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學課程反思
《春》教學課程反思
提要:新課程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是一篇詞美,句美,情美的佳作,文章意境優美,構思精巧,語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本次反思主要通過《春》的第一個教學課時,力圖表達在課堂上如何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這一新課程理念。
我設計的《春》的第一課時是一堂品讀課,它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目的,在閱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習的一員,與學生平等地交流,體現教學的民主性。 開始上課導入新課后,學生展示積累的有關描寫“春”的古詩文,四個字的美詞、俗語等。它使得課堂教學容量增加了,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春天歷來是人們歌詠的對象,愛春之情油然而生。 接著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感受這篇優美散文的構思之美。然后要求學生自由發問,互相解答。這下課堂熱鬧起來了,學生提的問題非常之多: 生問:作者為什么不說小草光明正大地長出來,而是“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 生答:這里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說小草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長出來了。
生問:“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義是什么?
生答:春天是一年的開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滿了希望,但要抓緊時間,把握時機。
生問:“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的“鬧”,能否換成“叫”?
生答:不行,因為“叫”只有聽的意思,而“鬧”字不僅有聽到,還有看到的。
教師總結:解答得非常好。“鬧”字寫出了蜜蜂嗡嗡的叫,還有蝴蝶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天的繁花似錦的景色。如古詩文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也是這個意思,真是一字傳神。
生問:文章最后三段用了三個比喻句來贊美春天,為什么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生答:因為三個比喻句按人的成長過程來排列,這樣排列整齊,很醒目。
生問: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為什么還要寫到人?
這時全班學生沉默了,我及時引導說:“怎么樣,沒有同學會解答嗎?需要老師幫助嗎?” 學生們都喊“需要。”然后我解答道:“寫景中寫人是為了表現人們熱愛春天,在春天里,人們以充沛的精力、積極、熱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現春天的奮發向上。”
一個個問題由學生提出來,又一個個問題由學生和老師共同來解答,學生們爭著搶著提問,各抒己見,同時還興致勃勃地聽著別人的見解,老師的點撥。下課時間到了,學生還遲遲不愿結束這堂研討課。
分析與反思: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習慣于“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習慣于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習慣于老師當主角,學生當配角。一節課下來,老師疲憊不堪,學生被動接受,覺得語文課越來越索然無味。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地去認真讀書、獨立思考呢?
這節課,我大膽的放開手讓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來解決。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他認真讀書了,找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的過程,也是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的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充分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啟發之中,興致十足地領略課文的“美”,使閱讀成為一種愉悅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時,師生通過對問題的共同討論,心靈得以溝通,教與學得以相長,這比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嗎?
當然,整個教學過程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老師要備好課,就得深入鉆研課文,做到吃透、吃準,胸有成竹;同時還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對學生的問題或進行深入的引導,或盡快、準確的予以回答。
【《春》教學課程反思】相關文章:
音樂課程的教學反思03-20
新的課程改革之教學反思03-20
《棗核》的課程教學反思(精選9篇)07-03
《春望》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精選13篇)03-24
《不退位減》課程教學反思(通用7篇)09-24
《認識千克》課程教學反思(通用10篇)10-16
《散落的鈔票》教學課程設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