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要怎么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黃鶴樓》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鶴樓》教學反思 1
時間像黃鶴一樣,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并沒有按照預設的一樣美美地,盡興地反復吟誦,僅有的幾遍讀書也沒有層次,并且沒有來得及做課堂小結。當聽到下課鈴響的瞬間,我呆了一下,有些失落。
這是一堂失敗的課嗎?
也不是。當看到朱老師分享的照片,我看到課堂上的自己和孩子們興致勃勃講故事、討論、讀書、吟誦,我們都是很愉快地沉醉在我們自己的課堂,重在過程,我們享受的過程。然而,我們還需要結果,需要教學的效果。
就在下課鈴響的那一刻我發現,沉醉在隨性而至的討論中,把詩教的重點忘了,正如林老師說:“孩子們表現還是不錯的。然而,你這是那是詩教課,就是講故事和口語交際課。”呵呵,真有那么點意思,課型模糊了,目標模糊了。再回來就這堂課而言,孩子們收獲了什么?似乎什么都涉及了,但每一點都有點浮光掠影,乘興而來,未盡興而歸。
一、盤點孩子們的表現
1、第一環節,“樓”的飛花令,感受古人登樓賦詩的熱情。誠意組、正心組的搶答聲音此起彼伏,各說了十幾句還意猶未盡。怕時間太長,被我叫停,真想不到孩子們搜集了這么多詩句,個個興致勃勃,不肯服輸的勁頭,練平時學習摸不著頭的黃浪嶸都完全投入,經常玩這樣的游戲,他的學習欲望一定會更強。
2、精彩的故事分享。孩子們爭相講訴課前搜集的黃鶴樓來歷的傳說故事,本來計劃請一個孩子分享即可,想不到濱建講得比較簡單,煜祁直接就站到講臺上了,他講得很精彩很多細節,虧他記得那么清楚,講完后,其他孩子紛紛說他講錯了。
“應該是在武漢的蛇山,他沒有說” 鍵豪說。
“我看到的那個故事里面沒有說到在哪里。”煜祁不慌不忙地回應。
“應該是老板要多幾只仙鶴,不是龍。”
“我看到的他就是要龍。”
呵呵,孩子們搜到不同版本的故事,說起來真是有趣,孩子們真是較真,是時候讓他們知道傳說故事的特點了。
3、對韻字相當熟悉和敏感。我們剛讀第一遍,就有幾個孩子說:“這是十一尤”的'韻。“這個韻表達憂愁的感情”“表達優美的意識”,這都是當時學習《聲律啟蒙》的時候隨口說起,不少孩子就記在心中了。
4、吟誦語感逐漸建立起來了。孩子們自讀后,很快解決了讀音問題,帶著和感情吟誦,兩個孩子展示自己的吟誦調都很有感覺,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和表現也很到位,只是入聲字還沒有把握好。
5、大膽發表見解。每個環節的學習,還們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我剛讓孩子們翻開書讀第一遍,兩個孩子就舉手說:“這首詩還有四句。”并拿出《唐詩三百首》當即讀出后面幾句。
二、這節課的給我的啟示
清晰的目標,朝著目標直奔而去,才能不留遺憾吧。這正是我目前最需要突破的地方。自己教學目標清晰,孩子們學習目標清晰,才有高效的學習。
其實,作為詩歌教學本節課的目標很清晰:體會詩情,用吟誦的聲音去體會詩歌的情感和美。如果直奔主題的話,孩子們一節課背下這首詩一點兒問題都沒有。然而,我們太多時間在分享詩歌背景故事,作者背景故事,以及詩歌情境故事的想象中。這些都有助于我們理解詩意,體會詩情,但總是有圍著敵人外圍打游擊戰的意思,始終沒有組織起一場可以大獲全勝的“陣地戰”。
孩子們整堂課諸多精彩的表現都像珍珠一樣散落,沒有被串起來。沒有聚焦,所以重點不突出,內容太散了,目標達成就不夠有力了。
時間有限,我們如何才能更高效地達成目標?那些外圍的背景故事,是不是讓孩子們在課前自學,課堂簡單分享就好,或者在故事課上講。
就這節課的環節重新設計的話,我會在飛花令過后,直接出示《黃鶴樓》這首詩,而不是兩個故事和關于故事的討論,尤其價值觀滲透這些與詩意完全無關的內容就可以省略了。這樣,我就可以讓孩子們有更充裕的時間去了解詩句的意識,然后反復誦讀詩歌,及時背誦出來。并小結鞏固一節課內容,讓他們在回顧中獲得成就感。
“沉醉不知歸路”那如“直搗黃龍”爽快有效?直奔目標才能高效有力,一節課這樣,做任何事都這樣。這節課,反射了自己平時課堂的隨意,平時做事的隨性的后果,沒有養成習慣,到需要聚焦集中的時候也很難了。
《黃鶴樓》教學反思 2
《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屬“文包詩”,它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教學這篇課文,我從閱讀方面入手:閱讀教學中,只有學生把文本所蘊涵的內容、情感與自身的認識、情感緊緊聯系起來的時候,才能真正讀懂意思、讀出韻味,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來。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教學中精心創設體驗的情境,讓孩子走進文本,感受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深情厚誼;感受詩人與友人之間離別時的傷感和不舍這樣,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地調動,思維得到激情地迸發,促使更加感興趣地深入文本去探究、去發現,去感悟更深,更多的'內涵。/article/在《黃鶴樓送別》一課的教學中,努力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用自己的心靈觸摸文本,感受任務和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對話交流中,孩子們的思維被激發,語言被激活。一些閃爍著孩子們智慧火花的話語告訴我們:課堂上,只要老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與文本和作者的思想進行交流。那么,他們就不只是在教和學,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相互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黃鶴樓》教學反思 3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詩兼美的“文包詩”形式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系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但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向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這是一篇培養學生聯系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本。
一、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先從整體入手,抓住人物理清故事,然后系統感知課文,每一段采用了讀讀、說說、讀讀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
1、讀中感悟,發展語言。“讀”是語文學習的主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以讀為本,讀中感悟主要體現在:讓學生與書中的人物、景物交流,把人物的思想感情通過讀來體現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如:讓學生自讀自悟每一段,說說寫了什么?學生在說的基礎上,理解感悟課文,與文本對話,分角色朗讀李白和孟浩然的對話,引發學生想象春天的美景和送別的場景。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表達能力。尊重了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了不同的內心情感變化,推動了學生的情感發展,有效地落實了語文教學中“讀”的目標。
2、抓住“空白”,引導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兩位大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五年級的孩子還是很難體會到的。我就讓學生從自己談起,自己是如何送別親人的?再利用課文中的幾個空白點:話別時他們還會說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么呢?還有什么也隨著這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邊?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生共鳴,可以更好地體會詩歌意境。
3、拓展資料,升華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于是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通過補充部分送別詩,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努力使課堂教學有趣、有序、有效。
二、當然,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
1、對“文包詩”這類課文的教學把握還不夠,它既不同于單純的古詩教學,又不同于普通的課文教學,它要求在教學中做到詩和文不割裂,從文理解詩。可我在教學中比較重文,對文詩結合處理得還不夠細膩。盡管我認為,只要理解了“文”,對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詩”結合環節還是需進一步落實的。
2、教師的語言過多,總是把學生往預設中牽引,對生成的問題處理策略不得當,致使學生的情感思維不能流暢的步步深入
3、時間分布不均勻,前松后緊,后面的積累和練習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
《黃鶴樓》教學反思 4
《黃鶴樓送別》是一文詩兼美的“文包詩”形式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系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但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向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基于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本文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話對照,情景同現,使得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于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這是一篇培養學生聯系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本。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可以這么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列入課程目標之中,更可見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別》時,試圖沿著情感的緯線,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感悟兩位大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上課伊始,緊扣題眼“送別”設問,理解“餞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緊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二至四自然段,通過“找、劃、寫”的方式潛心會文,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兩位大詩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一直”、“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佇立”、“凝視”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并通過“以讀激情”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指導學生不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內部,發現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對“文包詩”這類課文的教學把握還不夠,它既不同于單純的古詩教學,又不同于普通的課文教學,它要求在教學中做到詩和文不割裂,從文理解詩。可我在教學中比較重文,對文詩結合處理得還不夠細膩。盡管我認為,只要理解了“文”,對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詩”結合環節還是需進一步落實的。
《黃鶴樓》教學反思 5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也曾說,文本的教學價值需要教師自己在反復地研讀教材中去挖掘、發現、定位;需要教師變換角度思考,用兒童的眼光閱讀、體會。《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閱讀課文,它不同于一般課文在于它是屬于“文包詩”,“文包詩”是蘇教版特有的課文類型。所以在教學設計以及教學過程中,我始終都遵循“文包詩”的教學原則——“詩文結合,理解詩意”。
《黃鶴樓送別》課文描述了李白與孟浩然的相遇相知、惺惺相惜、高山流水般的深厚友誼,當讀者真切體會后都會被這樣的深厚友誼所打動。這樣真誠厚重的友誼,無疑是一縷清澈的陽光,照亮了孩子們的心靈世界,讓他們懂得怎樣才是真正的友誼,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這篇課文不但在語文的工具性上給學生學習“文包詩”以及創作“文包詩”一個很好的范例,同時也是一份思想性、教育性很強的教材。
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考慮,學習“文包詩”這樣的課文,詩與文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把古詩學習作為一個課時,那就如同學習兩篇不同體裁的文章,也就把詩文分割開來了。這樣明顯是不符合“文包詩”創作的初衷。所以,我嘗試設計用一節課學完整篇課文,在第二課時,安排表演、課外拓展和一篇“文包詩”的小練筆。但是這樣的設計明顯是使第一課時容量過大,所以我最后修正為第一課時學習生字新詞,充分朗讀課文,初步體會課文感情,第二課時安排學生深入體會感情,琢磨精彩詞句,拓展部分安排展示所收集的課外詩句,而小練筆就作為課外訓練的一項內容。這樣的設計就使重難點的解決得到更加充分的時間。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雖然是五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對于一篇新的課文,特別是“文包詩”這種類型的文章,也未必能馬上把詩文進行對照理解,還是必須有一定的初步朗讀時間。在充分朗讀之后,學生對于課文所表達的感情就有了初步的體會。但也不能忽視課前預習這一環節,課前,學生收集了有關的資料,但是該如何處理這些資料呢?課堂上是沒有那么充分的時間,所以我讓學生在課前進行了交流,所以就節約了課堂的時間。事實證明,這樣的設計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對于課外有關“離別”、“友情”的古詩就放在第二課時的'課堂環節上,這既是課堂的延伸,又是內容的充實,所以對于課堂的作用是明顯的。盡管這樣處理了教學內容,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是比較重文,對文詩結合處理得還不夠細,導致了個別古詩中的字詞理解還處于單純古詩教學的形式。
在朗讀的設計上,包括個人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表演讀、齊讀等形式都在課堂上有所體現,但是由于重點詞語的引導理解還不夠,導致了個性朗讀有所欠缺。在表演讀環節最為精彩,學生對于人物感情把握得比較到位,并且對于表演性的學習形式也很感興趣,基本可以說已經解決了本課的重難點。
在理解課文的設計中,我還抓住空白的地方讓學生盡情地想象。如在理解課文一、二自然段后,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孟浩然不去揚州,他們會在一起說什么?做什么?”在充分誦讀李白送別孟浩然的情景后,又讓學生去想象“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李白仰望藍天白云,他想——”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能力的培養,并且適當地填補了空白,讓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更深地植根于學生的內心。
《黃鶴樓》教學反思 6
在幼兒園的教學中,古詩黃鶴樓是一首常被教師引用的經典。它既富有教育意義,又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然而,對于我個人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和挑戰。通過反思,我可以更好地改進我的教學方法,使幼兒更好地理解古詩和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
一、教學目標的設定:
在教學黃鶴樓這首古詩時,我首先要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這首古詩,我希望幼兒能夠:
1、理解古詩的主題和意義;
2、學會正確朗讀古詩;
3、培養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興趣。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
對于幼兒園的教學,我選擇了一些互動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首先,我會和幼兒一起朗讀古詩,讓他們感受到詩歌的韻律和美感。我會反復朗讀,逐句解讀,引導幼兒理解每一個字詞的含義。通過親身體驗,幼兒可以更好地記住和理解古詩。
其次,我會設計一些與古詩相關的游戲和活動,以增加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例如,我會組織幼兒參觀一些名勝古跡,如黃鶴樓,讓他們親身感受到古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和情感。
此外,我還會和家長積極合作,鼓勵他們在家里與孩子一起朗讀古詩。這樣,幼兒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多次接觸古詩,鞏固和擴展他們的學習成果。
三、教學反思和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挑戰。通過反思,我發現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改進:
1、提供更多練習的機會:有些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會有一些困難。我應該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讓他們逐漸掌握正確的朗讀和理解技巧。
2、加強和家長的溝通:家長是幼兒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我應該與家長密切合作,與他們分享教學進展,并向他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指導。
3、設計更多個性化的'教學活動: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點。我應該根據每個幼兒的不同情況,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活動,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和學習。
四、教學成果與總結:
通過不斷地努力和改進,我的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幼兒們對于黃鶴樓這首古詩的理解和朗讀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興趣也得到了培養。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和資源,使每個幼兒都能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黃鶴樓》教學反思 7
翻開教材,這篇課文已經接近學期尾聲了,心中也似乎因新年的即將到來舒暢了許多,加之文中插圖精美,意境深遠,學習起來便又增添了幾分勁頭。應該說,學生對黃鶴樓、李白、孟浩然、送別等并不是一無所知的,初讀之后,已經大致了解文章講的是暮春三月,孟浩然即將遠行揚州,李白在黃鶴樓為其送行。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詩人想要表達的依依惜別之情。當然,如此粗淺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想要獲得進一步的理解,必須詩文對照。本文屬于文包詩類型,學生雖然接觸過此類體裁,但由于不多,所以還不能很好地通過詩文對照來理解古詩句的意思。
親耳聽還不如親手做,該放手時且放手。于是,我讓學生讀一讀,找一找,想一想,說一說,學生很快鉆到了文字的背后,成為語言文字的`操縱者。在教學的尾聲,我又借助《黃鶴樓送別》文章內容“送別”的特點,拓展補充其他送別詩,如《贈汪倫》、《別董大》等,進行朗讀、背誦。
《黃鶴樓》教學反思 8
今天我執教的《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包詩”形式的課文。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話互照,情景同現,是培養學生聯系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課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目標簡明
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在本節課中我制定了以下3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讀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
我覺得一堂課只要徹底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問題,真正給學生留下點東西,比浮光掠影、蜻蜓點水的教學要有效得多。
二、教學內容簡約
課堂教學的時間和學生的學習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選擇學習的內容,特別是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教學環節簡化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分別是:
(一)由詩入境、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披文入境、由境生情;
(四)指導寫字,加深記憶;
(五)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我認為語文學習本身是一件簡單的快活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設計那么多的學習環節,沒有必要設置那么多的學習障礙(問題)和陷阱讓學生去鉆。學生會因這種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懼,漸漸喪失了自己本應具有的探究精神。“勤師培養了懶學生”!這樣的現象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
四、教學方法簡便
簡單意味著可以學習,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簡便的方法、簡捷的思路是為學生所喜歡,所樂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如本節課在教學學生理解詞意時我教給他們把詞語放入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去理解,根據字的間架結構理解字義等方法
五、教學媒介簡單
現代教學技術(多媒體技術)使用過度,也會扼殺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獨特的體驗和豐富的想象力。本節課在使用多媒體時我盡量做到可用可不用的堅決不用的,更多的時候讓通過學生觀察插圖、和文本對話來實現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六、教學用語簡要
本節課我非常注重自己教學語言的精煉和簡潔明了。課堂中除卻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縟節,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說,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樣明凈,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簡單的課堂,其獨特的神韻就在于此!
總之,本節課我力爭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促發展”,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
人們常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課堂節奏掌握得不夠好,給學生留的讀書時間和集體交流時間較多,整節課我都在忙著糾正學生的讀音以及錯誤的讀寫姿勢,因而耽誤了好多的時間,致使最后的寫字教學匆匆結束,沒有落到實處。
2.學情掌握不夠,和預設的有很大的差距,沒有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拖堂時間太長。
3.評價學生的語言激勵性不夠,沒有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虛心學習,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黃鶴樓》教學反思 9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全文主要寫了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孟浩然餞行的事,描繪了長江邊的春日美景,抒發了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如何讓學生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所以,課文第三自然段李白和孟浩然的對話,需要引領學生重點精讀。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通過對李白動作的描寫,學生初步體會到了李白藏在心底的不舍之情。教學中,我讀課文,讓學生做動作,體會了李白的心情。既然寫了李白的依依不舍,那么光有動作是沒有說服力的。自然過渡到下一段的學習中。
李白高舉酒杯,端給孟浩然,意味深長地說了一番話:“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這段話主要包含了李白的兩種感情,一是對孟浩然的尊敬和仰慕,而是對孟浩然的依依不舍。教學中,先讓學生讀這段話,找出文章中所包含的感情,再說說自己從哪些詞語讀到的。經過討論交流,學生能說出自己的讀書感悟,可能是由于學生知識面的狹窄,“夫子”的意思沒有解讀出來,不知道這是李白對孟浩然的尊稱,對此,我及時進行了點撥。品析孟浩然的話,要引導學生理解王勃詩句的意思,說出孟浩然用這個詩句寬慰李白的原因,體會孟浩然的良苦用心。
在預設教學過程時,我主要選擇了兩個小練筆的內容。一是課文第四自然段的省略號處,“李白送走了孟浩然,站在江邊,他的心里想……”二是課后的第五題,“說說《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我必須在這兩個小練筆之間做出合理的取舍。經過再三讀課文,我忽然明白,學生生活的年代和李白生活的唐代差別很大,以學生的心里其實無法準確地揣摩李白的想法。所以第一個小練筆的內容是不適合學生學情的。于是,課文精讀完畢,我讓學生合上課本,出示了練筆內容——“聯系課文內容,寫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果不其然,當我布置了人物,學生立刻埋頭沙沙地寫起來了。
教學的最后,我出示了兩首送別詩,給學生背誦,作為本課的拓展延伸。第一首是高適的《別董大》,第二首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樣做的目的,既讓學生積淀了古詩詞,也延伸了送別的含義。
《黃鶴樓》教學反思 10
《黃鶴樓送別》是一文詩兼美的“文包詩”形式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系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但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向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基于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一、感受畫面,進入詩境。
在引導學生感受全文意境的環節,我分三步進行設計在。第一步:第二自然段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體會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第二步:第三自然段放手讓學生去讀,思考能從中讀出什么?主要讓學生體會年輕的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和孟浩然作為一個老大哥對小弟的安慰,感受濃濃的兄弟情深。第三步: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主要讓學生自讀,產生疑問:為什么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引導學生走進李白的內心,傾聽李白的心聲。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覺得因為班級學生的素質比較好,再加上我引導得巧妙、得當,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教學效果較好。
二、詩文對照,理解詩意。
文包詩的課文主要是再現了古詩的意境,幫助學生學習古詩。教學時,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后,我出示了古詩,先讓學生自讀,然后指名學生讀,要求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接著進一步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概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集中交流。最后我又讓學生質疑: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這就是我在設計教學時考慮不細致的地方。由于我提的問題放得比較開,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就偏離了我的初衷。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提一些字詞理解方面的問題,但由于我設計問題時沒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方向,學生便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詩題是“廣陵”而詩句中卻是“揚州”?為什么詩句中用“唯見”而不用“只見”?這一些問題可以說就影響了我的教學。所以,在以后的備課中,對于問題的設計,應該多作考慮,以避免在上課時出現偏差。
《黃鶴樓》教學反思 11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按計劃進入第六單元“人間真情”20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但一開始就很不順利,多媒體課件因觸控筆失去控制而無法操作,許多直觀的演示也無法進行。幸好課前就把自己準備好的一些擴充內容寫在了小黑板上,有唐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黃鶴樓打油詩》、李白的《和史郎中聽黃鶴樓上吹笛》,還有李白的《贈孟浩然》等詩詞。
我的計劃是在學生理解這一首比較簡單的送別詩和它的寫作背景后,把這些詩推薦給學生,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熱愛古詩詞的情感。
教學生字、讀背古詩后,進入“解詩題、知詩人”環節,圍繞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作者李白,讓學生明白“誰?在什么地方?為誰送行?他要到什么地方去?”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為老朋友孟浩然送行。他要去江蘇的廣陵去。老師問:“誰知道廣陵在什么地方?”白玢同學馬上舉手回答:“廣陵就是揚州。”“你怎么知道的?”“詩中說‘煙花三月下揚州’,所以廣陵就是揚州!”老師肯定了白玢能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詩題意思的好方法,讓大家學習她。
接著老師在這個地方介紹了李白和孟浩然兩名同時代的大詩人,他們都非常有名氣,而且人生經歷也很相似和相近。孟浩然比李白大11歲,我們學過他寫的有名詩歌,大家都會背誦的《春曉》,(一起背誦這首詩)。他們兩人的仕途都不順利,兩人都喜歡游歷名山川,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孟浩然年輕時遭遇仕途挫折后,便回歸田園,寫下了許多田園詩詞,是著名的田園詩人。李白就是孟浩然的粉絲,一直把孟浩然當作自己的人生偶像。這時給同學們引出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讓學生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崇敬之情,他是把李白當成了自己的老師啊。這樣的背景介紹只為讓學生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為后面理解送別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奠定基礎。
然后抓“關鍵詞、字”來理解詩句意思。一二名抓住“故人”、“煙花三月”、“下”來理解。“故人”:注釋老朋友。說明什么?(兩人是老熟人。情誼很深!)
“煙花三月”告訴我們送行的時間是鮮花盛開的陽春三月。
哪為什么要用“下”?而不用“上”呢?老師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地形特點:西高東低。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乘船由黃鶴樓去揚州,當然是順流而下。
“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給老朋友送行,吃完飯后送老師來到樓下碼頭邊,對老師說了些什么?老師的船走遠了,消失在天邊了,他還在干什么?從中看出什么?”設計這個情節,就是為了能夠入情入境地讓學生走入詩詞報要講述的故事,去體會詩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和朋友間的真情。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交流去體會李白對老友孟浩然深深的留戀。老友乘坐的船兒早就消失在了天邊,看不見蹤影了,李白依然站在江邊不忍離開,可見他對老友的深情。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意思后,話題一轉提到了黃鶴樓,問同學們知道這座江南名樓嗎?想了解李白和黃鶴樓的故事嗎?然后簡介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在湖北省武漢市。講李白游歷到黃鶴樓,在這里看到美麗的湖光山色,詩意大發,想寫一首詩。可來到黃鶴樓上一看,比他小三歲的詩人崔顥已經在黃鶴樓的墻壁上題寫下了著名的詩歌《黃鶴樓》,李白讀完這首詩,不得不放下了手中已經提起毛筆,感嘆道(引出李白關于黃鶴樓的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覺得崔顥的詩寫的太好了,自己再寫也不會超過崔顥的詩了,擱筆不寫了。你們想讀一讀崔顥的《黃鶴樓》嗎?在孩子們的期盼中,把板書好的《黃鶴樓》拿出來,讓大家去讀。“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去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民。煙波江上使人愁。”然后讓學生去朗讀兩首詩。
最后再出示了一首李白寫的與黃鶴樓有關的詩推薦給大家《和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中吹笛》:“一同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里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盡管有些拖堂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我認為這樣推薦詩歌給孩子們還是很有趣的,既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課程資源,引發了孩子們對詩歌的熱愛。
當然,由于內容過多可能導致學生對課文重點的理解和體會不夠深刻,有些水過地皮濕的感覺,但我還是想這樣去試一試,改一改以往古詩教學的形式,看看孩子們對古詩的情趣。
【《黃鶴樓》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格子》的教學反思03-19
《Greetings》教學反思03-09
《匆匆》的教學反思03-19
新詩教學反思03-19
金屬的教學反思03-19
教學反思的作用10-28
新詩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