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篇一: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已近尾聲,我請學生歸納主人公菲利普夫婦和于勒的人物性格特點。學生A說:“菲利普是個典型的小市民,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處處在模仿上層人物,時時想爬到上流社會。”學生B說:“菲利普太太克拉麗絲是個精細、刻薄、潑辣的女人。”學生C說說:“菲利普夫婦雖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惡,但他們的靈魂卻已經被金錢腐蝕了。”學生D說:“于勒是一個身世浮沉的,染上社會的惡習慣而最終‘咎由自取’的人。”
學生的分析正合教參,看來,前面的引導、討論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準備總結,一個不太響亮的聲音傳來:“我認為于勒是值得同情的,作者寫菲利普夫婦的無情正是為了引發我們的反思:反思我們不要失去對人的真誠的愛新和同情。”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是學生E,一個平時不愛發言卻喜歡發表不同見解的女生。今天,她的問題讓大家一驚,然而我又看到許多學生眼睛里因為這一問題而散發的光彩。
一方面,我心想:已經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再展開?這個問題有沒有意義?我原先沒有準備到這個問題,會不會把握不住?這個問題較復雜,能不能駕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覺得這個“火花”來之不易,不能輕易否決,放過它,可能會喪失一次絕佳的教學機遇,否決她,更會打擊她的積極性。既然已經出現了,不如乘機引導,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獲。
于是,我趁機引導全體同學圍繞于勒有沒有閃光點展開討論:“他是不是就是一個一無是處,令人討厭的家伙?”
問題提出后,全班議論紛紛,我也不時“挑撥”、引導,現將學生的討論歸納如下:
一、于勒并不是那么的無情,他到美洲之后,經濟上略有好轉就寫信回來,表示愿意賠償哥嫂的損失,表達他對哥嫂的懷念之情。
二、他破產之后,又給哥嫂寫信。這封信雖然簡短,但是細心體會,實際上是挺感人的。他隱瞞了自己破產的事實,不想讓哥嫂當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還希望賺了錢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鄉,和哥嫂“一切快樂的過日子”。可見他的內心深處充滿著對親情的渴望。
三、后來,于勒過著窮愁潦倒的生活,卻沒有回到哥嫂身邊來,不愿意成為他們生活的負擔,這與“我的父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四、我們無法嘲笑于勒,是那個經濟的世界和金錢的關系把于勒推向了人生悲劇的深淵,使他失去了親人的愛和關心。我們無法啊嘲笑于勒,我們要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因為很多事情淡漠了自己靈魂深處的真誠的愛心。
所以,于勒不該被完全否定,他的文中的價值甚至大于菲利普夫婦。
憑心而論,我被學生感動了,于是,我說:“馬克思曾說過:‘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系。’在那里,金錢主宰了人民的心靈和生活。它使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使骨肉分道揚鑣。讓我們從于勒的身上,從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人性的一些弱點,讓我們把對人的自然、樸素、真誠的愛和同情保留在我們的靈魂深處。”
陶行知說“教師要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本節語文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設計的課堂,課堂上學生們一個個精彩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不已,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激情點燃,我在課后不由得對我周圍的老師說:“這些學生讓我崇拜!”作為一名教師,我想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教師要“無限相信學生的潛能”。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而應把學生看做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展的學習主體。教師的教學只能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才能取得實效。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
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轉變為知識的動態研究者。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葉瀾老師倡導的“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也是這種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點燃學生的餓思維火花,學生的這些思維的“火”與“光”來自何處?我想:應該從疑問處來。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中的疑問,不放過一切可疑之處,敢于質疑,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寧鴻彬老師要求學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和對學生“三歡迎”(歡迎上課隨時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意見,歡迎提出與老師不同的觀點),正是培養學生的求疑精神。通過對疑問的討論研究,最終獲得提高,“有疑者卻要無疑,則此方是長進”。
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對教學參考資料應當有自己的觀點,對所謂的“定論”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們停留在前人的見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懷疑,不想超越,學習還有什么意義?其次,面對語文課堂,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要更多地關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說說你的理由”“談談你的看法”等等,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就自然地引領了學生的質疑能力發展和敢于表達自己不同見解的勇氣。從而使學生的生活體驗、獨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本節課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閱讀體驗,激發了學生敢于說“不”的勇氣,才讓學生的思維火花絢麗開放。
篇二: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最近剛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三個課時結束了本文的教學。學生很感興趣,文本容易理解,課堂學生發言積極,熱熱鬧鬧的,自我感覺上得很成功。我從文體特點出發,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人物(誰是主人公及人物性格特點)、情節(四部分梳理)、環境(平靜的大海、紫色陰影的大海及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最后將“作者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金錢關系”這一主旨歸納給學生。第三課時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巧妙的構思(分析文中安排“我”這個“當事人”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時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通過有感情朗讀來體會。三個課時上得很流暢,自我感覺思路也很清晰,學生應該完全聽懂了。
可是當我看了2009年湖北赤壁市“文本價值的教學選擇”課題研討紀實——兩篇“同題異構”《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實錄時,才發現自己是盲目自信。相比而言,自己的教學對文本的解讀只停留在單一的價值選擇上,犯了單一化、片面化的錯誤。對文本的處理過于簡單了,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教”。學生只是單純地理解文本并記憶知識,卻沒有讓他們從文本中跳出來,站在其他的角度來思考,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突然發現自己走入了一個誤區,過分地注重了考試分數,注重知識能力目標和過程、方法目標,而漸漸忽略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隱性目標。
反思自己的教學,現談談自己的不足和收獲。
如何選擇核心教學價值?
任何一個文本,其價值往往不僅僅體現在一個方面,何況是經典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其本身具有非常豐富的文本價值,如:第一,小說從一個家庭的視角反映了19世紀后期法國乃至歐洲社會的基本狀貌,可以作為研究19世紀法國和歐洲歷史的一類素材;第二,小說集中體現了作者莫泊桑的文學創作特色,是研究作者莫泊桑文學成就的實證材料;第三,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致,刻畫人物世態惟妙惟肖,是讀者鑒賞文學作品的經典樣本;第四,小說揭示的主題豐富而深刻,在人性人情以及對金錢的認識等問題上能給讀者以無限的思考,因而小說同樣具有持久的社會教化功能;等等。
看到專家分析出這么豐富的文本價值,我深感慚愧。由于自己沒有對文本深入研讀,只感知到最顯著的東西,而教給學生也只能是淺薄的、“人云亦云”的所謂“價值”、知識。而這些顯著的知識學生靠自己的能力實際已經了解甚至掌握了,那我的三節課只是把那些東西熱熱鬧鬧地演了一遍,學生記得更牢固而已。想到此,不禁為自己的淺薄、不負責任而慚愧。通過學習這篇小說,我應該使學生收獲些什么?很顯然不是學生已經知道的,而是要讓學生在自我感知基礎上獲得新的知識或體驗。
面對如此豐富的文本價值,通過學習我明白語文老師應該要有所選擇,選擇恰當的內容作為核心教學價值。核心教學價值根據新課程理念,應遵循兩個宗旨:一是為學生而教——教到學生的需求上,教到學生的心坎上。考慮的重點是,學生通過自主閱讀這篇小說可以知道些什么,還有哪些內容是模糊或者是未知的。教學只有建立在學生已知基礎上并引導學生澄清模糊、解決未知,才能給學生真正的閱讀效益。如這篇的小說的故事情節很直白,不是學生最想要的,所以老師可以簡單處理。而關于這篇小說的人物以及主題,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可以形成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是不清晰的,不完整的,需要在課堂的學習交流中使認識得以清晰完整。小說的主題是多元的,給學生的價值觀肯定帶來影響,這就需要老師給予恰當引導。小說的構思藝術學生可能知道是好的,但好在哪里,為什么好,這些又是他們難以體會的,這是學生的未知內容。二是因教材而教——準確而有創意地挖掘文本價值,使學生知識上有積累,能力上有提高,思維上有發展。《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將人物置于自然而奇崛的事件過程中,并以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獨特方式表現人物,進而揭示耐人尋味的主題。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學《我的叔叔于勒》的重點應該在人物和主題上,難點是分析小說的構思藝術,而價值觀教育則是閱讀這篇小說的隱性目標。核心教學價值因此得以確定。
核心教學價值的選擇,即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定,意味著完成教學目標的選擇。而要做到教學目標的定位準確、恰當,離不開我平時很難落實的“三備”呀。備課標、備文本、備學生,一樣都不能少。鉆研精神還是不夠。此時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要給學生半桶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甚至更多”這句話說得一點沒錯。一位教育名家曾經還說過,要用一輩子來備一節課。這句話更深邃地道出了對于教師來說,學習的重要性,鉆研的重要性!
深入研讀文本不夠,缺乏自己的閱讀體驗和閱讀判斷直接造成了閱讀教學效益低下。另外教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圍繞目標結合文本作細致的分析,不能急于追求結論,學生如果缺乏真實的個體閱讀體驗同樣不會取得良好效果。對于文章的主題,切忌直接歸納給學生,或者只做單一的引導,而應該設計合適的問題,讓學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獲得多層次的理解。
篇三: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作者用洗練的筆墨,清晰生動地勾勒出一幅19世紀法國小市民生活的剪影。深刻鞭撻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反映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作品以貌似平淡無奇的敘述在悠然的余韻中,讓我們得到了一個回味咀嚼,反思默想的機會。
一、彰顯學習的自主性和實踐性——讓課堂“活”起來。
教育的靈魂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變換、自主創新。形成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思想,體驗語文學習給人帶來的愉悅,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真正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問題由學生去提出,知識讓學生去領會,規律讓學生去發現,方法讓學生去探究,效果讓學生去評價。教師則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促進者、欣賞者、,引領學生在探討、實驗、研究、體驗、創造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上課伊始采用多媒體、電子白板等多種方法,使教學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化靜為動,以動促思”,圖文聲像并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這種先聲奪人的教學手段,一下就深深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是他們喜聞樂見的。情境導入也是他們感興趣的話題,現場調查:“親情、友情、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你認為這三點當中哪個最重要?有人認為親情是最重的,因為“血濃于水”。有認為愛情才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就足以證明這一點。有人認為“友情”是第一要素,大千世界里如果沒有朋友那將會是多么孤獨寂寞。話題一提出同學們立刻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暢所欲言,課堂氣氛一下被調動起來了。
創設的教學情境學生愿意參與,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欲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探究活動的機會。學習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促進學生在實踐中自得自悟,在合作中創新發展。彰顯了學習的自主性和實踐性,使課堂“活”起來。
二、突出學習的互動性和合作性——讓課堂“動”起來
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場所。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在課堂上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能。進行合作互動、質疑和探究,使課堂不斷向更高更廣的空間拓展,收到“授之以漁”寓教于樂的效果。課堂上雙方都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中,沒有主次之分,活動的主體——學生脫離靜止狀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用討論、暢想、陶冶、表演等模式,培養學生“不唯上”“不唯書”的科學精神。使學生在認知上找到差距,引起探究興趣,掀起激烈辯論,切磋產生火花,培養了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通過合理的引導,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發展。”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
合作探究所設計的:A、如果他們在船上遇到的不是窮水手于勒,而是百萬富翁于勒會是怎樣的情景?B、窮水手于勒在買牡蠣時認出了親哥哥菲利普,情景又會是怎樣的呢?學生爭先恐后上臺表演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景,惟妙惟肖,淋漓盡致,達到和諧統一。這個環節的設計把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目標,設法讓學生充分“活”起來“動”起來。教師就要將“教”的活動,科學巧妙地轉化為學生“學”的活動。教師在活動中作用由明到暗,有主到次,師生互動,拓寬了學習的空間。體現出情感與認知的統一,師生關系和諧融洽,體現了學習的互動性和合作性,使課堂“動”起來。
三、體現學習的綜合性和實效性——讓課堂“亮”起來
多元、多彩,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魅力所在。從學習者的興趣與需要出發,以活動為主要形式,綜合運用各種學科知識、技能和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知識,鍛煉能力。在教學中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而應把他們看做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展的學習主體。教學活動只能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才能取得實效,教師應為學生搭建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的境地。
根據本課敘事特點按著:理解——品味——感悟——體驗——升華為線索,在分析人物性格時,抓住一個“變”字,通過變化對比,培養學生比較思維能力。在分析懸念鋪陳時,扣住一個“巧”字,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體驗反思:A、你看了這個嫌貧愛富的故事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B、在現實生活中,手足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驗?經過討論同學們得出:不要把理想寄托在別人身上,應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奮斗,去爭取。在親情和金錢上,應珍惜親情淡泊名利。5.12大地震全國人民眾志成城,()血濃于水,情滿人間,摒棄了惟利是圖,金錢至上的陋習。
教師首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傾聽學生的聲音,觸摸學生的感受,用尊重寬容的眼睛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和不足,用平等的語氣跟他們對話交流。讓搜集資料、感悟體驗、現場調查、品味表達、聯想反思等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充分張揚個性,展示才華。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學習的綜合性和實效性,使課堂“亮”起來。
《我的叔叔于勒》不僅讓我們領略了語言大師的藝術魅力,還深刻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倫理道德價值取向,讓我們反思生活,反思人生。我們應該摒棄那種金錢至上的畸形人生,健全自己美好的心靈,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提高人生品味,做一個道德高尚,有良知有愛心的人。神經調節教學反思少年王勃教學反思沙漠之舟教學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精選10篇)05-16
我與數學教學反思03-20
《我從哪里來》教學反思10-08
《猜猜我是誰》教學反思02-22
兒歌《別說我小》的教學反思09-20
我來幫助你教學反思09-24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教學教材03-19
《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教學活動設計03-19
我愛雪蓮花教學反思05-16
《我的中國心》音樂教學反思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