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與樂業教案
敬業與樂業教案
第5課 敬業與樂業
教學內容:
本課在第22-29頁,‘教案’敬業與樂業(教案)。這是一篇演講詞,作者針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從"有業"、"敬業"、"樂業"三個角度,引用古典格言,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敬業與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敬業是責任感,樂業就是興趣。"
教學目標:
1.掌握旁鶩、褻瀆、強聒不舍、斷章取義、不二法門等字詞的讀音和含義。
2.掌握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能夠記憶文中引用的古典格言,并理解其意義。
教學方法:
1.通過概括歸納作者引用的格言和故事,學習兩種基本的論證方法: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
2.針對文章觀點,結合時代發展和自身體會,展開討論,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全面掌握文章引用的古典格言,了解文中提到的典籍和歷史人物。
2.結合文章題目,掌握總分總的論證結構,以及每個分論點的論證過程。
3.領會演講詞的語言特點。
◆難點
1.理解作者所闡釋的"敬業、樂業"的觀念。
2.結合自己的認識,從不同角度客觀地審視這個觀念。
教學流程設計:
一、開門見山,直入課文(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調動學生,共同走近梁啟超。
1.結合預習,互相交流,了解作者。
2.點明這是一篇演講稿,提問學生:演
講的對象是誰?從哪里可以看出?
提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演講詞
的語言特點。
3.解題:"敬業與樂業"是什么短語?
4.點明題目已經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
容:敬業、樂業,以及二者之間的關
系,也表明作者的態度:敬、樂。
2.回答:演講的對象是學生,節5.點明:
"今日所講,專為現在有職業及現在
正做職業上預備的人--學生現身
說法"。
3.回答:是由兩個動賓短語構成的并列
短語。
4.認真聽講,并且隨時就自己預習時所
遇到的疑難點向教師請教。
二、理清結構。整體把握(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組織學生討論:作者如何展開他的演
講?在聽完學生發言之后,總結文章。
是總一分一總的結構。
2.組織學生自讀課文,概括出全文所列
舉的格言、故事,與學生歸納所論證
的觀點,教案《‘教案’敬業與樂業(教案)》。
a.敬業與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
門:《禮記》中的"敬業樂群"和《老子》
中的"安其居,樂其業"。
b.有業的必要性:孔子的"飽食終日,
無所用心,難矣哉"、"群居終日,言不
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以及唐朝
名僧百丈禪師的"一日不做事,一日
不吃飯"及其故事。
c.敬業:朱熹的"主一無適便是敬"、
《莊子》中"隨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
惟吾蜩翼之知"、曾國藩的"坐這山,
望那山,一事無成"、莊子的"用志不
分,乃凝于神"、孔子的"素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
1.在預習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概括文
章脈絡:題目的出處--"有業"的必
要--敬業--樂業--總結。
2.積極討論,合作回答:一共列舉了十
二條格言和一個故事。
a.《禮記》中的"敬業樂群"。
b.《老子》中的"安其居,樂其業"。
c.孔子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
矣哉"、"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
慧,難矣哉"。
d.唐朝名僧百丈禪師的"一日不做
事,一日不吃飯"及其故事。
e.朱熹的"主一無適便是敬"。
f.《莊子》中"隨天地之大,萬物之多,
而惟吾蜩翼之知"。
g.曾國藩的"坐這山,望那山,一事
無成"。
h.莊子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i,孔子時"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j.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d.樂業: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之者不如樂之者"、"其為人也,發憤忘
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者不如樂之者"、"其為人也,發憤忘
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三、組織學生,分析"敬業"(約分鐘)
師生活動
1.組織學生泛讀節6和節7,回答:作者是怎樣闡述"敬業"的?
2.引用朱熹的話,表明自己對敬業的理
解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鶩。"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 體會這句話的含義,請學生發言。
3.提問:"業有什么可敬的?為什么該敬呢?"是哪一類問句?
4.結合課文,體會"為生活而勞動"與"為勞動而生活"有什么區別?可以借此提升學生的認識:勞動,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使生活充滿意義的途徑。
5.作者提出"職業的神圣",他是如何論述的?補充講解:在作者眼中,職業
的本質,是勞作,"勞作便是公德,不勞作便是罪惡"。
6.作者認為怎樣才能夠做到敬業?
7。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四個事例,形成兩組對比,從正面論證"敬業主義,于人生最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將日常事例和名人格言自然結合,強調敬業的重要。
1.邊讀課文,邊做標記:作者先解釋"敬業"的意義,然后分析敬業的原因,接著論述敬業的途徑。
2.認真聽講,同時結合自身的學習體會,談自己對于敬業的理解。
3.回答:這句話是設問句--自問自答。
4.獨立思考,敢于說出自己的理解:為生活而勞動,是出于生存的需要;為勞動而生活,是出于生活的意義。
5.作者運用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式,列舉大總統和拉黃包車兩種職業,論述職業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而從事何種職業,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
6.作者認為,敬業"惟一的秘訣就是忠實"。作者列舉了四個事例:木匠做成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設共和國家、挑糞公把馬桶洗干凈和軍隊打勝侵略的敵軍。
【敬業與樂業教案】相關文章:
敬業與樂業的經典教案03-20
《敬業與樂業》梁啟超賞析09-25
九年級語文敬業與樂業導學案03-04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20
《牧場上的家教案》經典教案設計03-20
茶花賦教案04-06
《什么蟲》教案01-08
《文化苦旅》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