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案
《山市》教案
教學目標:1、 理解文意,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2、 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景色。
3、 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養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重點:反復朗誦,積累文言詞語。難點: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學過程:一、導入:
(展示幾幅海市蜃樓的圖片)提問:你見過這樣的景象嗎?你知道它是什么嗎?(學生自由發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往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象,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為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為“海市”或“海市蜃樓”。這種現象有時人們在山區也可以看到,人們就稱之為“山市”。
(出示課題)
二、介紹作者、作品:(注釋)投影補充:《聊齋志異》是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說為主,此外還有散寫特記、隨筆寓言等等,主要寫狐鬼怪異的故事,也收錄了一些奇特的事。
三、指導朗讀:
1、 小聲自讀,畫出讀不準的字,同桌交流解決。
2、 注意以下字的讀音。(投影)奐山 青冥 飛甍 高垣 睥睨 連亙 霄漢 逾時 倏忽3、 齊讀課文一遍。四、理解課文:1、 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畫下不能解決的句子。
2、 四人小組交流疑難句子,合作解決。(未能解決的全班交流)
3、 思考:山市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畫出表時間的詞語)
明確:三個階段:(投影明確)
1) 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
2) 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
3) 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
4、 請學生依照這個過程,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以圖畫或語言描寫的方式展示你腦海中“山市”的景象。(選取幾個,實物投影)
5、 再次朗讀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1、開頭,我們提到了“海市蜃樓”,這種奇觀古人是無法解釋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氣而成的想象。可我們現代人已經懂得了它的科學道理,你知道嗎?(學生發言)(投影補充關于“海市蜃樓”的小知識)
2、你能根據這個知識來推測“山市”形成的原因嗎?(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 齊讀課文一遍。
六、布置作業
1、 課后朗讀課文
2、 課外查閱資料,對“山市”這一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有關資料:海市蜃樓是如何形成的? 在沙漠中,迷路的人缺水缺糧,忽然看見了綠洲,但走近了卻發現原來只是海市蜃樓的幻像,空歡喜一場,這就是海市蜃樓,是大自然跟我們玩的魔法。它的成因是光線在空氣中被折射,再加上全內反射的結果。 如果要明白海市蜃樓的成因,首先要明白為甚么光線在空氣中會被折射。原來,不同溫度的空氣有不同的折射率,就好像許多不同的介質一樣。靠近地面的空氣較熱,折射率較低。我們可以把空氣想像為許多層的介質,而每一層的折射率都不同,越接近地面,折射率越低。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知道甚么是全內反射。如果光線微微傾斜地從玻璃射進空氣,一部分的光線會被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就會被折射,從玻璃中走出來。由于玻璃的折射率較空氣高,所以折射角總是大于入射角。當入射角越來越大,被折射的光線便會越來貼近空氣與玻璃的界面,直至入射角大于臨界角度,光線便只會被反射,而不會折射出去。這個現像叫做全內反射。假設有個綠洲,它在A點發出的光線被空氣折射,走一條彎彎的路徑。在B點,光線發生全內發射,使光線往上走。之后,光線再次被空氣折射,最后光線會進入站在C點那觀測者的眼睛,使他形成錯覺,誤以為綠洲很接近他呢!很久以前,人類便發現了全內反射,更把這個現象加以應用,例如光纖、單鏡反光照相機和雙筒望遠鏡都應用了全內反射的原理。
《蒲松齡的生平和作品》
第一節:蒲松齡的生平和作品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別號柳泉,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生在一個“書香”家庭,可是祖上科名都不顯,他父親已被迫棄儒經商,到他就更為貧困。受當時社會風氣和家庭影響,蒲松齡從小就熱中科名,并在十九歲時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振一時。但此后卻屢試不第。三十一歲時,他迫于家貧,應聘為寶應縣知縣孫蕙的幕賓,整天和“無端而代人歌哭”(《戒應酬文》)的應酬文字打交道,大違素志,次年便辭幕回鄉。此后主要是在“縉紳先生家”設帳教學,直到七十歲才“撤帳歸來”(蒲箬《柳泉公行述》)。這四十年間,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終竟還是個窮秀才。他的〈大江東去〉《寄王如水》詞說:“天孫老矣,顛倒了天下幾多杰士。蕊宮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數卷殘書,半窗寒燭,冷落荒齋里。”正是這一段生活和心情的真實描述。七十一歲他才援例出貢,四年后便死去了。
蒲松齡窮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對科舉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認識和體會。他的《與韓剌史樾依書》說:“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輸璧,不能自達于圣明,真令人憤氣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同時,由于生活的貧困,有時還直接感受到封建剝削的壓力,他在《答王瑞亭》信中說:“糶谷賣絲,以辦太平之稅,按限比銷,懼逢官怒。”從而比較能體會民間疾苦,甚至還激發了他為民請命的精神,所謂“感于民情,則愴惻欲泣,利與害非所計及也”(《與韓刺史樾依書》)。 蒲松齡除一度游幕蘇北外,一生大部分活動不出于淄邑和濟南之間。但他接觸和交游的人物卻非常廣泛。他的秀才出身以及游幕、“坐館”的生活,既使他接觸了大量的統治階級人物;他的長期居住農村和家境的貧困又使他與下層人民保持密切的聯系。因此,他對封建社會的種種人物——上自官僚縉紳,舉子名士,下至農夫村婦,婢妾娼妓,以及蠹役悍仆,惡棍無賴,賭徒酒鬼,僧道術士等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命運遭際,無不具有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了解。
這種豐富的生活閱歷和上述的進步思想為他的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作為一個出身于封建地主階級的文人,蒲松齡的思想有他的局限。他雖同情人民疾苦,卻反對農民起義。雖憎惡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但對最高統治者則存在較大的幻想。一生偃蹇的命運激發了他的不滿情緒,同時也形成了他牢固的宿命論思想,尤其迷信佛教。此外,他也承襲了不少儒家陳腐的封建道德觀念。所有這些都給他的創作帶來了消極成分。 浦松齡是一個具有多方面藝術才能的作家,一生著作豐富。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詩、文、詞、賦、戲曲、俚曲和一些雜著,其中都有一些好作品。特別是俚曲的創作表明了作者對通俗文學的重視。《磨難曲》根據《聊齋志異》的《張鴻漸》改編而更廣泛地描寫了社會生活,表現了廣大人民的悲慘命運,是俚曲中最有成就的一篇。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四十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斷有所修改和增補,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結晶,也是他的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 《聊齋志異》中雖有部分作品出自作者的親身見聞,如《地震》、《跳神》等,也還有承襲過去題材而加以創造性發展的,如《續黃梁》本于《枕中記》,《蓮花公主》本于《南柯太守傳》等,但絕大多數則是記述當時民間和下層文士中間的故事傳說。這在《聊齋自志》中說得很清楚:“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伙。”鄒濤《三借廬筆談》載,作者作此書時,常設茶煙于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這傳說雖未必完全可信,但可見它的題材來源的廣泛。
《聊齋志異》的創作態度也是嚴肅的。《聊齋自志》說:“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正說明《聊齋志異》是作者有所寄托的,而不是“妄言妄聽,記而存之”(袁枚《新齊諧序》)的作品。他之所以采用鬼狐故事,是因為它便于避免清初嚴酷的文網和自由地表現生活理想。因此,其中不少篇章雖取材于民間傳說,卻表現了作者的理想和愛憎,有明確的主題和鮮明的傾向。 《聊齋志異》現存的版本主要有:手稿本,僅存上半部;乾隆十六年(1752)鑄雪齋抄本;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柯亭刻本,即一般通行本的底本。一九六二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會校會注會評本采錄最為完備,共收作品四百九十一篇。這將近五百篇作品,體裁并不一致。
一部分篇幅短小,記述簡要,還是筆記小說的體制。小部分描寫作者親身見聞的作品,則具有素描、特寫的性質。大部分作品則是具有完整的故事、曲折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的短篇小說,是我國文言小說中的珍品,也是《聊齋志異》思想藝術成就最高的部分。
第二節:聊齋志異的思想的內容《聊齋志異》中的優秀作品,反映了廣闊的現實生活,提出許多重要的社會問題,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態度。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 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如《嬰寧》、《蓮香》、《香玉》都在沒有戀愛自由的當時寫出了青年男女自由相愛的故事。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顧封建禮教的約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膽地追求心愛的人,并都獲得了幸福的結局。如《香玉》中的黃生在勞山下清宮中愛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不幸花為他人移去,他日日臨穴哭吊,終于感動花神使香玉復生宮中。《蓮香》中的女鬼李氏熱愛桑生,使桑生害了重病,當她不得不忍痛分手之后,卻“憤不歸墓,隨風漾泊”,終于游至張家,借尸還魂,和桑生結成了美滿姻緣。在《小謝》中,作者更寫出男女雙方經過一段自由接觸逐步發展了愛情的故事。女鬼秋容、小謝和陶生開始只是師友相處。后來陶生因事入獄,秋容、小謝為之奔走相救,秋容被城隍祠黑判搶去,也得到陶生的搭救。
他們在與黑暗勢力的斗爭中彼此互助,發展了愛情,才結為夫婦。這在男女被絕對禁止社交的封建社會中,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封建婚姻的決定權操在父母之手。可是這些作品中的青年男女,他們自由地相愛,自由地結合,和封建婚姻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充滿幻想的故事,無疑是現實愛情生活中新生因素的集中和升華,真切地表達了廣大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的憧憬和渴望。 描寫愛情主題的另一些作品,揭露了封建社會對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種種阻礙,表現了他們的反抗斗爭。《鴉頭》、《細侯》、《連城》、《宦娘》都是這方面的優秀作品。
《鴉頭》中的狐女鴉頭是一個敢于反抗家長淫威的女性形象。《細侯》則揭露了富商大賈對青年幸福的破壞和妓女細侯的激烈反抗行動。《連城》寫喬生和連城爭取自由婚姻的斗爭,尤為曲折動人。史孝廉征詩擇婿,喬生的詩得到女兒連城的喜愛,史卻以喬生家貧而不許婚。喬生深感連城知己。后連城病死,喬前往臨吊,一慟而絕。他在陰間找到連城,并在好友顧生的幫助下,被準許還魂,二人相攜回到里門: 連城曰:“重生后,懼有反復。請索妾骸骨來,妾以君家生,當無悔也。”生然之。偕歸生家。女惕惕若不能步,生佇待之。女曰:“妾至此,四肢搖搖,似無所主。志恐不遂,尚宜審謀,不然,生后何能自由?”相將入側廂中。嘿定少時,連城笑曰:“君憎妾耶?”生驚問其故。赧然曰:“恐事不諧,重負君矣。請先以鬼報也。”生喜,極盡歡戀。因徘徊不敢遽生,寄廂中者三日。 這一情節充分暴露了封建社會的沉重壓力,也突出表現了二人爭取自由婚姻的堅決斗爭。這篇作品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它提出了一種新的愛情觀點,即知己之愛。
它比之向來“郎才女貌”的愛情,有更其深刻的社會意義。 《聊齋志異》的另一重要主題,是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敗。作者飽含感情地揭露了科舉制度埋沒人才的罪惡。《葉生》中的葉生“文章詞賦,冠絕當時”,卻屢試不中,郁悶而死。最后只能讓自己的鬼魂幫助一個邑令之子考中舉人,“借福澤為文章吐氣,使天下人知半生淪落,非戰之罪也”。作者指出科舉埋沒人才的原因,即考官都是“樂正師曠、司庫和嶠”(《于去惡》)之流,不是眼瞎,便是愛錢。《素秋》、《神女》、《阿寶》等篇都暗示了科舉考試的賄賂公行;《司文郎》、《于去惡》等篇則有力地抨擊了考官的有目無珠。《司文郎》的諷刺尤為辛辣尖刻。作品寫一個能從燒成灰的文章中嗅出其好壞的瞎和尚,在嗅過王生的文章后說:“君初法大家,雖未逼真,亦近似矣。
我適受之以脾。”再嗅余杭生的文章,則咳逆數聲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強受之以鬲;再焚,則作惡矣。”可是榜發之后,余杭生高中,而王落第。和尚聞訊嘆道:“仆雖盲于目,而不盲于鼻;簾中人并鼻盲矣!”《于去惡》進一步揭出了這些考官鼻目雙盲的底:“得志諸公,目不睹墳典,不過少年持敲門磚,獵取功名,門既開,則棄去;再司簿書十余年,即文學士,胸中尚有字耶?”庸俗利祿之徒以八股文為敲門磚,在獵取功名、掌握文柄之后,再大量錄取凡庸之士。正是在這種惡性循環里,“陋劣幸進而英雄失志”就成為一種必然現象了。
作者對科舉制度的抨擊,雖然只限于揭露其弊端,還沒有認識到這種制度的反動本質是為統治階級選拔忠實的奴才,從而象后來的吳敬梓那樣,根本否定這一制度。但他對那些只以功名利祿為念而醉心科舉的人物,是有所認識和批判的。如《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在考試之后的醉臥中,夢見自己中了進士,殿試為翰林,便“自念不可不出耀鄉里”,于是大呼長班,長班稍稍來遲,他便驟起撲打,結果摔倒在地。作者用這個醉夢的境界有力地嘲笑了這類士子。《續黃粱》中的曾孝廉在高捷南宮之后,聽見術士說他有宰相之分,便興高采烈地說:“某為宰相時,推張年丈作南撫,家中表為參、游,我家老蒼頭亦得小千把,于愿足矣。”后來在夢中作了宰相,卻變成一個無惡不作的權奸。作者最后也用地獄懲罰了他,并說:“聞作宰相而忻然于中者,必非喜其鞠躬盡瘁可知矣。” 相反,作者對那些不肯向科舉制度低頭、不屑“易面目圖榮耀”的士子,則給予熱情的贊揚。
《賈奉雉》中的賈奉雉“才名冠一時,而試輒不售”。后來他“戲于落卷中集其羽冗泛濫不可告人之句,連綴成文”,“竟中經魁”。可是當他回頭來看這些文章時,卻“一讀一汗”,自覺無顏見人,終于“遁為丘山”而去。 賈奉雉的入山,說明作者對科舉制度的絕望,卻還找不到當時士子離開科舉之后的出路。這在《羅剎海市》中表現得更為明顯。羅剎國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而形貌又是以丑為美。十四歲便有文名而又面目姣好的馬驥在這里被看作“怪物”。與羅剎國相反,在作者所幻想的“海市”里,馬驥被視為“賢才”、“文學士”,得到龍君的賞識,拜駙馬都尉,名噪四海。作者于篇末悲嘆道:“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彼陵陽癡子將抱連城玉向何處哭也?嗚呼!顯榮富貴,當于蜃樓海市中求之耳!”正說明這幻想的破滅。 《聊齋志異》的再一重要主題,是揭露現實政治的腐敗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壓迫。這類作品反映了封建社會的根本矛盾,具有更高的思想價值。 《促織》是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壓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由于皇帝愛斗蟋蟀,以及地方官的媚上邀寵,胥吏的藉端勒索,遂至“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成名一家便是這無數受害家庭中的一個。
成名因為買不起應征的蟋蟀,受盡官府的杖責,奄奄待斃。后來歷盡艱辛,捕得一頭,卻不幸又被兒子不小心弄死: 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包灰死,大罵曰:“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覆算耳!”兒涕而出。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 這就是“天子偶用一物”造成的悲劇。后來成名的兒子復活,魂靈化為一只輕捷善斗的蟋蟀,才挽救了一家被毀滅的命運。這只蟋蟀獻入宮中后,得到皇帝歡心,撫臣受名馬衣緞之賜,縣宰也以“卓異”上聞。這不僅進一步揭露了封建壓榨的殘酷,也充分說明了那些官僚是怎樣飛黃騰達的。 另一篇作品《席方平》則揭露了封建官府的暗無天日,人民在這里含冤莫伸。作品寫誠樸的席廉得罪富豪羊某,為羊死后買通冥間的獄吏旁掠而死。席方平代父伸冤,魂赴冥司告狀,可是從城隍到郡司直至冥王都受了羊某的賄賂,不僅冤屈莫伸,反遭種種毒刑。作品雖寫幽冥,顯然是影射人世。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封建社會的各級官府沒有任何是非曲直,錢就是理。正如灌口二郎判詞所說:“金光蓋地,因使閻摩殿上盡是陰霾;銅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無日月。”如果說《促織》表明了封建統治機構——各級官府是為皇帝掠奪人民服務的工具,那么《席方平》便表明了它同樣也是為地主豪紳欺壓人民服務的工具。 此外,《聊齋志異》還在不少作品里揭露了貪官蠹役、土豪劣紳種種壓迫人民的暴行。《潞令》中的潞令“貪暴不仁,催科尤酷”,到任不過百天,便杖殺五十八人。
《梅女》中的典史為了三百錢的賄賂,便誣人為奸,逼出人命。《夢狼》寫世上的貪官都是“牙齒讒讒”的老虎,蠹役都是吃人血肉的狼,在他們大吃大嚼下,出現了“白骨如山”的慘像。土豪劣紳也和貪官蠹役一樣橫行霸道。他們的牛踐踏了別人的地,還要串通官府把別人關進監牢(《成仙》);因為爭奪一個妓女,便隨便打死人(《向杲》)。他們看上別人的東西,可以“舉付健仆,策馬竟去”(《石清虛》);看中了別人的妻子,就公然闖入人家搶劫(《紅玉》)。作者通過這一幅幅畫面真實地揭露出了封建社會“強梁世界”的本相。 《聊齋志異》不僅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而且熱情地歌頌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反抗性的人物形象。席方平是一個突出的代表。他為了伸冤,從城隍到冥王,層層上告,不肯罷休;受到械梏、笞打、火床、鋸解種種毒刑,仍不屈服;兩次被押送還陽,又都逃回去,直到冤屈昭雪為止。席方平這種“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頑強斗爭精神,表現了對壓迫者的刻骨仇恨。也反映了我國人民傳統的高貴品質。
《向杲》中向杲的化虎報仇也表現了同樣的精神。尤為可貴的是作者塑造了許多反抗的女性形象,如梅女、俠女、商三官等。商三管的形象尤為突出。她為了給父親報仇,竟女扮男裝學做優伶,終于在仇人誕辰,登場作戲,手刃了仇人。 揭露統治階級人物靈魂的丑惡,歌頌人民道德情操的高尚,也是《聊齋志異》重要主題之一。《考弊司》、《公孫夏》都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虛為面目。考弊司司主虛肚鬼王實際正以割髀肉勒索賄賂,堂下卻立著“禮義廉恥”的碑碣。某貴官以五千緡賣出一個官缺,卻勉勵買者做官要“清廉謹慎”。《竇氏》則揭露了統治階級人物的卑鄙殘忍。地主南三復誘騙了農女竇氏,生下孩子后卻不承認,竇父大怒,棄兒撲女: 女夜亡,視棄兒猶活,遂抱以奔南。款關而告閽者曰:“但得主人一言,我可不死。彼即不念我,寧不念兒耶?”閽人具以達南,南戒勿納。女倚戶悲啼,五更始不復聞。質明視之,女抱兒坐僵矣。 這種滅絕人性的殘酷行為,正表現了地主階級的本性。 歌頌人民高尚道德品質的作品更多。如《嬌娜》寫真誠的友誼,《崔猛》寫打抱不平,《宦娘》寫成人之美,都和統治階級人物道德的墮落形成鮮明的對比。其中許多形象都優美動人。
除了上述重要主題外,《聊齋志異》還有一些有意義的篇章。如《顏氏》寫孤女顏氏女扮男裝,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而官至御史,大大超過了丈夫的才能,表現了作者的民主思想。《畫皮》、《黑獸》等則是具有教育意義的寓言。《畫皮》教人要透過外貌看到本質;《黑獸》說明面對強暴決不可延頸受死,對封建社會被宰割的人民有一定啟發意義。《賈兒》塑造了一個有膽量、有智謀、勇于同惡事物斗爭的兒童形象,可作為兒童文學作品讀。《偷桃》、《口技》描寫了當時卓越的民間技藝,表現了我國人民高度的藝術創造才能。 積極的內容是《聊齋志異》的主要部分,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局限,也存在許多消極落后的東西。如《尸變》、《宅妖》等都純粹是記錄怪異,宣傳迷信思想。《畫壁》、《績女》等則是宣揚佛教的色空觀念。
《珊瑚》中歌頌對兇暴婆婆逆來順受的珊瑚,《邵女》中歌頌任嫡妻蹂躪的邵女,《金姑夫》中對寡婦再嫁頗有微辭,又表現了作者肯定愚孝、貞節及一夫多妻等封建倫理觀念。此外,在《聊齋志異》中還有一些色情描寫,它們甚至在最優秀的愛情小說中也不免出現,因而有損作品的光輝。至于因果報應、地獄輪回以及宿命論思想幾乎彌漫全書,其中雖有勸善懲惡的意旨,但畢竟容易削弱人們對現實的反抗斗爭。《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第三節: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自己的藝術特點的短篇小說集。它的藝術特點和它的創作方法密不可分。《聊齋志異》雖有少數現實主義的作品,如《細侯》、《念秧》等,但大多數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作品。它們一方面把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等非現實事物組織到現實社會生活中來,又極力把花妖狐魅人格化,把幽冥世界社會化,通過人鬼相雜、幽明相間的生活畫面深刻地反映了現實矛盾;一方面充分利用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所提供的超現實力量,突出地表現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生活境界,并給好人以美好的結果,給惡人以應得的懲罰。
這種特點構成了作品想象豐富奇特,故事變幻莫測,境界神異迷人的風格。這是作者繼承了六朝志怪和唐宋傳奇以來,以狐鬼幽冥等超現實事物反映現實、表現理想的傳統,并加以創造性的發展的結果。 《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上。這些人物既屬于一定的社會階層,有其社會本質,又都有鮮明的個性。例如同是年青的女性形象,有感情纏綿,拘于叔父嚴訓而行動謹慎的青鳳(《青鳳》),也有天真爛漫,肆意言笑,不受任何禮教約束的嬰寧(《嬰寧》)。有愛詩善歌,“談詞風雅”,卻心境凄苦的林四娘(《林四娘》),也有不懂世事,頑皮憨跳,樂不知愁的小謝(《小謝》)。有“瘦怯凝寒”,無力自衛的連瑣(《連瑣》),也有“艷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只身為父報仇的俠女,等等。
這種成就的取得是和作者重視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寫分不開的。作者往往讓人物所代表的一定社會本質通過鮮明的個性表現出來。僅以嬰寧為例,真個是她到那里,笑聲就跟到那里: 良久,聞戶外隱有笑聲。媼又喚曰:“嬰寧,汝姨兄在此。”戶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猶掩其口,笑不可遏。媼真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無語,目注嬰寧,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語云:“目灼灼,賊腔未改!”女又大笑,顧婢曰:“視碧桃開未?”遽起,以袖掩口,細碎連步而出。至門外,笑聲始縱。 通過這樣層層渲染,嬰寧天真爛漫的性格特征就躍然紙上。作者在描寫花妖狐魅所幻化的人物時,常能掌握妖魅原型的特點,也有助于人物的個性化。如《綠衣女》中寫綠衣女是“綠衣長裙”,“腰細殆不盈掬”,其聲“嬌細”,便活畫出一個綠蜂幻化的女子形象。此外,作者還善于通過個性化的人物對話和生動的生活細節來刻劃人物的性格,并注意通過矛盾斗爭來描寫人物,如《席方平》中的席方平,和利用同篇中不同人物的對比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如《成仙》中的成生與周生,《蓮香》中的蓮香與李女。 情節的曲折離奇,引人入勝,也是《聊齋志異》的突出成就。
《聊齋志異》雖基本上是傳記體,但并不是平鋪直敘地講述人物的經歷,而是注意故事構造的曲折有味,能緊緊地吸引讀者。如《西湖主》中的陳弼教在洞庭湖中遇風翻了船,逃到岸上,誤走入湖君妃子的園亭。當他在花叢中偷窺到公主之后,不覺著了迷,正巧拾到公主遺落的紅巾,便在上面題了一首詩。公主派來尋找紅巾的女子發現了這種情況: 大驚曰:“汝死無所矣!此公主所常御,涂鴉若此,何能為地為”生失色,哀求脫免。女曰:“竊窺宮儀,罪已不赦。念汝儒冠蘊藉,欲以私意相全;今孽乃自作,將何為計!”遂皇皇持巾去。 讀到這里,人們不禁為陳生捏了一把汗。但當這女子第二次來時卻報告了“公主看巾三四遍,囅然無怒容”的消息,讀者的心情也隨之一松。過一會,這女子又來送酒食,更使人感到有釋放的希望。但“公主不言殺,亦不言放”。正當令人懸念之際,卻又傳來惡耗:多言者泄其事于王妃,王妃見巾大怒,禍不可測。跟著是“數人持索,洶洶入戶”。人們不禁又為陳生的性命擔憂。可是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場面: 內一婢熟視曰:“將謂何人,陳郎耶?”遂止持索者,曰:“且勿且勿,待白王妃來。”返身急去。少間來,曰:“王妃請陳郎入。” 結果王妃見了陳郎,當面把公主許配給他。原來陳生曾在洞庭湖中釋放一只被捕的豬婆龍,龍即王妃,婢即銜龍尾同時遇難的小魚。
陳生從入園到見王妃,本可以單刀直入寫得十分簡單,但作者卻故意在這個簡短過程中安排了曲折的情節,一收一縱,步步扣人心弦。這不僅使故事變化莫測,而且也是刻劃人物必要的步驟。正是在這段細膩描寫中,可以看到公主的愛才和王妃的重義。另外,《聊齋志異》還有大量的花妖狐魅參預到現實生活中來,由于他們都神通廣大,來去鶻突,就進一步造成了情節的倏忽變化、離奇曲折的特點。如《阿繡》中狐貍幻化的假阿繡,《宦娘》中的鬼女宦娘,《張鴻漸》中的狐女施舜華,《紅玉》中的狐女紅玉等都起了這樣的作用。至于那些以描寫狐魅為主的故事,這種特點就更為突出了。 《聊齋志異》的傳記體性質,決定它在結構上常常是以一個中心人物為主,故事隨著這個人物的活動逐步展開,并通過他串連一些次要人物;而在情節描寫上,則分別輕重,用多種多樣的筆法,加以組織和交代,從而收到了主次分明、脈絡貫通、敘次周密、結構謹嚴的效果。如《念秧》,受騙者有王生主仆,設騙局者有張、許、金、佟四人。先是張、許、金三人單出,各設一局,未能得手,而后四人合謀一局才得成功。故事人物多,情節復雜,但一路通過王生主仆串連起來,絲毫不亂。
《聊齋志異》還善于描寫景色,不只畫面鮮明,而且常常造成一種氣氛、境界,更好地烘托出人物的性格。如《嬰寧》寫嬰寧所居之處,“門前皆絲柳,墻內桃杏尤繁,間以修竹,野鳥格磔其中”。“門內白石砌路,夾道紅花,片片墮階上。曲折而西,又為一關,豆棚花架滿庭中”,“粉壁光明如鏡,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這就和嬰寧天真純潔的性格互相襯映,顯得異常調和。 《聊齋志異》語言精煉,詞匯豐富,句法更多變化。作者既創造性地運用古代文學語言,又適當吸收和提煉當代口語方言。在單行奇句中,間用駢詞儷語,典雅工麗而又生動活潑,極富于形象性和表現力。
但用典過多,也影響了語言的鮮明和生動。 《聊齋志異》刻劃人物注意個性和細節的描述;安排情節注意故事的曲折有味,顯然是吸收了傳奇和史傳文學的特點而有了新的發展。文章的波瀾起伏,語言的搖曳多姿,又顯然接受了先秦兩漢散文和唐宋古文的影響。至于人物語言的精妙傳神,諧謔有趣,也分明可以看到《世說新語》的影響。正是由于作者廣泛地吸收了前人的藝術經驗,融匯貫通,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才使它達到了文言小說的高峰。第四節:聊齋志異以后的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問世后,曾風行一時,模擬的作品紛紛出現,乾隆年間有沈起鳳《諧鐸》、和邦額《夜譚隨錄》和浩歌子《螢窗異草》等。
不過這些作品大都是模仿《聊齋志異》的形式,而丟掉它寄托“孤憤”的積極精神,“談虛無勝于言時事”(《夜譚隨錄自序》),離開現實生活較遠,缺乏進步的思想內容,藝術水平也不高。《諧鐸》中有少數作品涉及社會現實,如《考牌逐腐鬼》、《讀書貽笑》等流露了對科舉的不滿,《森羅殿點鬼》、《棺中鬼手》等譏笑了官吏的貪婪,但作者過分追求詼諧,未免削弱了諷刺力量。 乾隆末年,袁枚撰《新齊諧》(原名《子不語》)。作者自述其創作動機說:“文史無以自娛,乃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非有所感也。”(《自序》)作品內容也確乎是些供無聊消遣的神鬼怪異之談,沒有什么思想價值。不過全書的文筆頗自然流暢。
從乾隆到嘉慶初年,影響最大的是《閱微草堂筆記》。作者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他三十一歲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曾主持纂修《四庫全書》,是干、嘉時期“位高望重”的學者。《閱微草堂筆記》是作者從乾隆五十四年到嘉慶三年陸續寫成的。 《閱微草堂筆記》在體制上有意和《聊齋志異》對立。他從六朝志怪小說樸素的記事觀念出發,否定《聊齋志異》用傳奇體而以志怪的創造性的貢獻。他說:“小說既述見聞,不比戲場關目,隨意裝點;……今燕昵之詞,蝶狎之態,細微曲折,摹繪如生,使出自言,似無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則何從聞見之?”(盛時彥《姑妄聽之》跋轉述紀昀語)這實際是反對《聊齋志異》在傳統的志怪小說中,用“描寫委曲”的筆墨,廣泛反映現實生活,而而求它回到古代筆記小說的水平上去。從這種保守的文學觀念出發,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努力模仿漢晉筆記小說,“尚質黜華”,記事簡要,而多所議論,大大降低了作品的文學意味。
至于內容更不能與《聊齋志異》相比。《聊齋志異》是通過志怪反映現實生活,寄托作者孤憤;《閱微草堂筆記》記述見聞,卻是要“不乖于風教”,“有益于勸懲”。所謂“風教”,也就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封建道德教條,所謂“勸懲”,也就是鞭策人們遵守“風教”。所以全書或者宣傳忠教節義等封建倫理道德,或者宣傳因果報應等迷信思想,充滿腐朽反動的內容。 《閱微草堂筆記》的成就主要如魯迅所說:“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中國小說史略》)。由于作者的文筆好和地位高,它在當時文壇上影響很大。 嘉慶以后到清末,陸續有文言筆記小說出現,如管世灝《影談》,許元仲《三異筆談》,俞鴻漸《印雪軒隨筆》,王韜《淞隱漫錄》,宣鼎《夜雨秋燈錄》,俞樾《右臺仙館筆記》等。它們或模仿《聊齋志異》,或模仿《閱微草堂筆記》,或兼受兩書的影響,其內容則越來越蕪雜:有的志怪漸稀,而流為煙花粉黛的記述;有的主于勸懲,充滿腐朽的封建說教;有的則純為搜奇獵異的游戲消遣之作,文言小說遂漸趨沒落。
蒲松齡《山市》閱讀練習及答案
山市
蒲松齡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云。
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1)然數年恒不一見
(2)高插青冥,相顧驚疑
(3)窗扉皆洞開
(4)數至八層,裁如星點
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1)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2)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
9、作者寫了風起前后的山市蜃景,請說說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2分)
10、作者在結尾處交代山市又名“鬼市”,有什么作用?(2分)
11、.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山市的特點,并說說這篇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7、(1)經常 (2)看 (3)大開 (4)同“才”
8、(1)(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敞開著;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2)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著欄桿的,有站著的,姿態各不相同。
9、共同點:“孤塔”和“危樓”都高聳入云,宮殿城郭與樓群都方正坐落。不同點:風起前的山市蜃景的物象逐漸增多;風起后山市蜃景的物象逐漸減少。(意對即可)
10、照應開頭,對山市起補充說明的作用,增加了山市這種幻景的神秘感。(意對即可)
11、變幻莫測。這篇文章流露出作者對奇異的自然景觀的驚喜之情。
《山市》表格式學案6(教師版)
《山市》學案
學習
目標
①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②感知“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
能力
目標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德育目標
通過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學習重點
反復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聯想及想像能力。
學習難點
反復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聯想及想像能力。
學習方法
1.朗讀法。
2.觀察與聯想。
學具準備
1、 愛好美術的同學可用繪畫展示“山市”的美景。;
2、 學習工具。
學時安排
2課時
課
前
預
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解釋詞語并抄寫兩遍:
孤塔聳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飛甍:
歷歷在目:
風定天清:
一切烏有:
直接霄漢:
黯然飄渺:
文體
知識
積累
1、說明文是以 的表達方式為主,向人們 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議論文、記敘文和說明文的主要特點:議論文以 服 , 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記敘文以 感 , 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說明文以 喻 , 性是它的主要特點。
3、說明的方法常見的有八種:舉 、打 、作 、下定義、分 、列數字、畫圖表、引用。
整
體
感
知
1、同學們,在《一千零一夜》描繪過許多奇幻的神話,沙漠中一夜之間建筑起宏偉的宮殿,美麗的城池,這些神話是人類想象力的偉大產物,但我想也是古時候的人們對未知的海市蜃樓的描繪與神化。現實世界中許多人都聽說過海市蜃樓這個詞語,但卻無緣目睹這種神奇。有道是“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課文《山市》描繪了山中蜃景,與我們所說的海市蜃樓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種科學現象,它到底有怎樣的奇觀呢?讓我們走進這山市,去感受這山市的奇妙吧!
2、朗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速讀和朗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山市》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寫的一篇文言文,描繪的是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文中描繪了從山市開始出現到最后消失的變化過程,給人以神奇而又壯麗的感覺。文章語言精煉生動,展開想像,去揣摩、理解。通過研讀對這一現象進行適當探究。
3、 翻譯課文:
研
討
自主學習
1、初讀、再讀、三讀
2、朗讀比賽
3、看注釋講內容,直譯即可。各小組互相幫助,理解句子的含義。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公子禹年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驚訝又疑惑,心想這附近并沒有寺院呀。過了一會兒,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瓦是碧綠的,屋檐高高翹起,這才知道原來是出現“山市”了。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低低的城墻,有六七里長,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數量可以用億萬來計數。忽然刮起了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都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高聳仿佛與天相接,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打開著,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里是樓外的天空。一層一層地用手指指著數上去,已經不能計算層數。房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昏暗地看不分明了,數不清它的層次。低層樓上的人們來往匆匆,有靠著(欄桿)的,有站著的,姿態各不相同。過了一段時間,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縮成拳頭一般大小,再縮小成為豆粒一般大小,終于完全消失。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么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重點字詞解釋
1.奐山 解釋:縣。舊淄州縣有奐山,也做煥山。
2.然數年恒不一見 解釋:但是經常是多年看不見一次。恒,經常。然:但是。
3.青冥 解釋:青色的天空。
4.相顧 解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5.近中 解釋:附近。
6.禪院 解釋:寺院。禪,佛教用語,表示與佛教有關的事物。
7.無何 解釋:不一會兒。
8.飛甍 解釋:兩端翹起的房脊。甍,屋檐。
9.始悟 解釋:才明白。
10.未幾 解釋:不久,過一會。
11.高垣睥睨 解釋:高高低低的城墻。高垣,高墻。睥睨,指女墻,即城墻上呈凹凸形的矮墻。
12.連亙 解釋:接連不斷。
13.居然城郭 解釋:竟然變成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14.中有樓若者 解釋:其中有的像樓臺的。
15.堂若者 解釋:有像廳堂的。堂,廳堂。
16.坊若者 解釋:有像牌坊的。坊,牌坊。
17.歷歷在目 解釋:清晰的出現在眼前。
18.莽莽然 解釋:一片迷茫的樣子。莽莽,廣大。
19.依稀 解釋:隱隱約約。
20.烏有 解釋:虛幻,不存在。
21.危樓 解釋:高樓。危,高。
22.霄漢 解釋:云霄與天河。
23.窗扉 解釋:窗戶。
24.洞開 解釋:敞開。
25.裁如星點 解釋:僅僅像星星點點。裁,同“才”,僅僅。
26.黯然縹緲 解釋:黯淡下來,隱隱約約,若有若無。黯然,昏暗的樣子。
27.屑屑 解釋:忙碌的樣子。
28.憑 解釋:靠著。
29.不一狀 解釋:形狀不一樣。
30.逾時 解釋:過些時候。逾,越過。
31.倏忽 解釋:突然。
32.人煙市肆 解釋:人家和商店。
通假字
烏有:沒有。烏,通“無”。
裁:通“才”。
然數年恒不一見:“見”同“現”
古今義詞
直接
(原文: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
古義:一直連接到
今譯:不經過中間的事物。
一詞多義
然
(原文:然數年恒不一見)
但是,而然(表轉折)
(居然城郭矣)
竟然(放詞尾)
數
(原文:見宮殿數十所)
幾,幾個
(數至八層,裁如星點)
表示計數
體
味
探
究
展開想像,自主討論:
①山市形成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縱觀山市的出現分三個階段:初現孤塔聳起,再展城郭宮殿,又看危樓高舍。
②文章結尾的作用是什么?
結尾照應開頭,這里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少數人偶遇,多數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目擊者的敘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③怎樣欣賞感受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學解釋其中的道理?
其實,美的東西也許留在想像中會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時無畫勝有畫。
課后反思
《山市》公開課教案15
《山市》公開課教案
陜西省永壽縣馬坊中學 任亞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賞析自主合作探究掌握課文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反復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
2、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聯想及想像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課、展標定向。(2分鐘)
1、導入:
同學們,通過《沙漠里的奇怪現象》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可以看見在空中有遠處事物的景像,這種幻景被稱為“海市”或“海市蜃樓”。如果這種現象在山上出現,那叫什么呢?人們就稱為“山市”。今天我們來學習蒲松齡的《山市》。2、展標:
①了解作者蒲松齡及作品。
②掌握文中文言字詞基礎知識。
③掌握文章內容,理清說明順序及文章結構。
設計意圖:此環節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為后面的活動作好準備以及讓學生了解本節課所要掌握的內容和重點。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8分鐘)
1.介紹作者蒲松齡及作品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明確: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作品《聊齋志異》我國第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說集,共491篇,主要以談狐說鬼的故事,反映社會現實。構思奇妙,語言生動。
有關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2.熟讀課文,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青冥 飛甍 高垣 睥睨 連亙 逾時 倏忽
明確:míng méng yuán pì nì gèn yú shū 3.結合課文注釋,解釋劃線字詞。
(1)數年恒不一見 (2)高插青冥(3)念近中無此禪院(4)無何,碧瓦飛甍 (5)連亙六七里 (6)裁如星點
明確:1.經常 2.青色的天空 3.想起想到 4.兩端翹起的房脊
5.接連不斷 6.通才僅僅
設計意圖:通過檢查預習讓學生掌握有關文言文學常識和生字詞的積累,掌握文言說明文的閱讀方法,說明順序。能夠初步理清和掌握文章內容。
三、自學提示、合作探究。(10分鐘)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
(1)齊讀課文,根據注釋,翻譯課文掌握內容。
(2)根據本文結構及山市出現前后的交代第一自然段可分為幾個小層?概括層意。
(3)山市的形成變幻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都出現哪些事物變化?
(4)課文以什么為順序進行描述說明的?找出有關的詞語?這表現了山市的變化是迅速還是緩慢?
(5)文章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教師巡回詢問、指導。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要求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來掌握文章結構,了解內容,明確問題。
四、點撥訂正、明確認識。(14分鐘)
1、提問回答,教師補充,共同完成譯文,明確內容
(把握重點詞語語句)
2、第一自然段按照總分結構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前兩句)總寫山市奇特,“邑八景之一”數年難見。
第二層(“孫公子禹年--遂不可見”)具體描繪山市蜃景的變幻過程。
3、山市的變幻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一(“孫公子禹年—始悟為山市”):描述山市剛出現的情景:高塔宮殿。
階段二(“未幾高垣睥睨—城市依稀而已”):描述山市的變化:一座城市的出現和消失。
階段三(既而風定天清—遂不可見):描述大風過后幻景的變化:一座高樓的出現和消失。
4、 時間順序,有關詞語:忽見,無何,未幾,既而,逾時,倏忽等表現山市變化的迅速。
5、補敘,如同附錄,對主要內容有補充說明的作用,增加幻景的神秘感。
教師總結
《山市》是一篇介紹山市蜃樓的妙文。文章將變幻莫測又而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過程,描繪得惟妙惟肖,歷歷如在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美妙絕倫的景象。本文主要特點一是以時間為序層次井然描述幻景變化過程;二是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詳述)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教師對學生在上一活動中無法解決或解決不全面的問題時,給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勵并幫助引導學生明確認識,達成共識,從而準確把握知識點。
五、課堂檢測、反饋效果。(10分鐘)
1.填空:
《山市》選自 作者 ,字留仙,世稱“ ”, 代文學家。本文描寫了變幻莫測的 ,作者行文以“忽見、 、 忽、 、 、倏忽”等表時間性的詞語來貫穿全文,使文章層次顯得很清晰。
(《聊齋志異》 蒲松齡 聊齋先生清 山市蜃樓 無何 未幾 既而 逾時)
2、下列句子朗讀停頓劃分正確的一項(D)
A、然數年恒/不一見。
B、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D、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
3、把下列這段話中省略的內容補寫在括號中。
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 )樓上,( )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 )高插青冥,( )相顧驚疑,( )念近中無此禪院。
(于 他們 孤塔 孫公子與同人 他們)
設計意圖:根據本節課所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檢測,反饋學習效果,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
作業布置:(1分鐘)
1. 積累本文中的文言基礎知識(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特殊句式)。
2. 翻譯課文。
設計意圖:重點培養學生積累和掌握文言基礎知識的習慣和能力,并理解文章內容。
教后反思:
《山市》說課稿3(含教案)
《山市》教學設計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山市》。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談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的特點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20課。本單元主要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現象與“海市蜃樓”相似,可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適當的探究。課文用精練生動的語言描述山市的生成、發展、高潮及至消失的過程,極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讀課文,學生學習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階段(這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接觸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對文言字詞、語法的要求可以盡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 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貫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教育,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能力目標: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
豐富想象,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山市”神奇、壯麗的幻景。
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
重點:發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象的神奇,并再現“山市”。
難點: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頭表達能力。
3.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較活躍,形象思維較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進行分析。意義識記已優于機械識記,自我意識較強,對事物有一定的獨立見解,但他們的有意注意穩定性較差。在教學過程中,可將積累詞語與培養想象力結合起來,請學生用畫筆或語言描繪出山市奇幻的景象。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雖已初步接觸了文言文,對怎樣學習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體印象,但還是有畏難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要求用一課時來完成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抓好預習。要求學生在課外利用工具書、課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夠找出難詞難句,并對課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預習要求:①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注意語速和語調。
②借助工具書和書中注釋疏通文意,準備復述課文。
⑵預習步驟:①初讀:識記生字詞,分清停頓,標出難詞難句。
②再讀:逐詞逐句疏通文意,補出省略的翻譯。
二、教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誦讀法
教法千變,朗讀為本。對文言文的教學來說,誦讀尤為重要。要克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激發學習興趣,就要從朗讀入手,讓學生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2、質疑法
課前作好預習,課上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學生互相釋疑,教師適當補充。
三、學法
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始終貫徹了新課標的精神,即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共同發展。
1.圈點勾畫法
此法主要用在預習以及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預習中,圈出生字詞,劃出疑難句,在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要通過快速默讀,標出“山市”的初生、發展、高潮與消失四個階段。
2.文言文閱讀法
在預習中使用“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涵,五讀得啟迪”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誦讀法
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以下幾個環節:(詳見教案)
山 市
蒲松齡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掌握課文內容;
2、正確認識“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
情感目標: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課文誦讀——重點字詞教學——學生自主翻譯課文——研讀 探究——檢測反饋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1、掌握蒲松齡極《聊齋志異》有關文學常識。
2、積累文言詞語,翻譯重點詞句。
3、誦讀課文。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海市蜃樓這個詞語嗎?有道是“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山市》,描繪了山中蜃景,讓我們走進這山市,去感受這山市的奇妙吧!
二、蒲松齡及《聊齋志異》
1、蒲松齡,字留仙,山東淄川人,清代文學家,世稱“聊齋先生”。
2、《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491篇,多數故事通過描寫妖狐鬼怪來反映社會生活,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用幾十年時間寫成,他自稱本書為“孤憤之書”。
三、課文誦讀,師范讀,注意節奏,請學生自讀課文,勾畫字詞。
四、字詞教學
1、給加橫線字注音:
高插青冥碧瓦飛甍直接霄漢黯然縹緲 高垣睥睨 海市蜃樓 連亙 窗扉 遂 酒肆 逾時
2、通假字
①、一切烏有 ②、裁如星點
3、解釋加線的字詞。
①、然數年恒不一見。 然:但是 恒:經常
②、高插青冥 青天,天空
③、碧瓦飛甍 飛檐。甍,屋檐
④、高垣睥睨 垣,墻。睥睨,指女墻,城墻上呈凹凸形的矮墻。
⑤、堂若者 若,像。
⑥、惟危樓一座 惟,只有。危,高。
⑦、可見其頂 其,它的,指危樓。
⑧、往來屑屑 形容來往匆匆
⑨、或憑或立 或,有的。
⑩、倏忽 突然
4、勾畫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并解釋。
忽 無何 未幾 既而 逾時 倏忽
5、翻譯句子
①、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②、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③、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
⑤、見山上人煙市肆,與市無別。
五、體味探究:
1、本文是怎樣安排結構的?
2、山市形成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請發揮想象,運用課文中的語言描述。
明確:縱觀山市的出現分三個階段: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高潮階段:危樓出現。
3、山市變化的幾個階段是以什么為線索展開敘寫的,找出相關的標示性詞語。用一個詞語概括山市的特點。
明確:以時間為線索描寫山市變化。標示性詞語:忽無何 未幾 既而 逾時 倏忽
特點:變化莫測 神奇變幻
4、文章結尾的作用是什么? 為什么人們又稱“山市”為“鬼市”?
明確:結尾照應開頭。這里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當時人們無法解釋那種自然現象)
六、拓展延伸
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經常看見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自讀資料下載)
說明通過這一問題自然的將思考從課內到課外,從文本遷移到自然科學,激發學生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究的欲望。
七、總結評價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雖然我們無緣目睹海市蜃樓,無緣目睹山市的奇妙圣景,希望同學們能充分發揮想象,用手中的筆再現“山市”(課后作業),最后讓我們回歸文本,在朗讀中體會“山市”的神奇、壯麗吧!
[說明]:此環節對學生活動給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勵,并回歸文本,從整體感知到局部的活動,最終又回到對整體的把握上,體會文言文的音樂美、語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八、 作業
1、請同學們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講給父母聽。
[說明]:通過講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變化過程更清晰的呈現在學生的頭腦中,進一步培養想象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2、學案中的1、2、3、4、5題(書面)。
九、板書設計:
《山市》閱讀練習及答案
《山市》閱讀題
一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云。
二
登州海中,時有云氣,如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氣為之。”疑不然也。歐陽文忠曾出使河朔,過高唐縣,驛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過,車馬人畜之聲,一一可辨。其說甚詳,此不具紀。問本處父老云:“二十年前嘗晝過縣,亦歷歷見人物。”土人亦謂之海市,與登州所見大略相類也。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然數年恒不一見 念近中無此禪院
高垣睥睨 惟危樓一座
數至八層,裁如星點 而樓上人往來屑屑
見山上人煙市肆 土人亦謂之海市
與登州所見大略相類也
2、翻譯下列句子:
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3、用課文原句填空:
(1)表明山市可遇不可求的一句是:
(2)文中以實代虛、以詳代略,粗筆勾勒了一個龐大城市的規模和輪廓的一句話是:
(3)寫樓上各人的活動,細膩地點染了樓中人物的風姿和神態的一句是:
(4)印證奐山確有山市景觀的句子是:
4、用兩個短語概括山市的特點:
5、選文中描述了幾種海市蜃樓的現象?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
6、選文與課文比較,在內容和寫法上有哪些異同?試作簡要分析。
7、選文中寫得現象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據此判斷,是“歐陽文忠”的說法符合實際還是“本處父老”的說法符合實際?為什么?
《山市》閱讀題答案:
1、經常 想到 墻 高 通“才”,僅僅 忙碌的樣子
店鋪 當地人 類似
2、(又出現了)高高的城墻,(頂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墻,連綿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忽然刮起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了。
3、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恒不一見。
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
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云。
4、變幻莫測、若隱若現
5、登州海中的海市蜃樓,歐陽修出使河朔所見到的夜間的海市蜃樓,河朔父老所說的海市蜃樓。
6、相同點:都是說明同類的自然現象。
不同點:①課文說明的是山市所見到的景象,選文寫的是海上所見的景象;②課文介紹得比較具體,選文說明較為簡略;③課文在說明中有心理變化的描寫,選文通篇都是說明。
7、“本處父老” 的說法符合實際。因為既然是光學現象,那是不會有聲音的,而且一般是在白天出現,而歐陽修說有什么聲音,又說在夜間,就肯定不對了。
《山市》教案14
山市
渠縣第三中學 向 超
知識目標
1.能讀會寫“蜃景、睥睨、高垣、逾時、倏忽、連亙、窗扉”等字詞。
2.理解、積累“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碧瓦飛甍、歷歷在目、風定天清、一切烏有、直接霄漢、黯然縹緲”等語匯。
3.熟悉課文內容,了解、認識文中描述的山市蜃樓現象。
能力目標
1.順暢誦讀,培養文言語感。
2.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培養學生的再造想像力。
3.反復誦讀,用簡練的語句概括課文寫景的內容和層次。
4.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生動描繪變幻莫測的山市蜃景的寫法。
德育目標:激發并培養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順暢地誦讀,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并培養想像力。
教學難點:理解文言語匯,概括山市出現全過程的寫景內容,把握行文思路。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本文用文言形式按明晰的時間順序,歷歷如畫地再現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過程。要完成在準確理解文句意思基礎上簡練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的教學任務。課堂教學應以多形式誦讀為主,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
2.誘引想像法。
本文描述“山市”蜃景用語精練生動,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再造想像力。領悟、延展課堂內容,激活學生探究的興趣,科學解釋山市的成因。
教具準備: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范朗讀帶、投影儀及膠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順暢誦讀,整體把握寫景內容,激活學生充分的想像,領悟寫作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多媒體顯示海市蜃樓)
同學們,在《一千零一夜》描繪過許多奇幻的神話,沙漠中一夜之間建筑起宏偉的宮殿,美麗的城池,這些神話是人類想象力的偉大產物,但我想也是古時候的人們對未知的海市蜃樓的描繪與神化。現實世界中許多人都聽說過海市蜃樓這個詞語,但卻無緣目睹這種神奇。有道是“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為我們寫下的《山市》,描繪了山中蜃景,與我們所說的海市蜃樓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種科學現象,它到底有怎樣的奇觀呢?讓我們走進這山市,去感受這山市的奇妙吧!(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二):《聊齋志異》以談狐說鬼著稱。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同學們,有誰能夠接著講出“狼三則”的故事情節?(學生試講,教師補充)。今天,我們要學的《山市》則近似小品,介紹一種與海市一樣的自然景象——山市,請同學們欣賞攝于煙臺蓬萊的海市畫面。(多媒體顯示)(板書文題)
二、蒲松齡和《聊齋志異》資料助讀
投影:
1.蒲松齡(1640~1715) (1640—1715)山東淄川人,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家庭,早歲即有文名,多次參加省試,卻始終沒有考上舉人,到71歲才援例成為貢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蘇寶應做幕客外,都在家鄉當塾師,終身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苦。《聊齋志異》是他用幾十年的時間寫成的,他稱這是他的“狐憤之書”(取義孤獨、悲憤)。
2.《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431篇,多數故事通過描寫妖狐神鬼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是蒲松齡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的浪漫主義手法,揭露抨擊封建禮教的束縛,科舉制度的腐朽以及封建統治的黑暗;對當時的社會、政治進行批判。構思奇妙,語言生動。郭沫若評價蒲松齡妙語:“寫鬼寫妖技高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其內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懷著對現實社會的憤懣情緒,揭露、嘲諷貪官污吏、惡霸豪紳貪婪狠毒的嘴臉,筆鋒刺向封建政治制度。這類作品以《促織》、《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齡對腐朽的科舉制度有切身的體會,通過《司文郎》、《考弊司》、《書癡》等篇,作者無情地揭開了科舉制度的黑幕,勾畫出考官們昏庸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靈魂的禁錮與腐蝕,譴責了考場中營私舞弊的風氣。三、對人間堅貞、純潔的愛情及為了這種愛情而努力抗爭的底層婦女、窮書生予以衷心的贊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鴉頭》、《細侯》等。《聊齋志異》中還有相當多狐鬼精靈與人的戀愛故事,頗具浪漫情調。在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麗、心靈純潔的女性形象,如紅玉、嬰寧、香玉、青鳳、嬌娜、蓮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闡釋倫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義,如《畫皮》、《勞山道士》等。
它的浪漫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對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別是表現在由花妖狐魅變來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現在對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上。作者善于運用夢境和上天入地、虛無變幻的大量虛構情節,沖破現實的束縛,表現自己的理想,解決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
《聊齋志異》以寫狐鬼故事著稱,但也有個別篇章近似小品,且內容廣泛,涉及自然現象(含動物趣聞)、民間技藝等。如《地震》一文就記錄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夏歷)戌時作者在濟南親自經歷的一次地震;《木雕人》記木偶戲;《鐵布衫法》記氣功表演等。
3. 什么是“海市蜃樓”?
在沙漠里,在海灣上,或是在廣闊的陸地和水域上空,有時在遠處涌現樹木房屋、街道行人、車馬船舶等景象,好像一個熱鬧的集市,很快又自行消失。古代人們不了解它的成因,以為是神仙住所、蛟龍吐氣,故而名為海市蜃樓,亦稱蓬萊仙境。氣象學上稱為蜃景。
海市蜃樓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勻的空氣中傳播時發生全反射而產生的.夏天,海面上的下層空氣,溫度比上層低,密度比上層大,折射率也比上層大.我們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氣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許多水平氣層組成的.遠處的山峰、船舶、樓房、人等發出的光線射向空中時,由于不斷被折射,越來越偏離法線方向,進入上層空氣的入射角不斷增大,以致發生全反射,光線反射回地面,人們逆著光線看去,就會看到遠方的景物懸在空中。不少的沙漠旅行者或海洋航行者都受到過這種幻影的迷惑。后用海市蜃樓來比喻虛幻的事物。
三、順暢誦讀,整體感知。
1.聽讀。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讀出停頓和語氣節奏,為學生進入情境創設氛圍。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畫出疑難字詞。
朗讀指導:文言文的學習,重在朗讀 , “好文不厭百回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文言文“五讀法”: A、初讀通語句;B、再讀明大意;C、三讀有感情;D、四讀品內涵;E、五讀得啟迪。
(1)瀏覽全文,了解全貌。
a、識記生字詞;b、斷清句層次;c、朗讀按標點; d、難句標出來。
(2)逐詞逐句,弄懂其義。
a、分析理解詞語;b、省略補出翻譯;c、精讀分析理解;d、畫批圈點小結。
2.學生自讀
(1)可用默讀、輕讀、放聲讀等多種形式。
(2)結合課文注釋,利用字詞典工具書,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和釋義,疏解文字,并提出疑難字句。
投影顯示:
1.注音
蜃(shèn)景 奐(huàn)山 禹(yǔ) 青冥(mínɡ)
禪(chán)院 甍(ménɡ) 高垣(yuán) 睥睨(pì nì)
連亙(ɡèn) 窗扉(fēi) 逾(yú)時 倏忽(shū)
2.釋義
(1)通假字: 一切烏有:“烏”同“無”。 裁如星點:“裁”同“才”。
(2)然數年恒不一見:恒,經常。
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墻。
居然城郭:居然,竟然。
歷歷在目:歷歷,(物體或景物)一個一個清清楚楚的。
塵氣莽莽然:莽莽,廣大。
危樓一座:危,高。
黯然縹緲:昏暗得看不分明。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往來屑屑:形容來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樣子。
或憑或立:憑,靠著。
(3)整理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并正確解釋。
以時間為序的
時間詞語:忽(忽然) 無何(不久,不一會兒) 未幾(與“無何”含義相同)、忽、既而(不久) 逾時(過了一會兒) 倏忽(突然)
(4) 古今詞義不同:
直接霄漢:古義:一直連接到 今義:不經過中間的事物
唯危樓一座:古義:高樓 今義:危險的樓
(5)詞類活用:
窗扉皆洞開:(像洞一樣,名詞做狀語)
居然城郭矣:(動詞,變成城郭了!)
(6)一詞多義:
數:見宮殿數十所 (幾,幾個,表示不確定的數目)
數至八層 (計數)
然:然數年恒不一見 (但,表轉折)
居然城郭矣 (竟然,詞尾)
見:然數年恒不一見 (出現)
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 (看見)
(7)判斷句:
奐山山寺,邑八景之一也.
倒裝句:
不一見: 見不到一次
飲樓上: 在樓上喝酒
(宮殿)數十所: 幾十所(宮殿)
樓若者: 像樓的
堂若者: 像廳堂的
坊若者: 像街巷的
不一狀: 形狀不一
(8)難句翻譯:
①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譯: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之一。
②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譯: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低低的城墻,(頂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墻,連綿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
③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譯:城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數也數不過來。
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
譯:(低層)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有靠著的,有站著的,姿態各不相同。
⑤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
譯: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么區別。
3.集體順暢朗讀,熟悉課文情節。試用“‖”給原文劃分層次,并說出理由。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層次:奐山山市……不一見。‖孫公子禹年……遂不可見。‖又聞有早行者……“鬼市”云。
文章起筆奇特說明山市難得,文章是根據目擊者的敘述寫成。主體部分描繪山市出現的全過程,結尾一段寫山上的“鬼市”是補筆,有照應開頭的作用。這里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少數人偶遇,多數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目擊者的敘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四、研習課文內容
1.熟讀課文開頭,用原句填充:山市景觀美麗而又奇特,說明山市獨特的語句是 。指出山市見之不易的語句是 。
明確:“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恒不一見”
2.討論分析主體部分,理清描寫層次。
(1)聽朗讀錄音,依據課文內容在腦海中想像、勾勒出山市景象。
(2)生動有感情地自由誦讀,思考:
①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變化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請簡練概括。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試作復述。
明確:統觀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三個階段,即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
②山市變化的三個階段是以什么為線索展開敘寫的,找出相應的標示性詞語。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山市的特點。
明確:以時間為線索描寫山市的變化。標示性的詞語是:忽、無何、未幾、既而、逾時、倏忽、變幻莫測。具體變化如下:孤塔-宮殿-城郭-危樓-高舍-如拳如豆-不可見
思 考:文章對山市景象的描寫生動形象,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以達到這種效果?
夸張: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
比喻:數至八層,裁如星點。
排比: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使文章語言簡潔而富有表現力。
3.問題討論:
(1)根據下列提示感知、想像山市蜃景。
①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圍有哪些事物?(山頭。“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
②城上有樓嗎?你看見城中的街道了嗎?(“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
③危樓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樓上人往往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
根據提示,以課文內容為基礎,展開合理想像,擴寫山市。各小組推舉代表在班上交流,同學評議。
(2)偶爾機緣能見到奇異山市景觀的幸運目擊者的心理變化是怎樣的?
明確:見孤塔時,彼此“相顧驚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現的,而且跟實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驚”,但一想到“近中無此禪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宮殿出現,才悟出原來是“山市”。
(3)作者寫城郭,寥寥數語卻得虛中見實之妙,而對“危樓”的描述卻實寫、細寫,試分析作者剪裁的匠心。
明確:作者寫城郭“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頗有恢宏氣象,以虛代實,粗粗勾勒了一個龐大城市的規模和輪廓。對城市的整體布局和細部事物,一概不作描述,只以“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可是,我們雖不細知其詳貌。但是,加以“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就足以想像那城市的繁榮景象了。可謂虛中見實。但作者對“危樓”的描述,都是實寫、細寫。文中不僅描摹了樓的高大、雄偉以及它簡潔、明朗的結構,而且還用簡潔富有表現力的筆墨,寫出了樓上各色人等的活動,細膩點染了樓中人物的風姿和神態。這樣剪裁,使我們不只看到“山市”里的高樓城郭,而且似乎觸摸到“山市”里人情風俗的氣息,使得本是“無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令人賞心悅目。
(4)文中稱“山市”為“鬼市”,真的有鬼嗎?請查閱有關資料對山市的成因作一科學說明。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大氣中由于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當空氣各層的密度有較大的差異時,遠處的光線通過密度不同的空氣層就發生折射或全反射,這時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物體的影像。這種現象多在夏天出現在沿海一帶或沙漠地方。
4.聽朗讀錄音,再品優美意境。
五、課堂小結
目睹山市奇景,是偶爾機緣里的幸運。蒲松齡的《山市》文景皆佳,韻味蕩漾。山市由生成到消失歷歷如畫,無論大筆勾勒或工筆描摹,都曲盡其妙,給人以身臨其境賞心悅目之感。我們有理由相信《聊齋志異》中其他近似小品的篇章如《木雕人》《鐵布衫法》等也有此種妙處,為了開闊視野,同學們會開卷受益的。
【《山市》教案】相關文章:
山市教學設計參考模板03-20
《采山》的語文教案02-20
在山的那邊的教案(通用10篇)02-21
《像山那樣思考》語文教案(精選8篇)12-08
市臺辦的工作計劃03-20
市移民辦半年的工作總結03-20
游惠山古鎮感想(通用13篇)07-18
蘆芽山游后感(精選21篇)08-10
大學生暑期東明山實報告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