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評畫》教學設計
《牧童評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會寫“蜀”、“嵩”、“軸”、“錦”、“囊”、“乃”、“謬”、“矣”9個生字,辨析多音字“處”。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聯系課后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牧童善于觀察、敢于挑戰權威的精神。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對照注釋,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
教師提供附文,幫助學生對應文言文,整體了解故事內容。
自讀,小組合作交流感悟和收獲。
指導學生朗讀,體會牧童的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牧童善于觀察、敢于挑戰權威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突破方法:在疏通文句的基礎上,指導朗讀,討論交流。
難點: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
突破方法:憑借工具或注釋,小組合作探究,教師指導。
教學準備:
插圖、投影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設計理念
1.新舊知識點銜接的遷移。
2.現代文、古文之間的遷移。
3.學習方法的遷移。
牐犠災餮習、自我教育是學生主體性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由“學會”到“會學”的主要途徑。當學生有了自我教育、自我學習的意識之后,他們就會積極自覺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從而主動學習、主動求知、解惑。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要做到“不教”,就要讓學生由“學會”轉變為“會學”。文言文“互動式”教學正是創造師生、生生共同的條件和氛圍,在學習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牐犖疑杓頻“互動式教學”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包括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將知識經驗儲存于頭腦中,而是要應用于各種不同的實際情況中。如果學校培養的學生不能把以前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后繼的學習中去,不能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新問題,那就不能說已經完成了培養和發展的任務,因此,遷移現象是課堂學習的一個重要過程,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文言文“互動式”教學正是在課堂情境中通過問題的發現與解決來促進知識的遷移,同時讓學生在學習的實踐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促進興趣、態度的遷移。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出示插圖,質疑:圖上畫了些什么?畫上畫了些什么?
2.教師相機導入新課。
這是《牧童評畫》。
教師背誦課文。
學生感受古文的特點。
小結:古文的特點:簡練。
[簡析] 對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明白古文與現代文的區別,進而在學
習的時候,加以體會,對學生進行熏陶。
二、學習現代文《牧童評畫》
1.讀通現代文《牧童評畫》。
2.理解故事內容
3.練習表演,強化故事形象。
[簡析]現代文、古文之間的遷移——學生對古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我先把《牧童評畫》的現代文讓學生通過朗讀了解大意,然后讓2人小組演課本劇,最后加入口語交際內容,學生先讀白話文的翻譯,就可以在讀文言文時做到對其內容一讀就懂,化解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難度。使學生感覺學習文言文并不難,防止學生產生畏難情緒。由現代文過渡到文言文,就把學生讀懂文言文的過程變成了接觸、感受、發現文言文的過程,實現了現代文和文言文的遷移。
三、學習文言文《牧童評畫》。
1.齊讀文言文的課文,要求讀通順。
2.自主學習,理解每句話的含義。
3.請幾位同學讀文,適時指點:讀準節奏,感受韻味。
4.對照書后的注釋及你們剛才閱讀的資料,理解文言文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意思。
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自由讀邊在難懂的字邊做注釋。
5.整體感知,理解全篇的內容。
[簡析]學習方法的遷移——在處理教學難點解句釋文這個環節中,老師引導學習第一句后,后幾句讓學生自主理解、合作討論。以思維碰撞思維,以智慧點燃智慧,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碰撞學生思維的火花,突破課堂教學的難點。老師引導學生逐字逐詞的理解,并帶領學生總結學習方法:
(1)古今文對照。
(2)參照書后注釋及字典。
(3)理解每一個字的意思,連字成詞,連詞成句。這是學習文言文經常用到的扎實有效的方法,學生學習后幾句話可以用,以后學習任何文言文都可以用到,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遷移。
四、歸納理解本文的重點字:“好、曝、拊掌、之”,突破字意理解的難點。
[簡析]教會方法,積累運用——古時候漢字的數量比較少,不象現在詞匯非常豐富。一詞多意的現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現象。在學習完一篇古文后,積累詞匯的用法,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日積月累,必有成效。
五、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復述課文。
六、課堂小結。
初讀文言文,我們有了新的體驗,快快總結,作為經驗積累吧!
七、拓展作業:
1.理解課文,你想對杜處士和牧童說什么?
2.推薦故事性強、內容淺顯可文言文,讓學生讀、背。
【《牧童評畫》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畫雞蛋教學設計(通用11篇)05-09
《傳神寫照——人物畫》教學設計范文02-26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手形添畫美術教學反思01-28
《玲玲的畫》的教學反思(通用20篇)10-10
教學反思畫楊桃(通用18篇)12-02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