但字里行間真誠動人,其胸襟、氣魄,在描述和說理中畢露無遺,正是因為這些,才使文章傳世不朽,膾炙人口,成為名篇佳作。
8.學生交流討論: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要“勤奮”、“專心”,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請結合你的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練讀,背其文
1.完成“探究、練習”。
2.課文比較長,分段背誦,化長為短,組織學生力爭當堂背會。
【資料寶藏】
1.宋濂其人
宋濂不僅學識豐贍,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經驗富足。馬生原是個用心于學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作者又為何還要如此教誨?作者不說太學使人養尊處優,不求上進,而講條件優越,要充分運用。這是因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寶座后一直妒賢嫉能、殺戮功臣,以鞏固其統治。他的親信謀士、開國功臣劉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陰謀,開國元勛徐達、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中丞涂節、吏部尚書詹徽、開國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種借口而殺害。宋濂可謂知時識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還鄉,退居林泉。他這次“朝京師”,馬生“撰長書以為贄”,對他加以贊頌,他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贈序中不講為國為民之類的涉嫌的話,而講萬年百處可說的讀書問題。談讀書,還不忘贊揚一下太學,對皇帝主辦的學校條件說了一番好話。從這里可見宋濂不僅飽有學識,而且老于世故。宋濂雖然如此小心謹慎,可是后來他的孫子與一案有牽,也株及了他。
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
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利用文中的對比展開討論,層層剝繭,領會文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教學重點:
文章的內容層次和作者刻苦求學、自大勵奮進的精神。
教學難點:
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
教學方法:
讀啟發、比較法、感悟法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1、簡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金華)人。早年家境貧寒,因能刻苦自學,終以文名稱世。元末被舉薦為翰林院編修,固辭不就。隱居山中,潛心著述。明初應聘到應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學提舉,后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一,參與明初禮制重建,受到明達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牽扯連貶謫四處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學士全集》。
2、簡介序
序是古文的一種文體,送別時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別時,往往以詩相贈,有時還給這些詩寫上一篇序,以介紹有關情況。唐初以后,單獨寫的臨別贈言的文章也叫序,內容多是勉勵、勸慰兼抒發自己胸臆,或對某事發表自己的見解叫贈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寫給同鄉晚輩的一篇贈序。
3、我國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學的故事
囊螢映雪:囊螢,以囊盛螢。《晉書·東胤傳》:“(胤)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以照書,以認繼日焉。”《尚友錄》卷四:“孫康,晉京北人,性敏好學,家無油,于冬月嘗映雪讀書。”
懸梁刺股:《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址三引《漢書》:“孫花色品種字文寶,發學,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后為當時大儒。”
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畫荻教子:《宋史歐陽修傳》:“(修)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獲畫地學書。
教讀新課:
一、教讀1-2自然段
(一)自主學習
1、掌握重點詞句
(1)、余幼時即嗜學。嗜:喜歡。
(2)、無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游:交往。趨:跑。
(4)、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被:披。腰:腰戴。
(二)、合作學習:內容理解
我求學時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討論明確:
(1)、致書之難。
因為家中貧寒,沒有錢買書。解決的辦法是向藏書人家借,親自抄寫,并且從不超過約定的期限,艱守信用。在抄書過程中,天寒地凍,硯池中的水結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為我講信用,所以大家樂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有機會博覽群書。
(2)、從師之勞。
所居之處地名人碩師和他交往,學習中遇到的難題難以得到解答。解決的辦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師,且對待老師的態度是畢恭畢敬,對老師要察顏觀色,等到他休息好了,還要等到他怒氣消了,心平氣和了,才敢去請教。所以最終結果是“卒獲有所聞”。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遙遠,季節又是寒冬臘月,路又崎嶇不平,還有大風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腳被凍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凍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熱水溫棉襖覆蓋才能暖過來。
(4)、生活之艱。
比較點
我
同舍生
吃
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日多食,有鮮肥滋味之享。
穿
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感受
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1
第二課時
一、課前復習
復習本課重點實詞、虛詞。抽背課文。
二、新課導入
接下來,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讀課文,內容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自己的求學經歷的?
2.作者為什么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華麗的情節?面對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態度?
3.作者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羨慕的原因是什么?聯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或體會。
4.作者為什么能克服種種困難,而“卒獲有所聞”?
5.結合全文,說說作者最終能夠學業有成的幾個條件。(各用四個字概括)
6.本文作者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并不講大道理,卻直接以自身經歷相告,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7.作者寫作這篇贈序的目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8.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請找出來并說說有何作用。
(二)品讀課文,句段賞析
1.品味“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中的動詞。
點撥:“趨、從、執、叩問”這些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求知欲望。
2.品味“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點撥:運用動作和神態描寫,表現了作者對老師的尊敬和對知識的渴求。
(三)熟讀課文,主旨探究
通過對比,作者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點撥:作者說明了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效果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學者的態度:要“勤且艱”,要勤奮,要能吃苦,要有恒心。
(四)賞讀課文,鑒賞評價
1.宋濂用自己的求學經歷,告訴了馬生什么道理?時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學精神,我們還有哪些值得借鑒?
點撥:在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親身實踐和體會告訴馬生: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學習的內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別,但他所講的道理對我們仍然具有啟發和教育意義。作者那種不怕艱苦、勤奮好學、安貧樂道、不慕富貴的精神,他對馬生的`熱情關懷和諄諄教導的態度,以及他的誠實守信、尊師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學習中的苦和樂”為話題,運用對比的方法,談談你的理解。
點撥:現在的中學生,“讀書苦”幾乎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深諳了宋濂之苦與累后,我認為我們所謂的苦,簡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書,抄書,而我們的書應有盡有,卻不曾用心讀過;宋濂百里之外求師,行深山巨谷中,還常“遇其叱咄”,而我們坐在明亮溫暖的教室里,卻不一定“有所聞”;宋濂受凍餒之苦,而我們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用心不專。這么優越的條件,卻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五)課外拓展,對比延伸
《送東陽馬生序》與下文所談的都是為學之道,這兩篇文章所說的道理,其共同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有哪些?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古人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之士,雖有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圣,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乎?
(節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
思路分析:共同之處:要勤勉好學,做學問要與人研討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討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處:《送東陽馬生序》從為學之難的角度說勤勉,也談了尊師之道;短文談“為學”不進則退的道理,講為學要認真鉆研,獨立思考,要出門學習(或開闊眼界)。
四、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將自己的經歷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這種認識對于我們今天過飯追求物質比拼,“擇校熱”“炫富”等不良社會風氣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五、練習設計
說說你對“以中有足樂者,布置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并就此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六、板書設計
作者:幼時 求學難 得書難、求教難、奔走苦、從師艱
太學生:
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的】
1、學習對照的寫法。
2、否定句代詞賓語提前和主語省略的用法。
3、領會苦學方能成才的道理。
【重點難點】
1、對照的寫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
【教學設想】
自讀課。
此課可要求學生熟讀,并能背誦其中重段落,領會方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并學習對比
的寫作方法。
授課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指南錄〉》
《送東陽馬生序》
1、書序(序跋)
《太史公自序》
敘述著作旨趣
《齊民要術序》
2、贈序
《送孟東野序》
寫給臨別親朋的`
《送薛存義序》
二、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180,字景濂,號潛溪。浦江(浙江義烏縣)人。元末明初文學家。
明初:受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諾(參與撰寫朝廷重要文書)。因長孫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中途病死。
“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另二人是劉基和高啟)。著有《宋學士文集》。
三、自讀課文,并作分析
1、逐段分析。
全文包括3段
(1)敘述自己在青少年時期嗜學勤讀,不怕艱難困苦的堅強意志和刻苦精神。
簡析:
家貧無書
艱
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
求書 借書學習
勤 手自筆錄,弗之怠
遍觀全書
無師與游
艱
趨百里外求師
求師
師
勤 (對比)
生
奪走辛勞
艱 余
生活艱難 (對比)
從師 同舍生
略無慕艷意
勤 (側寫)
中有足樂者
正面寫自己得到學習的最大快樂,側寫專心求學,刻苦勤奮。
(2)批評當時太學諸生學習條件優越而不知好學,勉勵他們不要辜負好條件,應當專心至致志,努力學習。
簡析:
無凍餒之患
無奔走之勞
太學生良好學習條件
有師可問
有書可讀
(與上一段處處對比)
以“今”開頭,轉入與過去學習條件的對比,聯結自然。然后作出有力的論斷,勉勵太學生德成業精。
(3)說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
簡析:
撰長書—辭甚暢達(書面表達能力)
馬生“善學” 論辯—言和而色夷(口頭表達能力)
學習用心甚勞(原因)
扣題。道為學之難以勉勵馬生。
2、歸納寫作特點。
(1)通過敘述自己親身經歷說明問題,令人有親切感,易于接受。(有情節,選材典型)
(2)描寫人物生動形象。
先達──德隆望尊。
門人弟子──虛心好學,尊敬長者。
(3)對比鮮明。
師 余 前人 昔 昔 昔
生活 師 書 (生活、學習條件)
生 同余生 今人 今 今 今
四、小結
1.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現實意義)。
2.對比手法的運用。
五、作業
1、整理課文字、詞知識。
2、書題二、三。
【附錄】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書序
文體
贈序
昔(余) 今(太學諸生)
求書
凍餒之患
奔走之勞
求師 無
有師可問
有書可讀
從師
〖對比
自道為學之難 勉勵德成精
【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精選11篇)11-24
《送董邵南序》韓愈文言文賞析11-23
馬說的教學體會及反思03-07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公開課教學設計02-15
《送魏萬之京》教案設計08-10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