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進山洞教案
滾進山洞教案
【活動目標】
1.感知薯片桶、紙杯、飲料罐等物體滾動路線的不同。
2.運用所獲得的經(jīng)驗和提供的材料,探索讓弧線滾動的物體變?yōu)橹本滾動。
3.感受科學探索實驗的樂趣,體驗成就感。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
1.斜坡、“山洞”、飲料罐、奶粉罐、積木等、紙杯、沒有把的塑料杯、繞線筒等若干。
2.皮筋、毛線、雙面膠等輔助材料若干。
3.記錄表、筆每組一份。
4.PPT、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初次探索,感知薯片桶、紙杯等物體的不同滾動路線
(一)出示材料,激發(fā)幼兒探索興趣。
師:今天我們來玩“滾進山洞”的游戲,看,這是什么?待會兒你們把這些滾筒放平在斜坡的綠線上,然后把手放開,讓它自己滾下去,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四個小朋友一組,找個斜坡去試試吧!
(二)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引導。
引導語: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
(三)師幼分享、交流操作結(jié)果。
1.分一分。
引導語:哪些可以滾進山洞?哪些不能滾進山洞?
2.說一說。
提出問題:為什么這邊的滾筒可以滾進山洞,而另一邊的滾筒不能滾進山洞呢?
小結(jié):原來,兩頭一樣大的滾筒滾起來直直的,所以能滾進山洞;一頭大一頭小的滾筒滾起來會拐彎,所以不能進山洞。
提出問題:那么,這些會拐彎的滾筒往小的一頭還是大的一頭拐彎呢?
二、再次探索,進一步了解紙杯、塑料杯等的滾動方向
(一)幼兒操作、記錄,教師觀察引導。
1.介紹記錄表。
2.幼兒操作、記錄。
(二)相互交流,分享經(jīng)驗。
師:兩端不同大小的滾筒往哪一頭拐彎?
(三)梳理小結(jié)
小結(jié):原來,一頭大一頭小的滾筒總是往小的一頭拐彎。
三、第三次探索,嘗試運用輔助材料讓弧線滾動的物體變?yōu)橹本滾動
(一)自主選擇材料,合作探究改造弧線滾動物體。
1.提出問題:怎樣讓這些滾筒不拐彎滾進山洞呢?
2.介紹材料。
3.幼兒分組操作。
(二)展示幼兒作品,分享交流改造方法。
師:說一說你是怎么改造的?有沒有遇到什么問題?怎么解決的?為什么它不會拐彎了呢?
小結(jié):原來,不管用什么材料,只要讓這些滾筒變得兩邊一樣大小,就能滾進山洞了。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qū)投放各種材料,供幼兒繼續(xù)探索。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是圍繞著小滾簡進山洞的情境展開的探索性的料學活動。孩子們帶著問題、帶著任務去探索、發(fā)現(xiàn),歷經(jīng)探索、改造、交流的過程、活動的組織教師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提問和梳理,使科學教育更有價值。
本節(jié)活動從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看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開始”,我引發(fā)孩子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探索興趣。“朝向哪邊拐彎”、“怎樣讓它滾進山洞”等問題的提出,引導孩子遷移并運用已獲得的經(jīng)驗進一步探索。之后,我用簡練的語言幫助幼兒梳理、歸納操作的方法,使幼兒的科學教育更有價值。
2.積極動腦、動手,使科學活動更有意思。
在“滾進山洞”中,幼兒發(fā)現(xiàn)易拉罐和紙杯滾動的路線不同。“怎樣讓紙杯滾進山洞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幼兒遷移已有經(jīng)驗,用皮筋、毛線繩、雙面膠等輔助材料改造紙杯,改變紙杯的滾動路線。這種又動腦又動手解決問題的嘗試,讓科學活動變得更有意思。
3.聯(lián)系生活并回歸生活,使幼兒的操作活動更有意義。
我利用生活中這些常見的物品,創(chuàng)設了探索的情境。讓探索活動更加緊密聯(lián)系幼兒的生活、回歸幼兒的生活,使幼兒的學習變得更有興趣,更有意義。
4.教師教態(tài)、語態(tài)較好、善于關注幼兒、師幼互動好,課堂氛圍輕松有效。
各個環(huán)節(jié)清晰,層層遞進。教師語態(tài)富有變化、教態(tài)自然富有親和力,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問題,并且能適時適當做出引導,充分給與孩子探究的空間與興趣。
存在不足:
1.在執(zhí)教過程中,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介紹滾筒時未交待清楚,在操作前教師提要求時不夠清楚。
2.整個活動稍微有點急促,給與幼兒表達和探索的機會還不夠,若稍微放慢進程會取得好效果。
【滾進山洞教案】相關文章: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jīng)典教案03-20
《什么蟲》教案01-08
關于《勇氣》的教案03-20
飛天音樂教案10-31
《 西瓜船》教案11-17
人生多彩的教案09-04
激素調(diào)節(jié)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