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用文檔>文明的起源教案

文明的起源教案

時間:2024-09-24 07:34:19

精選文明的起源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精選文明的起源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文明的起源教案(通用10篇)

  文明的起源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

  1、基礎知識:了解古代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發展的基本概況,包括古代希臘文明的淵源,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奴隸制的高度發展,羅馬共和國的興亡。

  2、能力培養:區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同古埃及法老制度和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不同,培養中外歷史知識的橫向比較能力。

  3、情感、價值觀:①、理解古希臘文明是整個西方文明的搖籃,而希臘文明淵源與愛琴文明,從而感悟人類文明發展的連續性(繼承和發展)、多元性和豐富性。 ②、雅典民主政治雖有其時代局限性,但它體現的民主法治精神卻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對后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演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重點:雅典民主政治

  難點:對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辯證地認識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

  教學用時:一課時 教具:圖片、影片

  講 授 過 程 :

  1、導入新課 :

  古希臘、古羅馬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發源在地中海東部,不是在黃色的陸地,因而也稱為海洋文明或藍色文明。

  2、講授新課 :

  (一)、愛琴文明:

  1、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臘早期文明――愛琴文明興起

  2、先后以克里特島和邁錫尼為中心

  (二)、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

  1、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成為著名的奴隸制城邦。

  2、伯利克里時代的雅典(前444-前429年)雅典的民主政治發展到奴隸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

  3、雅典主要的權力機構是什么?國家大事是怎么決定的?

  當有國家大事時,他們就用這些石子投石表決,根據人數的多少決定是否通過。由此看,雅典民主有什么特點?

  全民直接參與(廣泛性),多數決定制,雅典是典型的民主政治的城邦國家。全民直接參與(廣泛性),多數決定制,雅典是典型的民主政治的城邦國家。

  4、請談談你對雅典民主政治的看法。

  第一,它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成為一種典型范例,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產生一定影響;第二,它是奴隸主民主政治,本質上仍然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能夠享受到民主權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三)、羅馬共和國的興衰 :

  1、公元前6世紀末,意大利半島中部出現了羅馬奴隸制共和國。

  2、兩名執政官掌握行政權力,協議處理政事,元老院掌握實權。

  3、公元前2世紀,通過布匿戰爭,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4、羅馬共和國的衰落

  5、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從共和國時代進入帝國時代。

  教師小結:歐洲文明的起源與我們前面提過的亞非文明古國的起源是有區別的,請大家思考一下區別在何處。

  文明的起源教案 篇2

  一.自學目標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情況,以他們為例說出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情況,認識到他們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性。

  2.通過對河姆渡、半坡遠古居民的了解,認識到中國不僅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地之一,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增強民族意識。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

  二.自學重點、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新石器”的含義。

  難點: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導學與談話

  學法:觀察與比較、討論與探究

  四.自學指導:

  【導入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導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么獲得食物的?(采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采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么問題?開始一種什么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了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的遺址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4分鐘)。

  【出示目標】:學生閱讀或教師提示。

  導學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時間的什么地點?生產工具怎樣?他們種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樣的房子?主要飼養何種家禽?手工業制造有哪些?學生閱讀第一目后回答。

  討論: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

  引導學生從生產工具、農作物種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飼養業和手工業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干欄式的房子,過定居的`生活,已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禽、會制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的樂器。(5分鐘)

  導學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是這樣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況如何呢?請大家仿照第一目學習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學生閱讀第二子目后回答。比較: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干欄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卻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環境的影響長江流域地勢低洼,潮濕溫熱;而黃河流域干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所以,我們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想象:我國原始的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分工?

  引導學生結合現實想象。婦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獵、制陶;老人:做家務。(5分鐘)

  導學3、請大家自學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現了貧富懸殊。(5分鐘)

  【小結】:指導學生填表對今天所學知識進行歸類 :(5分鐘)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情況原始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當堂訓練(15分鐘)

  〖單項選擇〗:

  1、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下列不屬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生產活動的是( )

  A、種植粟、黍等農作物 B、已經挖掘水井C、制作簡單的樂器和原始音樂 D、飼養家畜

  3、在北方農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遺址在( )

  A、云南元謀 B、西安半坡 C、陜西藍田 D、浙江余姚河姆渡

  4、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居民是( )

  A、元謀人 B、河姆渡人 C、大汶口人 D、半坡人

  5、同屬于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 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

  〖填空題〗:

  1、半坡原始居民住在 的房屋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 的房屋里,過著 的生活。

  2、 原始居民會制作簡單的 和原始 。

  3、 原始居民普遍使用 石器。

  4、 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鮮麗的彩陶,上面會有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陶器上還有一些刻畫符號,有些學者認為這是我國 雛形。

  〖連線題〗:

  1、半坡原始居民 A、種植水稻,生活在長江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 B、出現了貧富分化

  3、大汶口原始居民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種植蔬菜

  〖列表題〗:

  剛才我們已經做了這么多的基礎題目,現在關上課本,考考你的對比能力

  名稱

  項目

  半坡遺址

  河姆渡遺址

  所在地區

  糧食品種

  出現時間

  原始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

  文明的起源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引導學生了解炎帝、黃帝是傳說中華夏族的祖先,了解堯舜的禪讓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引導學生對古史傳說和史實作出初步的比較,并作出概括、判斷和解釋。

  2.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組織學生講故事,談體會,了解這些傳說中的故事,哪些具有歷史事實成分,哪些是虛的,反映了傳說時代怎樣的文明曙光,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含義,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認同感。在堯舜禪讓的學習中,培養以人為本,任人唯賢的美德。通過對大禹治水的學習,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奉獻精神,以及環境保護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使學生認識到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培養其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情感。

  難點:區別史實和傳說。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前一段時間特別流行穿綢緞做的唐裝,知道綢緞是什么織成的嗎?

  【生】:絲。

  【師】:又有誰知道絲是怎么來的?

  【生】:蠶繭。

  【師】:有同學見過養蠶嗎?知道養蠶抽絲技術是誰發明的嗎?在傳說中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抽絲技術,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看一下第3課: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板書)

  講授新課:

  【師】:知道什么是傳說時代嗎?

  【生】:(看書回答)

  文字出現以前,歷史主要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和傳說保存和流傳下來的.。神話與傳說有區別嗎?神話傳說和史實(歷史真實)又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呢?(教師一邊講一邊板書)我們先把問題放在這里,待會兒再來解決。

  【師】:關于中國遠古居民的神話故事同學們知道哪些呢?

  【生】:(思考回答)

  學生講三個神話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補天、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后三個任選其一講一下)

  【師】:天地真是盤古開辟的嗎?人真是女媧造的嗎?宇宙、地球、人類的起源到底如何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千百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么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學家才確信,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擊,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當溫度下降到幾千度時,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云,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體系。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結成的。人類是由猿進化而來的。

  文明的起源教案 篇4

  第3課 歐洲文明的起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歐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臘 古代希臘的地理環境 愛琴文明的興起 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 伯里克利當政時的雅典民主政治 羅馬奴隸制共和國的出現 布匿戰爭與羅馬的擴張 羅馬共和國的衰落 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進入帝國時代

  ①通過識讀《愛琴文明》、《古代希臘》、《公元前2世紀末的羅馬》等圖,增強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②通過討論“你怎樣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布匿戰爭對羅馬共和國的興衰有何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③通過解答課后的暢想天地題“古代希臘文明與古代埃及文明有何不同”,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圖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在“愛琴文明”一目的教學中,采取自學輔導法。首先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本,識讀地圖,播放有關錄像資料,知道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

  ②在“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和“羅馬共和國的興衰”兩目的學習中,注重探究式學習。首先鼓勵學生通過課前搜集、課堂講述雅典伯里克利當政時的故事、布匿戰爭的故事,然后從不同角度進行討論,從而了解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了解羅馬共和國的興衰,探討擴張戰爭對羅馬共和國興衰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愛琴文明”一目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人類文明的形成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使學生領略古希臘愛琴文明的深厚底蘊,從而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②在“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的教學中,使學生認識到伯里克利執政時雅典的奴隸民主政治達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但伯里克利畢竟是奴隸主階級的政治家,奴隸主民主政治的本質仍然是奴隸主的民主,是對奴隸的專政。

  ③通過“羅馬共和國的興衰”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明白羅馬先有共和國后有帝國這一史實,從而感悟到歷史的發展;另一方面認識到在奴隸社會,奴隸起義是打擊奴隸主統治、推動奴隸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重點難點

  重點:伯里克利執政時雅典的奴隸民主政治

  難點:布匿戰爭和羅馬共和國興衰的關系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

  提問:古代亞非文明是在哪些地區發生的?分別產生了哪些文明古國?繼亞非古代文明的興起,歐洲也出現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與古代亞非文明不同的是,它的發現問題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為中心。

  新課教學

  一、愛琴文明

  1.歐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臘

  歐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臘。古代希臘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西岸,位于歐亞非三洲交通的要沖。

  2.愛琴文明

  提問:①古代希臘的地理范圍是怎樣的?它以什么海洋為中心?②愛琴文明的起止時期、先后的中心分別是什么?③愛琴文明為什么先以克里特島為中心?④說一說愛琴文明創造了哪些燦爛的文化?

  指出: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愛琴文明,是希臘的早期文明。愛琴文明先后以克里特島和邁錫尼為中心,公元前12世紀衰落,歷時約800年。古希臘愛琴文明所創造的燦爛文化,是古代希臘人辛勤創作的結晶,更是希臘奴隸們辛勞的見證。

  二、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

  1.雅典的繁榮

  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成為希臘最著名的城邦。工商業發達,是地中海地區最大的商業中心。

  學生思考:

  ①雅典是什么階級專政的城邦?

  ②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改革的內容是什么?改革后的雅典社會是否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呢?

  ③雅典為什么在希臘各城邦中居于領導地位?

  指出:梭倫改革只是雅典民主政治眾多發展里程碑中的一個,而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奴隸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當屬伯里克利當政時。伯里克利當政時,雅典處于全盛時期。

  2.伯里克利當政時的民主政治

  學生討論:你怎樣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

  歸納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執政時期發展到奴隸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伯里克利進一步改革政治制度,擴大奴隸主的民主。但是伯里克利畢竟是奴隸階級的政治家,奴隸主民主政治的本質仍然是奴隸主的民主,是對奴隸的專政。

  當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成為著名的奴隸制城邦時,在意大利半島也出現了一個奴隸制共和國——羅馬共和國。

  三、羅馬共和國的興衰

  1.羅馬奴隸制共和國的建立

  公元前6世紀末,意大利半島中部出現了羅馬奴隸制共和國。

  思考:

  ①羅馬共和國的統治機構如何設置?它屬于什么政體形式?

  ②羅馬何時稱霸地中海?它是怎樣成為地中海的霸主的?

  2.“布匿戰爭”

  公元前3世紀中期,羅馬與地中海強國迦太基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里進行了三次戰爭。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思考:布匿戰爭對羅馬共和國有何影響?

  布匿戰爭給羅馬的發展帶來了雙重后果:一方面它導致羅馬奴隸制經濟的高度繁榮,使羅馬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綜合國力達到極盛;另一方面它也導致了小農破產、公民兵役制的瓦解、社會道德風尚敗壞淪落,從而為羅馬共和國的衰亡埋下了隱患。

  3.羅馬共和國的衰落

  4.羅馬帝國的建立

  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獨攬各項大權,羅馬從共和時代進入帝國時代。

  指出:無論是羅馬共和國還是羅馬帝國都是奴隸主專政的國家,都是奴隸主階級掌握政權,對奴隸進行殘酷剝削壓迫的社會。

  小結鞏固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愛琴文明是希臘的早期文明。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執政時期發展到奴隸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羅馬共和國經過布匿戰爭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從而也使國內的危機爆發,共和國衰落,進入帝國時代。

  文明的起源教案 篇5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為:

  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狀況和生活狀況,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產狀況以及華夏文明的起源。教學難點為:使學生初步認識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之間的聯系。

  教師在講述時,

  首先,要抓住本單元的線索,即對原始人類的生產狀況和生活狀況進行分析講解,以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知識。

  其次,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直觀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辯論式教學等等,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感悟知識,提高能力。

  再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共3課和一節活動課,每課1課時,共4課時。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

  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通過學習本課初步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領域內各種不同知識范圍的能力以及觀察、想象能力和比較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閱讀,可以接觸考古知識、神話傳說、古史資料、歷史地圖、文物插圖等各類與歷史有關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重視歷史課的學習。

  2、過程與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圍繞“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這條主線進行講解,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性有哪些”。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國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萬年以前,以此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2、難點: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導語一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么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導語二播放一段有關遠古人類社會生活的課件,然后提問:該片段反映了我國遠古人類怎樣的生產和生活狀況?他們生活在什么時候?請大家預習課文。

  導語三人從哪里來呢?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人由神創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說”,我國的女蝸造人。二是人是古猿進化而來的,你同意哪一觀點?學完了本課,你或許可能找到答案。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最早的人類是什么人?他們生活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學生根據課本回答)

  (2)那么,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據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謀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發現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兩小塊燒過的骨頭,表明元謀人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歷史體驗】下面,請同學們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樣變為人類的,請同學們閉上眼睛。

  “大約在二三百萬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變化,地球內部的巖漿發生劇烈變化,引起了地殼的異常變動,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陸地在沉淪,火山在噴射,風雪在呼嘯。一片片的森林在毀滅,一群群的動物在奔逃……后來,地球又經歷了一個冰川橫行的時期,從兩極而來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赤道沖去,淹沒了大塊森林和陸地,但在行進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達亞熱帶地區。自然界的變化,改變了古猿的生存環境。”

  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動物。有些地區的森林沒有遭受到這場“自然災害”,生活在這里的古猿繼續沿著猿的方向緩慢地向前發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猿類。那些喪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從樹上來到地面,開始過著流浪生活。在艱難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著的古猿為了適應新的環境,逐漸學會了利用前肢來采集動物和捕捉動物,并用前肢來折樹枝和選取石塊作武器,以抵御野獸的侵襲,這就要求用后肢來支撐身體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漸出現了。這種分工導致了前肢的進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腳分工又引起了整個身體結構的變化。肉食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在長期的演進過程中,慢慢地大腦產生了初級的意識,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聯合行動的愿望表達出來。經過簡單呼叫,手勢表達的長期演進,逐漸地發出一個個清晰的音節,從而由一定的音節和一定的內容相結合的語言產生。語言在勞動之時并與勞動一起出現、成熟,成為由猿到人這一根本變化的推動力。經過漫長的過程,這些古猿在勞動中進化為人類。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聲調要深沉,感情要豐富,表述結束過一會兒再讓學生睜開眼睛。

  (3)那么,怎樣理解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會制造工具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制造工具本身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只有人類能夠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即使是再聰明的動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須經過長期訓練。因而會制造工具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

  〖想一想:〗動物園里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樹上的野果子,這是否表明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消失了呢?

  【點撥】某些動物利用現成的工具獲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動物的本能。而且動物只能簡單地利用現有的工具,并不能對工具進行加工改進,更不能制造出任何一件簡單、粗糙的工具。只有人類才能根據實際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因此,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沒有消失。

  2.北京人

  (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個洞穴里,年輕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驚喜地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轟動了全世界。從此,“北京人”名揚世界了。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時候呢?又長什么樣子呢?請看頭像模型。

  [展示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模型]

  [師問]北京人與古猿相比,面部有什么特點呢?(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教師小結)

  北京人前額低平、后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沒有明顯下額。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他們不再像古猿那樣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2)那么,北京人能夠制造哪些工具呢?他們又怎樣生活呢?請大家結合投影,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獸》圖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產工具?

  [生答]石塊、木棒、火把。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生答]群居生活。

  (3)北京人為什么要過群居生活呢?(學生看書、思考、討論,教師歸納小結)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極其簡陋,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常常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各種威脅。在這險惡的環境下,只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而他們必須群居在一起。這是由當時的生產狀況決定的。北京人的這種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4)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他們用火干什么?有什么意義?(學生依據教材回答)

  〖議一議〗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們是怎樣保存火種的呢?

  【提示】雷電可以使森林著火;人骨和獸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溫炎熱的天氣里可以自燃;這些自然現象都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種。有了火種,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還學會了保存火種。他們用干燥易燃的花草、樹葉把火種輕輕蓋上,讓他們冒著輕煙。這可是件技術活,需要有經驗的長者擔任。到用火的時候,就用勁吹煽,讓火種再燒起來。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體驗設想】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回答示例】天亮以后,北京人開始成群結隊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獵,一部分人去采集,到天黑以后,采集狩獵等尋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給大家。幾個壯年男子把打到的動物剝皮,把肉割開,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燒烤。熟了以后,根據每人的具體情況分開。當人們填飽肚子以后,便就著火先進入夢鄉,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遠處的野獸是不敢問津的。

  北京人的衣服

  一是把植物枝葉系在腰間,這類衣物不能抵御嚴寒,但多少可以起一點作用,而且容易得到。

  二是把獵到的動物剝皮后吹干稍稍加工當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獵。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點撥】想象一定要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要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1)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除了元謀人、北京人外,祖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活動遺址還分布著好多,山頂洞人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山頂洞人生活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長什么摸樣?(學生看書回答)

  (2)[投影]《山頂洞人的生活》

  [比一比]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進步?

  [提示]從生產工具上看,山頂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已會人工取火。從勞動對象上看,山頂洞人不僅采集、狩獵,還會捕魚,勞動對象的范圍擴大了。從活動范圍上看,山頂洞人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活動范圍擴大了。從生活上看,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死后還要埋葬。

  (3)山頂洞人是怎樣組織在一起生活的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也就是說,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之間都有著血緣關系,彼此都是親屬。這樣,有著血緣關系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就構成了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想一想]氏族成員為什么要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

  [點撥]因為山頂洞人的生產工具極其簡陋,僅憑單個人的力量很難獲得食物,因而他們必須共同勞動,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在分配過程中,誰也不能多占,否則就會有人餓死,從而削弱整個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滅亡的危險。這樣,在氏族生活中,氏族成員之間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議一議]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是不是人類的理想生活?

  [提示]一方面,由于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氏族成員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脅,如饑餓、寒冷、疾病、野獸、自然災害等,人均壽命非常短;另一方面。氏族與氏族之間常常為爭奪食物而發生血腥戰爭,一旦失敗,整個氏族成員就會被殺掉或吃掉。因此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不是人類的理想社會。人類的理想社會應該是共產主義社會。

  (4)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例1](學案例2)在學習“北京人”時,有人說北京其實是“猿”而不是“人”。你是否同意這一看法,請說明理由。

  [解析]本題圍繞“北京人”是“猿”還是“人”展開命題,實質是考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依據所學知識可以明確:北京人在體態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不僅會制造和使用石器。而且還能使用天然火,這是動物所不能及的。因此,北京人應該屬于“人”,而不是“猿”。

  [答案]不同意這一看法。從頭部看,北京人雖然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上肢發育與現代人基本相同。尤其是北京人能通過砸擊、敲打、碰撞等方法制造和使用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其他任何動物所不能及的。并且北京人還能使用天然火,既提高了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又促進了自身體質的發展。因此,北京人是“人”而不是“猿”。

  [點評]本題設計新穎,主要考查學生對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這一知識點的理解,以及對北京人體質特征及生活狀況的認識程度。

  [例2](學案例3)火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說:“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和動物界分開。”人類對火的使用經歷了怎樣的過程?火的使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析]本題引用恩格斯的名言,主要考查火的使用所經歷的過程及其作用。依所學知識可知:人類對火的使用經歷了從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過程;火的使用不僅促進了人的體質的發展,擴大了活動的范圍,而且還能用火制造工具,改造自然,提高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

  [答案](1)從使用天然火到使用人工取火。

  (2)用火燒烤食物,照明和御寒,還用火驅趕野獸,制造工具。火的使用,提高了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擴大了活動的范圍。因此,火的使用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里程碑,對人類的文明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點評]本題圍繞與人們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火的使用”為中心來命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此題包含兩問:第一問考查人類使用火的進程,第二問考查火的使用對人類發展產生的作用,層次清楚,指向明確。

  (5)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并作為學習資料保存。

  遠古人類距今時間體質特征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元謀人約170萬年會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北京人約70萬~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獵等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約18000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從事采集、漁獵等活動懂得愛美氏族

  [拓展閱讀]

  如何理解勞動創造人本身的科學論斷

  可以結合從古猿化為先民社會來理解這個論斷。可知古猿在當時他們的生活勞做中通過慢慢地進化,逐漸可以站立起來,直立行走。使得它們的上肢解放出來,這就為從上肢進化為手提供了前提,在又一個漫長的生活勞作之后,雙手進化完成。而雙手的進化完成為提高勞作的效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雙手的不斷勞作可以促進人腦的進化和發展,之后通過雙手的繼續勞作,人腦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先民的智力也不斷的提高,勞動促進人腦的發展,人腦再推動勞動技術的進步,一個循而往復的漫長的歷史過程,逐漸地成就了人類的出現和發展。

  這里還要提到人類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是能否使用和制造工具。所以可以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個論斷是對人類發展結果的準確定義,也是對人類發展過程的經典描述。

  [點撥導誘]“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是恩格斯關于人類起源的經典論斷,它明確指出勞動在古猿想人的轉變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縱觀人類的發展的歷史,離開了勞動。談不上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青少年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小就應樹立熱愛勞動,服務社會的意識,努力成為祖國建設合格的人才。

  文明的起源教案 篇6

  【單元時段】

  從距今約170萬年(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元謀人)至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

  【單元特點】

  這個單元的內容主要是抓住一個詞——起源,中華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的。第一部分講的是:舊石器時代的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它從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遠古居民,距今約170萬年云南的元謀人開始,一直講到距今約三萬年在北京的山頂洞人為止。第二部分講的是:新石器時代的農耕文明,主要介紹了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文明。第三部分講的是:傳說時期華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紹了炎帝和黃帝時期的一些故事。

  【內容標準】

  1、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2、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為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的材料綜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之間的關系。

  【課時】4課時

  【課型】知新課、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啟發式教學 、問題式教學、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多種形式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是新學期第一課,用導讀結合的方法完成任務。指導學生觀察課文的相關插圖,提示一些觀察的角度和思考的.問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的習慣和根據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活動與探究”中引導學生思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從而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在“合作與探究”中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加深彼此的了解。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請大家猜謎語:有這樣一種動物,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請問這是什么動物呢?……

  這種動物大家都非常熟悉,每天都能看到……人。這是古埃及神話中的妖怪斯芬克司攔路的時候說的謎語。 為什么人會是它所說的這種樣子呢?其實很簡單,人剛剛出生的時候是爬的,長大后就站起來了,用雙腿走路,老的時候走不動了,往往要用拐杖,于是就變成了三條腿。今天我們這節歷史課就是關于我們中國人的祖先的。

  每個人都有尋根性,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什么樣的人。例如我,我姓宋,我的祖先是誰呢?是商朝紂王的哥哥微子啟。

  你們知道自己的祖先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查查。每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父母有自己的父母,相信是可以查到的。但是中國最早的人,他們的父母是誰呢?難道真的和孫悟空一樣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嗎?

  在關于人類的起源的問題上,中外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同學們知道哪一些?(上帝造人、女媧造人……)

  的確,這兩種傳說是流傳最廣的傳說。但人真是這樣由神造出來的嗎?那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屏幕展示:人的頭像和猩猩頭像

  指導觀察:人與猩猩在外貌上非常相似,而且據科學家檢測人與猩猩的基因只有2%的差別,那么人會不會和猩猩有著共同祖先呢?學完這節課相信大家就會很清楚了。

  二、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題和三個子目,知道本課介紹了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只是講了三個典型代表: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整體把握本課)?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播放短片:《人類的起源》,同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捕捉信息,提出問題:⑴人類的起源是什么?⑵在從古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什么是決定意義的一步?⑶究竟是什么創造了人類?

  ⑴古代類人猿⑵直立行走⑶勞動。

  由于自然地理氣候的變化,部分古猿走出了原始叢林,為了生存,他們學會了直立行走,學會了勞動,變成了人。而沒有離開的部分古猿則演化成今天的猩猩。所以我們可以說,人猩同源。

  投影:達爾文和《生物進化論》

  既然人是由古猿演變而來,在我國有很多古代人類的活動的痕跡,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展示遠古人類的分布圖)。那么我國境內最早的人是什么人呢?在哪里出現的呢?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呢?請大家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能獲取哪些信息?

  學生很容易找到:元謀人、我國境內最早、制造工具、用火、距今約170萬年。然后指導學習方法:學習遠古人類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掌握:距今年代、生活地點、生產生活狀況、地位等。強調:能否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許多地方發現了遠古人類遺址,其中以北京人遺址最為著名。1987年,它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接著,我們就來一同了解一下北京人。

  (二)北京人

  同學自己閱讀課文,歸納出北京人的概況:距今年代、地點、生產生活情況等。

  引導學生看教材插圖,對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有什么區別?并提示觀察角度:前額、眉骨、顴骨、下額。給學生充分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己完成。

  十分惡劣的環境下,北京人是如何生活的?學生細讀課文,討論歸納出:粗糙的打制石器,過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

  大屏幕《北京人制造工具和用火情況》提出打制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區別?猜想北京人是如何獲得火的?北京人用火做些什么?根據生活經驗和書上插圖合理想象,相互交流,得出結論:打制石器是人加工的,得到火的途徑有:雷電生火、自然生火、偶然摩擦生火,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照明、防寒。?

  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是怎樣生活的?學生想象,小組內交流,小組一名代表發言。提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去想象或按一天時間順序去想象。

  距今約三萬年,在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又生活著一群遠古人,考古學家稱之為山頂洞人。導入第三目:

  (三)山頂洞人?

  出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了,有哪些進步?完成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制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指導生看書學生合作完成表格,集體訂正。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制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約70萬—20

  萬年保留猿的

  某些特征打制石器

  天然火采集狩獵群居

  山頂洞人約3萬年和現代人

  基本相同懂得磨光

  鉆孔技術

  人工取火采集漁獵懂得

  愛美氏族

  出示大屏幕片《山頂洞人的骨針和裝飾品》,問:這說明了什么?通過分析,學生理解: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愛美。?

  通過比較可知,北京人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過氏族生活,什么是氏族呢?細讀課文,尋找答案。明白“血緣、公有、平等是其特征。”

  引導學生看插圖《山頂洞人的生活》,描述山頂洞人的生活特點和情況。?

  三、鏈接生活:

  現在動物園里的猩猩、猴子能進化成人嗎?它們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嗎?小型辯論會,引導學生知道:不能,因為沒有了當時的環境和條件,它們的某些舉動是偶然的,無意識的。

  四、實踐探索:

  課后“活動與探究習題2”,學生動手試著用尖石器割草繩,挖東西,體會原始人的艱難生活。

  五、鞏固練習:

  1、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火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2、將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的遺址按時間順序由遠及近進行排列,應是怎樣的順序?

  3、課外自由組合成小組,查閱和收集相關資料,共同寫一篇關于“猴子能否最終變成人”的小論文或調查報告》?

  六、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云南,已知最早的人類,會制造工具?

  北京人: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

  群居生活?

  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磨光鉆孔,愛美,

  氏族生活?

  文明的起源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生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閱讀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方法:采用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么說黃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

  讓學生列舉大量的遠古傳說,展現黃帝對對中華文明的杰出貢獻,揭示“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學資源]結合本課主題自制幻燈片若干張教學掛圖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么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么稱他為“人文之祖”?讓學生在回顧上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教師導入時提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炎黃戰蚩尤

  出示問題:

  1、“涿鹿之戰”是怎么回事?

  2、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簡要的總結。教師出示孫中山的.一段話要求學生齊聲朗讀,并有其中內容過渡到下一目

  認識“黃帝像”,對“黃帝”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閱讀教材中的小字內容小組

  討論“涿鹿之戰”的雙方、過程及其結果;在此基礎上思考華夏祖的形成。

  二、黃帝----“人文初祖”

  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提出設問:“后人為什么稱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談,要求各組推選代表回答。

  各個小組根據《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及其課本中的文字內容,小組相互合作

  三、堯、舜、禹的“禪讓

  出示問題:你能說說堯、舜、禹的故事嗎?除了課本上的外你還知道哪些?

  你能根據課本內容說說“禪讓”的含義嗎?

  教師設問:“談一談什么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聯盟首領?”教師簡要總結說明

  各個小組推選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學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講述,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舉出實例說明(德才兼備,以身作則,沒有特權,是社會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課堂小結: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點出只因為炎黃對中華文明的演進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們稱他為“人文之祖。

  課堂檢測:課外延伸:遠古傳說和歷史事實有什么聯系和區別?課外作業:從你得到的尋找歷史的途徑中選擇一個最有趣的事例,講給同學聽。

  讓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及其所得看書整理筆記。

  1、P16頁的練一練

  2、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建立的時間()名稱()思考回答

  記錄在預習本上要求:課后通過查找有關的資料,精心篩選、整理,記憶,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

  板書設計:

  堯舜禹

  炎黃戰蚩尤華夏族形成

  禪讓制

  黃帝的貢獻人文初祖

  奴隸社會

  夏朝

  原始社會終結

  禹時

  文明的起源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引導學生了解炎帝、黃帝是傳說中華夏族的祖先,了解堯舜的“禪讓”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引導學生對古史傳說和史實作出初步的比較,并作出概括、判斷和解釋。

  2.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組織學生講故事,談體會,了解這些傳說中的故事,哪些具有歷史事實成分,哪些是虛的,反映了傳說時代怎樣的文明曙光,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含義,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認同感。在“堯舜禪讓”的學習中,培養以人為本,任人唯賢的美德。通過對“大禹治水”的學習,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奉獻精神,以及環境保護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使學生認識到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培養其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情感。

  難點:區別史實和傳說。

  三、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師】:前一段時間特別流行穿綢緞做的唐裝,知道綢緞是什么織成的嗎?

  【生】:絲。

  【師】:又有誰知道絲是怎么來的?

  【生】:蠶繭。

  【師】:有同學見過養蠶嗎?知道養蠶抽絲技術是誰發明的嗎?在傳說中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抽絲技術,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看一下第3課: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板書)

  講授新課:

  【師】:知道什么是傳說時代嗎?

  【生】:(看書回答)

  文字出現以前,歷史主要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和傳說保存和流傳下來的。神話與傳說有區別嗎?神話傳說和史實(歷史真實)又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呢?(教師一邊講一邊板書)我們先把問題放在這里,待會兒再來解決。

  【師】:關于中國遠古居民的神話故事同學們知道哪些呢?

  【生】:(思考回答)

  學生講三個神話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補天、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后三個任選其一講一下)

  【師】:天地真是盤古開辟的嗎?人真是女媧造的嗎?宇宙、地球、人類的起源到底如何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千百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么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學家才確信,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擊,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當溫度下降到幾千度時,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云,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體系。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結成的。人類是由猿進化而來的。

  【師】:這些神話難道完全是憑空產生的嗎?能不能反映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和他們的某種愿望和精神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盤古用他的鑿和斧劈開了天地,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相信人的力量是偉大的,相信勞動可以創造世界。女媧的故事反映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女性在生產、生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通過這些神話故事我們可以想象,當時人們的艱難生活,正是由于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很低,所以只能借助想象來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剛剛我們分析了幾個神話故事,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炎帝、黃帝的傳說。(板書)

  【師】:傳說中,炎帝發明了什么?黃帝又發明了什么?

  【生】:(看書回答)

  請同學們看書上的“神農教稼圖”,炎帝又號稱神農氏,傳說他生下來時是牛首人身,他剛做首領的時候,人們主要靠狩獵為生,打到獵物大家就飽餐一頓,否則只能忍饑挨餓。想到人們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寢食難安。后來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長規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實能吃,哪些果實不能吃,將那些能吃的果實采集起來,春天把它們埋入地下,秋天就會結出果實。這樣一來,人類的生存問題不是解決了嗎?于是他不辭辛勞,翻山越嶺,嘗遍百草。據說,他在嘗百草、定五谷的過程中,有時一天就中毒達七十多次,最后終于知道了哪些東西可以吃。傳說中炎帝首先教人選擇土地的燥濕、肥饒、高低,教人觀察氣候,選擇五谷的類別,并制作耕稼的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稱為是中華原始農業的創始人。

  【師】:農業真是炎帝發明的嗎?那么這個傳說有沒有真實成分呢?同學們結合我們前面講的“原始農業的出現”思考一下。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農業的發明確實經歷了傳說中的這樣一個過程,原始農業的確是由采集發展而來的。正是由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發現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在住處附近栽培這些植物,才出現了原始的農業。遠古時候的任何一件發明或改進,都是積無數人之力,經歷漫長歲月摸索的結果,決非一人短時之功勞。但是因為確切情況不可考,后人在追述他們歷史的時候,總愛將一些發明創造集中附會在他們之間的.杰出代表身上。比如黃帝,他在成為著名的圣君帝王之后,一切制器故事均圍繞其展開,各種器物的發明權均歸之于他及他的臣下。

  現在我們回到剛才的問題上去,神話與傳說,神話傳說與史實有什么區別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神話是遠古居民根據自己的想象對自然事物(包括人類自身起源)的虛構。但必須指出,神話的內容決不是先民純意識的心理活動,而是客觀現實和生存實踐在他們頭腦中的反映,而傳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為素材,并非完全虛構。平時我們把神話傳說聯在一起,不是區分得那么清楚。神話傳說與史實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有一定聯系的。一方面,喜歡夸大事物是人類的天性,后世之人在敘述先世之事時,總是不自覺的加以增飾與夸大,神話傳說經過人民耳聞口傳,時間越久越容易失真。另一方面,神話傳說中有含有真實的歷史,考古的成果為這些傳說的真實性提供了證據。(學生看書上13頁小字部分)我們在利用神話傳說的時候,必須進行分析,做到去偽存真。

  我們常說自己是“炎黃子孫”,說這句話時都覺得非常驕傲和自豪。那么大家知道這個稱呼是怎么來的嗎?為什么炎黃二帝會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學生思考回答)

  炎黃二帝由斗爭走向聯合,這就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通過長期的殺伐爭奪而最終趨向聯合的。

  【師】:平時我們除了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外,還常說“我們是龍的傳人”。有人寫了一首歌,歌名就叫《龍的傳人》,風靡全國。同學們知道龍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

  (看“貝殼堆塑的龍虎圖”和一段投影材料“聞一多先生在論及中華民族龍的圖形時說過的一段話”:龍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呢?我們的答案是:它是一種圖騰,并且是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有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而成的一種綜合體。)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龍是眾多部落圖騰的融合體,這也反映了華夏族形成的歷程:不同部落之間從戰爭走向聯合,進而構成了華夏族的主體。

  通過炎帝、黃帝的傳說,我們可以了解,在炎黃時代,中華民族的雛形已經形成。(板書)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堯舜“禪讓”的傳說。(板書)請同學們看歷史短劇:堯舜禪讓。(學生課前編排,一學生扮演“堯”,一學生扮演“舜”,還有三位學生扮演各部落首領。)

  【師】:請一邊看一邊思考:舜為什么能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舜是怎樣取得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的?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堯之前,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是通過長期的殺伐戰爭來獲取的。但從堯開始,取得首領位置的方式很是溫和,是通過部落聯盟會議民主推選產生的。這種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后人稱之為“禪讓”,這是一鐘任人唯賢的制度。舜和禹都是“禪讓”制下產生的部落聯盟首領。

  從堯舜“禪讓”的傳說,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出現國家的萌芽。(板書)

  【師】:禹為什么能被推舉為部落聯盟的首領呢?

  【生】:因為他治水獲得了成功。(板書)(學生講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師適當補充。)

  【師】:“大禹治水”是造福炎黃子孫的偉大功業,對中華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大禹治水”中你能受到什么啟發嗎?

  學生分組展開討論,教師啟發學生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

  (1)禹的父親采取什么方法治水?(堵塞)結果怎樣?(“九年而不利”)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疏導)結果怎樣?(獲得成功)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啟發?

  (2)禹在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才獲得成功。如果他半途而廢,治水能成功嗎?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啟發嗎?

  (3)當時洪澇災害非常嚴重,災害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從這個角度思考,你能得到什么啟發?

  禹是“禪讓”制下的最后一位部落聯盟首領。他是站在文明門檻上的一位偉人,他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標志著我國古代社會進入文明時代。

  總結:這節課我們講了很多神話傳說,通過分析我們知道了神話傳說和史實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有一定聯系的。

  從炎帝黃帝的傳說,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中華民族的雛形已經形成。從堯舜“禪讓”的傳說,可以看出當時已出現國家的萌芽。最后,大禹因治水成功,威望大增,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國家產生了。人類的歷史進程在不斷前進,“文明曙光”已從傳說中透露出來了。

  四、板書設計 :

  第三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正板書:

  傳說 炎帝與黃帝 堯舜“禪讓” 大禹治水

  文明的起源教案 篇9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5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

  (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文明的起源教案 篇10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聯系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橋梁,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部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的內容,主要包括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存、從部落到國家、商和西周三個子目。學好本課,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到原始社會星羅棋布、多姿多彩的石器文明,也能掌握夏商西周奴隸社會的形成與繁榮,對整個中國古代史的學習有奠基作用。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對學情有所把握。

  我所面對的是高一新生,通過初中歷史知識的學習,對石器時代和夏商西周三代的歷史已有簡單的知識積累,但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大多還處于感性認知階段,高中新教材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因此要達到教學目標還有一定難度。根據這種情況,我在教學過程中會創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分布,認識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

  2.掌握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概念,認識中國古代“家國同構”的政治特點。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中國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增強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強對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立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

  早期人類文化遺存的分布特征、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難點】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此,我將采用問答法、情景創設法、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等進行我的教學。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會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部分。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圖片導入法。

  我會在多媒體展示兩幅圖片《元謀人門齒化石》《元謀人在打制石器》,并引導設問:這兩幅圖都與元謀人有關,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經確定的最早人類。元謀人生活在什么時代?中華文明的起源是怎樣的?引發學生思考,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圖片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集中注意力,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我會將這一子目分成三個部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從原始人群到氏族社會。首先,我會采用提問法引出舊石器時代的概念,接著出示兩幅示意圖,分別是《舊石器時代的發現》《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提出問題:舊石器時代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遺址?遺址分布有何特點?學生回答后我會加以強調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經確定的最早人類,早期人類分布于水源附近,讓學生知道歷史的發展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其次,新石器時代這一部分首先我會講解新舊石器時代的區別,接著出示《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示意圖》,讓學生知道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廣泛,隨之出示表格,讓學生同桌交流后完成表格內容:新石器早期、晚期主要代表性的遺址、出現的地域、發展表現。最后,從原始人群到氏族社會,我會出示氏族社會的史料,請學生用5分鐘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分別有哪些特點?從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變化又說明了什么?在討論結束后我會加以總結,生產力的發展促使私有制的出現,進而致使階級分化,氏族發展成部落,部落發展成國家,人類即將邁入文明的門檻。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視頻和圖片,能夠給學生強烈的感觀刺激,激發學習興趣,小組討論也能打開學生的思維,從而順利突破本課重點。

  (二)從部落到國家

  首先我會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三皇五帝的傳說。接著提出問題: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建立的概況?學生閱讀教材后能回答出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國歷史由原始社會轉向奴隸社會,接著我會出示史料《禮記·禮運》并提出問題:禹和啟繼承方式有何不同?又說明了什么?學生同桌交流后明確:啟繼承王位表明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最后我會出示《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讓學生了解夏朝統治概況。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史料,可以增強學生對史料的分析能力,啟發學生的深層思維。

  (三)商和西周

  由于這一子目內容較多,我會把它分為三個部分:商和西周的建立、商和西周的政治、商和西周的經濟文化。首先我會出示有關商和西周時期概況的表格,讓學生通過對比的形式完成表格內容。接著我會出示《弼成五服圖》和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史料片段,提出問題:商的政治形式是什么?有何政治特點?學生同桌交流后得出:商實行內外服制,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的政治特點。為了突出西周的政治制度,首先我會采用情景教學法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假如你是周武王為了維護國家統治你會采取哪些措施?再結合課文中分封示意圖,從而引導學生從分封制的目的、內容、意義構建起對分封制的整個知識框架。之后我會講述王位之爭的故事,并提出問題:西周怎樣解決王位繼承上的問題?進而講述宗法制的內容并使學生認識宗法制“家國同構”的政治特點。最后商周的經濟文化這一部分,我會展示甲骨文、青銅器、農業工具的圖片,讓學生當做歷史講解員介紹商和西周的經濟和文化,最后我帶領學生進行歸納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教學法能夠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迅速融入歷史情景,烘托課堂氛圍。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為了檢驗我本課的教學效果,我會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進行。

  2.作業:請學生以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為主題設計一期黑板報。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的目的。

【文明的起源教案】相關文章: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案設計09-05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案設計09-04

《中華文明的起源》的教學設計(精選6篇)09-04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學設計(精選11篇)09-07

《物種起源》導言教案經典范本03-20

《物種起源》導學教案設計02-15

廣東武術的起源總結10-23

人類的起源教學設計(精選10篇)04-09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高二歷史教學設計(精選9篇)11-10

用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