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用文檔>認識千米教學反思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

時間:2024-09-20 02:12:18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五篇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五篇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五篇

  篇一:

  《認識千米》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課前我布置學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約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時間,大約幾步,和爸爸或媽媽一起測一測家到學校的路程有多長。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復習以前所學的長度單位,說說它們之間的進率,并讓學生比劃出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實際長度。然后從測量鉛筆的長度到測量教室的長度再到測量從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因為平時學生不太關注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當然,學生也并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馬路邊、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見過“千米”(也叫“公里”),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以前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嗎?在哪里看到過?你知道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象,用他們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為了使學生能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在課前我選了幾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地方進行測量,利用摩托車的里程數記錄下了每個地方到學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先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出發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考慮到學生對蓉湖大橋、易初愛蓮、紅綠燈十字路口等地方比較熟悉,所以我向學生出示這幾個地方的圖片,讓學生先猜一猜:哪個地方到學校大約是1千米?有一個小朋友說:“易初愛蓮差不多吧。”我及時引導:“從學校到易初愛蓮大約是700米。”……通過學生的猜測、比較,得到:“從學校到紅綠燈十字路口大約是1千米。”然后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因為課前布置同學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測量出學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課堂上請幾位同學說說家在哪里,再讓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離學校有多遠。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還是少或差不多,再進一步猜出大約是多少米。再請已經測量好的這位小朋友當小老師進行評判,比一比誰猜得最準。小朋友對這樣的活動很感興趣。但是全班同學一起猜,被請到的同學人數有限,學生的參與面不夠,無法滿足大家,所以我再讓小朋友分小小組活動,讓每個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機會。通過猜一猜、說一說、評一評、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長。然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對于1千米和1米之間的進率,估計學生能說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通過討論、匯報,使學生了解: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摩托車上的里程數等等。再出示三個實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約是1千米?我們學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長?(200米)幾圈才是1千米?體育館的環形跑道長400米,跑幾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過這三個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簡單化聚,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課堂小結。

  這堂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參與對1千米或幾千米的體驗和感悟,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并將生活經驗轉化為認知結構。課前布置學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如果沒有這些活動,而只靠學生想象1千米有多長是無法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

  篇二:

  千米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礎上學習的。但是“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它不象之前學習的那些長度單位一樣看得見、摸得著。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較困難,往往上課時只能照本宣科,讓學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練習。其實,正因為這部分知識對三年級學生來說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就成了本節課的難點。而突破這一難點的關鍵就是老師要創設讓學生體驗的過程,引導體驗生成。如何把千米的認識真正建立在學生的經歷和體驗基礎上呢?我主要分成了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時段來達成目標的。

  課前,我帶著學生來到操場,首先告訴學生從哪里到哪里是100米,走一走需要幾步,看看需要幾分鐘,記下你走的情況。然后要求學生沿著學校操場跑道走4圈(一圈250米),讓學生記下走完后的感覺。

  課中,告訴學生昨天我們沿著操場跑道走了四圈,跑道一圈是250米,算一算你一共跑了多少米?學生列式250×4=1000米。告訴學生就是1千米。然后讓學生說說走完1千米的感受,初步體驗到1千米的長度。接著讓學生思考“如果跑道一圈是200米、400米,那么分別要走多少圈才是1千米。再讓學生回憶昨天出走100米的情況,讓學生思考幾個100米是1千米,根據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子數和時間來推算走1千米需要幾步、花多長時間。這一系列的活動意在讓學生在課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礎上,再通過估一估、算一算、說一說等豐富的活動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長度。為了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應用,我收集了一些有名的山峰、河流、公路及大橋的資料,豐富學生的認識。

  課后,我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讓學生到書本或網絡上去查找一些資料,如馬拉松長跑比賽的全程、轎車在高速公路上的時速、磁懸浮列車的時速、地球繞太陽每秒運行的千米數、世界上最長的三條河流的長度。通過這樣的作業讓學生深入生活,感受到長度單位“千米“的廣泛使用。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長度觀念的時候,選用的是操場的跑道,由于跑道是環形的,學生最容易感受的是1圈,而 4個一圈的長度是1千米,還是不容易感受。能不能把跑道拉直?于是我想到了最好拿錄像機把學校門口到某處(選取學生都熟悉的建筑)之間大約1千米的路程拍攝下來,課堂上讓學生清楚地看到1千米的直線距離。這樣可能比繞跑道4圈感受更好。

  篇三:

  看著眼前的這份教案,很容易發現它與其他教案的不同,因為修改的痕跡特別多,也寫得特別詳細。的確,當知道有人來聽課時,準備得會更充分。這種無形的壓力,會迫使自己對課做深入的思考。

  《認識千米》這一課的知識目標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單位換算和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對學生而言并不困難,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這也是我在備課時重點要考慮的問題。

  在課前,我了解到學校最里圈的跑道正好是100米,所以帶著學生在操場上走一圈,對100米的長度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學生認識1千米作一個鋪墊。為了知道從學校門口出發到哪是1千米,我利用數步子和計時間兩種方法實際走一走,從中我也體會一下1千米的長度究竟有多長。此外,我在電子地圖上找到學校周圍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了解它們與學校之間的距離。(說明:在試上時,有孩子猜測學校到某一地方是1千米,由于我也不知道有多遠,不好判斷。后來有老師提醒我,可以在電子地圖上量距離,這讓我豁然開朗。)

  上課的流程分為四個部分:一、復習導入。復習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它們之間的進率;二、初步感知1千米。在交流和觀察有關“千米”的圖片時,讓學生體會在計量路程或鐵路、公路、河流等比較長的長度時,通常用千米作單位;三、認識1千米。先了解100米有多長,再了解1千米有多長,并知道估計1千米長度的方法;四、鞏固練習。以書上的練習為主,補充了一些判斷題。最后介紹了一些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速度。整節課上得還算順暢,只是最后有關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沒有來得急介紹。

  課后,聽課教師對我的課進行評析,讓我對這節課和自己教學本身有了更深入地認識和反思,總結如下:

  1、要適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出示有關“千米”的圖片時,要指導孩子去觀察圖中關鍵的信息。因為一幅圖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是比較多的,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適當的提示,可以讓孩子迅速找到有用的信息并進行分析。

  2、學會引領學生的思維。在讓學生猜測從學校門口出發走到哪里是1千米時,有孩子說從校門口到南京圖書館大約是1千米(實際上只有400米左右)。當時,我否定了他的猜測,再請別的孩子猜。后來幾個孩子都沒猜出來,最后由我揭曉了答案。其實,當第一個孩子猜完之后,可以接著他的話,繼續問:“到南京圖書館大約是400米,還要往前走600米,那會到哪兒?”這樣一說,會給后面猜測的同學提供了一些線索,更容易猜出來了。并且,這樣問,更能激發他們去思考,他們的體會也會更深刻。

  3、盡可能增加體驗的過程。在介紹估計1千米的方法時,由于孩子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所以對2000步有多長沒有概念。可以在課上請一個孩子實際跨一步,估計有多長,再實際量一量。然后再讓他走10步,看看有多長。經過這些活動,再去想象2000步有多長可能會好一些。

  4、多給孩子一些說的機會。當孩子說得不夠好時,我總是急于幫他補充,或者干脆自己示范,其實可以再請其他孩子補充的。當補充得差不多了或出現困難時,再講也不遲。總結之后,再請一些孩子說一說,從而滿足不同認知水平的孩子的認知需要。

  5、加強對孩子的激勵。在整節課中,對孩子的激勵還嫌少。還要多鼓勵孩子,才能更好地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整節課上完,感覺自己教的痕跡比較重,因為在上課得時候,腦子里會總想著教案,希望孩子能按著自己設計得思路走下去,覺得這樣上得會比較塌實。如果按著學生的思路走下去,很怕自己會收不回來,或者出現無法應付的情況。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在這方面會做得好一些吧。

  篇四:

  《認識千米》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 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形成正確的認知觀。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課前我布置學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約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時間,大約幾步,和爸爸或媽媽一起測一測家到學校的路程有多長。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復習以前所學的長度單位,說說它們之間的進率,并讓學生比劃出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實際長度。然后從測量鉛筆的長度到測量教室的長度再到測量從張家港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因為平時學生不太關注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當然,學生也并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馬路邊、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見過“千米”(也叫“公里”),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以前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嗎?在哪里看到過?你知道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象,用他們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為了使學生能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在課前我選了幾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地方進行測量,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先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出發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通過學生的猜測、比較,得到:“從學校到錦繡花園大約是1千米。”然后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因為課前布置同學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測量出學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課堂上請幾位同學說說家在哪里,再讓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離學校有多遠。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還是少或差不多,再進一步猜出大約是多少米。通過猜一猜、說一說、評一評、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長。然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對于1千米和1米之間的進率,估計學生能說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通過討論、匯報,使學生了解: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摩托車上的里程數等等。我們學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長?(200米)幾圈才是1千米?體育館的環形跑道長400米,跑幾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過這二個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簡單化聚,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

  這堂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參與對1千米或幾千米的體驗和感悟,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并將生活經驗轉化為認知結構。課前布置學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如果沒有這些活動,而只靠學生想象1千米有多長是無法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

  篇五: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可視性”的體悟和感受經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學、逛超市、乘車旅游、參加運動會等生活經驗,這就使得本節課很容易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教材通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考慮到學生對學校附近比較熟悉,所以我讓學生先猜一猜:哪個地方到學校大約是1千米?通過學生的猜測、比較,得到:“從學校到某某屯大約是1千米。”然后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通過猜一猜、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長。然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對于1千米和1米之間的進率,估計學生能說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通過討論、匯報,使學生了解: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摩托車上的里程數等等。球場外一圈有約有100米,幾圈才是1千米?體育館的環形跑道長400米,跑幾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過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轉化,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也覺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學生多,擔心學生安全,沒有組織學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動,感受1千米的距離。加上學校地勢不開闊,只是組織學生到地形較為平坦的籃球場量出100米的距離(大約一圈多),讓學生仔細觀察一下。并讓學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實際走一走,算出所需的時間大約是一分多鐘。然后告訴學生10個這樣的長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15分左右的距離大約是1千米,并讓學生想象一下10個100米有多遠,學生對于千米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刻。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02-24

認識因特網的教學反思01-25

0的認識教學反思09-21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03-20

關于認識路線的教學反思03-20

關于認識小數的教學反思03-20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3-20

認識平均分的教學反思10-26

認識時鐘整點教學反思03-19

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反思03-20

用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