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賦》教案設計(精選7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秋聲賦》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秋聲賦》教案設計 1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把蕭森凄清的氣氛渲染得生動、優美的藝術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習,體會作者在文中抒發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
。ㄒ唬┏WR簡介
。1)、作者簡介
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著有《歐陽文忠公集》。
。2)、背景
本文寫于作者五十三歲時。作者晚年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郁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于懷,讓作者此時處于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感受特別敏感,《秋聲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3)、文學常識——賦
賦是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語言上多鋪張藻飾,講究文采韻律;內容上多側重于通過極力描繪景物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我們學過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和蘇軾的《赤壁賦》。
二、學習過程
〔一〕導入并檢查預習
選取一些描寫秋的佳句,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給加點詞語注音,并在文中標注到位。
悚(sǒng)然 蕭颯(sà) 鏦(cōng)鏦錚(zhēng)錚 砭(biān)人肌膚 載戕(qiāng)賊
活動單
。ǘ┲攸c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忽奔騰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濤洶涌的聲音)
2、古今異義
如赴敵之兵(兵,古義;軍隊。今義:士兵。)
金鐵皆鳴(金鐵,古義;兵器。今義;金屬名)
3、詞類活用
歐陽子方夜讀書(名詞作狀語) 春生秋實 (名詞作動詞,結果實)
4、文言句式
胡為而來哉?(胡……哉:疑問句式,為什么 呢)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來。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奈何。:固定句式,為什么。)
二、探究思考:
1、第一自然段是描寫的什么?再把這些句子讀一讀,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寫出秋聲的?
明確;秋聲 比喻的方法
2、作者對秋聲的摹寫,是用一連串的比喻借有形之聲寫無形之聲的妙處,這些妙處何在?
明確;用一連串的比喻把秋聲比作“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鏦鏦錚錚”“金鐵皆鳴”“銜枚疾走”的人馬聲,通過這些恰當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聽”的過程寫秋聲,由“初”到“忽”,再到“觸于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秋聲夜至的動態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
3、如果說第一段是寫的秋之聲,那么第二段寫的又是什么呢?朗讀并討論一下,如何來概括這一段的主要內容。
明確;對秋狀的描繪和對秋氣的議論
4、 此部分怎樣來寫秋之狀的呢?
明確;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描繪出了秋狀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鮮明圖畫,其中色、容為實,氣,意為虛,手法是由實入虛,而對秋狀的描繪,正是為了烘托秋聲的“凄凄切切,呼號憤發”。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在寫秋之狀,接下去作者寫道:“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可見作者寫秋狀其實是為了寫秋聲的由來,寫出了秋聲悲的特點。接著作者用“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以此表達自己的感慨,從中看出秋的肅殺。
如果說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寫秋之狀,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議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肅殺
5、朗讀第3節,思考:宋人寫文章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特點那就是:有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歐陽修會不會只是為寫秋聲而寫秋聲呢?,那么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人生感悟呢?
明確:人生的'憂慮煩惱、勞頓困乏會耗損人的經歷。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會使人快速老去。
人應該知足常樂,不要與人爭榮。
這一段,作者聯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傷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明確此段是本文主旨所在。
補充資料:歐陽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辭去開封府尹的職務,專心著述。這時的歐陽修,在政治上早已經歷了多次貶官,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于懷,正處于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在《秋聲賦》中,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采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人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恒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于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秋聲賦》教案設計 2
【教材分析:】
首次接觸到蘇教版的教材,對教材的編排非常喜歡,覺得這是比較接近語文課的一種教材。《秋聲賦》在本冊課文中被編入第四個文本研習專題:筆落驚風雨。這一安排體現了編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我在教材處理時會借助對文本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這一專題的編排有一個特點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編者在概括詩詞賦時分別使用了這樣三句話:“詩從肺腑出”、“詞別是一家”、“文以氣為主”。我認為詩詞文均是作者肺腑噴出之“氣”,編者這樣說只是一種話語表述的方式,我們在處理教材時可把此作為互文見意來理解,絕不能曲解,把這三句話作為三者的不同特點以至誤導學生。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熟悉《秋聲賦》這篇文章;
2、 在朗讀中體會賦文的特點;
3、 通過對文章的學習,初步了解歐陽修;
【教學重點:】
同目標1、3。
【教學難點:】
課文的二、三段用語典雅,引經據典,體現了賦的特點?梢舱驗槿绱,學生在學習中很可能會象文中的童子那樣“垂頭而睡”。
【教法設計:】
針對教學目標,本課在誦讀的基礎上,以問題帶動學習的參與,生成課堂。
【教學過程:】
一、 以課文在全冊的位置分析導入
二、 誦讀
1、范讀,整體感知(如能找到好的誦讀資源最好,否則由老師范讀)
2、學生讀,掃清字詞障礙
3、師生邊讀邊議,找出文章的思路:
夜讀――聞秋聲――童子所見――歐陽子所感(此為文章主體部分)――童子昏睡
。ㄔ诖谁h節,可順便解決賦體文的特點問題)
三、 問題設計:
。、歐陽子對秋聲的描述如此優秀(千載以下,此文仍在傳誦即是明證),可童子們為何聽得“垂頭而睡”呢?
。、如何才能把“課”講得更生動,你能幫歐陽子出出主意么?
。蹖栴}一的討論,要緊扣文本。在討論的起始,為了活躍氣氛,可以以現實中的語文課堂來與之比較。可這這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要學生通過細讀文本,來突破對課文難點的學習。教師要發揮導向作用。
對文本解讀發現的答案舉例:
。ǎ保W陽子是夜讀有感,發而為文;而童子沒有感覺,是在歐陽子的指使下被動聽“秋”;情感基礎不同
。ǎ玻W陽子采用賦體來形容秋聲,童子沒有這么豐富的知識積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礎不同
。ǎ常W陽子歷經滄桑,而童子風華正;人生感悟不同]
[對問題二,只作為學生對文章學習的感悟與吸收,屬發展范疇。如課堂不能完成,也可留作課外作業]
四、 小結
本部分為對課文內容短小精致的描述,是老師上課重點“灌”的內容。說到這里,我認為,高中語文課的學習,其精粹內容,對文化的傳承,絕對以老師的“灌輸”為主,學生討論,課堂生成都只是為下面的“灌”打基礎,以使“灌”的過程自流流暢,水到渠成。僅僅停留在“生成”的課堂對高中生來說是一種淺層次的課堂。
五、 作業
在熟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課本詳細的注釋,翻譯全文。
。ū敬巫鳂I即是對第二課時所做的預習。第二課時預計在第一課熟悉文章、了解作者的基礎上,從文字細節上去“讀”課文,以解決文言文學習中的知識積累問題。)
《秋聲賦》教案設計 3
一、教學內容分析
《秋聲賦》是語文版選修課《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第三單元第一篇課文,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作品,其中對秋聲的描繪,可謂古代散文中的經典。本課旨在讓學生領會作者將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具體可感的手法,體會作者在文中抒發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并從不同角度鑒賞文本,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及鑒賞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新課改后的高中學生,渴望表現的欲望和自主探究的欲望很強烈,但對文言文,絕大部分學生還是不感興趣,學習只停留在重點實詞虛詞的積累上,背誦成為文言文學習的一大難題,至于感悟鑒賞方面,更為薄弱。本班中有七八個學生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基礎不扎實,學習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課堂教學要充分關注這部分學生,讓他們也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設計思想
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復的誦讀中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文章,提高鑒賞能力。本文總的教學原則是,以讀為主,自主學習,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僬莆毡疚漠斨兄匾膶嵲~,虛詞。
②學習歐陽修將無形的秋聲轉化為種種可見的視覺形象的手法。
過程與方法
、俪踝x 整體感知,通過詞語的解釋,古今異義及活用的歸類,把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谖蜃x 研習文本,理解文意。
、圩h讀 理清文清的思路,討論文章所蘊涵的情感。
、苜p讀 多角度鑒賞文本,提高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倥囵B熱愛生的情感,學習捕捉對自然萬物、點點滴滴獨特的審美感悟。
②體味作者由秋聲引發的人生感嘆。聯系背景,辯證看待其思想中消極的內容。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賹W習用多種比喻描摹無形的秋聲的手法。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作者由無形的秋聲而引發的人生
感嘆。
教學難點
、俣嘟嵌辱b賞文本。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前人在論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的文章風格時說:(屏顯)“韓如海、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潮”。歐如瀾,既歐陽修散文“起伏而多致”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歐陽修的散文《秋聲賦》,具體感受其散文“如瀾”的風格。
(二)初讀 感知課文
1、給生字詞注音,掃除朗讀障礙。
2、積累重點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及詞類活用,掌握文言句式。
(三)悟讀 理解文意,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1、指名朗讀讀第一節,要求把握好重音,語氣,語調及不同人物的情感。
教師點撥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一句應用陳述語氣朗讀,“悚然”應重讀,歐陽修所說的內容應保持“驚異”的語氣。
師:童子“出視”后所說的這句話,朗讀上應怎么處理?
教師點撥,歐陽子夜讀有感,發而為文,童子沒有感覺;歐陽子歷經滄桑,而童子年少,沒有這樣的經歷,因而,在朗讀時,應讀出“若無其事”的語氣。
2、學生交流討論,處理2、3、4段的朗讀。教師點撥并強調:朗讀是帶有一定的個性化的閱讀活動,不同的人,對文意理解不同,感悟不同,情感的處理上可能有差異,這是允許的。
指名朗讀,師生共同點評。
(四)議讀 理清文章思路。
1、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完成下面問題。
本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請大家進行分析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個部分的內容。
討論后明確,這篇散文,先寫秋聲,再寫“秋之為狀”,再論“何恨乎秋聲”,概括而言,即摹秋聲、繪秋狀、論秋害三個部分。第二段寫秋之為狀,為什么會有如此之狀貌?因為秋意味著刑、陰、兵、傷、殺……。因而,2、3兩段可以合為一部分。最后一行寫童子沉睡,蟲聲唧唧,是文章的尾聲,也可列為一段。
(五)賞讀 探究文本
1、探究一 自讀課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思路點撥:
歐陽修在文章前兩段中摹秋聲,繪秋狀,到了第3段,作者先用“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來承上啟下,指出草木無知無情,秋天一到,尚且要受到摧殘,飄零殆盡,那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有知有情,受到摧殘,傷害當更為甚,這種傷害并非來自秋氣,而是來自“百憂”、“萬事”,看來,憂愁焦慮是一種比自然界的秋氣更厲害的東西,人無金石那樣堅固的質地,干么要跟草木一樣,始則爭榮,終至遭受摧敗呢?至此,歐陽修從悲秋之常情中得出了新的結論:“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意思是:想一想吧,究竟是誰被這無形的`“秋”傷害了。既然認識了這種秋對人身心傷害的酷烈,那么又何必怨恨自然界的秋聲呢?
作者縱筆摹秋、繪秋、都是為了最后托出另一種秋,讓人們不必恨自然界的秋聲,而要防止憂苦勞碌對人的戕害,正是反面宣揚一種清靜自安,無勞無憂的思想。
探究二 作者是如何將無形的秋聲描摹得具體可感的?
提示:
作者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地形象地描給秋聲狀態,喚起人的豐富想像,把無形的秋聲轉化為種種可見的視覺形象,就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顯得十分具體生動。
探究三 屏顯以下幾個問題
1、文章題為《秋聲賦》,而第二段寫“秋之狀”,離題了嗎?
2、試論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
3、文中童子言行的欣賞。
4、文章結尾的巧妙。
5從地理學的角度解釋自然界的春榮秋敗的原因,這一問題作者又是怎么認為的?這樣構思的用意是什么?
要求四人一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探討,每組選一個代表發言。
(六)聽讀 整理課文。
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輕聲跟讀,整理課文。
(七)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五。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 1段 ) 摹秋聲
第二部分( 2、3段 ) 繪秋狀
第三部分( 4、5段 ) 論秋害
秋聲賦
(八)教學小結與反思
歐陽修的《秋聲賦》是一篇著名的文賦,教學中應體現以學生為主的觀念,將文言知識的學習讓給學生,通過質疑、討論、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調動學習的主動性;以“讀”貫穿始終,在不斷的朗讀中培養語感,理清思路,領悟作者的情感;探究式的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秋聲賦》教案設計 4
教學目標:
1、 學習文章采用各種手法,將無形的秋聲寫得具體可感。
2、 體會作者在描寫中融入的感情
教學重點:
目標一
教學難點:
目標二
一、 導入:
時日匆匆,風寒如雨,雨寒如風。人心總是不耐風雨,坐聽窗外風音雨韻綿綿不絕,牽引出多少載不動、卸不去的沁涼透骨的秋情。秋風秋雨,秋花秋月曾引發多少古今文人墨客書寫下一行行或凄清或優雅的文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由“秋聲”而引發的一段流傳千古的文思――《秋聲賦》(板書課題、作者)
二、 明確目標
三、 文章分析
1、文章既然取名《秋聲賦》,顧名思義便是寫“秋天的聲響”的賦,那么,初讀文章,本文具體描寫“秋聲”的是哪些語句?
明確:文章第一段“初淅瀝以蕭颯”至“但聞人馬之行聲”
2、指名朗讀。自由翻譯,互相答疑。同學思考,作者聽到的聲音是否有變化。
明確:有變化
3、找出這段文字中,顯示聲音變化過程的字詞。
明確:初、忽、其觸于物也
4、從這幾個字中,尤其是這個“忽”字,我們能發現,秋聲的變化過程有什么特點?
明確:變化比較急劇。
5、每一段變化之中,作者都對秋風進行了描摹,那么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比喻
6、分別比喻成哪些事物?
明確: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金鐵皆鳴、銜枚疾走赴敵的人馬
7、自由讀這幾句,思考對這些事物的描寫,表現出哪些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明確:氣勢洶涌,來勢猛烈,令人緊張。
很明顯,這些特點和感受是秋聲帶來的,也是作者聽到的秋聲的特點。
齊讀這一段描寫,體會的作者感受。
8、結合文本練習二清人的評價,對本段文字加以評點。
師總結:通過初讀這段文字,我們初步體會到了作者所聽到的“秋聲”的變化之急,來勢之猛,和令人緊張之味。自然也就不難理解,當時正在專心夜讀的作者,聽到這樣的聲音時,會露出“悚然”之態,急忙叫童子去查看了。
這段文字,的確是化虛為實,寫出了秋聲之形。但能化抽象為具體的文人名士又何止歐陽修一人,為何《秋聲賦》能受到后人如此推崇,并稱“變態百出”,原因何在,讓我們繼續學習下去。
9、聽到這樣的秋聲,作者是怎樣評價的?讀第二段,找出作者對秋聲直接評價的語句。
明確:悲、凄凄切切、呼號憤發。
10、此時的秋聲,在作者的筆下,又多了一層特點:悲。為何而令人感到悲、凄切,作者解釋原因了嗎?有沒有標志性的字詞告訴我們,作者解釋原因了。
明確:有。一個“故”字,說明上文講明了作者覺得秋聲悲的原因。
11、那么,從前面的幾句話中,我們能發現,作者是從哪個方面來寫原因的.?
明確:秋之為狀
12、作者從幾個方面來寫秋之狀?
明確:四個方面!吧薄叭荨薄皻狻薄耙狻
一起來讀一下秋天的神采的描寫語句。想像一下畫面,體會一下作者筆下秋之狀的特點。輕煙飄飛不絕,慘淡的薄云雖少未盡,空曠遼闊的天空,只有日光照耀,顯得凄清明朗,秋風吹起寒到刺人肌骨,更是浸人心脾,萬物仿佛生意已盡,山川也神態黯然,一片蕭條寂寞。
13、如果讓你為這秋之狀配上音樂,你會配上怎樣的音樂?
明確:悲哀的,凄涼的
14、為什么你會配上這樣的音樂?
明確:因為景色是悲、凄涼
15、那么,現在再問大家,作者在這里看似離題的描寫“秋狀”,這和“秋聲”有什么聯系?
明確:通過寫秋天的悲涼,來表現秋聲的悲。
16、那么,這在寫作上叫作什么手法?
明確:烘托。古人云:“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17、指名學生評價作者對秋之狀的描寫
再齊讀這幾句文字,再次體味一下作者通過烘托手法描繪出的秋聲之悲。
齊讀。
19、這樣的秋聲過處,會帶來怎樣的變化?
明確:草木凋零。(找出書中語句,指出通過對比,造成反差,感受更強烈)
20、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明確:包含著“秋氣”的余威。
21、那么,為什么“秋聲”會有如此“余威”?
自讀自譯本部分文字,尋找秋聲擁有如此威力的原因。
明確:有“肅殺之心”
22、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寫“秋聲”的“肅殺”,用了哪些事物?
明確:刑官、兵家、商聲、夷則(學生解釋一下刑官和兵家的肅殺)
23、這樣的寫法叫作什么手法?
明確:通過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的意義,叫作象征。
再次齊讀該部分,體味
24、到此時,我們知道了,為何秋聲有如此余威,是因為它有“肅殺”之心,那么作者在一開始聽到的秋聲中,有沒有蘊含這“肅殺”之心呢?(齊讀思考)
明確:有。金鐵皆鳴(戰爭)、赴敵之兵?梢,作者巧妙的把秋聲的形、狀、心融合在了一起,不愧是大家之筆。
小結:通過對本文第一、二兩段的分析,我們學習了歐陽修通過化虛為實、烘托、象征等手法,巧妙的表現了秋聲的形、狀、心的特點,既寫秋之實,又攝秋之魂,把虛無縹緲的秋聲寫的如在眼前、似在耳邊,不愧為千古流傳的名篇。
《秋聲賦》教案設計 5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賦的基本常識,疏通文句,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捕捉對自然萬物獨特的審美感悟,進一步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學素養。
3.體味文章所蘊涵的情感,即作者由無形的秋聲而引發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的藝術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習,體會作者在文中抒發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
【教學難點】
1.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的藝術技巧。
2..領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繪而引出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有積極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復閱讀、品味形成自己的認識。
2.點撥法
3.學生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播放幻燈片1—14,背景音樂《秋日私語》)
夏日邁者蹣跚的步伐離去
把背影留給了季節的風和雨
凋零的葉子伴著秋的足跡
在沉吟中
默默無望的嘆息
歲月的眉梢
凝著一顆顆凄涼的淚滴
搖搖欲墜的心事
在顫栗的寒潭里鋪展
匯成了一江綿亙不斷的愁緒
知道失望是灰色的天際
知道秋的落寞
不會演繹出輕盈翩然的舞姿
當班駁的思緒
在蕭瑟的風里枯萎
我依舊懷念深深
不忍滴落那最后的牽掛和別離
就這樣沉浸
沉浸于秋日的私語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以來很多文人不厭其煩地追隨“悲秋”的主題,抒寫宋玉式的悲涼,那么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走近《秋聲賦》。(板書課題作者)
二、簡介作者及賦的常識{單擊圖片播放短片后整理知識要點}
首先請同學們看一段短片,并根據自己的預習材料說說你所了解的歐陽修和賦的相關知識。
明確:
1.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幼年喪父,家境貧困,讀書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慶歷中任諫官。因支持范仲淹改革,直言諫事,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又知揚州、潁州。晚年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謚文忠。
歐陽修繼承唐代韓愈“文以載道”的精神,發揚古文運動的傳統,被公認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散文、詩詞、史傳等方面都有較高成就,尤以散文對后世影響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賦,①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語言上多鋪張藻飾,講究文采韻律;內容上多側重于通過極力描繪景物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
②主客問答的方式。主客問答是傳統漢賦的特點。
高一已學過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
《秋聲賦》作于嘉佑四年(1059),是歐陽修繼《醉翁亭記》后的又一名篇,也是宋代文賦的典范。
三、初讀
下面,請同學們聽錄音范讀,注意正音和朗讀的節奏。
1、聽范讀。正音,注意朗讀的節奏。
教師播放錄音,聽讀課文后展示文本字詞,找一名學生朗讀,強化正確聽讀。
悚然sǒng 蕭颯sà 砰湃pēng 鏦鏦錚錚cōng 煙霏云斂liǎn 慄冽lì 砭人肌骨biān
呼號háo 豐草綠縟rù 渥然wò 槁木gǎo 黟然yī 戕賊qiāng
2、自由讀。感受文體特點。
、、學生自由放聲誦讀,教師巡視指點。
、、分四組進行朗讀比賽。
四、悟讀理解文意
學生以研討小組為單位,根據書下注釋疏通文義,教師適時點撥。
1、第一段文言要點:
、、歐陽子正夜讀書 ①正在; ②夜,名詞作狀語,夜里
⑵、聞有聲自西南來者(句式) ①從; ②定語后置
、、悚然而聽之 ①修飾
⑷、其觸于物也 ①代詞,它; ②到
、伞⒂秩绺皵持暶都沧 ①快 ②跑
、、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①只
、恕⒋撕温曇?(句式) ①判斷句
、、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①數詞作名詞,四周
2、第二段文言要點:
⑴、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 ①句式:判斷句; ②何,何故
⑵、蓋夫秋之為狀也 ①那; ②主謂間,不譯; ③呈現
⑶、其色慘淡,煙霏云斂 ①色彩; ②聚集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①容顏
⑸、其氣慄冽,砭人肌骨 ①秋氣; ②刺
⑹、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①秋意
⑺、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 ①所以; ②發出
⑻、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①承接; ②承接
⑼、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 ①用來……的; ②是; ③句式:判斷句
3、第三段文言要點:
、拧⒎蚯,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金 ①句式:判斷句; ②在; ③屬于;④在;⑤屬于
⑵、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 ①這; ②把; ③作,作為
⑶、天之于物,春生秋實 ①古義:自然;今義:天空; ②對于; ③名詞作動詞,結出果實
⑷、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 ①所以; ②代詞,指秋天; ③代表; ④是,屬于
、、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 ①句式:判斷句; ②已經
、、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①句式:判斷句; ②經過,過了; ③形容詞作名詞,繁盛期
4、第四段文言要點:
⑴、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 ①古今異義,古義:有……的時候;今義:偶爾,不經常
、啤⑷藶閯游,惟物之靈 ①是; ②句式:判斷句
、、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 ①勞累; ②身體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 ①那些; ②主謂間,不譯
、、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 ①變為
⑹、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 ①奈何,為什么; ②用
、、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①殘害; ②怨恨
5、第五段文言要點: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 ①回答; ②修飾
、啤⒌勊谋谙x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①只; ②應和; ③的
五、議讀理清文章思路
師:在疏通文本理解文義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請大家進行分析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個部分的內容。
討論后明確:這篇散文,先寫秋聲,再寫“秋之為狀”,再論“何恨乎秋聲”,概括而言,即摹秋聲、繪秋狀、論秋感三個部分。
師:第二段寫秋之為狀,為什么會有如此之狀貌?
明確:因為秋意味著刑、陰、兵、傷、殺,因而2、3兩段可以合為一部分。
師:最后一行寫童子沉睡,蟲聲唧唧,是文章的尾聲,也可與第4段列為一段。
“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的具體意境是什么?
明確:第四段是全篇的結束,作者從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靜夜,只有秋蟲和鳴,襯托著作者悲涼的心境,更襯出作者的感慨與孤獨。戛然而止的結尾,給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蟲唧唧中,讀者似乎也要同聲一嘆。
六、布置作業:背誦1、2自然段
附板書:
秋聲賦
歐陽修
夜讀——摹秋聲——繪秋狀——論秋感(自然/人事)——童子垂頭而睡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背誦1、2自然段(教師根據背誦情況予以指導或點評)
二、導入課文
同學們,高二上學期我們學過余光中的散文《聽聽那冷雨》,還有印象嗎?余光中用詩化的語言、豐富的聯想,把雨聲寫得具體可感,讓我們高度享受了雨在聽覺上的美感,并傳遞了濃重的文化鄉愁。
雨有聲音,大自然的一切都有聲音。
學會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不但要用耳聆聽,更要用心聆聽,有所感悟。那么,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又在《秋聲賦》中聽到了怎樣的秋聲?從秋聲中得到了怎樣的感悟呢?
三、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師: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在《古文觀止》中評價《秋聲賦》說:“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百出!闭埥Y合課文談一談歐陽修是如何將無形的秋聲寫得具體可感的。
明確:考查寫作手法與技巧;解題步驟:寫作手法——解讀手法——運用效果
明確:比喻
作者用一連串的比喻,把秋聲比作淅瀝蕭颯的(風雨聲)、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鏦鏦錚錚金鐵皆鳴、銜枚疾走的人馬聲,通過這些恰當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化虛為實的手法)。
2、師:胡適認為描寫聲音的四大名篇——《琵琶行》、《秋聲賦》、《赤壁賦》、《明湖居聽書》。下面,我們一起來體味其聲音描寫的精妙之處。
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生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
明確:比喻、通感
、.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心理感受)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腥缬砂羴矸逦髅媾实翘┥降木跋螅撼蹩窗羴矸逑鞅诟韶,以為上與大通;及至翻到做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做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視覺形象)。從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仿佛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后,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視覺形象)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并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劉鶚《明湖居聽書》
明確:比喻、通感
⑶.小結:聲音描寫的方法
①.描摹聲音:以聲寫聲——比喻,以形寫聲——通感;
、.音響效果:夸張、想象、比喻
師小結:第一段寫出了秋聲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時現時隱、憑虛而來撞擊物體的動態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這也就回答了作者聞聲“悚然”的原因,并自然地引出下文和童子的對話。
四、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1.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聲音呢?即,這秋聲“胡為而來哉”?
明確:由秋狀而來。
師:請大家找出描寫秋之為狀的句子,說說是從哪幾方面寫秋狀的?
明確:從四方面,秋色、秋容、秋氣、秋意。分別具有什么特點?想象一下畫面。
秋色 慘淡,煙霏云斂
秋容 清明,天高日晶
秋氣 慄冽,砭人肌骨
秋意 蕭條,山川寂寥
師:“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
——劉熙載《藝概·詩概》
“秋聲之韻味寫不盡,以秋狀寫之!
2.為何秋有此聲此狀?作者是如何精辟議論的?
明確:這一切源于秋性。
如果說第二部分前一段是在寫秋之狀,那么后一段就是在議“秋之心”,即秋的心性。作者吸納前人有關秋的種種說法,列舉刑官、兵象、陰陽五行、五聲六律等跟秋有關的例子,突出秋心的肅殺,寫出了秋聲中永恒的悲傷。
對于自然之秋的這種肅殺之氣,古人也有種種說法,如《禮記》:“天地嚴凝之氣,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狈Q秋氣為義氣,《禮記》云:“孟秋之月,征不義,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笨梢娫诠湃诵哪恐,早已把秋與殺戮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五、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師:面對充滿肅殺之氣的自然之秋,作者產生怎樣的人生感悟呢?找出文中主旨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意思?
明確:主旨句——“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對于人來說,人事憂勞的傷害,比秋氣對植物的摧殘更為嚴重的多。因而,想想這是誰對他們的傷害,就不會去怨秋聲了。簡言之,人事憂勞對人的傷害,更甚于秋氣對草木的摧殘。
師: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感悟呢?我們結合作者當時的境況來理解。(展示寫作背景)
儒家傳統思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這里得到了體現。《秋聲賦》寫于晚年,當時歐陽子就是處于很不得意的人生階段。另外還應該注意到,宋代正是儒釋道三教(此處僅指哲學思想,與宗教無關)融合的時期,在獨善其身時往往身上表現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于草木而爭榮”即可表現出這一點,這個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現象。如著名的《太極圖說》即出自周敦頤之手。
小結:第三部分由感慨自然轉為感慨人生,點明了題旨:人事憂勞更甚于秋的肅殺。寄寓了作者對人生短暫、對命運無常的苦悶感慨對宦海沉浮、對懷才不遇的自我安慰。
六、研讀尾段
師:歐陽子對秋聲的描述如此優秀(已近千載,此文仍在傳誦即是明證),可童子為何聽得“垂頭而睡”呢?(學生討論)
對文本解讀發現的答案舉例:
(1)歐陽子是夜讀有感,發而為文;而童子沒有感覺,是在歐陽子的指使下被動聽“秋”;(情感基礎不同)
(2)歐陽子采用賦體來形容秋聲,童子沒有這么豐富的知識積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礎不同)
(3)歐陽子歷經滄桑,而童子風華正;(人生感悟不同)
師:童子的反應“莫對,垂頭而睡”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通過對比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
七、研討:說一說本文的獨到之處
明確:秋,是一個很奇特的季節,一邊是豐收的喜悅,一邊卻是衰落的傷感。所以有那么多人會在這個肅殺的日子一遍遍感嘆生命的無常與短暫。中國的文人有的是憂郁的氣質,這種憂郁不大分時代,性格,而是彌漫在所有人的心里。宋玉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也許是說盡了古代文人對秋的,對外物引起內心悲傷的情緒,因此即使有少數的人,如劉禹錫《秋詞》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豪邁,也改不了這無盡的秋意所帶來的陰郁。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恒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于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八、總結:《秋聲賦》集評
1.賦每傷于俳儷。如此又簡峭,又精練,又徑直,又波折,真是后學作文之點金神丹也。(清·金圣嘆)
2.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百出。末歸于人之憂勞自少至老,猶物之受變自春而秋,凜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結尾蟲聲唧唧,亦是從聲上發揮,絕妙點綴。(清·《古文觀止》)
九、作業
1、背誦3、4段
2、用心傾聽大自然的聲音,任選寫一種,100-200字。
板書設計
秋聲賦
歐陽修
秋聲——比喻——悲
秋狀——虛實結合 烘托 秋聲
秋氣——肅殺
主題——抒發人事憂勞的感慨
結尾——對比——悲涼、孤獨
《秋聲賦》教案設計 6
一、教師激趣導入
時日匆匆,風寒如雨,雨寒如風。人心總是不耐風雨,坐聽窗外風音雨韻綿綿不絕,牽引出多少載不動、卸不去的沁涼透骨的秋情。秋風秋雨,秋花秋月曾引發多少古今文人墨客書寫下一行行或凄清或優雅的文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由“秋聲”而引發的一段流傳千古的文思――《秋聲賦》(板書課題、作者)
二、討論學習內容
作為文言文,哪些內容是必學的?學習的基本順序是怎樣的?
每人獨立思考,在備用紙上列出幾個關鍵詞,然后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識;之后教師隨機抽點小組內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識。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繼續促進學習共識的形成(可能與學生意思相近,但用詞會有差異):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文言文的必學內容有兩個,一個是“文”,一個是“言”!拔摹焙汀把浴睉撓葘W哪個?應該先“言”后“文”,因為字詞句的意思正確理解了,才能順利地學習其作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達的內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中的“言”包括字詞句的音和義的理解;“文”包括表達的內容和表達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個學習板塊,一是“言”的字詞音義,二是“言”的句子意義,三是“文”的表達內容,四是“文”的表達形式。
三、介紹學習方法
淺易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主要有兩個,一是自主誦讀,二是自主梳理。每人要在自主誦讀中疏通整理,進而自主獲得,獨立過關。在此基礎上,聽取同學和老師的發言,從中獲得啟發,深化自己的學習。同時,每誦讀一次,就要讓自己對課文再熟悉一步;經歷四次誦讀后,就能開口背誦。
討論學習內容、介紹學習方法,體現了“把人當人、自主成長”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蛟S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不太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和差距,但學生思考、討論的過程,就是喚醒他們自主學習意識的過程,也是讓他們意識到教師把他們當做學習主人的過程;而學生思考、討論的結果,則讓他們懂得了文言文該學什么、怎么學。以后他們離開教師也就能獨立學習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也要求:“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利于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不斷提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四、一讀,梳理“言”的字詞音義
學生先自主誦讀和梳理。誦讀前教師先引導,介紹任務、要求和時間:請每人獨立誦讀課文,邊誦讀邊梳理字詞的音和義,一個也不放過,每個都要過關;邊看課文邊注意下面的注解,沒有注解的隨時查閱《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從它原有的義項中查找答案,再適合參閱手頭資料;還是不懂的先用鉛筆做上記號;時間12分鐘左右。
梳理結束后,每人出兩三個字詞音義的題目,考考全組同學,在檢測中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最后教師檢測。在全體學生都認為已掌握了字詞的音和義后(讓學生自主舉手示意),教師將課前準備好的測試題通過多媒體亮出,要求解釋括號前的字詞音義,全體學生一起開口說或一起動筆寫。檢測一遍后教師再亮出括號內的答案,邊亮邊通說一遍,以強化印象,加深記憶。本文共有四段,為保證學習效果,將依次進行,逐段過關。下面只是樣例——
題1:字音
悚(song)、淅(xi)瀝(li)、鏦(cong)、錚(zheng)、砭(bian)、縟(ru)、渥(wo)、黟(yi)、戕(qiang)
題2:字詞
悚然(驚懼的樣子)、淅瀝(細雨聲)、蕭颯(形容風聲)、砰湃(同“澎湃”,波濤洶涌的聲音)、鏦鏦錚錚(金屬相擊的聲音)、明河(銀河)、狀(情狀)、慘淡(黯然無色)、日晶(日光明亮)、栗冽(寒冷)、砭(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這里引申為刺的意思)、綠縟(碧綠繁茂)、拂(掠過,拂拭)、余烈(余威)、兵象(征伐之象)、搖(搖落,損耗)、精(精神,精氣)、渥然丹者(指紅潤青春的面容)、黟然(烏黑的樣子)、星星(指點點白發)、戕賊(殘害)……
題3:虛詞
嘆詞:異哉!噫嘻悲哉!嗟呼!
1.而
(1) 連詞,表修飾。 悚然而聽之/童子莫對,垂頭而睡
(2) 連詞,表承接。 木遭之而葉脫/物過盛而當殺
(3) 連詞,表并列。 忽奔騰而砰湃
2.者
(1) 代詞,“有……者”為固定結構。 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有……的東西”)
(2) 代詞,“所以……者”為固定結構。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 “……的原因”)
(3) 代詞。 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的面容)
3.之
(1)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蓋夫秋之為狀也
(2) 助詞,的。 乃其一氣氣之余烈
(3) 代詞。 木遭之而葉脫(代秋聲)
4.其
(1)第三人稱代詞。 其觸于物也(代“秋聲”)/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代“它們”)
(2) 領屬性定語。 其意蕭條(,譯為“它的”)
題4:詞類活用
(1) 名詞作狀語。 歐陽子方夜讀書(在夜間)
(2) 名詞用作動詞。 天之于物,春生秋實(結果實)
(3) 動詞使動用法。 百憂感其心(使……有感觸)
(4) 形容詞使動用法。 萬事勞其形(使……受勞苦)
題5:古今異義
(1)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古義:清朗明秀 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條理
(2) 其色慘淡
古義:黯淡無色 今義:今多形容“蕭條”和“苦費心力”
(3)物過盛而當殺
古義:必然衰敗 今義:應當殺害
(4)有動于中
古義:內心 今義:方位名詞
(5)黟然黑者為星星
古義:形容鬢發花白 今義:星;比喻細小的、分散的點兒或別的東西
五、二讀,梳理“言”的句子意義
學生先自主誦讀和梳理。誦讀前教師先引導,介紹任務、要求和時間:請以句子為對象,邊誦讀邊梳理,將全文翻譯一遍;逐字逐句依次翻譯過來,不能漏譯或跳譯,不放過任何一個字詞;以直譯為本,忠實于每個字詞的固有意思,不能想當然;語句不通順或不完整時,可適當加上字詞,但加上去的要用括號標示;無法直譯時可意譯,意譯盡量要保留原來的意思;無法解決時才可參閱手頭資料,還是無法解決的用鉛筆做上記號;時間8分鐘左右。
梳理結束后,每人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疑難,小組不能解決的參與全班交流,主動提問,主動解決,直至一一過關。
然后小組檢測,每人出兩三個句子翻譯,考考全組的同學,在檢測中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最后教師檢測。在全體學生都認為已掌握了句子的意義后(讓學生自主舉手示意),教師將課前準備好的句子翻譯題通過多媒體亮出,全體學生一起開口說或一起動筆寫。檢測一遍后教師再說一遍,并隨時解釋翻譯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是樣例——
1.判斷句
(1)是謂天地之義氣(直接表判斷)
(2)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乃”表判斷)
(3)此秋聲也(“也”表判斷)
(4)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斷)
(5)商,傷也(“也”表判斷)
(6)夷,戮也(“也”表判斷)
2.疑問句
(1)此何聲也(疑問代詞“何”,表疑問)
(2)胡為而來哉(疑問代詞“胡”與語氣詞“哉”,表疑問)
(3)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爭榮(疑問詞“奈何”,表反問)
(4)亦何恨乎秋聲(疑問詞“何”,表反問)
3.倒裝句
(1)胡為而來哉(為胡,賓語前置)
(2)有動于中(于中有動,狀語后置)
六、三讀,梳理“文”的表達內容
學生先自主誦讀和梳理。誦讀前教師先引導,介紹任務、要求和時間:請認真誦讀課文,邊誦讀邊自主梳理。
清人吳楚材在《古文觀止》中評價《秋聲賦》說:“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百出”。下面我們就欣賞這篇千古美文,看看歐陽修是如何將無形的秋聲寫得形色宛然的。說說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秋聲的。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級要求逐級提升);隨時在備用紙上寫下來,細化、深化自己的學習;時間10分鐘左右。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并相互評判,說說達到了三級要求中的哪一級,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師隨機抽點,全班同學隨時插話,即時評判。
教師準備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話總說就是摹秋之聲、繪秋之狀、議秋之氣最后抒秋之嘆。課文第一段“初淅瀝以蕭颯…… 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作者用一連串的比喻,風雨聲、波濤聲、金屬撞擊聲、夜行軍的人馬聲等,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秋的色、容、氣、意四個方面來描繪秋狀的;歐陽修由感自然而嘆人生,想到人事憂勞甚于秋的肅殺,不禁一聲長嘆,“奈何以非金石之質,
在此基礎上,讓每人對本文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說說感想,或說說評價,或說說疑問;但都要真誠、深刻、新穎(三個要求逐級提升)
七、四讀,梳理“文”的表達形式
學生先自主誦讀和梳理。誦讀前教師先引導,介紹任務、要求和時間:請認真梳理語言表達的.形式和技巧,欣賞作者的表達之美;通過梳理說說本文在表達技巧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表達效果;結合具體的語句,形成個性化的理解,一要自圓其說,二要盡可能細致、深入;邊梳理邊在備用紙上寫下關鍵詞句,細化、深化自己的學習;時間10分鐘左右。
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鐘,不超過2分鐘。然后推選出小組代表向全班介紹。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給學生啟發——
本文有三個特色:
、俅罅窟\用比喻。文章通過形象的比喻,使無形、無色的秋聲,成為可聽、可見、可感的具體、生動的自然現象,表現了作者高超的像聲、狀物和駕御語言的能力。
例如: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
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谝跃拔镉魅恕R郧锫暿篃o情的草木“摧敗零落”,比喻人生坎坷、憂愁勞頓使有情之人衰老、頹唐。把秋聲、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貼切。以景抒情,情與景泯和無間,使文章達到了優美、和諧、深刻感人的境界。
例如: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物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
、垴壣⒔Y合。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征,又注意運用長短不齊的句子,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變得散文化,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
例如: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八、美讀成誦
在前面四次誦讀的基礎上,換一種讀的方式;全班齊讀。在齊讀中讀出感受,讀出享受,讀出對內容的理解和形式的領悟;同時讀出氣勢,讀出氛圍,把課堂學習氣氛推向高潮。然后現場背誦,并現場默寫。
九、了解作者及寫作特點
教師綜合相關資料,現成介紹給學生,讓學生了解作者及寫作特點,深化學習,提升認識——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別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喜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唐朝)韓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編定的《歐陽文忠公文集》153卷,約百萬言。另外,史學著作有奉詔與宋祁等合作編著的《新唐書》,并有他自己獨家編纂的《新五代史》74卷。《秋聲賦》被公認為是寫秋的經典。文章都是作者心靈的再現,其實,歐陽修寫《秋聲賦》也是由原因的。本文寫于作者53歲時。作者晚年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郁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于懷,讓作者此時處于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又加上這一年的秋天又如期而至。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感受特別敏感,《秋聲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十、學生自主總結
下課前,每人用一句話來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獲或學習啟示。要求總結收獲準確、全面,總結啟示深刻、獨到。先在學習單上寫下來;時間2分鐘左右。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相互交流,相互完善,形成基本共識。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說說本組的基本共識,邊說說自評和互評,形成班級的基本共識。
最后教師說說自己的總結,繼續提升學生的認識,與學生分享,并讓學生評價:;《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恒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于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更應該提到的,應是《秋聲賦》在文體上的貢獻。即賦的散文化,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這些特點也使《秋聲賦》在散文發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十一、教師推薦課外閱讀篇目
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同時“得益于課外”,需要課外閱讀,F在我向各位推薦兩類課外文章,一是評價《秋聲賦》的文章;二是歐陽修的其他文章。文章已經粘貼在班級語文學習的博客上,請直接打開閱讀,每篇讀完后留下你的一句話感想或評論,同學間相互交流,相互促進。
《秋聲賦》教案設計 7
【學習目標】:
1、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描寫等手法,將無形的秋聲寫得具體可感。
2、體會作者在描寫中融入的感情。
【學習重點】:
學習文章采用多種手法,將無形的秋聲寫得具體可感。
【學習難點】:
體會作者在描寫中融入的感情。
【過程設計】:
[導入]
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北宋“文壇盟主”歐陽修的一篇散文《秋聲賦》,對于歐陽修,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為我們初中的時候學過他的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記》,應當還記得其中的一些名句。(學生背出其中的一些句子)
作為北宋文壇第一人,歐陽修的“詩、詞、散文俱為一時之冠”,尤其是他的散文“極善摹景狀物,說理暢達,抒情委婉”。你看他把并不怎么出色的滁州山水寫得那么有聲有色、多彩多姿,令人神往。他的這篇《秋聲賦》后人的評價也是相當高的,《古文觀止》的編者清代的吳楚材說:“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百出。”(投影)那么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他筆下的“秋天的聲響”,是如何的“形色宛然,變態百出”的。
[誦讀]
一個學生讀課文,教師和學生點評字詞讀音與斷句。
[問題1]
本文的題目是“秋聲賦”,顧名思義,就是寫“秋天的聲響”的,那么文中哪些段落寫的是秋天的聲音?(學生讀出)
“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澎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分析]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幾句的意思
明確:起初好像是細雨微風,突然發也奔騰砰湃的聲音,好像是深夜里波濤驚響,又好像是狂風暴雨猛烈襲來,碰到別的物體上,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響,好像是金屬碰撞發出的`聲音,又像是奔襲敵營的軍隊,聽不到指揮的號令,只聽到人的“沙沙”的腳步聲和馬蹄的“得得”聲。
下面我們來聽一段錄音,看看你描述的像不像。
(播放視頻)
是不是描寫的“宛然在目”
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
像細雨微風、像波濤夜驚、像狂風暴雨、像金屬相擊、像軍隊奔襲,連用了五個比喻來描寫寫出了秋聲的忽快忽慢、忽強忽弱、忽大忽小、忽隱忽顯,算不算是變化多端呢?
可見吳楚材他們的評價一點也不過份啊。
既然寫得這么好,我們是不是要把它背下來。亢孟旅婢驮囍骋幌逻@幾句關于秋聲的描寫,看誰背得又快又準。
[背誦]
這幾句對秋聲的描寫。
[情境創設]如果是你在靜夜里讀書,聽到這樣的聲音,會是什么樣的感覺?
[問題2]
作者聽到這秋聲的感受是怎樣的?
[師生互動]討論、分析
驚——悚然
嘆——悲哉
問——胡為而來哉?
[問題3]
秋聲為何會讓人又驚又嘆,讓人感到悲傷呢?作者有沒有回答?如果有是哪一句?
明確: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
這里面有一個“故”是“所以”的意思,這句話是說,“所以秋的聲音才凄凄切切,呼喊號叫,憤然而作。”既然這里有了“所以”,那原因自然也就在前邊了。請一個同學讀出這幾句
“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
分析:作者從四個方面說出了秋天的情狀是什么樣的,即:色、容、氣、意。
“煙霏云斂”煙云密布的樣子,壓抑、使人心情低落。舉例:“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天高日晶”天地間一無所有,寥廓、浩渺,人容易產生一種孤獨感。舉例: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砭人肌骨”一種刺骨的寒冷。
“山川寂寥”寂寞無人,一片空曠。
所謂觀其形而知其聲,正是因為秋天一貫的情狀是這樣的壓抑、孤獨、冰冷、蕭條,所以它發出的聲音也就自然而然地是“凄切呼號”而令人傷感的了,所以劉禹錫說“自古逢秋悲寂寥”。這秋聲不但讓人悲傷,而且還具有巨大的殺傷力,作者用哪幾句來體現秋的殺傷力的?
“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
[問題4]
秋天為什么是這樣的呢?換句話說,造成秋天這種情狀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師生互動]討論、分析、品味
重點詞句:
“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物既老而悲傷”“物過盛而當殺”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如果只生不死,只長不殺,很難想像世界將會什么樣子。所以佛說“上天有好生之德”其實上天也有“好殺之德”。所以黃帝《陰符經》上說:“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中國的哲學一直是天人合一思想,所以:“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金”“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
看來秋天行殺,秋天悲傷,秋天衰老都是正常的現象。
[問題5]
如果說讓自然萬物衰老的原因是秋季、是時光,那么讓人衰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師生互動]閱讀、討論、分析。
“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
【《秋聲賦》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秋聲賦》教學設計08-24
《秋聲賦》歐陽修10-07
《秋聲賦》歐陽修08-24
《秋聲賦》教案板書08-23
《秋聲賦》歐陽修詩詞07-29
秋聲賦公開課教學反思08-29
《駱駝賦》教案設計09-03
《駱駝賦》教案設計06-06
《賦得古原草送別》教案設計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