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德育課程校本開發的成果報告論文
關于小學德育課程校本開發的成果報告論文
“小學主題大單元德育課程的校本開發”系昆山市新鎮中心小學、昆山市朱小敏名師工作室成員學校歷時12年完成的德育成果。核心理念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用主題單元作架構,以校本課程為載體,探索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有效路徑,使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能夠真正根植心靈、浸潤課堂、天天實踐、隨處呈現、與日俱進。
一、問題的提出
小學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起步階段,也是德育的根基階段,但是長期以來小學德育總不盡如人意。原因很多,主要表現在:
1小學德育理念跟不上現實需要的變化
雖然課改已經走過13個年頭,當前小學德育仍然存在過于理想化和簡單政治化的傾向,目標要求過高且缺少層次要求,內容無所不包,過程重知輕行。主要采取的還是學習道德知識、榜樣典型引導、集體進行活動等方法。這些方法忽視了學生的深層思想情感、意志信念、道德品質和習慣養成,不能把思想道德知識內化為學生品質、外化為學生的行動,因此在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上一直事倍功半。
現代社會由于比傳統社會更加開放,交往的節奏更快,對每個人的舉止文明、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勤儉節約、遵守秩序、鍛煉身體、講究衛生等,比傳統社會都有更高的要求。小學德育必須直面現實,直接指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才能把小學生真正培養成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
2小學生行為習慣“知行脫節”現象嚴重
所有的德育,如果不重視習慣養成,就可能只是紙上談兵,如同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所有的德育,如果不落實到習慣養成,不僅沒有實效,而且會導致小學生落下言行不一甚至口是心非的病根。
現在每個學校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都高度重視,提出了很多要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費盡心思,但收效甚微,學生身上常常出現知行脫節現象:一個懂得保護環境的學生,在家里、在大街上、在沒有老師看見的時候會隨地亂扔紙屑;一個懂得尊老愛幼、熱愛勞動的學生,在家無禮頂撞長輩,不愿意整理自己的房間;一個懂得文明禮貌的學生,對同學卻滿口臟話……諸如此類的現象都說明小學德育在知而不行上已經走得太遠。
3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缺少系統設計和反復強化
現在的小學德育整體上是“跟景式”的,通常逢重大節日進行,或者是按照上面設計的活動如“雛鷹爭章”等開展,J十沒有依據學生身心及德育發展規律進行系統設計。而小學德育國家課程(品德)雖有具體要求,小學各種班隊、心理健康等地方課程也有明確目標,但都不直接指向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小學德育對整個小學階段學生應該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沒有相應的規范,在良好行為習慣的強化訓練上更沒有明確具體的要求。因此小學德育,花費了不少時間,開展了很多活動,卻總不能深人人心,沒有收到實際成效。
4學德育校本課程隨意性太大
德育與學校實際、學生實際關系密切,對學生的行為習慣要求在城鄉不同區域學校會有所不同,因此,只有校本德育課程才能植根于本校學生、教師內心和實踐。目前很多學校開發的校本德育課程基本上是零散的,或者是單一的,有的開展生命教育,有的開展生態教育,有的開展環境教育等。這表面上使得某種教育成為學校的特色,但實際上弱化了德育課程的整體性,造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偏頗及缺失。 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
1、起步階段:以培養“勞動自理”等習慣為目標,初步形成“六個主題四大活動課程”的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推進方式
蘇州市教育局提出的“主題德育”工作模式框架下,我根據當時所在昆山國際學校小學生的特點如浪費嚴重、普遍比較冷漠、不堅強、沒有責任心、住宿焦慮等間題,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快樂”“禮儀”“愛心”“感恩”“責任”“自理”六大好習慣養成主題,逐步形成了有學校特色的四大經典習慣養成活動課程。
第一,“希爾頓逸林酒店一國際學校關愛課程”:做曲奇餅送敬老院老人、做月餅義賣、捐罐頭送社區貧困家庭等。
第二,“生活自理技能課程”:低年級學生疊被子、梳辮子、疊衣服比賽,中年級學生做點心、水果拼盤等技能學習,高年級學生進行小廚師技藝展示等。
第三,“小學生禮儀風采課程”:借助活動訓練培養學生禮儀行為習慣。因此成為昆山電視臺指定合作單位,舉辦昆山市一年一度的“小學生禮儀風采大賽”。
第四,“主題單元感恩課程”:以感恩親人、感恩老師、感恩朋友、感恩集體、感恩社會、感恩生活、感恩祖國、感恩自然為八個單元實施感恩教育。
通過以上四大經典習慣養成活動課程,昆山國際學校的小學生以“有禮儀、有愛心、知感恩、自理能力強”的“好習慣標識”具有與眾不同的氣質,贏得了社會的贊譽,學校成了家長首選的熱門學校。
在總結“愛心”“感恩”等六大習慣養成教育經驗的基礎上,我們又進一步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進行加強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探索研究,少歸}{版了小學心理健康活動課校本課程1套6冊《快樂de成長》和故事晨會課程《第二顆太陽—100個生活哲理小故事》。《快樂de成長》在江蘇省教研室組織的江蘇省小學優秀校本課程評比中獲一等獎。2003年年底,我們承辦江蘇省心理學會年會現場,在省內有了一定的影響。團隊核心成員朱小敏、尹弘敏、王琴等參與編寫廣西版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其中“愛心”“感恩”“責任”“自理”等習慣養成教育經驗得到應用及推廣。
2、發展階段:以完善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內容為目標,逐步形成“每月一事”訓練模式
我調任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副校長,兼仟昆山市教育學會德育分會理事長。我們以裕元實驗學校為根據地,深化實踐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路徑。我們發現“六大主題”需要細化內容與目標,建構以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的系列校本德育課程。經過多年實踐,我們形成“每月一事”訓練模式,將“六大習慣養成主題”發展為12個“每月一事”主題:
“每月一事”訓練模式的主要特色有:
第一,主題選擇立足于學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習慣。
第二,主題內容從一件小事展開,具體落實時要求在更高層面不斷豐富完善。
第三,主題活動以為一個板塊—主題閱讀、主題課程、主題實踐、主題展示、主題反思為主體,鼓勵教師在活動中創造性實施。
我們的實踐得到了同行及上級的認同,蘇州市教育局政宣處將2008年定為習慣養成年,要求全市小學向昆山學習習慣養成主題化的做法。2009年11月,我們承辦“理想德育—每月一事”全國開放周活動,活動歷時一周,來自全國的400多名代表全方位檢閱了我們的系列做法,教育在線網站、蘇州電視臺均進行了報道。
3、提升階段: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有系統有落實為重點,建構“小學主題大單元校本德育課程”辦學特色 2008年9月,我被評為江蘇省品德學科特級教師,兼任蘇州市名師共同體品德組組長,昆山市教育局批準成立昆山市朱小敏名師工作室。2009年8月,我擔任昆山市新鎮中心小學校長,申報并通過江蘇省規劃辦“二五”立項課題《小學主題大單元德育課程的校本開發》。
我們繼續堅持把習慣養成作為重點,經過昆山市朱小敏名師工作室團隊和蘇州市品德組名師共同體成員學校共同合作,對多年來各學校小學生習慣養成的課例和活動案例進行梳理提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用“主題單元”作架構,以“校本課程”為載體,深化“小學主題大單元校本德育課程”的開發和建構,體現了教育理念,取得了顯著成效,彰顯了辦學特色。
三、成果的主要內容
以學生一生受用為根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按每月一個主題,用大單元形式,把校內所有德育課程和常規活動都聚焦到習慣養成,探索了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教學模式上,形成了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有效路徑。
1確定了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12個主題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習慣養成一般要經過21天的重復練習,所以我們用“每月一個主題”的方式來保障習慣養成的可持續性。同時遵循“關注內容,講究方式;考慮時節,照應常規;強調價值引領,注重實踐導行”三大原則,提煉并確定12個習慣養成主題,即“節約、規則、公益、自然、勞動、藝術、健身、交往、求知、感恩、自信、自省”。建構一門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為主的德育課程,為正處于人格形成時期的孩子播下最好的種子,撒下最好的養料材下做嘆的底子,使每位學生養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2研制了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基本內容及課程融合方案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需依托德育課程方能取得實效。德育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品德)和地方課程(晨會、班隊會、心育)以及主題德育活動等。在這些課程中,只有品德課程有統一教材,其他課程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由于這些課程通常都是兼職老師,不少兼職老師不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也就很容易會偏離學科要求,有些學校甚至直接用來上語文、數學、英語課。
我們以“12個習慣養成”為主題,將德育背景、內容、形式等信息中的“相似塊”整合在一起,以德育課堂教學為中心,兼顧低、中、高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融通課堂教育、課外教育和野外教育,聯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使各種教育力量和教育信息得到整合,將各個分立的課程進行優化組合,確保德育課程有內容可上,上出實效。
根據小學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不同的德育單元課程特點,我們還改變了傳統小學每節課40分鐘的規定,實施長短課時有機結合的彈性化時間制度,分別按照微型課(15分鐘晨會)、小課時(30分鐘心理健康教育)、中課時(40分鐘班隊會)和大課時(60分鐘大德育活動)等不同時間長度靈活安排課時,從而打破了傳統的單一化課時制度。
3探索了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有效教學模式
(1)主題閱讀—讓良好習慣根植心靈
以12個好習慣養成為主題,選擇與主題相關的詩詞、美文等,按年段進行階梯式編稿。建立“晨誦、午讀”的長效機制,每月圍繞一個重點習慣,開發并豐富誦讀內容,真正讓閱讀成為學生日常的生活方式,借助閱讀為孩子的習慣養成奠定知識和情感基礎,讓良好習慣根植心靈。
(2)主題課程—讓良好習慣浸潤課堂
每個月不僅所有班級課表中的晨會、班會、隊會、品德、心育課均圍繞該月主題統籌安排,在實踐中我們還探索了多種德育課教學模式:如心育課的“心靈點擊一心靈探索一心靈導航一心靈牧場”教學模式;班會課的“常規活動、專題活動、特色活動”活動模式;晨會課的“故事晨會、游戲晨會、誦讀晨會”教學模式;品德課的“聯、動、悟、行”(聯一勾聯整合,動一活動構建,悟一體驗內化,行一有效踐行)教學模式。因此,學生的習慣培養在各具特色的德育課程教學中得到浸潤,融人生命。
(3)主題實踐—讓良好習慣天天實踐
知行結合是習慣養成的重要環節,實踐體驗是生命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獨特享受,在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各成員學校結合學校特點和師生實際,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按低、中、高階梯式設計實踐性活動,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體驗平臺。同時進一步整合學校特色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板塊,使習慣養成教育與學校常規管理、主題活動等融為一體。有生活回家作業,有小組合作活動,有班級年級實踐基地體驗,有走進社區社會活動等,讓好習慣天天實踐。
(4)主題展示—讓良好習慣隨處呈現
將培養良好習慣過程中的學生實踐活動照片、日記、畫作、小報、卡片、實物作品等成果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展示平臺有:班級展示墻、學校展示園、專題展板、主題廣播,及校園電視臺、《昆山日報》、學校網站等。同時與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建設數碼社區等行動融合,讓良好習慣隨處呈現。各成員學校聯合開展的主題月展示曾經轟動昆山教育,在蘇州電視臺多次報道。
隨處呈現的好習慣在展示中得到強化,孩子們在舉手投足間、在班級校園里、在社會輿論中、在家長的贊賞下隨時享受著習慣帶來的喜悅和收獲。
(5)主題反思—讓良好習慣與日俱進
主題反思包括評價策略和師生隨筆兩大板塊。評價策略指每月均設計該月習慣養成的評價表、過程性評價要點等。師生隨筆體現每日一省,以學生隨筆和教師隨筆為主,通過一個個具體生動的案例,向大家提供可借鑒、可操作的實踐路徑和智慧經驗。面對千差萬別的生命個體,各成員學校堅持優化操作流程,及時記錄典型個案,組織有效反思,不斷提高習慣養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良好習慣與時俱進。 四、成效與反思
(一)成效
1真正改變了小學德育在學生行為養成方面的欠缺現狀
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習慣,習慣是規訓的結果,是濡染的結果,也是引領的結果。我們建構的以培養習慣為主的課程:如以“不闖紅燈”培養學生的守規則習慣等,以一件小事作為引子,指向培養學生的終身習慣,然后,分年段編撰校本德育課程,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使德育內容從“大而空”變為“小而實”,從灌輸變為體驗,真正改變了小學德育在學生行為養成方面的欠缺現狀。
2有效養成了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進而提升了學生的公民素質
好習慣培養不能“突擊”也不能“隨機”,必須進行系統訓練和反復強化。我們以12個好習慣為基礎,從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素養層面進行整體設計和實施,讓小學生在一個個好習慣的養成過程中形成良好素養。讓每個小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習慣,不僅使學生個人終身受益,也使整個民族的素質整體提升。項目學校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在校風、學風方面都有充分體現,學生的形象和素質都耳目一新,在升人中學甚至大學后仍然能夠保持,家長、社會亦贊不絕口。
3初步掌握了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基本規律和有效模式
從講道理式的說教、間隙性的突擊活動;從“六大主題”到12類好習慣養成;從學生被動接受到積極參與,主體踐行。在12年的探索中,我們逐步掌握了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基本規律和有效模式。我們通過主題閱讀豐富知識和情感,通過主題課程浸潤洗禮心靈,通過主題實踐訓練強化行為,通過主題展示顯示品行德性,通過主題反思提煉升華智慧,這些對品德教育規律性的認識和模式的建構,使我們不但收獲了學生在行為習慣上的良性固化,也收獲了對品德教育規律性認識的深化。
(二)反思
1對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反復性需要進行更加具體細致的認知和探索
從心理機制上說,習慣是經過長期多次強化和積累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動力定型和自動化的條件反射系統。一個人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很艱難的,只要有一回禁不起誘惑就可能失去對道德的堅守。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具有反復性、曲折性、長期性。目前我們所做的只是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斷強化,形成習慣。但習慣成為小學生的自覺行為,要經過反復訓練,需要堅強的意志。從學生的外在表現看,好習慣養成時有反復,我們在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反復性上需要進行更加細致的認知和探索。
2教師在學生行為習慣養成中的示范性需要加強
學生行為習慣養成中的示范性,在學校范疇內,當以教師最重要。教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教師自身的敬業精神、工作態度、工作行為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部分教師的工作作風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會有不良影響:如工作方式簡單粗暴,對學校的規章制度執行不力,不能正確面對自己的過失或錯誤,不能與同事友好合作等。教師在學生行為習慣養成中的示范性需要加強
3對道德兩難困境中的學生道德認知和行為選擇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強化
我們通過分析發現: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遇到許多道德兩難困境,如某位學生由于某些原因即將遲到,現在他所在的位置與教室之間有一大片草坪,如果穿過草坪,就不會遲到;如果繞過草坪,肯定就會遲到。這時他必須在“遵守紀律”與“愛護公物”這兩者之間進行抉擇。小學生個體的道德判斷力尚處于不斷發展之中,面對類似的兩難間題,很多學生在困惑、焦慮、猶豫的心態中,有時會迷失方向,失去正確的道德判斷力。因此對道德兩難困境中的學生道德認知和行為選擇也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強化。
【小學德育課程校本開發的成果報告論文】相關文章:
校本課程研究工作報告02-03
關于標準化成果報告02-15
小學閱讀校本計劃03-26
工業設計表現技法課程教學革新論文03-10
民居保護開發利用情況的調研報告03-19
學校德育工作的報告總結范文03-20
小學水墨畫的教與學論文03-19
學校德育工作調研報告三篇02-20
趙莊小學德育工作計劃范文03-20
醫學發展的調查研究報告論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