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課題研究方案(通用12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開展,時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方面進行安排的書面計劃。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課題研究方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課題研究方案 1
一、本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在新課程背景下,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增加了新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應該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可見,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教學改革的新視角之一。
從目前的教學現狀看,教師獨立鉆研教材的能力不強,挖掘隱含在教材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意識淡薄,很多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對知識技能的教學駕輕就熟,卻淡化了知識發生過程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這種就教材教教材,只重視講授表層知識,而不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往往是孤立、零散的東西,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的精髓,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讓學生在掌握表層知識的同時,領悟到深層知識,學習層次實現質的'“飛躍”,學生所學的知識成為一個相互聯系的、組織得很好的知識結構后,才能擺脫“題海”之苦,煥發其生命力和創造力。基于上述思考,我們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教學進行探索和實踐,旨在使教師重視數學知識教學中思想方法的滲透,掌握滲透的藝術,使數學知識教學真正建立在數學思想方法基礎之上,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數學能力。
二、研究目標與內容:
㈠研究目標
1、通過組織老師學習小學各學段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提高教師自身數學素養和對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重要性的認識。
2、按照現行教材總體框架,對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有機的整理與分析,形成可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體系。
3、以可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體系為依據,開展數學思想方法在課堂中滲透的實踐研究,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力爭形成本校數學課堂教學特色。
4、通過課堂教學實踐,讓學生在初步掌握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上,逐步學會用數學的思考方式去分析與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㈡研究內容
1、組織實驗教師進行理論學習,提高教師自身數學素養:課題申報后,利用學校購置的相關書籍,采用分散學習與集中研討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實驗教師自身的數學素養。而且學習的過程會貫穿于課題研究的全過程,我們也將每月進行一次集中研討。
2、按照現行教材總體框架,分四大領域構建所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體系:現今學校1~4年級為新課改年級,教材總體框架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四大領域進行思想方法滲透的研究。為了保證有計劃、有重點地在課堂中進行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實踐,我們首先將進行所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體系的構建。四個領域由幾位成員分工負責,集中各實驗班級數學教師的力量,通過文獻檢索,教材分析,整理出初始數學思想方法體系框架。
3、依據前期構建的可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體系,開展數學思想方法在課堂中滲透的實踐研究。
⑴各年級集體備課時,以單元為單位,將如何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作為必備內容,在教學目標中要有明確體現,每次具體備課相關課題組成員必須參加。
⑵同一數學思想方法在不同年級滲透的比較研究。大致操作流程:每月以一種思想方法的研究為主,根據教學進度,確定幾個年級,每個年級展示一節和本月思想方法滲透相關的課,月底集中所有課題組成員與參加本月實驗教師共同進行探討分析,并將調整后的教學設計提供給平行班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以便檢測效果。最后,由負責的成員整理成以這種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的資料包,形成良好的教學資源。
⑶不同數學思想方法在同一年級的滲透研究:把課題研究與日常教研活動相結合,在每月的教研活動中,安排實驗教師在同年級的不同班級進行相關思想方法滲透教學的展示課,然后集中課題組成員與實驗教師共同探討分析,在此基礎上形成對以后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教學資源。
三、預期創新點:
1、形成適合教材總體框架不同領域可滲透的、科學的數學思想方法體系。
2、根據不同學段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形成適合不同學段進行數學思想方法滲透的教學模式。
3、通過開展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的研究、實踐,形成本校數學課堂教學特色。
四、研究方法和步驟:
㈠研究方法: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資料法、歸納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分析教材及教師用書,梳理小學數學思想方法理論,形成體系。
2、行動研究法。將梳理而得的數學思想方法體系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經實踐檢驗,分析效果后,修整再應用于實踐,科學化數學思想方法體系,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3、歸納法。用于研究成果的總結提煉,以形成科學的、可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體系與實踐研究成果。
㈡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03月-20xx年06月)確立課題,收集、查閱有關的文獻資料,組織實驗隊伍,確定研究目標、內容、措施、辦法,擬寫課題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研究階段(20xx年09月-20xx年06月)
第一步(20xx年09月-20xx年06月)
⑴組織教師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理論學習后,分四大領域進行梳理,并形成體系。同時,寫一篇對數學思想方法整理、分析的論文;
⑵舉辦和課題研究有關的講座;
⑶開展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兩大領域的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實踐,寫好教學隨記,積累研究資料,寫出效果分析報告;
⑷對課題研究進行中期評估。
第二步(20xx年09月月-20xx年06月)
⑴在小結中期經驗的基礎上,對實驗方案進行修訂調整,使方案不斷充實完善,進行下一步研究;
⑵在繼續開展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領域實踐的同時,開展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兩大領域的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實踐,寫好教學隨記,積累研究資料,寫出效果分析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09月-20xx年11月)
⑴寫出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對實驗進行終結性評估;
⑵做好總結及成果整理匯編工作,形成優秀案例集。
五、成果呈現形式:
1、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案例集。
2、優秀文本、視頻研究案例。
3、與課題相關的研究論文。
4、課題研究報告。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課題研究方案 2
一、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錯誤”往往是教師在教學中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現違反教學結論或數學方法的現象。數學錯題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如學生看錯題目,畫錯圖形,抄錯數據,遺漏單位,失落答案等,這都是我們教師最棘手的問題。原因究竟何在?首先可能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方法與學生認知的矛盾,作業要求不規范等;其次是因為學生粗心或聽課不認真,對知識理解不透徹,學得不扎實;最后或許是做題步驟不規范,審題失誤等。歸根結底:一方面是說明學生缺乏找錯、記錯、認錯、辯錯和改錯的主動性和能力;另一方面很大原因是我們老師缺乏對學生在該知識點上有可能會產生的各種思維誤區的預見性,不能把問題消滅在課堂上,而且不夠重視錯例的反思、歸納和整理,教師學生都沒有把錯題當成一種有效的學習資源,認真對待理開發利用。最終導致學生一錯再錯的現象,遠遠高于不會做而錯的現象。
短板理論者認為:一個木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于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這個定律被稱作木桶原理或短板理論,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最薄弱的地方是提升價值最大的地方,小說《明天戰爭》中主人公常說的那句話“問題解決了多少、戰斗力就能提高多少。”
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要允許學生出現錯誤,要將錯誤收集起來,對錯誤進行分析研究,及時的作出相應的判斷,設計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正確和錯誤中不斷的進行反思、辨析,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減少錯誤的產生。因此我覺得教師、學生都應重視數學作業常見錯題分析研究。探索學生數學常見錯題出現的各種原因,從而有效幫助學生改正錯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師的后續的教學起到提前預知學生錯誤的作用,有利于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基于上述原因,我們決定嘗試開展“小學生數學作業常見錯例分析研究”這一課題。根據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通過師生共同記錄錯例、分析探索錯例,對錯例進行反思和整理,從而有效的避開錯誤“陷阱”,顯著提高防錯能力和解題的準確率,最終尋求一條減輕學生學習數學負擔,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與策略。希望通過對學生出錯的現狀、原因及不良影響的分析和研究,把錯題當成一種學習的資源高效率地開發利用學生的錯題資源。探索出一套適應學生學習、操作性較強的實踐方案,減少學生作業的出錯率,學習和老師的教學都是大有裨益的,從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小學生數學作業常見的錯例分析研究是小學數學教師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日常課堂練習,課堂作業,家庭作業,各種測試試卷中的習題中,出現的、常見的并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錯例展開的,為尋求錯例出現原因和解決策略而進行的系統性的分析與研究。“常見錯例”指學生作業出現頻率較高,是新課標所要求的重點考察的、學生又易錯、易混淆的問題。而不是偏題、怪題,只有通過對這類錯題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找錯、記錯、認錯、辯錯和改錯的主動性和能力;教師把這類常見錯題作為輔導學生的典型例題展開講練,讓學生感悟、積累、提高。
我們在今后的課題研究中,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入手,對于學生的.錯誤,分析出錯原因,針對出錯源尋找正確的解決方法探索出一套適應學生學習、操作性較強的實踐方案,減少學生作業的出錯率,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我們教師也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研究自己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完善我們的教學。
小學生數學作業常見的錯例分析研究是小學數學教師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日常課堂練習,課堂作業,家庭作業,各種測試試卷中的習題中,出現的、常見的并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錯例展開的,為尋求錯例出現原因和解決策略而進行的系統性的分析與研究。“常見錯例”指學生作業出現頻率較高,是新課標所要求的重點考察的、學生又易錯、易混淆的問題。而不是偏題、怪題,只有通過對這類錯題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找錯、記錯、認錯、辯錯和改錯的主動性和能力;教師把這類常見錯題作為輔導學生的典型例題展開講練,讓學生感悟、積累、提高。
三、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本課題研究周期為一年(20xx年10月——20xx年9月)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1月):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分工,學習小課題研究的相關知識,查閱相關文獻,搜集各方面資料,討論完成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啟動課題研究。
第二階段:具體實施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6月)
1.嘗試實驗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1)搜集資料,擬定課題研究的提綱,并組織力量進行論證;
(2)根據課題研究方案制定課題具體實施計劃;
(3)全體課題小組成員分頭行動,從學生的作業、課堂練習和平時檢測等方面著手,找出學生常見的、有代表性的錯題收集到一起進行整理、分類。
2.反思調整階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1)回顧反思第一階段的實驗結果,及時調整研究內容與策略;
(2)分析交流。小組成員召開座談會,論述自己的研究結果,發表自己的看法。
(3)開展第二輪課堂教學活動,深入探討小學數學作業中動態生成資源的利用策略;
(4)以教學札記、案例、論文等形式進行總結,形成階段性成果;
3、實驗完善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實驗研究。結合課堂教學,研究規律,提出學生數學錯誤資源化的教學策略,撰寫專題論文。
(2)將研究成果進行交流、討論,總結完善課題,將實驗成果推廣到全校各年級數學教學中。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
(1)對本課題的研究,進行全面的總結與評價,搜集、整理、匯總本課題的典型個案分析以及學生的學習體會。
(2)對各種課題研究材料進行整理分析,形成本課題的研究報告,提出鑒定申請,請有關專家對課題進行成果論證,做好結題工作。
四、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課題的成果預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論文對這些問題進一步闡述,提出有效的策略
2、結題報告公布研究成果
課題成果的呈現:《小學生數學作業常見錯例分析研究》結題報告。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課題研究方案 3
為了進一步鞏固線上教學的有效性,切實做好復學后線上線下教學的銜接工作,確保數學教學質量穩步提升,特制定了以下實施方案。
一、做好學情診斷,基于學情備課
認真梳理學生線上學習上線情況、學習狀態及作業完成情況,了解學生前段時間線上學習相關內容的掌握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
結合學情,抓好課前備課,認真研究教材,把握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課堂上注重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努力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夠學有所獲。
對線上教學講過的知識進行回顧復習,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點,加強學生對線上所學知識的復習鞏固,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為后續教學工作的展開打好基礎。
二、基于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情,對章節知識點進行檢測
以測試的方式了解學生在線上教學階段對每一課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準確梳理線上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找出學困生存在的個性問題,列出學生共性和個性問題清單,在檢測中發現學生存在的疑點和思維的盲點,對學情再判斷,結合學情,積極思考對策,以便進行針對性輔導。
三、基于學生線上學習情況,開展補償教學
結合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清單,進行適當的補償教學。
主要安排以下幾種課型:查漏補缺課,新授課,專題復習課和綜合復習課。
具體安排如下:
1.問題清單,摸清底細
教師先形成線上教學內容的完成清單和作業清單,找出學生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列出學生共性和個性問題清單。
2.查漏補缺,各個突破
結合學情,確定課型,進行集體補學,集中突破共性問題,對于學生存在的個性問題,開展個體補學,各個突破,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同時,針對個別個性化問題,鼓勵學生可以回看線上教學視頻自主復習、反復復習,爭取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3.不等人幫學分組,發揮傳幫帶作用
根據學生數學程度不同進行分組,每個組都有優、中、差三類學生,確定小組長,組內成員依據個人能力可以幫一個或多個同學,組長進行監督并提醒組員按時完成每天的任務,充分利用尖子生的帶動作用,讓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價值。
4.分層輔導,注重實效
根據線上學習效果檢測情況 ,確定班級數學尖子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具體到人。
(1)對于尖子生,加強培優,注重思路方法的指導,適當進行拔高;
建立尖子生信息檔案,及時進行追蹤,培養尖子生的合作競爭意識,創設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學能力,放手讓尖子生自主學習。
(2)對于中等生,多關注他們的學習狀態,通過專題訓練,提高他們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力求實現由中等生到尖子生的轉化。
(3)對于學困生,制定一對一幫扶措施,先找到個體原因再選擇合理的輔導方式,對于問題比較突出的學生,輔導時講求策略,如幫助他們制定階段目標和學習計劃,端正學習態度等;
此外,對學困生多鼓勵,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消除學生在線上教學活動中因未掌握知識而產生的消極心理,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5.分層作業,規范書寫
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況,給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對于學習程度比較薄弱的學生,給他們留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基礎性作業,檢驗他們對當堂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對于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留一些綜合運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業,檢查他們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情況。
要求作業要書寫工整,解題規范,杜絕抄襲現象,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6. 真正落實日日清
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任務,實行切實有效的評價體系,督促他們當天的任務當天完成。
四、加強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
對于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教育,采取多種措施,消除學生在家學習不規律的學習習慣,規范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使學生真正愛學數學、會學數學。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課題研究方案 4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導思想。
在新的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構建一套有助于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有助于教師反思意識和數學教學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實現這次課程改革數學目標的評價方案與策略是一項艱巨而又十分有意義的工作。有了這樣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評價方案,將使小學數學教學實現科學性、人性化評價,對廣大一線數學教師起到導向、激勵、促進的作用,同時還能為教育部門提供更準確的評價數據。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綱要》還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這就是說,科學的評價需要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構建新的評價體系,一方面從教師教學活動的過程、績效、情感、方法等進行動態性評價,另一方面從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過程、方法、投入程度等進行鼓勵性評價。制定科學的評價方案需遵循:導向性、科學性、開放性、可操作性等原則。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
一節好的小學數學課,應該基本上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數學教學是活動的過程。活動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也符合人在發展中客觀存在的需要。活動教學也能充分發揮教師在活動中的主導作用。活動教學能使每個學生“動”起來,“活”起來,同時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發展需求。教師要使教學適合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獲得成功。
2、數學活動具有生活氣息。數學來源與生活,又服務于數學,數學不能與生活脫離。在生活化的活動情景中讓學生主動地進行知識建構,這樣的學習學生會覺得數學有趣、有味、有價值。
3、數學活動能體現“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數學活動不是僵化的活動過程,不是僅僅給學生傳授“舊知”,而是要將其演變成學生發現、再創造的過程。整個過程是開放的`,問題是開放的、形式是開放的,這些都是學生發現與創造的機會。
4、讓學生自己獲取數學。教師不能包辦替代,或簡單傳授,而是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自主獲取,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意義的,才是屬于學生的數學。因為探究新知的過程是一段可貴的思維歷程。
5、學生應該帶著問題學。知識和技能是問題產生的必要條件。教師能夠讓學生發現原有知識與現有知識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出問題,在知識的模糊處提問題。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予點評。教師要科學的設置問題情景,適時、適量、適度的把握問題素材,注意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問題,使教學過程變成“問題”過程,沒有問題的教學不能成為學習。
6、每一名學生都要能參與。“一個都不能少!”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體現教學的公平性。教師可采取“分層異步”教學方法,促進每名學生都有成功的快樂,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7、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和實踐時間。課堂上學生需要足夠的時間來思考、探究、驗證、交流問題。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需要來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教師不要急于下結論,尤其是需要深入理解的問題,否則就流于形式了。
8、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起到參謀、協作、指導的作用,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覺得學有勁頭而不乏味。
9、教師要選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和運用應根據不同年齡和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的需要,同時又服務于教學內容。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要恰當好處。總之一切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服務。
10、教師具有較高的調控和機智的應變能力。這是教師“化險為夷”,“錦上添花”的出彩點。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控,機智化解,切不可“蒙弄過關”,處理好了就是教學的“最佳鞏固”的問題。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課題研究方案 5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6人,其中男生有24人。通過一學期的相處,發現學生的學習習慣差,作業馬虎,字跡潦草,成績不理想,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后進生面廣。針對出現的問題,本學期我想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著手,重點抓學生的作業,在作業中找出每個學生的不足,從而進行補差提優。其次,建立爭星榜,引進激勵機制。第一,學生根據上學期成績建立目標,與每次考試成績進行比較,兌換星星。第二,對本學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進行過關考試,取得過關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后,加強班風、學風建設,構建積極上進、團結協助的氛圍。同時,在本期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并進一步加強學習方法的滲透與指導,對學困生實行個別輔導,并給予精神上的鼓勵與幫助,促使其自覺學習。在書寫上進一步提高要求,讓學生在認真書寫的基礎上培養其責任感。
二、教材分析:
1、全冊教學內容及教時安排(以單元為單位)
(1)分數乘法:13課時
(2)長方體(一)15課時
(3)分數除法: 18課時
(4)長方體(二): 15課時
(5)分數混合運算: 15課時
(6)百分數: 17課時
(7)統計:7課時
(8)總復習: 4課時2、全冊教學要求: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掌握它們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2)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展開圖的形狀,理解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含義并能正確計算。
(3)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并能熟練地計算。
(4)認識理解物體體積概念,認識常用體積和容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數、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夠掌握這些單位間的進率和換算,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
(5)掌握分數乘法、除法的數量關系,并能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6)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正確熟練地進行小數、分數、百分數的互化,并能正確地解答百分數應用題。
(7)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懂得中位數,眾數的意義,并能針對具體問題選擇使用。
(8)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三、教學重點:
(1)理解整數與分數乘法的意義,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及其計算方法。
(2)理解除數是分數的除法的意義,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重點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認識百分數的意義是重點,探索并掌握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互化的方法。
(5)了解長方體的幾何結構。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6)認識扇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1)整數與分數的乘法的兩種意義之間的聯系。
(2)把被除數的分數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這個被除數的幾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結合具體情境與操作來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
(3)除數是分數的除法的意義,是從被除數中能夠分出多少個除數的角度來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實際意義,能形象地描述這些體積單位實際有多大。
五、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在本學期中,繼續提高教學質量,我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以解決:
1、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通過表揚、激勵的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開展“爭星榜”、發送小喜報的形式,讓學生們在競賽評比和表揚中獲得進步。
2、踏踏實實做好教學常規工作,以自己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滿腔熱情的工作作風,虛心學習各種資料,同時爭取家長的配合,共同做好對學生的培養。
六、輔導計劃
1、注重因材施教,進一步做好提優補差工作。讓學優生和學困生結對,達到手拉手同進步的目的。
2、上課時對學困生多加注意,有針對性地提問,找到他們學習上的難點,予以解決。
3、為了做好抓好兩頭,保住中間的工作要點,努力設計讓優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學手段。設計提問、設計練習、分析內容注意選擇性問題。同時明確練習題的難度的層次性,使學生有的放矢。能在較短的時間里,較好的全面的完成練習題
4、重視差生的錯題訂正,不厭其煩的反復地幫助差生完成基礎性作業,直至學生真正弄懂為止;對差生的作業保證做到面批面改。
5、加強與家長的配合,幫助潛能生從態度到習慣,從上課到家庭作業的指導形成合力。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課題研究方案 6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學生在上學期的相互幫助和學習中,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學風,愛學、會學、勤學、樂學、愿學、主動學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少數學生計算不過關,粗心大意,計算馬虎;概念理解有偏差,對靈活情況不會靈活分析,學習較為呆板;在解答應用題中,理解不仔細不深刻,不能很好地去審題,變化一下數據、改變一下問題就不會解答了。所以在本學期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包括:百分數(二)、圓柱和圓錐、比例、比例尺、統計、以及小學六年來所學的數學內容的總復習。
教材在編寫方面體現了以下特點:
1、在情境的`創設方面注重突出數學情境。
2、合理安排知識結構,注重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3、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方法。
4、總復習的編寫思路清晰、形式新穎。
三、教學重難點
圓柱和圓錐是本學期的重點,比例知識是本學期的知識難點。
四、教學目標與要求
1、結合具體實例,理解成數、稅率、折扣與利息的意義,能運用百分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認識圓柱、圓錐的特征,掌握它們體積的計算公式,學會正確計算它們的體積,認識表面積,學會正確計算圓柱、圓錐的表面積和體積。
3、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會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能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系的數據在有坐標軸的方格紙上畫圖,并根據給定一個量的值估計另一個量的值;能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結合比例尺的意義,明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和比例尺三者之間的關系;能運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5、結合具體實例認識扇形統計圖,知道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6、通過回顧整理,系統掌握統計圖表、統計量及可能性等有關知識。
7、通過回顧整理,能系統地掌握有關整數、小數、分數、比和比例、方程等基礎知識;能熟練地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會使用學過的簡便算法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會解簡易方程;系統掌握所學過的一些數量關系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方法,能夠比較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8、感受數學語言表達的簡潔性,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9、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形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課題研究方案 7
一、課題的實驗背景
自從教育產生以來,諸如“如何有效地教”、“怎樣做一名成功的教師”、“教師如何教得輕松而學生又可以學有所成”等問題歷來是教學實踐的基本要求。在以機器大工業生產為標志的工業社會,“效率”意識尤其得到強化,與之相應的教學活動也隨之更加重視“效率”。有人說,現代教學論就是追求以效率為核心的“有效教學論”。“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時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夸美紐斯開始,以及后來的赫爾巴特學派,“有效教學”的理想落實在“規模效應”及其相應的“教學模式”上。后來,以杜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開始從“人的問題”、“教育與生活的關系”等視角來考慮有效教學的出路,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再后來,有效教學實踐及其研究越來越強調“設計意識”(或“教學設計”)和“反思意識”(或“教學反思”),越來越強調課堂教學的改革不是一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技術的更新和調整,它需要在“教學理念”或“教學信念”的支持下展開“教學設計”。所以,現今的課堂教學就要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師生在有效的教學生活中得到發展。
“有效課堂教學”就其內涵來說就是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教師的有效行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有效的發展;它的外延涵蓋有效的課前準備(解讀課標、背景分析、資源整合,有效預案等)、有效的教學實施(即有效的課堂教學)和有效的教學評價。正確而恰當的教學目標是有效課堂的前提、生動而有趣的.學習情境是有效課堂的關鍵、豐富而開放的課堂活動是有效課堂的主線、靈活而多樣的作業練習是有效課堂的保證、課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課堂的助推劑。
有效課堂教學應呈現精細的教學環節。“關注細節”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教學”,在育人目標的大前提和課程標準的規范下,40分鐘課堂的每一環節的目標、內容、活動等的精心設計與準備,才能真正創建“有效的課堂”。就班級授課制而言,引入新知、學習新知、鞏固應用、布置作業等教學環節仍是有效教學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學環節。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加涅對有效課堂教學提出過九大教學步驟:
1、引起學習注意
2、交待教學目標
3、復習相關舊知
4、呈現新課內容
5、提供學習指導
6、引發行為表現
7、給予信息反饋
8、評估行為表現(6—7循環)
9、強化保持與遷移。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盛群力教授將有效課堂教學結構分為五大步驟:
1、啟動動機/興趣/注意/目標
2、導入復習/提示回憶/補缺
3、展開呈現/編碼/練習/反饋
4、調整補救/補充
5、結束小結/照應/提示課后作業。
參加新課改實驗的教師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也遭遇到了“有效性”問題的最大挑戰,由于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經驗,課堂教學出現“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等形式化低效化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開展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將對課改的深入開展起到積極作用。
二、課題的理論支撐
以《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為指導,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三、課題的研究目的
1、教師通過圍繞課題學習、思考、實踐等研究,尋求有效教學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3、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持,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科研隊伍。
四、課題的操作措施
1、開展網絡教研活動。利用QQ群、小學數學論壇、UC聊天室等網絡教研平臺,進行總體教材早分析、單元教學問題早知道、課堂教學環節早設計,認真開展好集體備課活動。
2、實驗教師每學期一節研討課,根據階段研究子課題重點進行重點設計重點分析,每次研討過后,寫出無效或有效案例進行對比分析。
3、開展學名師跟名師活動。觀看名師課堂,學經驗找不足,提升駕馭課堂的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尊重科學,從實際出發,正確地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興趣,發掘潛能,培養探索精神。
2、自主性原則: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3、全面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與發展。
4、開放性原則: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學習方式是開放的;各段時間的學習指導教師(可以是校內教師,也可以是校外教師或專業人士等)是開放的;信息來源渠道也是開放的。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文獻法:收集國內外信息資料,借助先進理論和經驗,指導課題實踐。
行動研究法:從課堂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最終探索出新課標課堂的基本有效環節。
個案研究法:研究分析典型的個案,通過個案考察整體,特別是對無效和有效教學片斷的對比賞析,尋求規律性的認識。
觀察記錄法:對課堂現象進行觀察、分析,為課題研究提供材料。
經驗總結法:對實驗中的經驗和認識進行提煉和概括,形成相應的理性的認識。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
準備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制定實驗方案;確定課題組主要成員,進行明確分工;學習理論,做好理論準備。
實施階段: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全面啟動實驗活動,深入課題研究,積累實驗資料。實施階段分三學年度完成三個基本環節三個階段逐步實施。
導入新知(精心設計課堂導入,讓導入成為一節課的良好開端)
學習新知(1、發現、猜想、探究、生成新知;2、合作探究新知;3、傳統講授新知)
鞏固應用(課內鞏固、課外延伸、回歸課堂)
總結階段:20xx年12月至20xx年1月,總結實驗情況;撰寫實驗報告;進行成果展示。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課題研究方案 8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現實需要:由于不少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不全面、不準確,思想上比較浮躁,行動上比較激進,在課堂教學中趕時髦,盲目追“新”,使得新課程實驗過程中存在著教學情境偏差、教學方式偏差、活動組織偏差、手段運用偏差以及課堂評價偏差等背離課改初衷的行為,使課堂教學中出現了過分夸大學生主體作用輕視教師主導作用而導致課堂教學失控、過分夸大過程忽略結果而導致課堂教學無效、過分夸大情感目標輕視知識技能目標而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等問題。因此,教學的有效性作為現實問題就成為我們每一位教師需要研究的課題。
2、改革需要: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以來,小學數學教學經歷了一場巨大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等方面的變革,但我縣的實際狀況是不少教師還沒有進入角色,思想和行為都還停留在傳統教學的水平上,“穿新鞋走老路”,教師獨霸課堂。那些照本宣科式的“機械教學”、唱獨角戲式的“表演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打乒乓式問答的所謂“啟發教學”等問題在我縣農村小學普遍存在。教師教得無味,學生學得無趣,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3、發展需要: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教與學、師與生之間的關系產生革命性的變化。這都要求老師的教要主動地去適應學生的學,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性。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活動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能促使教師從自身教學工作的實際出發,從促進學生的發展出發,探索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途徑和方法,這對于提高課改的實效性、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以及教師專業化成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4、研究需要:目前對教學有效性研究的已有不少成果,但是理論研究較多,行動研究不夠深入,這給本課題研究留下了較為廣闊的空間。因此,研究本課題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界定
教學有效性: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能采用恰當的教學措施,利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有效性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涵義: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三、研究的目標
1.調查和分析影響課堂教學效益的主要因素,探索和總結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接受學習、模仿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運用。充分領悟各種學習方式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實現主體與主導的協調,扎實與靈動的統一,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使教師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思想,努力實踐“以學定教,以教促學”的基本理念,使課堂教學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實現學生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
4.通過實踐研究,進行理性思考,形成小學數學中不同內容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5.在本課題實驗的過程中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全面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1.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原因多種多樣,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圍繞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性因素,進行有針對性地分析和研究。
2.探究優化課堂教學的策略。有效性教學策略包括:
(1)有效的課前準備策略;
(2)有效的新課導入策略;
(3)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
(4)有效的課堂練習策略;
(5)有效的課堂評價策略。
3.形成不同內容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包括:
(1)概念教學基本模式;
(2)計算教學基本模式;
(3)解決問題教學基本模式;
(3)統計教學基本模式;
(4)概率教學基本模式;
(5)練習課基本模式;
(6)復習課基本模式。
五、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它強調效果,認為沒有效果的教學是沒有價值的教學,甚至是有害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
1.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2.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
3.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二)建構主義認知理論
建構主義認知理論認為,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必須要經過自己親身探索、體驗、認知,自己去建構對知識的認知,建構知識的框架和知識體系,才能完全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并形成技能。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要創設靈活多樣、富有激情的課堂練習,誘發學生自己主動進行練習、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問題,巧妙地啟發學生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自己去建構對知識的認識,建構知識的框架和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創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有意義學習理論
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即新舊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的學習,其特點是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與心、認知與情感、邏輯與直覺等都和諧統一起來,其結果既是認識和能力的發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同時有意義學習的結果能得到自我確認,所以有效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而機械的學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學習的結果常常不得不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強化,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低效的學習。
六、課題研究的條件
1、圍繞本課題所開展的前期準備工作,包括文獻搜集工作、調研工作等
(1)加強業務學習: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理論學習,閱讀有關的報刊、雜志,每周進行一次網上讀書活動,并做好讀書記錄,確保課題研究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水平不斷提高。
(2)做好前期調查工作: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做好記錄,寫好研究報告。
2、完成研究任務的保障條件,包括研究資料的獲得、研究經費的籌措、研究時間的保障等。
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各類報刊雜志。力爭本研究課題得到課題組成員的大力支持和協助。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
七、研究對象及方法:
1、研究對象
以開縣小學數學中心教研組成員所教班為研究對象,同校同年級的其它班為對比班。進行跟蹤課堂觀察資料收集數據分析總結提煉專家引領推廣應用。
2、研究方法
(1)教育調查法:按照確立的研究對象,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地訪談或問卷,收集關于研究對象的第一手資料,并跟蹤觀察,定期進行數據整理。
(2)文獻資料法:以提高教學有效性策略為核心,查閱,鉆研相關資料。關注市內外的研究成果,將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借鑒到本課題的研究中。
(3)行動研究法: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探索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策略,積累豐富的課堂教學有效的實踐經驗。這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4)比較法:與對比班進行對比分析,對課題實驗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在課題組成員中開展同課異構,一課多磨,對比分析相關要素的關系,提煉有效教學的策略。
(5)個案分析法:重視案例搜集、整理和分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尋求突破。
(6)經驗總結法:定期對課題的研究狀況進行反思,交流研究心得,以論文,展示,互動等多種方法總結經驗,逐步形成成果。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課題研究方案 9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的現狀
課堂提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更是教學成功的基礎。準確、恰當的課堂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而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提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有些教師的提得不到學生的配合,學生要么答非所,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課堂教學的冷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提數量過多使學生忙于應付,根本就無暇深思;重結論輕過程,提流于形式,用優生的思維代替全班學生的思維;忽視對題的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師的提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導致課堂上“啟而難發”的局面;不重視創設題情境,缺少置疑和認知沖突的激發,以簡單的集體應答取代學生深入的思維活動,形成學生思維的虛假活潑,削弱了教師的講授作用;提的技巧尚未掌握等。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中嚴重存在低效提、無效提的現象,甚至出現不良提和失誤提。
2、課題研究的作用地位。
(1)課堂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合部分,它在教學中不但使用廣泛,為過去和現代的教師所應用,而且同教學本身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運用得好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主動性,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之情,能使學生認真思考,探討知識的源泉,自覺開發知識的寶藏,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提更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題,會提的老師,能將一堂課變得輕松自如,將學生引向知識、能力、覺悟的目標,為學生創造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它對教師駕馭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國教學專斯特林G卡爾漢也曾提出:“提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
(2)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一種溝通、理解和創新的過程,它不再是簡單地把知識裝進學生頭腦中,而是通過學生主動地思維活動,把知識變成自己的“學識”、“主見”和“思想”。毫無疑,課堂提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師生之間溝通和理解,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紐帶,是教師在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學行為。
總之,關于課堂提,國內外有豐富而深入的研究,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但在我們學校對于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因此我們很有必要研究藝術化的、有效性的數學課堂提的策略,使有效的數學課堂提成為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橋梁、火種與催化劑,促使課堂效率的提高。
二、課題的界定
1、不同的人對課堂提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課堂提就是教師提出題要求學生回答;有人則認為師和生都是課堂提形式;還有人認為“課堂提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試圖引出學生語言反應的任何信號,是課堂教學普遍運用的一種教學形式。”而《現代漢語詞典》對“提”的解釋是“提出題來(多指教師對學生)”。在本項研究中,我們對課堂提的界定是:課堂提是在課堂環境中,即是教師以口頭語言向學生表述題,以引發其回應或回答,又包括了小學生的提意識。
2、小學生有效性提指教師把學生引入情境所隱含的“數學題”中,使學生知覺到現有條件和目標之間需要解決的矛盾,疑難等所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題和解決題,形成自已見解。
3、教師有效性提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題情景,提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三、課題研究的依據
1、中國傳統中“啟發式”的教育理論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關于教學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張是“學思結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怎樣使“學”的過程成為“思”的過程呢?這就是孔子的“啟發誘導”的教學思想。學習離不開啟發誘導,提在課堂教學諸因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課堂教學論
課堂提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對學生掌握創造方法具有決定作用。課堂教學論中指出設計課堂提必須以認識論為基礎,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知識體系為依據,針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思維的關鍵點上提出題。
3、“題”的心理學分析
有效性題有助于擺脫思維的滯澀和定勢,促使思維從“前反省狀態”進入“后反省狀態”,有效性題的解決帶來“頂峰”的體驗,從而激勵再發現和再創新,有效性題有時深藏在潛意識或下意識中,“頓悟”由此而生。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提的現狀調查及其分析。對小學數堂課堂教學中提現狀的調查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通過調查我們才能針對課堂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也只有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才可以為我們更深入的研究不但有依有據也為研究提供明確的方向。
2、有效性數學題情境的研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永遠是由題開始的,而創造潛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難的過程中被激發出來。學生有了題,才會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創新,才會有發展。“創設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列入一種與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不協調探思發現解決題的過程。“不協調”必須要有設疑,把需要解決的課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知識基礎之中,在他們心理上制造一種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那么通過“創設題情境”就可以激起學生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所以我們課題組對有效題情境的研究是促進教師的提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之一。
3、有效性數學提與教師教育觀念的相關性研究。
高效的數學課堂提可以創造和諧、安全的學習氣氛,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并能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然而在我國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行為卻存在很多不足,如提方式單一、內容簡單、只針對少數學生等,其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觀念存在誤區。所以我們將通過對教師觀念的相關性研究才能有利于教師更為科學有效地運用課堂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教師數學課堂提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題是數學的心臟,也是數學的魅力所在,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交流的雙邊互動過程,亦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基本環節。課堂提設計的恰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創新意識的培養。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所以我們旨在通過教師數學課堂提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師們的提藝術。
5、小學生提能力培養的研究。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這就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學會提出疑,充分體現“讓學生自主探索,成為學習主人”這一新課標基本理念。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也提出題,但學生總是被動接受思考,他們在題面前難免有被“審”的感受。反之,如果讓學生也有機會成為的主體,那么,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將大大激發。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題往往比解決一個題更重要”。所以我們課題組將對小學生提能力的培養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五、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1、通過研究不但教師觀念轉變并認識到位,而且促進教師課堂提效率及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2、通過調查課堂提存在的題,探索出教師有效數學課堂提的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的設計方法技巧及策略。
3、通過教師各種途徑的培養,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課堂提能力。
4、形成各種成果材料,為成果的推廣提供例。
六、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獻法等方法進行。
(1)行動研究法。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在低、中、高年級各選部分班級,在數學學科進行實驗。
(2)調查法。在實驗前期、中期、后期采用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3)經驗總結法。廣泛總結實驗教師以及學生先進的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
(4)獻法。搜集利用國內外有關資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2、研究思路
(1)我們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當前教師課堂提中存在的錯誤觀念及其產生原因,澄清教師的教學觀念,來改變教師的課堂提行為。
(2)我們將以課堂為載體從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師生共同行為三方面研究小學數學題情境創設的一般操作模式,總結小學數學課堂提的類型及途徑,構建一套小學數學題情境創設的策略。
(3)我們將為學生提供提的平臺,從三大方面來培養學生提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學生的數學題意識。第二,增強學生質疑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題意識。第三,培養學生的數學元認知,發展學生的題意識。
(4)我們將從小學數學課堂提的類型、小學數學課堂提的特點、小學數學課堂提的過程、小學數學課堂提的要求等方面總結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課題的研究原則
1、課堂中心性原則:不管哪一教學層面的研究,都要以課堂為立足點和歸宿,通過課堂教學過程的逐步優化,推動課題研究的全方位開展。
2、全體參與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為每一個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提供有效的途徑。
3、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動機,保持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4、啟發探索性原則: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新事物。教師的啟發,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學生探索。
5、求異擇優性原則:引導學生從盡可能多的角度分析題、解決題,提出盡可能與眾不同的新觀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從“異”中擇“優”。
6、民主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要平等對話,相互尊重,相互啟發,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保證學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悅的情緒。
7、評價激勵性原則:尊重學生個性,關注學生情感,對學生創新學習的態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揚,多鼓勵,幫助學生不斷獲得成功體驗,提高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八、課題的研究步驟
本課題將進行為期1年的實驗
1、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主要工作:
(1)組建課題組,確定實驗班,制定課題方案及實施計劃。
(2)召開課題組會議,學習討論研究方案,明確研究思路,落實研究任務。
(3)查看搜索相關獻資料,把握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4)調查教師課堂提現狀及分析(前測)階段成果:形成課題方案
2、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0月)主要工作
(1)課題組教師按實施計劃進行實驗。
(2)課題組成員理論學習,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
(3)召開課題研討會,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論比賽。階段成果:課題小節,中期報告
3、總結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主要工作
(1)調查教師課堂提現狀及分析(后測)
(2)撰寫研究報告
(3)為完成課題實驗,完成各項成果資料工作,做好課題研究的結題和成果論證工作。
階段成果:研究報告,相關論
九、課題組織:
組長:
成員:
十、本課題的成果形式
1、撰寫研究報告。
2、撰寫《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提的現狀及其分析》的調查報告
3、撰寫《小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性提研究》論、案例、教學研究報告。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課題研究方案 10
一、課題的提出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在許多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便是其中之一。在《標準》中,已經看不到“應用題”這個名詞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和“簡單實際問題”等,同樣的,“解答應用題”也變成了“解決實際問題”。這種變化不是因為應用題這個名詞不時髦了,要換一個說法,而是有深刻的內涵:“首先,在內容方面,《標準》提到的‘問題’不限于純粹的數學題,特別是不同于那些僅僅通過‘識別題型、回憶解法、模仿例題’等非思維性活動就能夠解決的‘題’。這里所說的問題既可以是純粹的數學題,也可以是以非數學題形式呈現的各種問題。但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問題,其核心都是需要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維成分的活動才能解決的。其次,在具體內涵方面,《標準》的要求的多方面的,包括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
現在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現狀是:由于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雙基目標的達成,忽視了思維訓練與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創新與生成,忽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最本質的東西——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就是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分析問題,用數學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其后果是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不過硬,不能在數學問題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們有必要抓住要點進行突破,以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為抓手,對數學教學中問題進行反思、總結,在研究中使得師生共同提高。
二、課題的界定
“問題解決”即是在教師適當的指導下,使學生面對問題時,能把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經過思維加工、綜合運用和轉化,達到未知目標的過程,以及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并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策略:是指為完成某一任務所采取的行動方式。可理解為方法,卻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順利地完成任務,并能達到預期目標的思維與行動的最為有效、最簡潔的方式方法。
解決問題學習強調為教學實際服務,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主張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發現與再創造。解決問題學習的研究,不再只是對比發現學習與傳統教學孰是孰非,孰優孰劣,而是對發現學習本身的過程、機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討如何發揮發現學習的優勢,促進解決問題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層次。
三、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對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的研究旨在“讓學生參與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布魯納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達到鍛煉人、完善人的目的,為推進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⒈、努力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通過數學學習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創造性才能,使學生養成“數學地思維”的習慣。
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竭力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數學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數學活動中進行探索、猜測、修正,從而主動地進行自我構建。
⒊、學生能主動地對已有的解題策略和解題模式等進行分析、綜合、轉化、調整,從而形成對新問題的領悟,促進新問題的解決。
⒋、不僅要教會學生解決問題,更要幫助他們認識數學的價值,掌握提出問題的藝術,并不斷探索下去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研究內容
問題解決的.過程,會受到學生的認識水平、思維水平、年齡特征、問題的內容、問題的難度、解決問題的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的研究以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為載體,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形成解題策略。
1、問題的感知與理解
理解問題是解題思維活動的開始,“理解”的一個重要指標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語言把問題陳述出來,并通過對問題的陳述產生關于問題的內部表征,進而產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定向。為促進學生對于問題的感知與理解,我們思考、采用了以下幾種教學策略:
2、解題策略的尋求和確定
經過了對問題的感知和理解,接下來的重要步驟就是尋求和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即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問題不同,解題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問題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間,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們想通過教師的引導、扶持行為,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解題策略。
3、解決問題策略的實施與調整
學生在確定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開始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一些新問題,就需要及時進行調整。教師要根據具體問題,及時桌間巡視,根據學生個體的困難給予相應的指導。
4、交流、評價與反思
學生個體的數學問題解決后,再引導他們借助動作、圖畫、符號、文字等形式把解決問題的結果呈現出來,引導學生間的交流與評價,并及時進行反思。
以上還只是我們的初步設想,我們準備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思考、實踐、調整、再實踐,以求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良好意識與能力。
四、操作措施
1、研究“課標教材”中解決實際問題內容的編排特點和學生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心理特點。
(1)各年級教師在把握《標準》理念的基礎上,深入鉆研“課標教材”,理清教材在解決實際問題內容的編排體系、特點,把握各年級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的目標要求,做到:
①體系清:解決實際問題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內容、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的?
②特點明:解決實際問題的題材、呈現方式是怎樣的?
③目標準:不同階段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到底要達到怎樣的要求?
(2)觀察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動作、表情、寫字、言語等表現,詢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思維過程,來把握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心理特點。
2、設計符合解決實際問題教學規律的課堂教學預案,在實施過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學資源,探索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課堂教學模式。
(1)引導學生經歷實際問題的發現、提出過程。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問題情境應具有挑戰性、啟發性、目標性、趣味性、開放性、現實性等特點。
(2)引導學生經歷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過程。作為每個學習個體,一般經歷以下過程:整理問題的信息,思考各個信息間的聯系,確定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對解決問題的結果作出預測,正確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果進行反思、驗證。作為一個學習群體中的一員,要做到: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自主探索和教師引導相結合。
3、對學生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作出合理評價,探索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學習評價的方式。
(1)確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觀點,確立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的觀點。
(2)明確評價的重點是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①第一學段,要注意考查學生能否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能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否愿意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能否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②第二學段,重點考察學生:能否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能否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并試圖尋找其他方法;能否與他人合作;能否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是否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
五、研究的步驟
我們準備通過以下幾個階段實施我們的課題:
(一)準備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⑴做好課題的選題,申報及論證工作,修定課題方案,并成立課題組。
⑵收集資料,加強理論學習。
⑶調查課堂教學現狀。
⑷擬定實驗研究方案。課題組,對實驗教師進行相關培訓。
(二)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⑴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開始操作性研究。
⑵在研究的過程中,隨時調整研究方案。
⑶開展階段性研究成果總結。
(三)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⑴課題組成員整理有關課題的資料、數據。
⑵完成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
六、預期成果
1、結題報告。
2、解決問題策略匯編。
3、教師經驗總結、論文。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課題研究方案 11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課堂教學過程本是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認識和成長的過程,是學生由不理解到理解,此間經常會有錯誤產生,尤其在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知識的加深,學生出錯更是正常現象。很多學生把錯誤和恥辱聯系在一起。在老師眼里,學生出現錯誤時常常避之唯恐不及,課堂教學追求的效果是“對答如流”、“天衣無縫”。當學生發言出現錯誤的答案時,老師當即快刀斬亂麻,或以一個“錯”字堵上學生嘴,緊接著換學生回答,直至正確答案出現為止;或以執牛耳者的姿勢親自加以糾正,把正確答案雙手奉上。尤其是在公開課的教學中,即使是一些容易產生典型錯誤的問題上,老師也總有辦法讓學生按其設計的正確方法給出答案,這樣就掩蓋了錯誤的出現,更不用說糾錯的過程了。恰恰因為如此,學生會非常擔心自己回答問題出錯,甚至有的學生會對錯誤產生恐懼,也很多學生擔憂出錯會受到同學當作笑話,因而不敢在課堂上舉手發言,失去了許多學習的機會。面對課堂中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老師最看中那些準確無誤的資源。而對學生的錯誤資源想方設法加以躲避,更不要說去尋找、利用、開發這些錯誤資源。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認為課堂原本就是學生出現錯誤、糾正錯誤的地方,出錯是學生的權利。學生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怎樣來利用出現的錯誤。在教學中,把學生出現的錯誤看成是難得的資源,并且加工利用,我們課堂也因“錯誤”而變得有意義,有活力。并且在這一個過程當中培養學生和老師的糾錯能力,甚至可以達到規避同類錯誤的功效,使知識掌握更加牢固,并且有如下作用:
(1)在教學中捕捉學生出現的錯誤、加工錯誤、利用錯誤、糾正錯誤,以達到規避同類錯誤的效果。
(2)針對高年級數學學科的學習,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不同錯誤,研究各種錯誤作為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提高學生課堂捕捉錯誤的能力,使學生在課堂錯誤中成長。
(4)培養學生思維判斷、糾錯能力,拓展思維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深入研究教學中學生產生錯誤資源的原因,確定錯誤的類型。
(2)錯誤資源對教學的影響及其地位的研究。
(3)對錯誤資源的利用及對策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1)觀測法:觀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哪些知識類型易現錯誤,并且記錄下來。
(2)教學反思法:通過聽課、教研學習或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捕捉出現的各種錯誤,反思錯誤資源的利用情況。
(3)文獻法:利用網絡搜集、閱讀理論書籍等途徑收集對研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錯誤資源的利用"有幫助的知識,加深對本課題的理論認識。
(4)個案法:通過對班級學生的個案研究,掌握不同學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錯誤原因和內容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運用教學中的錯誤資源。
四、課題研究計劃
1、第一階段(20xx年3月)準備階段:搜集資料,學習理論書籍,擬定課題的具體內容。
2、第二階段(20xx年4月)初步實施階段:收集資料,研究課題內涵,制定具體研究計劃。
3、第三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2月)實施階段: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收集記錄、歸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易出錯的題型,反思學生出錯的原因,探索加工錯誤資源來指導學生學習,做階段性整理。
4、第四階段(20xx年1月)總結階段:整理研究資料的整理,總結研究的過程和實效,撰寫結題報告。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課題研究方案 12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計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多的數學技能,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內容。而良好的計算能力更是學生今后生活、學習和參加社會活動所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所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將為學生今后更好地學習數學奠定扎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以及必要的運算技能。“必要”一詞清晰地體現了計算教學的基礎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從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來看,與計算相關的內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決實際問題的解題思路、步驟、結果要通過計算去落實;幾何知識的教學要涉及周長、面積、體積的求法,這些公式的運用同樣離不開計算;至于簡易方程、比例和統計圖表等知識也無不與計算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從我校的實際出發:我校地處城郊結合部,外地學生占三分之二左右,客觀反思我校的數學教學,尤其是計算教學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口算能力比較薄弱、計算基礎不夠扎實、計算法則混淆不清、計算能力參差不齊。而隨著年級的增高,知識的不斷加深,學生計算越發暴露出問題。這有悖于素質教育的精神,而且勢必會讓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失去以后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帶來了不利因素。為了改變現狀,更好地貫徹課標精神,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迅速有效地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實現知識、技能向能力的轉化,我校提出《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課題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計算:包括口算、筆算和估算。
計算教學:是指教師以教材為依托,通過有效地運用策略及方法、幫助學生剖析算理、引導建構算法,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計算速度,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強計算練習,最終形成自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的活動和過程。
策略:根據學習目標對影響學習的各種因素加以綜合思考、精心策劃和有效調控的技能。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與方法。
三、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學習過程要增進學習者之間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完善對事物的理解。
2、現代教學論
現代教學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
3、陶行知教育理論
課堂教學應實現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只有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的參與學習,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應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識,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
四、國內外關于同類課題研究現狀:
1、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任務在于設法發展和鞏固兒童對克服困難,特別是智力性質的困難的樂觀主義信念,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在集體中創造一種能夠進行創造性思維競賽的環境。”因而創設一種學生熟悉的、喜歡的環境或氛圍來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
2、著名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的核心是學生的“再造”。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在數學學習的再創造過程中逐步得到發展的。讓學生參與探索計算原理和方法過程就是一種“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在計算教學中,必須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導學生循”理”入法(即依據算理,理解算法),以”理”馭法(即依據算理,掌握算法)從而發展學生的智力,并促進運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3、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張曉霞對計算教學進行了長達多年的研究。他認為:培養小學生具有良好的計算能力,歷來是小學數學的主要教學目的。教學中既要重視筆算教學,也要重視口算教學。口算和筆算各有特點,互有區別,但它們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筆算加減法計算的熟練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練程度制約的,而筆算又能促進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數加多位數的筆算加法實際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強筆算的速度就快,正確率就高。研究表明,基本口算與筆算有著顯著的正相關(相關系數可達到0.723以上)。反之,掌握了筆算的計算法則并能靈活運用,也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學數學的計算教學中,應以口算為基礎,以筆算為重點,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提高。
五、研究目標:
1、探索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方法、技巧以及學生計算訓練的方式方法。
2、激發學生在計算上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數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校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3、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使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提高課題組成員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六、研究原則:
1、導向性原則: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探索一種比較有效的計算教學方法,研究者應以集體目標為導向,不斷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時要發揮導向的多種功能。
2、參與性原則: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在充分調動研究者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始終參與研究活動,使其成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則:研究者應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在學習上取得成功,都有潛質有待開發,都是值得尊重和關懷的,能負起責任的,這些都應該平等地對待。
4、堅持多元性體現開放,建立科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不僅評價計算教學的一般特征,而且要為不同條件的課堂教學留有可變通的余地,提倡創新,鼓勵個性化教學。
七、研究內容與操作:
(一)研究內容:
1.對我校數學教師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計算狀況進行調查,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如何提高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具體有效的教學方法。
2.計算教學的策略研究:
(1)培養良好數感的有效策略。
(2)提高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3)增強實際應用的有效策略。
(4)培養較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策略。
(5)培養學生穩定的心理和良好習慣的有效策略。
3.加強學生計算訓練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計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創設計算情境,拓寬計算平臺,訓練提高學生的口算、筆算、估算能力,并達到一定的速度。
(二)具體的操作措施
1、對數學課堂計算教學的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確立各個年級的計算教學的訓練重點。
2、創設計算情景,激發計算情趣。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幫助學生克服枯燥、被動的心態。
(2)樹立“數學生活化”的觀念。
(3)增強計算的趣味,培養計算興趣。
3、運用策略,培養計算技巧,提高計算能力。
4、拓寬訓練平臺,豐富訓練形式。
八、 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個案研究和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分析法、觀察法、調查法、個案法和經驗總結法。
九、研究對象和步驟:
(一)研究對象
城西小學全體學生
(二)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
20xx年5月——20xx年10月底建立課題組,設計課題研究方案。收集有關文獻資料、報刊雜志作為課題實施的參考資料,確立課題的研究框架構想。
第二階段:
20xx年11月——20xx年3月課題實施階段,組織課題組成員集中備課、上課、并探索在計算課中實施“計算能力培養”教學模式的基本步驟。在實施階段邊開發,邊教研,邊總結即時整理研究數據和資料。組內成員經常交流研究情況及時調查方案。
第三階段:
20xx年4月——20xx年9月課題總結階段,認真撰寫研究報告,總結研究情況。
十、研究預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請有關科研單位對課題進行評估。
2、教師探索教學模式的論文、實驗總結、優秀教案、課堂教學研討會。
3、總結研究情況,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科研論文。
十一、課題組成員:
1、組長:
2、副組長:
3、組員:
4、顧問: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課題研究方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語文組課題研究方案范文07-23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德育的滲透計劃08-16
小學數學課題結題報告(通用5篇)09-21
小學體育課題《玩繩游戲》教學設計07-20
教學活動中的德育滲透工作計劃09-25
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學反思(精選5篇)04-15
小學個人課題的研究計劃09-09
小學數學的教學總結范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