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籬笆那邊》教學設計
《籬笆那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理解本詩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體內容及詩歌蘊含的深刻寓意。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寓意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寓意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總體把握,理清思路
討論:這首詩是從哪幾個層面上來闡述哲理的。
明確:兩個。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顧忌,另一個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會爬過籬笆去摘草莓。
二、研讀全詩,討論以下問題:
1、詩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確:草莓指代世間美好的事物。思考這一問題應從草莓的特點入手。草莓色*澤鮮艷,圓一潤可愛,在外形上給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們都喜愛的一種水果。
2.“我”想不想爬過籬笆?為什么?
明確:想。因為那兒“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過?為什么?
明確:能。因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過”。
4、那么,“我”愿不愿爬過?為什么?
明確:不愿。因為“臟了圍裙/上帝一定要罵我!”
5.討論: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確:上帝號令一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是權威的代表,又是正統思想的化身,或代表著種種清規戒律。思考這一問題應從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過”、“能爬過”卻又因為怕臟了圍裙挨上帝的罵而不愿爬過?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明確:“想爬過”“能爬過”,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臟了圍裙挨罵則說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過程中有種種顧慮,擔心會遭受責備。歸根到底,這一切是“上帝”的行為約束、思想禁錮造成的。
聯系實際示例:
孩子本是純真無邪的,他們活潑好動,對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這其中蘊藏著多少創造的萌芽啊。但我們現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許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規的行為,用很多清規戒律來束縛他們的思想,壓制他們的個性*,從而扼殺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解說]以上提一供的只是示例,并非唯一的標準的答案。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討論,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應加以肯定,答案不強求一致。
7、詩人為什么說“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會爬過去“?
明確:孩子是純真無邪的,孩子對美好的事物有本能的向往與追求。“上帝”如果拋開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拋開了一切清規戒律,恢復其純真無邪的本性*,他一定也會爬過去追求世間美好的事物。
8、作者安排“上帝”這個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確: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權威的代表,是正統思想的化身,是別人思想的禁錮者;其實“上帝”又何嘗不是被禁錮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決心拋開一切束縛,重新撿拾起純真,他也會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一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東西。
[解說]這一層次的理解是這首詩的深刻之處,學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錮者這一點,教者要作適當的提示。
三、小結:
集哲學和文學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為一體,這是哲理詩的顯著特點。而哲理詩的真正價值不在于訓示式的說教,而在于悟性*的啟迪,學習時應由詩的表層意象入手,展開聯想,逐層深入,最終觸及主旨,才能理解詩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另外,哲理詩總會給讀者留下思索的空間,留下某種不確定性*,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用自己的理解來拓展詩歌的藝術空間。
【《籬笆那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在山的那邊的教案(通用10篇)02-21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