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用文檔>《人生的境界》高中語文教案

《人生的境界》高中語文教案

時間:2024-08-07 18:13:52

《人生的境界》高中語文教案(通用6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生的境界》高中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的境界》高中語文教案(通用6篇)

  《人生的境界》高中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認真理解文中語句的含義,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討論我們應該追求怎樣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隨筆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探究語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

  四種境界的認識。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品讀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在生活中,面對一些人或事,我們經常會發表意見,或是感慨萬分,或是嘖嘖稱贊,或是義憤填膺,等等。我們發現,甚至對同一件事,人們的處事態度也會有很大分別。為什么呢?我們常常得出這樣的結論,人的素質真的是有高有低。殊不知,這里的素質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們該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的教誨吧。

  二、作者介紹:

  馮友蘭(1895—1990),哲學家、哲學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任中州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哲學教授。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7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府常委。30年代初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肯定了傳統儒家的價值。40年代寫《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學結合新實在論,構建其“新理學”體系。建國后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論著編為《三松堂全集》。

  三、預習檢測:

  1、選詞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

  ③中國哲學總是強調,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嚴肅、趨向

  B、程度、嚴格、傾向

  C、水平、嚴肅、傾向

  D、水平、嚴格、趨向

  2、作者所認為的哲學的任務概括地說是什么?其具體內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認為中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學要使人覺解道德原理,從而達到道德境界。哲學要使人了解宇宙,從而達到天地境界。

  作者劃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據是什么?分為哪幾種境界?

  提示:作者所說的人生境界是根據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覺解程度來劃分的;分為自然境界(一種蒙昧狀態,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義)、功利境界(心胸狹隘,他做事只知道對自己的功利意義)、道德境界(明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為社會的利益做事,事事講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義)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體,他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覺的天民,是圣人,他與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板書)

  本文圍繞“哲學的任務是什么”這個問題,逐層深入地闡述了人生的不同境界,明確了哲學的崇高任務——即教給人怎樣成為圣人的方法,并由此引出中國哲學的特征,展望了中國哲學的貢獻。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哲學的任務是什么”的問題,并簡要作答,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闡述人生四種不同的境界。

  第一層(第2自然段):概述由于每個人的覺解程度不同而形成從低到高四個不同等級的人生境界。

  第二層(第3—6自然段):分別闡述什么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第三層(第7自然段):綜合評價人的四種境界。

  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照應第1自然段。

  第一層(第8、9自然段):在明確什么是人生境界的前提下,進一步明確哲學的任務,闡述實現哲學任務的方法,回答哲學任務的問題,指出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們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

  第二層(第10—12自然段):中外哲學家對于如何到達天地境界的不同闡述以及由此引出中國哲學的特點和對中國哲學發展的展望。

  這樣看來,本文的行文邏輯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先是明確文章的中心論點:即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進而闡述什么是人生境界,有幾個等級、有什么不同,從而更加明確了哲學的崇高任務是教人怎樣成為圣人的方法。于是順理成章.弛提出如何成為圣人的方法的問題,從中外著名哲學家的角度來闡述,得出了中國哲學既出世又人世的特征,展望了中國哲學的發展。

  因此,從文章的整個思路看,是層層深入的,縱深至中國哲學的特點及發展,文章不僅深刻,而且旁征博引,容量極大;橫斷面上剖析了人的四種境界、中外哲學思想的相通之處,因而形成了思維縝密、縱橫交錯的結構特點,圖示如下:

  五、語句研讀:

  1“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學不也是一種知識嗎?為什么說“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

  注意“知識”前面的定語,說的是“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關于實際的知識。而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宇宙觀的理論形式,它的任務在于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而不在于增加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的實際的知識。

  2、“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意義。” “覺解”是什么意思?這一句意味著沒有這種覺解,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為什么意義的有無決定于黨解與否?

  看有關的句子可以理解“覺解”的意思。上一句說“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地在做”。倒數第二段中說:“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覺”者,悟也,就是覺悟,明白。覺解,就是覺悟,了解。說對于他有沒有意義,說的是,主觀上不認識,覺解不到某種意義,就是處在“無明狀態”,那么事情對于他來說,就沒有某種意義了。

  3、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說,“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這就是說,他單有利己的動機,至于行為的社會效果,他是不想的,實際情況有兩種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說明他并非不道德。這里所說的利己的動機,跟損人利己還是有區別的。

  4、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低級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這兩等人心都不壞,至多是做事對于他沒有意義,或者只有功利意義,但是社會上有人道德敗壞乃至違法犯罪,他們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釋呢?

  文章說,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這句話也意味著還有一類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為才能真正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義,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損人利己、損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難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會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連社會的存在也不了解嗎?

  所謂“了解社會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義上說的,那就是了解社會的整體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意識到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自己也應該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義不謀其利”,將“義”與“利’完全對立起來,馮友蘭先生又將這一套奉為道德境界的要義,是否合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不是把義和利結合起來,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現實?

  這里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儒家義利觀的影響。義與利的關系是值得研究的、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是集體主義。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體主義是調節三者利益關系的重要原則。義,歸根結底,就是正確處理各種利益相互關系的原則,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而這種服從是在兩種利益發生矛盾時的要求。在兩種利益一致的情況下,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結合起來,也是義。把義和利絕對對立起來,認為“正其義”就絕對不能“謀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導致人格分裂。還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說得合情合理:“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形成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促進社會主義幣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良好道德風尚。”

  7、“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這里所說的“宇宙”是個什么概念?還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個什么概念?

  說“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這就是,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既包括人類社會這個整體,又比人類社會大得多。即使只說地球吧,社會整體之外,還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個小小的整體。從“天地境界”這個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說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內的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宇宙的利益”,包括社會利益而又不限于社會利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宇宙之中,除了社會利益之外,確實還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8“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應該成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產物。沒有受過道德教育、哲學教育的人,就處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沒有受過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謂“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意思就是應該把成為賢人、圣人作為自我修養的目標,應該不斷提高精神境界,成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何謂“超道德價值”?

  天地境界的人,“他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的行為不僅于社會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樣的價值比道德價值又高出一個層次,是“超道德價值”。

  10為什么說“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研究道德現象、揭示道德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叫做“倫理學”,為什么把倫理學也說成哲學?

  注意下文“道德行為,并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這種道德原理,則是哲學的一部分。并不是把倫理學說成哲學,只是說道德原理也是哲學。

  11、“道德行為”“道德習慣”兩個概念有什么區別?

  道德行為是人們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能夠進行道德評價的行為。是行為主體自由選擇的結果。有益于他人或社會的行為,是有道德行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為。不涉及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沒有道德意義的行為,或不是在道德意識支配下的行為,稱為非道德行為。

  道德習慣,也稱“道德行為習慣”,是個體穩定的道德行為方式。指個人的某種道德行為已經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經過長期的訓練、培養而形成的。具有一貫性、穩定性等特點。

  12、什么是人與宇宙同一?為什么說在人與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為完全符合宇宙規律,達到“人道與天道”合一,人與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國哲學所說的“天人合一”。宇宙是物質的,人與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觀區分才破壞了統一。達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觀,超越了理智。

  13、馮友蘭先生認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不同的意義”。這樣說來,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實際上還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義呢?

  人不但有物質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對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達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義。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當然比別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會,更有利于宇宙。

  14、怎樣理解中國的圣人,中國的哲學“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來如此,為什么說未來的哲學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會里,又能超越人世。這跟宗教不一樣,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現實。也不像西方哲學那樣;講究入世而不能超脫人世。中國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會斗爭之中,又以天地境界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識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員,是“天民”,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現。

  這里所說的“未來的哲學”是指世界未來的哲學。作者認為,世界未來的哲學很可能走中國哲學的方向,這樣,中國哲學就可能對世界哲學的重構有所貢獻。

  15、馮友蘭先生把哲學的任務單純地界定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樣成為圣人的方法”,是不是過于簡單了?

  馮友蘭先生一再提到“中國哲學的傳統”,確實,“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世界眼光來看,中國哲學的內容也不能說不偏狹。拿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馮友蘭先生所說的提高人生境界確實是哲學的一個任務,但是把哲學的全部任務說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所以,說“哲學的任務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適當。

  六、依馮友蘭先生的看法,你認為老莊哲學在中國的歷史上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討論,引導學生抓住老莊哲學的一些觀點去分析,使之大膽闡釋自己的看法)

  七、完成課后練習三之后,寫一篇小評論,說說我們應該讀怎樣的哲學,追求怎樣的人生境界。(留作課后作業)

  八、閱讀課文,品味隨筆有感而發的特點。

  《人生的境界》高中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傳授目標:

  1.理解本文淺言深意的特點。

  2.掌握文章開合自如,環環相扣的縝密思路。

  情意目標:

  1.啟發學生對人生境界的思考,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2.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養目標:

  熟練默讀文章并做出標記點評。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思路,明確起、錄、轉、合的框架。

  教學難點

  對所謂覺解的理解和圣人做平常人所做的事和平常人所做的平常的事區別在于哪里。

  教授方法

  啟發引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有一次因自己的牙齒脫落而陡生感慨,寫下?quot;人言齒之落,壽命難維持。我言生有涯,長短俱死爾的詩句。人我對齒落對生命的不同態度,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照。--悲觀,--豁達,表現出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出板書課題--人生的境界)

  二、 介紹作者:

  馮友蘭,著名哲學史,哲學研究家,北京大學教授,對中國哲學文化的研究頗有獨到之處,著作甚豐。

  三、布置默讀課文,提出默讀要求。

  1.從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結構;

  2.從文章內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題;

  3.默讀時對重點地方做出標注。

  四、檢查學生默讀效果

  提問:文章是怎么開頭的?

  --以一句疑問句開頭,哲學的任務是什么?

  提問:這樣開頭的好處是什么?

  --吸引讀者,引起讀者關注,在作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覺間引讀者進入作者所要闡述的人生的境界這一主題范圍。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回憶課文內容做出回答)

  提問:文章分為幾個自然段落?

  (要求學生能夠準確、迅速的做出回答。這一問題并不難,但學生由于往往沒有養成閱讀時隨手標注的良好學習習慣,對這一問題的提出,往往始而瞠目結舌,繼而翻書去計算。要抓住這一有利的教學契機,對學生進行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教育)--共分為12自然。

  提問:這12自然段體現出作者怎樣的思路?

  (這一問題的提出,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結構,進而理解文章主題,隨著教師的提問分析,講解,列出板書)

  五、分析文章思想內容:

  著重分析對這四種人生境界的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生最常見的常態境界,在此基礎上追求精神道德上的高度升華,則上升為道德境界甚而天地境界。人常見的境界是功利境界,這里的.功利,是個中性詞,并無貶意。但一般的最大多數的人,他們的人生境界在這個功利的范疇內,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色彩。注意作者所言--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引導學生分析必?quot;二字的使用,文說明,對功利的追求是有高下之分的,可能并非不道德,但也有可能是絕對不道德,要提醒學生,充分認識這一點。

  六、布置研究討論的話題

  古人云: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者,人所共仰的大圣人,但卻人人可以為之,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古人又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里談的做人標準達到一個什么樣的境界?

  上述兩個問題要求學生認真思考,寫出發言提綱,以備討論課文用。

  七、板書設計

  課題:作者

  全文共12個自然段,分為四部分

  (一)(1自然段)--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二)(2-6)人生的四種精神境界--自然、功利用職權、道德、天地。

  (三)(7-11)對人生四種境界的分析。

  (四)(12)對未來哲學,對中國哲學在滿足人生精神境界所做貢獻的展望。

  《人生的境界》高中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理解人生四種境界的內涵。

  2.品味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鑒賞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鑒賞本文深入淺出、平易流暢的表達藝術。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明確目標:

  有一記者前往某山區,碰到一個放羊娃,記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對話。記者問:“你放羊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賣錢。”記者問:“賣了錢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婦。” 記者問:“娶了媳婦呢?”放羊娃答:“生孩子。” 記者問:“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記者默然。—這就是山區放羊娃的人生。今天我們來學習馮友蘭先生的《人生的境界》這篇文章又論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呢?(板書課題)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全文闡述了什么問題?是按照怎樣的思路展開的?

  文章論述的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思路:首先提出哲學一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然后具體闡述四種人生境界的內涵和相互關系。在這個基礎上,論述哲學的任務是使人獲得對宇宙人生的覺解,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

  2.人生的四種境界是根據什么劃分的?這四種境界的內涵各是什么?

  明確:作者根據一個人對于他所做的事覺解的程度以及他所做的事的意義,把人生的境界劃分為四種。

  A.自然境界的人對他所做的事“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所做之事“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B.功利境界的人覺解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事“有功利的意義”;

  C.道德境界的人覺解“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他所做的事有道德的意義;

  D.天地境界的人覺解“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所做的事有超道德的價值和意義。

  這四種境界由低到高。自然境界的人做事的動機是蒙昧的;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動機是利己的;道德境界的人做事的動機是為了社會的利益;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的動機是為了全宇宙的利益。

  3.小組討論,質疑思辨:山區放羊娃的人生屬于哪種境界?為什么?

  三、總結

  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應明確馮友蘭先生指出了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可分為四種。在我們今后的人生當中,應盡量使我們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發展。

  《人生的境界》高中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四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樹立健康、遠大的人生目標。

  2.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理解文章層次清晰、思路嚴密的特點。

  教學過程

  【預習】

  導入:在語文里,我們邂逅大師。今天我們來聽一聽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為我們講一講人生的境界。

  默讀課文,做批注

  朗讀課文

  一、理解人生境界的含義

  1.課文的題目為“人生的`境界”,那么什么是人生的境界?用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

  “人做某事時,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第1段)

  2.作者把人生的境界分為哪4 個等級?劃分的依據是什么?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劃分依據:根據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覺解程度來劃分。

  3.根據課文內容,分別給四種人生境界做注釋,并結合你的生活經驗說說你對這四種人生境界的理解。

  自然境界:對自己所做的事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

  功利境界:覺解到為自己而做各種事。

  道德境界:覺解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要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

  天地境界:覺解到自己也是宇宙的一員,要為宇宙的利益做各種事。

  4.“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閱讀第7,8段,回答這一問題。

  通過哲學,覺解到他的行動和生活中的道德原理,達到道德境界。

  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達到天地境界。

  二、把握文章思路

  1.本文是一篇學術隨筆,也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要理解文章思路,先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段內容),然后劃分段落,寫大意。

  第1段:人生境界的含義及分類。

  第2段:最后一句。

  第3段:最后一句。

  第4段:最后一句。

  第5段:最后一句。

  第6段:總結四種人生境界的內涵和價值。

  第7段: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方法。

  第8段:最后一句。

  第9段:強調天地境界是一種超越。

  第10段:進一步總結人生最高境界的特點。

  第一部分(1-6):闡述四種不同的人生境界。

  總(1):人生境界的含義及分類。

  分(2-5):分別闡述人生的四種境界。

  總(6):總結四種人生境界的內涵及價值。

  第二部分(7-10)提高人生境界的途徑。

  2.寫作特色:層次清晰,思路嚴密。

  《人生的境界》高中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理解文中語句的深刻含義。

  3.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討論我們應該追求怎樣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

  探究文中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對人生的四種境界的認識。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有一記者前往某山區,碰到一個放羊娃,記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對話。記者問:“你放羊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賣錢。”記者問:“賣了錢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婦。”記者問:“娶了媳婦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記者問:”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記者默然。這就是山區放羊娃的人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為一個生活在新年時代的中學生,我們又該追求怎樣的人生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哲學家對人生境界的看法。

  二、品讀探究

  (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瀏覽課文,并思考:全文闡述了什么問題?全文的主旨句是哪句?請理清全文的段落層次,說說全文是按照怎樣的思路展開的?

  討論明確:文章論述的是中國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主旨句: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采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段落層次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具體闡述四種人生境界的內涵和相互關系。

  第三部分(第8-11自然段),具體闡述中國哲學是如何幫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四部分(第12段)指出中國哲學既入世又出世的特點,它對未來的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二)了解四種境界的內涵

  1.具體研習,集體探討:人生的四種境界是根據什么劃分的?這四種境界的內涵各是什么?

  明確:作者根據一個人對于他所做的事覺解的程度以及他所做的事的意義,把人生的境界劃分為四種境界。

  ①自然境界的.人對他所做的事“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所做之事“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②功利境界的人覺解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事“有功利的意義”。

  ③道德境界的人覺解“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他所做的事有道德的意義。

  ④天地境界的人覺解“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所做的事有超道德的價值和意義。

  這四種境界由低到高。自然境界的人做事的動機是蒙昧的;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動機是利己的;道德境界的人做事的動機是為了社會的利益;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的動機是為了全宇宙的利益。

  2.小組討論,質疑思辨:

  山區放羊娃的人生屬于哪種境界?為什么?

  明確:故事中放羊娃的人生屬于自然境界。他放羊的目的只是為了自然生存和繁衍的需要,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的一種活動。

  3.列舉一到兩位屬于不同境界的典型人物。

  蕓蕓眾生皆為利(功利境界)

  1997年和二十幾位老師一起在大連旅游,一天,從旅店要到星海廣場。的士司機從星海廣場繞道有十公里。回來時,大家都坐公交車。車子開動了,車由東往東開,一會兒就到。咦,這么近?來時的“桑塔納”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現在走東路,才五公里……

  大無大有周恩來(道德境界)

  周恩來驚人之無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無后,三是官而不顯,四是黨而不私,五是勞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這六個“大無”,說到底是一個無私。總理在超脫自我,真正實現“大無”的同時卻得到了別人沒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種傾國、傾倒聯合國的風貌,特別是他的大愛大德。

  遙想《逍遙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遙想莊子《逍遙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手待哉……”

  (三)重點解讀,理解語句含義

  1.文中有一個詞可以說貫串了全文,它與人生境界有著密切關系,甚至可以說由它而決定了人生的境界。請問它是哪個詞?

  “覺解”一詞在文中共出現了十三次。

  請根據下面兩個語句對“覺解”作出自己的解釋。

  ①……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覺解“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對自己與社會、宇宙的關系以及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覺悟與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請聯系生活實際解讀文中的這句話。

  示范:

  一名兒童趴在地上現看草間的昆蟲,一名昆蟲學家也同樣地俯伏在地上觀看草間的昆蟲。

  一名房產商在建造一樓群時對部下說:“等樓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記住是我把原來的一塊荒地變成了一群高樓。”另一名房產商也在建造一樓群,他對部下說:“等樓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為一塊荒地變成了一處景觀而感到高興。”

  顯然,兒童是順著本能做事,對他所做的事并無覺解,屬于自然境界;而昆蟲學家則是在進行觀察和研究,是在為社會的利益做事,屬于道德境界。第一個房產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個則是道德境界,盡管他們的語言表達僅有細微的差別。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造。”

  請結合自己的成長體驗談談對此話的理解。

  提示:今天的青少年正處在精神貶值、道德滑坡的社會環境之中,這決非理想的成長環境。在一個充滿功利刺激和誘惑的社會中,人的自然屬性會受到刺激而充分顯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較困難了。在過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嚇人的高度,虛幻為海市蜃樓,這是一個極端,而現在又走向了另一極端。讓學生談成長體驗,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隨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類一切寶貴精神財富的博大襟懷,并用它們來養育自己、充實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不同的意義。”

  這是課文中的精彩之筆。請用辯證的觀點對其進行分析,從中引出一點為人處事的哲理。

  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認為,古今成大事業者必須經過3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頓悟)。

  中國的禪宗認為成佛需經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這是尋找禪的本體而不得的階段。

  第二種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似已悟道而實未悟的階段。

  第三種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寫悟道了瞬間即永恒,剎那成終古的心態。

  (四)拓展訓練:試想,面對以下情景,不同人生境界的人會怎么想,怎么做?

  1.公共汽車上,當一個小偷將手伸進別人的口袋時。

  2.鬧市中,當看到地上有一個別人掉的錢包時。

  3.寒冷的冬天,有一人失足掉進了水中。

  4.面對一觸即發的美伊戰爭。

  5.土地沙漠化,沙塵暴,臭氧層的破壞等問題。

  三、小結升華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我們也許可以認識到人生境界的獲得,需要對客觀世界和自我的認識有一個升華。當一個人有了哲學的覺解之后,他才可能對所做的事情賦以不凡的意義。在我們今后的人生當中,應盡量使我們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發展。

  四、布置作業

  一、作者所說的人生境界是根據什么來劃分的?用自己的話說說對四種境界的理解。

  二、作者認為哲學的任務是什么?這種任務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五、相關資料

  馮友蘭簡介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后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923年夏,馮友蘭以《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順利通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是年秋回國后,沿博士論文方向寫成《一種人生觀》。1924年又寫成《人生哲學》,作為高中教材之用,在這本書中,馮友蘭確立了其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并開始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的結合。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馮友蘭講授中國哲學史,分別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后作為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1939年到1946年7年馮友蘭連續出版了六本書,稱為“貞元之際所著書”:《新理學》(1937)、《新世訓》(1940)、《新事論》(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過“貞元六書”,馮友蘭創立了新理學思想體系,使他成為中國當時影響最大的哲學家。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馮友蘭學術思想的轉型期。新中國成立后,馮友蘭放棄其新理學體系,接受馬克思主義,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中國哲學史。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二冊、《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四十年的回顧》和七卷本的《中國哲學史新編》等書。

  附:【研讀探究】參考答案

  一、見教參“品讀探究”(二)中相關內容。

  二、作者認為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具體內容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人生的境界》高中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對馮友蘭的人生哲學思想有個初步的了解。

  2、理解對馮友蘭關于人生四種境界的闡釋。

  3、啟發學生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1、關于作者:馮友蘭(1895——1990),哲學家,哲學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門,1919年赴美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哲學教授。是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著有《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肯定了傳統儒家的價值。建國后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

  2、馮友蘭人生哲學思想馮友蘭認為,人生哲學的根本問題有兩個:一是人之異于禽獸者即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義何在?他根據自己的哲學理論,回答了這兩個問題,從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說。馮友蘭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即人之異于禽獸者在于其有覺解,人生的意義就在覺解之中。有覺解是人之理,求覺解是人之心,能覺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個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個理想的人格,便需盡心盡性。這實際上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盡心盡性便能達到這個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盡心盡性,力求覺解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義。

  3、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

  (1)中國哲學的傳統任務是什么?

  (2)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分成幾個等級?是根據什么來劃分的?

  (3)作者認為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這種任務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4、討論以上問題。

  第二課時

  5、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闡述人生境界的?是怎么闡述的?

  作者站在哲學高度闡述人生境界的。作者從中國的哲學傳統任務著手,著重闡述了中國哲學的傳統。作者認為,中國哲學的傳統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史記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者認為,人生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白自己和自己所做事的意義;功利境界的人,雖然明白自己所做事的意義,但他們是從功利這一角度出發的。作者認為這不是作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作為一種動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會之中,因為其他動物也有這一特性。作者認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會的存在”,“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只是整體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的心中不僅有整個社會,還有整個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員。按我們現在的話說,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里不僅應裝著整個社會,還應裝著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作貢獻。作者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成為真正的人——賢人和圣人。

  但是,作者并沒有把人生的最高目標玄化,而是結合現實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覺悟狀態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這樣,就使的這篇文章有普通的意義:我們每個人不管你的職位如何,也不管你從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為賢人、圣人。

  6、如何理解馮友蘭關于人生四種境界的闡釋?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類做事的意義本是客觀存在的,有功利的意義,有道德的意義,有天地的意義。但是人們覺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覺解了,就處于覺悟狀態;不覺解,就處于“無明狀態”。人生的意義各不相同,由低級到高級,可分成四種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這種人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往上是功利境界。這種人覺解到功利的意義,也就是利己的意義。這種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動機。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社會整體,覺解到道德的意義,自覺地為社會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賢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學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覺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覺地為宇宙的利益做事,這樣,他就與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價值,謂之圣人,達到了人成為人的最高境界。

  前兩種境界是自然的產物,后兩種境界是精神的創造。

  7、討論思考和練習二(見教材)

  8、課后作業:思考和練習三

【《人生的境界》高中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項脊軒記》教案 (精選5篇)06-07

人生多彩的教案09-04

蘇教版高中語文《師說》導學案03-04

高中語文傅雷家書內容02-26

實現人生的價值的教案(通用10篇)11-27

高中語文《庖丁解牛》教學設計02-24

高中語文常考的四字詞02-01

高中語文《荷花淀》教學設計(精選12篇)11-01

高中語文教學之導學案教學初探論文03-19

用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