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用文檔>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

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

時間:2024-06-11 18:00:04

關于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通用7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通用7篇)

  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 1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兩化” 互動、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工作會議精神和就業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進兩個“著力”,建設“幸福資陽”,及時分析研判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市農民工就業新形勢、新問題和新思路,確保全市農民工就業穩定,我們于20xx年8—9月在全市開展了農民工就業形勢分析的專題調研。

  一、全市勞務開發現狀

  (一)基本情況

  20xx年1—9月,全市共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58.11萬人,同比增長2.73%,其中男94.83萬人,占59.98%;女63.28萬人,占40.02%。按年齡劃分:16—20歲 16.14萬人,占10.21%;21—30歲28.29萬人,占17.89%;31—40歲86.25萬人,占54.55%;41—50歲23.74萬人,占15.02%;50歲以上3.69萬人,占2.33%。按文化程度劃分:不識字或僅識字的12.99萬人,占8.22%;小學38.83萬人,占 24.56%;初中58.23萬人,占36.83%;高中及中專文化44.66萬人,占28.25%;大專及以上3.4萬人,占2.14%。按區域劃分:省內89.14萬人,占56.38%;省外68.73萬人,占43.47%;外派勞務0.24萬人,占0.15%。省內除就地就近轉移在資陽本土的外,其余主要分布在成都、德陽、綿陽等省內大中城市,省外主要分布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經濟較發達地區。按工種劃分:加工制造業51.31萬人,占32.45%;建筑行業55.56萬人,占35.14%;服務行業25.58萬人,占16.18%;其他行業25.66萬人,占16.23%。

  (二)農民工就業形勢

  從農民工就業現狀和形勢分析看,我市農民工就業呈現出五個特點、四個轉變。

  1.五個特點

  (1)就業從事行業多樣化。農民工就業相對集中,省內是就業重點。從事行業多樣化,幾乎涵蓋所有行業,但主要以建筑業、服務業、商業、農業為主。從總體上看,體力勞動型輸出仍占大部分,靠腦力勞動實現就業的相對較少。

  (2)就業形式以血緣、地緣和業緣為主。調查顯示,絕大部分農民工就業以血緣、地緣和業緣關系聚集,有組織輸出的不到勞務輸出總數的一半,大多數農民工就業方式仍然是自找門路、投親靠友或者通過勞務市場中介。在陌生的社會環境中,他們為了生存與發展,逐步形成了以血緣、地緣及業緣為紐帶的聚集現象。

  (3)勞動報酬差距大。據調查統計,我市外出農民工收入高的達到5000元/月,低的不到1000元/月,差距主要來自于青壯年勞動技能型和老年體力型之間。勞動技能型務工人員,其工作相對穩定且收入較高,而老年體力型務工人員,其工作不穩定且收入低。

  (4)年齡及性別結構差異明顯。從年齡上看,外出農民工中,以中青年為主,30—50歲的青壯年約占70%,是勞務輸出的主要對象。從性別上看,男多女少,男女比例達到6∶4。男性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主要有技術工人、生產工人、建筑工人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女性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依次為各類服務員、生產工人、一般職員及辦事員。年齡差異和男女同工不同酬,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5)文化素質整體較低。調查顯示,約69%的農民工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質的差異,決定了這些農民工只能從事靠出賣體力的簡單而繁重的臟活、累活,且工薪待遇低。另外,由于文化素質不高,行業歧視、地域歧視甚至人格歧視時有發生。

  2.四個轉變

  (1)由低收入型向高收入型轉變。勞務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常年在外務工的農民,經過逐年技能提升培訓和多年在外務工積累的實踐經驗,找工作相對容易且收入逐年增加,這部分農民工年均收入在3萬元以上。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月收入大都在2500元以上。個別專業技術過硬的農民工月薪上萬,安岳籍農民工高級服裝設計制作師謝宗體年薪百萬。我們在xx縣八廟鄉龍井村和吉慶村走訪了20位務工人員,通過調查了解,20xx年1—6月份,日均收入為70—80元有12人,90元以上有8 人,日均收入約為88元;20xx年同期,這20位務工人員日均收入為60—70元有6人,70—80元有11人,90元以上有3人,日均收入約為80 元。20xx年初以來,農民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長10%以上。

  (2)由季節型向常年型轉變。由于新農村建設、工業開發、城市建設、退耕還林等項目的實施,加上招商引資和回引創業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的落實,大批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農村剩余勞動力由過去多是農閑外出務工,農忙回家種田,到現在轉變為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年底回家團聚。

  (3)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大部分有一定文化知識的農村青年特別重視實用技能的學習培訓,以前依靠體力勞動干粗活的農民工,通過培訓和多年的實踐操作,逐步成為有一技之長的磚工、焊工、裝飾裝修工、電工、縫紉工、家政服務員和廚師等新型農民工,技能型農民工比例大幅度提高,有各種專業職業資格證書的技術型農民工越來越多。

  (4)由無序型向有序型轉變。過去招工要去宣傳甚至做思想工作。現在外出務工已經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的理想和追求,是新興職業。而且隨著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工作,政府引導、部門組織、中介參與、職業培訓、安全護送、維權服務等多措并舉的勞動保障體制不斷完善,農民工上規模、成建制的轉移輸出增多,全市勞務輸轉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民工就業工作更加規范有序。

  二、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市農民工就業形勢判斷

  20xx年,我國經濟增幅放緩到6—7%之間,對我市勞務經濟的影響不大。由于我省特別是我市的經濟發展迅速,第三、四季度用工需求量增加。預計,到12月底,全市轉移輸出的總規模將達到160萬人以上,比20xx年同期增長1.6%以上。但,春節回鄉過節的農民工中,估計將有3萬人不再外出務工,其中2萬人將就地就近就業,0.5萬人將參加各類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之后重新就業,約0.5萬人暫時失業在家。預計,20xx年,全市轉移輸出總規模將與今年基本持平,但勞務收入將穩中有增。

  因此,今、明兩年,我市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農民工返鄉潮,勞務經濟將持續平穩發展。但,由于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也將給我市帶來一些不利因素,主要體現在:一是增加了市內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二是農村矛盾、問題、不和諧因素增多,社會管理成本增高,難度加大。三是部分農民收入減少,特別是農民現金收入減少,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會商品購買力。四是給農村社會治安帶來新的壓力,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工作量加大。

  三、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市農民工就業工作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穩定輸轉規模,拓寬就業渠道

  一是鞏固和拓展輸出規模。以鞏固現有規模為基礎,堅持“立足西部、鞏固南部、拓展東部、擴大海外”的思路,進一步暢通渠道,多管齊下,培育勞務輸出新的增長點,擴大技能型農民工輸出比重,實現輸出勞動力由數量型向技能型轉化。

  二是抓好勞務市場組織建設。重點抓好龍頭企業、勞務公司、勞務中介、勞務經紀人等市場組織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水平,從而提高勞務經濟效益。

  三是加大就地就近轉移力度。以“1+4+2” 主導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連片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等為載體,積極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繼續實施“農民工人才回引工程”。在突出抓好工業開發和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拓展農業功能,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

  (二)進一步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

  一是培訓項目為載體,加大培訓力度。進一步整合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方式,大力實施勞務精品培訓戰略,積極抓好勞務“品牌培訓”、“企業在崗培訓”、“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新型農民培訓”、“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勞務扶貧培訓”和“創業培訓”等培訓項目的實施,提高農民工就業競爭能力,促進農民工從“就業——穩定就業——選擇性就業——充分就業 ——體面就業——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良性循環。

  二是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勞務培訓中的主力軍作用,全市通過聯合擴張辦職教、吸引社會力量辦職教等多種方式,不斷擴大職教規模。進一步加強農村新成長勞動力職業教育,進一步擴大農村未升學應屆初、高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或勞動預備制培訓的覆蓋面。

  三是進一步加強勞務培訓基地建設。重點改善6個省級勞務培訓基地的硬件及軟件設施,打造高素質培訓師資隊伍,增加培訓數量,提高培訓質量。

  (三)進一步鼓勵和扶持農民工回鄉創業

  堅持“以創業促進就業”的思路,積極鼓勵和扶持農民工回鄉創業,搭建創業平臺。

  一是提供創業培訓。各縣(市、區)依托勞務培訓基地,充分利用“創業培訓”和“農村青年技能培訓”等項目,對有創業意愿和創業條件的回鄉農民工實施創業培訓。

  二是搭建融資平臺。大力發展會員制擔保機構,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全市已有的3家會員制擔保公司。進一步整合就業系統小額擔保貸款、工會創業小額貸款、團市委小額信用貸款、婦聯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等項目,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工創業的融資需求,讓他們成功創業,從而帶動更多的人就業。

  三是搭建創業平臺。積極為回鄉農民工建立創業園區,為回鄉農民工提供就業、創業條件和平臺。在目前已有的50個農民工創業基地基礎上,再興建一批農民工創業基地,進一步拓寬創業基地覆蓋領域。

  四是搭建政策平臺。繼續貫徹落實市政府《關于引導和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意見》(資府辦發〔2010〕14號),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回鄉創業政策扶持體系、服務體系和組織保障體系,大力支持農民工回鄉創業。

  (四)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進一步抓好農民工權益維護,堅決杜絕和嚴厲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傷害農民工利益的`事件。

  一是大力推進農民工參保。推進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繳納住房公積金(五險一金)。

  二是建立和實施居住證制度。農民工持居住證和在居住地已就業相關證明,享受子女教育、住房租購、醫療衛生等多種服務,從制度上逐步讓尚未落戶的農民工享有城鎮的基本公共服務。

  三是進一步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將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確保農民工隨遷子女能夠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四是不斷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引導企業、社區積極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

  五是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繼續開展“留守學生關愛行動”,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整合資源、增加投入,充分依托現有的公共服務設施,在農村留守兒童集中的學校、村推進建立兒童活動場所、托管機構等關愛服務陣地。加大農村文化設施投入,豐富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推進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六是保障農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權利。進一步規范職工代表大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組織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工作,落實農民工的民主權利。加強農民工基層黨、團組織建設,注重在優秀農民工中發展黨、團員,積極引導農民工參加工會,提高農民工的組織化程度。

  (五)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民工管理工作

  一是加強農民工工作的組織協調。進一步加強市、縣(市、區)農民工工作協調機制建設,增加編制,落實人員,保障經費。進一步建立健全鎮(鄉)政府農民工工作常設機構和專兼職崗位,充實工作力量。加強縣(市、區)與鎮(鄉)兩級之間的溝通與配合,提高統籌協調和工作指導能力。進一步建立健全考評機制,落實相關責任。

  二是加強農民工統計監測和調查研究工作。進一步完善農民工統計調查抽樣方法、調查手段,充分利用聯網數據,全面、系統、準確地采集農民工統計信息,掌握農民工隊伍的發展變化趨勢,為市、縣(市、區)政府和有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基礎信息依據。

  三是引導農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農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國情省情市情的宣傳教育,使農民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法紀教育,提高農民工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倡導農民工勤于學習,不斷提升文化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養成愛護公共環境、講究文明禮貌、崇尚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提高農民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能力。

  四是努力營造尊重關愛農民工的社會氛圍。廣泛宣傳各級黨委政府關于做好農民工工作的政策措施,宣傳優秀農民工和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的典型事跡。引導和鼓勵農民工進行文藝創作,開展農民工文藝創作評選活動。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的作用,及時總結推廣各級各部門創造的鮮活經驗,在全社會營造尊重農民工、關愛農民工的良好氛圍。

  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 2

  一、基本情況

  (一)返鄉農民工的人數

  我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全縣總人口46.6萬人,農業人口有40.8萬人,主要是以養殖業為主,因農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一畝,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在有限的土地上,農村勞動者主要從事傳統農業,很難實現脫貧致富。導致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向東部沿海地區轉移務工,極少數人返鄉創業。

  (二)返鄉農民工的特點

  一是平均年齡小,16至28歲占50%,28至55歲占50%。二是文化程度底,初高中文化程度占90%,高中以上文化占10%。三是返鄉農民工主要從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返鄉農民工在進城務工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資金,學習到了相應的技能,更新了觀念,回到家鄉創業,主要創業的行業有汽車、摩托車、農機、家電維修、種植業(主要種植反季節蔬菜、水果等)、養殖業(主要養殖雞、鴨、魚、生豬等)、加工業(主要加工米粉、蘿卜干、米酒等)、服務業(只要是農村客貨運輸、美容美發、飲食店等)。但目前大多規模小,不能形成產業鏈條。

  (三)農民工就業創業的主要模式

  我縣返鄉農民工創業主要是成立合作社方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由公司采取委托的方式,有機地將農民合作社串聯起來,形成一體化運作體系。如平樂鄉以農村經濟專業合作社為“助推器”,加快種植業發展,目前已成立金銀花專業合作社1個,中藥材公司1個,并成立了中藥材合作社,注冊資金達100萬余元,會員85戶,聯系會員372人,實現利潤收入80萬元。

  二、主要做法

  一是積極引導有技術、有資金、有創業能力的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重點創辦農產品加工業、縣域中小型企業、鄉村特色餐飲、旅游、服務等第三產業,扎實推進農民工“回鄉創業工程”。

  二是培訓提升農民工就業技能。對有培訓意愿的農民工,全部納入“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將農民工參加就業技能培訓納入就業再就業培訓補貼范圍。同時,為培訓者免費進行職業技能鑒定,發放職業資格等級證書。

  三是加大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小額貸款支持力度。為拓寬返鄉農民工融資渠道,幫助返鄉農民工通過創業實現就業,我縣20xx年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82戶,每戶貸款金額為5萬元,其中返鄉農民工有21戶;20xx年共發放婦女創業貸款344戶,每戶8萬元,其中返鄉農民工婦女有86戶;20xx年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220萬元、424戶,其中返鄉農民工81戶;2013年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4155萬元、537戶,其中返鄉農民工168戶。

  四是營造寬松的創業投資環境,政府從政策、資金、技術上給予扶持。

  三、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面臨的主要困難

  (一)就業問題

  我縣返鄉農民工文化技能水平本身不高,更缺乏就業的知識和技能,對市場經濟知識和專業技術知識掌握不多,有些農民工雖有就業意愿,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就業、從哪里著手創業和怎么管理企業等等。

  (二)創業問題

  1、后續投入資金不足。一些農民工在創業過程中雖然積累了一定資金,但資金量不大,創業時缺乏通盤考慮,將有限的資金一次性投入到項目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后續資金缺乏,貸款十分困難,項目難以為繼。

  2、管理知識匱乏,技術力量不足。農民工外出打拼,一般在所從事的行業有一技之長,但是回鄉辦企業,往往缺乏全面的綜合性的管理知識和經驗,大多數采取家族式管理,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同時,農民工回鄉創業,往往進入的并不是自己十分熟悉的行業,對生產性技術不太精通,又缺乏技術人員和相關部門的`技術支持,經常造成企業損失。如20xx年xx縣普坪鎮鴨子井姜春元飼養的一千只肉雞,由于防疫不當,發生雞瘟后,損失達三萬元,只得再次走上打工的路。

  3、創業培訓需進一步加強。我縣由于缺少師資力量和相關資質的培訓學校,目前還沒有舉辦關于創業方面的培訓。

  四、建議事項

  1、建議加大宣傳,營造環境。建議省、州、縣新聞媒體加大對返鄉創業政策和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加強市場化勞務經濟秩序的組織引導,營造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的良好環境。

  2、建議加強技術服務。有針對性地組織有關專家到xx縣指導工作,對返鄉創業的農民工進行專業指導。建立掛幫機制,讓創業農民工與有關技術人員建立常態化聯系,向企業推薦有關技術人才,切實幫助企業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3、建議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信息采集力度。縣就業局建立返鄉農民工信息交流、溝通平臺,提供政策指引、引導就業方向。建立網絡互聯、信息共享機制,收集農民工就業和企業用工信息,科學、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農民工和企業用工總量、結構、分布及其變化趨勢方面面的信息,加強農民工就業和創業公共管理和服務。扶貧、農業、民政、人社等部門根據創業的需要提供種養殖業在病蟲害、牲畜疫情防治等技術服務;信息部門要根據返鄉創業農民的需要提供市場信息等方面的服務。

  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 3

  為全面掌握轄區勞動力就業形勢特別是農民工節后返崗就業情況,龍眠街道通過實地走訪、電話問詢等方式對節后農民工返崗情況和就業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摸底,并進行了歸納和分析。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基本情況

  龍眠街道轄6個行政村、7個社區,街域總人口5.4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5萬人。通過調查統計,2龍眠街道在市外(桐城市外)務工人口0.66萬人,返鄉約0.48萬人,市內本地農民工約0.2萬人。農民工節后返崗就業形勢穩定。其75%的農民工已返回工作崗位,15%的農民工處在留鄉創業、就地擇業兩者間徘徊,10%的主要來自山區的農民工準備待茶季結束后再外出就業。省外就業主要分布在北上廣和江浙一帶,約占出省就業人員的70%。年齡構成上,以70后為主,80、90后新生代農民工隊伍正在壯大中。外出人員與總人口的比例距離城區較遠的山區村較大,如街道黃燕村總人口數是1442人,外出務工大約600多人。根據調查,外出務工人員從事的行業只要集中于傳統的建筑和裝潢行業,其中涌出很多如東盛村的楊海在上海的統帥集團那樣的規模企業和成功人士。

  二、節后就業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1、節后農民工返崗率漸降。根據電話調查問卷分析,接受調查的300名農民工中有220名表示春節后會返回現在崗位工作,48名不會返回,32名目前還不確定,返崗率達到75%,距離上年度下降8%。愿意返崗的原因中,有50%的農民工是因為習慣了作業內容和工作環境,35%是因為所選擇的城市更有利于自身學習提高和對下一代的教育和培養,10%是由于返崗單位工資待遇好,5%是因為購買了住房及其它原因。返崗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外向型經濟走低,造成就業、待遇等都不穩固,因此更多的人在無法保障穩定就業的情況下愿意選擇回鄉就業和創業,本地企業不斷提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環境,滿足了農民工對務工生活的心理預期,就近就地就業趨勢加大。

  2、農民工就業選擇和利益訴求多元化。隨著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隊伍的壯大,就業選擇從傳統的建筑工地更日趨傾向于安全、舒適的工作。因此建筑行業、作業環境臟亂差的行業對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吸引力逐漸變小。農民工就業的領域更廣,大概40%的農民工進電子廠、服裝廠,類似“產業工人”,另外60%廣泛分布裝潢、餐飲、物流、建筑工地等行業中。對第一代農民工來說,“提高工資待遇”依舊是該群體最大的訴求,相較于老一代農民工,新一代農民工的訴求更加多元,薪酬高低已不再是他們找工作的唯一標準,他們更看重工作環境、生活品質、職業發展等因素。

  4、用工難和就業難同時存在。根據街道不完全統計,龍眠轄區內工商業總的就業大概1萬多人,全市估計10萬人。大量農民工外流讓我地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出現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經政府多方協調解決,尚有不少缺口。綜合全市農民工就業形勢,勞動力總量充足,但“合適”的勞動力不足,結構型短缺已經成為新常態。經過多年發展,龍眠轄區形成輸送機械、羽絨家紡、包裝印刷、電線電纜和農產品加工等五大產業,需要大量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在本地很難招到熟練和充足的員工。

  三、意見和建議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議市級層面結合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研究制定農民工創業政策,以投資補助、貸款貼息、創新創業引導基金等方式積極引導有技術、有資金、有創業能力的返鄉農民自主創業,發展鄉村特色餐飲、旅游、服業等三產融合產業。結合桐城近年來形成的產業集群和產業發展實際,鼓勵經濟開發區、各鎮街工業園項目建設農民創業園、科技孵化器、小微企業創業孵化基地,為創業者提供創新創業平臺。進一步健全返鄉農民工創新創業工作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務體系,從而扎實推進“農民工回鄉創業工程“。

  2、著力提升就業技能。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新生代農民工大都中學畢業后直接外出務工,既沒有老一代木工、瓦工、鋼筋工的專業技術,所從事的也大都是力氣活,要化解“用工難和就業難”這一矛盾,需大力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農民工提升就業技能,促進農民工就業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也為企業用工找到“合適”的用工對象。

  3、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針對務工信息傳輸不暢通,鄉村勞務人員基本得不到正規渠道信息等情況,加大市、鎮街、村居三級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力度,強化平臺職能,全力做好信息發布、公共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和推薦培訓等工作,定期舉辦各類勞動力招聘會。加大企業空崗報告制度的推廣完善力度,使各大園區勞動用工供需情況掌握在勞動就業部門手里,發揮好基層基礎平臺的.“穿針引線”作用,為農民工就業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精準的服務。

  4、優化企業用工環境。近年來,外出務工的性價比越來越低,與此同時,地方經濟逐步發展,家鄉對農民工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工就近就地擇業就成為一種理性選擇。但多數農民工普遍反映,本地企業上班時間長,工資低,假期少,因此規范企業用工,及時查處不簽訂勞動合同、拖欠工資、超時加班等損害勞動者權益的違法行為,依法保障員工的正當權益勢在必行。

  5、營造返鄉創業氛圍。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為徹底解決鄉村人口大量外流,村莊日益凋敝的事實,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這項工作尤為重要。為此,建議每年要充分利用春節這一契機,舉辦專場招聘會,發放返鄉創業政策宣傳單頁,面對面向前來咨詢的返鄉創業人員講解各項扶持政策。廣大鎮街干部進村入戶,大力宣講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利用鄉情、親情、友情和我市駐外招商機構及行業協會鼓勵農民工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增強外出務工人員建設家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大力選樹農民工創業成功典型,在返鄉農民工中,培養和挖掘一批鄉賢,發揮鄉賢文化的道德張力,使尊重農民工創業、推崇農民工創業成為全社會的良好風尚。

  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生根和惠農政策的逐步普及,農民工長期向城市和發達地區單向轉移的舊格局將會逐漸被打破,必然會呈現出雙向流動的新局面,“返鄉潮”則為期不遠。

  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 4

  為了解我國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為黨和政府制定有關政策提供參考依據,今年8月,國家統計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次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的專項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城市農民工工作和生活條件普遍較差。他們勞動強度大,生活開銷大;文化程度低,社會保障低;工作環境差,生活條件差;文化娛樂少,技能培訓少。盡管如此,但多數農民工仍認可目前生存的現狀,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

  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調查報告共分四篇,第一篇為《城市農民工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狀況》,第二篇為《城市農民工生活與教育狀況》,第三篇為《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評價和希望》,第四篇為《農民工外出務工經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調查基本情況

  (一)調查范圍、方式和內容

  本次調查范圍為:全國各級城市(含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和縣級市)中固定崗位就業的農民工和靈活就業的農民工。

  調查對象是:年齡在16-65周歲的跨地區外出進城務工經商人員,包括被企業(單位)招用的在固定崗位就業的農民工和在社區街道上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靈活就業的農民工。

  調查采用面訪方式,對在固定崗位上就業的農民工直接深入企業進行調查,對靈活就業的農民工采取街道社區攔截調查和入戶調查方式。

  調查的主要內容是: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包括勞動就業、獲取報酬、就業保障、住房、子女教育、勞動技能培訓等情況。

  (二)調查樣本的抽取

  1、在固定崗位上就業的農民工樣本的抽取

  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總體,分兩階段抽取城市農民工進行調查。即先在制造業等12個主要行業中抽取一定數量的企業(單位),然后從中選取一定數量農民工進行調查。在抽取農民工時按照該企業(單位)農民工從事的主要職業,適當考慮了農民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分布。

  在抽取各省級農民工樣本總量時,考慮到東部地區是農民工的主要輸入地,因此江蘇、浙江、廣東省抽取的樣本不少于1200個,其他東部省份抽取的樣本不少于900個,中部省份不少于650個,西部省份不少于400個。

  2、靈活就業的個體農民工樣本的抽取

  以城市(包括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和縣級市)為總體從街道社區中選取靈活就業的農民工,適當考慮農民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分布。

  4個直轄市各抽取200名農民工,15個副省級市各抽取30名農民工,各地級市和縣級市分別抽取10名和5名農民工進行調查。

  (三)調查的樣本情況

  本次共調查各類農民工29425人。

  1、樣本分布情況

  按工作崗位分,固定崗位就業農民工23880人,流動就業農民工為5545人,分別占81.16%和18.84%。

  按從事工作的行業分,在制造業,建筑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中工作的農民工分別占19.53%、15.12%和14.84%;在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中工作的農民工分別占13.88%、9.75%、8.22%和1.26%;其他農民工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采礦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金融業中工作。

  按從事的職業分,主要為各類服務員、生產工人、技術工人、建筑工人、專業技術人員等,分別占17.49%、15.46%、13.22%、9.08%。和7.17%。

  按東中西部劃分,東部地區調查農民工13435人,中部地區調查農民工8980人,西部地區調查農民工7010人,分別占被調查的農民工數的45.66%、30.52%和23.82%。

  2、農民工基本情況

  在調查的29425名農民工中,男性農民工19027人,女性農民工10398人,分別占64.66%和35.34%。

  從婚姻狀況看,已婚的有18191人,未婚的有10743人,分別占被調查農民工數的61.82%和36.51%。

  從年齡上看,16-25歲的農民工有8954人,25-35歲的農民工有10553人,35-45歲的農民工有7516人,45歲以上的`農民工有2402人,分別占被調查的農民工數的30.43%、35.86%、25.54%和8.17%。

  從文化程度上看,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農民工有756人,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有3750人,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有1531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有7848人,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有1759人,分別占被調查的農民工數的2.57%、12.74%、52.04%、26.67%和5.98%。

  二、城市農民工勞動就業情況

  (一)農民工的求職主要靠親朋好友

  許多農民工在外出務工經商前并沒有聯系好工作,進城后,一般經城里的親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鄉介紹找到工作。據調查,由定居本地的親屬、朋友介紹的占28.20%,由同樣在外務工經商的同鄉、親友介紹的占25.99%,自薦到用工單位工作,占10.51%。另外,還有部分農民工是通過自主就業,招工廣告,包工頭、老板招募,勞務市場,招聘會,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找到工作,分別占7.94%、7.38%、5.15%、3.85%、2.46%和2.05%。

  (二)農民工職業涉及城市生活的諸多方面

  調查結果表明,農民工從事的職業有各類服務員、生產工人、技術工人、建筑工人、專業技術人員、一般職員、辦事員、管理人員、居民服務人員、商務服務人員、個體業主、小攤小販、家政服務人員、市政環衛工人等。

  從性別上看,男性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主要有技術工人、生產工人、建筑工人和專業技術人員,分別占被調查農民工總數的17.65%、16.66%、12.99%和8.94%;女性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依次為各類服務員、生產工人、一般職員及辦事員,分別占被調查農民工總數的35.14%、13.27%和10.45%。

  (三)農民工工作時間過長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城里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29天,平均每天工作8.93小時。

  從每天工作時間看,平均每天工作時間不足8小時的占6.85%,每天正常工作8小時的占53.26%。每天工作9-10小時的占26.28%,每天工作11-12小時的占10.70%。有2.91%的農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時間在12小時以上。

  從每周工作時間上看,46.90%的農民工每周工作7天,36.71%的農民工每周工作時間為6天,15.58%的農民工每周工作時間為5天,只有0.81%的農民工每周工作時間在4天以下。

  從調查中了解到,造成農民工勞動時間過長的原因主要是:私營、個體業主追求高產量,高效益,而工人也為了多掙錢,主動延長工作時間。

  三、城市農民工社會保障情況

  (一)農民工所在單位提供的工作待遇普遍不高

  據調查,29425名農民工所在的單位提供工作待遇情況是:簽訂合同或協議的占54.01%,能兌現工資的占85.14%,提供加班補貼的占49.87%,有雙休日的占11.87%,能提供工傷補償的占42.84%,可以帶薪休假的占20.47%,可提供崗位培訓的占47.23%,有住房補貼的占7.58%,提供住房公積金的占4.76%,婦女可以帶薪休產假的占被調查的女農民工的比重為20.22%。

  (二)半數以上的農民工簽訂了勞動合同

  在調查的29425名農民工中,簽訂了勞動合同的有15891人,超過半數。其中,簽訂固定期限合同的占68.27%,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占10.53%,簽訂臨時合同的占21.20%。

  在簽訂有固定期限合同的10849名農民工中,平均簽訂合同期限僅為一年。其中,75.68%的農民工簽訂了9-12月的合同,7.91%的農民工簽訂了1-2年的合同,只有10%左右的農民工簽訂的合同時間超過兩年。

  據調查,簽訂過合同的農民工對合同的認知程度相對較高,很清楚所簽合同詳細內容的農民工占了22.94%,比較清楚合同內容的占了41.94%,一般了解合同內容的占了23.02%,不大清楚和完全不清楚合同內容的只占9.05%和3.05%。

  (三)農民工購買保險比重較低

  據調查,農民工沒有購買保險的情況居多,沒有購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的農民工分別占被調查農民工總數的73.37%、73.77%、84.65%、67.46%。以上四險由單位購買的比例分別為11.89%、12.61%、8.41%和23.09%,由農民工個人自己購買的比例分別為6.56%、7.23%、2.55%和4.62%,由農民工個人和單位共同購買的比例分別為8.18%、6.39%、4.39%和4.83%。

  (四)多數單位能夠為農民工提供基本安全防護措施和防暑降溫措施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特殊崗位上就業的農民工中,10.93%的農民工有非常嚴密的勞動安全防護措施,23.74%的農民工有較為嚴密的勞動安全防護措施,51.47%的農民工有一些勞動安全防護措施,13.86%的農民工沒有勞動安全防護措施。

  調查結果還表明,在高溫下作業,由單位給農民工采取防暑降溫措施的占60.97%,由農民工自己花錢采取防暑降溫措施的占19.77%,還有19.26%的農民工未采取任何防暑降溫措施。

  注:職業中各類服務員包括餐館、飯店、發廊美容、保潔等服務員,技術工人包括木工、石工、泥水工、電工、修理工、縫紉工、廚師、駕駛員等,居民服務人員包括送貨員、送奶工、送報員、送水員、洗衣、洗染、搬運工、人力車夫、廢舊物資收購人員等,商務服務人員包括打字、排版、影印、美工人員、快遞員、話務員、保安員等,家政服務人員包括保育員、保姆、小時工、護工等,小攤小販包括賣菜、賣報、賣煙、推銷員、售貨員等。

  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 5

  為及時了解調查春節前農民工返鄉的情況,我單位及時對我區重點企業用工情況及農民工返鄉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回訪,總體來看,全區重點企業用工穩定,通過調查統計,農民工返鄉出現以下幾個方面新情況和新問題:

  一、農民工返鄉情況及問題

  (一)農民工返鄉創業比例較低。我局工作人員運用信息監測平臺跟蹤相關數據變化情況。宿豫區現有人口48.38萬人,勞動力20.11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18.3萬人。今年以來,一季度我區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為2800人,二季度我區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為3900人,三季度我區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為5100人。四季度我區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為6900人。每個季度農村勞動力人數都有所增加,但農村勞動力返鄉創業比例較低。新莊鎮勞保所工作人員李剛介紹道:“我們鄉鎮農民工外出打工返鄉基本上沒有創業的,創業需要本錢,農民工創業不現實。”

  (二)就近就業趨勢不太明顯。關廟鎮長興村會計說道:“我們這里地處蘇北地區,村里凡是出去打工的農民工,文化水平不高,也沒有什么手藝,基本上不會去周邊工廠上班的,而且我們這邊工資不高。我們村里人都外出去蘇州,上海打工居多。”

  (三)短工化趨勢一直存在。電話調查了50名農民工,有43名農民工選擇打短工。曾經做過農民工新莊鎮朱林圩村蔣斯剛解釋道:“做長期工的話,工地壓工資,一壓就是壓半年。遇到要小孩學費、家里要生活費,手里也沒有錢給。不如做短工,工資現結,隨走隨清,工資還高。像我是干瓦工的,做短工的話,是按計件給錢,短工一天四百到五百的樣子。”

  二、原因分析

  通過走訪、電話調研等形式,現將原因分析如下:

  (一)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缺乏資金是農民工返鄉創業面臨的首要困難。一方面是個人收入不足,難以支付創業所需費用。另一方面是企業流動資金不足。企業辦起來了,卻因缺少流動資金而運轉困難。

  (二)我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人均工資不高,導致農民工更傾向于去蘇南、上海、浙江等地打工,人工待遇高。所以無農民工返鄉潮。

  (三)選擇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普遍文化水平低,就業技能薄弱,達不到周邊工廠企業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導致就近就業趨勢不太明顯。

  (四)短工化趨勢明顯的原因在于:農民工家里都會種上幾畝田地,田里的莊稼要收的時候,他們還要請長假回家收莊稼,不如選擇打短工這種來去自由的工作。

  三、對策及建議

  (一)加大惠農政策支持力度,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更好的硬件環境。

  做好基礎設施的升級,為農民工減輕創業壓力。在稅收方面,地方政府為返鄉農民工創業企業提供鼓勵發展的政策,如減免稅收等,積極引導和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業資金的缺乏始終是農民工創業的短板。構建多層次新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充分發揮好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創業作用。引導鼓勵企業、行業協會、群團組織、社會投資人等以多種方式向各類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打破農民工返鄉創業者融資瓶頸。

  (二)支持和鼓勵農民工返鄉自主創業,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推動農村經濟再增長。

  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和創業氛圍。促進返鄉農民創業。對農村里出現的成功創業典型和有影響力的創業起家的農村企業進行廣泛宣傳,在電視臺開辟創業專欄,在廣播電臺開辟創業專題講座,邀請創業專家和成功創業的典型講述和傳授創業成功經驗,帶動更多的農民工積極返鄉創業。

  (三)做好創業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工作。

  農村勞動者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沒有專門技能,達不到城鎮經濟發展和加工制造業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針對于此類問題,把就業技能培訓作為提升就業質量的重要抓手,依托各類培訓機構開展針對性培訓,突出實用技能培訓;加大創業培訓力度,提升創業培訓成效,增強農民工技能水平提升,增強農民工在行業中的競爭力,盡可能讓農村勞動者就地就業就業。

  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 6

  隨著我縣經濟的快速發展,在項目建設中通過政府征用了大量的土地,導致了我縣一部分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合理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政府亟待研究的重點課題。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失地和失業情況

  我縣總人口共有35萬人,其中28萬是農民。由于近年來,為支持全縣經濟建設,征用了大量的農業用地,用于新上項目建設。目前,我縣人均不足0.3畝的農民有6萬余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7%。據調查在失地農民中,多數村的失地勞動力再就業情況比較好,大部分已從事二、三產業,主要是建筑業、服務業。但是,也有個別村的失地勞動力失業情況比較突出,還有相當一部分失地農民處于失業狀態。

  二、失地農村勞動力就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就業觀念陳舊。目前一部分失地勞動力安于現狀,不是用獲得土地賠償金作為原始資金進行一些力所能及地經營活動,而是坐吃有限的土地賠償金,整天無所事事。一旦土地賠償金被用完,這些人的生計將成問題。

  (二)缺少外出務工的手藝。在我縣農民由于教育、文化、技術、信息等相對于城市較為落后,使一些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素質低,沒有一技之長。在失去土地之后,外出只能干一些苦、臟、累、險的體力活,且工資又不高、風險又大,導致一些失地農民不愿外出務工。

  (三)信息不靈,找不到掙錢的門路。由于一些農民與外界接觸少,缺乏溝通。失去土地后,不知道干什么好,十分仿惶。想外出打工應該干什么;想在家門口創業,不知干什么掙錢;想學技術不知到哪去學。

  (四)就業服務網絡需進一步加強。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等就業服務網絡建設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失地農民就業工作的開展,影響了此項工作的進程。

  三、解決農村勞動力失地和就業問題的主要對策措施

  (一)引導失地農民破除陳舊觀念。從加大宣傳力度入手,幫助失地農民樹立新的就業觀念。宣傳就業政策,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以晚會、知識競賽等群眾喜聞樂見活動為主要形式,大力宣傳就業政策。典型引路。選擇一批失地不失志,自力更生創大業的先進典型農民,采取新聞報道、巡回做報告等形式,進行宣傳表彰,樹立失地農民就業榜樣。幫助我縣失地農民破除要我就業的陳舊觀念,樹立起我要就業的觀念,學習榜樣,積極主動的`去尋求就業門路。

  (二)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素質的培訓。按照市場化、社會化的要求,調整和改革各類培訓機構。積極組建職業培訓基地或培訓集團,鼓勵合法的民辦培訓機構發揮作用,逐步形成完善的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體系;職業介紹與職業培訓相結合,按市場變化和社會生產發展的需求,組織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發揮遠程培訓和電視、廣播、函授教育等多種手段的作用,繼續利用“三下鄉”、科技普及和農村夜校等有效形式,靈活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調動農村勞動者開展個人培訓,自我提高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的積極性,并發揮“能人”帶動培訓的效應。

  (三)加快研究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結合本縣實際,研究出臺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暫行辦法,通過“政府出一點,集體拿一點,個人交一點”的方法,減輕失地農民繳費壓力,鼓勵他們參加養老保險,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四)積極組織失地農民外出務工。針對我縣失地農民的就業愿望,大力搜集用工信息,并送信息上門,除通過電視廣告、廣播等新聞媒體發布外,利用鄉鎮流動集市,把用工信息直接送到失地農民手中。對失地農民就業實行政策傾斜,在求職登記、費用減免、同等條件下錄用、選擇輸出等方面給予優先照顧,為他們外出務工提供方便。

  (五)強化對失地農民的就業服務。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利用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技術,及時收集、整理、發放各種就業信息,建立起縣、鄉、村三級勞動力就業服務信息網絡。

  (六)支持鄉鎮個體私營企業發展。進一步落實好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積極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加大投入,上新項目,擴大規模,增加就業崗位,吸納當地的失地農民就業。

  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 7

  在xxxx鄉xxxx村的見習過程中,我看到xxxx村近些年來取得了可喜進步,農民們住上了小區洋房,當上了城里人。但同時隨著城鎮化推進,農民失去土地,有別于城市居民。他們種地無田,就業無崗,創業無錢,社保無份,成為一個弱勢群體、邊緣群體,亟待社會關注。

  一、xxxx村失地農民的就業情況

  xxxx村現在就業情況不容樂觀,現有的230戶685人,僅60%的村民有經濟來源,40%的村民無業在家。其中約10%的村民經營拆遷后的店面,20%-30%的村民在工業園企業上班。大部分村民都在工地打零工的方式維持生活,例如,5%的村民在工地開貨車。

  自主創辦的本地企業很少,且資金不足,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差。目前僅有2家養鴿子場,1家養雞場,1家涂料廠,1家服裝廠,1家水泥磚廠,1家大理石廠共7個村民創辦的企業。

  二、xxxx村就業難情況分析

  透過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失地農民就業不充分,就業渠道少,缺乏穩定性。

  就業不充分,xxxx村有近半村民無業在家,他們依靠征地補償款現在生活無憂,坐吃山空或盲目投資,對將來的`生活并沒有長遠的考慮。呈現出勞動力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飽滿,資源利用不夠充分狀態。

  就業渠道少,缺乏穩定性。工廠務工的村民由于自身知識缺乏易下崗失業;開店從事個體戶或自主創業開辦村企業則需要勇氣和資金;工地建筑工人或運輸都受季節和市場需求影響。隱性失業現象相當普通,就業轉失業的比例過高。

  其中大齡失業農民和完全依靠土地的純農民就業情況更加嚴峻,沒有了田地,由于年齡、文化、體力、技能等限制,轉業十分困難,失地往往意味著失業。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較為復雜,既有制度因素和經濟動因,也有社會資本的支持及人力資本的作用。就主體而言,一個方面政府征地補償過低,安置方式單一,對失地農民的保障機制不健全。另一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知識技能掌握情況較差,自身就業能力弱,同時因為征地補償款的原因,生活壓力小,就業積極性不足,就業意識落后。

  三、xxxx村解決就業難的建議

  從xxxx村實際情況出發,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應該從政策、管理、服務、宣傳等方面著手,打破城鄉壁壘,完善勞動力市場,落實農民就業政策,建立失地農民長效就業機制。

  (一)要解決失地農民生計問題,應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政府應從充分認識到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重要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業是民生之本,是預防失地農民貧困的最好辦法。純粹的經濟補償和低標準補償,在結果上無法恢復農民失地以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便及時足額給付了經濟補償,失地農民在很長時間以后仍會處于貧困狀態。

  解決就業問題,政府責無旁貸,應制定各項政策,消除就業障礙,為失地農民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有效地實現失地農民就業。

  一要提高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與征用地企業簽訂合約,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崗位給本地村民,同時以周邊工業企業為貨源的有利契機,請縣就業部門走進基層農村社區,針對年輕人指導創業,大力發展微商電商等新型創業摸式。

  二要推進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創業,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失地農民就業的重要途徑,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允許村集體利用整體補償款作為資金,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政府創造條件并制定政策,幫助集體企業的快速發展。

  三要積極鼓勵失地農民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鼓勵他們從事經商開店活動,在政策允許條件的下,對自主創業人員在資金、稅收、場地、收費等方面予以扶持,減少他們的創業風險。從政策上進行引導,從經費上給予支持,從行政上予以合作,從法律上加以規范。

  四要為失地農民提供崗位培訓,提供他們的就業能力。特別針對40、50的大齡失地人員,請就業部門優先免費培訓、安排到縣城環保、綠化、保安等工作。不斷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提升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積極培育市場中介組織,為失地農民就業提供工作信息,服務幫助失地農民就業。

  (二)要解決失地農民生計問題,應全社會共同參與其中。

  解決就業問題,政府責無旁貸,但又不能大包大攬,全社會包裹農民本身都應該參與到此問題的解決。

  一要營造公平競爭,公平就業的氛圍。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破除城鄉壁壘,反對就業歧視,勞動者在就業過程中應該享有平等的就業權利,不因為戶籍,性別,年齡的區別對待,失地農民應該在就業過程中獲得幫助而不是受到歧視。政府也應該加強對企業公平就業的監督管理。

  二要健全社區建設,提供就業機會。推進社區參與,增強社區整合,發展社區服務,可以建立失地農民就業互助組織,提高農民集體決策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社區發展一方面提供了社區保障和服務。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就業崗位。

  三要引導教育失地農民轉變觀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提高自謀職業,競爭就業的自覺性和能力,積極主動參與市場化就業。在政府提供相同就業機會的情況下,不會因為自身原因而喪失機會。失地農民可以利用有限土地發展特色種養基地,比如種植綠色蔬菜、果樹、養蛋雞肉兔等,運用采摘農家飯等綜合模式。

  失地農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也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失地農民關系社會穩定發展,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不僅是政府的職責,也是農民的期盼。我們要科學合理的讓失地農民轉變成新市民。

【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經濟運行形勢的調研報告07-07

關于春茶產銷形勢情況的調研報告06-22

聯系服務群眾專題的調研報告06-30

關于就業形勢調查報告范文06-23

城建局專題走訪的調研報告06-30

對市異地融資情況調研報告范文07-07

關于限上商貿企業專題情況的調研報告06-20

農民工工傷保險工作調研報告06-30

返鄉女工就業創業狀況調研報告范文精選07-07

關于殘疾人就業情況的調研報告06-20

用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