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短文兩篇》優秀教學設計
七年級下冊《短文兩篇》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3、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4、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2、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預習,就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
2、列舉自己最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3、教師設置精當的思考題備案,以供學生參考。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行道樹》:
1、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其象征意義的。毛澤東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識記字詞。(包括《第一次真好》)
三、整體感知
1、自讀,發現問題:
讓同學們獨立閱讀,調動自己的學習經驗,歸納學習本課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提出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2、討論,篩選、整理: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發現的問題。比較淺顯的,組內討論解決;集中疑難問題,準備課堂發言。
3、課堂討論,確定思考題:
小組代表發言,提出問題。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⑴ 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
⑵ 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業是什么事業?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
有關提示:神圣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⑶ 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四、研討與賞析
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的問題盡量深刻一些。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這篇課文的現實意義,進行人文教育。
1、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2、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3、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有關提示: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4、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提示:
采用了對比手法:
⑴ 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
⑵ 與人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5、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讓學生體會形象化的語言。學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樣的,蕪雜的,教師要幫助學生突出重點,明確中心。 )
五、拓寬與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1、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2、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牢騷,你怎么看?
提示:決非發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4、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六、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七、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2、預習《第一次真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第一次真好》:
1、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重大意義,珍視第一次經驗。
2、學習以小見大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3、了解選材的典型性。
〖教學設計
一、導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難忘的經歷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紅柿的那個人嗎?你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重大意義嗎?第一次遠行、第一次脫險、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從我們有意識以來,數不清的第一次,無一例外地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誰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奧妙呢?周素姍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
感悟課文內容。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情感和速度。
2、默讀課文:
獨立思考。出示思考題:
⑴ 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⑵ 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⑶ 作者為什么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⑷ 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⑸ 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無益的。本文所說的第一次屬于哪一種?為什么?
(引導學生探究性閱讀,整體把握,篩選信息,猜想印證,形成解釋。)
3、課堂集中討論、解答:
引導學生采用互動方式,合作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⑴ 第一次真好指感覺真好: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⑵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⑶ 作者從不同角度寫了兩件事:前者寫的是植物;后者寫的是動物。前者寫的是靜態;后者寫的是動態。前者的感覺沒有變化:只是喜悅和新奇;后者的感覺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先是驚喜,再是惡心,而后喜愛。這樣寫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現作者的個性體驗,也能與讀者產生共鳴,有典型意義。
(學生談不透,教師要予以引導、點撥。)
⑷ 詳略得當:詳寫的是看柚子樹和看孵小鳥兩件事。略寫的有六件事,均一筆帶過。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部分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旨在以小見大地表現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義,同時,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
⑸ 本文寫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為所舉的每一個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發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三、研讀與賞析
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結合研討與練習,引導學生重點研讀與賞析作品的語言,以求達到對課文內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讓學生提出最感興趣或有疑難的問題,供全體同學討論。
出示思考題:
1、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2、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
3、我喜愛他們又甚于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現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力的贊嘆。
4、找出課文中帶有議論性的句子,試分析它的作用。
本題的設計旨在讓學生逐漸了解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解釋課文有關內容,并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深化理解。
1、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嘗試嗎?
提示: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應當積極嘗試。如舍己為人等。
2、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它對你后來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4、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
五、小結
同學們,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據說西紅柿最早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沒人知道它可以吃,且營養豐富。我們應當感謝那個第一次吃西紅柿的人,他當時的勇氣決不亞于視死如歸。我猜想,他嘗試以后的感覺一定是新鮮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個第一次,竟使西紅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佳品。
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的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給社會帶來進步。
六、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2、習作:寫一篇題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七年級下冊《短文》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下《短文兩篇》教學設計02-28
科學下冊《水結冰了》教學設計09-06
課文《手指》優秀教學設計02-27
《租船問題》優秀教學設計02-10
四年級下冊《連減的簡便計算》優秀教學設計02-28
七年級道德與法制的教學設計03-02
冀教版四年級下冊《Is this your pencil》優秀教學設計03-14
燕子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04-28
《鉛筆有多長》優秀教學設計02-15
語文園地七優秀教學設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