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 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級的教學內容學生對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講授的運動的快慢是在學習了機械運動的知識基礎上,學生對運動和靜止有了一定的認識后進一步學習運動的有關知識。這節課既是對運動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它擔負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學物理運動學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處理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因此,這節課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學六年級的數學中學生進行了不少的有關速度,路程,時間的計算。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關單位的換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時間,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運動路程相同時,通過比較時間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時,通過比較運動路程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單位,通過利用公式的簡單計算來掌握速度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讓學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義和使用方法。
本屆九年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好,但后進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學工作要充分關注他們教學過程中要從易到難,從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活動。速度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體的探討。因此,在教學中,根據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降低教學梯度,注重基礎教學,同時,盡量運用實物演示、多媒體課件等使教學形象直觀。每個知識點都盡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出發,經過分析歸納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有所得,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能進行速度單位間的換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的現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具有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具有對科學求知欲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悅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v=s/t的理解和具體應用
難點:1.速度單位的換算
2.利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四、說教學過程
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故事激趣——觀察比較——形成概念——應用新知——加強鞏固——體驗成功——歸納總結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運動的視頻資料。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發現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播放了自已錄制的我校運動會的100m和3000m視頻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分析學生的運動情況,他們的運動情況都一樣嗎?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論:視頻中的物體都在運動,有的運動得快,有的運動得慢。然后,引出新問題: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這樣,利用視頻通過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的實例分析入手,來引出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易于學生輕松的融入到課堂氣氛中去,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觀察比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龜兔賽跑
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開始階段誰跑的比較快?判斷依據是什么?最后裁判認為誰跑的比較快?判斷依據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上的氣氛,讓同學們暢所欲言,積極參與,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比較,并互相討論,充分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較、討論中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并能描述所觀察現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學生從交流討論中找到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開始階段兔子跑得快,是因為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情況下,跑的路程長。最后裁判認為烏龜贏得比賽,是因為在整個比賽過程中,路程相同而烏龜花的時間少。
據此,對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進行總結并提出新問題:若路程、時間均不相同時,又該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這樣,采用邊觀察、邊引導分析,層層設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組織教學,通過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學生"看"、"想"、"說"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物理教育的教學目標。
展示問題:學校的百米冠軍的成績是13s,而24屆奧運會一萬米比賽冠軍的成績是28min,怎樣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激疑啟思,采用啟發式教學,啟迪學生的智慧,使學生通過演練得出:可以比較他們在1秒內或1分鐘內通過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單位時間,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是什么,這樣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體會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在課堂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后進生學習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后進生反應慢些老師要理解他們,多肯定他們的成績,多表揚他們的進步。增強學生求欲望。
根據速度的定義直接得出速度的計算公式和單位以及它們的符號含義,并能進行單位換算。
在講解單位換算時,要引導學生根據時間單位和長度單位來逐步的推導出米/秒與千米/小時之間的換算關系,使學生慢慢的領會和理解單位之間是如何換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學會理解的記憶,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3.應用新知,加強鞏固,體驗成功。
利用多媒體展示例題:
例題1:學校的校運會女子100米短跑記錄是13.5s,請運用知識計算出運動員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v=S/t=100m/13s=7.61m/s
答:運動員百米短跑的速度為7.61m/s
例題2:例題:保靖至吉首的路程為100Km,一輛汽車從保靖縣開往吉首,這輛汽車的速度是40Km/h,幾小時后可以到達吉首?
已知:S=100Km,v=40km/h
求:t
解:根據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這輛汽車2.5小時后可以到達吉首。
例題3:例題:2006月7月12日,我國優秀運動員劉翔在洛桑田徑黃金聯賽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遜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欄世界紀錄,則這項記錄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輛正在行駛的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30km/h,哪一個速度比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計算出劉翔的速度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車的速度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劉翔的速度比摩托車的'大。
第一道題是公式v=s/t的直接應用,這道題比較簡單易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順利的做出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第二道題是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編寫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變形,學會變形公式的應用,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第三道題涉及單位之間的換算,教學難度稍大一點,后進生對這題是難了點,教師要多講,多讓學生提問讓學生弄清這題。目的是讓學生領會速度的物理意義。
通過這三道習題的講解,讓學生養成先分析題意,再規范解題的良好習慣。要求學生在做計算時要寫,已知,求,解,答四步。
勻速直線運動的引入: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在日常生活中幾乎見不到,因為它是一種理想化的運動。我們有時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簡化物理問題,會近似的把一些運動看做是勻速直線運動。
老師簡單介紹變速運動、平均速度,使學生注意區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課堂小練習:
1、單位換算:
(1)108km/h=____m/s[2]15m/s=——km/h
2、汽車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駛,1min通過了1800m的路程,汽車的速度是()
A.1800m/sB.108m/sC.90m/sD.30m/s
4.歸納總結
最后,再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把本節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讓學生養成先學習后總結的良好習慣,并培養、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就應遵循人們的認識規律,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就決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學,要重視直觀性,即以直觀為基礎來進行物理概念的教學。本節課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觀察比較來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有了直觀的感覺認識,再結合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通過對物理現象的觀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通過比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觀察實驗討論、對比歸納、練習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分析點撥和幫助下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為主,老師的提問分析為輔進行的。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列舉學生熟悉的事例,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進行觀察,循序漸進的歸納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體課件能較好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行觀察,分析現象。更能方便的進行對比、歸納,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盡量讓學生去想、去說、去做、去練。通過練習,來學會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以及速度單位的換算。再次,通過動手做實驗,來加深對速度的物理意義的領會。
六、說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我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容易理解,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運動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2.速度的定義: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的計算公式:
v=s/t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s表示速度
常用單位:千米每小時(km/h)
換算關系:1m/s=3.6km/h
二、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業布置:
1.1m/s=_____km/h
0.5m/s=_____km/h
10m/s=_____km/h
54km/h=_____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別是3.5km/h,64m/min,1m/s,則三人的速度的關系是?[注,min表示分鐘]
3.汽車以20m/s的速度行駛了2h,它在這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340m/s,人對著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聲,聽到回聲經過的時間是( )[聲音的路程]
A.1.25s B.0.625s C.0.8s D.2.5s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 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上一節講述的是“運動的描述”,通過這一節學生知道了“什么是運動”,而本節課教材通過“想想議議”欄目提出問題(“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引入課題,并且學生討論總結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義及計算公式,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在小學數學課中,學生學習過計算速度和路程的問題,對這些知識并不陌生,初中物理從簡單的運動開始,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來逐步展開對物理的學習。
二、學生分析
中學生對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學生對本節課還是喜歡物理又害怕難,喜歡的是以前接觸過速度的計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決速度問題還是第一次,特別是數學底子薄的學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加強自信顯得特別的重要。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看鮮明、生動、不平常的現象的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4、粗略研究變速直線運動,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線運動的快慢。
四、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方法。
難點: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五、教學方法
1、觀察比較法:通過對生活當中實際事例的比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
2、練習法:通過學生練習,學會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和速度單位的換算。
六、教學程序設計
(一)課題引入
通過多媒體展示“2004年奧運會上劉翔奪冠”的實錄引入課題。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具體事例導入課題,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議議”引入更好。
教師提問:劉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們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嗎?
(二)新授課程
1、首先學生看教材“想想議議”欄目中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教師也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路。
蝸牛在地面沿直線爬行、自行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飛機在空中沿直線飛行,他們的運動情況有何區別?
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他們運動的快慢不一樣”。然后讓學生繼續討論:生活中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待充分討論后,師生共同歸納出幾個辦法。
(1)相同時間內,通過路程遠的運動的快。如,二人同時同地出發,走在前面的運動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時間短的運動得快。如,百米賽跑,先到終點的運動的.快。
(3)時間、路程都不相同時,1s內通過路程遠的運動的快。
從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時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學生對速度的認識:
(1)物理意義(2)定義(3)公式(4)國際單位、常用單位
然后指導學生觀察書中的圖1、32,認識汽車的速度表。讓學生閱讀小資料,了解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并讓學生進行單位換算練習,如:1m/s=_____km/h;5m/s=_____km/h;72km/h=_____m/s。
2、在生活中,做機械運動的物體的運動情況相同嗎?機械運動時怎樣分類的?哪類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想想議議”,學生會發現,甲圖中的汽車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運動的路線是直線,乙圖中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運動的路線也是直線。在此基礎上,引出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還應讓學生了解,物體做直線運動時,若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這樣的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可以用公式v=s/t計算出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平均速度。
3、講解教材中的例題,學會使用公式v=s/t及變形公式s=vt、t=s/v解決簡單的問題。在練習過程中,應規范學生的解題過程。養成先分析,在解題的良好習慣。
4、小結:新授課后,組織學生討論“是否還有疑點?”,并對本節課做簡單的總結。
5、完成達標測試,展示答案,集體糾正。
6、作業布置
七、教學效果
本節通過教材及身邊的實例,科學、規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時也提高了運用數學工具處理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對于速度的公式進行計算大部分學生能完成并掌握,但解題時過程不規范還應課下加強訓練。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 3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描述運動快慢的方法,掌握速度概念,記住速度單位及其換算。
2、理解勻速直線運動,會用速度公式計算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
3、了解變速直線運動,會用平均速度觀點計算變速直線運動速度。
4、了解“速度表”中顯示的“即時速度”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對不同的運動快慢程度從時間和路程兩個方面分析、理解。
2、利用速度公式熟練求解勻速運動中速度、路程和時間三者中的未知量。
3、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計算變速直線運動中某階段的平均速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速度”概念的學習,讓學生領會引用科學的方法和觀念,可以更精確地描述運動、便于化解復雜的問題。
2、建立“速度”概念,還可促進學生生活行為的效率意識,提高學生的生活素養,形成正確的生活理念。
教學重點:
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公式的應用。
教學難點:
速度大小的比較,變速直線運動中的平均速度。
教具與教法:
1、軌道、小車、停表、光電測速儀。
2、素材的收錄(百米跑、速度表、高速運動的物體)、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情景引入:
利用課件展示運動快慢的情景。
問題的提出:布置學生思考回答:
1、運動場上在如下情況下,怎樣比較誰跑得快,誰跑得慢?
A、正在賽道上奔跑的幾位運動員?
B、剛剛跑完的幾位運動員?
2、王聰100m用了17s,李明50m用了8s,誰跑得快?
物理學規定:用“相同時間比較路程“來比較物體快慢。
即用路程除以所用時間,得到每秒運動的路程,從而可以比較快慢。
問題探究
一、速度的定義
問題1:速度是如何定義的?表達式如何?
教師總結展示
定義:運動物體發生的路程與運動時間之比叫速度。
定義式:V=S/t
S——路程 t——時間 v——速度
問題2:速度的國際單位可以從公式中推出,是什么?
問題3:課本“小資料”了解部分物體各種運動的大致速度是多少?改變部分物體運動速度的單位,讓學生進行單位換算。
問題4:看課本圖1.3—2汽車速度表,此時汽車的速度是多大?該汽車速度表的量程是多大?
提示:速度表測的是汽車在各個時刻或在某一處的即時速度,不是全程的總的運動速度,它是隨汽車運動快慢的隨時變化的。
介紹我國道路限速規定:(高速路小汽車100——120 Km/h國道、省道70——90 Km/h城區街道40——60 Km/h)
二、直線運動
定義: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思考問題:在變速直線運動中,我們可以粗略計算全過程總體快慢情況,可以用V=S/t求速度?—稱為平均速度。
三、拓展訓練:
例題分析(題目見書本)
師生分析解題情況。
總結計算題注意點:
A、單位要一致;B、要有針對各量的文字說明;C、先寫公式,再代入已知量求解;D、有結論性語言。
四、課堂練習
如果一輛勻速直線運動的汽車有速度是72 Km/h,則在30min內它能前進多遠?
課堂小結:
學生活動:
觀看不快慢的運動情景展示:運動員們起跑;從紅燈轉綠燈,開始啟動的.汽車、自行車;龜兔賽跑的過程和結局。
思考答案1。
A相同時間時位置領先者。
B跑完相同距離,用時間短者。
2李明快。依據是李明快慢不變時,跑100m用16s即可完成。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
1速度的定義、公式
2國際單位:S—m,t—s,
V—m/s(或m·s2)
常用單位:1Km/h=1000m/3600s=1/3.6m/s
3
蝸牛:1.5x10-3m/s=0.15m/s
火車:120m/s=432Km/h
衛星:3070m/s=3.07Km/s
4學生看課本回答:20Km/h;220Km/h
領會:汽車速度表原理和意義
了解:道路限速的目的及意義——主要是為了安全!
領會基本機械運動的分類
學生看書后分析:
甲在各段相同時間內路程相同。
乙由慢變快,后來速度大于甲。
平均速度只代表總體運動快慢的情況,不代表某處的的速度,它只是由總路程和總時間來求的。
學生課堂練習,教師巡視。
板書設計:
第三節運動的快慢
一、運動快慢的比較
二、速度
公式:V=S/t單位:m/s;Km/h
三、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
計算:s=vt,t=s/v
四、變速直線運動
平均速度V=s/t
五、速度表:可測汽車在各處的瞬時速度
作業布置:
課本P—22頁:
第三題;第四題。
練習冊:1.3運動的快慢。
教后反思: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 4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速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⑵知道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過程與方法
、峭ㄟ^觀察、思考和討論,得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
、冉洑v建立速度概念的過程,理解速度的定義方法——比值定義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⑸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原本比較“熟悉”的速度,會有新的、更加透徹的認識,從中體驗到科學方法的魅力,啟迪學生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我們周圍的物理現象。
2.教材說明
本節主要內容有: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速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速度是生活中經常用到的物理量,了解一些運動物體大致的速度值,學會速度的計算和單位換算,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是上一節機械運動知識的延伸,后面兩節描述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和“物體受力時怎樣運動”,也要用到這些知識。
本節教材的編寫思路是:首先通過“活動1”,引導學生從兩幅情景圖中歸納出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為建立速度的概念提供方法上的準備。然后教材利用圖9-14提出問題:如果物體通過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都不相等,怎樣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啟發學生討論、深思。此問題解決了,自然就得到了速度的定義方法。于是教材接下來一氣呵成,順次介紹速度的'定義、公式、單位和計算。本節教材的最后是機械運動的分類,運用速度的知識,研究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本節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建立速度概念的過程,理解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科學方法,學會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本節教學難點:速度定義中的“單位時間”,學生不容易理解,是本節教學的難點。速度的單位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組合而成,學生對速度單位的寫法、讀法、換算都不習慣,是本節教學的又一個難點。
3.教學建議
本節的知識學生并不陌生,關鍵是讓學生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理解速度的內涵。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又要重視科學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領悟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經歷速度概念和公式的建立過程,學會用速度公式解決有關問題。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 5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是速度以及勻速直線運動指的是學生要知道速度的物理定義以及公式,理解它的關鍵是要知道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等于速度,學生小學的數學課中已有接觸,學生并不陌生,但由于它還與單位換算甚至與以后的加速運動都有關系,小學的數學中學生習慣于用長度表示速度,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體驗分析在運動路程相同的時候,通過比較運動時間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時候,比較運動的路程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時候比較單位時間內的路程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單位.通過利用公式的簡單計算掌握速度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目標分析
1、學習目標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目標分析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就是指能理解速度的公式并且明白各個符號的物理意義。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就是指能運用公式進行有關速度的運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就是能辨別哪些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就是會計算某些運動的平均速度。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單位換算,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與以前的單位換算不同以往都是10 的幾次方,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從變式訓練上讓學生體會。關鍵是從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入手另外要把握好題目的難度,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四、教學支持條件
在本課教學中可能用到的教學設備室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實際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如:在田徑運動會短跑比賽中,人們最關心的是誰得冠軍;人們外出旅行時,總是希望選擇便捷的交通工具盡快到達目的地;軍事上總是希望導彈、作戰飛機能夠飛得快些…… 。
問題一: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較物體快慢的兩種方法。
(1) 在游泳比賽中,觀眾和裁判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問題二:請同學們說說看,觀眾用什么方法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
學生交流討論后回答。
(觀眾的方法是:比賽中看誰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誰先到達終點,用的時間短。)
歸納:觀眾的方法實際上是:在相同時間內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裁判的方法實際上是: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
(2)學生實驗:“比較紙片下落的快慢”。體驗兩種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取兩張16開紙,其中一張對折一次,另一張對折兩次,為了使紙片平穩下落,可將紙片的兩端向上疊起一部分,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
(猜一猜):哪一張紙片下落的較快?
(試一試):結果與你的猜測一致嗎?
(議一議):怎樣比較紙片運動的快慢?還有其他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嗎?
(3)再舉例讓學生討論:一位同學百米跑用了12s,而一萬米跑世界冠軍的成績大約是28min,怎樣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
啟發:有兩個小球各自的運動的快慢都不變,其中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30m,用了1min;另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40m用了50s。
問題三:兩個小球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你能否判斷哪一球運動得更快?
(由題可以看出在每1s的時間內,第二個小球通過的路程長,可以確定第二個小球運動更快。)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在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情況下,每一個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進行比較。)
2、在物理學中物體運動快慢的描述
以人們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實踐為基礎,在物理學中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在相同的時間內,物體經過的時間 越長,它的速度就越快;物體經過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計算知道,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紹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和單位:
s----路程----米(m) t-----時間-----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在交通運輸中還常用千米每小時做單位,符號是km/h或km.h-1。1m/s=3.6km/h 1km/h=1/3.6m/s=0.28m/s
3、速度計算
(1) 學生閱讀課文第31頁例題,理解題意,根據速度公式計算運動員和摩托車速度。
(2) 學生閱讀課文第24頁例題,分析題意: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線長度和火車運營速度求火車從北京到上海運行時間,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將公式v=s/t變形得到t=s/v,將數據代入求解。
三)、“頻閃攝影”------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
四)、勻速直線運動
1、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第33頁的內容:
問題四:
(1) 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2) 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變速運動?
(3) 怎樣粗略地描述物體的變速運動?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因此,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其速度應該是一個定值,與路程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無關,所以不能將v=s/t理解為v與 s成正比,與t成反比。)
2、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小結:
變速運動可以用v=s/t來計算,s是物體通過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求出的v就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計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 學生嘗試說明列車時刻表。
(2) 根據列車時刻表查詢從襄樊到丹江的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襄樊到丹江運行的平均速度。
(3) 查列車時刻表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運行的平均速度。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有能用“運動快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公式
●教學難點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參與-活動
●教學用具
微機、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3min)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機械運動,雖然知道了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但我們平時所說的物體運動和靜止卻都是相對某一物體而言的,即相對于參照物而言。
[問題]同是物體的運動,它們的快慢一樣嗎?你認為哪些物體快,哪些物體慢呢?
[討論]
[總結]今天我們就研究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板書課題)
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生活中對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8min)
〖師〗平時我們是如何對物體運動的快慢進行比較、判斷的?
[討論]比較相同時間內誰走的遠,和比較在相同長度內誰用的時間短。
[播放視頻1]視頻中的畫面是怎樣比較快慢的?
[播放視頻2]比較運動快慢有幾種方法?
[總結]觀眾的方法實際上是:在相同時間內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路程長則比較快,路程短則比較慢;裁判的方法實際上是: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所用時間短則比較快,所用時間長則運動慢。
。ǘ┪锢砩蠈ξ矬w運動快慢的比較(6min)
[問題]如果物體運動時所用的時間和通過的長度都不相等,又該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討論]如果時間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確不容易比較,但我們是否可以認為讓它們的路程或時間相等呢?
[總結]
。1)讓它們的時間相等: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誰大,誰運動得就快,誰小,誰運動得就慢。
。2)讓它們的路程相等:比較單位路程內通過的時間,誰大,誰運動得就慢,誰小,誰運動得就快。
。ㄈ┧俣龋10min)
[結論]物理上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它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討論]為什么不用單位路程的時間來表示速度呢?
[總結]因為單位時間的路程越大,則速度越大;而單位路程的時間越長則速度越小,故雖然后者也能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但比較起來很不方便,所以我們用單位時間的路程來表示速度。
[播放視頻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號表示為。
[單位]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則速度的單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單位是km/h或km、h-1。
單位換算:1m/s=1×=3、6km/h
練習:1km/h=______m/s。
[一些物體的速度]
閱讀課文第31頁的速度(說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必須具備的速度,也叫環繞速度。)
練習:速度的單位換算-典型例題
下列物體運動的速度哪個大()
A、蝸牛:1、5毫米/秒
B、炮彈:1000米/秒
C、發射人造衛星的最起碼速度:7、9千米/秒
D、火車:360千米/時
[例題]兩例題先讓學生看,然后變換一些數值進行計算,變換已知條件進行計算,讓學生再命一些類似的題目。讓另外的學生計算。
。ㄋ模﹦蛩僦本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10min)
[頻閃攝影]為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我們用頻閃攝影的方法將運動物體的位置凝固住,會看到這樣的兩種不同情況?凑n本圖12、2-2,比較兩種運動的差異。
[播放視頻4]運動的快慢。
[結論]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如……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是變化的運動,叫做變速直線運動。如……
[計算]
1、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
2、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雖然固定,但我們也可以比較它們整個路程的速度,我們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個路程的長度,t是完成整個路程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視頻5]變速直線運動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練習:有關平均速度的計算
[勻速直線的圖像]
將頻閃照相與圖像結合,會得出路程隨時間的變化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練習:有關圖像的判斷、選擇題等。
[播放視頻6]頻閃燈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為什么要定義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就是物體運動的速度,其實單位路程的時間也可以表示物體的運動速度,只不過后者比較起來不方便罷了;速度的計算公式是以后我們學習的關鍵,我們要注意領會速度單位間換算的技巧,會從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關于速度計算的條件,然后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四、作業布置
P30動手動腦學物理2、3、5。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運動的快慢
一、生活中對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
1、比較相同時間內誰走的遠;
2、比較在相同長度內誰用的時間短。
二、物理上對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
取單位時間或路程來比較它們的路程或時間。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公式。
3、單位:即m/s或m、s-1;常用單位是km/h或km、h-1。
四、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1、概念;
2、變速直線運動計算公式;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l 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1.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2.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l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用運動有快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的公式 。
難點: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教學資源: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1.什么是機械運動?
2、什么是參照物?
(設計意圖:回顧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以參照物作為標準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增加前后內容的聯系,引出詳細學習運動的相關知識)
二、新課教學
模塊一:引入新課,建構速度的概念。
【環節一】引入新課
在實際生活過程中,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
多媒體展示:出游時,人們希望最快到達目的地;劉翔比賽時,第一個沖到終點;草原上,獵豹追捕鹿。
此時,運動的快慢決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榮耀,而關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實驗:
將兩個等大的圓紙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貼成兩個錐角不等的紙錐。比較這兩張紙錐從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問題:如何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設計意圖:初中學生思維活躍,用學生熟悉的身邊事例來讓學生了解運動的快慢很重要從而提出問題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引出新課)
【環節二】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1.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前面三個事例,結合生活實際分析比較物體快慢的方法;
2.交流總結;
3.展示各組討論成果。
教師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并總結: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況下,所用時間的長短;(用時短的就快) ②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總結規律,培養小組合作精神。)
【環節三】創設情境,建構速度概念
教師提出新問題:若路程不相同,時間也不相同時,那如何去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1.創設情境
學校的百米冠軍的成績是12s,而24屆奧運會一萬米比賽冠軍的成績是28 min,怎樣比
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教師啟發:時間和路程都不一樣,我們可不可以把他們其中一個量設置成一樣呢?
學生思考討論:可以計算兩位冠軍每1s內運動的路程,每一個相等時間內運動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的就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情況下進行比較。
2.速度
我們平時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稱作速度,用符號v表示。它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也就是 ,路程用s表示,時間用t表示,所以 。物理量都有單位,那么速度的國際制單位是什么呢?
學生物理中學過路程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時間的國際制單位是秒,所以會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每秒,符號為m/s。
教師補充在交通運輸中我們還常用到千米每小時做速度的單位,符號為km/h。1m/s=3.6km/h。并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并強調常用的幾個。
【環節四】速度應用(多媒體展示)
例題1: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物理計算,規范計算步驟: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說明寫出來。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單位不同,要統一單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時,數字后面要寫上正確的單位。
例題2:火車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間的運行速度約為104 km/h,兩地之間的鐵路線長1453 km,火車從北京到上海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強調公式變形,用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例題3:一位百米賽跑運動員跑完全程用了11 s,一輛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40km/h,哪一個的'速度比較快?
學生自主解答。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聯系生活實際,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題展示規范學生解決物理題的步驟并學會速度公式的變式,同時注意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模塊二:勻速直線運動
【環節一】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多媒體展示兩個網球運動時頻閃照片,提出問題:①哪個球運動的時間比較長?
、谀膫小球運動的速度(即運動快慢)基本保持不變?③哪個小球的運動越來越快?(提示可以用兩種比較快慢的方法)
第一個網球任何相等時間通過的路程相等也就是運動快慢不變,并且一直沿著直線運動,并且運動方向不變,我們成這樣的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
(設計意圖:用頻閃攝影形象直觀的向學生展示物體的運動情況,加深學生記憶;提出問題,學生自主討論思考,引出勻速直線運動)
【環節二】勻速直線運動
1.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注意:運動路線是直線,運動快慢不變即速度不變)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2.平均速度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改變即速度改變的運動,叫做變速運動。
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運動基本上都是變速運動。物體做變速運動時速度時快時慢,怎樣描述它的運動情況呢?
變速運動比勻速運動復雜,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 來計算,這樣算出來的就是用以描述變速運動物體的運動情況的平均速度。此時s是某段的總路程,t是某段的總時間,v表示的就是某段時間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題:火車從北京行駛1小時到天津,通過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車的平均速度.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給予總結提升,構建本節知識網絡。
一、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計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單位是米/秒(m/s)、千米/時(km/h).
1 m/s=3.6 km/h
二、在變速運動中,v=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方案二】
1、給出如圖所示的甲、乙兩輛汽車做勻速直線情況,請同學觀察它們的特點.
2、引導同學思考與討論:
(1)如何向別人介紹這兩個的運動?誰運動得更快?
。2)只比較兩車的位移,或只比較兩車的運動時間,能知道哪輛車運動底快嗎?為什么?
(3)引導:在介紹某一事物時要抓住其本質,本質應是相對不變的.位移是變化的、時間是變化的,觀察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此比值是不變的,分析比值的含義,得到速度的定義.
3、討論速度的單位、矢量性等.
4、討論:如何利用位移圖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問: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有什么特點?
2、提問:如何粗略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問:在百米跑的過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嗎?
4、練習:在百米跑的過程中,某運動員10s鐘到達終點,觀察記錄得知,他跑到50處時,用時5.5s.經過5s時跑到45處,分別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時間和后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
(二)瞬時速度:
1、引導啟發:某人靜止在A位置,與慢走經過A位置,或快跑經過A位置,情況是不同的(運動狀態不同),這種不同需要用瞬時速度來描述,第一種情況瞬時速度為零,第二種情況的瞬時速度小于第三種情況的瞬時速度.
探究活動
請你想辦法測量下列物體運動時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時的情況.
2、人騎自行車時的情況.
3、某人在運動會上400跑時的情況.
4、公共汽車運行時的情況.
并思考:平均速率與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知道勻速和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初步體會描述運動快慢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
二、教學重點:
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計算。
三、教學難點:
速度單位換算及計算步驟的規范性。
四、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1.在上學路上,有的騎自行車、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車,如果同時出發,怎樣比較他們的快慢?
2.操場上,進行百米賽跑時,又是怎樣比較他們的快慢的?
3.一位百米運動員的'成績是12s,而一名萬米跑世界冠軍的成績大約是30min.怎樣比較他們的運動快慢呢?
。ǘ、合作探究:
1.提出問題:物理學里怎樣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
學生:討論回答---速度。
師:什么是速度?它的計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義、單位又是什么?
學生:看書回答。
速度的定義:課本P15,倒數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單位:國際單位制:m/s,交通運輸中:km/h。
師:1.讓學生說出單位的意義。
2.通過換算說明m/s和km/h之間的大小關系。
練習:換算下列單位:“桑美”臺風的速度可達60m/s=km/h,一列火車的速度是144km/h=m/s.
師:怎樣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2.例題
師:簡單分析課本例題1板演解法,(強調小標題的加法及單位的統一)
例題1:解劉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
摩托車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
因此,劉翔的速度比摩托車的速度快。
學生分析并板演例2,
師注意檢查指導
例題2:解火車從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約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學生練習:
小剛騎自行車以5m/s速度上學,經20min到達學校,小剛家到學校的距離是多少?
師:檢查后矯正不足。
學生:閱讀《想想議議》,師生共同。
3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課本P18
。2)特點:速度的大小不變;運動的方向不變。
師:實際生活中你見到的運動都有哪些?它們都一樣嗎?有什么區別?
生:討論并交流運動的分類。
機械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而直線運動又分為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計算時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一樣,即v=s/t.
。ㄈ⒄w感知
1、勻速直線運動特點:快慢不變,即每時刻的速度一樣。它的大小不與路程和時間的大小有關。
2、變速直線運動特點:快慢變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時間內或那一段路程內的速度。
。ㄋ模⑦_標反饋
課本P192、5。
估計學生解題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點撥:時間求法、小標題加法及公式的應用。
。ㄎ澹⒅R拓展
1、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前4s運動了20m,該物體的運動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m/s,第9秒通過的路程是m,前9秒通過的路程是m.
2、一列車長m,以10m/s的速度勻速通過一座長1600m的大橋,求列車完全過橋所用的時間?
。、歸納
1.學生交流困惑及體會。
2.學習方法。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加深對變速直線運動的理解,會應用速度規律來實測50m跑各段的平均速度。
過程與方法:
體驗變速直線運動平均速度的測量過程;學會使用停表計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此次場地分組實驗中,采用計時員簽名的方法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實驗態度,記錄數據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組內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探究平均速度的.測量過程中,更好的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學準備】
1、教學器材:停表、卷尺、筆、記錄表格。
2、事先選好實驗場地,畫好跑道,標出相應5個計時點的位置。
3、事先對各班實驗組長進行實驗全過程操作培訓,以利學生實驗穩妥順利地開展。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板書設計】
提出問題
科學猜想與假設
探究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的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主要分析與論證
要素評估
交流與合作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運動的快慢的教學反思07-08
運動的快慢教案設計范例06-23
關于運動的快慢教案05-14
《運動的方式》的教學設計07-19
圓周運動教學設計07-02
圖形的運動旋轉教學設計05-29
小小運動會的教學設計06-08
《小小運動會》的教學設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