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精選21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意為自我反省。我們該怎么去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教版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1
1平方厘米的教學,我采用有效引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拿出學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導學生認識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并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計量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時可以用平方厘米。
通過平方厘米的教學,我引導學生從平方厘米的名稱中,通過個人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創造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積單位,并類推出它們的意義。這樣教學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運用相關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所有學生都主動參與到了學習過程中,在這一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經歷應用數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本課中,我設計了“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你感興趣的物體表面的'面積”這一開放性活動。孩子們對這個活動充滿了興趣,他們不僅會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還會主動和他人合作,從中掌握了測量的技巧。
下課了,我的心情難以平靜。我還沉浸在孩子們興奮、快樂的活動中,課堂上他們高舉小手、活躍激動的表情讓我難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數學課,尤其是怎樣體現“做數學”、如何盡可能使每個活動更充分、有效。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師都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的基礎上,結合新課標,課堂上,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些自主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悅!這樣的教學才是扎實有效的教學!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2
今天的教學內容是《面積單位(1)》,教學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初步建立這些常用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的表象。
教學中從測量課桌面的面積這個實際問題出發,使學生產生同一面積計量單位的心理需求,課桌面的大小大約有8個數學書封面的大小,40個字典面的大小,由于測量的標準大小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也不同;接著通過故事的引入再次讓學生體會到,不統一標準會給大家帶來很多的麻煩,所以我們要用數學知識來統一標準,這樣才能更方便,從而引出對面積單位的認識;接著介紹1平方厘米的含義,感知1平方厘米的大小,能用平方厘米進行直接計量,然后介紹了1的含義,感知1的實際大;通過對1平方厘米和含義的.認識,類推出1平方分米的含義,再感知1平方分米的實際大小。
在這課上,我用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增強對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認識,效果還是挺不錯的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3
《面積單位》這節課是認識、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在學習這節課時,要讓學生在觀察 、操作、比較等數學活動中充分體會,因此,在學習這節課之前,我讓學生在家里剪一個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一個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一個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可以用報紙拼接。)
第二天學習這節課時,對于引入統一測量單位這個環節,我們很快就過去了。接下來是認一認面積單位,讓孩子們把自己剪的三個正方形拿出來,向他們講解: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并講解面積單位的字母表示,讓孩子們從視覺上感 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的大小。
同時在這個環節我還讓學生說一說這三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讓學生感知面積和周長的區別。
第三個環節是做一做、說一說、找一找、這些面積單位有多大。
學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找一找自己的身邊誰的面積大約是一平方厘米,孩子們很快就能找到如:大拇指甲蓋,1分硬幣,紐扣等 ;1平方分米如:手掌的大小,粉筆盒的面積;1的大。喝纾阂粔K黑板的大小,把1的正方形鋪到地上,同學們站在上面,一共站了16名學生。
感受完面積的大小后,我們拿著這些小正方形來測量物體的面積,如:一塊橡皮可以擺幾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我們的數學書可以擺幾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我們的黑板可以擺幾個1的正方形。
這節課通過學生動手擺一擺、做一做、體會面積單位的大小,啟發學生找到更多的方法,從多個角度來加深對面積單位的認識。但是在這節課里,因為操作活動耽誤了課堂時間,以至課后的練習題沒有完成。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4
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認識面積單位》時,首先請學生回憶1厘米、1分米和1米的,幫助學生再次建立1厘米、1分米和1米的表象,再找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大小的正方形,讓學生摸一摸、量一量,并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而在頭腦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今后計算和估算物體表面的面積。
這一環節中學生說到了很多身邊面積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大小的物體。在認識1時,我制作了1大小的正方形,并且讓學生四人一組制作1大小的正方形,學生依次進入,親身感受1的大小。當學生一個個擠進去時,他們既高興又驚訝,原來1的大約能容納這么多名學生,這時的學習氣氛更是達到了高潮。緊接著我將學生分為4個大組,讓學生在1的正方形中擺一擺數學書,估計一下大約能擺20本數學書,幫助學生感受1的`大小。
最后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學生們說到了洗衣機的一個面的表面、包裝大彩電的箱子的一個面等等。這樣,學生在活動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同時讓學生在親身經歷和體驗下認識了面積單位。使學生思考數學,以生成新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經歷、體驗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簡單明了,而且生動形象,有利于學生的經驗從一個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實現經驗的升華。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教學我覺得體現這樣一些特點:
1、重視情境的創設。無論是導入課題還是感知面積或者是體驗面積單位都力求從情境中來到情境中去。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測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結果學生測量出的結果有些不一樣,我提問“怎么比較呢?問題出在哪兒?”學生稍作思考后,有的說硬幣大小不一樣,有的說畫的格子不一樣等等,體驗到沒有統一的面積單位不便于交流,從而自然地導出面積單位。
2、學生學習過程。感知面積的內涵之后,讓學生通過“觀察、重疊、數格子”等方法比較面積,在面積單位教學過程中通過類推、冥想、比較、測量,使學生建立了各個面積單位的表象,形成正確的感性認識,獲得了教學的最大效益。
3、在人人參與的操作活動中體會面積概念,體驗數學化的過程。數學學習的'對象是兒童體驗著或能夠體驗的。在學習之前,兒童已經體驗了許多數學,因此最有效的教學是積極喚醒兒童的體驗,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將這些體驗“數學化”。
作業反饋:此次作業學生很有興趣,完成得也比較理想。只是他們在表述面積時,時常忘記用上面積單位。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6
首先應該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使其能更自主地進行探究。教學中,我雖然很注意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但還有一些引導得過多過細之處,應該做到學生能說的就讓學生來說,比如在引出面積單位時,方格大小不同不能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比較,完全可以設計得更開放些,讓同學說一說,看到這兩個圖形,你發現了什么,你想說什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結論,從而引出面積單位。
其次,在理解面積的含義和教學面積單位時,有點過高的`估計了學生,還應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感知,在觸摸的經歷中獲得關于物體表面大小的經驗,在量一量的活動中感受面積單位的大小,有助于它更好地理解面積的含義,建立面積單位的正確表象。
另外,在學生的合作交流中,也還存在著一些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7
反思《面積和面積單位》整個教學過程,我在教學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主要體現在:
。ㄒ唬I造寬松環境,給學生學習的“安全感”。
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師生以什么樣的心境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在課前導入中,我就以拍手游戲告訴學生: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課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間的合作才能有成功。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種“安全感”,最大限度的發揮了他們的主體性。
。ǘ﹦撛O情景, 舉例生活化,感悟知識。
新課標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造作的機會”。而這節課是學生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過渡,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因此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操場的面等出發,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學習、探索知識主動積極,答案層出不窮。學生不僅在腦海里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三)、任務驅動,激活思維,培養主動探索的意識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任務驅動的設置,可以使學生迅速的.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引發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沖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的欲望。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我把兩張紙藏起來,告訴孩子們一張有4個格,一張有8個格,讓他們猜哪個面積大?學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說4個格的大,有的說8個格的大,還有的孩子認為格子一樣大的話,有8個格的面積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樣的話,哪一張大就不一定了。怎么辦?我引導學生分析矛盾,主動探索解決矛盾,從而認識到規定統一標準進行的必要性。
。ㄋ模⒅夭僮,強化學生感知。
“面積”含義的理解,“面積單位”的認識,都應通過學生觀察實物、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我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摸一摸物體的表面,比比物體的面積,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過這些操作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面積、面積單位的感知,而且讓學生學會了選擇身邊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們的操作技能。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8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要求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建立1、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概念。學生對于長度、面積、體積三種單位極易混淆,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相當薄弱。糾其原因,學生沒有形成準確鮮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定義,公式。讓學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實這遠遠不夠,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面積
學生學習了1平方厘米的形狀和大小,并能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后,我有意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課桌的表面的面積,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了1平方厘米這個單位太小,這時我安排了學生看書自學平方分米,學過了一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應的表面積之后,我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量干墻面的面積,學生又發現1平方分米不適合量墻面,我再次讓學生看書學習。
二、創造單位,猜想獲新
在學習時,我明顯感受到學生看書的積極性不像平方分米時積極主動,回憶教學過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學看書的方法,學生的熱情自然不會很高,那么這一環節可不可以進行改進呢?
經過和同事的探討,他們認為猜想的效果好。
因為學生具備的舊知識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新知的彼岸的,學生已學過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這兩個單位,老師再次用看書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習,學生當然覺得索然無味,采用猜想創造就不一樣了。教師可以說:“平方分米不適合量墻面,那個適合量墻面的面積單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這樣,有意撩撥一定會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也會在推斷中獲得數學猜想的成功與快樂。
三、思想滲透
思想教育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相對于語文來說,數學可能離思想遠一些,但我認為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如這節課中,我的.話雖不多,遵守紀律和刻苦學習的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卻悄悄地潛入到了學生幼小的心里。這比空洞的說教,牽強的附會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滲透一定要把握好時機,以數學教學過程為載體,結合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的特征。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9
愛因斯坦說過: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數學也不例外。我想,我們應該努力地讓孩子們開心地去感悟數學這份“寶貴的禮物”!缎W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和體驗;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下面以桐鄉沈坤華老師于2003年12月12日在蟠溪小學《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為例,談談我的一些感想。
在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時,教師要求學生摸一摸自己的手背面,有沒有大?學生們開心而又驚奇地摸起了自己的手心和手背。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手背大,更多的學生說一樣大。教師沒有偏袒,而是將兩種觀點都寫在黑板上:手背手面沒有大;有大小。這時教師進一步問,同桌同學的手背和手面誰大誰?學生們又開心將自己的手心和手背和同桌的進行比較,當然這次的結果就一致了,是有的人大,有的人小。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其他物體的表面是不是有的一樣大,有的不一樣大呢?學生們發現了周圍的物體不一樣大的很多。
。ㄎ矬w是不一樣大小的,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看見,但是我們從來都是熟視無睹,然而這其中往往有許多數學知識,科學道理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悄無聲息。那是因為我們缺少的正是牛頓的那種探求意識和探求精神,所以世界就少了許多發現。這種意識和精神需要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內化在學生心中的東西。)
這時讓學生充分感知,理解面積的含義已經迫在眉睫了。于是教師就讓學生選擇一樣喜歡的東西,把它的面描下來,用陰影部分表示。學生們興致勃勃地挑選著,很快又開始描了起來。不一會兒就有人高興地舉著自己的“杰作”向周圍的同學展示著。在做了交流匯報后,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描下來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的大小。那么這些圖形的面積大小是多少呢?
。ㄗ鳛槲矬w,在我們的眼中,有線條,有平面,有立體,但是它們在同一個問題上的含義又是不同的。從幼兒園就開始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因此學生眼中的圖形是有的,只不過是“線條型”的,至于中間的部分好象可有可無。這一描、一涂,學生心中的知識更完整了。知識積累中的誤區也修復了,但是卻沒有絲毫的錯誤尷尬。倒是享受著“手形”“小刀形”“鋼筆形”等等或可愛,或奇怪的圖形。這些小時侯就玩過的玩意兒,今天重溫,分外親切有趣。哦!數學真奇妙。
計量必須要有統一的計量單位,學生當然沒有這樣的切身體驗,所以教師又安排了合作交流,建立面積單位的觀念這一環節。教師要求學生拿出自己的兒童券,用一個物體在兒童券上擺一擺,它有多大?如:小刀、橡皮……學生顯然有些不知所措?磥硎菑膩頉]有遇到過這樣的事,也不理解老師的用意了。(我們的學生長期以來,已經懂得了如何揣摩老師的意思,學會了按老師的意思行事。)不過,這擺一擺到是蠻有趣的還是趕快動手吧,要不然等會兒就沒時間了。三下五除二,很快學生就舉手了:我是用橡皮測量的,擺了16個橡皮;我也是用橡皮的,擺了大約5塊。這時教師奇怪了,怎么會是大約5塊呢?學生邊擺弄著邊竭力想讓老師明白自己的想法。原來是橡皮大,*上面一塊塊擺,4塊多,而下面又有一窄條。也有學生驕傲地展示:我是用小刀的,我擺了9把小刀。
這時教師緊追不舍:兒童券一樣大嗎?那為什么測量出來有大有小呢?學生有些不以為然,這樣小兒科的問題都虧你在公開課上問的出來,當然是因為橡皮有大的,有小的;橡皮和小刀的大小也不一樣的。教師提示著:這樣測量物體的的面積方便嗎?學生不高興了,豈止不方便,簡直是亂七八糟。(因為需要,才有探索的激情,然后才有新的發現或創造。這個道理在學生的潛意識中是沒有的。而這種思想卻比學習任何知識更有用!因為這就是人類不斷進步的根源!)教師點破:所以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一些單位。你們知道有什么?學生回答到:長度單位。教師又點:那么今天的面積能用嗎?學生想一想后回答,不能用,那是用來表示長度的,剛才我們學習的是面積嘛!教師不緊不慢問:該用什么?學生隨口回答是面積單位。教師一聽樂了:你聽到過的面積單位有什么?(好一個:“你知道……”“你聽到過……”。尊重人的價值是人文精神的起點,人文精神強調每個人有責任也有權利充分實現自己的個性和人生價值。人受到了尊重,得到了屬于自己的尊嚴的權利,就會伴隨著產生責任感,因而激發出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片刻沉默后,有幾個學生舉手:我家買房子時,我聽說過;我聽說過平方公里;我也聽說過。教師引導學生:有多大?學生們一片茫然。
“不憤不悱,不啟不發”,教師拿出1大小的正方形紙,向學生展示。學生看著看著就有人恍然點頭了。模糊的.體驗有了,教師進一步追問:你估計它的邊長大約是多少?這可難到了大家。于是教師讓學生去拿教師準備好的1卡紙,學生高興地紛紛跑到教室外去拿,然后就四人一組,七手八腳地用尺測量起來。不久,大功告成。4條邊都是1米。原來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精確的數字感受也有了,實際生活中的參照還是不可缺的,小孩子畢竟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又引:假如請幾個學生上來站在這上面,能站多少人呢?學生興奮地猜測著:5人;9人;16人!處煶脽岽蜩F:那么就請你們上來試一試。學生開始有些猶豫,后來一個又一個的往上站、甚至擠。最后一數發現是11人。實際經驗有沒有形成呢?教師考學生了:我們旁邊的東西中,哪些面積估計是1?學生東張西望,接著學生有踴躍起來:半個黑板;那扇窗,去掉上面部分的玻璃;4個桌子拼起來。
教師又引導學生:要想知道準不準怎么辦?學生一聽,那還不簡單,量!于是課堂中可就熱鬧了,學生們有四人組搬桌子量的,有爬到桌上量黑板、玻璃窗的。小面積能估了,那么較大的面積呢?教師又要求學生:估計我們的教室有多少?學生思索片刻后猶豫著回答:60;70;80。(“學數學”變成了“玩數學”。摸手心手背,描手描筆,擠到1的紙上去,……真是有意思。這是多么真切、活生生的數學!學生的心一下便被緊緊地吸引了,心情自然也是愉快的;卮饐栴}也不用揣摩老師的標準答案。說大,說小都是對的,誰不想說呢?讓老師欣賞,多好!在玩中不知不覺掌握了不少知識。)
看來,學生們學得真不賴!應該是到了應用拓展的時候了。教師絲毫沒有考學生的意味,竟然和學生們一起看起了幾條有關面積的信息。當然大部分都是有關學校的一些面積數據。比如籃球場面積等。看著看著學生不由自主地讀出了聲音,臉上洋溢著快樂和驕傲。 (我想,這時學生腦海中已經將數字和有關學校的物體合二為一了,學校也更清晰豐滿了,更可愛親切了。愛的教育不再是機械生硬的了,那是學生心中自發的,沒有絲毫的虛偽和強加的成分。知識的學習也不再只是知識的記憶,而是生活,是能力。所以做不做習題都無關重要,重要的是在活動中,在閱讀中,學生經歷了,也感受了。“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獲得知識的積累,能力的增長,情感的體驗,成長的驕傲!”)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是該單元的第一節課,也是學習和探索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重要基礎。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結合具體實例,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
在教學中,我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描畫身邊的'橡皮、尺子、硬幣等物品,再涂一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出面積的含義,知道物體的面積有大小,滲透周長與面積的區別。并會運用不同的方法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
三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但他們的形象思維還是挺不錯的,所以讓學生在觀察老師演示課件的過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積,學生雖然說的不是太準確,但我知道,他們已經理解其中的含義了。學生在運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圖形的面積,簡便而又準確,積極性很高。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11
數學教學是一種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力求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依賴教師的講解獲得知識,而是通過自己觀察、操作、思考和討論交流,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獲得面積的概念。
1.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數學、做數學。
導入從學生熟悉的土豆開始,讓學生感到數學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們就在我們身邊。接著課堂中摸一摸書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體的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學習成為一種自然生發與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親歷經驗的積累,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
2 .強化數學的體驗學習。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索過程,為了使學生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真正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在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將學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們經歷了從觀察——重疊——拼剪——拼擺——用統一的標準來擺——面積單位的建立這一過程,學生始終在興奮中思考、探索,知識的學習成為了自我需要,學習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滿了挑戰和樂趣。
3.在實踐活動中提升數學素養。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數學,善于用數學的.眼光審視客觀世界中豐富多彩的現象,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實用性和應用性。為孩子們提供一些符合他們年齡特征與生活經驗,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活動,讓學生經歷應用數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結合新課標,如何上好數學課,當中還有許多值得自己思考的問題。通過這個課例,感覺要上“活”概念課,就要適時給概念下定義。定義下得過早,等于是索然無味的簡單灌輸;下得太遲,則又怕學生的思維呈現零亂狀態,不能及時地整理和總結。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12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應聯系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在4月27日上午我們在紅華中心學校聽了吳燕游老師一節公開課,她上課的課題是《面積和面積單位》在這節課中,借助多種媒體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展示個性、積極參與、主動求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聽了吳燕游老師的《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課,使我收獲不少教學知識。
1、吳老師通過讓學生與學生比一比手掌來引入較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摸身邊物體學的一些面,感受到面的存在,通過摸與看,懂得物體的面有大有小,并得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然后,通過2組平面封閉和1組不封閉圖形的比較、讓學生體驗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它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充分感知和理解面積并且有大,讓已經存在于學生頭腦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規的數學知識和數學體驗上升發展為科學的結論,從中感受數學發現的樂趣,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2、讓學生動手操作,注重知識的生成的過程。這一教學過程,巧設懸念,層層深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解決矛盾,把知識和能力溶為一體,鍛煉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而且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
3、吳老師這節課突出重點,培養學的`遷移推理能力。通過平方厘米的教學,引導學生從平方厘米的名稱中創造出平方分米、、等面積單位,并類推出它們的意義。這樣教學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運用相關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理性到理性的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總之,本節課的教學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注重學習過程的探索,很好的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較符新的教學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13
一、 成功之處
1、鉆研文本,精心準備。
在上課之前,我先研究了數學書上的教學內容和參考書上的分析,我覺得面積的概念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板塊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對于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節課教學主要包括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的認識兩個部分。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但學生對面積概念和面積單位的理解也是一個難點;谝陨峡紤]我多次設計教學過程,多次與同事商討之后多次修改。并且根據教學過程自己制作了課件,還利用大量的.時間自作教具和學具。
2、懸念開頭,思想教育。
我始終堅信: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課之伊始,我創設了:這一天,巴依老爺想用極低的價格買阿凡提的院子,阿凡提為了懲治貪財的巴依老爺就和巴依老爺簽了這樣一份契約:“將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個銅幣賣給巴依老爺。永不反悔,特此證明!碑敯⒎蔡峤舆^巴依老爺的10個銅幣,哈哈大笑,巴依老爺這才明白上了當。同學們,你們知道巴依老爺上了什么當嗎?讓學生討論,對問題有初步的了解,也是用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習動機。最后在課堂結尾再出示這個契約,問:你找到問題的答案了嗎?根據這節課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回答上,給他們成功的喜悅,另外他們也會感到學習數學真有用,為以后的學習打好思想基礎。
3、學生探究,獲得成功在認識面單位之前,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嘗試比較了4組圖形,從觀察法到重疊法到割補法,直到最后的擺圖片的方法,使學生感受多種方法比較圖形面積的同時,讓學生逐漸的感受到比較面積大小時統一標準的重要性,從而引出面積單位。
4、制造矛盾,引導探究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巧設懸念,層層深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解決矛盾,把知識和能力溶為一體,鍛煉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而且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如:先在小方格同樣大的情況下比較圖形的大小,得到方格多的面積就大,然后又出現小方格大小不一樣的,這時出現了前后矛盾,學生再次出現沖突,從而很自然地感悟出用擺圖形的方法比較面積時小方格同樣大的必要性,這樣引出面積單位就顯得順理成章,通過不斷擴充和完善比較的方法,理解面積單位的獨特作用。使學生在實踐與思考中不斷地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
二、不足之處
1、課堂上我覺得聆聽不夠。在課堂上一個孩子在演示比較圖形面積大小時說對了,而我沒有聽清又讓這個孩子按我的思路又說了一遍。這一瑕疵給本節課留下了遺憾。
2、新課程標準下的新課堂,釋放了學生,考驗著老師。這節課的小組活動,出現了一些“混亂”場面,有的學生不知所措,有的學生參與感不強,有的學生在交流時沒有認真聽別人發言……這方面的組織與調控我還要繼續努力。
3、認識常用面積單位時方法過于單一。如果這里不僅僅讓他們找找周圍物體表面上找1、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還讓他們比劃比劃或者拿筆畫一畫。方法多了學生學起知識更容易更有興趣,而且會加深理解有利于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14
有人曾經說過:“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數學教研中我執教了《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在這“遺憾的藝術”中,我也收獲了不少,靜下心來反思了課中的所得所失。
一、成功之處:
1、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的活動。
“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概念比較抽象,只有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確表象,借助表象才能進行正確判斷和推理。為此,我為學生創設了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如摸數學課本封面、桌面、手掌心的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體驗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學中應盡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的大小聯系生活實際通過直觀形象的實物表面的大小的認識,增加學生的形象記憶,使學生對各個面積單位形成表象認識。
3、讓學生在反思中體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一個小笑話不僅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大小的表象,也讓學生在反思中體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不足之處
1、如何在開放的課堂中進行良好的組織與調控是我面臨的一大考驗。
2、重點的知識點沒有講細、講透,讓學生帶著很多疑問。只教授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內容太過單薄,應加強聯系,多估一估。
3、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評價語言單調,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
4、這堂課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快馬加鞭往前趕,使一些活動缺乏實效。不管成功與失敗,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節課。它使我更深刻的認識到:課堂上,老師應該給學生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評價的語言,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悅!
有人說過“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3月19日我參加了同課異構區域教研活動,我講的是《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在這“遺憾的藝術”中,我收獲了很多。興奮過后靜下心來反思了課中的.所得所失。
成功之處:
1、教學環節(面積概念、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面積單位)條理分明,重點突出。
2、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只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探索,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概念比較抽象,只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確表象。在面積概念環節有涂色比賽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通過摸手的面、數學課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通過找物體更大的面,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環節:通過觀察法無法比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時,在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后提供學具(面積40平方厘米的長方形、面積3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9個面積4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導操作探究,通過借助學具剪一剪鋪一鋪等活動,調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一名學生在探索中發現了把重疊法、拼擺法結合應用的更簡單的方法。
3、各個環節都注重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理解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真正學會學以致用。在面積單位環節,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積單位的過程中,在講到單位面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時,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并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測量,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面積單位的理解。
4、精心組織課堂語言,訓練好教學常規。在統一面積單位環節,在學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請你用剪刀剪一剪或借助學具鋪一鋪,證明誰的面積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會你來當小老師怎樣把你的操作過程展示給同學們。想想怎樣邊操作便解釋,同學們才能聽明白!痹谶@樣的要求下,很好的組織了這個教學環節。
5、重點突出:突出“封閉圖形”;突出面積與周長的區別;突出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的區別。
不足之處:
1、上課過程環節不夠精,導致各個環節都有些急促,感覺各個環節都不是很扎實。像面積單位這個環節,完全可以重點解決一個,不要把時間均分。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停地往前趕,導致一些活動缺乏實效,說是開放卻放的不開,時間一到,不管學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沒有顧及孩子們的感受。
2、教學機智需要加強,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教師的評價必須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平日里多積累。
3、教師引導的太多,包辦的太多,導致給孩子的空間太少。要學會放手,把課堂還給孩子。
4、重點還是不夠突出,環節上有些均分。
本學期第二次公開課我執教的是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面積的概念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板塊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對于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的認識兩個部分。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15
有人曾經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天自己教《面積和面積單位》這節內容,在這門“遺憾的藝術”中獲得一點點的成功。興奮中我不忘反思自己教學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這個單元中的第一課時,是后面學習內容的基礎。 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三點:
1、 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和常用的面積單位。
2、 使學生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的空間概念。
3、 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等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過往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面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層次,不會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自己也感覺這節內容比較多而雜,不容易上“活”。這個學期再次實施此教材,我改變了以往陳舊的教學方法、理順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教學環節。
一.導入——在比賽中引入。
這節課的導入,我設計了一個比賽——“比比誰喝得快”。我和學生比賽用吸管喝水。
比賽時,為了營造氣氛,我故意擺出胸有成竹的樣子,讓學生先喝。參賽的學生無論怎樣用力,就是吸不了一滴水,比賽當然是我贏啦。學生心里感到納悶,都不服輸,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此時我揭開取勝之謎,把吸管一頭用透明膠封起來,形成一個“面”,這個“面”起到阻隔作用,使水不能通過吸管。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此時我及時引導學生思考下面的問題:
(1)、 “面”有什么作用?生活中有哪些“面”?他們有大小之分嗎?
。2)、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你已經知道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結合學生回答,我在掌握學生的知識起點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揭示本課學習目標,共同投入到新課學習中。
二.探究——在活動中理解
(一)“面積”的教學
“物體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學生要理解,就必須明晰“物體表面”、“大小”、“圍成”等幾個詞的含意,再把它們綜合概括,得到“面積”的整體概念。其中“圍成”是理解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往往把它與“組成”混淆。怎樣避免概念不清?我設計了“看看”、“摸摸”、“辨辨”“講講”四個小環節,讓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自己悟出“面積”的定義。
1.看看——引導學生觀察黑板、桌子、課本等實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體表面”。
2.摸摸——引導學生用手摸摸蘿卜的表面,用小刀剖開蘿卜觀察它的截面,通過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使“物體表面”的具體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辨——設計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圍成”。
。1)、動態課件顯示,幫助學生理解。
利用電腦的畫圖軟件顯示兩個長方形,分別給它們涂色,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圍成的長方形的涂色范圍是固定,反之,顏色則擴散到整個版面。具體情況如下圖:
。2)、 用自己的語言說“圍成”。
生:圍成就是一個接一個、
生:圍成就是沒有缺口……,
老師在尊重肯定學生回答的基礎指出“圍成”就是“首尾相接”。
。3)、 用自己的身體做“圍成”。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16
上周在學校開展的數學組青年教師教研課中,我執教了三年級的《面積與面積單位》一課。因為從教過三年級的數學,對教材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準備起來不是那么的不知所措!敖虒W是一門藝術”,在這門“藝術”中學生獲得了知識,而我豐富了人生的歷練。并且其中夾雜著一點點的感受,在感受中我反思自己教學中所得、所失、所悟。
三年級在小學屬中年級學段,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安排與呈現都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學生在發展上也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善于形象思維,有的善于邏輯推理,有的善于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節課上下來,我相信有一些是比較成功的地方,比如孩子們活躍積極,整個課堂有序而活潑。但我要反思的.更多的是這節課上不成功的環節。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學習有關面積單位,對于為什么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是必須知道的。因此,在教學中,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體驗統一測量標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前面的教學占了較多的時間,所以在后面教學面積單位認識的時候顯得非常的單薄,只是浮云略水一般過了。并且因為前面環節的拖沓,使得周長和面積的精彩比較以及面積單位的應用與拓展沒能通過練習體現出來,所以導致教學還是不能有效地落到實處。
不管成功與失敗,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節課。它使我更深刻的認識到:課堂上,老師應該給學生多一點自己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悅!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17
今年教學評估復查,我承擔了講數學課的任務,我選擇的是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課的教學。面積單位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的起始概念。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的表象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及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進而形成表象。所以我把“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以及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單位面積的必要性”做本節課的難點。
1.激趣導入
本節課的教學,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教學情境,讓學生進行涂色比賽,看哪個組涂得快。一開始學生的興趣就比較濃厚,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注重合作探究
在教學中,我合理利用小組合作,讓他們自己去探究新知,感受學習的快樂。在讓學生探究統一單位的必要性時,我采用的是小組合作的形式,讓他們在小組內尋求幫助,學會合作精神,探究的精神。
3.但我覺得在處理難點和重點時,采用的方法和時間的處理上都不夠合理,現將本節課的不足總結如下:
學生初次接受面積這個概念,我以為要讓學生充分地理解面積和意義。所以我在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時,從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兩個方面進行了講解,而且講解得比較詳細。其實對于面積這個概念,只是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讓他們進行比較面和大小時,都能比較出來,只是不知道這就是面積。所以在講解概念時,通過實物讓學生明白就可以了,不必要做那么詳細的講解而我講解這一部分內容就花費了近20分鐘的時間。
在引導學生理解引進統一單位的必要性時,我采用的是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我發給每組一些圓片、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讓他們利用這些圖片,探究出比較兩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面積時要統一單位。而學生們都采用的是用同一種單位比較大小,例如,選用圓的都用圓,選用正方形的都用正方形,所以他們沒有認識到統一單位的必要性,所以,讓學生體會統一單位的必要性這一教學目標沒有達成。課上我應該分發給學生們這些不同的圖片,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圖形比較大小,有的學生可能會比較不出來結果,這時,老師可以走到小組中,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問題,“看,老師用這種方法能不能比較出大小來呢?”就是采用同樣的單位進行比較。此時的學生,才會認識到統一單位的必要性,才能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所以課前一定要對課堂生成做一個預設,想出預設的辦法。
對于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這一內容,是本課的一個重點,由于在小組活動及認識面積概念這兩上環節用時都比較多,當講到面積單位時,時間不夠用了,用時比較少。而本節課的重點是要讓學生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課上我忽略了學生感受生活中的面積單位,忽略了讓他們在頭腦中形成面積單位的表象。一立厘米有多大,要用不同的實物,在學生的頭腦中不停地出現,讓他一閉上眼就知道一立方厘米有多大,兩立方厘米有多大等,一立方厘米的表象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以后,再讓學生感受一立方分米的'大小。繼而再感受一立方米的大小。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以后,再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不要急于求成。
講課已經結束了,崔老師給我的意見讓我學到了不少的知識。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讓自己的課堂真正實現高效。
跟進設想:
針對教研室給我提出的若干問題,我對我的教學做了這樣的設想:
1.本節課的導入確實讓學生興趣大增,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是不夠高,面對這一情況我想,我想在設計兩個隨意圖形的時候,讓它們的差距大一些,激起部分學生的不滿,也就是認為這樣的評比不公平,激起學生之間的矛盾,從而讓他們對本節課的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我想這樣設計:一上課,就在黑板上畫兩個大小不同的兩上不規則的圖形,然后對孩子們說:同學們,我們來個涂色比賽吧,從A組和B組中各選一個人,看哪個組先涂滿這個圖形為獲勝者,獲勝組將獲得一面小旗。當有一組學生涂完以后,就讓另一個學生停止,分出勝負,為獲勝組畫上一面小旗。預設:此時如果有學生提出比賽不公平,讓他們說說理由。他們可能會說出一個面大,一個面小,當然不公平。此時再找幾個同學也說一說,從而引出面積的概念。若是沒有學生提出比賽不公平,就請同學們說一說,為什么有的人涂得的快 ,有的人圖涂得慢,從而說出圖形大的涂得慢,圖形小的涂得慢,再引出面積的概念。這樣大約也就是要5分鐘時間,讓孩子們初步感知了面積。然后再就教室的實物,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把面積的概念寫在黑板上。大約再要3分鐘時間。
2.在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時,用時要少一些,大約要10分鐘時間。在分發學具時,把每個組的學具都放在一起,讓組內的成員自己選擇,通過拼組,讓他們自己探究出統一單位的必要性,然后在小組內說一說到底哪一個長方形更大。最后總結出統一單位的必要性,必需要用統一的單位才能比較出大小來,比較得才準確有。若是學生想不出辦法了,都沒有比較出結果來,教師要深入到一個小組,教他們怎么去做,然后在全班推廣。
3.對于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這一內容,我課上我用時比較少。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所以,再設計時我要用時大約20分鐘的時間來突破這上難點和重點。這次不再采用讓學生自學單位面積概念了,而是由老師出示實物,直接告訴同學們,這個就是一平方厘米,這個就是一平方分米,這個就是一,讓學生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大小,然后,分別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與這些面積單位差不多大的實物,真正讓他們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不斷地鞏固,加深印象。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18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要求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建立1、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概念。學生對于長度、面積、體積三種單位極易混淆,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相當薄弱。糾其原因,學生沒有形成準確鮮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定義,公式。讓學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實這遠遠不夠,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面積
學生通過摸書本、課桌封面,感受表面大小,從而引出面積及封閉圖形的面積。學習了1平方厘米的形狀和大小,并能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后,我有意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課桌的表面的面積,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了1平方厘米這個單位太小,這時我安排了學生看書自學平方分米,學過了一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應的表面積之后,我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量干墻面的面積,學生又發現1平方分米不適合量墻面,我再次讓學生看書學習。
二、創造單位,猜想獲新
在學習時,我明顯感受到學生看書的積極性不像學方分米時積極主動,回憶教學過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學看書的方法,學生的熱情自然不會很高,那么這一環節可不可以進行改進呢?
經過和同事的探討,他們認為猜想的效果好。
因為學生具備的舊知識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新知的彼岸的.,學生已學過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這兩個單位,老師再次用看書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習,學生當然覺得索然無味,采用猜想創造就不一樣了。教師可以說:“平方分米不適合量墻面,那個適合量墻面的面積單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這樣,有意撩撥一定會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也會在推斷中獲得數學猜想的成功與快樂。
三、思想滲透
思想教育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相對于語文來說,數學可能離思想遠一些,但我認為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如這節課中,我的話雖不多,遵守紀律和刻苦學習的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卻悄悄地潛入到了學生幼小的心里。這比空洞的說教,牽強的附會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滲透一定要把握好時機,以數學教學過程為載體,結合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的特征。
四、不足之處
教案準備不足,在講封閉圖形的面積時,只是強調了一些常見封閉圖形,沒有舉例哪些圖形不是封閉圖形,學生未能很好對比理解。
時間把握不好,在教學的過程中前面時間相對要松些,后面時間比較緊,學生自主練習時間過短,未能很好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
以后對自己的教學要多反思總結,聽取其他老師的小結評價,多向其他老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19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這部分內容是在孩子們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孩子真正理解常用的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學會用進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引導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自主探索,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參與并獲取新知識的全過程,這樣學到的知識,孩子們記憶才深刻。如果直接出示結果讓孩子死記硬背,孩子沒有真正理解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而且會覺得數學知識抽象、枯燥、無味,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因此,在教學中,我將孩子放在主體的地位,讓孩子自己探究發現問題,大膽提出設想,最后實際操作,解決問題,讓孩子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
首先,我讓孩子們復習了長度單位以及他們之間的進率。緊接著,我讓孩子們大膽的猜測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引發問題的出現------只憑看和猜不能得出正確答案,必須通過實踐去證明猜測的正確與否。同時我讓孩子們準備了必須的操作學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直尺),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帶著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去探索1平方分米究竟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孩子們剛學習完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很容易想到擺的方法。但擺的方法畢竟不簡便,我讓孩子們分小組討論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結果孩子們在討論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量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邊長,因為直尺是以厘米作單位的,所以計算出來的正方形面積也是以平方厘米為單位的',從而得出1平方分米題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孩子們探索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很容易的得出1=100平方分米。孩子們體驗了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學到的知識也不容易忘記。
這節課的教學,我主要做到了幾點:
1、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長度單位及他們之間的進率)引入本課的內容,這樣有助與孩子以后區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2、始終把孩子放在學習的主導地位,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自己探索,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采用小組合作形式,體現了合作精神。
3、重點突破了平方分米與平方厘米間的關系,先讓孩子自己探索總結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然后利用規律很容易的總結出1與100平方分米的進率關系。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20
一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認識和感受面積。面積是包含了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層意思,我注重于從學生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認識面積,引導學生通過摸一摸來體會感受到表面的大小,比一比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積,最后通過格式化的語言來說一說( )的大小叫做( )的面積,建立面積表象。對于圖形的面積認識,我先是出示了一組對比題圖形,引導學生認識到只有封閉圖形才有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就做封閉圖形的面積。最后引導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物體表面的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封閉圖形的面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面積,將兩句話概括成一句話,進一步加深了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尊重經驗,引導方法,強化認識。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怎樣比較面積的大小呢?我通過三組活動,由淺入深的引發了學生的對面積的更深入的思考。首先是出示了一組面積相差比較的圖形,讓學生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學生通過日常的生活經驗,很快就知道了答案。隨后,我注意引導學生小結,讓學生明確日常的生活經驗也是很重要的數學學習資源,并且給這一種比較的方法還取了一個很響亮的名字“觀察法”,再一次自然的架構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隨后,我出示了一組圖形,面積差別不大,引導學生比較大小。觀察法不容易得出結論,我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將兩個圖形重疊,就能很快的比較出大小來。我再次引導學生將這一種比較的方法取一個響亮的名字,學生說是“重疊法”。學生借助活動較好的完成了學習任務。初步收獲到了成功的喜悅。
認識的不斷深化是矛盾不斷運動的結果。利用“觀察法”、“重疊法”比較的面積的大小是淺表性思維活動。怎樣才能充分調動的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呢,有挑戰性任務驅動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在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時,又出示了一組圖形(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讓學生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前面的兩種方法對于現在的比較來說都不是良策了,怎么辦呢?在學生單獨解決感覺困惑時,我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比較的方法。隨后,我讓學生拿出學具,啟發學生可以用學生來幫忙。出示了學具操作的要求。學生通過合作研討和班級的交流,得出可以用利用學具擺一擺來間接比較大小,利用的學生個數多,面積就大。學生還在操作中,直觀的感知了利用正方形拼擺比較合適。在活動中學生積累了初步的面積大小比較的方法,也為下面的面積單位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有效的'問題應出現在思維的轉彎處!氨容^面積的大小,可以借助特定的學具。利用的學具個數多,面積就大”是學生剛剛建立起來的學習認識。我出示了一組遮擋住的圖形,一個圖形有6個小方格、一個圖形有9個方格另一個圖形有15個小方格。猜一猜哪一個圖形的面積是最大的?學生大多是猜測是15個小方格的圖形面積最大。可是揭開遮擋物以后,發現恰恰是6個小方格的圖形面積最大?為什么呢?原來比較面積的大小,統一的面積單位是重要前提。
三是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生幾何意識。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于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本節課注意利用幾何直觀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幾何意識。首先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在面積意義的認識時,我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進行感知;在比較面積大小時,引導學生借助學生進行擺一擺;在認識了面積單位時,我注意讓學生用面積單位量一量等,都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其次是重視學生看一看和記一記,面積單位是具體,我讓每一個學生都準備了幾個,認識后,引導學生看一看每一個面積單位有多大,在心里記下來,各個面積單位的大小,再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大約是一個單位等。
四是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估測盡管是一種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在用面積單位測量時,走都注意引導學生先估一估,再和自己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強化對面積單位的認識。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篇21
一、聯系生活實踐,激發探索興趣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法,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學會新知。本節在新課導入時,先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一些物體,在抽象出這些物體的某個側面的形狀,然后再讓學生比較這些面的大小從而求出面積定義。采用這樣的`教學,不僅拉進了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且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親切感,激發了他們積極主動的探求欲望。
二、強化動手實踐探究新知
本節課我注重了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認識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時,讓學生利用手中的材料通過擺一擺、量一量、比一比等實踐活動理解認識這些面積單位。不僅學生感受到數學活動的探究性,而且體驗到問題解決的多樣性。
【數學三年下冊《面積單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面積單位》教學設計03-09
《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0篇)04-21
北師大版三年數學下冊《電影院》教學反思04-09
數學教學反思03-19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期末知識點的歸納整理07-07
職高數學教學反思03-19
時間與數學的教學反思03-19
數學的教學反思大全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