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孔雀東南飛
語文孔雀東南飛1
一、漢朝的休妻改嫁例事
如果對漢朝的休妻情況不理解,如果單純從封建禮教的角度來形而上的分析焦仲卿與劉蘭芝的分離,分析必然流于空洞。所以,應該以事例來窺探漢朝人的休妻、改嫁、婚戀的與當代人不同的觀念。在上課時,我列舉了一些實例。
鮑永,他的妻子在他的母親前罵狗,而且很大聲,鮑永認定自己的子人不穩重。休!
王吉,他的東鄰有棵棗樹,枝椏伸到王吉的院子里,王吉的妻子順手摘了幾棗個結王吉吃,王吉認定自己的女人手腳不干凈。休!
李充,他的妻子在枕邊跟他商量分家,并說自己有些私房錢,李充應允,于是,因分家而請客,客齊,李充跪在母親面前,細述當夜枕邊的呢喃細語,然后,休妻!
這僅僅只是休妻。更有甚者──賣妻。漢尾,也即南北朝時期,有一位徐孝克,曾出仕太學博士,戰亂時,饑荒到來,他便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把妻子賣了,賣給當時的孔景行將軍。徐孝克的妻子是臧盾將軍的女兒,美女,亦是名門之后。后臧氏常偷些食物給前夫;再后來,孔景行將軍戰死,臧氏街頭尋前夫。
再嫁至北宋仍不被人唾棄。如陸游的妻子唐婉被休后被再嫁趙士誠。后來,陸游在沈園遇見趙士誠,前夫、后夫并不避諱。
司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是一個寡婦;漢武帝劉徹的陳皇后比劉徹年長。……
大約事以從這些事例中總結出來:漢朝的休妻是的理由可以“莫須有”;漢朝的貞節觀念還未確立……這些結論可以比較合理地解釋“劉蘭芝的被休”、“劉蘭芝的再嫁”的問題。
有人認為:“劉蘭芝因為未生育而被休”。這似乎不太合理。有個例子,漢武帝的第一位皇后陳阿嬌十多年未曾生育。
二、賦比興手法的再探討
學生通過《詩經》篇目的學習,已較規范地學習了賦、比、興的手法,但是,對于賦、比、興手法的深入了解還是不夠的。《孔雀東南飛》的開首便是一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是“興”的手法。為了能讓學生再次全面了解賦、比、興的手法,我借用胡蘭成《趙州大蘿卜》一文的`內容進行了較詳細的說明。
有一則公案如下:
僧問趙州:“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州云:“鎮州出大蘿卜頭。”
胡蘭成分析道,答人問有三種方法,即是賦、比、興。
人家問你一樁事,你順理成章的陳述下去,這是“賦”。比如有人問你:“在路上你看見某家的新娘子抬過,是嗎?”你答這是在何日何地,男家的場面如何,女家的嫁妝如何,這便是賦的答法了。
同是上面一個問題,你說成鐘馗嫁妹,老鼠嫁女。人家又問你這時新娘子心情如何,你說:“她像是神前抽了簽,已知是吉簽,卻還未見簽語。”這便是比的答法了。因此,人家問你一個道理,你用個比喻來說明,這就是“比”。
假如人家繼續問你有沒有看到新娘子時,你說:“桃花”,這便是興的答法了。
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孔雀往東南飛?也有人提出,為什么是孔雀往東南飛,而不是其它的動物?有人說西北有高樓,有人說把美麗的孔雀喻成劉蘭芝,有人說以孔雀失偶興起。
胡蘭成的“興”的理論似乎也可以回答這些問題。他認為,“桃之夭夭”可以與“之子于歸”沒有關系,它只是一個開始,并非比喻,也沒有暗示,就如同許多童謠與民歌,先有了一個長長的“啊”字,其實,什么字義也沒有,光是一個發聲,但是,一個世界就開始了,這是一個不相干的句子。他認為,一篇好文章,有時,隨處也可以出來一些毫不相關的句子,這反倒使文章搖曳生姿。胡蘭成的理論對于死摳“比”、“興”,牽強附會的人是有啟發的。
三、《孔雀東南飛》中涉及的漢朝生活、禮儀、紀時的細節
本文中有“床”、“再拜”、“長跪”、“初陽”、“初七”、“下九”、“青廬”、“黃昏”、“人定”等詞需作一定的解釋,而“否泰”、“六合”等與陰陽術數有關,在此不兼及。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床”是席子之后最早出現的家具,起初,極矮,提供古人讀書、寫字、吃飯、睡覺之用,用途相當廣泛,而不僅是臥具。而詩中的“床”則以坐具的姿態出現。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焦仲卿啟稟他母親的時候,用了兩次“再拜”一詞,從禮節的隆重也可以看得出漢代士人相當強調“孝”。
“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稱為跪。坐,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長跪,臀部與腳跟不接觸,身體與腿成90度。
“往昔初陽歲,謝門來貴家”,初陽,大約相當于農歷十一月,冬至后到立春前的一段時間,此時陽氣初動,所以稱為“初陽”。
“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初七為七月初七,稱乞巧節或七夕或少女節,每年七月初七,女子會趁牛郎織女相會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下九,農歷每月十九日,是女子歡聚的日子。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關于青廬:漢代結婚時,均以青布幔搭成帳篷(青廬),用以舉行交拜之禮。根據《世說新語·假譎》篇記載,可繼續推測青廬通常在野外或者園中。“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游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云:‘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關于迎親時間。《孔雀東南飛》之前的《離騷》中“曰黃昏以為期兮”中已明確過,唐代之前,男子迎新娘,均在黃昏,另用鄭玄對《儀禮》的注解可以更詳細說明。“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陽往而陰來,日入三商為昏。”迎親的人穿黑衣,車馬也為黑色。
四、紀時及第三冊文言若干問題的商榷
在教學參考書上有關于天色紀時與地支紀時的對照表,但并不合理,現設計如下。
天色紀時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地支紀時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五更紀時 三更(鼓) 四更 五更 一更 二更 現代時間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先略舉一兩個例子說明古代的紀時:
1、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即是平旦的別稱。
2、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上面兩例,平明與五鼓均是現代時間的凌晨3~5點(從中似乎可以看出古人早起的習慣)。
《孔雀東南飛》中出現的時間有“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但是,有一個問題,有爭議,需探討。
1、“雞鳴”是指公雞叫還是指時間?
文中出現了兩次雞鳴。“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這兩個雞鳴,是天色紀時中的雞鳴還是現實中的雞叫?參考書未明確,如果按天色紀時來處理的話,是凌晨1~3點。我認為,是紀時的時間詞,而不是聽到雞叫。
第三冊文言在教學中還有若干疑問,也在此列出。
2、為什么母親聽到女兒的哭泣而不進門撫慰?
《項脊軒志》有這樣語句:“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為什么母親去看女兒,到了門外,聽到女兒哭泣竟不走進去?
3、大年三十居然有登泰山賞雪的雅興?
《登泰山記》中登泰山的出發時間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到泰安的時間是“是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而看日出的時間是“戊申晦(月末三十),五鼓”。也就是說,姚鼐的觀日出的時間是大年三十。知府朱子穎與姚鼐是否是太有雅興了,傳統的團圓的佳年竟去登泰山?
總之,一堂優秀教學課程的過程的設計應有許多細節要處理,《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詩,當教師應充分挖掘其內在的文化、歷史底蘊,注重細節之后,必定會使教學生色不少。
語文孔雀東南飛2
導入:在標題下面寫下兩行字;一個斷人心腸的故事,一曲唱絕千古的悲歌。(學生頓時騷動)其實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劇“悲劇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僅僅是悲劇,而是永遠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動地的梁祝化蝶就是這種悲劇的延續,而千年過去了,這樣的悲劇并沒有隨著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終結,勞燕分飛的《釵頭鳳》仍在上演著……
投影:陸游《釵頭鳳》,師生齊讀,教師簡介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悲劇。
“一個叫沈園的地方,一個叫陸游的詩人,娶了一個叫唐婉的女子,伉儷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對神仙眷屬。然而,這一切,并不隨陸母之意,逼迫夫妻離異。幾年后的'一個春日,陸游滿懷郁悶踽踽獨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陸游滿懷傷感,詞成《釵頭鳳》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學生進入了悲劇的氛圍)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有著不同的不幸,我們的文章演繹的是怎樣的一段愛情呢?讓我們隨著錄音走進課文》 聽課文錄音(男女配音)(前面情感鋪墊的好,所以效果很好,許多女生邊聽都流淚了)。
對文學常識稍加點撥,課本注釋基本都有,強調“玉臺新詠”“樂府雙璧”補充樂府知識
一、“漢樂府是掌管音樂的官府 二、后來成為音樂性的詩體名稱
問學生是否為剛才的故事所感動,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非常感動。既然都感動了我就想請一男一女同學來復述故事,比一比誰復述得更令同學感動(當時沒人主動來,于是我就講了《讀者》上的一個短故事說明有時你不經意的一個故事可以影響身邊的人一生,于是有人站起來了,當然學生的興致很高)
就著學生的故事為課文情節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出結構(以便學生整體上把握全篇)
教師小結:悲劇的魅力,在于它毀滅的美。當韓憑夫婦,焦劉化鳥,梁祝化碟成為一幕幕愛情悲劇時,悲劇就演繹成了經典。盡管我們可能會為弗郎西斯與金斯基、露絲與杰克的愛情感動不已,但我們更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
語文孔雀東南飛3
一、教學理念:
中學課本里有許多傳統名篇。它們的魅力就在于能讓你百讀不厭,常教常新。我正是力圖從這點出發來教《孔雀東南飛》的。本篇是一首著名的樂府詩。所以,讓學生了解詩歌的特征及多種表現手法,從“詩言志”的角度出發,了解劉、焦婚姻愛情悲劇及其原因,借助人物對話體察人物性格特征及人性美是教學目標;本篇文言詞語不少,特別是偏義復詞、一詞多義等語言現象也必須掌握。從教學方法上,讓學生讀、感悟是重要手段,而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是關鍵。
二、課堂實錄
第二課時
師:上節課我們熟悉了課文結構,了解了課文情節,特別學習了“相”的用法和偏義復詞想象。請同學公布課后作業的答案。
生1完成“相”的用法練習,生2完成其他練習。
師生共同評點。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來重點分析人物。我們知道劉蘭芝是本文的主人公,我們就來看看她是怎樣的一般面孔,透國她我們能得到怎樣的啟示。
評:我在這里交代本課的目標,有助于學生學習有明確的方向。
學習詩歌不能離開“讀”。只有通過讀,我們才能體察到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魅力。本節課我就請同學讀,讀有關劉蘭芝言行的語段,來感悟劉蘭芝。
評:交代學習方法。
生讀“十三能織素”段
師: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寫出了劉的什么?
生討論。回答:
生2:本段用了排比的手法。
生3:本段用了互文的手法,寫出了劉的聰明穎慧
生4:本段還寫出了劉的果敢剛強,這從“妾不堪驅使,……及時相遣歸”可知道。
師:你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生4:我是從資料上得知的。(課堂有笑聲)真正的原因我也不太清楚。
師:很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你能實事求是,很好。這個問題我來講。
中國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在娘家聽父母的,到婆家聽丈夫的,自己無真正的自由。出嫁后沒有婆家的.許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其二,她們更看重自己的貞潔。所以“休”對一個女子意味著什么,大家應當清楚了,而自請“休”,更需要多大的勇氣啊。所以劉蘭芝的這個舉動著實可以表現她的剛強、果敢。生4的回答是對的,資料是告訴我們答案,但我們更要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就會有收獲。
評:教給學生書本知識,只是最低級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終身收益。
師:如果從詩歌表現手法上,本段用了
生:賦
師:對,這里是賦,是縱的鋪陳。
生5讀“新婦謂府吏……久久莫相忘”段
師:本段可看出劉的什么?
生討論,回答。生6:可看出劉對焦仲卿的依戀之情,她要求焦“久久莫相忘”,其實她首先不可能忘記這段情。
生2:可看出劉蘭芝的痛苦之情、憤激之情。“人*物亦鄙”就可看出。
師:兩位同學回答的很好。我們就應這樣從詩句中品出人物的內心。
生7:讀“雞鳴外欲曙……精妙世無雙”段
師:請用本段中的一個詞概括本段的內容。
生1:嚴妝
師:此時此刻的劉為何要“嚴妝”?嚴妝時又為何“事事四五通”?請同學們思考,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回答。
生5:嚴妝是劉蘭芝一貫的習慣,愛美的表現。
生3:我認為正說明劉蘭芝知書識理,有涵養。
生6:我認為這里正說明她沉著、鎮靜,臨陣不亂。
生7:這里也可看出劉蘭芝內心的不平靜,甚至是痛苦,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現。
師:同學們的討論發言很成功。我把你們的討論綜合一下,這段描寫不但寫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寫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能沉著、鎮靜,臨陣不亂,美就美在她那特別的涵養。
下面請同學齊讀該段。
學生讀書。
師:一個那個時代的女子能做到這樣很不容易。我們能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請大家思考,同樣可以討論,用簡短的文字表達出來。
學生議論,發言。
生5:劉蘭芝這里的嚴妝打扮可說明她做事能有始有終,因為她進焦家時一定也是經過精心打扮的,從這里我們可以學習她的這種一絲不茍的遇事態度。
生9:劉蘭芝這里的嚴妝也可以說是為焦仲卿。她的打扮體現了她的自尊,是為了知己而扮。
生10:劉蘭芝的舉動可以告訴我們,人生難免遇到坎坷,在遇到挫折時應有清醒的頭腦,失意但不能失志。
生11:劉蘭芝的舉動告訴我們,涵養對一個人很重要。
師:同學們的討論可謂見仁見智,悟性很不錯。課后可進行練筆。
評:既能讓學生走進文本,又要能引導他們走出文本,這就是語文教學的藝術體現。該步驟正是想體現這種藝術境界。實施中基本達到了目的。
生讀“新婦謂府吏……二情同依依”
師:本段中的磐石、蒲葦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有怎樣的作用?
生12: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體現了劉對愛情的堅貞。
學生讀“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門”
師:難道該段對劉蘭芝的描寫也有作用?
生12:是的。
師:如何理解?
生12:我想,如果沒有作用,那就應當刪去。
師你回答得很對。能否具體解釋一下嗎?
(生12沉默)
師:那位同學能解答這一問題?
看來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嗎?
生:當然富有。
師:那么劉蘭芝對這富有的郡守感興趣嗎?
生3:不感興趣。她嫁給郡守完全是兄長的逼迫。
師:那她想干什么呢?
生6: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因為臨別前他們曾有誓言。
師:所以這段鋪張的場面——
生7:反襯,反襯劉蘭芝的對愛情堅貞不移的品格。
師:對,她沒有絲毫的貪慕虛榮之意,有的是對仲卿的愛和忠貞,這種愛和忠貞能經得起任何嚴峻的考驗。
評:這步驟實施時有同學被卡了,于是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然接受知識,接受感悟。這在語文教學中也是常事。
師:本節課我們共同評析了劉蘭芝。從她的身上,我們多少有感悟,有啟發。希望同學們課后寫一篇隨筆。這是第一。第二,《孔雀東南飛》早已搬上了戲劇舞臺。能否請同學們根據本課,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話劇的形式改編這篇詩篇。希望同學們嘗試一下。
評:之所以布置這樣的練習,是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綜合能力。
三、教后記:
本篇詩作發表距今已遙遠了。對于21世紀的學生,對那個時代發生的許多事自然會不可理喻。婚姻愛情悲劇一直是文學描寫的一大主題。通過教學,讓學生走進作品,能真正體會人物性格的獨特之處。因為學生是有靈氣的,他們對作品的人性美、人格美有著相當敏銳細微的感受力。在“重點鑒賞”中,讓學生從“新婦起嚴妝”那段精美的文字中感悟人生的哲理。這樣做,比單純欣賞主人公的美更有意義。學生是有悟性的,他們說,蘭芝的美是深有內涵的,不僅令人愉悅,也能促使人們更加熱愛生活、珍視人生。綜合能力訓練,鍛煉了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更能發揮學生的才智和創造力。
常想,語文教學要走出低谷,必須進行改革創新。而改革創新的一大途徑就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收益,要達到這個目的,改變教學方法,改變觀念勢在必行。或許我的這節課就是一個嘗試。
語文孔雀東南飛4
◆設計意圖
將古代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并序)》改編為小話劇《劉蘭芝與焦仲卿》并在課內演出。對這首詩歌的教學,通常的做法是:從詞句的理解到層次分析;從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題的提煉以至于藝術手段的分析。本設計擬突破這一傳統程式,將靠抽象思維來理解的詩歌改編為直觀性很強的舞臺藝術,著眼于詩歌與話劇的特點,在不同藝術形式的轉換中,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性格和藝術特征,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
◆設計提要
1、基于這首詩歌的故事情節和矛盾關系,可以改編為戲劇沖突激烈的劇本。
2、導學生對話劇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具備編演的能力。
◆設計實施
1、改編要求。
(1)每位同學都要進行改編,然后分組討論,各組選出組內的優秀劇本,并集思廣益加以修改,作為演出的底本。(2)準確理解詩歌內容。除了把握詞句意義外,對詩歌涉及到的偏義復詞、文化禮俗、賦比興手法等也需透徹了解。(3)戲劇沖突和戲劇語言是戲劇文學的兩個重要內容,改編時要準確把握原詩的矛盾關系來構成戲劇沖突,改編后的戲劇語言要有個性化特征,符合原詩中人物的身份。對場景等的交代可用舞臺說明。
(4)劇本的改編要忠于原作,而且在劇本的布局謀篇。人物語言的潤色上,都對寫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而改編是寫作能力的檢閱。
2、表演安排。
演出前對欣賞表演的同學提出要求,不能光看“熱鬧”,而應看出“門道”,進一步對原詩進行思考,同時對詩歌、話劇這兩種不同藝術手段在表現同一內容時所產生的效果進行比較。
(1)演出設主持人一人,負責演出進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學負責朗讀舞臺說明。
(2)劇本分為兩幕四場。蘭芝在焦府為第一幕,回到劉家為第二幕。按劇情分組表演。
(3)結尾部分的處理;配樂朗誦。詩歌原作中蘭芝舉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掛東南枝的情節,以及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由于舞臺的限制,學生不可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這一部分是戲劇沖突的高潮部分又不能草率,因而采用二胡演奏《化蝶》樂曲為背景音樂,殉情的劉、焦二人采用虛擬的.表演動作來象征。對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部分,由一位朗讀富有感情的同學在背景音樂中用低緩、壓抑的語調來朗誦: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飛天去不回,誠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用《化蝶》樂曲來移花木,使這首詩很難在舞臺上表現的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結尾,得到了很好的處理。朗誦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東南飛》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詩開頭的佳禽失偶,又表達出人們的美好愿望。朗誦時應盡量放慢節奏,配合好音樂的速度。如泣如訴的配樂朗誦,自然地將劇情推向高潮,讓學生沉浸在音樂里,忘情于故事中,收到“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藝術效果。
演出結束后,教師提出如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回答。
提問:剛才演出的小話劇中,主要人物有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那么,同是感情深厚、愛情專一、敢于反抗的劉蘭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表,焦母和劉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別?
明確:劉蘭芝對封建家長制有清醒的認識,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對封建家長制抱有一定幻想,性格比較軟弱。焦母體現的是封建家長的冷酷自私、專制暴戾和不講道理;劉兄貪財慕勢,是一個勢利小人,體現了封建家長的庸俗和丑惡。
點撥:人物是主題的載體。對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準確把握,隨之深入理解主題: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是封建家長制的罪惡造成的。對這各同類型的藝術形象,作者在塑造時注意了個性上的差異,這正是作品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說明:該問引導學生進行同中有異的比較,以養成其細微之處留心的習慣,并進而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征。
提問:從詩歌中看,焦母“遣歸”劉蘭芝的理由是“無禮節”和“自專由”,但劉蘭芝的表現并不是這樣的,可見這只是焦母的借口,你能推測一下焦母“遣歸”的根本原因嗎?
明確:詩中說焦、劉二人“共事二三年”,可是尚無孩子,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時代,“無后”可能是“遣歸”的最根本的原因。
點撥:焦母為封建家長制的代表,她的立身行事,顯然以封建禮教為準則,這樣就能更深刻地認識封建制度的罪惡。
說明:這一問的社會意義似較深廣,即使在當今,這樣的封建觀念仍然存在,這在思想教育上很有意義。
語文孔雀東南飛5
一、導入
課前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教師朗讀歌詞的前兩段(屏幕顯示),創設悲憫氣氛。
問1:預習過全詩,請問這是一首寫什么內容的詩歌?
問2:本詩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但后人卻更熟悉《孔雀東南飛》,為什么?
結合屏幕顯示,迅速說明比興手法,及其作用。
結合屏幕顯示“樂府”: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府詩集。本詩是保留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清代沈歸愚稱其為“古今第一首長詩”。(區別于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最長的敘事詩應該是藏族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一百多萬行,兩千多萬字)
與《木蘭辭》合稱“樂府雙璧”。
二、過程
1.由《孔雀東南飛》引發的爭議與探討,引出本堂課程的目標:鑒賞人物形象,挖掘悲劇根源。
悲劇——“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抓住“有價值的”與“毀滅”兩個關鍵詞。
2.分析什么是有價值的東西:真、善、美
(1)劉蘭芝的美好品質;(2)焦劉之間真摯的情感。
有價值的:才高、品善、人美、不慕名利
情真、重誓
體現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賦的知識(鋪陳渲染)、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反襯、比喻等。
3.如何毀滅——社會、性格
(1)不該毀滅的被毀滅,才是悲劇
社會悲劇:a. 焦母和蘭芝兄長的專制(焦仲卿對母親的妥協;劉蘭芝對兄長的屈服。根源:漢代獨尊儒家后對禮教的推崇——孝。)b. 女性的個人能力與社會世俗倫理的沖突。
焦仲卿兩次求見母親試圖挽回;劉蘭芝成功拒絕了第一次求親,但第二次未能成功。
性格悲劇:劉蘭芝性格(自尊敏感、外柔內剛、率性倔強)與焦母性格(怪僻暴戾、專橫跋扈、獨斷專行)的沖突。
體現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細節描寫,人物形象塑造
(2)本可避免的被毀滅,才更可悲
性格悲劇:焦仲卿的性格(正直純樸、懦弱內向、優柔寡斷)。
體現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與評價
屏幕顯示:性格決定命運!
方法提示:從字詞句入手,從細微處讀書。品味藝術形象時,應就文段本身中的環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總結
我認為:《孔雀東南飛》通過東漢末年人物性格沖突而引起的婚姻悲劇,以及劉蘭芝等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再現了個體命運的悲慘和維護自尊的悲壯。焦劉夫婦不是時代文化的先覺者,也不是自覺的反叛者,但他們用自身的行動作了一次對文化的超越。我們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劇的時候,不能再以他們的悲劇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悲劇的魅力:悲劇在無形中強調了造成悲劇的種種原因,深刻批判了作者所要批判的罪惡和丑陋,因為深刻所以品味,因為品味獲得啟發,悲劇啟發了人們對假惡丑的痛恨和對真善美的渴望與追求。調動學生探尋不同悲劇藝術的積極性,如后續必修課本中的《竇娥冤》、《祝福》等,以及《羅密歐與朱麗葉》、《巴黎圣母院》等名著名篇。
語文孔雀東南飛6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樂府詩特點,主要篇目
2、了解本詩情節及人物
3、通過對比詩歌和戲曲電影的不同表現手法,學習其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學重點:
目標三
教學難點:
體會對比兩種文學樣式
課時安排:
3第一課時接觸本詩,了解大概。完成目標1、2。
第2、3課時看電影完成目標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一句營造怎樣的氣氛?全詩籠罩一股悲劇氣氛,以仲卿蘭之的別離抗婚殉情為線索敘述故事,塑造了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他們對封建家長制的反抗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之情。
1,情節(誦讀):
起興開頭,奠定悲涼的感情基調
開頭:蘭芝自遣
發展:夫妻誓別
發展:蘭芝抗婚
高潮:雙雙殉情
尾聲:告誡后人。
2,人物形象:結合課后作業和文中語句分析(保留學生見解):
劉蘭芝:勤勞、聰明賢惠、知書達理、忠貞不渝、有反抗精神。
焦仲卿:懦弱、愚孝、外柔內剛、忠貞不渝、克盡職守。
焦母:專橫不講理
小結:一起回憶詩歌內容
作業:找出文中的偏義復詞和同義復詞以及“相”的.不同用法
第二課時
復習上節內容,提問:
1,文學常識,主要內容,提出小序的作用
2,情節回放:誦讀鋪陳排比部分。講解末段浪漫主義手法以及它的作用(使悲劇氣氛更濃郁)
講解本節課內容:點出文中難點字詞,如古今異義等
1,同義復詞:謂言無罪過女行無偏斜會不相從許伶俜縈苦辛留待作遺施今日被驅遣不久當歸還逼迫兼弟兄卿當日勝貴
2,偏義復詞:便可白公姥晝夜勤作息我有親父兄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其日牛馬嘶
3,“相“字用法:
a,副詞,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偏指一方:可代指“你“我”“他”等
比如:(你)會不相從許還必相迎取誓天不相負
誓不相隔卿(與卿復指)
(我)及時相遣歸嬉戲莫相忘
(她/他)好自相扶將躡履相逢迎悵然遙相望
b,副詞,互相
例如:相見常日稀久久莫相忘六合正相應葉葉相交通
枝枝相覆蓋仰頭相向鳴黃泉下相見
c,xiang4名詞,相貌兒已薄祿相
d,名詞“宰相“或者動詞“輔佐“
4,互文修辭(注意翻譯)
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
作業:全詩以故事情節為線索展開敘述,塑造了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同學們要注意觀察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找出其中的重點段落,體會人物性格。我們將觀看戲劇《孔雀東南飛》,比較詩歌和戲劇在表達方面的不同特點。
第三課時觀看戲劇
語文孔雀東南飛7
教學目的
一、學習敘事詩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三、了解偏義復詞、古今字的特點,掌握“相”、“迎”在不同語境里的用法。
教學設想
一、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注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文可從語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以“預習提示”為突破口,組織課堂教學。
二、本文故事情節在民間廣為流傳,被改編成戲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影響深廣。在教學本文時,有條件的學校可利用電教手段,或閱讀有關資料,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時數
2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重點
初步讀懂全詩,理清脈絡,掌握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布置課前預習。
1.利用工具書和注釋,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讀“單元知識和訓練”中“語言和語境”部分。明確:
①聯系上下文理解語句的含義。
②對上下文內容要形成整體認識。
③結合與作品相關的時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導學生讀“預習提示”。
1補充介紹: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玉臺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2.學生默讀“預習提示”,思考問題。
①從表達方式的角度看詩歌的發展,《孔雀東南飛》與《詩經》、《涉江》有什么不同?(《詩經》、《涉江》是抒情詩,《孔雀東南飛》是敘事詩。)
②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么?(見“預習提示”)作者怎樣來表達主題思想的?(通過塑造焦仲卿、劉蘭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從哪些方面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節,個性化的人物對話。)
敘事詩和抒情詩的主要區別在于:抒情詩,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敘事詩借助于故事情節塑造的人物形象,來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詩歌的主題思想。讓我們循著敘事詩這條表達主題的線索,來讀這一首長篇敘事詩。古詩也常常寓抒情于敘事。
三、釋詞。
學生在閱讀本詩時,對以下三類詞理解容易產生歧義。教師需要加以點撥、歸納,使學生能舉一反三。
1.古今異義。
學生完成“思考和練習”題四,教師點撥。
明確:這類詞古義和今義大相徑庭。如果把古義和今義混淆起來,就會產生歧義。
2.一詞多義。
①學生借助工具書完成“思考和練習”題五。
②教師點撥、歸納。
③指導學生除“思考和練習”題五外,再從課文中找出帶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給予注音、釋義、歸類。
這一類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讀音、詞義各不相同。我們可從分析語言環境入手,確定詞義和讀音。
3.偏義復詞。
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一個單詞使用,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詞的意義,另一個詞只作陪襯。
舉例。
四、理解全詩的故事情節,進而掌握結構。
1.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將全詩分成5部分,并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標題能概括內容即可,不必強求一律。
2.在分析情節發展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全詩內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節進行復述,避免拖沓。
3.概括內容,要求用最簡短的話來介紹情節。
明確:詩歌前面的“序”是全詩內容最概括、最簡潔的介紹。(教師結合“序”進行講解)
五、以設疑、析疑、釋疑的方式,分析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漢樂府常用的表現手法:賦、比、興。
1.本詩開頭兩句(第1段)游離開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
明確:不能刪。這是民歌習用的起興手法。它為全詩制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情調,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煩瑣?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么關系?
明確:不煩瑣。這是一種鋪陳手法,稱為“賦”。
這里寫得簡練而有層次,意在強調蘭芝從小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為下文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②要求學生從詩中再找出使用鋪陳手法的文字。
明確:第13段是第2段內容的重復,都是強調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但轉換了敘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
妝”又用了一段鋪陳,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開焦家前沉著、冷靜、鎮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無雙”,又為下文太守的兒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鋪墊。
③第2段從時間上(13歲—17歲)作了縱的鋪陳,第9段則從妝束、服飾、姿態上作橫的鋪陳。無論那一種鋪陳,都對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起了積極的作用。
同學們初中時學過的樂府詩《陌上桑》,在描寫秦羅敷的美貌時,也是用了橫的鋪陳。
3.詩中兩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劉蘭芝比作蒲葦,是否顯得累贅?這和情節的發展有何關系?
明確:這個比喻第一次出自劉蘭芝之口,表示劉蘭芝對愛情堅貞不渝,永不變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說的,他用這個比喻來責問劉蘭芝為什么改變初衷。表明人物之間產生了誤會,出現了分歧。這兩次比喻和故事情節的發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瀾,使情節曲折起伏,生動感人。
小結:賦、比、興是樂府詩常用的表現手法。它對推動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在學習樂府詩時應予以重視。
六、布置作業:
1.分析“自”字在不同語言環境里的讀音和詞義。
2.給家里人講述故事《孔雀東南飛》。
第二教時
教學重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敘事詩表現主題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學過程
一、結合語境,理解“黃泉共為友”。
1.聯系上下文,理解“黃泉共為友”的含義。
明確:在揭示了婆媳之間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確地表示要與蘭芝“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以此來向焦母求情。說明仲卿對愛情的珍惜和忠貞。
2.聯系全文,理解“黃泉共為友”。
明確:①向焦母求情時,仲卿表示與蘭芝永不分離的決心:“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②在焦母的壓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則表示了他堅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變初衷,對幸福生活還存一線希望:“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④在送別蘭芝的途中,仲卿還是信誓旦旦:“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⑤在得知蘭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線希望已絕,他毅然表示:“吾獨向黃泉!”
⑥蘭芝已死,活著又有什么意義?于是他——“自掛東南枝。”
由此可見,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愛情生活。后來的一切活動,都發端于“黃泉共為友”。可以想見當初說這句話時,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愛情破滅,就以死相抗!
3.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進一步理解“黃泉共為友”。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那套倫理綱常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并發展到了相當完備嚴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規定有“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規戒律。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正是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這一時代氛圍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蘭芝一邊,表明與蘭芝“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堅決態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面對儒家所規定的封建家長制度、封建禮教,焦仲卿舉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幟,無疑是茫茫長夜中的一道閃電!
小結:對語境體察得越充分,對語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就越豐富。那么,我們對作品閱讀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主要塑造了哪兩個人物?(焦仲卿和劉蘭芝)從上文語言和語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樣一個人?(忠于愛情,對幸福生活熱烈追求,對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專制充滿叛逆精神)
2.試分析劉蘭芝的形象。
劉蘭芝是一個聰明、善良、愛勞動、重感情,忠于愛情的人。面對封建家長制的專橫和兇殘,她無所畏懼。她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光輝的婦女形象之一。
3.現實主義要求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達到反映生活本質的目的。我們從焦、劉身上可以看到怎樣的社會現實?(由學生討論,然后總結。)
4.學生歸納這首詩的中心思想。(印證“預習提示”)
三、討論我國古代詩歌的優秀傳統。
如果說《詩經》中的民歌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中的源頭,屈原的《涉江》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那么,《孔雀東南飛》屬于哪一種?
明確:本詩以孔雀失偶起興,以鴛鴦雙飛作結,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而中間敘述焦、劉愛情悲劇,則多用現實主義描寫手法。統觀全文,作者使開頭、中間、傳統很好地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這是一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杰作。
四、試比較本單元學過的三篇課文。
明確:
詩經涉江(樂府詩)孔雀東南
飛發展趨勢
1.形勢四言雜言王言不為完善
2.表現手法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不斷豐富
3.表達方式抒情詩抒情詩敘事詩不斷發展
4.思想內容奴隸制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愛國主義精神反封建思想不斷延伸
五、概括學習敘事詩應注意的問題。
敘事詩和抒情詩表達主題思想的方式不同,學習的方法也應有所區別。
明確:
1.利用注釋、工具書,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注意語言和語境。
3.理解形象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4.體味古詩的優秀傳統。
六、布置作業:
1.分析焦母和劉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義。
2.分析個性化的語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練習”題二。
3.以“惜別離”為題,發揮你的想象力,擴寫第9至12段。
語文孔雀東南飛8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全對的一項是( )
A.哽咽(yè) 遺(wèi)施
否(fǒu)泰 絡繹(yì)
B.伶俜(pīnɡ) 磐(bān)石
窈(yǎo)窕 公姥(mǔ)
C.白鵠(hú) 赍(jī)錢
彷(pánɡ)徨 龍幡(fān)
D.葳蕤(ruí) 鮭(ɡuì)珍
躑(zhí)躅 晻晻(yǎn)
【解析】 A.否,pǐ;B.磐,pán;D.鮭,xié。
【答案】 C
2.下列加點的詞與現代漢語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①卻與小姑別 ②適得府君書
③可憐體無比 ④汝豈得自由
⑤五里一徘徊 ⑥舉言謂新婦
⑦哽咽不能語 ⑧晝夜勤作息
⑨便復在旦夕 ⑩既欲結大義
?本自無教訓
A.①③⑩ B.②⑦⑧
C.⑤⑦⑨ D.④⑥?
【解析】 ①退出來;②剛剛;③可愛;④自作主張;⑥發言;⑧只指工作;⑩婚姻;?教養。
【答案】 C
3.下列各組多義詞中,對意義相同的兩項判斷正確的是( )
①a.兒已薄祿相b.嬉戲莫相忘c.黃泉下相見d.會不相從許 ②a.相見常日稀b.君既若見錄c.漸見愁煎迫d.府吏見丁寧
③a.阿母謝媒人b.多謝后世人c.謝家來貴門d.謝家事夫婿
A.①bd ②bd ③cd B.①ad ②cd ③ac
C.①ac ②ad ③bd D.①bc ②ac ③bc
【解析】 ①a,命相;b、d,單指一方;c,互相。②a,見面;b、d,我;c,被。③a,拒絕;b,告訴;c、d,辭別。
【答案】 A 4.對下面句子中“書”字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①十六誦詩書
②視歷復開書
③適得府君書
④人多以書假余
⑤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
⑥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齊發
A.①②同 B.③④同
C.⑤⑥同 D.都不同
【解析】 ①書經,②歷書,③書信,④書籍,⑤寫,⑥文字。
【答案】 D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仍更被驅遣 B.汝是大家子
C.為仲卿母所遣 D.漸見愁煎迫
【解析】 B項是判斷句。A、C、D三項是被動句。
【答案】 B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含義解釋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始適還家門(女子出嫁) 適得府君書(剛才)
B.故作不良計(故意) 大人故嫌遲(特地)
C.幸可廣問訊(幸虧) 幸復得此婦(希望)
D.徒留無所施(用處) 留待作遺施(施舍)
【解析】 B項,后句“故”:仍然。C項,前句“幸”:希望;后句“幸”:幸而,幸好。D項,后句“施”意思是“贈送”。
【答案】 A
7.加點虛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吾今且報府四體康且直 B.君爾妾亦然諾諾復爾爾
C.君既若見錄腰若流紈素 D.于今無會因因求假暫歸
【解析】 B項“爾”均為“這樣”之意;A項“且”第一個副詞,“暫且”,第二個連詞“并且”;C項“若”分別是“如此/像”;D項“因”分別是名詞“機會”,連詞,“于是”。
【答案】 B
8.選擇沒有通假字的一組( )
①終老不復取 ②伏惟啟阿母
③箱簾六七十 ④摧藏馬悲哀
⑤幸復得此婦 ⑥淚落便如瀉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⑤⑥
【解析】 ①取—娶;③簾—奩;④藏——臟。
【答案】 D
9.對下列加點詞解釋全正確的一項是( )
①雖與府吏要(約定) ②可憐體無比(可愛)
③再拜還入戶(又拜一次) ④謝家來貴門(離開)
⑤多謝后世人(感謝) ⑥便言多令才(美好)
⑦始適還家門(適逢) ⑧留待作遺施(贈送)
A.①③④⑤⑧ B.②④⑤⑥⑧
C.①②④⑦⑧ D.①②④⑥⑧
【解析】 ③“再拜”意為“拜兩次”;⑤“謝”意為“告訴”;⑦“適”指女子出嫁。
【答案】 D 10.“相”可以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相當于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或第三人稱代詞。對下面各句中這種用法的“相”歸類,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①及時相遣歸 ②會不相從許
③還必相迎取 ④好自相扶將
⑤嬉戲莫相忘 ⑥誓不相隔卿
⑦誓天不相負 ⑧躡履相逢迎
⑨悵然遙相望 ⑩不得便相許
A.①⑤/②③⑥⑦⑩/④⑧⑨
B.①③⑤/②④⑦⑩/⑥⑧⑨
C.①⑤/②④⑥⑧⑩/③⑦⑨
D.①②⑥/③⑦⑨/④⑤⑧⑩
【解析】 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答案】 A
11.下列加點詞從詞義上看分類正確的一組是( )
①便可白公姥 ②貴賤情何薄
③晝夜勤作息 ④會不相從許
⑤仍更被驅遣 ⑥我有親父兄
⑦留待作遺施 ⑧逼迫兼弟兄
⑨其日牛馬嘶 ⑩否泰如天地
A.①⑥⑧⑨/②③④⑤⑦⑩
B.①②④⑥⑧⑨/③⑤⑦⑩
C.①⑥⑧/②③④⑤⑦⑨⑩
D.①③⑥⑧⑨/②④⑤⑦⑩
【解析】 ①③⑥⑧⑨為偏義復詞,②④⑤⑦⑩不是。
【答案】 D
1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雀東南飛》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敘述故事,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結尾,使全詩產生了質的變化,成為浪漫主義的代表作。
B.《孔雀東南飛》是樂府詩,也是我國最早的一篇長篇敘事詩,選自南朝宋人徐陵編的《玉臺新詠》。
C.這首詩是樂府民歌的.代表作,它與北朝民歌《木蘭辭》在文學史上因其文學價值而被合稱為“樂府雙璧”。
D.詩中采用了托物起興的手法,借飛禽的離散相依,暗示了焦、劉兩人婚姻的破裂,給全詩奠定了纏綿悱惻的抒情基調。
【解析】 樂府詩歌是現實主義的,《孔雀東南飛》浪漫主義的結尾并沒有改變全詩的現實主義風格。
語文孔雀東南飛9
一、教材分析
《孔雀東南飛》,是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個單元的話題是愛的生命樂章,本單元這幾篇文章,都是純潔愛情的美麗贊歌。《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詩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愛情美
難點: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與意義。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分析
這首詩歌的教法通常是:從詞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題的提煉,再到藝術手段的分析。同時擴展閱讀空間進行比較閱讀,在不同的形式轉換中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性格和藝術特征。主要采用三種教學方法:
(1)互動教學
(2)啟發探究式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此類詩歌時,大多是等著老師來分析,自己做筆記,缺乏主動性,在學習這首詩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其中討論探究,作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愿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歌曲調低沉舒緩,非常符合原詩的意境,而屠洪剛的演唱絲絲入扣,深沉含蓄,對劉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較細微,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為本篇的學習奠下感情基調。
(二)課前檢查字詞
1古今通假,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終老不復取( )蒲葦紉如絲( )摧藏馬悲哀( )奄奄黃昏后( )
2重點字詞
堂上啟阿母(啟: )供養卒大恩(卒: )于今無會因(因: )
事事四五通(通: )卻與小姑別(卻: )逆以煎我懷(逆: )
渠會永無緣(渠: )
(三)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結合剛才的《孔雀東南飛》歌曲,談談你對整個故事的感受?并用一兩個字概括你的讀后感。
(四)重點突破
1、大家讀了文章,都認為劉蘭芝是本故事的主角,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仔細閱讀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寫到了劉蘭芝?她有何特點?
點撥: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 :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
當蘭芝離開劉家時: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組細步,精妙世無雙.”:一連串夸張性動作的鋪張,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焦家前的沉著冷靜鎮定自若,突出“精妙世無雙”這一點,既體現蘭芝之美,堅強,也是對她命運不公譴責。
蘭芝離家時:善良
蘭芝的再嫁: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側面烘托了她的美…….
2、(討論)蘭芝如此之美,她卻被休了,難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嗎?她的丈夫又是怎樣得人呢?
點撥:“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一直到“自掛東南枝”。
說明:焦仲卿鐘情,叛逆
3、(討論)如此美麗的愛情怎沒延續呢,是誰制造了這場愛情悲劇?他們有什么特點起到什么作用?
點撥: 焦母蠻橫無理
蘭芝的兄長不近人情
作用:襯托
(五)難點突破
1、劉蘭芝是那樣的美麗善良,劉焦的愛情是那樣的完美,焦母為什么要把蘭芝休了呢?《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
去,多言去,竊盜去。”有人據“共事二三年”還沒子嗣,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蘭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見。
2、閱讀下面文字,尋找原因。
*蘭芝: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焦母: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其得自由。
*蘭芝: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譴,何言復來還
點撥:真是“不順父母”嗎?當然不是,這只是“莫須有”的罪名,是封建禮教在作怪,一段美麗的愛情,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禮教的摧殘下夭折了,封建禮教才是罪魁禍首。
3、被休后的蘭芝被太守家看中,為什么還要“舉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點撥:以死向封建禮教抗爭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華,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結
因此,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尾,正像《梁祝》。放樂曲
語文孔雀東南飛10
想來自己很久沒有寫實錄了,所以不好意思下,提起筆來寫下這個標題,《孔雀東南飛》第一課時。
大家都知道,這課很長,又是自讀課文,怎么上確實很麻煩,雖然論壇上已經有了相關的實錄和討論,但要怎么上好,我一直很茫然。包括到今天上課,我還很猶豫,不知道要從什么地方下手。只是心中有個初步打算,第一課時要學生誦讀,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課文,為明天上課深入分析打下基礎。所以上課的時候,我并沒有教案,還不清楚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讀。
教學過程:
師生問候。
師:請大家都把書關上,我想請大家齊背《詩經》三首。
生背誦課文,背得比較好。
師:背得比較整齊,很不錯!
下面請大家把書翻到《孔雀東南飛》這課,今天我們來學習這首詩。
(生打開課本。)
師:首先請大家看到課文注解1。大家要記住一些文學常識,一是《孔雀東南飛》選自哪里?(徐陵的《玉臺新詠》)二是《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最早的一篇長篇敘事詩,與初中時學過的《木蘭辭》合稱“樂府雙璧”。
(生在書本上劃記。)
我突然靈機一動,這首詩如此長,就非得讓學生把所有的文字都讀完嗎?我難道不可以讓學生自由地讀其中幾段嗎?學生想讀哪里就讀哪里,然后再問問他們讀后的感想,不是也很好嗎?我馬上清楚了這節課應該怎樣進行了。于是我說——
師:這首詩很長,我也不要求大家一口氣就把它讀完,我想請大家隨手翻翻,翻到哪頁就讀哪頁,看到哪段就從哪段開始讀起,讀那么四到五段,或者你覺得自己愿意再多讀幾段,也行,好嗎?
(生表示同意,于是開始讓學生讀。)
學生讀了有六七分鐘,讀書的聲音仍然沒有減小,看來學生還挺喜歡讀這首詩的。我示意學生停下來。
師:好的,剛才大家都隨意讀了課文,我想問幾位同學你讀了哪些段落,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孔雀東南飛》第一課時》。我先請張建榮同學來說說。
張建榮:我讀的是要求背誦那部分,就是“雞鳴外欲曙”開始,一直讀到了12頁第二段。
師:那我想問問你,讀完之后,你大概知道這幾段文字寫了哪些內容嗎?
張建榮:大概是說女子被府吏母親趨趕回家,女子與府吏相互發誓言,永不相違。女子回家后,她的兄長又逼迫她再嫁。
師:概括的不錯,基本上看懂了原文。好,請坐。
師:我請另一位同學說說自己讀了哪里。好的,賀智剛。
賀智剛:我和他讀的地方一樣,不過我沒讀那么多,我只讀到了第11頁最下面。
學生讀的地方一樣,我當然不能問相同的問題,于是我說——
師:哦。讀的地方一樣。那好,我還是要問你,但問題不同。我想請你說說,你讀了這幾段后有什么感想呢?
賀智剛:我的感想是古代的女子不能把握自己的婚姻,被譴回家,還要被逼再嫁。
師:是的,古代女子很不幸,我們曾學過類似的詩篇,感嘆女子不能自主自己婚姻的`,是——
有學生在下面答:《衛風·氓》
師:是的,我們看到這里,就會想起《衛風·氓》里面的那位女子。
師:我再請一位同學說說自己讀了哪些段落。唐超群。
唐超群:我也是讀了那幾段,和他們一樣。
有學生笑了。我也笑。
師:讀的也一樣。大家的心理挺相似的嘛。
生笑。
我沒有料到第三個同學也讀了相同的段落,但我還是不著急,我很快又找了一個問題,對讀了相同地方的學生我不想問相同的問題,那太沒有新意了,也不能全面檢查學生讀書是否仔細,于是我問道——
師:我還是想問你,但與問前兩位同學的又不一樣。
學生都面帶微笑,可能感受到了我的問題的層出不窮,都有了興趣。
師:我剛才留意到了前兩位同學的回答,都提到了“女子”“府吏”,但沒有說他們的姓名,你能告訴我“女子”“府吏”的姓名嗎?
問題一出,這個學生被難住了,從她臉上為難的表情就可以知道。
此時有不少同學已經找到答案了,在旁邊提示她。
我看到這情況,就示意她坐下。
師:看來沒有通讀全文,還不清楚詩歌中男女主人公的姓名。剛才已經有很多同學找到了答案。在課文的序里面有答案。男主人公叫——
生答:焦仲卿。
師:女主人公叫——
生:劉蘭芝。
師:序里面有女主人公的名嗎?
生:沒有,只有姓,姓劉。
師:那大家從哪知道的?
生:第11頁有“蘭芝慚阿母”。
師:是的,大家找得很對!很好!所以這首詩歌講的就是焦仲卿與劉蘭芝的故事。
課上到這里,我以為已告一段落,學生已經初步從詩歌中獲得了一些知識,但我還想檢查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于是我問——
師:有沒有把全文都讀過了的同學?
有學生回答說“有”。于是我請回答的一位同學站起來復述文章的主要情節,學生基本上復述出來了,只是語言有點羅嗦。
【語文孔雀東南飛】相關文章:
《孔雀東南飛》教案(精選14篇)06-08
小學語文《語文樂園四》教學設計03-19
《登高》語文杜甫10-17
《背影》朱自清語文11-16
《老王》楊絳語文04-13
《回聲》語文教案03-19
語文寫字復習教案03-19
語文《因小失大》教學設計09-15
語文《關雎》《蒹葭》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