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用文檔>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時間:2024-03-04 08:10:28

關于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精選18篇)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于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精選18篇)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1

  每個人生來都是具備了愛美之心的,這種對美的追求是從骨子里散發出來的,想除也除不掉,男人如是,女人更如是。在閱讀李澤楷先生的《美的歷程》之前,我曾經一度認為街上穿著艷麗、打扮妖嬈的女人很美,也曾認為午夜過后城市上空點亮的燈火燦爛奪目,但其實那只是一種世俗的東西,雖不是丑,但也遠遠稱不上“美”。真正的美是由里及外,需要用時間去慢慢品味的,它也許就只是那么細微的一個東西,但若是你愿意提著個放大鏡去看它,它隨時都可以變得博大,讓你覺得深刻。而這,就是我在讀了《美的歷程》之后的最大感觸。

  李澤厚先生可以說是當代中國最有分量的哲學家了。畢業于北京大學的他早在50年代就已經廣播盛名,在80年代又不斷在學術領域多加鉆研,在思想界的啟蒙路上艱苦跋涉。由于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美國度過,因此視野開闊,頗具人文關懷情懷。《人物周刊》也曾經稱李澤楷先生為“寂寞的先知”,而《美的歷程》作為一部典型的代表作,便是李澤楷先生在80年代書寫的。

  《美的歷程》這本書,我一共翻看過一遍半。之所以說是一遍半,是因為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只是匆匆帶過,真正理解到的并沒有多少;而第二次細讀,雖是能大概了解到李澤楷先生所要表達的內容,但是還有一些部分實在過于精華,一時之間難以理解,只能算是懂了一半,讀了一半。尚未理解的章節部分在此我也不敢多下妄論,接下來我就針對我理解到的部分闡述一下我的體會吧。

  翻開書,《美的歷程》這本書雖然不過只是區區十幾萬字,但卻記錄了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展歷史。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系起來。它不僅僅對現代流行作了回應,還從哲學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從古至今的作了對比。讓人從哲學來熟悉美學,以美學來理解哲學,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它是對中國古典美提綱挈領式的概括先容。 它從遠古時代開始寫起,從龍飛鳳舞的遠古圖騰,一路走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程,觸摸青銅饕餮“獰厲的美”,感受楚辭漢賦的“氣勢與古拙”,聆聽“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無我”和“忘我”之境,直到明清文藝的市民氣息和“浪漫共流”,有時一瀉千里,有時涓涓細流;有時一氣呵成,有時娓娓道來。讓我這個毫無藝術細胞的人看得既吃力,又欲罷不能。

  在這十個章節當中,我最感興趣的和看得最專注的是第三節——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而這一章節,在我認為正正是就中國美學的著眼點所在。 李澤楷先生在這一章節里曾經提及過這樣一段話:“(藝術和審美)因為重視的不是認識模擬,而是情感感受,于是,與中國哲學思想相一致,中國美學的著眼點更多不是對象、實體,而是功能、關系、韻律。從‘陰陽’(以及后袋的有無、形神、虛實等)、‘和同’到氣勢、韻味,中國古典美學的范疇,規律和原則大都是功能性的。”在這個功能性方面,李澤楷先生有以下四方面的闡述:

  其一,“它們作為矛盾結構,強調得更多的是對立面之間的滲透與協調,而不是對立面的排斥與沖突”。本人并無多少藝術審美細胞,勉強理解成在藝術領域,諸子百家都是各顯神通的,他們之間會有許多的矛盾和沖突,而這些“不和”表現得最為明顯的就是儒道兩家的對立思想。儒家思想對藝術“強調的是官能、情感滿足和抒發,是藝術為社會政治服務的實用功利;而道家強調的是人與外界對象的超功利的無為關系亦即審美關系。是內在的精神的、實質的美,是藝術創造的非認識性的規律。”由此看來,儒家思想對政權的鞏固,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乃至家庭的穩定都是有利的,所以儒家思想的功利性是有必要的。但它對人性的自然發揮是有約束的,它“以其狹隘的實用的功利框架,經常造成對藝術和審美的束縛、損害和破壞”。然而,人性的自然發揮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家則崇尚自然,突出自然和人性的光輝,它恰恰給予儒家“這種框架和束縛以強有力的沖擊、解脫和否定。浪漫不羈的形象想象,熱烈奔放的情感抒發,獨特個性的追求表達給中國藝術發展提供新鮮的動力”。但道家思想很多都是不被統治者接受的,倘若過于崇尚自然,則顯得無序散漫,而這種散漫恰恰對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秩序的維護是十分不利的。面對儒道的矛盾,采取互補的方式是最佳的途徑。李澤楷先生在書中提過,“表面看來,儒、道是離異而對立的,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樂觀進取,一個消極避退;但實際上它們剛好相互補充而協調。”這就說明我們的美學和藝術要強調藝術領域這些矛盾的對立面之間的滲透和協調,而不是強調其對立面的排斥于沖突,于是,儒道互補就成了這種對立面之間滲透和協調的最好方法。

  其二,李澤楷先生說:這個功能性“作為反映,強調得更多的是內在生命意興的表達,而不在模擬的忠實,再現的可信。”比如,李白的詩里形容的潭水為“桃花潭水深千尺”,他把普通人眼里的潭中之水,不是單純的忠實于原型的普通表述,而是進行藝術了的彰顯,在《望廬山瀑布》一詩當中也是,以夸張的手法描述眼前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但他還嫌不夠,繼續說它看上去:“疑是銀河落九天”,把瀑布這個特征用比喻的方法更加藝術化的凸顯出來,一下子就把瀑布的美和壯觀藝術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是作家強烈的情感流露,同時也讓讀者產生了同樣強烈的共鳴,于是作者和讀者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所以就像李澤楷先生說的:美學重視的不是認識的模擬,而是情感感受。

  其三,這種功能性“作為效果,強調得更多的是情理結合,情感中潛藏著智慧已得到現實人生的和諧和滿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間的信念。”小生愚昧,按我的理解是,雖然美學和藝術都不是人對物質世界的認識的模擬,但藝術也應該尊重客觀世界,要表達人的潛藏在情感中的智慧,而不是脫離現實地進行不著邊際的胡編亂造或者直接就閉門造車。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是藝術家創造的源泉,唯有走近自然、與社會相結合,藝術家和藝術領域才有創新和發展的可能。所以,藝術家的作品的情理結合也是中國美學所要強調的。

  其四,這種功能性“作為形象,強調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優美(”陰柔”)和壯美(“陽剛”),而不是宿命的.恐懼或悲劇性的崇高。”對于這一點,在許多感傷的詩句里都可以看到“美”的真情流露。比如唐朝的陳子昂的詩“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李先生說:他的詩句雖“滿腹牢騷,一腔憤慨的,但他所表達的卻是開創者的高蹈胸懷,一種積極進取、得風氣先的偉大孤獨感。它豪壯而并不悲痛。同樣,像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盡管傷春惜花,但所展現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麗的春晨圖畫,它清新活潑而并不低沉哀婉。”。我們從中看到了真正流芳百世的藝術,即使在表現悲傷的事物和憤懣的情感時,卻仍能讓人更多的感受到美麗、清新,甚至還可以不失活潑自然。讀到這里,我對中國美學所強調的內容有了自己的理解了。

  《美的歷程》能在短時間內讓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國古代藝術,得到美的熏陶,確實是一部很好的讀物。李澤楷先生在結語中曾經說過,“對中國古典文藝的匆匆巡禮,到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難欣賞任何細部的豐富價值。”但個人覺得,這本書雖沒能讓我們看到中國藝術的“任何細部的豐富價值”,但我認為,李澤楷先生卻能把我們真正引進了8000年中國的“美的歷程”。設若讓我自己去中國古典藝術博物館參觀十遍,都可能感受不到“美”之所在。因為沒有他的引領,我即使到故宮,即使看到所有的細部的豐富的古典藝術品,我也沒有能力看到它們的“美”的價值所在。所以,雖“匆匆走過”,卻讓我對中國“美的歷程”產生強烈的興趣,讓我這個“審美”的門外漢在“美的歷程”里受益匪淺。而美,從來沒有這么清楚而且具體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2

  這是我第三次捧起這本書。第一次在大二,全然沒有接觸過美學和藝術的我只覺得味如嚼蠟;第二次是在去年一戰備考時,書翻了一半,我問學長:“這書讀了對考試意義大嗎?”在得到學長否定的答案之后,我果斷放棄,只記得當時覺得這是本好書;第三次便是現在了,拋下了所有功利心和目的性之后,我虔誠地捧起這本好書,不貪多,也不貪快,每周兩章,在董老師上課之前讀完對應章節,甘之如飴,如癡如醉。至今雖還未讀完全書,但所思所想已足夠下筆。

  首先,讀《美的歷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暢快,先生文筆流暢,文采斐然,洋洋灑灑,浩浩蕩蕩,千年的中國歷史在先生的筆下仿佛一幅幅傳神的畫卷徐徐展開,帶著每一位讀者去感受屬于每一個時代的與眾不同的美,然而這種美雖各不相同,但卻有著盤根錯節的因果關聯,它們一脈相承最終積淀為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如果說文學作品也有“神韻”的話,我想先生的作品足以稱得上是“氣韻生動”。

  其次,我有感于這本書的純粹性,換句話說就是“去政治化”的敘述。因為最近也有在閱讀王宏建教授的《藝術概論》,所以這種感受就尤為明顯和強烈。這兩本書同樣成書并首次出版于上世紀80年代,在那個意識形態尚未放棄對文學、藝術發生影響的時代,《美的歷程》卻基本已經做到了就美學而談論美學,就藝術而談論藝術,我覺得這是難能可貴的。雖然也有在豆瓣上看到,有讀者對先生在書中談論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而不滿,但我個人認為這未免對政治太過于敏感,這種評價顯然是有失偏頗乃至過激的。

  下面,我僅以我現有的、粗淺的美學和藝術學知識來談一下對《美的歷程》一書的一點有關理論層面上的感悟。

  其一,我認為,全書在寫作時有一種一以貫之的思路或者是觀點,就是“時代精神決定論”,作者在行文和構思時,常常先論及每一個時代或者朝代的政治、經濟背景,繼而引發對該朝代藝術作品、審美觀念的具體論述。比如,在進入夏代,早期的宗法等級制度建立之后,藝術品從古拙的陶器變為了猙獰可畏的青銅饕餮。再比如,魏晉時期,政治等級森嚴,長年戰亂,災病流行,生死就成了那個時代文藝的最大命題。諸如此類,皆是如此。這種寫作思路其實很明顯帶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即“經濟是藝術發展的決定力量和終極原因”。同時,我覺得這種思路也有著丹納的影子,即:“影響藝術生產與發展的社會因素有三大方面:種族、環境與時代。但好像馬克思主義更加強調經濟這一他律性的因素,而丹納更加側重種族這一主觀性的層面,即:”藝術是由時代精神和風俗決定的,時代精神和風俗又是由環境決定的,而環境又是由種族決定的“。所以,在我看來,李澤厚先生的這種思路兼具了兩種觀點,他既不否認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發揮的決定性作用,又格外關注每一個時代下超脫個人的集體意識以及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下延續至今的`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這種觀點集中體現在作者對藝術作品形式的關注,因為正是形式積淀著民族時代精神。所以,在他的筆下,美是一種感性和理性,內容和形式,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其二,我認為書中最迷人的一章是魏晉風度一章,其中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作者對于人性的贊美,他十分肯定人的審美主體性,正如先生自己所言,他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史學家的觀點,給予了魏晉時代最高的評價。在作者的眼里,魏晉時代的文人和藝術作品就仿佛像是黑格爾筆下的”古典型藝術“,其內在和外在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和統一。作者認為,魏晉文人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和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嘆息正是人性的覺醒,其中散發著的是人性的光輝。但與此同時,這種所謂的人性又不是自私的、利己的,這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曹丕,在他身上閃現的除了美好的主體意識的覺醒之外,還激發了他理性的擔當,即創作和傳遞的熱情。要讓歷史記住輝煌的存在、要讓后人瞻仰現時的風采,這是世俗化的知識分子的時代感與使命感。先生的論述將整個時代置于了中國文藝的最高點。

  以上便是我的一點點感悟,但我知道,扣上這本書,也僅僅只是進入美學世界的鑰匙,其中的種種美好還要我去一點一點挖掘。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3

  這本書寫于一九七九年。在經過了三十年的時間考驗后,這本書照舊散發著迷人的魅力。我感覺到李澤厚寫此書時是純粹的是獨立的是自由的,他并沒有運用當時流行的觀點和語言,并沒有為美附加上什么。正因為此,才保持了學者的本色和學術的純凈,才使這本書成為一部經典之作。他從龍飛鳳舞的'遠古起先,始終講到充溢感傷主義的清代,通過縱向的闡述,讓我們感受到我們的民族除了有誓不兩立的斗爭史,勾心斗角的政治史之外,還有一個精致絕倫的,讓人流連忘返的美的歷史。

  美是感性的,也是深刻的。李澤厚在講解并描述的時候能夠很好的兼顧這兩點,即不膚淺也不枯燥。這無疑得力于他深刻的理性思索和精彩的語言表述。在《盛唐之音》有一段是評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他是這么說的,“它顯示的是,少年時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莫名惆悵和哀愁。”這樣詩性的語言在書中是很多的,所以閱讀本身也就變成了一次美的歷程。

  假如我的認知水準沒有提高的話,我會始終甘心臣服于它的腳下,仰視它并接受它的饋贈;假如有一天我能站起來和它平視的話,我還是會敬重它寵愛它,并懷念它曾經帶給我的奇妙感受。可以說這本書對我的影響不僅在過去現在,還在將來。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4

  初讀《美的歷程》還是我剛剛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政治老師推薦給我們的一本書,當時的體會是這本書寫的很有意思,并不像我以前讀過的枯燥的美學書。而且讓我汲取了一些中國藝術的歷史知識,當我再去博物館時也不會對那些歷史積淀物一無所知了,也會被他們的偉大而感染。

  這本書里面將中國美的藝術歷史和中國的社會結合聯系起來,并且舉了很多典型的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作者的語言優美流暢,蘊含著生動激烈的情感。讀著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幾年前,在家讀余秋雨《山居筆記》的情景。作者不僅被那些個時代產生的藝術品所驚嘆,還有再那個時代生活著的人們。被歷史積淀下來的美。它也一直激勵感染著我們,在當今社會生活著的我們。也許從某一件藝術品中,你就可以瞥見整個文明古國的歷程和心靈。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卻鮮有專門的藝術博物館。也許是中國的藝術品和政治社會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十月份的時候,有幸去了一趟中國國家博物館。當我看到美術書歷史書上的真跡的時候,心靈產生的震撼是很奇妙的一件事。那些數不清的古董、藝術品,展示的也是時代精神的火花,在凝練,積淀。它們傳留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讓人們一唱三嘆,驚嘆不已。

  《美的歷程》按照時間的順序,介紹了最能代表那個時代美的藝術品和創造它們的作者們。但是一本書讀完之后,最能給我震撼,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是原始社會先人們創造的那些古樸、美麗的紋飾。

  原始社會是一個緩慢而漫長的發展過程。它經歷了或交叉著不同階段,其中又相對和平和激烈戰爭的不同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大概相對說來比較和平安定,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及其圖像化的符號形象也如此。從一些彩陶紋樣就可以看出。那些魚紋、蛙紋、水波紋飾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關。這些陶器上的紋樣都是由動物形象的寫實而逐漸變為抽象化、符號化的。也正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過程。書上說的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積淀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 這些旋轉、重復的美麗的彩陶紋飾也給青銅時代獰厲的美奠定了基礎。當時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那些青銅饕餮,所有人看到都被它們的繁文復雜以及當時技藝的精湛所折服,器型之大,裝飾之華麗。不能不讓我贊嘆古人的智慧。

  之后又讀了歷代的關于美的代表作品,有些我還是讀不懂的。還要我以后慢慢體會。而且我也發現中國的藝術文化成就和政治社會是不平衡的。在民生凋敝、社會苦難之際,反而可以出現文藝的高峰時期。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涌現的一大批藝術家們。如此久遠、早已陳跡的古典文藝,為什么仍然能感染著、激動著今天和后世呢。但是,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新作。盡管是莎士比亞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正是這樣,藝術才能變成多彩的巨川。

  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5

  這本書的確是一本經典好書,即使成書是在三十多年前也毫不過時,這才是好書的標準之一,看之前有點未看先退的感覺,因為上了美學課感覺不太容易理解,或許因為我是俗人一個。不過越看越能夠感覺到中國文化形形色色的美,直到看完書,才理解美學課教導的崇高和優美的內涵,現在確實很佩服李澤厚,他的文字能讓一個對美學遲鈍的人也隨著他的講述感受到大美!

  《美的歷程》幫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以前比較不理解為什么西方各種宗教各種信仰,這情況在中國似乎找不到,中國確實有佛教道教之類的,但信仰的人只是少部分,原來,我們也是有信仰的,只是時間提早了好多,隨后就慢慢演變了。常看到考古發現的那些原始的器具,上面有各種花紋,以為只是裝飾品,其實里面都包含著種種信仰,比如魚紋、鳥紋、饕餮紋、青蛙紋,這些動物本是氏族的圖騰,將之畫上去是十分虔誠的,時間演替,最后成為或波浪或曲折的條紋裝飾。通過那些圖畫,跟著李澤厚的思路,是真的能夠感受的遠古時期人們對于信仰的虔誠的,有一種信仰的力量無形中從圖畫上透露出來,也許,時代變遷尤其是戰亂迭起,導致信仰越來越微弱,直到最后變為洪荒傳說。我不信那些神奇的東西,但為遠古人民的精神寄托而感慨,也感慨時間的魔力足以湮滅很多東西。

  這種變化歷程不只遠古的花紋體現出來,還包括雕塑、書畫和文字風格。先不去總結它們的變化有幾個階段,我想先說說感受到的。常從電視中看到那些瑰麗的器物,做工精致而美麗,體現在雕塑上就是細膩秀美,體現在書畫上精心勾勒,體現在文字上是鋪陳旖旎,能看出其中的用心,能讓不懂欣賞美的也道一聲贊。但是,相比而言,我更喜歡體現真心體現感情的東西。

  比如圖紋,有段時期是面容可厲的,但是的確能發現它的崇高美,此后的圖紋越來越秀氣可愛,但再也找不到圖騰帶有歷史厚重感的威懾力。比如雕塑,唐三彩和明清瓷器都很精美,但是漢代那種動作夸張、人體比例不協調也不寫實的雕塑卻有一種大氣樸實的感覺,在技術上比不上后世,但是氣勢渾厚,顯然有一種美的感覺。及至文字,唐詩宋詞都很經典,仍喜歡李白那種自由寫作的感覺。雖然唐時的杜甫、韓愈、顏真卿分別給詩、文和字定下了標準,使得美好的東西有規律規則可學可摹,讓更多人深層次接觸到美,他們的貢獻卓著。但是我還是覺得,那種不可復制的美更為難得,不拘束在平仄中,不受格律限制,不需注意主題是否符合政治導向,只興之所至,就能吟出一首千古絕唱,叫千年后的人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心情,這種人,這種詩,多好。

  得再次贊嘆一下李澤厚了,他確實對美學很有研究,通過奇妙的中國漢字,將美傳遞出來,我所學到的是很少一部分,必須要細細品讀才能品出美的感受。什么東西都脫不開現實的羈絆,歷史洪流展現了奇妙的文化變遷,美的歷程在變,審美的標準在變,這些都不是全無規律可循的`。時代動蕩時經歷波折頗多,感悟國仇家恨的機會也多,有素材有體悟,可能抒發感情上更深沉更大氣,天下太平的時候,沒有戰亂和動亂,更著手于細節,感悟自然山水,可能感情上更細膩感傷。直到政治過于壓迫,一干文化人沒辦法做到直抒胸臆,那么只能委婉含蓄的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在詞曲中,表達在戲文里了,甚至完全不管現實世界,所有內容在虛擬的小說中體現,仍然可以從中發現當時的情況。

  必須要說,要體味中國的美的歷程,要重視國學,有古文功底,許多內容都源于文獻記錄,詩詞曲文都能散發出其魅力,但也需要能理解其意才能感知到美,比如一些句子就把另一些更大氣,主題更宏大,如果不懂國學,也許就品不出。在美的歷程上,不只要看到美,也要看到中華文化在歷史上的變遷、繼承與革新,走過美的歷程,也是走過了中華的歷史。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6

  美是什么?這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因為美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抽象但是又可以投射到每個物體上的概念。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的確,美可謂千姿百態,可謂無處不在。古往今來,關于這個話題的討論從未中斷過。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下到平頭百姓,但凡與美有關人們都愿品評一二。在眾多的有關美的著作中,真正能稱得上是佳作的屈指可數,而現代哲學家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名哲學家,李澤厚先生在美學思想的研究方面建樹頗深,為中國美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尤其是他攥寫的有關美學思想和美學理論的著作,對于現代美學的研究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這本《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為為十章,按歷史時期為序,縱向地論述了從遠古時期到奴隸制時期,再到封建社會時期中國文藝和美學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并且作者還以不同的歷史環境為背景,深入的細致的分析了社會審美觀念的產生原因以及其發展演變。但是與眾多傳統意義上的美學理論著作不同的是,作者的著眼點并未僅僅放在對于美學本身的探討上,而是從社會學和歷史學的角度對于各個時代的美學理念以及一些具有美感的作品,進行了全面的剖析。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美的歷程》是一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這本書總結和概括了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美學觀念和美學藝術的發展,凝聚了先生的美學理念和美學思想,對于學習美學的人來說,獲益良多。

  初讀《美的歷程》,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作者的文字功底。優美的語言,輕快的語調,流暢的筆法,仿佛中國山水畫中的工筆一樣,作者把中國幾千年文明衍生出的美的產物細細描摹,向讀者呈現出了不一樣的美的世界。

  細細品味,這本書帶給了我不一樣的美的思考。它打破了我對于美的原本定義,讓我對于中國文化中的美又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我以往的認知里美只是作為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存在的,由于缺乏系統的完整的美學觀念,我所認為的美是一種泛化的,是跟隨大眾審美的趨向存在的。然而,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里卻向我們呈現出了一種文明之美,是一種充滿人文氣息的美感。

  尤其是第二章青銅饕餮中對于中國巫史文化和青銅藝術的描述,讓我體味到了別樣的文化和不一樣的美。眾所周知,一種文明的演變和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具有濃重宗教性質的巫史文化的產生也是源于社會發展的需要。與其他文明不同,巫史文化是專門為統治階級和貴族階級服務的。因此作為巫史文化的物質載體的青銅器,也是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作者的筆下,這種體現古老而又神秘文明的青銅紋飾,就是這一時代美的代表。與我們今天刻有精美圖案的器具不同,這類青銅上的紋飾是如饕餮一般的神獸,它們大都面目猙獰,給人一種畏懼感和威嚴感。這樣的紋飾是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相符合的。奴隸制時期的中國,到處都充滿著戰爭,屠殺,掠奪,因此這樣一種面目猙獰的神獸是與當時戰爭肅殺的場面相契合的。饕餮雖然只是一種青銅紋飾但是卻包含了許多意義。其一是作為一種神獸去保護統治階級,保護信仰它的子民們,這時它就作為了一種神的意味出現了,它對于統治者和平民來說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其二,它代表著一種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的持有者,擁有著一種神秘的力量,對于敢于挑戰權威的鬧事者是一種極大極重的震懾。用書中的話來說青銅紋飾具有禎祥的意義。也正是這種被賦予特殊意義的青銅紋飾向人們傳遞出了一種崇高的美。這是一種可以被形容為崇高的莊嚴的肅穆的美,是獨屬于那個時代的記憶,也是中國美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如青銅時代的獰厲之美,在《美的歷程》中各個時代在作者的筆下都被定義了不同的美。李澤厚先生用他作為一個哲學家的理性的具有極強邏輯思維的敘述方式,將各個時代的美學進行了完美的串聯。除了對于各個時代的美的精彩解讀外,《美的`歷程》的出彩之處還在作者對于美學史的宏觀的概述和把握。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個完整保留文化的國家,其美學的發展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綿延至今的,因此它的發展應該是有其內在規律存在的。李澤厚先生顯然同意這一觀點,他在《美的歷程》中就以歷史時間為緯度,對于中國的美學發展史進行了全面的剖析,探尋出了美學發展的內在規律。

  讀完了《美的歷程》,不論是對于時代的美的體味還是理解美學內在的運作秩序,我都有了很大的收獲。尤其在對于中國美的體味中,我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作為泱泱大中華巍巍禮儀邦的中國,并沒有愧對自然的饋贈,在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十分古老的深厚的璀璨的文明。從遙不可及的遠古時期到可以觸碰的明清,這樣一段漫長的文明是獨一無二的。這不僅是一段歷史的演繹更是一段關于美的歷程。作為華夏兒女的一份子,我為自己能有這樣一個悠久歷史美麗文明的祖國而無比的驕傲,無比的自豪。從遠古走來,我們飽經分裂,戰亂以及不可預估的自然災害,但是中華文明依然將強的綿延下來了,并且在每個階段都散發著迷人的色彩,都帶給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歷程還在繼續,作為未來建設者的我們也一定會讓這一偉大文明更加璀璨,更加美麗。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7

  今天,我剛在網上看了一本這樣的書,名字叫《美的歷程》。書的題目就讓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內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

  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那么,從哪里起頭呢?

  書的一開頭就用:美是關乎心靈的事情,不可復制,幾近于偶爾雪上留痕,一線佛里梵音。所以記錄美的歷程,實在是吃力不討好,承載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來者審視的心靈敏銳度。這樣一段話為開頭,同時也讓我看到美的心靈是會怎樣面對生活。

  前不久,我通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著作《美的歷程》。美學和哲學是我今年頗感興趣的兩門學科,雖然這與我的專業學科沒有太大的必然聯系,但它們卻深深吸引著我。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

  于是,相應的體現在石窟藝術上,如割肉喂鴿、舍身飼虎等悲慘的佛經故事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無疑是悲慘現實的藝術寫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卻是寧靜、高超、飄逸的,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強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絕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峰。

  初始,盧照鄰駱賓王使詩歌由宮廷走向生活,劉希夷張若虛又使之變而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繼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靈的感傷,化而為壯志滿懷求建功立業的具體歌唱;終于,陳子昂喊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邊塞詩、田園詩各擅勝場,前者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后者優美寧靜,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氣魄,天縱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詩,有李白。

  它們的出現離不開人的覺醒這個主題,是這個“人的主題”的具體審美表現。

  這是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來是如此客觀地描繪自然,卻只有通過高度自覺的人的主觀品格才可能達到。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盡管我們后來在知識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險歷程,但李澤厚先生的存在是永遠的,正如對于我們,青春的回憶是永遠的一樣.......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8

  你見過夏商周出土的文物圖片吧?那些抽象花紋的陶罐們。你一定也見過明清和家具吧?你肯定也見過唐三彩、宋代或清代的瓷器琺瑯器什么的吧?美不美?你是否跟我一樣覺得它們的美大相徑庭毫無關系?可是想不到它們的美麗其實緊密相關一脈相承。

  世界聞名的哲學家李澤厚說,中華民族的審美從文物、文學藝術作品中體現,以時間為軸來說,遠古是神秘的美,青銅是獰厲的美,先秦為理性的美,楚漢是浪漫的美,魏晉風度美;雕塑從南北朝到唐宋有虛幻、思辨、世俗三種意境,詩詞曲從唐宋到元大氣渾厚、細膩精致、浪漫三種意境,山水畫在宋元的有“無我”“精致與意韻并存”和“有我”三種意境,明清文藝更有浪漫世俗、傷感、批判現實主義三個階段——中華民族的美的歷程原來這樣如血脈流淌!

  李澤厚對不同美的感受描述很有區別,例如他說青銅器的美是獰厲的,想想那些張牙舞爪的青銅面具果真如此;先秦的美是理性的,是啊,從神鬼說到了百家爭鳴的儒道法,真是從蒙昧到理性;漢代的美是浪漫的,那些美麗的漆器、夸張的陶傭,想象與現實并存的磚畫也果真如此。

  而同樣針對一種美,他的解釋又相當易于理解,這與其他評論家大不相同。例如評價初唐巔峰詩作《春江花月夜》,聞一多說:“更夐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闊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他得到的仿佛是一個更神秘的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這里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其實除了“更寥闊更寧靜”六字外,我不是很能理解他的觀點。但李澤厚說,“這詩是有悲傷的。但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盡管悲傷,仍感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的初覺醒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傷感、悵惘和留戀。是一種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夾著感傷、悵惘的激勵和歡愉”。是不是更曉暢明白!

  這些內容都收錄在李澤厚的一本書中,叫做《美的歷程》。本書從頭到尾都是邏輯,都是理論,但是因為語言通俗舉例及時而很接地氣。同時作者有自己的好惡,讀完全卷你能鮮明感受。

  每一個歷史時期,李澤厚都將其美與其特定歷史背景結合,交代美的演變的緣由,演變的方向,經濟、外交、政治都與美的形成息息相關。李澤厚高屋建瓴而又收放自如,不愧是大師。本書單是三聯書店2009年7月首次印刷后歷經20次重印,不是沒有理由噠!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9

  隱者在人們眼中似乎是獨居山林,遠離塵囂之人,然而一個真正的影視不應該只是避開門前的車馬喧囂,而應該在心里修籬種菊。

  說到隱士人們往往會想到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五柳先生———陶淵明。人們總是覺得他避世脫俗超然世外,然而在李澤厚先生的研究中,陶公卻有一種不一樣的形象“超然事外”。在中國的傳統美學中人與自然應該是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從“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彭澤縣令”到“寄情自然,愛戀簡樸生活的隱士”陶潛講真與眾不同,雖然同樣是采取這種所謂“政治性退隱”,但它與阮籍的“憂憤無端,任性終日”是不同的,陶淵明做到了真正退隱。他在權利傾軋后留下的傷痛,他在迷失惆悵之后的傷痕。這一切都足以打倒他,但他選擇鳳凰涅磐。他選擇用心靈的澄澈來對抗迷茫的現實。他在山水之中賦予他的美學思想無盡的生命力。他在其中尋求“真意”,尋求美學哲思,他盡自己所能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樣的他,讓后世的研究者們為之癡狂。在陶淵明眼中自然景物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自然景物并不只是一堆僅供觀賞,滿足五官感受的死物,而是慰藉心靈的有靈之物,他并沒有真正的脫離世界,而是通過避過喧囂之事,在塵世中找到他的幸福。他借《山海經》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他不僅僅是一個天人合一的隱者,更是一個大自然的崇拜者。

  陶淵明的隱避,美在他用超然世外遠避塵囂的勇氣,美在他將自然內化于心外化于情留給后世文學的珍寶,他開創的山水田園詩派,給中國美學歷史一個新的打開方式。中國傳統的意境可以理解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恰恰是“天人合一”的點綴。歷史上還有一位隱者,他是唐代的寒山。寒山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歲后隱居。他沒有陶淵明那般動蕩折磨,卻又這般相似,他們歸于山林,成就“天人合一”這頗有殊同歸之感。

  寒山詩云;:“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寒山的灑脫是看清了塵世喧囂,而后選擇在心里修籬種菊,他大概早已把環境和佛道融于內心了。寒山浪游天下,最后選擇皈依佛門,隱居天臺,和高僧暢談,隱修于世。在大唐盛世,他為何要做隱者?因為他無法在塵世中求得榮耀,在三十歲以后,他是被迫走上一條與流俗文人不同的道路。這期間,他要經歷多少折磨和自我超越,才能擺脫塵世的束縛,跳出世俗主流的價值觀,獨自為自己尋找一個生存的依托。

  寒山之道不僅美在冰未釋霧朦朧的山林幽景,而且還美在與促進了佛學、哲學與自然的合一。他用他通俗易懂,機趣昂然的詩作,陳述自己的境遇為世人指點迷津。他以超世之心行入世之事,這種高度的責任感只有在唐朝這樣的盛世年華才能孕育。

  不同的時代背景卻成了美學發展的催化劑,每個時代的隱者都有著自己的風范,他們在尋求生命意義的路上留下藝術,締造了美,描繪了歷史。他們交給自己的這張答卷,也帶給了后世的人們豐富的寶藏。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10

  你見過夏商周出土的文物圖片吧?那些抽象花紋的陶罐們。你確定也見過明清山水畫和家具吧?你確定也見過唐三彩、宋代或清代的瓷器琺瑯器什么的吧?美不美?你是否跟我一樣覺得它們的美大相徑庭毫無關系?可是想不到它們的美麗其實緊密相關一脈相承。

  世界聞名的`哲學家李澤厚說,中華民族的審美從文物、文學藝術作品中體現,以時間為軸來說,遠古是奇妙的美,青銅是獰厲的美,先秦為理性的美,楚漢是浪漫的美,魏晉風度美;雕塑從南北朝到唐宋有虛幻、思辨、世俗三種意境,詩詞曲從唐宋到元大氣渾厚、細膩精致、浪漫三種意境,山水畫在宋元的有“無我”“精致與意韻并存”和“有我”三種意境,明清文藝更有浪漫世俗、傷感、批判現實主義三個階段——中華民族的美的歷程原來這樣如血脈流淌!

  李澤厚對不同美的感受描述很有區分,例如他說青銅器的美是獰厲的,想想那些張牙舞爪的青銅面具果真如此;先秦的美是理性的,是啊,從神鬼說到了百家爭鳴的儒道法,真是從蒙昧到理性;漢代的美是浪漫的,那些美麗的漆器、夸張的陶傭,想象與現實并存的磚畫也果真如此。

  而同樣針對一種美,他的說明又相當易于理解,這與其他評論家大不相同。例如評價初唐巔峰詩作《春江花月夜》,聞一多說:“更夐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厚更寥闊更寧靜的境界!在奇異的永恒面前,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11

  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似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中國美學史。和葉朗先生的《中國美學史大綱》相比,我覺得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更是一種自我理解的心靈書寫;而《中國美學史大綱》則更多的是傾向于在一種意識形態的規范語境內嚴謹客觀的介紹。所以讀《美的歷程》,對于我這樣的初學來說,更能激發興趣和閱讀沖動。讀完《美的歷程》,我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或變幻或相承的美學內涵。“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里凝凍、積淀下來,傳流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志,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歷程”;“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和規律性與和目的性的統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那么盡管如此匆忙的歷史巡禮,如此粗糙的隨筆札記,對于領會和把握這個局大而重要的成果,該不只是一件閑情逸致或毫無意義的事情吧?”如李澤厚先生在這本書的開篇和結語所所的兩段話一樣,在讀完這本書后,我的確有一種“匆匆巡禮”的感覺,他把自己對中國遠古到明清的美學認識以最為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風格和手法向我們呈現出來。但是這種“匆匆巡禮”雖匆匆但不零亂;雖巡禮但不空洞。于我而言,李澤厚先生的這部美學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我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和求知欲,從而在其啟發和指引下進入美學的探究和學習 。

  搭乘李澤厚先生的沉重列車,從蒼茫神秘的遠古駛來,一路的站牌是那樣的斑駁而絢麗。每一個站牌地下都工工整整地刻著兩個字:“思考”。在這列火車超時空的行駛中,我在遠古時代和楚國停留的時間最長,有時候還意猶未盡,讓這輛列車倒著開,反反復復。因為在這兩部分的論述和思考中,一方面,李澤厚先生在他的角度上引導我進行自我思考,但在另一方面,我對其在關于楚漢浪漫主義的論述中的合理性在自我理解的角度上產生懷疑。

  一、 作為圖騰與作為藝術

  在“遠古圖騰”中,李澤厚先生說到:“對使用工具的和規律性的形體感受和在所謂‘裝飾品’上的自覺加工,兩者不但有著漫長的時間距離(數十萬年),而且在性質上也是根本不同的”,“盡管兩者似乎都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對象化’,但前者是將人作為超生物存在的社會生活外化和凝練在物質生產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動;后者則是將人的觀念和幻想外化和凝練在這些所謂的‘裝飾品’的物質對象上,它們只是物態化的活動。前者是現實的‘人的對象化’和‘自然的人化’,后者是想象中的這種‘人化’和‘對象化’”。這段一精一辟的論述將遠古圖騰文化的形成的必然和自然趨勢表達得清晰易見。根據李澤厚先生的有關論述,我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這種遠古圖騰究竟是不是審美創造?在這種遠古圖騰的形成原因里,我們可以了解到,遠古圖騰是原始人類“物化活動”和“物態化活動”的結合生成,那么從“物化活動”層面,這本不可看作是一種審美活動和創造,但是回歸到“物態化”層面將其稱作審美活動卻又十分合理了。圖騰的最初產生不可能是一種自覺地審美創造,它是在一種特定歷史環境下人類所特定持有的某種觀念的外化,一種圖騰的色彩和形狀必然包一皮含著原始人類某種在偶然情景之中所廣為接受的含義。從而在這種含義的延伸深化之下,一種色彩或形狀就在遠古人民的思想意識形態中保存下來,并在特殊的情境下(比如饑餓之時很容易地捕獲了大量野獸,首領毫無征兆的突然死亡等等)激發在他們心中的那種深刻的意識觀念,并不自覺地將這種意識觀念賦予某種神奇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原始的巫術就應運而生了。這只是我自己理解的結果,不知道是否符合李澤厚先生的意思。我想象地舉一個事例(在我來看來,我們幾乎沒法舉出絕對真實的事例來說明這一狀況,因為依照我以上的理解,這種圖騰形成到意識觀念的形成的前提,是基于我們現在根本無法把握的偶然性和原始人口類思想的主觀性之上的),比如在原始人類某一天正常的生活中,突然電閃雷鳴,引發大火,引得從林中的動物全都逃跑,而這些野獸又恰好逃到他們所生活的地方,使得他們不費一絲氣力就捕獲很多野獸作為糧食。那么也許他們就會把這看作是一種神秘力量的恩賜,并在恐懼與感激中接受這種恩賜,并把他們所看到的諸如閃電、大火的形狀和色彩視為這種巨大神秘力量的象征,于是在他們的圖騰中便出現了諸如閃電和火焰的形狀,并涂上他們眼中閃電、火焰的顏色,作為圖騰和巫術的儀式符號膜拜。漸漸地,這種顏色、形狀化作一種觀念植入他們的心中,并外化為將其作為自身的保護神。除了固定的圖騰之外,他們可能會把獸骨、石木等物體雕成那樣的形狀佩戴以求賜福,久而久之,這種形狀和色彩就會被普遍接受和喜愛,慢慢地添入人為的加工,形成最初的所謂的“裝飾品”,那么這個時候,在圖騰崇拜的前提下,對于這樣的反復制造和喜愛便在一定程度上衍化成一種審美意識了。而后,李澤厚先生論述的原始歌舞,我覺得也是一樣的形成過程和審美階段。

  二、“神秘浪漫主義”與“現實浪漫主義”

  從遠古的圖騰意識到夏商的青銅藝術,其內在的形成過程都與之關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中國古代社會最大的激劇和變革時期”的先秦,由于缺乏統一的領導集權導致的思想活躍的特殊歷史環境里,先秦藝術在儒道互補的大線索指引下漸趨理性。在這樣一個歷史大潮中,由于發展相對滯后以及到漢朝的人類的大舉勝利形成了不同現實環境所導致的浪漫主義,在“楚漢浪漫主義”的論述中,李澤厚先生論述的相對簡單一些,我覺得,李澤厚先生在探討楚漢浪漫主義形成的內在原因時,并不是十分具體。在這一部分的論述中,我感覺到李澤厚先生在藝術審美層面將其并列論述,當然有其合理性,如對“琳瑯滿目的世界”和風格“氣勢與古拙”的概括。但是,我看這一部分的三個標題:屈騷傳統、琳瑯滿目的世界、氣勢與古拙中感到,所謂的楚漢浪漫主義,在后兩個標題內,似乎只是在論述漢代的浪漫風格以及審美意境。看過后感覺將楚和漢相聯系起來的這一部分的,只是在一般意義上大處相同的“浪漫主義”風格,而并沒在內在的精神探究來闡發這兩種浪漫主義的實質性不同。我認為在論述浪漫主義這樣一個命題時,楚漢并不能并列論述。當然,單就闡述這一審美風格的角度我沒有異議。

  我覺得所謂的浪漫主,在楚漢時期實質上是不同的,首先,以屈原為代表的屈騷傳統形成,在社會層面是生產力相對地低下的結果;但在以漢賦、畫像石、壁畫等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卻是生產力相對發達的結果。由于南中國的特殊地理環境和政治存在,使得其“依舊強有力地保持和發展著絢爛鮮麗的遠古傳統”,“保留著遠古傳統的南方神話——巫術的文化體系”。所以就屈原作品,單從審美角度,撇開所謂的政治抱負和苦惱來看,“美人香草,百畝芝田,芰荷芙蓉,芳澤衣裳,望舒飛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八龍婉婉……”如此等等無不是在這種基礎上保留而來的浪漫手法;漢代由于其政治體制的強大,生產力的發達,使得人們將更多的關注視角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來,“你看那長袖善舞的陶俑,你看哪奔馳的馬,你看那說書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圖景,你看那車馬戰斗的情節,你看那卜秋千壁畫中的人物動物的行進行列……”,可見漢代的浪漫主義更是根植于由對自我的信任和戰勝自然的雄心引發出來的一種“現實浪漫”情節,是一種帶有“古拙”的浪漫。而正是這種“古拙”使得漢代的藝術的運動感、速度感、韻一律感變現突出,在這種由于“古拙”而導致的“自一由 ”中彌漫著浪漫主義情調。所以從這樣一個層面就可以探討出楚漢浪漫主義的另一個差異的地方即審美內涵上的不同,楚的浪漫主義更多的根植于脫離現實的.神話思想和神秘主義,我將其稱之為“神秘的浪漫主義”;而漢代的浪漫主義則更多的根植于人類思想征服心態和對生活的真切感受的基礎上,我將其稱之為“現實的浪漫主義”。雖然李澤厚先生在論述漢代藝術所體現的浪漫情調與遠古圖騰的區別,但是并沒有清晰闡述不同社會現實環境和思想意識形態下所導致的不同的浪漫主義的區別。所以我覺得在這個角度上,對浪漫主義的闡述,可以將遠古圖騰歌舞和楚域屈騷傳統,將漢代畫像石、壁畫、漢賦藝術和盛唐詩歌、明清的浪漫洪流加以比較來探尋浪漫風格產生的兩種不同的內在線索和精神實質。如在《美的歷程》中李澤厚先生在“佛陀世容”部分中以“悲慘世界”、“虛幻頌歌”、“走向世俗”對魏晉,初、盛唐,晚唐、宋以及延伸至明的宗教文化的論述。

  三、宗教藝術與詩人之死

  在對“佛陀世容”的三個部分的探討中,李澤厚先生給我們提一供了一個以歷史眼光觀察藝術現象的視角。在這一部分的閱讀中,李澤厚先生也引發了我對藝術家自一殺命運的思考,我固執地認為這也應該是美學研究的一部分。為什么會由此聯想到這樣的問題上來,主要是因為在李澤厚先生在對宗教藝術的探討中,將三個時代人們對于宗教的不同認識而導致的不同總宗教文化中,我覺得在歷史進程中,我們無法擺脫宗教文化的影響,雖然進入現代社會甚至是所謂的“后工業化時代”,宗教被解構,但是我認為,這是根本無法可以解構和回避的問題。在現代社會,扎根太深的宗教文化意識,不管你是否承認,即使你覺得自己已經擺脫了宗教,但是宗教意識早已在意識形態層面轉化為對生存信念的探尋這一永遠困擾藝術家的問題。從另一種角度關照世界,顛覆傳統的現代主義以及解構一切的后現代主義同樣也在一直思考這個問題,但是人生意義的價值問題一直以來是一個及其復雜而困惑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的思考上,不管是西方古希臘宗教傳統和猶太—基督教精神,還是中國道家思想,都得出來一個命題,這就是現世本身沒有什么意義可言。正是這種無法擺脫的宗教思想導致了中外歷史很多藝術家(特別是詩人)的自一殺。中國的超脫主義和西方的救贖主義在這個層面上似乎解決了人類的生存困境問題,但是正如劉小楓在《拯救于逍遙》中所說,“超脫主義并不倡導自一殺,但所有的超脫主義、厭世主義在邏輯上都無法避免肯定自一殺”。既然現實本無意義可言,但是對意義的執著追尋又讓這些藝術家們無法陷入了這樣同一個悖論中,向世界索求意義、賦予世界以意義成為了詩人的使命所在,但是在思考生存狀態的焦灼思考中,又因為無情的現實和常人的無法理解讓詩人繼而陷入了一種虛無主義的信念缺失狀態。既然生存的信念不復存在,自一殺就是一個合情合理的方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寫道:“因為人類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僅僅單純地活著,而在于為什么活著。當對自己為什么活著缺乏堅定的信念時,人是不愿活著的,寧可自一殺,也不愿留在世上,盡管他的四周都是面包一皮”。屈原、葉賽寧、茨威格、馬克吐溫托勒、普拉斯、馬耶科夫斯基、法捷耶夫、顧城、海子……繼續羅列我們會發現一串驚人的名單。劉小楓說:“詩人自一殺不是日常事件,而是信仰危機事件。”那么我想這一連串自一殺藝術家的名單是否也可以在另外一個角度構成一段痛苦的“美的歷程”?

  四、藝術大師與審美個體

  在《美的歷程》“宋元山水意境”部分中,李澤厚先生探討了五代和北宋的“無我之境”和元代到明清的“有我之境”。所謂“無我”,“不是說沒有藝術家個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說這種情感思想沒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時藝術家在創作中也并不自覺認識到”;而“突出強調筆墨”的“有我之境”側重于“如何通過或借助某些自然景物、形象以筆墨趣味來傳達藝術家主觀的心緒觀念”。不管是“無我之境”還是“有我之境”,其實都是藝術家們的內在信仰信念在作品上的具體表現和現實延伸。和上面由“佛陀世容”引發的詩人之死的問題相關聯,藝術家同樣是在一種生存理念的指導下來進行藝術創作,除卻直觀上的審美快十感外,在“美的歷程”中,如何通過呈現在眼前的藝術作品來深度挖掘潛藏在背后的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來探究處于這樣的意識形態中的藝術家的特殊思想狀態顯得更有價值。馬克思關于美學的歷史的觀點就是強調這樣一個審美態度。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中處處滲透著這種思考和態度,在十個部分的闡發中都以歷史的關照和意識形態的探尋為出發點,從而更加深刻的讓我們了解到在這段歷程上各個時期不同美學思想和審美態度。

  在結語部分,李澤厚先生在討論關于諸如此類的“巡禮”的探究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對藝術客觀規律的探尋的意義時說到:“只要相信人類是發展的,物質文明是發展的,意識形態和精神文化最終(而不是直接)決定于經濟生活的前進,那么這其中總有一種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在通過層層曲折渠道起作用,就應可以肯定”。這種規律的探尋的意義所在,我是贊成李澤厚先生的看法的,但是在現代社會的生存狀態下,我似乎懷疑人類的思想狀態的發展歷程,關于藝術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各個層面上的問題,從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近現代叔本華、尼采、喬伊斯、普魯斯特等等,為何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中達到了如此的高度?他們何以以超越時空的眼光看到了現在甚至以后,而我們卻一直在這些偉大的哲人、藝術家的神圣形象中不斷摸索,像李澤厚先生所說我們對于生產力和藝術發展之間關系規律的認識,我覺得這不免是緊密聯系現實,與現實存在的社會學相結合的思考成果,但是諸如以上那些藝術家的美學思想和審美規律我們現在又真正認識多少呢?從現代派的沉重崛起到后現代的解構,我們并不是達到了一種理解前人偉大思想前提上一次超越,而是更多立足于意識形態和社會現實狀態相結合基礎上,從另一個層面的突破,如現代派的喬伊斯等人,他們給我們的不是對前人偉大藝術家的明晰理解,而是在另一個層面和他們一起又為我們豎一起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

  “人性不應是先驗主宰的神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它在審美心理上是某種待發現的數學結構方程,它的對象化的成果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form)。這也就是積淀的形式,美的形式”。在美學層面上,李澤厚給人性的定義也說明了我們因該以怎樣一種姿態去對待藝術、對待生活中和意識中的美,正像李澤厚先生在最后所說的,《美的歷程》也告訴我們——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12

  暑假要求閱讀一本書,我選擇了《美的歷程》。拿到這本書,看著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書籍一樣,可以從封面猜到一些關于文字內容的信息,充滿了神秘感。在還未打開書之前,先了解了一下大家對這本書的認識:

  馮友蘭說過“它是一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是一部中國文學史,是一部中國哲學史,是一部中國史。”也有人問過:“這是一本專論?不是。這是一本通史?不是。這是一本散文?不是。這是一本札記?不是”。其實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本很難歸類的書,可以是一本思想書,也可以是一本美學書,因為它包含了很多哲學分析和美學介紹,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歷史文獻在內。

  作者李澤厚本人是這樣認為的:“大部分的歷史論著把很活潑的文藝創作僵化成死板的東西,許多文學史與藝術史把文藝創作割碎了。我認為不管是藝術、文學還是美學,都離不開人的命運,也離不開歷史。”所以,它就是一場美的歷程而已。

  說實話,這本書初讀起來有些晦澀和吃力,很難走進去。翻了幾頁之后,合上書,似乎什么都沒讀,內心深處又似乎被狠狠的觸動了一下,腦海里涌現出前所未有的畫面,似雜亂,又似清晰。于是繼續打開書,隨著文字一行行的轉換,一幅幅畫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躍在眼前:遠古時代的'龍飛鳳舞、青銅時代的獰厲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的人文風度、佛陀的悲慘世界、盛唐的奪目燦爛、中唐的韻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藝海洋。

  李澤厚先生沒有用傳統的歷史書般的傳統介紹,它是從陶器、青銅器到鐵器,從詩詞、歌賦到文學,從雕塑、繪畫到建筑,李澤厚先生把美與文學,美與歷史,美與哲學始終結合在一起,讓藝術的美感遜色于生活內容的欣賞,讓高雅的趣味讓路于世俗的真實。正如書中寫的“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傳大成果”。

  在美的歷程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所有的這些美的作品中,展現的永遠是當時最真實的生活。這些已經逝去的,存在的,即將到來的,每一種美,都將沉淀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一場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13

  在我的認知中,幾乎所有學中文的同學,每個人都要讀一讀李澤厚先生所著的《美的歷程》。李澤厚先生的這本書,兼具宗白華的才氣和朱光潛的理性,靜下心來讀完這本書,感覺受益良多。總體來說,這本書給我兩個印象:“硬”與“軟”,淺談一二。

  《美的歷程》這本書“硬”,“硬”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實力硬”,另一個方面是難于攻讀。

  “實力硬”,李澤厚先生這本書內容將中國美學、文學、哲學、歷史交融合一。書中不僅僅有青銅饕餮獰厲的美、更有盛唐音樂性的美,內容十分豐富,包羅萬象,同時也將中國五千年的.文學及哲學貫穿。200頁的書籍闡釋600頁的內容,不得不說李澤厚先生這本書“實力硬”。此外就是“難讀”,我認為有兩個緣由:一是因為這本書是李澤厚先生從宏觀角度對我國的文化藝術進行把握,是一本描述概括精煉的一本書。二是因為大多數人讀完僅僅獲得一個雖籠統卻并不模糊的印象。

  《美的歷程》這本書另一個印象就是“美感軟”。其體現在淺和深兩個層次,一個是“美”,二是“韻”。“美”是淺層次,整本書沿著美的這條路線進行,無論是幾千年前的遠古圖騰的美的萌芽,還是新石器時代的漢字線性之美,亦或北魏雕塑展示出的理想之美,都是美的發展,展示出這本書的“美”,是我們通過讀就可以感受到的。“韻”是深層次的美,是需要我們用心去思考,去品悟的一種美,這個“韻”是需要我們去探索的美,淺層的“美”或許不用思考,通過人們簡單的基礎閱讀就可以獲取的,而“韻”是需要我們到一定的層次才可以領悟到的。如儒家思想文化在浩蕩的中國歷史長河中的脈動,亦或著賦比興,亦或者唐詩宋詞中的音韻之美。

  “美感軟”和“實力硬”實際上也是對立與統一的。“硬”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感覺,好比一個健壯的男子肌肉之美,“軟”是一種韻味,一撇一捺都是審美精神上的沖擊,耐人尋味的那種感覺。潛在的美,人人皆可獲得,就像我們冬天遇到雪景,我們隨口贊嘆的:“好美啊”,深層次的美,需要我們思考品味。

  《美的歷程》更像是人們審美提升的一個歷程,認真研讀《美的歷程》,很大程度上能夠讓我們對我國美學史、文學史等有個大概的框架了解,讀罷之后,更重要的事情是我們要有一顆追求美的心,因為美的歷程終將走向未來,我們也要時刻保持著追求美的態度。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14

  她的厚重來自于作者常年構思的一氣呵成,來自于背后凝結的是從原始社會至晚清的整個華夏民族的歷史,來自于其對后世的深遠意義。而其厚重性也決定了我在拜服這本書時的閱讀思路和回顧方法。

  第一遍讀這本書的時候,只覺佶屈聱牙。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讀高中語文的應用文,專業名詞的堆疊、艱澀詞語的累積,讓我覺得壓力倍增。除此之外,文章的內容也極易遺忘。

  但是,在硬著頭皮讀下前兩章之后,我發現李澤厚先生寫的文章是極有邏輯的。首先,目次結構清楚;其次,在具體行文的過程中,邏輯性嚴密。具體來說,這種邏輯上的嚴密就是以唯物視角來觀察、描述、歸因每個時代的美學特征。

  因而,我及時更改了我的閱讀方法。利用電腦制圖軟件,以李澤厚先生劃分的每個歷史時期的不同方面為一個閱讀單元,分別從美學特征、歷史背景、意義影響三個方面去梳理文章內容。在閱讀的時候有目的地去理解歸納文章內容,這樣,每閱讀完一個小節,電腦上就會即時形成關于這一小節的核心闡釋,然后再根據概括下來的核心解釋重新查驗這一小節當中是否有尚未理解的部分,進行二次閱讀、理解。同時,每一章都有3--4個小節,每讀完一章,就可以根據本章各個小節的核心概括快速對本章所描述的歷史時期進行統覽性回顧,進而獲得對本歷史時期美學特征的宏觀把握。接下來,在讀完這十個章節之后,再次回顧,把每個歷史時期的幀節組合起來,按下播放鍵,整個中華民族的美學發展史便連動在一起,極合歷史邏輯地演繹出來。在本書的結語中,李澤厚先生這樣問:“對中國古典文藝的匆匆巡禮,到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難欣賞任何細部的豐富價值。但不知鳥瞰式的觀花,能夠獲得一個雖籠統卻并不模糊的印象否?”我用力點點頭,給出肯定的回答。

  李澤厚先生從歷史、宗教、經濟、政治、思想······來對各個歷史時期的突出美學成就進行了總括式的闡發,讓我對整個中華民族美學的演變歷史獲得了“雖籠統卻并不模糊的印象”。這本書只是一本打開初讀者對中華美學好奇大門的鑰匙,具體的感知還要靠自己去大量閱讀各個歷史時期的史料、文學作品;還要靠自己去博物館欣賞不同朝代的文物之美,來補充本書中沒有刻畫到的“任何細部的豐富價值”。等到自己真正走進了各個朝代,回頭再讀這本書,我想一定是無可言說的酣暢淋漓。

  回到一開始,我為什么說“《美的歷程》是一本厚重的書”。

  其一:這是作者常年構思的一氣呵成。

  據李澤厚先生自己回憶,這本書雖只花了數月完成,但大部分內容都來自從50年代開始陸續記下的筆記。我們知道這本書是1981年首次出版,不難得知,這本書是李澤厚先生30多年積累的勤奮與思考所得。這本薄薄的小冊子記載著從石器時代開始的中國古典文藝史,但它又不只是歷史。因為她包含著作者對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的反思、包含著作者對現狀的疑惑、不滿,甚至憤怒,最重要的、賦予這本書經典價值的地方在于,作者試圖以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其二:這是從原始社會到明清整個華夏民族的歷史。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唯物主義的理性態度去歸因中華美學,展示的不僅是感性的美,更有其內在的歷史邏輯。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回答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點。“以前總覺得‘美’是一個特別抽象的概念,覺得它只存在于我們看到某種事物時瞬間產生的感受。但《美的歷程》給了我一個全新的審美角度,即從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結構、社會觀念、經濟情況、政治情形等角度出發,去審視不同時期不同的‘美’,以及它們之間的演化關系。從這些角度去重新審視這些不同時期的優品,仿佛那層時代的隔膜便被瞬間消融了。前不懂欣賞遠古陶器中粗筒的線條,但如今通過線條看到的`是先民對部落圖騰的信仰,期間蘊含的既是一種爭相殘斗的殘酷,又有著‘與康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恬靜自然,這是一種線條之外的美。”

  其三:這是對今人研究中華美學的方法指導。

  在書中,李澤厚先生說過這樣兩段話:“總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歷史地、具體地去研究和探索便可以發現,文藝的存在及發展仍有其內在邏輯。”“重復一遍,人性不應是先驗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滿足為善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說,它是積淀了理性的感性,積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覺,也就是積淀了內容的形式,它在審美心理上是某種待發現的數學結構方程,它的對象化的成果是本書第一章講原始藝術時就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是的,無論什么時候研究美學都不能脫離產生美學的歷史階段,宏觀地、唯物地、全面地去思考,才能形成科學、完整地美學認知。

  因而,我認為,李澤厚先生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就是以唯物視角去研究中華美學。我也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全書印證了該觀點(附件即是我自己對全書的歸納)。這本美學入門讀物對我們當代學生來說,不僅是對中華美學的一次宏觀認知,也是對我們今后進行學習和研究美學的專業方法指導。今后,我將以在本書中總結而來的閱讀方法為舵盤,駛向書的海洋。

  “俱往矣,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我們對于美的歷程,才剛剛開始而已。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15

  暑假要求閱讀一本書,我選擇了《美的歷程》。拿到這本書,看著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書籍一樣,可以從封面猜到一些關于文字內容的信息,充溢了神奇感。在還未打開書之前,先了解了一下大家對這本書的相識: 馮友蘭說過“它是一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是一部中國文學史,是一部中國哲學史,是一部中國史。”也有人問過:“這是一本專論?不是。這是一本通史?不是。這是一本散文?不是。這是一本札記?不是”。其實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許多人認為這是一本很難歸類的書,可以是一本思想書,也可以是一本美學書,因為它包含了許多哲學分析和美學介紹,也包含了許多文化探討的歷史文獻在內。

  作者李澤厚本人是這樣認為的:“大部分的歷史論著把很活潑的文藝創作僵化成死板的東西,很多文學史與藝術史把文藝創作割碎了。我認為不管是藝術、文學還是美學,都離不開人的命運,也離不開歷史。”所以,它就是一場美的歷程而已。

  說實話,這本書初讀起來有些晦澀和吃力,很難走進去。翻了幾頁之后,合上書,好像什么都沒讀,內心深處又好像被狠狠的觸動了一下,腦海里涌現出前所未有的畫面,似雜亂,又似清楚。于是接著打開書,隨著文字一行行的轉換,一幅幅畫卷模糊又清晰的跳動在眼前:遠古時代的龍飛鳳舞、青銅時代的獰厲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的人文風度、佛陀的凄慘世界、盛唐的奪目絢麗、中唐的韻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藝海洋。 李澤厚先生沒有用傳統的歷史書般的傳統介紹,它是從陶器、青銅器到鐵器,從詩詞、歌賦到文學,從雕塑、繪畫到建筑,李澤厚先生把美與文學,美與歷史,美與哲學始終結合在一起,讓藝術的美感遜色于生活內容的觀賞,讓高雅的'趣味讓路于世俗的真實。正如書中寫的“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傳大成果”。 在美的歷程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全部的這些美的作品中,呈現的恒久是當時最真實的生活。這些已經逝去的,存在的,即將到來的,每一種美,都將沉淀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一場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16

  中國現代美學著作《美的歷程》是由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先生撰寫的。李澤厚先生,出生于1930年6月。1954年畢業于北大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全國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李澤厚成名于五十年代間的美學問題論戰,被稱為當時美學三派之一(另二派為朱光潛、蔡儀)。其美學特色是現代哲學觀念與傳統文化精神的融合。他曾經以注重主體性實踐哲學,崇尚"人化"的"主體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在當代中國的美學界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李澤厚先生著述頗豐,主要的學術著作有以下幾類。第一類為美學類,包括《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等。《美的歷程》是對中國數千年的文學藝術所作的綱領性的宏觀美學把握,提出了諸如"龍飛鳳舞"、"獰厲的美"、"儒道互補"、"人的主題"、"市民文藝"等重要的哲學觀念,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美學思想具有深刻意義。

  《華夏美學》則從傳統理論出發,認為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傳統美學構成了華夏文化的主流,并且深入探討了華夏文化強調理欲交融的非酒神性特征。《美學四講》是作者美學思想的系統論著,他通過"積淀""文化心理結構"等話語,闡釋了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觀,建構起作者本人的人類學本體論哲學,回應了國外各派哲學美學思想。李澤厚先生的第二類著作為哲學類,包括《批判哲學的批判》、《我的哲學提綱》等兩種哲學著作;第三類為思想史類,主要有《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中國現代思想史論》三種思想史論著作。總之,李澤厚先生在美學:哲學和思想史研究諸方面進行其深化,他的有關"主體性"的理論和"心理積淀"、"文化心理結構"等學術概念,對于我國的文化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引發了新時期美學,文學理論的更新和突破,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界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

  《美的歷程》是一部小書,篇幅不過十幾萬字;《美的歷程》又是一部大書,它考察了從遠古圖騰到明清繪畫、工藝等數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展。它不僅在李澤厚先生的各種著述中,而且在中國美學論著中都是極有價值的一本著作。它從文化審美心理學的角度重審了藝術和意識形態的關系以及互相的作用和反作用。它探索了藝術風格變異的深層原因以及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類型。它通過對藝術史的研究從人文的角度思考了"人性"問題,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表達的,人性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就是說,它是積淀了理性的感性,積淀了想象、感情和知覺"。作者認為,藝術作品永恒性的秘密在于它蘊藏了也提供了人類心理共同結構的秘密。心理結構創造藝術的永恒,永恒的藝術也創造體現人類流傳下來的社會性的共同心理結構。這也正是這本書所討論的美的心理結構,美的形式。李澤厚先生重視研究藝術作品中"人"的問題,對于主體和人文現象的尊重,對于歷史和社會心理積淀的研究,是目前研究中國文學藝術史以及思想哲學史的極其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新時期中國美學研究以及文藝理論的重要突破之一。

  《美的歷程》根據作者的思想構架展開。即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轉變并非藝術本身決定,歸根到底仍然是現實生活,放而考察一個時代的文藝,必先考察那個時代的社會政治。全書分為十章,每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門類的發展。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系起來作概括地分析與說明。全書共分為十個章節。第一章為"龍飛鳳舞",論述了遠古圖騰、原始歌舞、陶器圖案的有意味的形式三方面的內容,研究了遠古時代原始的審美意識。作者認為圖騰歌舞分化為詩、歌、舞、樂和神話傳說,各自在以后取得了獨立的性格和不同的發展道路。第二章為"青銅饕餮",論述了青銅時代獰厲的美,線的藝術,以及藝術從巫術和宗教的籠罩下的解放,青銅禮器逐漸從祭祀風格中解體從而接近了生動的現實生活面貌。第三章為"先秦理性精神",論述了儒道互補,賦比興原則,以及體現實踐理性精神的建筑藝術三個問題。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儒道互補,作者認為從表面上看來,儒道是離異而對立的,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樂觀進取,一個消極退避。但實際上它們剛好相互補充而協調,因為"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經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補人生道路,而"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闕"也成為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常規心理及其藝術意念。而且,莊子盡管避棄現世,卻并不否定生命,更是對自然生命抱有尊重和珍惜的態度,所以,作者認為老莊道家是孔學儒家的對立的補充者。兩者在藝術上的關系也是結合為一體的,儒家體現了藝術為政治服務的實用功利,道家則體現了人與外部對象的超功利的審美關系。

  第四章為"楚漢浪漫主義",論述了屈騷傳統,漢代神話與歷史以及與現實的"琳瑯滿目的世界",以及漢代藝術的"氣勢與古拙"的基本美學風貌。第五章為"魏晉風度",論述了人的主題,文的自覺,阮籍與陶潛的三方面問題。作者認為魏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變化時期,是中國前期封建社會的正式揭幕。這種社會變遷使得煩瑣迂腐的兩漢經學垮臺,代之新的世界觀人生觀,也就是人文的覺醒。作者認為《古詩十九首》里的"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飄塵"等音調都抒發了一種對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傷和沉郁。人的覺醒即是人的主題的重要審美體現。第六章為"佛陀世容",分為悲慘世界、虛幻頌歌和走向世俗三小節,論述了宗教藝術逐漸從悲的精神走向中國百姓的人情世態大團圓,宗教體現在壁畫上的世俗化的審美方式等問題。第七章是"盛唐之音",分為、音樂性的美、杜詩顏字韓文這三個小節。作者認為盛唐藝術在李白的詩歌上奏出了最強音,李白詩歌不僅僅是描寫青春、江山、邊塞,而且是笑傲王侯,蔑視世俗,縱論人生。李白詩歌集中體現了盛唐巔峰知識分子的無所拘束的心態,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交響詩的頂峰。第八章為"韻外之致",論述了規范化格律化的中唐文藝,審美內容和審美形式的內在矛盾,以及蘇軾的意義。第九章為"宋元山水意境",論述了宋元山水畫的從無我之境,細節忠實和詩意追求,以及到有我之境的美學問題。作者認為北宋山水畫給予人們的審美感受寬泛,豐滿而不確定,有一種"可游可居"的自然與生活的關系。第十章為"明清文藝思潮",論述了市民文藝、浪漫洪流、從感傷文學到《紅樓夢》、繪畫與工藝這四個問題。作者認為這個時期的戲曲小說所傳達的社會意義是史無前例的,其大膽揭露社會矛盾,體現人世悲苦的關懷,以及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哲學思想的涌現都是極為重要的。浪漫主義變易為一種像《桃花扇》、《長生殿》和《聊齋志異》那樣的感傷文學,而《儒林外史》則成為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因此,明清文學所體現的.世態人情,悲歡離合是中國古代文藝史上最為綜合和深刻的時期。以上這十章內容就是李澤厚先生《美的歷程》的大致脈絡和基本內容。

  作者從"自然的人化"的觀念出發,提倡"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之說,全書結構嚴密、氣魄恢宏,不單回應了現時流行的中外各美學流派,而且從哲學高度統一了社會與自然,探討了美與人的本體存在、美感與心理情感的"數學方程式"等問題,并提出美學與人類命運關連的前景。讀之使人神馳千年,邀游于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領略一個又一個時代的藝術精神。對于李澤厚的《美的歷程》的出版,部分學人給予了積極的肯定和評價:例: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從歷史的宏觀角度理出了中國美學思想獨立發展的來龍去脈。美學討論促進了文學理論批評美學水平的提高。--《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李澤厚流傳甚廣的《美的歷程》一書所要揭示的,正是可以使人們直接感觸到中華民族的心靈的歷史。因此,一部藝術史并不單純是一部形象化的社會生活的歷史,而首先是一部打開了的心靈史,是人類曾經精神地生活過的確證。而藝術的永恒性的魅力,也不單在它的認識價值,而主要在于它能把時間凝凍起來,成為一個永久的現在:過去的成了現在的體驗,異域的成了家園的感觸。李澤厚的這些美學觀點,極大地影響了今日人們的文學史和藝術史研究。作者以簡潔有力、極為濃縮的文筆,旁征博引,娓娓而談,引領讀者通過仔細閱讀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輝煌的美學宮殿。--著名學者于傳勤《美的歷程》是中國美學的經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澤厚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玲瓏剔透地展現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情,如斯親切,更具體地顯現出中國這段波瀾壯闊的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的魅力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的話,是關涉中華民族精神的命運。它表明了從孔孟老莊思想的建立到以《紅樓夢》為標志的儒道思想的沒落。其中具體地顯現在屈原、陶淵明、李白、蘇東坡這些人身上。中華民族精神的命運是由"天人合一"所規定的。儒家、道家以及以后的禪宗都是這樣一個"天人合一"不同維度的闡述。它們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這樣,使中華民族區分于其他民族。例如,那些沒有擺脫原始文化的種族仍沉浸于萬物有靈的迷信之中,同時,那具有基督傳統的西方相信天是上帝的圣殿,地是人們的住所。但是中國人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揭示的是另一種境界,即人生存于天地,賞玩于山水,并寄情于自然。它貫穿于中國哲學、文學和藝術之中,并成為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態度。這個"天人合一"規定了中國精神的整個歷史。先秦的開端、盛唐的繁榮和晚清的沒落正是此一命運的不同形態。它從文化審美心理學的角度重審了藝術和意識形態的關系,探索了藝術風格變異的深層原因,以及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類型,并且通過對藝術史的研究,從人文角度思考人性問題。作者認為人性是感悟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像和理解。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17

  我以前很自信的認為,自己明白了美麗的真諦;美只是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美是冷峻而遙不可及的;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靜靜散落的身影。然而鏡中花,水中月,需要靜靜地欣賞……

  浮華的城市,斑駁的光影,闌珊的燈火,如晝的黑夜,喧鬧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讓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楊柳岸,還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寧靜的月光,還是午夜夢回,故鄉依舊的悠然?于是,走進《美的歷程》,走進美的記憶,感受美給予心靈的寸寸溫暖,完成了心靈一次矛盾而充實圓融的洗禮……

  鳥瞰著美伴隨著實踐流淌年華的痕跡,漸漸發現,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現,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現,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后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彌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美的歷程》終于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事看見自己的內心的感動。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升華,真正得富有一種動態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一剎那的感動,在千年風霜中永恒……我浮躁的心終于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于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里陰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 18

  中學時讀李澤厚《美的歷程》,看到作者在青銅禮器一節引用了一句話:“有虔秉鉞,如火烈烈”,語出《詩經·商頌》,描繪戰士出征的殺伐雄心。也許是覺得這種狀態有如高三,筆者便把這句話寫下貼在桌上,半是激勵半是調侃。本以為久遠的詞句太過晦澀難宣,卻未料穿越千年,見字如面。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正因如此,有虔秉鉞,如火烈烈,是見者心火烈烈。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由克乃夫·貝爾提出,此觀點否定再現,強調純形式的審美性質。從人首蛇身圖案中,便能得到美的意味。蛇身貼服地面,微微彎曲,粗陋原始,唯有人首預示著它將作為中國西部、北部、南部很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一個主要的圖騰旗幟而高舉飄揚。離開了繪就人首蛇身的線條,便無意義與美;離開了圖騰的意義,人首蛇身圖案也不成其為美。

  圖騰稚拙,青銅獰厲。情感被火焰燃燒熔化,澆筑成巨大的青銅符號,渺小蒼生被宛如幽冥的原始宗教情感驅策,跪伏于獰美的禮器之前。今人唯有在想到這一層意義時,方懂得了青銅的冷與重。

  而后形而下之器,發展演化為形而上之道。青銅留存千年,原始宗教情感卻漸漸淡去,情感、觀念、儀式這宗教三要素,由孔子引導和消溶在世間關系和現實生活中。荀子又將孔子世界觀中的懷疑論因素和人生看法發展為《易傳》的樂觀進取的無神論,另方面則演化為莊周的`泛神論;孔子時代對氏族成員個體人格的敬重,一方面發展為孟子的宏大人格志向,另方面也演化為莊子的遺世絕俗的獨立人格志向。無論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猛不能屈”的鏗鏘鐵誓,還是“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的縹緲清談,都將深意蘊于文字間,寄于文字外。后來者如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忠君愛國式倫理政治觀點、韓愈“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的半哲理的儒家信念、顏真卿“忠義之節,明若日月而堅若金石”的卓越人格,無不昭示美學規范中兼有內容與形式兩方面。 溯源到上古,延長至今朝,以“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為筏,擺渡過時間的大風大浪,筆者潦草地見證了一場美的歷程。稍作休息,兩岸風景映入眼底。符號、線條等形式本身輕簡,卻因沉淀了社會內容而有了萬鈞之重。今人或缺少了一些民族記憶,太過信任也太過依靠所謂的理性與科學分析,也就缺失了那分先于理性也先于感知的情感受動。筆者無意鼓吹情大于理,只是希望今人在面對久遠的文明之美時,添上一些以民族記憶為基底的純粹審美。 就如那場千年前的征伐之戰,將士秉持斧鉞,自詡正義之師,又畏馬革裹尸,由是心焦似火,烈烈不息。絕非消弭在八個字間的前朝硝煙,而是灼燙聞者胸口的此刻心焰。

【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相關文章:

美的歷程讀書報告范文3700字05-01

《戰略歷程》的讀書報告06-26

《難忘的歷程》音樂教案06-22

考研的心路歷程總結06-16

影視藝術產生與發展的歷程教案06-23

我國導游事業發展的歷程及總結06-21

時間有感,我的心路歷程04-26

小學備課發展歷程總結范文07-13

大學生暑假園區發展歷程和現狀調研報告范文07-08

用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