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對詩歌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詩歌具有語言高度凝練、篇幅短小精悍的特點。你知道什么樣的詩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詩歌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詩歌鑒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代詩歌鑒賞 1
一、教學目的
明確古代詩歌鑒賞的考試內容:
1、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詩歌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掌握基本的鑒賞方法
二、教學方法:
分層探究法
三、教學程序:
導——練——矯——結
教程:
導語:高考詩歌鑒賞一般考查對關鍵詞語意義的理解、思想內容的把握和語言技巧的賞析,近幾年的高考古詩鑒賞題考查的主要內容是“詩眼”的理解、形象的賞析、意境的領悟和藝術手法的評價,其復習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方法提示一:抓詩眼——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是全詩意境展開的總綱,是情感的脈絡。因此,抓住詩眼,就能扣住主旨答題,把握了詩歌的靈魂。
典題練習: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一)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詩歌一、三句寫景,你認為哪兩個字用得最好?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解析及答案:“冷”和“涼”用得最好。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寫景,很好地襯托了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凄涼心情。
(二)雪晴晚望 賈島
倚仗望晴雪,溪云幾萬重。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
“聞打暮天鐘”是不是全詩的詩眼?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解析及答案:是全詩的詩眼。因為,這句用在篇末起著點活全詩的作用。前七句都是寫靜景,是望景。“聞打暮天鐘”寫一聲清脆的鐘聲,由視覺轉到聽覺。這鐘聲不僅驚醒了默默賞景的詩人,而且鐘鳴谷應,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隨之飛動起來。整個詩境形成了有聲有色、生動活潑的局面。在這充滿山野情趣的詩境中,似乎隱隱吐露出詩人“歸臥故山”的思想。
方法提示二:析形象——詩歌中的形象往往指詩中的景物和人物,反映出詩歌的感情基調和作品風格,寄寓著詩人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和認識,融入歷史文化內涵形成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或者情景交融拓展為具有深刻內涵的意境。閱讀答題時要特別注意分析詩人描繪的生活圖景,領悟蘊含在其中的情趣和理趣。
典題練習:閱讀下面幾首詩歌,然后按要求答題。
(一)山亭夏日 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1)詩人用近乎繪畫的手法,抓住了幾個典型的畫面,這些畫面的特點是 。
解析: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
答案:色彩鮮麗、情調清和。
(2)通過這幅圖畫,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你用簡潔的文字表述出來。
解析:夏日午時,烈日當空,樹陰匝地;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亭臺樓閣由于微風的拂動也隨之晃動,讓人感覺到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忽然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使人精神為之一爽;至于晴空驕陽下,綠樹濃陰間那悠長的蟬聲,只有留待大家去玩味了。透過這幅清幽美麗的圖畫,我們仿佛看到那個充滿情趣的山亭和那位悠閑自在的詩人。
答案:這是一幅描寫夏日風光的圖畫,通過這幅圖畫讓我們體會到詩人熱愛山林的情趣,以及對閑適自在生活的追求。
(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注:①二十三年:指劉禹錫于永貞元年被貶出京,到寶歷二年回京這段時間。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全詩的情感主旨所在,詩句的含義是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案:沉舟側畔,有千帆竟發;病樹前頭,正萬木逢春。表達了詩人一種樂觀、豁達的精神。
(2)第三聯是廣為傳誦的名句,但已賦予新的哲理,你認為今天它主要的含義是什么?
答案: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新陳代謝是不可逆轉的規律。
方法提示三:賞技巧——在詩歌鑒賞中,表達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方法、風格流派、意境創造等。抒情方式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常見的表現手法為:烘托、用典、虛實相生、動靜結合、點面結合。修辭方式為:比喻、擬人、夸張、對比、襯托(包括正襯和反襯)等。風格流派有清新飄逸、沉郁頓挫、平和沖淡、委婉含蓄、清新質樸、簡潔明快、豪放、婉約等。了解了這些,有助于我們準確的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和創作意圖,體會詩人的感情、氣質、藝術素養以及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
典題練習:閱讀下面幾首詩歌,然后按要求答題。
(一)更漏子 溫庭筠
玉爐香,紅燭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點?
解析:秋夜三更冷雨,點點滴在梧桐樹上,這離情又有誰可以理解呢?這句詞點示了全詞的內涵。該句用人之所聞,描寫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沒有休止的綿綿秋雨,正如主人公的離情連綿不斷。
答案:秋夜三更冷雨,點點滴在梧桐樹上,這離情又有誰可以理解呢?該句用人之所聞,描寫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沒有休止的綿綿秋雨,正如主人公的離情連綿不斷。
(二)鷓鴣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閣,苦竹叢深日向西。
注:
①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
②黃陵廟,在湘陰縣北洞庭湖畔。傳說帝舜南巡,死于蒼梧。二妃從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側,是為黃陵廟。這一帶,歷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遷客流人到此最易觸發羈旅愁懷。
因此詩,詩人被冠以“鄭鷓鴣”的稱號。簡要分析詩人寫鷓鴣有什么高妙之處。
解析及答案:全詩緊扣鷓鴣來寫,不但寫出了鷓鴣的形狀、習性,而且將鷓鴣的叫聲與帝舜二妃及屈原的悲愁故事相結合、與游子佳人的傷感情事相結合,放到一個荒江野廟、雨昏花落的環境中來描寫,自然形成了一種凄迷悠遠的意境,渲染出一種令人魂銷腸斷的氛圍。在這里,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這樣就深刻地傳達了鷓鴣這一形象在中國古典文化中的獨特的悲劇意蘊,感人至深。
(三)菊 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濕秋香港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有人評這首詩寫菊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簡要說明。
答案:這是一首詠菊詩。通篇不著一菊字,但句句未離開菊花,開篇寫菊花的貌不驚人(“比蓬蒿”、“近鬢毛”),寫到人們愛菊,進而寫菊花的高尚品質,點出詠菊的主旨。
(四)碧瓦 范成大
碧瓦樓前繡幕遮,赤欄橋外綠溪斜。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
【注】范成大,南宋著名詩人,曾作為南宋使者被派往金國。在金主面前“詞氣慷慨”,“全節而歸”,為朝野稱道。
簡答:這是一首純粹的寫景詩嗎?為什么以“碧瓦”為題?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及答案:這是一首寫景小詩,但又不全是。詩以《碧瓦》為題而不是以《暮春即景》為題,暗示由碧瓦想到雕梁畫棟的豪宅。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在繡幕遮擋的碧瓦樓前,偏安江南的王侯顯貴們醉生夢死,耽于享樂。末句“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人無計留春住,南宋王朝衰敗的局面又是可以挽回的嗎?詩人以景寫情,含而不露,構思精巧。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比較鑒賞題的解答
方法提示:如果題材相同或藝術技巧相同,那么關鍵在于找出思想情感不同的地方,或找出藝術風格不同的地方,反之即使思想情感相異或風格也迥異,則可找出藝術技巧相同的地方。總之,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是基本方法。
典題練習
(一)比較鑒賞下面的唐詩和元曲,然后回答后面的問題。
春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注】①遼西:即遼河以西,今遼寧省西部。
〖中思·喜春來春思 胡祗適
殘花醞釀蜂兒蜜,細雨調和燕子泥。綠窗春睡覺來遲,誰喚起,窗外曉鶯啼。
(1)比較《春怨》中“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和《春思》中“誰喚起,窗外曉鶯啼”兩句寫黃鶯的目的和抒發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春思》一句寫黃鶯是為了展現黃鶯歡唱中的美好春景,表現了一種閑適、喜悅的心情。(從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角度答亦可)
《春怨》一句寫黃鶯是為了表現少婦不愿意讓黃鶯來驚擾她的美夢,抒發了她對征戌親人的思念之情。(從“怨恨戰爭”方面答也可)
(2)《春怨》和《秋思》在語言上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答案:活潑生動,口語化。(意思相同即可)
(二)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題紅葉 唐·韓氏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行 宮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話玄宗。
(1)韓氏詩運用了 手法寫宮女心事,顯得 與韓愈詩中“還有小園桃李在,留花不發待郎歸”的寫法相近;元稹詩則采用了 手法寫宮女命運,和陸游詩中“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寫法相似。
(2)兩詩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請簡要說明。
答案(1):托物言情(寄情于物) 委婉、含蓄 樂景寫哀(反襯)
答案(2):不完全相同。兩首詩都表現了宮女寂寞、哀怨的感情。韓詩表現了宮女對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沖破樊籠的愿望,而元詩流露出無可奈何、懷舊度日以了殘生的情緒。
(三)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山中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山中留客 張旭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道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王詩中的“濕衣”和張詩中的“沾衣”含義相同嗎?請作簡要說明。
答案:王詩中的“濕衣”是幻覺、錯覺,濕人衣的是山中的翠色,作者抒發了那濃翠的山色給人帶來的浸染、滋潤、細雨濕衣似的涼意美感。張詩的“沾衣”卻為實寫,是說大山云深之處,即使天晴無雨,也會因為濕氣沉沉而打濕游者的衣服,它展示了云深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
(四)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農家望晴 壅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注】①早晚回:何時回。
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1)這兩首詩的共同主題是什么?(答案不超過20個字)
答案:表現百姓生活的痛苦,表達詩人深切的同情。
(2)范詩多處運用對比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請作具體說明。
答案:“江上”和 “舟中”兩種環境,“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吃魚人和捕魚人兩種生活的強烈對比,“一葉舟”和“風波里”的巨大反差,飽含了詩人對漁民的關切和同情之心。
(五)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①蟬聲唱,南冠②客思深。那堪玄鬢③影,來對白頭吟④。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蟬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⑤梗猶泛⑥,故園蕪已平。煩君再相警,我亦舉家清。
①西陸:指秋天。
②南冠:代指囚人,這里是詩人自指。
③玄鬢:古代婦女發式“蟬鬢”,又黑又光潤,縹緲如蟬,故稱。玄,黑色。這里代指蟬。
④白頭吟:樂府曲名。鮑照等曾以此曲作詩,自傷清直卻遭誣謗。
⑤薄宦:官職卑微。
⑥梗猶泛:《戰國策·齊策》載土偶與桃梗對話,土偶曰:“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火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此處喻指四處漂泊。
(1)兩首詩中蟬的形象與詩人各自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處?兩首詩的尾聯分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駱詩借秋蟬因露重風高而難飛難鳴,喻指自己忠直高潔而橫遭誣陷,身陷囹圄。李詩以蟬的高棲難飽,悲鳴欲絕而無人同情,自喻高潔和因高潔而清貧的困境,暗示環境的冷酷無情。(解答時注意“在獄”“白頭吟”“薄宦”等詞語的含義和提示作用。)
駱詩尾聯寫自己高潔而不能取信于人,抒發了強烈的悲憤和不平。李詩尾聯以蟬自勵,表明要堅持高潔的操守。
(2)兩首詩運用了哪些相同的藝術技巧?
答案:以蟬起興,以蟬自喻,直抒胸臆。
古代詩歌鑒賞 2
第七種模式 評價題型
1、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后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后闡明理由。
2、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后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3、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4、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云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蕩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后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參考答案]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 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總結】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題型設計及答題思路解析(7)”一文這里就全部結束了,希望大家在高三期間好好復習,為高考做準備,大家加油。
古代詩歌鑒賞 3
(一)
谷中應響似吾聲,呼友賢民華頂行。
是日惠風吹不斷,登山也得趁春晴。
(二)
項圈制作也奢華,宇室周圍采野花。
紅萼杜鵑開得好,豈能舍子用其他。
(三)
余春也有卉妖嬌,躍躍層林亮火苗。
華頂這時霞簇起,向天又見杜鵑燒。
(四)
吹醒桃林花好開,東風朝夕不停來。
華章俊杰豈輕出,為了紅顏拼盡才。
(五)
吳詠聲中見彩霞,海棠花里隱君家。
斌斌客至未忙進,悄立門前聽嘔呀。
(六)
不登曾嶺看花來,再好標容錯過哉。
心動營飛群鳥處,已迷華頂杜鵑開。
(七)
蝴蝶沒飛墻里來,建蘭家下怎知開。
新生豈是無香物,忽略鮮妍實不該。
(八)
葉黃楊柳嫩天臺,竹綠春山又長開。
詩客芳林該記得,層峰曾到踏青來。
(九)
張展層枝向遠臨,世塵都要被遮陰。
栓皮櫟也缺疼愛,卻在人間還盡心。
(十)
杜鵑光范若明霞,風里翩仙似浣紗。
不是采芝華頂到,哪知天上也開花。
古代詩歌鑒賞 4
一、從重點字詞處設置
對詩歌中重點字詞的理解,是詩歌鑒賞的第一步,只有正確理解字詞,才能準確鑒賞詩歌。因此,重點字詞成為題點設置的一個內容。
閱讀唐代嚴維的詩《丹陽送韋參軍》,選出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丹陽國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A、作者在詩中用一“秋”字,主要是為了交代送別友人的季節。
B、“江南”、“江北”在詩中有照應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傳達出思念之神態。
C、第四句寫望中所見,給人以寂寞、空虛、孤獨的感覺,“水悠悠”暗含著無限的思想。
D、作者將對友人的真摯感情滲透在景物描寫之中,言有盡而意無窮。
[解題導引]這首詩,寫作者送別韋參軍的情景,表現了詩人與參軍之間的真摯情誼。對詩中“秋”的理解,關系到整首詩的把握和鑒賞。表面上“秋”是寫時令,實際上是表達了當時作者的情緒,作者巧妙地運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說明“愁”,從而表達出作者的千種離情,萬般愁緒。因此,如果認為“秋”字主要是為了交代送別友人的季節,那就錯了。答案應為A。
二、從關鍵語句處設置
讀懂詩句是閱讀鑒賞詩歌的基礎,試題多在關鍵語句處設置題點。
閱讀辛棄疾詞《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選出對這首詞的文句解說不恰當的一項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A、“醉里”二句寫了一個夢境,描寫了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抗戰殺敵的形象。
B、“八百里”二句,生動的描寫了將士們在軍旗下分烤熟的牛肉的宴飲場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種樂器,“塞外聲”指雄壯悲涼的軍歌。
C、“了卻”二句描寫戰斗獲勝,大功告成時將軍意氣昂揚的神情,道出了詞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大業,贏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D、末句“可憐白發生”,抒發了詞人在南宋統治集團的壓抑下,收復祖國河山的壯志無從實現的悲憤。
[解題導引]首句“醉里挑燈看劍”由三層意思:“看劍”表示雄心,“挑燈”點出時間,整句是寫念念不忘報國。“夢回吹角連營”,是寫拂曉醒來時聽見各個軍營接連響起雄壯的號角聲,也不是寫夢境。而且,這兩句也并沒有寫到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抗戰殺敵的情形。答案是A。
三、從意象上設置
意象是寄托詩人情感,構成詩歌意境的客觀物象。如果要理解詩中蘊涵的情感,參透詩的意境,那就必須先把握意象。
對下面這首《菊花》詩分析不確切的一項是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A、第一句寫從秋菊圍著房舍,仿佛是陶淵明的家。
B、第二句表現了詩人賞菊入迷、留戀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寫轉入議論,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潔氣質。
D、全詩用語平易,沒有刻意求工,卻含義雋永,極富藝術感染力。
[解題導引]在人們的思維定勢中,一談到菊花,就想到它的高潔氣質。但本詩作者之所以喜愛菊花,是因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謝,“此花開盡更無花”,與菊花高潔的氣質無關。因此,如果對菊花這一意象的理解出現偏差,就會導致誤選。答案是C。
四、從感情的角度設置
感情之于詩,如血液之于人體,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詩歌的生命。鑒賞詩歌就應當從詩歌的意象出發,仔細體味詩中所表現出來的詩人的情感。
對[甲][乙]兩首詞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甲]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乙]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A、從詞中所寫的人物來看,甲詞所寫的一是一位思婦——秦娥;乙詞中沒有人物姓名,沒有人物活動,是一首寫景詞。
B、從時令上看,兩詞均描繪了秋季景物。
C、兩詞均以借景抒情之筆收束,均是借對夕陽下景物的描繪來抒發一種悲壯豪邁之情。
D、兩詞結尾均具博大蒼涼之氣,但前者略顯傷感,后者則透露出昂揚豪邁的英雄氣概。
[解題導引][甲]詞作者傳為李白,從詩中意象看,體現了博大的盛唐氣象,同時也給人一種蒼涼之感,但仔細體味那幽怨的簫聲、秦樓的冷月及西風殘照的漢家陵闕,又無不給人一種惆悵空寂的傷懷之痛。[乙]詞作者是偉人毛澤東,從凜冽的西風、雁叫的長空、如鐵的雄關、如海的蒼山、如血的殘陽中,分明感到詞中所抒發的是紅軍戰士那種昂揚、悲壯、豪邁之情。答案為D。另外,[甲]詞是一首敘事詞,寫的是冬景;[乙]詞沒有抒發豪邁之情。據此排除前三項。
古代詩歌鑒賞 5
一、推敲字詞
晴景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
蜂蝶飛來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王安石改“飛來”為“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紅”與“綠”道出了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后,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這時候,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所遇者:闖入眼簾的柳色,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這是一位滿臉稚氣的少婦。一個“忽”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耐人尋味。
應是水仙梳洗罷,一螺青髻鑒中心。(雍陶《題君山》)
整個詩句寫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詞“螺”為喻體,說明水仙剛剛梳洗罷的烏黑發髻高高蓬起,就像螺殼那樣的形狀,真是美麗至極。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鏡子,仿佛水仙正對著鏡子欣賞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鏡中的螺形發髻高聳的樣子。這種聯想絕妙奇特,后面的聯想完全是在前面“螺”這個量詞比喻的基礎上形成的,可見“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煉字型試題?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詩中指回望。
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
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問題:試分析“剩”字的表達效果
“剩”字有殘存、殘余的意思。一個“剩”讓人感覺眼前出現的不僅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給人今不如昔、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之感。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獨、形單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佇立在玉階,癡癡地、徒勞地茫然望著暮色中歸飛的宿鳥。鳥歸人不歸,觸景生情,引起無限愁思。
“空”字表達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的感情,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二、語言風格
清新絢麗平淡(質樸)明快含蓄簡潔(洗煉)
1、清新: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平淡(質樸、自然):
其語言力求樸素,不追求辭藻的華麗,顯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平淡之中蘊涵著深意。
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面看來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蘊涵著詩人超脫塵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評其詩“平淡而思致”。
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觀山水圖》“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后期的詞。
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悲慨:
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郁結,憤慨不平。
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6、雄奇:氣勢雄偉,立意奇特。
如李賀《夢天》中的“遙看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就是說九州小得象九個煙點,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氣勢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詞句,將滾滾長江與歷史長河融為一體,凸現了歷史蕩滌千古風流的奔放氣勢,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
8、沉郁:
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著凝重深沉的憂郁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詩律和鏗鏘的音韻。
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詩歌語言的個人風格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頓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邁飄逸
王昌齡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隱的朦朧隱晦
王維的詩畫一體
溫庭筠的綺麗香艷
高適的悲壯蒼涼
李清照的纏綿悱惻
陸游的悲壯愛國
(孟)郊寒(賈)島瘦“韓孟詩派”的奇崛險怪
品味語言風格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
“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這樣就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長干曲四首(其一)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問:品評這首詩歌語言上的特色。
這首詩歌的的語言樸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采用樸素的口頭語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個素樸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古代詩歌鑒賞 6
1.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待儲光羲不至 王維
重門朝已啟,起坐聽車聲。
要欲聞清佩,方將出戶迎。
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
了自不相顧,臨堂空復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經明了。空復情。自多情。
① 作者根據什么判斷友人儲光羲不會再來看望自己?請結合作品作簡要分析。
(2)全詩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是通過哪些具體細節來表達這種感情的?(4分)
2.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臺 城 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釋】韋莊(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
(1)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詩人為什么說“臺城柳”“無情”?
(2)有人說詩人在憑吊古跡時流露出濃重的對時事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3.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夜泊牛渚懷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注]謝將軍:東晉謝尚,官鎮西將煙。鎮守牛渚時曾于秋夜泛舟賞月,遇袁宏誦詩聽后大為贊賞,邀袁過船長談達旦,從此袁宏名聲大著。
以前兩聯為例,談談“空”字是怎樣把寫景和抒情聯系在一起的?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復雜情感?
4.閱讀下面三首關于項羽的詩,完成①②兩題。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烏 江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1)這三首詩詠的都是西楚霸王項羽,但對項羽評價的角度并不一樣,他們的角度分別是什么?
(2)這三首詩借對項羽的評價分別表達了什么觀點?
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倫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①。
還作江南會,翻疑夢里逢②。
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蟲③。
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④。
[注釋] ①城闕:宮城前兩邊的樓觀,這里代指京城。
②翻:通“反”。
③風枝:風吹動樹枝。
④羈旅:客游他鄉。曉鐘:報曉的鐘聲
(1)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故人相逢的環境的。
(2)這首詩主要寫的是什么情?如何表現的?
6.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游賞心亭① 王硅
六朝遺跡此空存,城壓滄波到海門。
萬里江山來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樹②悲歌起,當日黃旗王氣昏。
人事不同風物在,悵然猶得對芳樽。
[注]①賞心亭:建康(今南京)名勝,北宋丁謂所建。在“下水門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②玉樹:即《玉樹后庭花》,南朝陳后主所作,公認的亡國之音。
(1)“城壓滄波到海門”中的“壓”字非常有表現力,請賞析。
(2) 從全詩看,作者為什么“悵然”?聯系全詩作簡要分析。
7.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宿云夢館 歐陽修
北雁來時歲欲昏,私書歸夢杳難分。
井桐葉落池荷盡,一夜西窗雨不聞。
【注】歐陽修曾坐“朋黨”之罪出放外任,這詩是外放時途經云夢驛館之作。
(1)這首詩抒寫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結合第一、二句詩做簡要分析。
(2)這首詩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詩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
8.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
[雙調]水仙子 夜雨 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逆旅淹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注】①嘆新豐句:化用馬周困新豐的典故。據《新唐書?馬周傳》唐初中書令馬周貧賤時,曾住在新豐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備受冷落。
(1)“落燈花棋未收”一句描寫了什么樣的情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2)本曲抒寫秋夜雨中思鄉,其結構、層次分明,試作簡要分析。
9.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夏日西齋書事 司馬光
榴花映葉未全開,槐影沉沉雨勢來。小院地偏人不到,滿庭鳥跡印蒼苔。
[注]此詩是司馬光被迫辭官退居洛陽時所作。
(1)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物?傳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2)本詩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晉陶淵明在辭官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達的情感迥異。試簡要分析兩者情感的不同。
10.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鷓鴣天 夏 竦
鎮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
停寶馬,捧瑤卮。相斟相勸忍分離。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
(1)這是一首送別詞,作者假托一個女子的身份、口氣,抒寫她與愛人分別時的離情別緒,清代詞學理論家張廷焯評比此詞:“語不深而情深,千古離別之詞,以此為景。”請問詞的上闋表現了女子怎樣復雜的心情。
(2)有人認為詞的最后兩句出語不凡,感人至深,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答案示例:
(1)①天色已晚。
②下起細雨。
(2)①盼好友到來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悵惘之情。
②清早就已經打開層層的屋門;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傾聽有沒有友人車子到來的聲音;以為聽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響聲,正要出門去迎接,哪知卻原來是自己弄錯了。
2、答案示例:
①因為雖然六朝的繁華已如夢遠逝,而臺城柳卻依舊逢春即枝繁葉茂,不管人世滄桑、人間興亡,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以它的繁榮茂盛和臺城的荒涼破敗,以它的終古如斯和六朝繁華如夢轉瞬即逝作鮮明對比,因此詩人說它“無情”。
②同意。因為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運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
3、答案示例:第一聯寫詩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這種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謝尚對袁宏的提攜。第二聯正面寫懷古,一個“空”字使作者知音難覓、懷才不遇之情和上聯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這首詩既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大志難酬的孤獨和寂寞,也表達了自信、曠達、灑脫、豪放之情。
4、答案示例:
(1)第一首是從兵家用兵的角度來評價的。第二首是從民心向背的角度來評價的。第三首是從節操(氣節)角度來評價的
(2)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活著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
5、答案示例:
(1)①通過景物描寫表現環境,故人相逢在秋天的滿月之夜,京城的夜已經很深了。
②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環境。秋風驚動枝頭棲息的鳥鵲,露草里躲著唧唧鳴叫的寒蟲。
(2)①這首詩描寫了和同鄉偶然聚會的情景,表現了亂世相逢悲喜交集的復雜心理。
②頷聯以“還作”、“翻疑”作流水對,敘江鄉故人偶集,真是難得,反而懷疑是不是在做夢;
③頸聯景中含情。
④尾聯寫歡聚對飲,長夜敘談,并以“畏曉鐘”寫害怕分離時間到來作結,深刻表達出對同鄉聚會的珍惜和友情的深厚。全詩心理描寫真切而傳神。
6、答案示例:(1) ①“壓”字形象地寫出了城之高、城之固,突出了城的險峻。
②也寫出了水勢的波濤洶涌。
(2)①前四句是寫作者登高遠眺,感慨江山依舊,物是人非。后四句是說如今的統治者不能吸取前朝教訓,使作者憂慮而“悵然”。
7、答案示例:
(1)這首詩抒寫了詩人思念家人,渴望與家人團圓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愁緒。第一、二句借“北雁“歲欲昏”點出季節和時令,歲暮正是與家人團圓的時節,妻子的來信更勾起歸家之念,于是詩人渴盼團圓的情感自然就顯現出來了,本當團圓,卻要遠行,無奈的詩人只能在夢中與家人團聚,而秋涼歲昏,則烘托出了難以團聚的愁緒。
(2)“一夜西窗雨不聞”化用了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詩句,巧妙地表達了思念家人,渴盼歸家的思想情感,既親切自然,又增加了詩的內涵。
8、答案示例:
(1)描寫了紛紛落下的燈蕊余燼及散亂的棋局,勾畫出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圖景,從而從側面表現了作者夢前以棋解悶,夢后獨對孤燈時的孤獨與百無聊賴的情懷。
(2)此曲抒寫秋夜雨中鄉愁,以歸夢為中線,先寫夢之前所聽到的蕭瑟的秋聲,后寫夢過時所見的燈花殘棋,最后寫夢后難眠的種種心事,層次分明。
9、答案示例:
(1)夏日大雨將至,榴花未全開,槐影沉沉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志不得伸、壓抑苦悶的心情。
(2)司馬詩“地偏”兩字,明寫住地偏遠,實則儲蓄地表現了不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辭官后朋友同僚盡散的冷落);陶詩“地自偏”,說明居地雖處鬧市,可心情卻因擺脫了官場束縛而愉快和超脫。
10、答案示例:
(1)離別之前,女子郁悶難過,整天無心描眉梳妝,見到丈夫打點行裝,她更是無精打采(愁上心頭。表現了女子對愛人強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在餞行時唯恐丈夫傷心,卻是竭力控制情緒,強忍淚水,表現了女子細心和對丈夫的關心。
(2)最后兩句構思奇特,作者運用了曲筆的手法,故作曠達。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主人心情深摯哀婉的痛苦別情和不舍的依戀之情。分別是撕心烈肺的痛苦,而愛人又不能不起,在無奈的現實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許好受些。這兩句,把主人公的內心痛苦抒寫得感人肺腑。
古代詩歌鑒賞 7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題目。(8分)
釣船歸
賀鑄
綠凈春深好染衣。際柴扉。溶溶漾漾白鷗飛。兩忘機。
南去北來徒自老,故人稀。夕陽長送釣船歸。鱖魚肥。
(1)“鱖魚肥”三字讓人聯想起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句 。(1分)
(2)簡析首句中“凈”字的妙處處。(3分)
答:聯系“春深”“染衣”,“凈”字巧妙展現了暮春時節芳菲凋盡,“綠”成了自然的主色調的情景,委婉道出詞人內心的純凈。
(3)探究本詞的思想感情。(4分)
答:詞人通過“釣船”“柴扉”“白鷗”“鱖魚”等意象的描寫,展現出田園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隱居為樂,不再以世事縈懷的內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點內,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據具體情況給分。
【答案】
(1)桃花流水鱖魚肥 (1分)
(2)聯系“春深”“染衣”,“凈”字巧妙展現了暮春時節芳菲凋盡,“綠”成了自然的主色調的情景,委婉道出詞人內心的純凈。(3分)
(3)詞人通過“釣船”“柴扉”“白鷗”“鱖魚”等意象的描寫,展現出田園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隱居為樂,不再以世事縈懷的內心世界。(4分)
【解析】
(1)考查識記:桃花流水鱖魚肥。
(2)考查煉字:結構、內容、主旨三點要答到位。
(3)考查情感:主要是把握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大環境和內心小環境,搞清了兩個環境,再聯想起張志和的《漁歌子》注意題目“釣船歸”的暗示,“回歸與隱居之樂”不用探究也可以回答出來。
古代詩歌鑒賞 8
欣賞古代詩歌,怎樣才能做到心領神會呢?《考試說明》有明確規定: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這就提示我們讀詩時須弄清詩中寫了什么、為什么要寫以及怎樣寫,我們閱讀古詩時不妨從三方面入手:咀嚼語言、讀懂原詩;感受形象、領悟意境;琢磨方法、體味藝術。
(一).咀嚼語言、讀懂原詩
葉圣陶先生說過:文藝鑒賞還得從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入手,這件事看起來似乎淺近,但確是最基本的。古人十分注重煉字,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可見古詩的語言常常是凝練含蓄、耐人尋味的,讀詩就得認真地咀嚼把握詩中的關鍵字眼,比如僧敲月下門中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它們的妙處早已為人們所稱道。再比如唐代王維《過香積寺》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孤寂幽靜的景象,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森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
此外詩歌中的細節描寫也不容忽視,趙師秀的《約客》中閑敲棋子落燈花的細節,一個敲字傳神地表達出客人久久不至時焦躁不安的情緒。元稹的《行宮》中白頭宮女們閑坐說玄宗的細節,蘊涵豐富,這些宮女們由紅顏到白發,在冷宮中痛苦煎熬了一生,可謂心中怨悔無重數,她們閑談玄宗昔時的繁華,聊以消磨這難熬的時光,往事的歡樂越發襯托出此時的宮女們萬念俱毀、心如死水。
另外對詩中所用到的修辭,也應細細體會其中的妙處。如李清照《如夢令》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人采用了設問和借代的手法,表達出對春光的惜別和留戀。再看秦觀《春日》詩中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兩句,詩人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過后芍藥和薔薇仿佛多情的少女淚光晶瑩、嬌弱慵懶的神情、形態。別具情味,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二).感受形象、領悟意境
常言道詩言志詞言情,而詩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借助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達,形象大致可分為景物形象、生活場景和人物形象。
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來渲染氣氛,烘托情感。我們通過分析形象,便可感知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請看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江月近人、風燈夜照、沙頭宿鷺、船尾跳魚的恬靜優美的畫面,創設了安謐、和平的意境,透露出對平靜安寧生活的向往。
托物言志的詩,往往在形象的描繪中寄寓詩人的人生理想,詩中所描繪的既是景物形象,更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陸游《卜算子·詠梅》中的梅花就是一個孤高寂寞、備受嫉妒打擊,即使零落成泥也節操不改的愛國志士的形象。于謙《石灰吟》中的石灰是一位不懼怕各種打擊,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情白在人間的清官形象。
所謂生活場景就是詩人通過藝術概括和加工創造出來的具體生動的生活圖景。讀到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之句,眼前仿佛浮現出一幅江邊送別圖,詩人久久不愿離去,目送孤帆遠影漸去漸遠,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處,表達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再看蔣捷的《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詩人選取了歌樓聽雨、客舟聽雨、僧廬聽雨三幅生活場景,表現了少年的歡樂、中年的失意和晚年的無奈。抒發出詩人獨特的人生感悟。
古詩里不少篇章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神態、心理活動等,進而突現人物的精神風貌。請看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夜深聽到屋外的風雨聲,仿佛自己指揮著千軍萬馬奔赴冰天雪地的北方,同敵人展開英勇的搏斗,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塑造了一位年邁孤獨、身體衰弱、窮且益堅、壯心不已的勇士形象,表達了殺敵報國的急切而壯烈的情懷。
(三).琢磨方法、體味藝術。
詩歌的表達技巧往往表現在三大方面: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
表達方式是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見的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其中抒情表現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抒發了女詞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發了文天祥精忠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氣概。
間接抒情常見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場景油然而生感慨。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人聽到折柳曲的笛聲,不禁產生濃濃的思鄉之情。
借景抒情顧名思義就是借助景物來抒發情感,《憶江南》中詩人白居易借助于紅勝火的江花和綠如藍的江水表達出對江南水鄉的魂牽夢繞、久久不忘。《如夢令》中李清照對春光的留念惜別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間已是綠肥紅瘦的景象來抒發的。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寫的景物之中,同樣是楓葉,在送別人崔鶯鶯的眼中,被理解為由離人的血淚染成;在詩人杜牧的筆下它又成了勝過充滿生機的火紅的二月花。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表現手法又叫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有以下八種:
①渲染。
渲染就是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繪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強藝術效果。
比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中家家雨、處處蛙就渲染出約客時的環境氣氛,突出詩人心中的孤寂落寞。再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渲染出深秋江邊的蕭條、冷落的氣氛,與詩人悲涼、傷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②烘托。
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繪別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對象。
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中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詩人側面寫了帆、鳥、海、樹,烘托出暮雨的細密和詩人濃濃的離愁別恨。
③含蓄。
含蓄顧名思義,不直說、不明說,委婉曲折地表達主觀感情。
如朱慶余《閨意獻張水部》中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詩人借新婦向夫君探詢化妝是否入時,巧妙地向張藉詢問自己的文章是否符合主考官的心意。
④用典。
借用典故可使詩的內涵更豐富,意蘊更深遠。
雍陶《題君山》中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詩人巧用典故,把倒映湖中的君山比作舜的妃子梳洗時青黛色的螺髻,形象生動而又貼切。
⑤象征。
象征是一種托物寓志的表現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事 理,由于長期使用,已被人們普遍接受。
比如,梅花象征堅貞,蘭花象征高潔,牡丹象征富貴,竹子象征氣節,紅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棄婦,子規象征悲愁。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
比如杜牧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詩人沒有說怎樣惜別,卻把這種感情轉移到蠟燭身上,蠟燭無情,尚且替人垂淚,何況人乎?《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
⑦抑揚。
指欲抑先揚或欲揚先抑。
比如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人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上翠摟,后面才寫她忽見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畫出少婦情緒的微妙變化,表現出她的感傷和哀怨。
⑧對比。
對比的目的是為了突出詩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請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上闋寫去年元夜時的幸福歡樂,下闋寫今年元夜時的苦悶傷感,對比鮮明,突出景物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悲傷情懷。
古人十分注重修辭手法的運用。
采用比喻、比擬、象征、起興等手法使描寫的事物更為形象生動;
采用夸張、偏語、襯托、對比、婉曲、設問、反問等手法來突出詩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雙關、疊字、對偶、反復等手法使詩中字句更為精巧。
需要解釋一下,偏語是指有意偏離實際,看似乖謬,實則情感至真至純,給人以美感。
比如唐代李益的《江南曲》中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人。閨中少婦故意說偏激的話,從側面曲折地表露出她那焦急等待而無人相告的苦情。
婉曲就是婉轉曲折,用暗示、烘托的方法來表達意思。唐代宋之問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敘述了詩人被貶嶺南逃回故鄉時,擔心家人受到連累,生怕打聽到壞消息時的不安心理,但又不便明說這層意思,只好婉轉曲折地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他那又喜又懼的矛盾感情以及對親人的無限掛念表現得淋漓盡致、深切感人。
要想全面透徹地了解詩意,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古文修養,了解詞類活用、特殊的句式等等;需要關注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論事;還要重視標題和注釋,這對理解詩歌主旨有一定的幫助;對每首詩,應盡量做到熟讀深思。
古代詩歌鑒賞 9
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注】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
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注】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斗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后,多次拒絕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
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征,并作簡要分析。
解析:本題考查對語言風格的分析。考生須對杜甫詩歌的語言風格有所了解。杜甫后期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亂中,形成了以沉郁頓挫為主的詩歌藝術風格。例如杜甫的《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中借江邊蕭瑟蒼涼的秋景,寫出了詩人晚年的不幸遭遇和深沉悲憤的心情。掌握了這些,再參看注釋,當不難作出正確回答。
答案:這首詩的風格特征是沉郁悲愴(或深沉凝重)。詩人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融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風格。
2、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試賞析這首詩“清新明快”的語言風格。
解析:整首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詩的前兩句是說在一個酷暑的傍晚,詩人來到荷池上渴望飽嘗一陣輕風,用“細草搖頭”來襯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時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鮮活生動,富有情趣。后兩句寫正因為自己深感余熱滿懷,所以覺得荷花也害怕熱氣,到了傍晚還深深躲在荷葉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來寫出天氣的炎熱,化靜為動。
答案:本詩寫在一個酷暑的傍晚,詩人來到荷池上渴望得到涼爽,恰遇“細草搖頭”,運用擬人手法,富有情趣。后兩句寫天氣炎熱得連荷花也躲在葉底不愿露面,化靜為動,富有動態美。整首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基調活潑有趣,語言清新明快,寫的是熱,透露出的卻是無限“清爽”之情。
3、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題目。
小重山
岳 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有人用“一種壯懷能蘊藉”來評論《小重山》的藝術風格,請你作簡要分析。
解析:“一種壯懷能蘊藉”其實已經點明了本詞的藝術風格:“壯懷”主要是指悲壯的情懷,而“蘊藉”則是“含蓄”的意思。回答時要結合具體詩句點明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含蓄地表達出來的。
答案:看慣了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壯懷激烈,膾炙人口,再看這首《小重山》詞,是用另一種藝術手法表達他抗金報國的壯懷。所謂“一種壯懷能蘊藉”指的是岳飛的《小重山》用含蓄的手法、低沉的格調表達了壯志難酬的孤憤,表達抗金報國的心志,卻表現出一種沉郁含蓄的風格。
課案訓練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
插秧歌
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注】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注】蒔:移栽植物。這里指插秧。
這首詩句句平易自然,卻又不乏新奇快語,請結合任意一聯進行賞析。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語言,特別是煉字技巧的分析鑒賞能力。分析時可從詞語的選擇、詞性及表達效果等角度展開。
答案:首聯寫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拋”“接”“拔”“插”四個動詞,準確、具體、平實,又可暗示分工明確。
頷聯點明雨中搶插的情形。以“盔甲”防護之嚴,雨水仍然不免從頭上流入脖頸并沾濕肩膀,不難領會春雨之密、之急、之大。
頸聯寫勞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飯讓歇一會兒卻無人答話,連抬頭看一眼的工夫也沒有,如此便寫出搶插的緊張程度。
最妙的是尾聯,寫出了全家其樂融融的畫面。模擬田夫口吻說這塊田還沒插完,讓趕緊照看好那些鴨鵝,把送飯的也拉上差了。
(選以上任意一聯解說即可)
作者以口語化的語言,隨意擷取田夫的肢體動作和對答語言,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古代詩歌鑒賞 10
古詩閱讀和鑒賞與其它文章的鑒賞無大異,都必須建立在對內容準確的整體感知基礎上,然后從某個科學的角度,開較小的“切口”,深入挖掘、分析、研習,即可登堂入室,領略詩中洞天。具體切入點有如下幾種:
1、析景物
以唐詩為代表的中國古代詩歌,其主要元素即景與情,因此,要把握一首古代詩歌,從景物入手是其科學而又必不可少的切入方法之一。“析景物”可從景物在詩中的位置的角度去分類解析。
①景物開篇。如:戴叔倫《蘇溪亭》“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這首唐詩先以景入詩,“蘇溪亭上草漫漫”,寫出地點和節侯。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這時溪邊亭上,“春草碧色,春水綠波”,最容易喚起人們離愁別緒,正為下文倚闌人渲染了環境氣氛。顯然這里開篇春之景對理解詩人怨別之情具有“仙人指津”的功用。
②景物收篇。如:王昌齡《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顯然這里結束全篇的“高高秋日照長城”的景物不可忽視,應如何分析呢?詩的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改”三字,那么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了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愁月高照,景象開闊而悲涼。這里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升華,使戍邊者內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也使這詩臻于七絕上乘之境,無疑,除了離情曲折外,這絕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
2、品字詞
品味詩歌中形象和精練傳神的字眼、詩眼對于鑒賞古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可風一斑③。通常對字詞的錘煉、品析是從字詞的詞性上分類分析的。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濺”、“驚”兩動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中“孤”一形容詞:“千戶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總”一副詞等等。以上皆從詞的功能上分析起,而筆者意從字詞的內涵意蘊上分類分析。如下:
①想象鮮活的物態。臺:韓琮《晚春江晴寄友人》“晚日低霞綺,晴山遠畫眉。春青灑畔草,不是望鄉時。”此詩第三句中著一“青”字,使得全句飛動起來,是春風喚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表氈似地沿著河畔伸展開去。著一字而得鮮活物志,勃勃生機溢于字表。
②再現典型的心境。如韓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這是一首盼春小詩,詩中一個“都”字透露出盼春心情的急切。“驚”字寫詩人在焦急下期待中終于見到“春色”的萌芽而驚喜,“初”字含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和惋惜的情緒。如能如此解讀詩歌。讀詩又有何難呢?
③玩味隱含的語境。如張喬《書邊事》一詩中“征人倚戍樓”中一“倚”字,就把前文中“調角斷清秋”與后文“大漠無兵阻”點活。你看那征人倚樓的安閑姿態,多像是在傾聽那悅耳的角聲和欣賞那迷人的秋色呵!微妙地傳達出邊關安寧,征人無事的神旨。
3、溯因由
追溯因由即是推情援理、尋找作者的創作背景,推測詩人的感情動機、揣摹主體的當時心境。這樣使我們能聲速感知、領略詩歌主題,而一步登科。如雍裕元《農家望晴》“嘗聞秦地西風雨,當問西風早晚歸?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追溯因由,我們不禁要問:農家為什么要望晴?詩人為什么要寫農家望晴一事?如此設問,顯而易見:詩中是為了表現百姓生活的痛苦,從而表達詩人對農家命運的關注和同情。
再如:崔涂《孤雁》“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諸云低暗度,關朋冷相隨。未必逢繳,孤飛自可疑。”這首詩題名《孤雁》,全篇皆實賦孤雁。“孤”為全詩詩眼,讀者不禁要問,詩人為何要寫“孤雁”。寫“孤雁”與詩人何關。原來,詩直到最后一句“孤飛自可疑”,才正面指出“孤”字;“詩眼”至此顯豁通明。詩人飄泊異鄉,世路峻險,此詩以孤雁自喻,表現了他孤凄憂慮的羈旅情愁。
4、調句序
調整句序的目的是為了讓故事更易于理解,在這一點上,古詩與古文是相通的,在高考考綱中,對文言文與古詩的考點說明是合而為一的,即“古詩文”。可見古詩與古文在語言上是有相似點的,與現代漢語存在一定的時代、習慣的差異。因此,我們若要解讀一首詩,有時是需要調整一下詩句的順序,使得古詩更易于人理解和分析。
調整句序可分為兩類:一為調整詩句內部的字詞之間的順序:一為調整詩句之間的順序。
前者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陰》一詞中“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其中“簾卷西風”是簾子把西風卷起嗎?不是,應為“西風卷簾”,這樣明白曉暢,但較前,當然是原文有味。再如李商隱的《柳》中“曾逐東風拂舞筵”句,不是柳“逐”東風,而是東風明柳,應為“東風曾逐柳,(柳)拂舞筵”這樣詩中的擬人的修辭手法一目了然,更易于理解分析。
后者如,張喬的《書邊事》最后一聯:“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這樣詩人渴望民族團結的愿望則表現得清晰、無隱、易懂。
5、抓細節
細節往往能以小見大,平中見奇,讓人見一葉可知天下秋。抓細節的分析,這在詩歌鑒賞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少優秀的詩作中都有典型且蘊含豐富的細節描寫,分析它,可準確把握詩歌的意旨。
例:崔道融《溪居即事》“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兒童那種好奇、興奮、粗疏、急切的心理狀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詩人捕捉這一剎那間極富情趣的小鏡頭,攝取了一個熱情淳樸、天真可愛的農村兒童的形象。使詩歌中透著一股撲面而來的鄉村生活氣息。
再如:張籍《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詩中一個典型細節:“行人臨發又開封”,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這種“恐”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和決定,這細節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這個細節富于包孕且耐人咀嚼。“秋思”之主題不點而顯。
另外,在解讀古詩還有三個注意點:
①要注意題目,在些題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楊炯的《從軍行》,李白的《越中覽古》,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試出題選取詩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風格的詩作,例如辛棄疾的豪放詞,柳永、秦觀的婉約詞,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王維的“詩中有畫”和特點等等。注意這一點,對整體鑒賞詩歌很有好處。
③要注意注釋,注釋是鑒賞中最值得注意的內容,雖短短幾字,卻是出題人給你的暗示,有些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是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與作風格,所以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古代詩歌鑒賞】相關文章:
中考詩歌鑒賞專題復習07-04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07-04
詩詞鑒賞07-04
《詩經》原文及鑒賞07-28
李清照詩詞鑒賞12-14
《雷雨》教案鑒賞06-23
《詩經》鑒賞(精選17篇)04-20
古代戲曲教學反思09-17
《文學鑒賞》語文教案09-08
《雞》的全詩鑒賞總結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