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文化的課題結題報告
班級文化的課題結題報告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x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確實,“文化的力量”已逐漸成為21世紀世界發展的軟動力。同樣,在教育領域中,“文化的力量”也正成為推動教育進步與發展的動力。
班級文化是指班級成員認可且充分體現于其思想、行動、言論的思想導向、行為準則和公共輿論的總和,即價值觀,以及承載這些價值觀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通過班級文化建設,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高雅的志趣和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班級文化是班級的一種風尚,一種文化傳統,一種行為方式,它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一定的形式融會到班級集體同學的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中,形成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行為。
《構建優秀班級文化的實踐操作和理性分析》課題研究旨在形成技術性的、可操作性的班級文化建設方法,以及有理論高度、能指導實踐的班級文化觀和方法論。從實踐層面上講,通過我們的實踐,形成生動、活潑富有人文氣息的班級文化氛圍,理清操作步驟,確立構建良好班級文化具體操作要領。從理論層面上講,我們想通過本課題研究,從理論高度研究構建優秀班級文化的意義,指導自己和廣大班主任老師更好地建設班級文化。我們希望通過本課題研究提升教師對現代班級管理的認知水平,提高管理班級實踐水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探索出師生共同參與打造班級文化的新途徑。
本課題總結出了構建優秀班級文化的具體操作模式,讓廣大班主任有方可依、有章可循,并且從理論上闡明構建優秀班級文化的意義和作用,這些內容都是前人的研究中很少涉及的。經過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預定的研究任務,取得了顯著的實驗成效和豐碩的研究成果。
一、構建優秀班級文化的實踐操作
課題組各成員在長期的班主任工作中,非常重視班級文化建設,我們的目標是讓班集體成為具有鮮明文化特色、濃郁文化氛圍、優秀文化精神的文化組織。以優秀的班級文化凝聚人心、規范言行、引導成長、促進發展。讓班級充滿青春活力,充滿人情味,充滿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文化氛圍,最終形成和諧班級。下面就從幾個層面談一下構建班級文化具體操作方法。
(一)構建環境文化的實踐操作
環境文化是一種“顯性文化”,可以摸得著、看得見,比如教室墻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畫像;整齊的桌椅、整潔的環境;展示學生書畫藝術的書畫長廊;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長廊;定期更換的黑板報和宣傳欄;懸掛在教室前面的班訓、班風等醒目圖案和標語等等。
板報作為班級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既得到知識的熏陶,又培養實踐能力。板報的內容要富有新意,定期更換,并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形式上力求簡潔、明快、富有時代感,并注意與學科、時事政治及社會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走向社會,用自己的眼光觀察社會。通過富有新意的板報創設為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探索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我們的黑板報一般每兩到三周一換,由班主任和宣傳委員根據班里的情況、節假日、重要事件和活動、學校統一要求的主題等確定每期黑板報的主題。班里共分為10個作業小組,這些小組同時也是板報小組,輪流主辦。比如快考試了,我們就出一期有關“學習方法”的黑板報;元旦、仲秋節等節日,我們會用板報營造歡樂祥和的氣氛;北京申奧成功了,我們就出一期“奧運知識”的板報;學校里舉行藝術節、體育節,我們就出一期板報配合學校的活動。每個小組都形成了一批辦板報的核心團隊,有人搞設計,有人寫字,有人畫畫,有人查資料。
宣傳欄可設計在班級內墻上,并可延伸至教室外。如我們的宣傳欄分為三部分,教室外墻、教室內墻左右兩邊都有。教室外面的宣傳欄張貼一些展示同學風采的書法、英語作文、美術作品和配合黑板報主題一起制作的電腦報、手抄報等。內墻我們把每天讀報時對同學們學習、生活有用的文章都剪了下來,每隔兩到三周就更換一次。內墻宣傳欄又分為很多小欄目,如“愛與責任”“創意生活”、“軍事科技”、“神奇的大自然”、“幽默小品”等,把剪報的內容歸類張貼,方便同學們閱讀。同學們都很感興趣,爭相閱讀。后來,我們又發動同學們一起剪報,讓大家把自己感興趣的報紙內容貼到宣傳欄里,和大家共享。另外,劉明輝、安波等班教室前面黑板的右邊每天由一名學生書寫自創“名言”,墻壁兩側還張貼了同學的書法作品,增添了班級文化氣息。
(二)構建行為文化的實踐操作
因制度和觀念等引發出來,從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言談舉止和精神面貌,就是行為文化,行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體現,同時又潛移默化地影響并決定精神文化。班會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行為文化的具體表現之一。
班主任和學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上好每周的班會課。特別是進入初三、初四以后,學生的生理、心理都有了明顯的變化,容易出現一些早戀、逆反心理等問題。而班會課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的主要平臺之一。每次班會前我們都要找任課教師、值日班長了解班級的情況,對上一周的問題作一下總結,對本周的工作提一些要求和建議,當然還要布置學校安排的各項工作。
主題班會是班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開展課題研究到現在,我們平均每三到四周都要組織一次內容比較充實的主題班會。班會一般是由班主任和團支書來確定主題,然后的工作主要是由同學們來完成。由于課題組各成員班級經常組織主題班會,所以我們各班都形成了一支“班會小組”。有的同學負責設計,有的同學負責主持,有的同學創作一些相聲、小品等節目。比如,辛慧、劉明輝、韓宗頂等班在學校的多媒體報告廳舉行過“告別童年”、“親情故事會”、“為夢想創造可能”、“我是班級小主人”等大型公開主題班會,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主題班會活動,從中不斷顯現特定的文化價值,使班級成員在參與活動中受到陶冶和熏染,促使其在認識、情感和行動上逐漸趨同于班級文化的預定文化價值,從而達到形成穩定的團體文化的目標。既提高了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有利地推動了班級品質的形成。
社會實踐活動是行為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學生精神文化形成的重要環節。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提出了“學生參與社會,了解社會,做社會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策略,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課題組設計、組織了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社區、參觀博物館、科技館、工廠和醫院等場所,鼓勵學生走進自然、了解鄉土民情、調查環境變化等;濟寧十三中小記者團成立并開展了多項社會實踐調查,成功地實現從課堂學習,到校園活動,再到社會調查的自主活動能力飛躍;每到節假日,我們組織學生或學生自發地到敬老院、福利院走訪慰問,到公共場所打掃衛生等;汶川大地震期間,各實驗班級均組織了演講、追思會、捐款等活動,“心系災區,眾志成城”成為學生心中激蕩著的神圣宣言。
(三)構建網絡文化的實踐操作
班級網絡文化是指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和網絡工具,使班級成員形成統一的文化人格的所有資源、行為和觀念的總和,其主體內容屬于班級行為文化。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我們可以通過教育與引導,把互聯網作為建設班級文化的工具和宣傳陣地。班主任要善于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綠色上網,在鼠標的輕輕點擊中,使班級成員獲得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對學生正健康人格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在網絡上開辟德育陣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的電腦網絡知識,提高了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避免了學生使用網絡的盲目性。
課題組成員各班大多數同學都有電腦,能上網。幾乎每個同學都有QQ號,很多同學還有自己的博客,大多數同學喜歡打電腦游戲。所以我們一直認為,對中學生上網問題一定要立足現實,不能阻止,而要引導。引導學生綠色上網、健康上網,用健康、充實、有意義的內容擠占學生的游戲時間,用班級網絡文化占領學生的網絡陣地。辛慧、劉明輝、安波、韓宗頂、曹允格等班級還申請了班級博客和班級網絡相冊。我們把班里發生的一些故事、同學們的文學作品和美術作品、班會活動的材料和照片、轉載的一些對同學們學習生活有用的網絡資源等內容發到博客和相冊里。班里還有幾個博客管理員,和班主任一起管理博客,發表日志。現在,我們己經將班級博客和相冊的密碼向全班同學公開,每一個同學都可以參與到博客和相冊的建設中來。
課題組各成員還為班里申請了電子郵箱,同學們和學生家長可以用這種方式和班主任進行交流。另外,學校進行布置一些電子稿的作業,特別是放假期間,有許多征文、美術設計、電腦報、實踐活動等方面電子稿作業。別的班都是讓學生開學后用軟盤帶來,交給學校一一存盤,而我們幾個班都是發到班級郵箱里,由班主任匯總后統一交到學校,非常方便,而且我們還可以將這些電子稿修改以后發到博客里,或者留一些精采作品在畢業時收錄到紀念冊里。
(四)構建班級制度文化的實踐操作
制度文化是實現班級價值目標的保障體系和措施,包括班級規章制度、班集體組織形式、責任關系、目標落實程序等。
首先要確立班級目標。目標是導航燈,沒有目標,就沒有追求與奮斗。目標的制定可分為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長遠目標即理想。如理想目標可定為:建設一個環境高雅、舉止文明、學風濃厚的班級;培養每個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勞動。近期目標的制定,可根據學校組織的各項評比活動和比賽,對全體學生做出動員,明確活動的意義,提出要求,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目標,對學生思想行為具有明顯的導航和激勵作用。目標一旦制定,班主任應該和學生共同努力奮斗,鼓勵全體同學樹立信心,用集體力量激勵他們去拼搏。而且目標一旦實現,能給師生帶來心理上的滿足,從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班集體的組織建設是制度文化的重要內容。如在管理方面要注重班干部培養和學生主人翁意識的培養。在學習方面可采用ABBC小組合作學習,即排位的方式是相鄰的四名同學中包括一位優等生、兩位中等生和一位學困生,并開展組際競賽,幫助學困生趕超先進。
制度建設要落實好優秀班集體形成的各項常規,包括課堂的常規、學習的常規、紀律的常規、衛生的常規、禮儀的常規等。制度建設重在落實:從小事著手,從點滴抓起,要事事、時時、處處注意班級的習慣養成教育。我們建議老師們根據本班學生實際,充分發動和信任學生,制定本班的常規管理方法,讓班級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一個班級要想取得思想與學習的全面發展必須抓好行為規范教育。在班級管理手段上,要做到正確處理嚴與寬的關系,既重視班級制度化建設,同時又要加強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在這問題上,有兩個常見的錯誤:一是強調制度的作用,認為只要把學生的一切行為都納入制度化軌道,且以獎懲作保證,就能把班級管好,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許多“嚴師”由于忽視了情感教育,學生缺乏正常健康的心理品格,盡管制度非常嚴明,班內的突發事件依然很多。二是對教師情感教育的片面強調,迷信愛的力量能溶化一切,甚至不惜包庇自己所偏愛的學生。這種做法實質上把寬混同于松。實際上寬是以嚴為前提的,沒有嚴作基礎,寬中所顯示的愛必然是一種是蒼白的愛。
二、構建優秀班級文化的理性分析
(一)班級文化的定位
從文化的角度定位班級文化。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對文化的定義:“從廣義的人種論的意義上說,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我國《辭海》對文化的定義:“從廣義上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來說,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結構。”教育在文化的形成與傳承中起關鍵作用,學校是教育體系中的基本組織單元,“只有優秀的學校文化才能孕育出優秀的學校教育”這一觀點,已得到全社會廣泛的認同,而班級文化則是學校核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定位班級文化。現代社會發展呼喚一種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質。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還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促進個性發展。以班級文化為載體,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班級文化在素質教育研究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班級文化建設的理論依據
班級社會學理論是指導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理論依據。班級社會學是將班級作為一個社會體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門科學,班級作為一個社會,它具有促進學生社會化與個性化兩大基本功能。班級作為一個微型教育社會,是一個社會文化傳播媒體,是一個選擇、傳遞和聚合社會文化的文化實體。班級作為一個社會,既是一種教育制度,又是一種文化模式,其要素從不同的角度包含離散型文化與統合型文化、制度文化與非制度文化、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等。
班級是一個社會組織。影響組織運作、發展過程中的所有文化因素及其組織內部所存在的種種文化現象統稱為“組織文化”,組織文化研究成果對班級文化的研究具有指導作用。美國的沙因認為:“組織文化就是一個組織最基本的思維方式——組織在適應外部環境和內部融合過程中獨創、發現和發展而來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因而被作為正確的思維方式傳輸給新的成員,以使其在使用外部環境和內部融合過程中自覺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感受事物。”組織文化按照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層到表層的變化過程,可劃分為四個層面,即默許假設、共享價值觀、共享行為規范、象征性活動。
(三)班級文化的層次和類型
班級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可以將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進行合并。物質文化是班級文化的表層,行為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淺層,制度文化是班級文化的中層,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深層。物質文化即環境文化,是班級文化的物質形態,其主體是有形物,是顯形的文化主體。行為文化是指班集體成員的行為準則、交往方式、行為規范、典禮儀式、文化傳播,也包括社會實踐活動和班會活動。制度文化包括班級管理的各種班級規約、學生行為規范、班級目標、班風口號等。精神文化是班集體所有成員共同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
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是一個班的整體精神面貌,是班集體在較長時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淀起來的、共同的心理和行為中體現出來的理念、價值體系、群體心理特征及精神價值傳統。它構成了班級文化的內核,決定著班集體的思維方式,歸根到底決定并制約著班級文化系統的取向和性質。這種精神是班集體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是班級的一種“教育場”,是班級的“精、氣、神”。它賦予班集體特有的個性魅力,是班集體群體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的“核動力”。如辛慧、劉明輝班的班級精神是“尊重、真誠、寬容、責任”,這一精神內化到每位班級成員心里,使七班形成了具有獨特精神氣質的班集體。
(四)班級文化的重要作用
優秀班級文化猶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進入師生的心靈深處并產生深遠的影響,能喚醒、激發師生崇高的情感和強烈的進取心,對他們道德與價值觀的確立、行為方式的選擇、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形成以及個性社會化的發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班級文化的核心是班級精神,說到底就是一種團隊精神。班級精神一旦形成,就會像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幟,展示出強大的內聚力,它能使群體的每個成員產生一種精神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它能使班集體每個成員都產生強烈的義務感和責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識和榮譽感。
班級文化具有強大的熏陶功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熏染和督促兩種力量比較起來,尤其是熏染更為重要。一個班的班級文化決定了該班集體的心理定勢,群體中的多數成員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致的態度、共同的行為方式,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個體的心理和精神領域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不是立竿見影、一蹴而就的,而是隱性的、長效的、綜合的,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五)班級文化建設的雙主體——班主任和學生
班主任和學生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雙主體,是班級文化的創造者、實踐者和傳承者。傳統上班主任往往忽視學生在構建班級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出現了“學生個性隨班主任”的說法。因此要積極發揮學生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任何一種學校精神文化產品的傳授、改造或創造,都離不開主體所發揮的作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了學生的活動,班級文化就會失去其創造性、繼承性,也將不再具有生命與活力。班級文化建設是否有成效,不僅要看它對學生的影響程度,更要看學生參與建設的程度。因此,班級文化建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與創造潛能,從而確保班級文化建設落到實處,并成為班集體中每個學生的自覺行動。充分發揮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潛能,是建設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的希望所在。
班級文化的雙主體作用體現為以下幾個特征:民主性、生成性、發展性。民主性是指班主任要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尊重他們的民主權利,聽取他們的意見,反映他們的意愿,調動學生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班級文化建設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生成性是指班級文化的形成過程是先進文化植入的過程,是繼承傳統文化的培育過程,是師生積極主動的內化過程,也是對多元文化的融合過程。這些過程強調了師生主體的感染、體驗、交流、合作,這是一種培養、教育、轉化、生成的過程。發展性是指班級文化形成是一種揚棄與創新的過程,是開放的、動態的、多元的,是一種創新。班級文化的發展既要不斷強化師生的認同,又要不斷促使師生反思與變革。
總之,班級文化一旦孕育成熟,是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它將形成班集體的性格,代表班級的氣質。同時。它將深深地烙印在從這個班級走出的每個學子的成長軌跡及其心中,無論他們走到哪里,都會在他們不經意的言行舉止中得到辨認。學子可以離開班級,但永遠離不去的,是班級精神;永遠忘不掉的,是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的課題結題報告】相關文章:
情境教學課題結題報告02-15
課題結題報告的撰寫格式11-09
小學數學動手課題操作結題報告02-22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范文3篇02-15
小學數學課題結題報告(通用5篇)04-26
音樂課題結題報告范文(通用6篇)09-23
幼兒園課題結題報告范文(通用14篇)09-03
項目結題報告范文02-22
結題報告范文指導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