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通用14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 篇1
20XX年4月14日,明光市20XX年小學語文課改培訓會上,我執教的三年級語文觀摩課《“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和全市廣大同仁進行了互動交流,明光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許乃昌、明光市逸夫小學副校長王樹林、明光市城西小學副校長李丙秀、明光市實驗小學教導主任喬勇分別進行了點評,他們高屋建瓴,從不同的角度對這節課進行肯定,同進也中肯地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一些很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我將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點滴成功
1、采取了板塊式教學,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理念,具體典型示范作用。
2、課堂氛圍民主、平等、和諧,尊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
3、善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把學習的時間、空間還給了學生。
4、善于指導學生讀書方法,重視朗讀教學,以讀為主。抓住重點詞句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理解課文內容,體悟情感,明白道理。
5、教師基本功扎實,主要表現在良好的課堂駕馭能力、準確生動的語言、一手漂亮的粉筆字,簡潔實用的多媒體課件等方面。
二、缺憾
1、語言文字訓練還沒有落實到位。
2、讀書中,應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
3、導入新課時,學法指導較多,最后沒有對整節課教學進行梳理,結束略顯倉促。如果學完后再對照學法加深理解,以后的學習中,學生對讀書的方法會更容易掌握。
4、如果適當安排小組交流學習體會,學生參與表達的機會就多了,學習效果會更好。
三、努力方向
1、平平淡淡教語文
2、簡簡單單教語文
3、扎扎實實教語文
4、輕輕松松教語文
四、想說的話
這是一次小小的成功,又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正如李校所說,我的成功離不開城西小學這塊肥沃的土壤,離不開同伴的互助。今后,我將苦練內功,加強學習、交流、互助,完成自身的專業化成長。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 篇2
這一課生字中,有好幾個字容易寫錯,如“釣”與“鉤”不分、“竿”、“未”、“允”、“毫”、“拖”與熟字“桿”、“末”、“充”、“豪”、“托”相混淆。教學時,我出示了這些形近字與同音字,讓學生區別,學生發現了這些字的不同點。但是在過后的抄寫中,還是發現學生不能準確書寫這些字。
網上看到有教師在教“釣”與“鉤”時,讓學生想辦法區分這兩個字。學生就把字與實物相聯系起來,說“釣”的最后一筆就像釣線細長的,而“鉤”的最后兩筆就像釣線上垂著的.鉤子,這樣學生就清楚地把“釣”與“鉤”區分開來了。于是,也讓學生想辦法區分這些字。學生識別積極,也想了一些辦法識記。如學生知道釣竿是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竿”是竹字頭。“托”是向上舉,右邊的筆畫少,表示物體輕,能被托起來。而“拖”是在平行方向拖,右邊筆畫多,表示物體重,只能平拖。
看來,識記字形,不能簡單地讓學生抄寫與比較,應該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記憶的方法,運用聯想法,巧記字形,達到識記目的。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我和學生圍繞著“這是一條什么樣的魚?為什么放,該不該放?”展開討論。討論第一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魚的大,體會湯姆的舍不得。第二個問題是重點,我讓學生扮演父子倆,再各自找出理由來說服對方。
“這條魚很大,很難釣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釣不到了。”
“雖然魚很大,也很難釣到,但我們必須遵守規定。”
“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了,這么短的時間,沒有關系的。”
“規定必須遵守,不能隨意改動。”
“沒有人看見我釣到鱸魚,不放也沒關系。”
“在有人看見的情況下要遵守規定,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更要遵守規定。”“做人要誠實、自覺,要嚴格要求自己。”
通過辯論,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辯論中明理,認識到人人必須遵守社會公德這個道理。
總喜歡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新課學完后,我結合本課內容,讓學生回顧生活中,學習上是否也曾遇見過類似的事情,并用“不管……都……”練習說話,孩子們說得倒“動聽”,但在實際生活中,“原形畢露”者還是太多。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 篇4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進述的是湯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釣到的大鱸魚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學生時時處處都要嚴格自律。
教學本課,我運用“三步導學“教學模式,讓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讓自身的情感不斷貼近文本,不斷貼近文中人物,通過讓學生在感悟語言,理解內容的過程中,滲透自己的情感體驗,與作者,與文中主人公進行真誠對話,讓學生對生活,對周圍的事物有自己的認識和思考。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會做人。
我重點上的是課文的二、三兩個部分,研究湯姆是怎樣釣魚和怎樣放魚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語言感悟和內容的理解,體會湯姆從不愿放到放到牢記爸爸的話語這一心理情態變化的過程。
基于上面的思考,我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1、抓住文中描寫湯姆的四處心情變化的關鍵詞句入情入境的讀課文,并通過不同形式的重復朗讀爸爸的那句話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又創設了師生、生生分角色朗讀父子對話,加深對“必須”、“斬釘截鐵”、“不管有沒有人看見,都應該遵守規定”等重點詞句的情感體驗。
3、在學生對課文充分理解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例如:聯系遵守交通規則來談;聯系愛護花草來說;聯系校園生活中保潔來談等等。)加上教師適機引領、點撥,使學生對學會做人有正確的認識和感悟。
另外,教學中,我以文本內容為憑借,以人性,人情為對話平臺,自主研讀為路徑,讓學生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抒發,自主地與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在學習課文的5-12自然段時,我抓住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為兩條主線,一條是爸爸,一條是湯姆。爸爸讓孩子放掉魚,因為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即使沒有人看見,也應該遵守規定。湯姆開始不理解,希望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留下鱸魚,最后還是不情愿地放掉了鱸魚,讓學生在研讀過程中,或體會湯姆當時釣起這條從未見過的大鱸魚時的驚喜萬分,或體會湯姆想說服爸爸讓他把這條罕見的大鱸魚帶回去的僥幸心理,或體會聽到爸爸嚴格的教誨后,不得不放魚時的惋惜。在此過程中對學生引領與鼓勵,使孩子們進一步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與碰撞,對文本內容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和深刻的感悟。孩子們踏踏實實,一步一步走在我精心設計的“臺階”上,各自在不同程度上體驗了成功的樂趣,收到了真正的益處。學生在思維上得到了訓練,情感價值觀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本課中也存在許多做得不好的地方。例如:任務的設置應再細化,定成三個任務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教學中學生的個別朗讀較多,忽略了集體的齊讀,導致不能很好的面向全體。今后的教學,應在如何劃分任務上多下功夫。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 篇5
這一段時間,學校組織校內教學能手賽講,我聽了這幾位老師的課,他們的教學預設和恰到好處的多媒體運用,使我受益匪淺。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記敘了湯姆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釣到的大鱸魚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無條件地遵守公共規定。教這篇課文,教師不但指導學生認認真真把課文讀好,弄清課文講的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明白課文要揭示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教師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自學交流為主,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1、這是一條什么樣的魚?2、為什么必須把這條魚放掉?3、結果怎樣?討論第一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魚的大,體會湯姆的舍不得。第二個問題是重點,教師采用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辯論的方法,讓“父親”和“湯姆”各自找出理由來說服對方。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在辯論中明白:魚必須放掉,因為公園的規定必須遵守。第三個問題:結果怎么樣?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在湯姆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讓學生從湯姆的行為中受到影響,并以此為榜樣。
在整個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能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做到時間充足有保證,形式新穎有變化,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在辯論中明理,在感悟中升華。
但我感覺到一節好課,不僅有教師的精心設計,還要有教師根據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狀況進行適當的調整,更要有教師運用祖國文字的優美,用老師口語表達的優美來感染學生,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感情來達到教學的目標。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 篇6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爸爸為什么要我把這條魚放掉。在此之前,我們年級對這節課嘗試了二次的試教,每次的教案都是通過大家合議后拿出臺。可是每次試教下來都不免令人讓人感到遺憾。
問題在于在教學預設中,我們認為本課文字淺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一定能很快解決“湯姆為什么不情愿放掉這條鱸魚”和“從哪里看出他的不情愿”這兩個問題。因此這兩個問題沒有被我們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我們緊抓本課的教學重難點讓學生理解為什么爸爸要我把這條魚放掉,放手讓學生大膽的質疑,解疑,探究。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希望學生通過這一系列探究后將其內化為情感。表面上,看似一切都在我們教學預設之中,但預先設計的教案畢竟是教師的“一廂情愿”,有時未必和學生“情投意合”。
在教學中,學生是能很快的找到湯姆為什么不愿意放掉魚的詞句,但是大多數學生卻不能準確的體會湯姆當時的復雜心情。因此在之后的學生讀文中,個個感情平平,似乎沒有一點起伏變化,在教師的對重點詞進行點撥下,孩子們才好似的找到了一點感覺,
語調的起伏中突出了重點詞句。但我們旁觀者清楚,往往還是擺脫不了教案的影響,教師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學生引向預設的答案,忽視了學生珍貴的個性體現與自我探究意。在此過程中,又引起我們進一步的思考,對我們的教學又做進一步的反思:在短短的.40分鐘里,我們到底應該做些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能令學生令自己滿意嗎?我想這取決于我們課前做了什么。我們對課堂進行了充分的預設了嗎?包括知識和能力的,過程和方法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還有即使是在課上現場生成的,我們也應盡可能地預設。只要我們做到位,課堂才能成為學生的課堂,那樣,在課上才能充滿靈性,充滿和諧。但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位呢?如何在捉摸不定中尋找一種相對的穩定?兩次試教后我們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整了教學方法。我們以文本內容為憑借,以人性,人情為對話平臺,自主研讀為路徑,讓學生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抒發,自主地投入地與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
今天的這節課,學生在研讀過程中,或體會湯姆當時釣起這條從未見過的大鱸魚時的驚喜萬分,或體會湯姆想說服爸爸讓他把這條罕見的大鱸魚的僥幸心理,或體會聽到爸爸嚴格的教誨后,不得不放魚時的惋惜。教師在此過程時對學生引領與鼓勵使孩子們進一步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與碰撞,對文本內容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和深刻的感悟。孩子們踏踏實實,一步一步走在教師盡心設計的“臺階”上,各自在不同程度上體驗了成功的樂趣,收到了真正的益處。學生在思維上得到了訓練,情感價值觀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可見,預設”和“生成”在課堂上是兼容的,確定性中有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中有確定性,但不管怎么說,“預設”和“生成”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最終都是為了學生更透徹的理解文本語言,更全面的感悟文本內涵,也許應該說:“生成”最終服務于“預設”。這也算是我們在這次研討活動中得到的又一新的啟示吧。當然,課堂上還是有遺憾的。有些學生雖然已經體會到文章中的感情,但是還有小部分學生體會的不到位。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篇記事課文,主要講小男孩湯姆在離允許釣鱸魚的季節前兩個小時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在爸爸的教育下,他把魚重新放進湖里的故事,告訴人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嚴格遵守社會道德的道理。
究竟什么是“道德”?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理解。課文并不是要學生掌握什么是“道德”的道理,而是要讓學生知道怎樣做人,因此重點應該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通過同伴之間的爭論逐步“悟”出做人的準則來。
課堂上,在學習了湯姆的心情變化后,我引導學生討論:“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爸爸堅持要湯姆放掉這條魚,你喜歡這樣的爸爸嗎?為什么?”本來我預設讓孩子們進行爭辯,但孩子們都自覺地喜歡爸爸,贊同爸爸的話,不知是孩子們懂事了,還是變得圓滑了。接下來,我列舉了生活中的實例,讓孩子們辨別,他們也紛紛表示會自覺遵守公德和規定。但我想:社會也是個大課堂,在我們中國這方面是很滯后的,需要大家攜起手來共同教育。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 篇8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記敘了湯姆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釣到的大鱸魚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無條件地遵守公共規定。教這篇課文,不但要指導學生認認真真把課文讀好,弄清課文講的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明白課文要揭示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我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自學交流為主,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
1、這是一條什么樣的魚?
2、為什么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3、結果怎樣?
討論第一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魚的大,體會湯姆的舍不得。第二個問題是重點,我采用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辯論的方法,讓“父親”和“湯姆”各自找出理由來說服對方。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在辯論中明白:魚必須放掉,因為公園的規定必須遵守。第三個問題:結果怎么樣?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從湯姆的行為中受到影響,并以此為榜樣。
在整個的教學設計中,我能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做到時間充足有保證,形式新穎有變化,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在辯論中明理。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 篇9
在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課時,我在揭示課題后,讓學生說說課題為什么要加引號,并引導他們抓住“必須”和感嘆號體會其中不容置疑、沒有商量的語氣,然后圍繞課題提問:這句話是誰對誰說的?為什么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結果怎樣?這樣一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急于讀下文。
在初讀課文時,我就讓學生帶這3個問題去閱讀課文,要求讀時做到:讀準音、讀通句,遇到問題和不理解的詞句,要聯系上下文和生活體驗去想想或打問號,然后再指名分節讀課文,并集體正音,了解課文大意。
在精讀感悟課文內容時,我讓學生帶問“湯姆是是怎樣釣這條魚的?”去讀相關的課文,并抓住動詞“套”、“甩”、“拋”、“劃破”、等詞來想象釣魚的美好。在體會釣魚結果時,引導抓住“變成”、“小心翼翼”、“拖”等詞體會魚之大、人之喜,為后面被迫放掉魚之不情愿作伏筆。接下來學習5~12自然段,也是讓學生用抓重點詞的方法去體會湯姆心情的變化。
這一晚上發生的事情對湯姆有什么影響?齊讀最后一自然段。理解“一直銘刻”、“一直回響”讓學生用聯系前文的方法并弄清“一直回響”在湯姆耳邊的.是什么,爸爸說此話時的語氣怎樣,理解“斬釘截鐵”。那晚的情景和爸爸此話為何會讓湯姆這么難忘?讓學生明白: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定。
學完此文后,我還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文中“不管……都……”這句話的理解。
我覺得這堂課采用由點及面的教法,按去釣魚→釣到魚→放掉魚→永難記的思路,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最終讓學生讀書識理、學文化以指導生活。我在本課教學中充分貫徹了課標精神,如標題的推敲、釣魚情景的體察、人物思想感情的體驗、反顧全篇的歸納等,均啟發了學生自主探究,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深化了他們的理解。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 篇10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講述的是湯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釣到的大鱸魚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學生時時處處都要嚴格自律,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社會規定。作者將人人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這樣一個主題寓于一個動人的故事之中,讀來感人至深,意味無窮。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我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自學交流為主,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討論:
1、這是一條什么樣的魚?
2、為什么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3、你學了這篇課文得到了什么道理
讓學生四人小組邊讀邊討論,這樣學生明確了這堂課的學習任務,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興趣盎然進行。第一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魚的大,體會湯姆的舍不得。解決這個問題時,先讓學生從讀中感悟魚的大:“突然,湯姆覺察到水下有動靜,魚竿彎成了弧形。湯姆一陣驚喜,一定是大家伙上鉤了!”“湯姆小心翼翼地把魚竿拖出水面。哇!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特別要讀好“小心翼翼”這個詞和兩句帶感嘆號的句子。另外,讓學生從書中勾畫出表現魚大的詞語及句子,學生勾畫出了:“魚竿彎成了弧形”“大家伙”“拖出水面”“從未見過”等。這樣很好地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重點,我采用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辯論的方法,讓“父親”和“湯姆”各自找出理由來說服對方。讓學生分別扮演這兩個角色,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能讓他們在辯論中明白:魚必須放掉,因為公園的規定必須遵守。第三個問題:你學了這篇課文得到了什么道理?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從湯姆的行為中受到影響,并以此為榜樣。整個過程老師只作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對學生的發言要給予適當的鼓勵,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又培養了他們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習慣,還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真正創建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針對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社會規定,我在教學中進行了拓展:生活中有那些公德要自覺遵守呢?學生積極參與,從學校中、生活中尋找規定,他們的積極性很高。這樣,可讓學生互相討論是非,樹立正確的觀念,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在整個的教學設計中,我還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做到時間充足有保證,形式新穎有變化,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在辯論中明理。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 篇11
到釣魚網上瀏覽了一下,才知道晚上釣魚是非常有趣的,多少年沒有釣魚了,以前雖然釣過魚那也是白天,從沒有感受過晚上釣魚的什么滋味,所以學習這一課,我只有與學生共同享受著他人晚上釣魚的快樂。
這篇文章的結構不復雜,去釣魚、釣到魚、放魚、放魚后的感受。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與我一樣會能理出這個頭緒來的。因為這個過程是明顯的,是一讀就知道的。當然,學生在閱讀中也能尋找到最重要的段落是放魚,為什么要放魚。這個過程的了解,應該說最重要的,最能走進學生心靈的。當然這篇文章呈給學生一生的東西,就是懂得規則,遵守規則,建立信用制度。我想這一課是應該讓學生明白的。但這一關鍵好像學生并不懂得。
我現在教四年級讀寫課,我在引導學生習作上,設法尋找更多的話題,當然課本本身的話題我不放過,尤其是他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因為我個人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反芻型的方式引領學生習作是很好的,好的學生是不分年級的,雖然已經學過,但重新思考也許會有新的發現。所以,課堂上我適時選擇一二三年級的文章,作為習作由頭引領著孩子寫,孩子們也很高興,因為這是他們熟悉的,熟悉的一定有話可說。但學生在寫作時,總是有不和諧的東西出現,比如說話、寫字了草等。而這一些如果我們不管,隨他們的,這肯定不行。所以,我就選擇“規則”,用其為習作話題,自然本次習作訓練的由頭文就放在了三下的這一課——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孩子重溫這一課,是直奔重點的理解,沒有任何障礙。我說:“親愛的同學們,這一課你真的.熟悉嗎?在一次次習作訓練中,大家每次討論完進入靜靜地寫作狀態時,總是有同學講話影響他人。在每次寫作時,老師說要為自己寫好字,卻還是那么不認真。我覺得大家不理解規則。紅燈亮了,你要闖,因為那里沒有警察。走在大街上,垃圾隨便扔,因為有環衛工人來打掃。那是高壓電,不能碰,有的人偏要碰。甚至有人說‘我是流氓我怕誰’!”同學們聽到這里,不像以前那樣笑著,而是很靜很靜。我接著說:“生活中的規則很多,不按照規則辦事,有的人說那是個性,那是創造。我卻說,不按照規則辦事,是要付出代價的。大家想一想湯姆不把鱸魚放掉,會付出什么樣的代價?”同學們思考片刻后,一學生說:“既然這一次能夠違反規定,肯定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我說:“你的認識真好,只要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肯定會發生。我們班的同學家里都有車,你們的爸爸、媽媽有的喜歡喝酒,開車還要喝酒,如果第一次喝酒后開車被抓到,扣車、罰款、罰分,甚至終身禁駕,保險就沒有第二次,就是因為第一次沒有被抓到,以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我常說,沒有第一次,就不會有第二次,不知同學們是否理解這句話?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過這樣一句話‘常在河邊轉,沒有不濕腳的’其實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同學接著說:“看來湯姆的爸爸真好,對孩子的以后負責。”“是的,人不能只顧眼前,要考慮長遠。今天以規則為題,請大家思考自己的過去,想想自己身邊的人,想想看過的事例,寫寫這個小文章,相信大家會從今天明白規則,運用規則,遵守規則。”我批閱了孩子寫的,文章寫的非常好。孩子會不會從寫文章始開始變呢?我不敢說,因為教育是需要時間的,是百年之過程。
寫下上面文字,其實就是說,這篇文章對于孩子的未來很有用。我們在后面的教學中,別忘記前面的理。這也是說,今天的教學要考慮好孩子的未來,要讓孩子愛上今天。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 篇12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育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情感和體驗,提倡讓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鼓勵學生互相爭論,各抒已見,讓孩子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是一篇具有公認價值取向的課文,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的基本材料,堅持這一點,更體現
“以德治國”的必要教學。想一想湯姆好不容易釣上一條大鱸魚,爸爸卻要他放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想一下,啥得嗎?但是爸爸卻不容他多想多辯,斬釘截鐵地要他放走。湯姆在與爸爸的對話中,明白了“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定。”這一做人的道理。教學中我們的討論是開放的,健康而富有情趣,并且進行了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
意義特別重要。教學中我更尊重孩子的感受,讓大家在討論中提高思辨和認識能力,教育學生應當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遵守社會公德。事實也證明:恰當的引導,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還能體現教學的民主,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且使學生心悅誠服的.接受教育。我們認為語文學習中的體驗與感悟要真切,倡導個性化體驗,追求讀書中的“真情實感”和有見解的感悟與體驗。這一目標的實現只能靠讀書與思考,即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觸摸情感的脈搏。時下,教師似乎不太愿意提及“閱讀理解、分析概括”,更愿意談論“自讀會悟。個體體驗”,殊不知,讀書理解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不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就不能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要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讀書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獨特的、有見地的感悟。否則,學生的感悟與體驗只不過是言不及義的空話,或是人云亦云的套話,或是膚淺片面的白話,缺失了悟性、個性、靈性,也談不上語言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素養的發展。
沒有重點、面面俱到的處處體驗也是不足取的。文本的價值總是有些共性的、傳統的、經典的東西,為人類所共有,如小說中的重點人物、精彩情節、主要事件,需要老師用教學機智引導學生感受與分享。讀了一句話就要說說體驗,讀了一段話就要談談感悟,勢必導致泛濫與流于形式,給學生形成思維定勢。再者,課文中存在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景、意境和情愫,這是語文特有的性質,又何必那么多“你讀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還想說點什么”“你的心情怎樣”呢?有了感悟為什么一定要說出來?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 篇13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湯姆在不允許釣魚的時間里釣到一條大鱸魚,在爸爸的教育下把它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告訴我們時時處處都要嚴格自律,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規定的道理。
教學中,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抓住“去釣魚—釣到魚—放掉魚—永難忘”這條線索,讓學生分部分理解。在學習第二部分時,通過“套上、甩起、拋向”掉魚動作的理解,體會湯姆的技術嫻熟、經驗的豐富,“劃破、沉入、泛起”等動詞讓學生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再加上“湖面泛起一圈圈銀色的漣漪”使得這一段描寫更富詩意。引導學生多讀句子,以便對于詞語的積累。
教學第三部分時,引導學生感悟湯姆心情變化的原因是因為爸爸說了那句話,而爸爸之前“投來贊賞的'目光”和
現在用低沉的聲音說“孩子,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又是為什么?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從而體會爸爸說“孩子,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時不容置疑的語氣。又從“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定”斬釘截鐵的語氣中,認識到爸爸要讓湯姆懂得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遵守社會公德的道理。而讓學生找出表現湯姆心情的詞語時,也能很快地找出“不情愿、慢吞吞、嘆了口氣”等詞語。
整節課下來,學生掌握得還可以。在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很多時候都是我自己在講,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而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應讓他們自主發現問題,然后再來解決,這樣對于課文的理解才會更深刻。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 篇14
想上《“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已經好長時間了,怎么上呢?因為我覺得就可以抓住“放?”“不放?”來展開一場辯論,最后得到在情與法交鋒的時候,我們應該毫不猶豫的選擇“放!”文章的內容并不難理解,唯一能讓學生困惑的就是為什么10點不允許釣魚,而12點就可以。其實,按照國人的正常思維,這樣的事情是很難理解的,而這種自律恰恰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我本來想做的,就是在這上面來做文章。
第二個想做文章的是,除了告訴孩子們我們應當自覺遵守規則,我還向引導孩子們體會沉甸甸的`父愛,父親的愛是很難體會的。插入人教版教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們去理解這一點,然后再通過文章中孩子釣得魚時候父親的“欣賞的目光”“微笑”來呼應。但是,由于時間所限,這個環節沒有能做到。
這里提到了時間的不夠,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初讀環節不到位,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上課的開始,我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對于課題的把握,這里雪柳說到了引號的作用,這一點應該沒有講錯,可能是我表述有問題,同時幫助學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教給學生概括敘事類文章內容的方法。第二就是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這個環節在設計的時候就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但因為心中無數,最后還是決定要用。當這兩個環節完成了之后,我出了一身汗,因為已經用去了我17分鐘的時間,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所以,又因為時間不夠,在父子對話這一段,我本來準備了朗讀指導、分角色朗讀、帶有表演性質的朗讀的環節也就匆匆收場了,準備的課件也沒有用上。
關于默寫,默寫就要反饋,這個道理倒是懂的。只是突然發現這個班上的投影儀跟我班上的不一樣,沒有把握能用起來,加上目前我在我班實施的就是默完了以后放在一旁,課后收上來批改、訂正這樣的方法,故沒有當場訂正,是個敗筆。而且,其實不用投影儀也可以訂正的,教學智慧不夠。在這里用這個環節,就是想告訴大家,默寫還是需要有它的一席之地的。
上完這節課,最大的體會就是我們一定要把初讀環節做好。不是為了推卸責任,確實如此。如果我把初讀環節做好了,就不會存在時間不夠的情況,如果我們每一個學段都把該學段的事情做好,就用不著以后再去補課。
最后,總結這節課,就是學生情緒不高,教者智慧不夠。呵呵。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課堂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關于《野菊》的課堂教學反思03-19
《這月我當家》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10-24
品德《家人的愛》課堂教學反思(精選7篇)07-31
《四季》的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1篇)06-14
《爺爺和小樹》課堂教學反思(精選9篇)02-01
大學課堂教學設計精選02-27
《我愛這土地》教案(通用11篇)10-09
《倒數》的課堂教學設計(精選12篇)04-24
《數星星的孩子》的課堂教學設計03-20
課堂教學小結范文(精選16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