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程讀書報告范文3700字
美的歷程讀書報告范文3700字
[內容提要]
李澤厚,著名哲學家,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美的歷程讀書報告。他的著作《美的歷程》回應了現時流行的中外各美學流派,而且從哲學高度統一了社會與自然,探討了美與人的本體存在、美感與心理情感的“數學方程式”等問題,并提出美學與人類命運相關聯的前景。本文分析了這本著作產生的背景和主要內容,并通過作者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深入探究了中國藝術中規避人工秩序,師法自然的思想,本文認為這是中國美學的獨特觀念。
[關鍵詞]
美學 人工秩序 宋元山水 自然
[序論]
《美的歷程》是一部小書,篇幅不過十幾萬字,但它考察了從遠古圖騰到明清繪畫、工藝的數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展,讀之使人神馳千年,邀游于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領略一個又一個時代的藝術精神,捕捉到華夏民族美的足跡。在《美的歷程》的第九部分“宋元山水意境”中,他認為:北宋山水畫為“無我之境”,南宋山水畫為“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過渡,元代山水畫為“有我之境”。兩宋以來中國藝術從總體情況上看,可以說是以“損”道來進行藝術創作,即蕩去一切形式上的束縛,從人工秩序中逃遁,回歸到法爾自然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才是生命意義的根本,才是安頓心靈的靈囿。“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中國藝術的一個綱領。中國藝術家認為,人的秩序是理性的、知識的、雕琢的,而天的秩序是自然的、自由的、無拘無束的。
本文讀后感圍繞宋元山水畫中所體現的中國藝術家從人工秩序中逃遁的思想展開一些論述,并從中國美學的相關命題中,談規避秩序的問題。
[內容簡介]
概括的講,本書從歷史的角度理出中國美學思想發展的來龍去脈,是對中國古典美提綱挈領式的概括介紹。全書共十章,作者分章節引領大家走入一場美的巡禮。
第一章,《龍飛鳳舞》。遠古年代,有氏族的圖騰崇拜,蛇圖騰不斷合并其他圖騰逐漸演變而為龍圖騰。與龍蛇同時或稍后,鳳鳥則成為中國東方集團所頂禮膜拜的另一圖騰符號。正如作者所說,龍飛鳳舞----也許這就是文明時代來臨之前,從舊石器漁獵階段通過新石器時代的農耕階段,在中國大地上高高飛揚著的史前期的兩面光輝的、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圖騰旗幟。但是,它們只是觀念意識物態化的符號和標記,并不是審美。它們可以說是審美藝術和藝術創作的萌芽。后來的原始歌舞正是龍鳳圖騰的演繹形式。原始圖騰與原始歌舞即已蘊含著美的萌芽,石器時代的陶器、玉器,其造型與圖案的抽象演化,正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而這種美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一種“有意義的形式” ,它沉淀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
第二章,《青銅饕餮》。以饕餮為突出代表的青銅器紋飾,以超世間的神秘威嚇的寫到動物形象,表示初生的階級對自身統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從總的趨勢來看,陶器紋飾的美學風格由活潑愉快走向沉重神秘,確是走向青銅時代的無可置疑的實證,藝術由巫術宗教中解放出來了。與青銅時代同時發達成熟的,是漢字。漢字作為書法,終于在后世成為中國獨有的藝術部類和審美對象,甲骨文作為象形文字,開始了美的歷程。中國書法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量的美,作者一一介紹了中國歷史上各種書法的產生與發展,線條優美的漢字也開啟了書法的藝術地位。
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先秦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大的激劇變革時期。在意識形態領域,也是最為活躍的開拓、創造時期,百家蜂起,諸子爭鳴。其中所貫穿的一個總思潮、總傾向,便是理性主義。作者論述了孔學取得歷史地位的原因,并提出老莊作為儒家的補充和對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文化心理結構和藝術理想、審美興趣上,與儒家一道,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儒道互補是中國兩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條基本線索。作者認為,詩的賦比興原則需要情感與理解、想象多種因素和心理功能的統一交融,在這里,情感性比形象性更使它們具有審美。木建筑是中國建筑的一大特色,作者分析了形成這一特色的原因,建筑物嚴格對稱結構上,以展現嚴肅、方正、井井有條表現了先秦的理性精神。
第四章,《楚漢浪漫主義》。作者論述了充滿神秘圖騰神話的楚文化,屈原----中國最早、最偉大的詩人是它的代表,而《離》開創了中國抒情詩的真正光輝的起點和無可比擬的典范,讀后感《美的歷程讀書報告》。作者對傳說為屈原作品的《天問》展開一系列神話和歷史的疑問。“漢承秦制”的漢朝在文學藝術領域似乎脫離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種彌漫著奇異想象和熾熱情感的浪漫主義,呈現出“氣勢與古拙”基本美學風貌。作者說:“古拙反而構成這種氣勢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 如果沒有這種種“拙笨”,也就很難展示出那種種外在動作姿態的運動、力量、氣勢感了。漢代藝術更突出地呈現著中華本土的音調傳統:那由楚文化而來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義,那人對世界滿目琳瑯的行動征服中的古拙氣勢的美。
第五章,《魏晉風度》論述了中國正式進入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魏晉時期,人們從兩漢經學中解脫出來,沖破了舊的傳統和價值體系,世界觀和人生觀也有了巨變,對人自身的生命、意義和命運重新進行了思索和追求。文學也進入自覺階段,文學從廣義學術中獨立出來,比較細致的區分了文學的各種體裁和風格,最重要的是對審美特征的自覺追求。阮籍與陶潛是這一個時期非常有個性的人物。
第六章,《佛陀世容》。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流行,并成為門閥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在整個社會占據統治地位,是在頻繁戰亂的南北朝。作者通過幾個佛經中的故事,表現出佛的悲慘世界,在肉體的極端痛苦中突出心靈的平靜和崇高。而這與當時整個社會是長時期處在無休止的戰禍、饑荒、疾疫、動亂之中有著一定關系。隋唐的統一和較長時間的和平和穩定,使得隋唐的佛像、佛堂、壁畫表現誘人的天堂幸福生活,以滿足統治者的需要,這里奏出的,是一曲幸福存夢想、以引人入勝的虛幻頌歌。中唐時期,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末路,佛教也趨近消亡走向世俗。
第七章,《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音樂性的美和杜詩顏字韓文組成。李白的詩歌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視權貴和世俗,飲酒賦詩縱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個盛唐,讓充滿青春活力的盛唐藝術金碧輝煌。他的詩歌集中體現了盛唐巔峰知識分子的無所拘束的心態,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交響詩的頂峰。盛唐是一個音樂高潮,融合傳統的“雅樂”“、古樂”,使得音樂歌舞都不再是禮儀性的典重主調,而是人世間的歡快心音。
第八章,《韻外之致》包含規范化、格律化、百花齊放、充滿憂傷的中唐文藝和審美內容與形式的內在矛盾以及蘇軾的意義。中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由前期到后期的轉折。這時人數日多的書生進士,帶著他們所擅長的華美文詞、聰敏機對,已日益沉浸在繁華都市的聲色歌樂、舞文弄墨之中。但這時卻百花齊放,書法,詩歌,繪畫均有成名的大藝術家。文藝中韻味、意境、情趣的講究,成了美學的中心。不再是前期文筆之分、體裁之別,而是理趣之分、神韻之別成為關鍵。蘇軾正好是這一文藝思潮和美學趨向的典型代表。他作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是中國后期封建社會文人們最親切喜愛的對象。
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李澤厚分析宋元山水,是從意境展開。作者認為:北宋山水畫為“無我之境”,南宋山水畫為“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過渡,元代山水畫為“有我之境”。本章將是本文重點展開的內容,在后面將進行詳細敘述,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第十章《明清文藝思潮》,論述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時期市民文藝、浪漫洪流、從感傷文學到《紅樓夢》和繪畫與工藝四個方面的問題。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世俗人情,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無奇卻無花八門、多彩多姿的社會風習圖畫。明代中葉以來,社會醞釀著的重大變化,反射在傳統文藝領域內,表現為一種合規律性的反抗思潮。作者列舉了李贄、“公安派”的三袁兄弟,說明下層的現實主義與上層的浪漫主義彼此滲透,相輔相成。
[讀書心得]
我現在想專門就本書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提到的“無我之境”展開一些討論。作者所,“所謂‘無我’,不是說沒有藝術家個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說這種情感思想沒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時藝術家在創作中也并沒有自覺意識到。它主要通過純客觀地描寫對象(不論是人間事件還是自然景物),終于傳達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題思想”。無我之境使得眼前的審美對象一時間”活”了起來,成了一個瞬間形成的意義世界的組成部分。就像元代畫家倪云林的《幽澗寒松圖》,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成了這個空靈悠遠世界的活的存在。我們并不是因為古松美而去把握這一美的知識,而是為了體驗一種生命的喜悅,將世界從對象化中解放出來,還其生命的本然意義。這是重天人相合的中國哲學在審美生活中的反映,它是崇尚自然、規避人工秩序美學精神的組成部分。
藝術是人的創造,藝術家們為什么卻要規避人工的痕跡呢?這是因為人工秩序是人類理性的秩序,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容易受到技巧的控制,難以擺脫既成的法度的限制,還會受到人的情感欲望等的影響,等等。藝術家在如此狀態中的創作,是不自由的,只能破壞人的內在平衡。因此,中國藝術家強調由人工返歸,即從人工秩序中逃遁,歸復于自然的秩序。
【美的歷程讀書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美的歷程的讀書報告(精選18篇)03-04
名著讀書報告3000字02-25
創意階層的崛起讀書報告02-16
《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優秀教學設計(通用7篇)03-22
簡愛讀書報告(通用19篇)04-24
關于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報告02-08
哈姆雷特7000字英文讀書報告02-27
關于讀書報告的具體格式及要求04-23
大學生讀書報告(精選6篇)01-20
《鄉土中國》讀書報告(通用18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