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用文檔>德育結題報告格式

德育結題報告格式

時間:2024-10-05 10:59:01

德育結題報告格式

德育結題報告格式

德育結題報告格式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1、問題的提出

  小學德育教育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但德育工作常常給人一種落伍的感覺,德育的觀念、內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變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這句話被印在有關國際互聯網絡書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顯的商業廣告意味,但是隨著“網絡”及其有關概念愈來愈深地進入尋常百姓生活,誰能無視計算機網絡所帶來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巨大變革呢?當然,現在我們還不能說:“世界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但是我們可以說世界正在走進“網絡時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從這樣一個時代特征出發,我們就不能指望獲得什么積極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計算機已進入千家萬戶,被廣大家長和學生廣泛并熟悉。小學《信息技術》課的開設,又一石激起千層浪,打破了傳統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為此,有必要研究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活動與傳統德育活動的交互關系,形成優勢互補,構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活動是以網絡為背景,以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活動為載體,促進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活動。“在活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成人”是我們課題的觀點。

  傳統的一元化德育活動有其本身的優勢和局限,其優勢表現在,通過德育活動,進行人與人之間最親密最直接的接觸,尤其是周圍的人(包括學生、老師、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這是任何先進教育都無法取代的。但這種傳統的德育活動,在大多數情況下,以說教形式呈現,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難以激活,加上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網絡的出現,造就了新的教育環境。拋棄了網絡環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種教育缺乏,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鐵定是教育的一大敗筆。資料顯示,已有的網絡德育研究在我國鳳毛麟角,且大多數重理論說教,輕實踐行為,難以誘發兒童入情入境的興趣。而本課題融入網絡的德育活動研究,無論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視覺調動了活動者參與的積極性。因此網絡環境下小學德育活動作為新的德育活動載體,是科技和教育發展的必然,同時促進了德育跨越式發展。

  2、理論依據

  《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活動研究》課題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于活動的觀點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1、馬克思認為,活動是人對于外部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對待方式,是個體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特別方式。正是由于活動,個體和社會化與個人才屬真正實現,而教育活動作為一種特殊意義上的人類活動,它屬于主體的實踐活動,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塑造主體為目的的活動,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

  2、國務院《關于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他們的思想道德建設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高度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素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和國家的事業有繼有人的重要保證。切實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道德實踐活動,積極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和社會環境,廣大未成年人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1、堅持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律,又適應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循序漸進;2、重自學實踐,自主參與,引導未成年人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遵循道德規范。您正瀏覽的文章由www.7139.com(第一·范·文網)整理,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內容

  1、幾個重要概念的界定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簡稱,現行“德育”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層級:

  ①頂層,稱為“德育”,為總稱。②第二層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③第三層為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十余種教育。④底層:即學校中實施的“德育”。

  德育活動:在課題研究中是指學校通過不同途徑和方法達到德育的目的。

  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活動:在課題研究中是指通過網絡的環境達到德育的升華。

  2、課題研究的目的

  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活動是研究小學德育活動在網絡環境下的開展。在網絡環境下研究小學德育活動,教育面向每一個學生,形式多樣,小學生樂于接受,是德育活動現代化發展展的必然趨勢,是對現行德育活動模式的挑戰,是德育活動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網絡是一個戰略高地,我們作為教育者,必須搶先占領這個高地,2001年以來,開明出版社和廣州教育出版社相繼分別出版了《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時代的中小學德育》兩本書。這些文章和書籍從不同側面探討了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問題和網絡德育如何開展的問題,提出了學校德育必須由傳統封閉的限制性的德育,轉變為以實現美好人性為目的、開放的發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見解、新對策。我們課題組就是研究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開展德育活動。使學生從空洞的說教進入到兒童的實踐體驗活動,誘發兒童入情入境的興趣。通過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活動,促進學生中與人合作與交流,在人格中得到熏陶。學會如何做事,怎樣做事,學會在小環境和大環境中與人合作與交流,學會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讓自己健康成長,積極向上。

  3、課題研究的內容

  ①網絡環境下校園中的小學德育活動研究

  A、校園文化活動

  為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拓展同學們的文化視野,展示學校學子的豐富文化的生活,我校每年舉辦為期一周的文化節。傳統的德育活動中我校編印的校報《雛鷹》、校刊《學習·探索·創新》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青瞇。在課題研究中,我們課題組的成員利用資源共享,為校報、校刊提供更為便捷、更能陶冶學生情操、增長學生知識的窗口,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好評。3209名學生中有2137名學生訂閱了校刊。實踐證明網絡環境下的校園文化活動更能受到老師和學生的歡迎。

  B、學科活動

  人類進入21世紀,科技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國際競爭日益強烈,這樣就形成了教育在綜合國力中的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大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而各類人才的形成,最主要的取決于基礎教育。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基礎教育的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和愛國主義精神是目前我們面臨的重任。在網絡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得到充分的體現。我校六年級教師張艷華在教授人教版語文第十一冊《桂林山水》一課時,將語文和信息技術充分地整合。在教學中,不是教師教學生怎樣學,而是給學生提供信息技術的學習手段,學生自己決定怎樣學,教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學生在網絡中不僅學到了語文知識,而且感受到美,覺得祖國山水的美,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熱愛大自然。愛國主義熱情在美中得到升華。學生借助信息技術,自己組織、自己完成。在活動中成長,成為活動的主人。得到了學的知識和受到了德育的教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動力,也是激發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一個人只有對某個問題產生興趣,才能啟動思維,才會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會主動獲取相關的知識,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在網絡環境下,我校教師王惠在教授《小花貓找汗》一課,首先用投影機出示“一只小花貓四處尋找……(動畫效果),”然后揭示課題后,同學們一起與小花貓過橋找生字,讀正確就能過橋,在花園里找出生字讀正確才能到達目的地。這時同學們不僅對知識感興趣,同時對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興趣盎然,覺得我們國家了不趣,更加勤奮讀書,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在課件的運用上,我們的研究方向除了學到新知識外,另外真正地投入到我們的學生身上來,我們的教師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班隊會活動

  祖國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像愛自己母親一樣地愛著我們的祖國。古往今來,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引導我們走向繁榮昌盛、勇往直前的火炬。愛國,就意味著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著無條件地服從祖國的召喚。在班隊會上我校五年級老師召開主題班隊會:“愛國主義”專題。我校舉行的班隊會中,“兒童讀詩”是著名學者南懷瑾倡導的一項活動,其理念是利用兒童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期,引導他們背誦古代經典詩文。“兒童讀詩”可以了解傳統文化,造就文字功底,陶冶情操。在網絡環境下,我們搜索古代經典的詩文,讓學生誦讀、體驗、感悟文學的功底。

  D、特色活動

  興趣小組活動旨在通過活動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和學生一起利用網絡搜索引擎,搜索到田徑乒乓球、微機、籃球、書法、繪畫、小發明、無線電制作、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知識。近兩年學生有26人在市田徑比賽中獲獎,有135人在微機奧林匹克競賽中獲獎,書法在市、區、校有67人獲獎,小發明有72人獲獎,無線電制作在市有6人獲獎,手工制作在校有125人獲獎,演講有9人獲獎,征文有27人獲獎,興趣小組的同學網絡下嘗到了甜頭。他們的活動與網絡密不可分,同時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了。

  ②網絡環境下家庭中的小學德育活動研究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于93年參加第三屆《北京——東京城市問題》學術討論會時發言:“德育必須從學齡前由家庭抓起”。家庭中的德育活動是人才培養的奠基工程的一種形式。父母是兒童最早的教育者,也是第一任教師。家庭小學德育活動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項藝術,需要家長在認識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堅持理性、堅持說教與行為操作相結合,堅持說教與陶冶情感相結合,才能收到高效。

  科研結題報告 ·德育結題報告 ·課題結題報告 ·怎樣寫結題報告

  1979年我國政府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獨生子女的數量與日俱增,目前我校獨生子女所占學生數的比例占(見表):

  學生總數(人)3229

  男(人)1837

  女(人)1392

  獨生子女(人)2906

  占比例(%)約90

  獨生子女相對于非獨生子女來說,其智力發展速度要快一些,知識面要廣一些,但行為習慣、合作意識道德品質、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缺點則要多一些。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使得許多家長把時間花費在自我深造和事業上,無暇顧及孩子,家長在生活上管得多,教育管得少。由于缺乏教子經驗,在教育方法上過于簡單,存在著溺愛型、放任型、粗暴型等各種教育不當的問題,班主任除了做好學生的老師,還要當好學生的家長,除了教學生,還要教給一部分家長有關教育方面的知識。網絡環境下家庭中的小學德育活動是教師與家長的連心橋,我校自開展研究以來,開通了“家校通”。學校對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進行了為期2月的信息技術培訓(見附件1)。對家長學校的家長62人進行信息技術的輪訓。目前,在網絡環境下,學校知道孩子在家中的情況,家長知道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老師,家長對學生通過網絡上的知識對學生進行誘導。老師與學生、老師與家長、家長與學生的關系;處于“先知先覺”絕對權威的班主任開始與學生建立平等的朋友關系,與家長建立了你的兒子你的女兒就是我的兒子或女兒的親密關系。家長與孩子通過網絡形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與學徒的關系。心理學指出:學校、社會、家庭教育三方面的緊密配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證,其中教育應起主要作用。教育學中強調學校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同時,也強調重視家庭下教育作用。家庭作為學校德育的特殊環境,對學校德育的補充往往要具主動性和自覺性。教育學指出:為教育好下一代,僅靠學校教育是不行的,還應搞好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社會、學校任何一個方面失控,都會導致整個教育出現漏洞,只有三者協調,取長補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無論是心理學,還是教育學都把家庭的德育活動列為孩子民長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家長、學生把網絡作為一個紐帶緊緊地連在一起。我校原來評選的“五好”學生。3229人中有23人為“五好學生”,通過網絡環境下的家庭中的德育活動的研究開展后,省優秀大隊部干部1名,市百名好少年3名,市優秀學生9名,區三好學生15名,校十佳少年10名,校新三好生67名(新“三好生”的標準:在校是名好學生,在家是名好孩子,在社區是名好公民)(見附件2)。具體的數據中,改善了師生關系。老師與家長的關系,家長與孩子的關系。“家校通”的開展,教師與家長、家長與教師、學生與教師在網絡的留言板上的次數增多,實質性的問題溝通較多,解決問題也與日俱增,通過網絡這一平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③網絡環境下社區中的小學德育活動研究

  國家正加速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社會環境比較復雜,對兒童青少年思想品質產生影響的因素日益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的趨勢。單一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適應兒童青少年思想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組織形態的逐步變化,社區的作用越來越大,社區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社會組織功能。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指導青少年教育實踐,加強 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聯系。社區中的小學德育活動是以學校為核心,以社區為主體開展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活動,就是充分挖掘、融合和利用各種社區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的整體效益,提高學校德育實效,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社區是小學生接觸最直接、最能具體感知的生動形象的“社會”,社區生活是學生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土壤,社區內蘊著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社區中的小學德育活動是建立在社區、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基礎上。以學校為主體,以家庭為輔助,以社區和網絡為紐帶形成一股合力,真正把黨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國”的方針落到千家萬戶,落實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實際行動中。我校開展活動以來,通過在網上學習有關《千手觀音》劇組的報道,以及網上身殘志堅的人物事跡的報道,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幫助學生樹立與困難作斗爭的信心。我校教師劉保群教授了《您好“千手觀音”》一課,知道邵麗華、張海迪、桑蘭等面對困境,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并了解我國的殘疾人,武漢市的殘疾人的數量。然后組織同學們到社區慰問殘疾人,并把他(她)們帶到社區中,在網絡中了解殘疾人的事跡,鼓勵他(她)們同病魔作斗爭。

  在《關于教育問題的重要談話》中語重心長地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為了發揮社區德育教育資源,動員社區熱心關心教育下一代的單位和個人都來關心和支持新一代少年成長,我校以社區德育資源為依托,開展“我能行,我是社區小主人”德育活動。把社會實踐活動與社區共建活動為德育活動載體,把德育特色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挖掘社區德育功能。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實質上就是抓住社區這個領域,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開辟第二課堂,拓寬學生視野,鍛煉學生能力,真正讓學生在校是好學生,在家是好孩子,在社區是好公民。把德育放在素質教育的首位,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教師、家長、學生通過網絡了解一些環境、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在社區開展了一些活動。

  類型 人數(人) 社區

  環保 32 紅旗小區

  扶貧幫困 14 南街社區

  安全 138 章南社區

  環保 21 新建社區

  安全 46 鳳凰小區

  安全 56 東安社區

  扶貧幫困 21 黃茂社區

  環保 31 文化社區

  學生體驗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德育活動在社區這個大課堂中開展得有聲有色。并在校刊、校報上作全方位的報道。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和過程

  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活動研究是以12個實驗班(小班)為重點研究對象,同時面向全體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調查法和理論綜合法。

  1、課題研究的方法

  網絡環境下校園中的小學德育活動研究中的校園文化活動是行為研究法;學科活動是理論綜合法;班隊會活動是行為研究法;特色活動是行為研究法和調查法。網絡環境下家庭中的小學德育活動研究是調查法和理論綜合法。網絡環境下社區中的小學德育活動研究是行為研究法和調查法。

  2、課題研究的過程

  第一階段是準備階段,擬定課題研究方案(見附件3),成立了課題研究核心小組

  課題研究組核心小組名單

  姓 名 性別 出生 年月 專業 職務 研究 專長 學歷 工作單位

  ……

  主要參加者

  ……

  還聘請了武漢市教科院丁軍、呂軍等課題專家進行講座,參加人是核心小組的成員及學校教師中的骨干成員,一行32人參加聽講。2005年11月派教科室主任程旭東到無錫參加總課題組的年會。組織數名老師分四期在本校進行了知識的培訓。

  第二階段是研究階段,組織有關人員學習方案、理論培訓,通過查閱資料、分析比較網絡德育活動和傳統德育活動各自的利弊。各子課題負責人搜集整理撰寫論文材料,并擬定論文的雛形,開展階段性成果匯報,聘請專家指導,整理集結論,打印成冊。(見附件4)

  第三階段是校內開展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活動,接受專家評審,完善總結。

  四、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

  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活動研究是我校全體人員參加,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同時也是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二年來,我校一直堅持認真貫徹執行《小學德育綱要》并以此為依據,運用網絡的優勢,寓德育于學校的全部工作中。

  1、夯實品德課,明理導行時,加強網絡的建設

  在開齊開足思想品德課的前提下,我校電教設備投入也加大了,固定資產逾72萬元;電教配套用房、軟硬件設備日趨完善,教育手段現代化工程正在啟動。擁有投影儀、幻燈機57臺,錄音機2臺,攝影機1臺,液晶投影儀3臺,視頻展示臺3臺,彩電15臺,586型計算機60臺,并配備有多功能教室2間,微機室、語音室、電教室各一間,CAI課件光盤35張。學校“校校通”為課題科研人員儲備了豐富的理論資料,同時也為我校實驗提供了實踐的場所,保證了實驗活動的順利開展。

  2、參加人員精心安排教學活動

  素質教育的落腳點就是學生的各種能力的提高,而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網絡環境下小學德育活動中,教師培養了學生的學會合作、與人交往、創造思維、敢于質疑、獲取信息等方面的能力,為了培養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我們在網絡上放手讓學生去搜尋新知。

  3、校園德育活動的主人的變換,通過課題的研究,同學們已經成為了校園德育活動的主人,不再是服從者,他們打開網絡后給學校政教處提建議:綠化怎樣搞,把《守則》、《規范》編在一起,易記,使之成為君子學校的校規。評比制度的人性化使同學們樂于接受。興趣小組的興起,學生自己在網上找到合適自己愛好的項目,興趣小組在我校蓬勃興起。

  五、課題研究的結論和討論的問題

  傳統的德育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嚴重制約了活動的開展,加上較單一的活動形式,滿足不了學生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自開展課題研究以來,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精心策劃,管理到位,人力、財力全方位支持,有力保障了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管理出質量,管理出效率,我校以“科學性、激勵性、實效性”為原則,學校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辦法,針對學校開展科研工作的實際情況,認真做好“四個一”的學習活動。本課題融入網絡后的德育活動研究,無論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視角調動了活動者以與的積極性。因此,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活動作為新的德育活動載體,是科技和教育發展的必然,同時促進了德育工作的跨越式發展。需要討論的問題: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沒有開設《信息技術》課,他們在網絡環境下無法完成小學德育活動,所以老師是只能向學生灌知識,而不是學生在知識中探究,從而變成了老師教,學生學的格局,這與新的課程理念是不相符的。那么,只有打破傳統的德育活動方式,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新路,完成德育目標。

【德育結題報告格式】相關文章:

課題結題報告的撰寫格式11-09

項目結題報告范文02-22

結題報告范文指導02-28

情境教學課題結題報告02-15

有關于結題報告的內容02-22

旅游景區的英語標識結題報告08-17

中西方節日趣談結題報告03-19

小學數學動手課題操作結題報告02-22

結題報告優秀范文(通用10篇)10-26

高中英語結題報告_參考02-15

用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