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調研報告三篇
農業生產調研報告三篇
篇一: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實施調研報告
中央財政整合支農資金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是財政部門轉變投資機制調整投資方式的一項創舉,其目的是優化配置資源,支持優勢產業發展,推動規模化經營,延長產業鏈條,夯實產業基礎,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利用財政引導資金,帶動部門和社會資金向農業產業投。2008-2010年,我縣實施了現代農業建設項目,推動我縣農業支柱產業——柑橘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進一步搞好現代農業建設,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投資效應,加強項目的科學管理。近段時間以來,我們對前幾年我縣現代農業建設實踐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評估了我縣項目實施的成果與得失,
一、我縣現代農業項目建設基本情況
1、縣域農業產業基本情況
石門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享有“橘城”、“茶鄉”、“生態菜園”美譽。2010年,全縣GDP為76.6746億元,財政總收入68079億元,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7.2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38元。農作物播種面積142.4萬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葉、蔬菜等,其中柑橘是第一大支柱產業,產業收益為縣內30萬人的主要增收來源,現有種植面積44.05萬畝,2010年產值4.51億元,占農業總產值9.54%,綜合產值6
億元左右,具有“中國早熟蜜橘第一縣”、“中國柑橘之鄉”、“全國園藝產品出口示范區”、“中國柑橘產業20強”縣之稱。為此,我縣選擇集中支持柑橘產業,符合我縣產業實際,符合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建設基本要求。
2、我縣現代農業建設項目概況
2008年-2010年,我縣連續3年實施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建設項目,按照財政部和省財政廳現代農業建設的要求,我縣重點支持優勢產業、集中區域、集中支持環節,確定現代農業建設項目為支農資金整合柑橘產業建設,先后建設8個鄉鎮35個村,受益農民68529人,中央財政引導資金,集中支持柑橘無病毒種苗推廣和采后商品化處理生產線與包裝。共計投資16426 .26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引導資金1400萬元,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5758 .798萬元,引導社會融資和農民自籌資金9277.47萬元。取得直接經濟效益1618萬元,農民人均增收236.1元,新增就業人口3350人,通過項目建設,區域內產業基礎得到夯實,產業水平得到提升,道路、灌溉、飲水、供電、文化教育等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人居環境得到改善,生態環境得到優化。
二、現代農業建設成果
1、夯實了產業基礎。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建設的主旨是:充分發揮中央財政支農資金的引導作用,優化配置資源,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集中財力,集中投入,支持優勢產業、重點區域的農業產業發展,增強農業綜
合生產能力,提升產業水平,提高投資效率,形成財政資金的放大效應。在現代農業建設中,我們堅持規劃統籌發展,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重點進行項目區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三年來,共新建硬化鄉村道路56.573km,建設公路橋2座,建設田間道路18. 4km,襯砌砼化灌溉渠道31898m,排水溝渠500m,整修加固水庫3座,整修攔河壩3處,整修骨干山塘128口,建設人畜飲水工程7處,鋪設供水輸水管道41.87km,興建農民素質教育中心3處,建設面積1800m,支持30個農戶進行了改水改廁等鄉村清潔工程建設,建設了一處土壤農化化驗室,添置配備了化驗室儀器設備,綠化美化村落1500 m,綠化村道1.2km,新建沼氣池100口,增加農業機械設備1320臺(套),增加定性耕地500畝,加強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農業產業裝備水平,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了農業抗風險能力,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
2、增強了產業發展后勁。現代農業項目建設注重生產基地建設和產業改造升級,不僅能取得直接經濟效益,而且對產業后續發展可以產生后繼支撐作用。在項目建設中,我們利用中央財政引導資金、重點發展柑橘生產基地5500畝,實施老園改造和品種改良1880畝,栽植無病毒種苗44.75萬株,為提高柑橘綜合生產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提升柑橘生產水平
三年來,我縣支農資金整合柑橘產業建設項目的都把推動標準化生產、提高柑橘采后商品化處理水平列為重要建設內22
容。項目區全面實施改土培肥、測土配方施肥、簡化修剪、病蟲綜合防治、完熟栽培、分期分級采摘、采后商品化處理等標準化生產技術,實施面積33573畝,并通過建設農民素質教育中心、開展技術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共培訓農民12300人,印發技術資料65000余份。與此同時,利用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向橘農無償提供塑料周轉箱152265個,紙箱包裝269595個,引導農民自籌資金配置塑料周轉筐15.23萬個,應用紙箱包裝359460個。增強了橘農標準化生產意識、質量意識,提高了柑橘生產總體水平。
4、促進了柑橘品牌建設
現代農業建設推動了我縣柑橘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提升了柑橘產業建設水平,為縣域柑橘品牌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基礎。2009年,我縣利用中央財政引導資金,統一采購“石門柑橘”品牌包裝紙箱27萬個,引導全縣柑橘經銷商統一打造“石門柑橘”品牌,縣委、縣政府在長春、西安、憑祥市等地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傳石門縣現代農業建設成果,宣傳“石門柑橘”品牌,在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進行了廣告宣傳,使“石門柑橘”品牌在全國具有了一定影響。
5、拉動了產業投資熱潮
現代農業建設的宗旨,以中央財政支農資金為引導,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集中進行基礎產業和優勢產業建設,提高產業化建設水平,從而帶動社會資金向農業產業投資。我縣的現代農業建設實踐證明,這一指導思想是完全正確和切實可行
的。通過現代農業建設,提高了縣域柑橘產業建設水平,改善了道路的水利灌溉等農田基礎設施,增強了柑橘綜合生產能力,推動了品牌建設,從而增強企業和個人對柑橘產業的投資信心,起到拉動產業投資的作用。自現代農業建設實施以來,盛節節高食品公司不僅投資7500萬元,建設了年產20000噸橘瓣罐頭生產線,2009年又新增投資2000萬元,建設了一條年產500噸的橘粒罐頭生產線;廈門福惠達食品公司瞄準我縣優質柑橘原料基地,在我縣投資3000萬元,建設了柑橘采后商品化處理生產線;廣東楊氏果業公司計劃在我縣投資1億元,建設柑橘采后商品化處理生產線和商品原料基地;另有超大集團、阿香公司與我縣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2009年在我縣收購柑橘近5萬噸。
三、現代農業建設展望與建議
1、現代農業建設前景展望
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實行以中央財政支農資金為引導,整合其它各類財政支農資金,以優勢產業建設為平臺,選定重點區域進行集中投資,從而帶動其它社會資金投資。改變了過去投資分散,配套資金不到位,投資難以產生預期效益的狀況,財政支農資金投資能夠產生杠桿撬動效應,放大投資效率,形成了投資的聚集效應,對產業建設的支持產生了立體投資效應,可以促進產業和建設區域的全面發展,是一項對社會經濟全面發展有較大促進的投資機制,有著無限的發展前景。
篇二:當前農業農村工作調研報告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省委十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及全州第三季度縣(市)委書記、縣(市)長會議精神,進一步推動我市經濟社會在“十二五” 期間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根據福委辦字[2010]122號文件安排,市農業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組成調研組,對我市農業經濟發展現狀進行調研,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認真分析,并針對我市農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就下步如何發展我市農業經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以促進我市農業經濟的大發展及農民有效增收。
一、現狀分析
(一)自然條件及自然資源狀況。
**介于東經107°14'24"—107°45'35"和北緯26°32'28"—27°02'23"之間。南北最長55.2千米,東西最寬52.1千米。總面積1688平方公里,2009年底,總人口31.9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91萬人。有漢、苗、布依、侗彝、水等25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72.8%,少數民族人口占27.2%。
境內地勢西部和北部較高,中部和南部較低,最高海拔1715.8米,最低海拔614米。地貌類型以山地為主,丘陵次之,壩地較少。土壤類型以石灰土最多,黃壤次之,水稻土和紫色土較少。全市現有耕地23.2萬畝(二輪土地法定承包面積),其中田11.9萬畝,土11.3萬畝;林地144萬畝,園地6.7萬畝,牧草地33萬畝,水域面積1.3萬畝(可養殖水面約占50%)。
**地處烏江與沅江兩水系的分水嶺地帶,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達11.13萬千瓦(界河清水河4.87萬千瓦),可開發量6.5萬千瓦。在氣候分區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華中濕潤區,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均溫14.5°
C左右,年積溫4574—5609°C,無霜期245—278天。年均降雨量1033—1220毫米,光、熱、雨水同季,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大部份地區一年兩熟或三熟。
(二)農業基礎設施狀況。
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建成蓄、引、提各類供水工程2226處,有效灌溉面積14.45萬畝,其中:田12.29萬畝,土2.17萬畝。蓄水工程共有637處,其中:小(二)型以33上水庫12座,總庫容2289.49萬m,興利庫容1775.64萬m,設計灌溉面積5.9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4.832萬畝;塘壩3625座,有效庫容607.32萬m。引水工程262處,引水規模33總計6.85 m/s,設計灌溉面積8.19萬m,有效灌溉面積3.76萬畝,為農村2.836萬人和5.672萬頭大小牲畜飲水提供保障;提水工程共47處,提水泵裝機390KW,設計灌溉面積
2.1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15萬畝,小水池、小水窖12803座,總容積為75780 m。輸水渠道總長度為2085.1km。改造中低產田(土)11.75萬畝,修建機耕道44.51公里,新建機耕橋6座。這些基礎的建成和使用,為保障我市社會穩定,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全市擁有各類農機具19241臺(套),其中:耕作機械3659臺(套),栽插機械22臺(套),排灌機械5161臺(套),植保機械554臺(套),收獲機械63臺(套),農產品加工機械5090臺(套),農用運輸機械2368臺(套),其它機械945臺(套),總動力17.2萬千瓦。
2000年以來,共建規范化、標準化沼氣池17000余口,涉及17個鄉鎮辦事處共59個村,生態村建設13個,沼氣工程建設為維護生態、保護水土、保護森林,提供清潔能源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2006年以來,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2360萬元(省級財政專項資金130萬元、市級財政專項資金890萬元、企業140萬元、農民投勞折資1200萬元),實施新農村建設試點43個,新建村組公路59.82公里,硬化連戶道路77公里,硬化庭院3萬平方米,改造民居474戶,修建籃球場等體育場所7個,休閑場所5640平方米,新修寨門3個。
(三)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2009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0.22億元,為2005年的1.35倍,增長25.28%,年平均增長5.8%。糧食產量13.4萬噸,為2005年的1.14倍,增長14.5%,年平均增長3.44%。農民人均純收入3291元,為2005年的1.73倍,增長73%。
分產業看,2005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產值分別為57440萬元、121072萬元、69701萬元,其比例為32.14:48.78:28.08。2009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產值分別為59441萬元、206403萬元、180340萬元,其比例為13.32:46.26:40.42。從以上兩組數據可看出,我市一、二、三產業由傳統的二、一、三順序變為二、三、一,農村經濟由農業化逐步向工業化、城鎮化轉變,第一產業在穩步發展,第二產業比重不斷加重,第三產業迅速突起,特別是民營經濟發展速度加快,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的閃光點。數據中還可以看出,我市工業發展、城鎮化建設帶動了第三產業收入較快增長。從農業內部結構上看,2005年,農、林、牧、漁產值分別為46763萬元、710萬元、33456萬元、504萬元,其產值比例為57.32:8.7:41.01:0.62。2009年,農、林、牧、漁產值分別為56442萬元、2600萬元、42061萬元、858萬元,其產值比例為55.37:2.54:41.25:0.84。農業內部結構有待進一步調整,畜牧養殖業比重有待進一步提高。
2005年至2009年期間,**市農村生產費用增長較快。2009年,農業中間消耗達42765萬元,比2005年農業中間消耗增加18627萬元,增長77.17%,與農業總產值增長25.29%相比,生產費用比產值增長快51.88%,農村生產經營費用快速增加,這與生產資料漲價較快而農產品價格低所致。2005年至2009年期間,我市工業經濟得到了發展壯大,有力地帶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穩步增長,農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1902元增加到2009年的3291元,增長了73%。
(四)市級財政投入農業狀況。
以2007年至2009年為例,2007年市級財政投入農業資金1453.78萬元,比2006年增長4.8%;2008年市級財政投入農業資金1560.07萬元,比2007年增長7.3%;2009年市級財政投入農業資金1708.19萬元,比2008年增長9.5%。三年投入分別占當年財政總收入的4.7%、3.98%、3.3%。
二、**市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生產經營效益逐年下降。
2005年至2009年,由于農村生產經營總費用增長快于經濟總收入增長,使**市農村生產經營效益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以全市農村投入生產經營總費用與農業增加值為例,2005年為1:2.38,2006年為1:2.26,到2009年則為1:1.38。
(二)水利化程度低,欠帳太多,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由于長期以來水利建設投入不足,缺乏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村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以后,農民群眾的投工投勞大幅減少。因投入不足,無法興建水利設施,導致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二是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地表水資源,坡度較大,土地零星分散或因投資過大等原因無力興建配套水利設施。三是灌區水利設施老化及損壞嚴重。我市現有小型水庫絕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蓄水工程,承擔著本地區30%以上農田及主要產糧區的灌溉供水任務,工程老化失修、壩體滲漏、放水設施毀損嚴重,導致水庫無法正常蓄水運行,蓄水能力嚴重下降,可供水量不能滿足灌區糧食生產灌溉用水
需要,嚴重影響了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四是水利工程建設用地矛盾突出,用地協調難度大等。
(三)農產品生產形不成規模。
土地是農業的根本,是農民謀生的最主要的手段,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經營權分到了各家各戶,實行土地流轉時,農民的認識五花八門,難以統一,一片土地只要有一部份不愿流轉,能人大戶、企業就難以完整地得到土地。再則,由于沒有優惠的土地流轉政策,特別沒有專項資金的投入,外地及本地企業客商和能人大戶在我市土地流轉積極性不高,造成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基地難以形成,發展緩慢。
(四)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產品商品率不高。
目前,我市雖有19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和63個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但這些企業和合作組織都未能與農戶建立完善的利益連結機制,真正能帶動農民增收的較少,大部分都是獨自為陣,保自身運轉,未體現產、加、銷一條龍的生產經營模式,甚至部分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從建立初期就未產生作用,龍頭企業甚至出現倒閉現象。農產品商品90%左右均是初級產品,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在2005至2009年中,**農村出售產品收入年平均增長
8.5%,比農村經濟總收入的平均增幅低6個百分點,同時,也低于除農業收入外其他所有行業收入的平均增長水平。就此反映出**市農村商品生產的發展嚴重滯后于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從商品率看,**市農村商品率相對較低,四年的平均出售農村產品收入為28269萬元,占四年平均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5.4%。至2009年,全市出售產品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例為29.3%。
(五)農民增收緩慢,水平不高,發展不平衡。
**市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按鄉(鎮)分組情況看,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元以下的1個, 2500至3000元的3個,3000至3300元的11個,3300元以上2個。全市
篇三:農村現代農業狀況調研報告
這次寒假的調查,主要是針對本村的農業生產狀況,通過訪問的形式進行本次的調研。目前,農業發展現狀如何,全面推進現代農業面臨什么困難,圍繞這些問題,我在這個假期展開了調查。調查在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湛江鎮展開。調查結果表明:本村的農業生產雖然有了新的發展,但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投入不足、農民素質偏低等因素嚴重制約現代農業發展。
據調查,隨著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農村的生產條件也有了明顯的改善,農業生產綜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總體來說,所種植的農作物品種繁多,其中包括中草藥(穿心蓮)、黑皮果蔗、桑樹、稻谷、玉米等等,農民除了種植農作物外,還有許多農戶養了豬。農民收入開始快速增長。農民也得到了一些政策性補貼(包括種植綜合補貼,養豬補貼等)。同時也可以看到許多水泥路都修進村里了,這對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給農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近些年,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但在此次調查的農戶中,僅有少數的農戶在農業生產中使用農機具,如收割稻谷、翻地時使用的農機具和碾打、玉米脫粒時使用的農機具。可以看出,農用機械已覆蓋農民農業生產的耕、種、收各環節,但是并沒有在本農村普遍的推廣。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農業生產受水資源短缺、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收、機電灌溉率不高。農業生產局限于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模式,農業生產規模化、機械化進展較慢。農民出售農產品多以原糧、活畜為主,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農產品初級加工多、深加工少、產品增值率低。本村的農業的發展也深受“地力差,水資源缺乏、農業灌溉條件差”的影響。同時我也了解到,有一些地方仍然沒有鋪柏油路,主要是因為多數農民目前收入水平較低,籌資積極性不高,這就造成農村公路在建設過程中由于資金不足而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從調查結果看,接受過農業技術指導的達不到調查總戶數的一半,多數農戶在安排生產、良種推廣、科學耕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半農戶安排農業生產是隨大流,一些
是參考上年農產品市場價格情況;玉米雜交一代產量高,玉米種植戶都是每年都買新的品種來種植。調查的農戶,幾乎沒有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農戶。農民普遍素質低,文化水平低,而每年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農民科技素質較低,農業科技推廣力度不夠,這些都會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同時還了解到,補貼政策雖然惠及多數農民,但農民種植效益仍然不高。由于農民種地雇工、機械作業費用、燃油價格的上漲,造成農民種糧效益下降。湛江鎮某農戶,年種糧補貼、農業綜合補貼每畝合計100余元,但是由于種子、化肥、農藥、柴油等農業生產資料,以及機耕、灌溉等農業生產服務性費用的大幅度上漲,農民種糧并沒有獲得更大收益,農業增產不增收,也有的農民覺得政府應該抑制生產資料價格,降低農業服務性費用,提高糧食綜合補貼標準。
農業產業體系不健全。由于群眾消費觀念尚未改變、消費水平低度徘徊,優質優價難于體現,致使農產品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農產品質量標準監測體系和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滯后。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也相對滯后,農產品流通渠道仍不順暢。此次調查的多數農戶沒有涉及到龍頭企業,訂單合同也是寥寥無幾。現代農業產業鏈不健全,產業體系基本沒有形成。龍頭企業的發展與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息息相關。調查中,當問及“龍頭企業興衰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時,有的農民回答無影響,還有一些不知道什么是龍頭企業。雖然建設了一批農村集貿市場,但這些市場布局分散,規模較小,設施簡陋,功能落后,多數無信息服務網絡,大部分農產品仍在露天下交易;缺乏貯藏、冷凍、周轉條件,交易完全處于自然成交,多數沒有涉及訂單農業。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水平低。我區耕地相對分散,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能充分轉移,使得農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同時也有一些人提到,近年來,有些人為了種桉樹而把原先的其他的樹木砍掉,導致周邊的土地地質變差,不能蓄水,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根據調查,總結農民的意愿有以下幾點:
1、加大支農資金的投入數量。農村修路、建水利設施是系統工程,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來源,調查的農民盼望村里的柏油路能通到自己家門口,農田灌溉不必再發愁。
2、增加職業技能培訓。調查中多數被調查者盼望政府能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多行業、多工種,有計劃、有組織的培訓農村勞動力。另外,可以采取定向培訓的方式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3、及時的農業技術指導信息。農民盼望電視臺能夠及時提供天氣特別是災害性天氣變化的信息;指導農業生產的信息,如稻谷、玉米、甘蔗、果樹等作物病蟲害監測和預報信息,特別是防治病蟲害的農藥配方。
4、調整補貼方式、提高補貼標準。農業補貼制度使得農民受益匪淺,農民盼望在良種、化肥、飼料、農業生產用農機具及農產品深加工農機具的購置等方面進一步增大補貼數額;盼望農業補貼制度目標更清晰、受益更直接、類型更多樣、兌現方式更方便。
5、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調查發現,多數農民對如何應對農產品市場供求變化束手無策,他們盼望政府能夠不斷培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通過產業化的途徑變成“大生產”,解決生產盲目、銷售無門的困頓局面。
經過本次的調查,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此,我覺得應該以創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理念為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為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增加投入為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2、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著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龍頭”走、“龍頭”跟著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為商品生產者。
3、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要以“發展農田水利和加強旱作農業相結合”為突破口,著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
逐步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要以“一池三改”為突破口,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4、建立農業服務體系。從標準化、市場、信息網絡、畜牧防疫和農業管理方面出發,建立各種組織,為農民服務。
5、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建立食品加工廠,對各種農作物做進一步的加工。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步伐,做大農業,做“少”農民,將農民從第一產業轉移到二、三產業,提高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出口產品比例,盡快改進我區加工、貯存、保鮮、包裝等技術,增加農民非農收入。
6、政府要不斷的引進高素質的人才,搞好基礎設施的建設。吸引外資,發展第二三產業。同時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培養人才,建立社會化的服務組織,使農民遇到困難時有路可尋,高度有效的解決困難,減少損失。利用好便利的交通條件,發展經濟,創造欣欣向榮的局面。落實各種補貼項目,確保公平公正。
7、現代化農業還應該搞生態農業。建造沼氣池,充分利用各種枯槁,改善土地質量,同時節約資本,增加農民收入。既能控制農業面源的污染,又促進了循環經濟應用和農業的課持續發展。
調查問卷
1、生產農業的機械工具有那些?
2、農產品的銷售途徑?
3、水資源是否充足?
4、所接受的教育程度?
5、主要的勞動力的年齡?
6、對生產的年收入的期望值是多少?
7、農作物主要施加的肥料是什么?
8、由那些渠道獲得相關的農業的信息?
9、是否接受過農業技術指導?有那些?幾次?
10、 一般是根據什么來確定要種植那種農作物?
11、 是否有采用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12、 對現在農業投資原料價格的看法?
13、 龍頭企業興衰對收入的影響?
14、 國家對農業的相關補貼的關注度?
15、 對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看法?
【農業生產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大學生農業生產實習報告范文07-06
關于調研報告的寫法07-13
調研報告的寫作指導08-02
調研報告的寫作格式08-01
調研報告寫作的格式09-18
某市關于對縣的農業生產情況的調查分析報告07-07
番茄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7-07
關于聯村聯戶的調研報告09-18
修志工作調研報告07-07
經濟運行形勢的調研報告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