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2014屆高三第四次月考語文試卷
湖南省株洲市2014屆高三第四次月考 語文試卷
時量:150分鐘 滿分:15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字形和加點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宣泄 真知灼見 銅臭xiù 一哄而散hōng
B.精萃 煥然一新 親家qìng天遂人愿suì
C.針砭 美侖美奐 蠻橫hèng 順蔓摸瓜wàn
D.青睞 出其不意 恫嚇dòng 少安毋躁wú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昨日,《爸爸去哪兒》節目再創同時段收視紀錄,眾位明星爸爸成為近段時間炙手可熱的明星。
B.借書最忌全書一套借去一本,而且久假不歸,使全書成為殘本。
C.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頭發卷曲,身材苗條,好似芝蘭玉樹。
D.局里新的領導班子注重務實和創新,一上臺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且雷厲風行,做什么都倚馬可待。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語意明確的一句是
A.上周六在尼克斯隊與湖人隊的交鋒中,林書豪憑借其職業生涯最杰出的表現,不僅搶走了科比的風頭,成為全場最佳球員,還讓科比認識了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B.李克強總理11月30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關于青島11-22重大石油爆炸事故處理,研究部署對遇難者家屬的安撫工作。
C.2012年春晚主持陣容打破了慣常的組合模式,改用“四男二女”組合,刻意拉大了主持人的年齡跨度和風格搭配。
D.發生在甘肅正寧的校車事故,讓每一個中國人在這個冬季倍感寒冷,關于校車的各種討論不絕于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發源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國文化有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 , 。 。 , 。 。
①玉在喪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神秘的宗教意義
②取材于自然,琢磨于宮苑的玉制品被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征
③更是中國人的偉大創造
④因此,玉是東方精神的物化體現,是中國文化傳統精髓的物質根基
⑤把玉的自然品質作為“君子”應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頌
⑥成為維系社會統治秩序所謂“禮制”的重要構成部分
A.①③⑤②⑥④ B.②⑥①⑤③④
C.④⑤②③①⑥ D.⑤②⑥①③④
二、文言文閱讀(22分。其中選擇題12分,每小題3分;翻譯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
《金石錄》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甫①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見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訛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②之民也。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后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③。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帙。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涂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涂金刺繡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刓闕④、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于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今日忽閱此書,如見故人。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裝卷初就,蕓簽縹帶,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節選自李清照《<金石錄>》后序)
【注】①趙侯德甫:指趙明誠,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趙明誠曾為萊州等地太守,故稱“侯”。②葛天氏:傳說中的遠古帝王。③鉛槧(qiàn):古代文具。鉛為鉛條,可書寫;槧為木板,可書文字。④刓(wán)闕:磨損殘缺。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始歸趙氏 歸:回家
B.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 質:典押
C.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 信宿:連宿兩夜
D.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 重:即“再”,重復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竭其俸入以事鉛槧 則或咎其欲出者
B.為飲茶先后公為我獻之
C.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7.下列對文中畫 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B.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C.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D.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8.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有錯誤的一項是
A.本文介紹了《金石錄》的內容及成書過程和目的,同時回憶了她婚后三十四年間的憂患得失,詳寫了夫婦早年的生活經歷、集書經過,重點描敘了金兵侵宋,兵荒馬亂,圖書散失的情況。
B.本文涉及的時間和空間跨度都很大,事件繁多。作者以時間為序把歷歷往事構織成一條縱向的明線,以“得之艱而失之易”為主線,貫穿全文。
C.深入體味,作者還隱置了一條以夫妻感情為經的暗線,采取路隨峰轉的手法,讓暗線與明線表里同行,渾然一體:慨嘆金石書畫“得之艱而失之易”是結構主線,睹書懷人、撫今追昔是情感暗線。
D.文本對比手法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得之艱”與“失之易”,二是收集二十多年與損失幾年時間,三是得藏品的歡愉與失藏品的痛苦,四是成書前的恩愛苦樂與成書時的孤獨慘怛等。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4分)
譯文:(2)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3分)
譯文: (3)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3分)
譯文:三、古代詩歌鑒賞和古詩文默寫(13分)
1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隴頭吟 王維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①。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余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②,節旄落盡海西頭。
[注] ①“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為主征戰殺伐之星。②“典屬國”指掌管歸附的少數民族事務的官,品階不高。
(1).這首詩主要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法?(2分)
(2).概括此詩三個人物的典型生活場景,并簡要分析本詩的思想感情。(6分)
11.古詩文默寫。(5分,每空1分)
(1)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以手撫膺坐長嘆。 (李白《蜀道難》)
(2) ,此時無聲勝有聲。(白居易《琵琶行》)
(3)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善假于物也。(荀子《勸學》)
(4) ,盡西風,季鷹歸未? (辛棄疾《永遇樂》)
(5)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司馬遷《廉藺列傳》)
四、現代文閱讀(論述類、實用類)閱讀(10分,其中簡答題4分,選擇題6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小題。
詩與直覺 朱光潛
①無論是欣賞或是創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這里“見”字最緊要。凡所見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詩的境界。一種境界是否能成為詩的境界,全靠“見”的作用如何。
②詩的“見”必為“直覺”。有“見”即有“覺”,覺可為“直覺”,亦可為“知覺”。直覺必須是對于個別事物的知,“知覺”必須是對于諸事物中關系的知,亦稱“名理的知”。例如,看見一株梅花,你覺得“這是梅花”,“它是冬天開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來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覺到的是梅花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就是它的意義”。意義都從關系見出,了解意義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為B”公式表示出來。認識A為B,便是知覺A,便是把所覺對象A歸納到一個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無意義,必須與B、C等發生關系才有意義。我們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須把A當作一塊踏腳石,跳到與A有關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覺對象除開它的意義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將全副精神專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時你仍有所覺,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的“意象”。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
③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它是“直覺的知”的內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容。比如說崔顥的《長干曲》①,你必須在一頃刻中把它所寫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鮮的圖畫,或是一幕生動的戲劇,讓它籠罩住你的全部意識,使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在這一頃刻中你不能同時產生“它是一首唐人五絕”、“它用平聲韻”、“橫塘是某處地名”、“我自己曾經被一位不相識的人認為同鄉”之類的聯想。這些聯想一發生,你立刻就從詩的境界遷移到名理世界和實際世界了。
④這番話并非否認思考和聯想對于詩的重要。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聯想,至于思考愈周密,詩的境界愈深刻;聯想愈豐富,詩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聯想時,你的心思在旁馳博騖,決不能同時直覺到完整的詩的境界。思想與聯想只是一種醞釀工作。“直覺的知”常發展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釀成“直覺的知”,但決不能同時進行,因為心本無二用,而直覺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視。讀一首詩和作一首詩都常須經過艱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貫通,全詩的境界于是像靈光一現似的突現在眼前,使人心曠神怡,忘懷一切。這種現象通常被人稱為“靈感”。詩的境界的突現都起于靈感。靈感亦并無神秘之處,它就是直覺,就是“想象”,也就是禪家所謂的“悟”。
⑤一個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覺中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就還沒有完整的形象,就還不成為詩的境界。一首詩如果不能令人當作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看,那還有蕪雜湊塞或空虛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詩。古典派學者向來主張藝術須有“整一”,實在有一個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讀者心中能成為一種完整的獨立自足的境界。(本文有刪改)
【注】①崔顥《長干曲》(其一):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12、根據文意,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事物之間存在著聯系,從事物間的聯系中概括出來的意義,都不屬于“直覺”。
B、“知覺”可用“A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沒有意義。
C、靈感就如同禪家所說的“悟”一樣,常常突現于眼前而非艱苦思索的結果。
D、在古典派學者看來,“獨立自足的境界”應當包含在藝術須有的“整一”之中。
13、下面對詩的賞析,符合“直覺的知”的一項是
A、在欣賞《詩經·關雎》時,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
B、在欣賞杜甫《望岳》時,感覺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偉壯麗。
C、在欣賞李白《將進酒》時,體會到了詩人不得志的激憤和縱情享樂之情。
D、在欣賞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時,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
14、“見”升華為“詩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內容?(4分)
五、現代文(文學類)閱讀(21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題。
趙孟頫,開放在元朝的那朵無主桃花
冬夜讀金元詞,盡管窗外有凜冽的風刮過,然意識里竟沒有寒意。境由心生,大概我只顧著他和他的管道升了。
可讀到趙孟頫那一句“無主桃花開又落,空使人愁”,便再也讀不下去了。我仿佛聽到一聲輕輕的哀嘆,帶著無奈和愁怨,從這位南宋末世皇孫凄惶郁悶的胸腹中游絲般吐出來。
趙孟頫在家中排行老七,是庶出之子。趙孟頫的父親趙與告,戶部為官,善詩文、富收藏。趙孟頫五歲開始習書學畫。然而天有不測風云,11歲時父親去世,原先的富足急轉直下。1279年,二十四歲的他更是一夜之間由宋室貴胄變成了亡宋遺室,成為元人眼中的“南人”,賦閑家中。
這樣,仕元施政還是隱居鄉野,對趙孟頫來說就是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母親是不甘的,她聲淚俱下地哭訴:你是庶出,父死國變,只有為朝廷所用,你我母子才會有出頭之日啊。但是作為亡宋貴胄去做元朝的官兒,在當時反元情緒高漲的宋室遺逸看來,這簡直就是“失大節”,既有辱門庭又失個人操守。此時的趙孟頫猶如站在刀尖上,這兩難的抉擇要難為死他了。
然而命運似乎格外垂青這位才高八斗的青年。御史程文海搜羅才子名流,于是趙孟頫“被薦應詔”。他抱著“在山為遠志”的宏愿與熱誠,離家別鄉入朝為官,但于心里卻也揣了不舍與不安。
在元朝統治者眼里他是“南人”,縱然通史、博學,善詩文、工書法,卻遭到大臣的妒忌。入仕受挫,郁郁寡歡的趙孟頫發出“昔為水山鷗,今作籠中鳥”的哀嘆。好在他是明智的,窺探了官場的卑鄙與險惡,為躲是非,他攜妻子管道升出任濟南。可魯地也在元人統治之下。趙孟頫終于在1295年的夏秋之交,借病乞歸,回到了闊別多年、朝思暮想的故地——吳興。
隱居鄉野四年,趙孟頫廣結友人,家鄉的佳山秀水,激發了他的創作激情,也使他的藝術修養陡然增高。他畫山水、作花鳥,激情肆意;他沾濃墨,書篆、書隸、書行、書草,樣樣絕倫。他儼然成為江南文人的領袖,許多當地的達官顯貴以結識他為榮。
這期間,他為好友周密畫下了那幅著名的“鵲華秋色”圖。此畫與其說是了卻友人的思鄉情緣,倒不如說是亡宋遺孫趙孟頫對家鄉刻骨銘心的直抒胸臆。圖中的鵲山和華不住山,一個云峰高聳,一個漫圓渾厚,平原上州渚紅樹,蘆荻茅屋,漁網翠柳,也將他一腔的鄉愁潑墨于一紙之上,這難道不是對自己“誤落塵網中”的羞愧和自責嗎?一個朝代的更迭給趙孟頫帶來的豈止是精神的悸痛,揮之不去的還有山河不在的破滅感。
假如趙孟頫的人生軌跡就這樣走下去,也許他內心的傷痛還小一些,然而1310年,57歲的趙孟頫再次奉旨進京。這次應詔赴京的直接原因是皇太子對他產生了興趣,希望用漢文化的“博雅淵深”來藻飾元朝的“太平之美”。一代文宗的命運被輕而易舉地掌控在元朝的統治者手里。
但和上次主動入仕不同,雖然官居一品、出將入相,但趙孟頫總覺得自己充其量是朝廷手中擺弄的“花瓶”,不禁悲從中來。說起來真的是知夫莫若婦,妻子管道升看著日日忙碌的丈夫感慨萬千,填詞道:“人生貴極是諸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吟風弄月歸去休。”
得于妻子的規勸,加之思鄉心切,1319年趙孟頫帶著妻子再一次踏上了歸鄉之路。然而夫人管道升卻病逝舟中,客死他鄉。這讓趙孟頫身心俱疲,萬念俱灰。他再也不看重名利了,一心潛心于佛,經常以書寫經文為精神依托,在平淡中過著最后、也是最彌足珍貴的晚年時光。
1322年,69歲的趙孟頫在觀書作字中走完了一個書畫家矛盾而榮華的尷尬一生。
今夜的我藉著他的風范,讀出一個文人的安心與安逸來。安心為文,安逸為人,不惑之年的我,也在潸然淚下的閱讀和理解中,一步步走向自已的歸途。
(有刪改)
15.為什么說“鵲華秋色”圖是“趙孟頫對家鄉刻骨銘心的直抒胸臆”?(6分)
16.結合全文,解釋文章結尾“安心為文,安逸為人”一句話的內涵。(4分)
17.簡要分析本文行文的特點。(4分)
18.文中說,“冬夜讀金元詞,盡管窗外有凜冽的風刮過,然意識里竟沒有寒意”,結合文章說說作者為什么沒感到“寒意”。你有過類似的閱讀體驗嗎?請聯系自己的閱讀經歷,說說你的體會。(7分)
六、選做題(12分。19、20題任選做一題)
1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12分)
①文之不可絕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諛佞之文,若此者,有損于己,無益于人,多一篇之損矣。 (顧炎武:《日知錄》)
②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而后為之,庶乎其傳也與?《資治通鑒》與《文獻通考》,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后世不可無之書。后世人之書,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傳。所以然者,其視成書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顧炎武《日知錄》)
(1)概括上述材料的觀點。(4分)
(2)對于“經世致用”的觀點,人們歷來有不同的意見,你認為如何?寫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評論。(8分)
20、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12分)
新華網北京10月26日電(記者吳晶)記者26日從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獲悉,經過近6個月的層層選拔與比賽,“首屆全國大中小學生規范漢字書寫大賽”已落下帷幕,比賽全程吸引了約1000萬學生積極參與。
(一)據了解,“首屆全國大中小學生規范漢字書寫大賽”,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首次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全國范圍學生規范漢字書寫比賽。自今年1月啟動以來,全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組織學生參加了比賽,共有708萬學生報送作品參加所在地市、高校比賽,參加學校初選的學生約1000萬人,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賽人數超過500萬。(有27個少數民族的學生參賽)。此外,還有20余位港澳臺地區大學生及來自11個國家的60余位外國留學生參賽。比賽共決出特等獎12名,一等獎91名,二等獎312名,三等獎596名。
(二)今年高校新生錄取工作開始后,陜西師范大學組織8位退休老教授義務用毛筆手寫本科新生錄取通知書。為此,網友贊其“筆端有真意”,并表示希望收藏陜師大的錄取通知書。一群年逾花甲的退休老教授,端端正正地坐在書案前,全神貫注于自己手頭的工作:一筆一劃地用蠅頭小楷書寫著新生的錄取通知書。他們的嚴謹、篤定與超然,恰如炎炎夏日里一絲清涼的風,驅走了塵世的喧囂與浮躁,令人神往。(7月16日《北京青年報》)
(1)請為第一則新聞擬寫一個標題,不要超過25個字。(3分)
(2)你如何看待漢字書寫日益式微?請寫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評論。(9分)
七、寫作(60分)
21.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走在
秋天的田野上
我問老托爾斯泰
一切
成熟了的
都必須低垂著頭嗎?
請根據以上材料,自定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或議論文。
株洲市二中2014屆高三第四次月考
語文參考答案
一、語言文字運用(12分,每小題3分)
1答案:D(A一哄而散hòng;B精粹;C美輪美奐)
2答案:B(久假不歸:指長期借用而不歸還。A炙手可熱:比喻權勢大,氣焰盛,多指權貴氣勢盛,使人不敢接近。貶義詞C本比喻高尚人子弟,后亦用作對優秀子弟的美稱。D倚馬可待:指人的文思敏捷,很快就可以完稿。)
3答案:D(A指代不明:“自己”可指林書豪,可指科比;B成分殘缺:“聽取”后缺少賓語,可補充“意見”或“建議”;C搭配不當:不能說“拉大”不能支配“風格搭配”)
4.答案:B (本文段主要介紹中國“玉文化”的特點。根據語意,第②句和第⑥句講“玉”因其被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成為“禮制”的重要構成部分,應排在前面;再根據第①句中的“也”、第⑤句與第③句中的“更”、第④句中的“因此”等連詞,可以判定各句間的排序應如B項所示。)
二、文言文閱讀(22分。其中選擇題12分,每小題3分;翻譯題10分)
5.答案:A(歸:出嫁)
6.答案:C(而,表轉折,反而,卻;A,代詞,他的;代詞,那些;B,動,作為;介,替;D,代,它;助,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7.答案:D
8.答案:A(文章沒有重點描敘“金兵侵宋,兵荒馬亂,圖書散失的情況”,而是重點在敘述其成書經過)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答案:(我們)得到書、畫以及彝和鼎(這樣的酒器),也摩挲把玩或展開來欣賞,批評上面的毛病,每晚(品評)以燒盡一支蠟燭為標準。(得分點:摩玩,疵病,盡,為率)
(2)答案:在歸來堂中建起了書庫,把大櫥編上了甲乙丙丁的號碼,中間放上了書冊。(得分點:起,簿甲乙,置)
(3)答案:或者天意認為我資質菲薄,不足以享有這些珍奇的物件嗎?(得分點:以,菲薄,尤物)
文言文參考譯文:
以上《金石錄》三十卷是誰的著作呢?是先夫趙德甫所撰的。上自三代,下至五代之末,這些見之于金石鏤刻的文字共二千卷,都校正了錯字異文,進行了汰選和品評,上足以合圣人的道德標準,下能夠訂正史官失誤的,這里都記載了,可以稱得上內容豐富了!
我在建中辛巳年間,嫁到了趙家。明誠當年21歲,還在太學當學生。我們兩家都是寒族,向來清貧簡樸。每月初一、十五,明誠都請假出去,把衣服押在當鋪里,取五百銅錢,走進大相國寺,購買碑文,回到家中,我們面對面地坐著,展玩碑文,自己覺得很像遠古時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樣自由和快樂。曾記得崇寧年間,有一個人拿來一幅南唐徐熙所畫的《牡丹圖》,要二十萬錢才肯賣。當時就是貴家子弟,要籌備二十萬銅錢,也很不容易啊!我們把它留了兩夜,終于因為想不出法子而還給了他。我們夫婦倆為此惋惜悵惘了好幾天。
后來我們回青州故鄉閑居了十年。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富足有余。明誠又接連做了萊州和輜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來,從事書籍的刻寫。每得一本,我們就一起較勘,整理成集,題上書名。我天性博聞強記,每次吃完飯,和明誠坐在歸來堂上烹茶,指著堆積的書史,說某一典故出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猜中與否決定勝負,作為飲茶的先后。猜中了,便舉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懷中,起來時反而飲不到一口。甘心在這樣的環境中過一輩子!所以我們雖處于憂患貧窮之中,而胸中的志愿從沒有屈服過。
收書的任務既已完成,就在歸來堂中建起書庫,把大櫥編上了甲乙丙丁的號碼,中間放上書冊。如需講讀,就拿來鑰匙開櫥,在簿子上登記,然后取出所要的書籍。我有時把書籍損壞或弄臟了一點,他定要給以批評,并責令揩完涂改,不再像過去那樣平易和藹了。我性子實在忍耐不住,就想辦法不吃第二道葷菜,不穿第二件繡有文彩的衣裳,頭上沒有明珠翡翠的首飾,室內沒有鍍金刺繡的家具。遇到諸子百家的書籍,只要字不殘缺、版本不假的,就馬上買下,儲存起來作為副本。于是羅列在幾案上,堆積在枕席間,我們意會心謀,目往神授,這種樂趣遠遠超過聲色狗馬之上。
今天無意之中翻閱這本《金石錄》,好像見到了死去的親人。因此又想起明誠在萊州靜治堂上,把它剛剛裝訂訂成冊,插以蕓簽,束以縹帶,每十卷作一帙。現在他的手跡還像新的一樣,可是墓前的樹木已能兩手合抱了,悲傷啊!從前梁元帝蕭繹當都城江陵陷落的時候,他不去痛惜國家的滅亡,而去焚毀十四萬冊圖書;隋煬帝楊廣在江都遭到覆滅,不以身死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載去的圖書重新奪回來。難道人性所專注的東西,能夠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嗎?或者天意認為我資質菲薄,不足以享有這些珍奇的物件嗎?抑或明誠死而有知,對這些東西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嗎?為什么得來非常艱難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然而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這是人間的常理。因此我以區區之心記述這本書的始末,也想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點鑒戒。
10、(1)對比或反襯;用典(寫出一個給滿分)(2)
(2) 長安少年戍樓看星、隴上行人月夜吹笛、關西老將駐馬流淚。三個生活場景是邊關戰士一生歷程的縮影:少年渴望建功立業、青年在笛聲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淪邊疆掌管少數民族事務。(3分)開篇長安少年戍樓看星,寫出其雄心滿情,渴望效命邊關、建功立業之豪情,格調昂揚;隴上行人月夜吹笛、關西老將駐馬流淚,寫出人物之艱苦悲傷、憂愁滿懷,與上文構成轉折,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寫更鮮明抒發了對邊地生活艱辛而朝廷賞罰不公的慨嘆,言近旨遠,發人深省。(3分)
11、(1)捫參歷井仰脅息 (2)別有幽愁暗恨生
(3)君子生非異也 (4)休說鱸魚堪膾
(5)徒慕君之高義也
12、答案:C
【解析】C項“而非艱苦思索的結果”與原文第4段中的靈感是“都常須經過艱苦思索……”相悖。
13、答案B
【解析】
判斷此題主要來自第3段內容。A項“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C項的“體會到了詩人不得志的激憤和縱情享樂之情。”,D項的“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都屬于“名理的知”。
14、“見”升華為“詩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內容?(4分)
①從“見”升華為“詩的境界”需要用“直覺”見出來。
② 詩的境界的突現都起于靈感。需經過思考之后,豁然貫通,“詩的境界就會像靈光一現似的突現在眼前。
15(6分)(1)畫中的景物,表現了趙孟頫對故鄉田園的思念(2分);
(2)趙孟頫更是借畫中景物抒發朝代更迭帶來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2分);
(3)畫中田園風光的美好,還表達了趙孟頫對自己選擇官場的羞愧和自責(2分)。
16.(4分)答題要點:
“安心為文,安逸為人”,是對趙孟頫晚年生活的概括(或者答:對趙孟頫整個一生的認識和升華)。晚年的趙孟頫終于徹底看透了官場的虛名,不再看重名利,而是以書寫經文為精神寄托,在平淡中度過自己的晚年。(2分)這八個字也是作者獲得的生命啟示,是自我勉勵之詞。(2分)
17(4分)(1)本文以時間為序,記敘了趙孟頫尷尬的一生。
(2)以情帶文,作者運深情于筆端,將記敘、抒情、議論融于一體行文流暢自然,字里行間飽含了對趙孟頫的崇敬之情。
18.(7分)此時此刻,作者的心里只想著趙孟頫和他的妻子,無心關注其他,故而不感覺寒冷。(句意理解2分,闡明自己的觀點3分,聯系事例說明2分。)
19、(1)①文章事業是非常重要的,文章應該有益于世 ②寫文章著書應深思熟慮,不能急功近利。
(2):“經世”:治理世事;“經濟”:經國濟民;“致用”:盡其所用。主張學問有益于國家的學術思潮。經世致用就是關注社會現實,面對社會矛盾,并用所學解決社會問題,以求達到國治民安的實效。這一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講求功利、求實、務實的思想特點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經世致用的思想有利于我們培養勇于用事、致力創新的精神,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
這個題還可以從這個思想的負面影響來作答。
20、(1)首屆全國大中小學生規范漢字書寫大賽”圓滿結束
(2)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屹立于世界的重要載體和象征。但由于網絡等通訊工具的普及,書寫漢字的能力在中國人中逐漸式微,許多人提筆忘字,這是中國文化的悲哀。而振興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漢字并非冷冰冰的記錄工具,它有豐富的意蘊,它所承載的,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情感。陜西師范大學請退休教授用毛筆手寫新生錄取通知書的新聞轟動一時,這正是社會普遍價值觀的表現,重視書寫漢字,是我們全社會的重要課題。
21、作文:按高考要求。
【湖南省株洲市高三第四次月考語文試卷】相關文章:
初三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12-08
2013屆高三高考模擬試卷語文問卷03-20
淮安市淮海中學高三周練語文試卷03-19
江蘇省淮海中學2023屆高三周練語文試卷06-02
小學生一年級語文5月份月考試卷03-19
新版小學二年級語文第三次月考試卷03-19
學年蘇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3月月考測試卷03-19
小學生二年級語文上學期11月底月考試卷03-19
2019年二年級下冊語文第一次月考試卷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