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動物朋友》教學案例反思
《我的動物朋友》教學案例反思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盡可能體現情趣化,具體表現為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變枯燥單一的學習形式為有趣的活動和游戲,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學習,主動學習,視學習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所以,在選材的時候,我選擇貼近學生的生活,孩子們感興趣的內容:北師大版教材中二年級的《可愛的小動物》一課。北師大版的教材中它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編輯體系。二年級教材中,整個第二單元都是講動物。因為我們學校現在還沒有用北師大的教材,所以如果單獨就把第二單元中的一課拿出來講,我想對學生接受知識這一塊,缺少知識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所以,我就參照北師大的教材,自己擬定了一個學習主題“我的動物朋友”。
培養學習性的人才,越來越成為教學的重點。在品德課中如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呢?是本次學科探究的目標。探究性學習有學習內容的探究,有教學知識的探究,還有教學模式探究等等。今天,我上的這節課是想從探究品德與生活課教學模式入手,與學生探學習內容密切聯系。上完課后,感受頗多,覺得教師上好一堂課要學會不斷反思。
通常傳統的品德課是老師提出問題,或學生本身提出問題后,再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或參與活動,從表面上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問題“激發”了,思維被問題“啟發”了。但我覺得它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本次探究就是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地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了上好課,作為教師首先在課前進行反思,傳統教學的長處,不能全盤摒氣,至于怎么學?從哪些問題入手,可以讓學生發現問題后,自我解決。通過揚長避短,使學生學會學習。例如:《我的動物朋友》教學之前,我和小朋友聊天,了解到他們是否喜歡動物,喜歡哪些動物,有沒有飼養過小動物。同時,我鼓勵他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親近動物,或飼養小動物。這樣,在我還沒有真正上課之前,我的教學就已經默默地開始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并沒有要求全部學生都必須“怎么樣做”,而是在學生們愿意的情況下可以嘗試著做什么,這樣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前了解、親近動物的過程中,孩子們就逐漸地學會了觀察,同時豐富了相關的知識。
定下這個主題之后,我想《我的動物朋友》一課的教學一定要充滿人文氣息,讓學生快樂的學。因為小朋友都喜歡動物,首先學生對這節課的主題會很感興趣,所以教師就一定要創造一個輕松、充滿快樂的課堂。
在確定了活動目標之后,我最初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來和學生共同活動的。一是通過“超級模仿秀”(模仿小動物的聲音、動作)來導出活動主題;二是“親近小動物、和小動物交朋友”;三是“介紹自己喜歡的動物”,小朋友之間相互交流,增長動物的相關知識;最后是“動物知識競賽大比拼”。在這里,我想說說這幾個環節的設計。喜歡動物是孩子們的天性,可是在哈爾濱這個城市能接觸到動物的時間和機會并不多。于是我想在課堂上應該讓小朋友們有機會親近動物。在試教時,我就準備了幾種小動物。孩子們一看到小動物,他們極其興奮,當時我準備了蝸牛、金魚、小白兔、小烏龜和小鳥,然后我問學生“你們歡迎哪位小客人到你們組里去呢?”每組學生的意見都不統一了,后來我就按著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將小動物發到各組里去了。可是在巡視的時候,我才感覺到有些孩子很快樂,他們可以親近到自己喜歡的動物;可是有些孩子不快樂,因為他喜歡的動物不在自己的組里,他們對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是渴望不可及的。后來,我將把小動物請到組里,改為小朋友們可以自由到前面來觀察自己喜歡的動物。結果新的問題出現了,孩子們都跑到前面,學生在生活中不常見小白兔,結果都擁到小白兔那兒。學生們都想仔細觀察小動物,可是誰也沒有觀察好。由于學生在觀察動物的時候出現的問題,所以在匯報的時候,學生的理解和回答也是問題層出不窮,有的甚至游離于主題之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也很難調控課堂的教學。可見,不同的學生對同一事物的認識,理解水平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感受。如果對同學們的意見直接否定,不僅壓制了學生的思維,也偏離了教學目標。有礙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當時,我的困惑就是到底應該用什么形式,才能避免上面的問題出現。
再說說最初設計的“動物知識競賽打比拼”,而這節課我卻沒有用知識競賽的形式。
先給大家說說我在試教這一環節時的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們這么喜歡動物又這么了解動物,現在我想考考大家,我們來一個“動物知識競賽
比拼”,你們敢于接受挑戰嗎?
學生:敢!(學生的熱情很高漲。)
題1:松鼠的尾巴為什么特別大?
題2:蜻蜓低飛說明什么?
題3:被稱為“四不象”的是什么?
題4:馬的睡覺姿勢是怎樣的?
題5:小蝌蚪張大后變成什么?
題6:大雁為什么排隊飛行?
答案說對的組會得到“百科全書獎”。組內同學可以商量,最后形成一個統一的答案。
比賽結束了,得到獎的同學自然很高興,沒有得到獎勵的同學從開始上課都很快樂,可是當最后一個環節結束的時候,他們卻是垂頭喪氣的,我一再鼓勵他們,他們還是不快樂。
我最初的設計宗旨就是“在教學中充滿人文氣息,使每個學生都能快樂的學習。”這又成為了我的一大困惑。
經過不斷的反思和研究,我明白了,問題不是出現在課堂應該以怎樣的形式呈現出來,而是教師的主觀意識太強。于是,我
就反思自己,終于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我為學生準備的那幾種小動物,我認為學生會喜歡他們就一定會喜歡嗎?用知識競賽大比拼的形式來檢驗學生在生活中知識的積累;讓學生能夠學會更多有關動物的知識并且激發他們繼續探索動物的奧秘、發現動物的可愛、從而更加關注動物、愛護動物,他們就一定會有這樣的情感體驗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我們的教學中,“學生著老師走”不僅有礙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也有礙于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從開始準備這節課,到現在教學已經實施。我反思自己,只有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思路拓寬,才能更好的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每一位教師的每一次教學都不會是完美的。我這節課也是一樣,雖然對前面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改進,但我想今天呈現給大家的這節課無論是在教學設計上還是在教學的實施上也都會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我想,作為教師只有不斷的反思,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使每一節課都能讓我們的孩子受益、讓學生能在我們的課堂中發展、能有一個良好的情感體驗,我想這就是成功的。
另外,課后教師與學生都應進一步反思。教師自我揣摩,自我體會,是否教學目標都完成。學生討論省悟還有什么問題沒弄清,有模糊。可以作進一步探究。例如:在《我的動物朋友》的教學中,最后一個環節是看了一段關于動物的錄象。目的在于通過這段錄象激發學生對動物的諸多方面發生興趣。如:動物的外形、生存環境等。在課后可以組織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進一步探究活動。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又培養了他們的探究性學習的興趣。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課后讓學生大量的獲取課外知識,搜集資料,進一步學習很重要。
讓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探索規律,讓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從而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快樂的學”的情感體驗,在探究和發現中學會創造。
【《我的動物朋友》教學案例反思】相關文章:
《動物的繁殖》課堂教學反思04-28
《白鵝》的教學設計案例(精選11篇)07-21
找朋友教學反思(通用10篇)06-27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精選10篇)10-21
我愛媽媽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11-07
《我的幸運一天》教學反思(精選6篇)11-16
教學反思大全06-24
教學反思的作用10-28
seasons教學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