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用文檔>報告講座

報告講座

時間:2024-06-11 19:57:30

關于報告講座范例

關于報告講座范例

關于報告講座范例

  關于報告講座范例

  篇一:福州大學專家講座報告

  本學期參加了四次專家講座,陳新老師、羅國新老師、陳忠輝老師和施隆照老師分別對數字成像技術、TD-LTE簡史、OFDM技術和芯片低功耗技術等現在研究的方向進行了簡要介紹,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各專業的發展情況。在四次講座中有兩次是針對TD-LTE技術展開的,羅國新老師介紹了TD-LTE技術的發展史,深入分析了國內三家運營商的技術發展路線及后續移動通信網絡的發展趨勢,為我們搭建了整個移動通信網絡的發展框架,讓我們了解到TD-LTE的基本知識。陳忠輝老師則針對TD-LTE中下行調制方法——OFDM進行詳細拆解,為我們抽絲剝繭,層層分析OFDM的調制方式,使我們對TD-LTE的理論基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是由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通信、中國移動、大唐電信、華為技術、中興通訊等企業,共同開發的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與標準。準確來說,LTE是3.9G技術,是3G與4G技術之間的過渡,而LTE-Advanced才是真正的4G技術。2010年,國際電聯ITU在ITU-RWP50會議上最終確定LTE-Advanced(長期演進技術升級版)和Wireless MAN-Advanced(全球互通微波存取升級版)這兩種主流技術為4G標準。 LTE技術較WCDMA等3G技校改進了3G空口技術,采用OFDM和MIMO為其關鍵技術,實現在20MHz頻譜帶寬下提供100Mbit/s的峰值下行速度,50Mbit/s的峰值上行速度。同時TD-LTE技術擴大了小區容量,降低網絡延時,控制面上從睡眠狀態到激活狀態時延低于50ms,從駐留狀態到激活狀態時延小于100ms。經過近年的研究, TD-LTE的相關標準

  已經基本完善,關鍵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在傳輸層方面,TD-LTE下行傳輸方案采用了帶循環前綴(CP)的OFDM,每一個子載波占用15kHz,循環前綴的持續時間為4.7/16.7μs,分別對應短CP和長CP。為了滿足數據傳輸延遲的要求(在輕負載情況下,用戶面延遲小于5ms),TD-LTE系統必須采用很短的交織長度(TTI)和自動重傳請求(ARQ)周期,因此,10ms無線幀被分成20個同等大小的子幀,長度為0.5ms,采用QPSK、16QAM和64QAM這3種調制方式進行調制。根據R6版本的規定,使用Turbo編碼作為LTE信道編碼。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奇偶校驗(LDPC)碼可獲得比Turbo碼高的編碼增益,在解碼復雜度上也略有減小,可能在后續版本中會進行更新。R7版本中引入了LTE的另一關鍵技術——MIMO,它是達到用戶平均吞吐量和頻譜效率要求的最佳技術。在基站設兩個發射天線,在UE設兩個接收天線,即2×2的天線配置,成為典型的下行MIMO天線的基本配置方案。上行傳輸方案采用帶循環前綴的SC-FDMA,使用DFT獲得頻域信號,然后插入零符號進行擴頻,擴頻信號再進行IFFT,整個過程簡稱為DFT-SOFDM。它可以實現上行用戶間能在頻域相互正交并在接收機一側得到有效的頻域均衡。

  物理層上,主要采用E-NodeB調度、鏈路自適應和混合ARQ(HARQ)策略,以適應基于數據包的快速數據傳輸。對于下行的非MBMS業務,E-NodeB調度器在特定時刻給特定UE動態地分配特定的時、頻域資源。由下行控制信令通知分配給UE資源形式及其對應的傳輸格式,并根據QoS參數、在E-NodeB中準備調度的數據量、UE報告的信道質量指示(CQI)、UE能力等參數決定資源塊的復用方式。鏈路自適應

  即自適應調制編碼,可以在共享信道上應用不同的調制編碼方式適應不同的信道變化,獲得最大的傳輸效率。E-NodeB根據UE的反饋和其他一些參考數據,在列表中選擇一個調制速率和編碼方式,映射到調度分配的資源塊上。根據傳輸帶寬、功率控制和自適應調制編碼的應用,分別對頻率資源、干擾水平和頻譜效率這3個性能指標做出調整,提升傳輸速率。LTE使用前向糾錯編碼(FEC)和自動重復請求(ARQ)結合的差錯控制,即混合ARQ(HARQ)來保證數據傳輸的準確性,并通過干擾隨機化、干擾消除、干擾協調/避免和波束賦型解決小區間的干擾。干擾隨機化使用交織多址(IDMA)及跳頻來解決小區間干擾。干擾消除則依靠UE多天線接收的空間抑制和基于檢測/相減的消除方法。干擾協調/避免采取一種在小區間以相互協調來限制下行資源的分配方法。波束賦型則通過智能天線,點對點進行數據發送,減少小區間的干擾。

  目前公司已經開展TD-LTE項目試點工作,部分區域已經完成LTE站點的建設。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最為關心的是E-NodeB提供的服務質量及服務時間。經過將近半年的運營維護,發現退出服務的主要原因為傳輸故障。通過長期的故障處理,總結出此類故障應遵循先底層后高層,先硬件后軟件故障排查原則。OMC平臺收SCTP告警時,可確認是傳輸類告警,一般先通過網管系統查看具體告警,收集故障信息如發生時間,影響范圍,是否大面積出現同類故障,故障產生前是否對設備進行過操作等,初步判斷告警可能產生的原因是否為后臺誤操作引起,再有針對性的攜帶設備、工具到達現場,通過現場故障定位進行修復。

  確認非后臺操作導致的故障后,根據告警提示到達現場后遵循從底層到高層的排查方法,先SCTA板卡傳輸接口LKE燈是否正常點亮,使用LMT查看基站接口參數配置如端口類型、工作模式、機框號、插槽號、端口號配置、光模塊的功率和速度是否與規劃數據一致,排除了硬件配置問題后再進一步進行光口功率測試。使用功率計測試光模塊的收發光,若光口的接收/發射功率大于-100dB可認為基站收發光正常,若收發光功率異常,需按照不同的情況進行分析排查。

  1、若收發光異常即遠低于正常值,可采用替換光模塊、尾纖的方法,判斷故障現象是否隨設備的替換轉移來定位故障點并。更換設備

  2、若收發光在正常值附近,可考慮因光損太大引起基站阻斷。此時先拔出光模塊清理光口,適當降溫,進行重新接入。需注意是否因BBU與RRU間的距離是否超過設備范圍引起光衰,更換對應的設備即可。

  3、BBU及RRU側收發光都在正常范圍內卻仍無法接入時,一般為單通若光纖布放異常。通過LMT——一單開站——光模塊——RRU光口查不到RRU側收光即可判斷為單通,更換光模塊或光纖即可恢復。光纖布放異常常見于宏站BBU和RRU 之間出現鴛鴦引起,重新檢查光纖布放即可。

  若硬件配置和基站收發光都正常則表示基站與EPC之間的物理層可通,需進行網絡層連通性檢查。通過LMT軟件對基站進行診斷測試,eNobde B必須同時ping通S1接口的信令面和用戶面、ping通鄰eNobde B和NEA,才表示網絡層通暢。如果此時無法連通,主要原因一般為S1/X2鏈路故障和NEA和ENB斷連故障。S1/X2鏈路故障,一般考慮為VLAN

  配置如VLAN ID、VLAN類型等;IP地址類型、IP地址、子網掩碼、IP Path帶寬;QoS參數如承載業務類型、DSCP;路由關系中對端IP類型、對端IP網段地址、對端IP掩碼、網關地址等方面數據配置不正確。可在eNobde B根節點——傳輸管理里可以查看S1/X2鏈路故障相關信息。

  NEA和ENB斷連故障需要關注操作維護鏈路如本地IP地址類型、本地IP地址、子網掩碼、默認網關、對端IP地址類型、對端IP地址、VLAN ID、DSCP等的配置。可在eNobde B根節點——局向——管理站信息中可查看NEA和ENB斷連故障相關信息。

  若仍無法定位故障,則進行傳輸層檢查。通過LMT——E-Nobde B根節點——傳輸管理中顯示“SCTP鏈路建立狀態為與對端建立成功”才表示傳輸層正常,其他所有告警均需進行處理。傳輸層故障主要由SCTP相關參數設置錯誤或小區參數配置錯誤引起。如SCTP鏈路工作模式,對端IP地址類型、對端IP地址和對端網元類型、小區參數配置等設置錯誤都是常見的數據問題,只需根據網絡規范進行數據更新即可。

  完成上述所有數據、硬件的核查后若仍無法解決故障或鏈路正常但業務受影響,則需在基站上提取公共日志或CDL日志另外提取交由傳輸部分協助分析處理。

  雖然TD-LTE與3G技術相比優勢明顯,但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解決。已投入商用的TD-LTE網絡,只應用到OFDM,ICIC和多用戶MIMO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里,一直沒有投入商用。4G標準中要求實現1Gbps下載速度也僅限于在實驗室,實際組網中無法達這個下載速度。即使如此,要在實驗室里實現

  篇二:學術講座報告

  為拓寬研究生的知識面,活躍學術氣氛,學校要求研究生在研一期間必須參加有關學術報告和講座。經過研一一學年,我已經按照學校規定完成了參加學術講座聽取學術報告的任務,受益匪淺。在此做一下回顧,總結一下自己的收獲和體會,以便更好的指導以后的學習和工作。

  為了更好地了解所學專業領域的先進技術,我先后參加了《形式軟件工程方法》、《物聯網、云計算技術及其應用》、《基于模型的Web應用測試》等學術講座,對相關的只是有了更深的認識。另外為了拓寬視野,豐富課余知識,我還聽取了《中國外貿順差、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北部灣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比較研究》等學術報告。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對其進行總結,而只針對《基于模型的Web應用測試》寫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應學院邀請,上海大學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副院長繆淮扣教授于2012年4月12日來校進行基于模型的Web應用測試方法的學術講座。繆淮扣教授1992年10月至1995年1月由國家公派在英國york大學做訪問學者。擔任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理事上海市南市區第四屆科協常委、上海市南市區計算機學會理事長,上海市黃浦區第一屆科協常委、上海市黃浦區計算機學會理事長。現任上海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應用科學學報》等三個雜志的變為,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繆淮扣教授擅長人工智能、計算機軟件方法、軟件工程等。在講座中,繆淮扣教授幽默而又嚴謹的講學風格也帶動了我們大家的熱情以及袁教授對專業技術領域的真知灼見也令我們在座的研究生由衷欽佩。

  此次講座使我對Web應用的測試有了全新的認識。在Web工程過程中,基于Web系統的測試、確認和驗收是一項重要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基于Web的系統測試與傳統的軟件測試不同,它不但需要檢查和驗證是否按照設計的要求運行,而且還要測試系統在不同用戶的瀏覽器端的顯示是否合適。重要的是,還要從最終用戶的角度進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測試。然而,Internet和Web媒體的不可預見性使測試基于Web的系統變得困難。因此,我們必須為測試和評估復雜的基于Web的系統研究新的方法和技術。

  Web應用已經滲透到國計民生的各個領域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保證Web應用的可靠性和質量。測試是提高軟件可靠性和保證軟件質量的一種最基本的手段。目前Web應用的測試主要依賴測試工程師的直覺和經驗,沒有比較系統的方法和工具,測試是一個耗時的、代價昂貴的過程。許多Web應用在沒有進行充分測試的情況下投入運營,質量難以保證,導致Web應用軟件的開發可靠性不高、風險大。因此,才有了基于模型的Web應用測試的產生。

  基于模型的語言(如UML)、模型驅動技術(MDA)和以測試為中心的軟件開發技術與方法的星期和應用以及形式化驗證技術的逐步成熟,使基于模型的軟件測試方法與技術在近幾年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關注,一些理論的和商業的工具相機出現。基于模型的測試以明確描述系統預期行為的抽象模型為依據,根據模型覆蓋準則自動生成抽象的測試用例:輸入和預期的輸出。輸入部分在被實例化后輸入被測系統(the System Under Test,SUT)進行測試。基于模型的測試實現測試用例生成、測試執行和測試結果判別的自動化。

  Web應用的測試可以分為非功能測試和功能測試,非功能測試包括性能測試、負載測試、可用性測試、兼容性測試和安全性測試等。功能測試包括鏈接測試、表單測試、數據校驗、cookies測試、數據庫測試、應用程序特定的功能需求測試和設計語言測試。

  目前,Web應用的測試技術大多著重于客戶端和服務器的靜態模式,包括link檢查檢查、HTML驗證器、捕獲/回訪、安全性測試以及負載和壓力測試等Web應用測試支持工具,大都是基于程序或源代碼的靜態驗證和計量功能,不支持或很少支持Web應用的測試。

  Web應用由復雜的用戶界面和不計其數的后端構件以各種方式繼承在一起。基于模型的測試方法為Web應用功能測試的自動化提供了一種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在基于模型店測試中,測試模型和基于測試模型生成的測試用例都是抽象的,獨立于平臺的,從而是可重用的。測試執行時通過對測試執行環境的動態配置自動產生實例化的可執行的測試包。這一特性將大大降低由于Web應用的異構性和動態性所帶來的測試復雜度。基于模型的Web應用測試方法改變了軟件工程中“現在編程,以后測試”的工作方式,使得在整個軟件生命期中都可以并行地進行測試工作,從而實現編碼前的錯誤檢測,大大降低測試的代價。

  Web應用是一種典型的應用程序。Web應用本身越來越復雜,同時它所使用的開發語言和開發模型在不斷發展。所有這些因素都給分析、建模和測試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目前的測試主要依賴測試工程師的直覺和經驗。Web應用測試被認為是一個耗時、代價昂貴的過程。因此,迫切需要一套系統的Web應用測試方法并能實現測試過程的自動化。繆淮扣教授所研究的正是基于以上目的,設計并實現了一個基于模型的Web應用測試系統,以Web應用的UML狀態圖作為系統測試模型,采用UML書序圖描述測試目標,通過轉換和組合,構成FSM測試模型。實現了測試生成的自動化、測試模型以及測試用例的可視化、測試執行的自動化等。

  經過這次講座,我不僅在某些具體的實際技術理論上學到了很多,對Web測試方法的的發展有了更加清晰明確的認識,同時,我也初步領略了專家的一種思想以及思維方式,以后要經常聽一些專家的講座,讓自己在具體理論以及思維方式上有一個不斷的提升,進而能夠理解這些大家的獨特的思想。

  篇三:文化素質講座報告

  1、講座主題綜述

  1.1 從歷史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李學勤教授的此次講座主要介紹了人類文化傳承的主要原因與特征、中

  華文化源遠流長傳承至今的原因以及當今人文科學的危機以及解決的辦法。人類文化最初由經驗產生,隨著教育被傳授而得以傳承,又由于文化融入到了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與傳承之中,故而得以傳承。中華文化則是由于其獨有的普及性、包容性和創新性得以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人文科學的危機由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經濟邏輯產生,而解決的辦法則是在推廣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的創新。

  1.2 中華文化與天人之學

  張豈之教授的此次講座通過對文化的定義以及對這個優秀文化的基本

  元素,引出了天人之學這一概念,介紹了兵家、儒家和道家對于這一概念的闡釋,并介紹了自己對于這一概念的理解,最后通過將這一哲學概念與西方哲學的對比指出:文化是進步的,我們應當自主關注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并通過交流和互補,實現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1.3 社會轉型與精神重建

  王冀生此次講座首先介紹了自己對于文化的理解,指出文化既是一種存

  在,更是一種信仰。然后著重指出了大學文化在社會轉型和精神重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他看來,大學應當有其獨特的精神和理想,這種精神是歷史的傳承,但也不脫離當前社會的時代特征;而正是因為大學文化豐厚的底蘊和與時俱進的特性,使得其與在社會文化的傳承和引導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王冀生指出,作為大學生我們應當繼承大學文化,并進行創新和傳承,使大學文化發揮出其在社會轉型與精神重建中應用的作用。

  1.4 化解傳統與現代的緊張

  陳來教授的此次講座主要介紹了新文化運動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

  間的沖突,并指出在新文化運動期間,對于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某些看法是片面的。從某些角度講,這是基于政治的需要;但從文化的角度講,這些片面的看法并不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反思和總結,陳來指出了應當化解傳統與現代的緊張:在面臨傳統文化時,我們不能因為其存在問題而全盤否定,而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發展;在引進外來優秀文化時,我們不能全盤接收,而應當選取合適的部分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進行改進。

  1.5 大道行天下-《老子》哲學的當代思考

  楊中有先生的此次講座著重講述了楊先生自己對于《老子》哲學——道

  的思考。在他看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人類生存和追求的依據,道是對自然的一種闡釋。因此,人的活動應當符合自然規律,源于自然、順于自然又歸于自然。因此,楊中有先生指出,我們應當以自然——包含宇宙情懷、赤子境界和圣人智慧——的視角去看世界,提升自己的胸懷和視野,感悟大道的情懷。

  1.6 孔子儒學與中華歷史-紀念孔子誕辰2565年

  張豈之教授的此次講座講述了孔子的生平、儒學的發展,著重講述了儒

  學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基于政治環境的影響,儒學經歷了百家爭鳴、獨尊儒術、儒釋道相統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儒學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但儒學的核心是不變的——“人”。圍繞這個核心,儒學闡釋了人的價值,人的思想,指出“君子”是人的一種追求,為人應當追尋儒學中所闡釋的“仁人志士”的標準。

  1.7 君子之風

  樓宇烈教授的此次講座詳細地向我們闡述了什么是君子。在此次講座中,樓教授極為簡練地對君子之風進行了概括。他指出,君子之風一字言之為孝,百善孝為先,只有能夠孝順生養之的父母,才能衍生出其他優良的品質;二次概括為誠敬,唯有誠懇恭敬才能與人為善;三字為智仁勇,“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唯有不惑、不憂、不懼方能謂之君子;四字為禮義廉恥,為立人立國之本;五字為仁義禮智信,也即“五常”;八字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對前面各種概述的綜合。樓教授還指出,君子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之所以有君子,則是應為還存在不具備“君子之風”的人;而正是這種對比形成了一種引導,通過發揚“君子之風”使社會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只有當社會高度發展,人人都是“君子”的時候,那么“君子之風”才會失去其含義。

  1.8 什么是自由教育

  袁鶴翔先生的此次講座著重講述了什么是Libre education。袁先生指出,

  Libre并不能單純的翻譯為自由,而所謂的Libre education也并不是一種自由散漫的、沒有約束的教育模式。袁先生指出,Libre education是一種人人都可以接受的、從專業中解放出來的教育模式,而所謂的從專業中解放并不是指可以去學習任何想學習的內容而不學任何不想學習的知識,而是指應當學習一些必須的專業知識以外的知識,如文史哲學、社會科學等,以便于拓寬思路,使我們能夠超脫專業知識來思考問題,使我們面臨問題時有更寬廣的思路去解決。同時,所謂的從專業中解放還是一種社會性的要求,它要求我們必須接受必要的思想素質和責任教育,使我們在考慮問題時要在社會責任和道德倫理的前提下進行。

  2 心得體會

  聽了八次的講座,通過這些講座我發現,在每一次講座中,給我們講授文化知識的先生們都提到了共同的一點:文化知識需要通過大學生去傳承。而大學生是怎么繼承并傳承文化的呢?教育。教育是傳承文化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對于我們大學生而言,接受什么教育就決定了我們最直接獲取文化的方式,所以教育的方式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文化的傳承走向和趨勢。結合袁鶴翔先生的Libre education的概念的解釋,我想談談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大學教育。

  首先,對于教育的重要性,我也不愿意多說,不論是文化還是科學知識與經驗,教育都是最直接有效的傳播方式。但是對于目前的大學教育的形式,我有一些淺薄的看法。

  袁鶴翔先生談到的Libre education是一種備受推崇的教育模式,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而追其收推崇的原因,則是其很好的實現了教育的用,使教育不只是培養有知識、有能力、可以為社會服務的人,而是通過綜合性的教育使接受過該種模式教育的人有能力以社會更樂于接受的方式發揮自身價值,也即有能力

  為社會服務、樂意為社會服務并且為社會服務的方式符合社會的道德法律要求。這種備受推崇的教育模式,在學校也能夠看到它的影子。在學校,“從專業中解放出來”這一概念的實施,作為一名工科生,我有著深刻的體會。我們學習的是機械,但在本系的培養方案中,足夠的文化素質核心課、文化素質講座和必修的四本白皮書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學校對于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視;同時,充足的課余時間允許我們按照自己的興趣去選擇一些社團協會。

  然而,在我看來,這種教育模式在學校卻是缺乏先決條件的,也因此,學校只實現了Libre education的形式,實際上卻并沒有達到其真正所追求的效果,或者說收效甚微。不得不說,對于四本白皮書、文化素質課以及文化素質講座所傳授的文化與思想,大部分的學生依據考核要求確實是完成了,執行的不錯,或許也還記下了不少,但我可以肯定的說,這絕對不是文化教育的目的。文化教育的目的與Libre education的目的是相同的,二者的最終目的是創造一種讓文化融入生活、讓思想得到踐行的氛圍。可是依據現狀來看,在學校這個目標并沒有實現。學校,在中國之所以是首屈一指的綜合性大學,是因為其畢業生的實用性技能水平在中國是最好的。這固然值得驕傲,但令人感到悲哀的的是,相對于學校的育才,其育德的水平并不值得稱道,反而是近幾年負面新聞越來越多。大部分在校學員追求的僅是一種才能上的認可,例如成績、科研、社會工作等,至于文化踐行和素質培養的效果,單從網絡文化和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壓迫、廣泛存在于各個協會組織的小票發票收集活動和各種考核中存在的陋習中就可見一斑。至于學校畢業生,民間某些類似“學校的都是賣國的”(起因是學校畢業生選擇外企的較多)和“學校多貪官”(起因是學校畢業生中累計貪污腐敗瀆職者較多)等等的言論,雖然很片面,也存在某些深層的社會原因,但也能說明部分問題了。

  幾年的切身體會,可以很確定的說,這種情況的出現,并不是學校沒有育德,更不是學校不注重育德。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學校的文化素質教育開展的不可謂不多,卻收不到足夠的效果?綜合幾年來在學校的切身體會,我認為問題出在認可度上。

  學校在實用性技能方面的教育,雖然并沒有比文化素質教育占據多太多的課時和學分,卻是被大家所接受和認可的,也是在大家走向社會后被充分運用的。這與文化素質教育的情況對比,很容易看出:大家認可學校所傳授的實用性技能,卻并不認可學校所傳授的文化素質教育,也因此前者學校在國內名列前茅,后者學校在中國卻不怎么樣。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源于傳統文化與社會思想現狀的矛盾。

  在進入大學以前,大部分的學員都已經有過了十幾年的學習生活,思想觀念已經基本成型。而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形成的思想模式比較傾向于快餐文化。快餐文化只重效率不重內涵,一旦這種模式形成,思維模式將僅從利益出發,準確說是僅從個人自身利益出發,這就使得有了該種思維模式的人對傳統文化有了強烈的排斥性。傳統文化更傾向于對精神境界的追求,例如君子之風、老子的天道自然、孔子的仁人志士等等,這種精神追求區別于現在的許多粗鄙的例如刺激等的感官享受,難以在短期內帶來實質性的利益和享受,對于習慣了快餐文化的人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也因此,要讓這些習慣了快餐文化的人去主動承擔文化傳承的責任或者甚至只是遵守道德底線而以損失部分本不該得到但許多人都得到的利益都成為了一個難題。所以說,在快餐式的思維模式形成之后,學校所進行的文化素質教育不可避免會與這種模式沖突,這也就導致文化素質教育不能被認可和接受。

  同時,我認為,文化素質教育不能被認可和接受這個問題的出現,學校也是需要承擔部分責任的。雖然學校卻是進行了足夠多的文化素質教育,但似乎從來不曾考慮過如何去讓學生接受,這從學校的評價體系就可以看出。甲級團支部、優良學風班、優秀畢業生等等榮譽,最終都是從獲得的成果上來評價的,而這些成就往往局限在社工、成績和體育上,至于文化與思想,涉及到的很少。而在優秀畢業生的介紹時,老師們往往也會介紹某某到了某個外企或者國企混的風生水起,也從未曾道德與文化的方面做出介紹。即使是文化素質課程和文化素質講座,最終也只是以一紙試卷和一篇論文來作為評價的標準,至于是否片面且不說,單從考核方式上看,這是標準的快餐文化流的套路。

  誠然,作為名校,學校確實有很大的壓力,學校只有培養出足夠有才能的學生來迎合社會需求才能不辜負社會所給予的期望。但是,作為大學,如王冀生先生所講,作為文化傳承的樞紐,學校的責任更重要的卻是傳承和發展文化,不是去迎合社會,而是去完善社會。不然,作為綜合性大學又與技術學院何異?

  因此,我認為,作為綜合性大學,學校不能以快餐的形式來進行文化素質教育,而應當完善評價體系,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而后才是文化素質教育,進而達到育才育德并傳承和發展文化的目的。

  3 意見和建議

  對于《文化素質教育講座》我有幾點看法,或許不夠成熟,但還是想提出來,看看是否有可行性。

  第一,我認為以講座的形式進行這門課程并不太合適。首先,雖然每次講座的主講人都是有資格的老教授或者學者,在相應的方面浸淫多年,對相應的方面有深刻并且獨到的見解。但不得不說,有些老教授年紀太大,而且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因此往往會出現一些狀況,例如部分內容聽不清、有疑惑但講師沒有足夠的時間解答等等。我想,該門課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應該不是安排學生與知名人物的見面會,因此我認為即使是安排這些大師的代表作的研讀討論會是不是效果會更好一些。

  第二,我認為以報告的形式作為這門課程的考核方式不太合適。我認為,這門課程應當不是一個形式,而是真正為了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開設,因此報告形式的考核只能確認學生是否認真聽過了講座,卻不能代表學生是否接受了內涵并衍生出了自己的思想。因此,我認為,死板的考核方式不僅達不到文化傳承的目的,甚至還使得學生在“水論文”這種大學中衍生的畸形快餐之路上越走越遠。

  當然,或許這么說這門課程似乎就沒有必要了?不是。實際上,我認為《文化素質講座》相對于其他文化類課程是有著獨特的優勢的。這門課程主題豐富、涉獵范圍廣泛、可選性多,不論是在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方面還是在文化的傳播方面,都有很強的適應性。但是,雖然這門課程的名稱帶著“講座”二字,我認為這門課程不應該只拘泥于講座這一種形式,開展座談、問答、研讀和討論等等形式,都可以作為文化和思想的傳承和發展方式,或許從目標上看,這樣或許會更加合適些。

  當然,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淺陋的看法,在可行性上或許存在問題。但我認為,只有敢想敢說,才有改進的可能。即使覺得我的意見不合理,最多也就一笑而過罷了。

【報告講座】相關文章:

魅力女性講座感悟12-13

《笑對人生》家庭教育講座聽后感09-27

心懷感恩笑對人生的家庭教育講座聽后感11-22

《賈志敏老師的講座及課堂實錄》聽后感09-13

2019專題講座主持詞大全03-19

聆聽《指南背景下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思考》專題講座總結(通用13篇)04-03

清稅報告和清算報告模板02-15

empb報告02-16

報告格式要求04-04

心理報告格式06-01

用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