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么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 篇1
這一課是復習與提高部分的內容,復習課既不像新授課那樣有“新鮮感”,提高練習又不像練習課那樣有“成功感”。結合《周長與面積》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復習時要注重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從而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復習中去,課伊始,我出示了中國地圖,請學生指出地圖的面積和周長,提問有誰知道我國的面積有多大?我國的周長是多少?聰明的學生能回答出我國的面積有960萬平方公里,但周長多少都不知道,于是教師告訴學生的同時,引出周長與面積課題,激發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淀。
二、復習中要讓學生成為復習的主體
在課中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多實踐、多思考,引導學生自己檢查、自測、自評、質疑問難,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三、復習時要注重生活應用
體現實踐創新 復習不是簡單的重復,它最終目的在與應用,解決問題,本課設計了有層次的`練習,從基本的計算周長與面積的口答題,到計算圍花壇的柵欄長度,播種綠化的面積等等無不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與學生生活貼近,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
《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 篇2
我們知道,小學階段的幾何知識中,“周長”與“面積”是學生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教材在學生學習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后,特意安排了一節“周長與面積的對比”練習內容。旨在對已學知識加以區分和歸納,同時又為今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掃清障礙,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是根據它們的意義、計算方法及計量單位來幫助學生區別周長與面積的不同,但是有的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就出現了張冠李戴的現象,求面積的問題理解為求周長,求周長的問題理解為求面積。于是,教師又要進行重復的講解,收效甚微。這樣教學,既費時又費力,學生也感到枯燥、厭煩。能不能拋開重復的講解,通過其他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周長與面積的區別和聯系,又能很好的拓展學生的思維呢?下面就是我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想法和思考,與大家分享:
一、微課助推教學整合
微課的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新方向。通過杭州和成都的學習,讓我對微課有了一些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學本節課時我多次應用了微課學習,感受微課學習對課堂教學的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和沖擊。
第一次課前微課:詳細梳理了周長與面積的三大區別和聯系,讓學生清楚的歸納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問題解決中突出分析思考和方法的應用,在學力單中設置了自己梳理知識樹或思維導圖,嘗試解決周長和面積的應用問題,操作題則是鞏固周長與長寬的關系,又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第二次微課在課中:視頻動畫和聲音講解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在周長相等時,長寬越接近,面積越大的原理,數形結合,突破難點;第三次微課主要是講解驗證過長方形中心點的直線,一定能夠等分長方形的做法。這樣的演示清楚,明了。第四次微課是動態演示如何運用中心點來等分一個不規則的L形土地。四次微課的使用,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增加了思維的難度和深度,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和見識。
二、根植生活感受學習樂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發現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使學生感到數學有趣、有用。因此,教學中要注重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情境。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數學問題的生活化,教學中充分利用了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實物(相框),借助“做邊框”,“配玻璃”這個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對比、辨析中理解周長和面積的不同,從而建立概念。活動二和活動三都是借助解決生活中用鐵絲圍長方形和幫助王奶奶為雞舍、等分長方形和不規則土地等生活問題,使他們感到:哦!原來我們身邊還有這么多的數學問題。生活真是太奇妙了!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引導探究轉變學習方式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要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關注學生課堂學習體會,突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目標明確,重視學生思維活動過程,能較好地引導、啟發學生主動探究、獲得新知,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討論、交流、動手操作,真正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如研究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與面積的關系,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然后再觀察比較,最后得出周長相等時,面積的變化規律以及靠墻圍長方形時面積最大的規律,整個操作探索過程,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思維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四、數形結合操作感受
動手操作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小學生由于認知具有形象直觀性,因此理解抽象概念具有一定的困難。在本節課教學中,先從定義和算法上區分周長和面積,然后設計了幾個活動,讓學生全程參與、驗證周長與面積兩者之間的關系。在老師有序的引導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自己的親手實踐,掌握了知識點。在整個操作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提供交流的時間、空間,抑制交流過程中的無效行為,引導學生交流、合作、互助、欣賞,真正讓學生做到“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 篇3
現在小學數學教學要落實有效性,同時,還應該符合教學改革的要求。所以這節復習課設計新穎,獨巨匠心,教法得當,學法生動,結構合理,手段多樣,效果良好,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1、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教學過程中注意擺正自己的位置,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盡量的讓學生去說、想、做,讓學生在參與中復習好知識,增長才干,提高素質。如本課任務的確定,公式的推導、網絡的構建,教師均為學生提供提供了話題,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合作交流中完成學習任務,使知識的學習成為訓練學生能力,培養學生素質的載體。
2、注重了“知識的生活性”,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數學教學中強化了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清楚的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這是今后課改的重要內容與發展方向。無論是問題的引入,還練習的`設計,都盡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與生活同在。
3、注重了“呈現的多樣化”,讓學生高效、直觀的學習。通過多媒體、實物投影、圖形卡片,有效的化難為易、突破難點。通過平移、旋轉、翻折等方式表現出生動有趣的畫面,顯示了現代化手段的無可爭辯的優勢。圖形的出示、面積公式的推導等,無不體現多媒體的不可替代性,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 篇4
《復習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的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到 “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 ,通過 “ 生活引入、回憶整理 、 構建網絡 、 實際應用 ” 等環節,充分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動耳、動眼,在學生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理清知識脈絡,形成知識網絡,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習與運用的能力。
1 、聯系實際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以生活中照的照片導入,很好地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在自然而貼切中引出課題 、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這大大激活了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以良好的心理態勢進入后面的梳理復習。
2 、先回憶后點撥,全面梳理知識。梳理知識是復習課中很重要的一環。讓學生在老師點撥下自己整理,及時反饋,從而理清知識間的脈絡,及時查漏補缺,找準各平面圖形周長與面積的意義、計算公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識網絡。首先,讓學生在回憶中引出六種平面圖形,然后讓學生挑自己喜歡的圖形來指一指,摸一摸圖形的周長,突出了 “ 有無計算公式 ” 的思考方法,緊扣 “ 所有邊長的總和 ” ,使學生的思路更為清晰、明朗。接著再復習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強調了 “ 各面積公式的推導 ” ,喚醒了學生的`思維鏈接。
3、在合作中交流,在體驗中發展。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要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吸取別人意見、與人合作的精神。在本課教學中,我有意識安排了兩次小組合作交流,如讓學生在合作中回憶各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在合作中思考各平面圖形面積公式之間的聯系等。同時教師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與學生融為一體,既分工又合作,這樣既能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思維,獲得成功的體驗,又使學生學會協作,互助互補,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
4 、練習循序漸進,在實際中應用。復習不是簡單重復,它最終目的在于應用,解決問題。本節課的練習既有基本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又有學生常見錯題的糾正,還有綜合性較強的練習設計,使學生在練習中達到了復習的目的。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會數學的價值。
5、進一步滲透數學轉化思想。在得到網絡圖后,讓學生從兩個方向進行觀察(從左往右,從右往左)。其中,從右往左看,可以發現在推導一種新的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總是把它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解決。從而,進一步滲透轉化思想:在數學學習中,常常會把一個新的問題轉化成我們會的問題來解決。
《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 篇5
復習是一個學生自主疏理知識,轉化能力的過程,它必須理清知識之間縱向和橫向內在聯系,將“點”連成“線”,將“線”連成“面”。所以,復習課應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師要善于把握概念、原理、法則、性質、公式和數量關系等數學核心知識及其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并以之為中心,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努力做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努力做到:突出自主性,體現靈活性,注重針對性,訓練綜合性。
基于以上的理解,這節課的設計,沒有按照“回顧、基本練習、綜合練習”的順序組織復習,而是著重引導學生進行推理,使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與數學的原發現過程協調同步,進一步弄清這些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明晰知識發生與發展的線索,從而鞏固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激活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動經驗。這樣有利于學生學會從總體上把握所學知識,并在調整、完善、擴充認知結構的`過程中,使知識“提質”、“增值”。
從整節課的設計來看,能注重向學生呈現數學知識之間在數學思想方法上的一致性,為他們提供一個以數學思想方法為線索進行統領的知識結構體系、聚合。從知識點的設計來看,能著眼于不同的側面,把數學核心知識置于多變的問題情境之中,引導學生形成多角度的理解,建立多元的聯系、發散。如,作業六就具有較大的開放性。
但是,在“回顧整理,溝通聯系”環節,留給學生自主整理、探究的空間不夠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凸顯。
《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 篇6
一、 練習教學體現“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練習課教學同樣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進課堂。一上課,先練習口算,然后就小明爸爸在院子里圍圓形花池的生活實例,引入課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練習題的設計上,充分利用和學生生活有關的例子,如操場的.周長與面積,我們學校的花壇,讓他們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對數學的理解。突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的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練習設計有“坡度”、有“智慧挑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課精心設計練習,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先讓學生畫兩個圓,找出兩個圓之間的關系,通過計算進一步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然后設計了兩個圓之間的不斷移動、變化、組合的變式練習題,發揮了同一學習素材盡可能多的功能,拓寬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會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課堂上看,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環的面積,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通過努力可以完成最后一題的練習,從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達到智力的自我最佳發展區。
三、課堂檢測,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
一節課都是練習,學生容易疲勞,把練習題設計成測試題,有利于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本節課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份測試題。測試題有填空、判斷、計算,用卷子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由學生獨立完成。做完后,在課堂上進行對改,對測試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學生通過達標性的獨立練習,進一步強化 “雙基”,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全對的同學體驗了學習。
《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 篇7
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對比,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周長和面積的意義掌握周長和面積的聯系與區別,發展空間觀念。這節課利用了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具體形象的素材引導學生指一指、摸一摸、量一量、議一議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中發現平面圖形周長和面積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同時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具體體現了以下兩點。
1、數學源于生活,又實踐于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實踐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發現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使學生感到數學有趣、有用。理解和感受數學都是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情境。
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數學問題的生活化。教學中充分利用了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實物(獎狀),借助“做鏡框”這個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對比、辨析中理解周長和面積的不同,從而建立概念。對比辨析中還充分利用了學生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實物,如:課本、桌子、黑板、窗戶等。讓學生指指周長,摸摸面,親身體會面積與周長的不同,使他們感到:哦!原來我們身邊還有這么多的數學問題。生活真是太奇妙了!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通過辯論、體驗比較、實踐,培養能力。
(1)正反辯論
在實踐應用這一環節我先出示了一道判斷題,引起學生之間的辯論,在辯論中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周長和面積的不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辯論意識。
(2)體驗比較
在教學面積和周長的對比的教學過程中,注重讓學生親身體驗周長和面積的不同通過指一指、摸一摸、看一看、議一議、比一比等一系列數學活動,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總結概括能力。
(3)實踐應用
在深化理解面積和周長的過程中,以實踐為重心,實踐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之中。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三道實踐題目:①判斷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周長一定相等。②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長與寬的差越小它的面積越大。③做個小小設計師。三道題目都是通過操作實踐來完成的。學生們通過拼擺、思考、計算深化理解了周長和面積的不同,知道了面積和周長之間即有聯系又有區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
總之,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情境,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參與者與、合作者。
《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主要是以練習為主,通過周長、面積計算的綜合練習讓學生們進一步鞏固周長與面積的計算方法,同時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更清晰地分清楚周長與面積的不同之處。
首先在意義上,周長是指圖形一周的長度,而面積則是圖形表面的大小,他們是兩個不同的定義。計算方法上,周長是將圖形邊的長度都加起來,用長度單位;而面積則是計算物體表面的大小,用面積單位。結合第一節面積認識時的對比則是:長度一條線、面積一大片!長度與面積是無法相比較的,他們是不同的兩個定義。
孩子們經過老師的引導與提醒,能夠清晰地表達出周長與面積的不同意義與計算方法,但在他們自主練習時,錯誤仍然頻繁出現,計算方法與單位是最為普遍的'錯誤點。
我突破本課的方法是:引導學生分析題意,讓他們學著先讀懂題,再著手動筆寫,說清楚計算周長或面積的方法后,再計算,并提醒自己避免錯誤。同時,在作業巡查時,繼續延用去年使用過的“巡視員幫查制”,激勵同學們準確答題的同時,讓他們自己找出錯誤,并在全班同學面前一起分析他們查找出來的錯因,遠比我自己在臺上“唱獨角戲”要有效得多。
《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 篇9
圓的周長和面積是義務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初步掌握圓的特征后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生以后學習圓柱、圓錐的重要基礎。圓是一種曲線圖形,它的周長、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初學這部分知識,學生在運用周長公式、面積公式解決問題時往往發生混淆。為此我上了一節圓的周長和面積的復習課。從以下幾方面體現我的設計理念:
一、 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
《新課標》指出:數學應該是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復習課也應如此,上課開始,我出示一組關于圓的生活圖片,讓學生在欣賞人文景觀的美時,同時感受圓在生活中用處之廣。為什么這些地方都用圓形呢?以此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積極地回憶圓的特征。練習題的設計也緊貼學生生活,突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的理念”。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 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節課我教給學生復習整理知識的方法,教師從學生零亂的知識回憶中提煉出關鍵概念板書在黑板上,把概念間的聯系展現出來,把方法示范給學生。讓學生畫一畫圓轉化成近似長方形的草圖,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理解能力。學生并靈活運用此法很快解決了練習題中的鐘表問題。
三、 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不僅給課堂增加了趣味性,而且直觀、形象地再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課件,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課件生動形象的演示代替語言的描述,使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了概念,很直觀的看出近似長方形的周長與圓的周長之間的關系。突破了知識的難點。
四、 練習設計既照顧全體學生,又體現“開放性”。
《新課標》提出:教學中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節課,我設計的練習題有易到難,并適度運用開放化教學,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發現有價值的數學規律,使每個學生都能不同程度的獲得和諧發展。
五、 加強對比練習。
針對學生平時忽略和錯誤較多的典型問題重點復習,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學生對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理解更加深入,真正達到查漏補缺的目的。
這節課,圓滿完成了我的預設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但在情感態度目標上有缺陷。教師的激勵語言較少,學生的學習激情沒被煽動起來,課堂氣氛顯得不夠活躍。
《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 篇10
我上了一節《圓的周長和面積》的復習課,下面是我從幾方面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的深刻反思:
一、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數學產生于生活實踐,又隨著生活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在《新課標》中也提出要求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我在講授《圓周長和面積》復習課時,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出示了圓形花壇的`圖片,設計了在花壇周圍鋪一條小路求小路的面積這樣的問題,創設了與學生十分貼近的生活情景,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小組合作,歸納數學規律。
知識的形成單靠教師的講授是不夠的,還必須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這樣便于他們抓住知識點規律,系統的歸納出規律。在總結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聯系與區別時,我做了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小組合作從三個方面總結。
三、開發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教師應注意從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挖掘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解決問題中喚起學習數學的熱情。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問題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四、 加強基礎練習 本節課的講授,我感覺學生對習題的理解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最基礎的計算成了問題,存在著計算速度慢和準確率不高的問題,使我感到自己應該在計算方面加大力度。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感到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自己應該做生活的有心人,積極尋找生活素材,把它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幾何形體周長面積體積計算公式總結08-22
蘇教版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精選21篇)05-27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通用13篇)03-02
教學反思大全06-24
教學反思的作用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