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偶戲的教學反思
關于偶戲的教學反思
偶戲是義務教育人美版小學美術教材第九冊第五課的教材。在上這一課的時候,我對偶戲也不是很了解,我通過查找資料漸漸了解知道偶戲又叫傀儡戲、傀儡子、是由藝人操縱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戲劇。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源流。據考證,木偶戲起源于春秋時殉葬用的木制俑人,那時,喪葬時,“舞俑為樂,執偶為戲”。傀儡戲的全盛期在宋代。木偶的種類有: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等。木偶戲常見劇目有《大鬧天宮》、《武松打虎》、《十八相送》、《木蘭從軍》等。
偶戲屬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本課編輯的意圖是通過學習,了解偶戲的發展歷史、豐富多彩的表演形態和千變萬化的人物造型,吸引學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學生通過欣賞、感受、設計、制作、表演等過程,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體驗設計制作活動的樂趣,感受民族藝術的魅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了解有關偶戲的文化,加深對民族傳統藝術的了解。嘗試用不同材料制作偶人。難點是材料的巧用,讓制作的偶人動起來。
這一課提出之后,深受學生歡迎。偶戲的表演也深受學生喜愛。因為偶戲在我們生活之中很少見到,所以我在課前搜集了許多偶戲的資料。
課的一開始我讓學生先觀看一段偶戲的視頻,了解在奧運會開幕的儀式上,偶戲作為中國的傳統藝術進行了表演,讓學生明白我國木偶藝術已經有(兩三千)年歷史,漢代就有了能表演的木偶,唐代開始流行,宋代出現了規模很大的木偶劇院。然后我展示了一個木偶,學生很有興趣,使我感受到了同學們的躍躍欲試。當我給學生們欣賞了課件中的圖片,并且每個種類都用圖片展示給大家看后,我感受到同學們的興趣更濃了。接著我和學生們分析木偶戲的共同特點,簡單介紹皮影戲、提線木偶的制作方法。然后我讓學生找到藏在桌子里面的偶人,每人都摸一摸、玩一玩、拆一拆。讓同學們帶著三個問題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自己當老師給大家講制作方法。同時讓學生明白偶戲的分類,詳細介紹布袋木偶的制作方法。
這時,我又鼓勵學生根據所帶來的材料,發揮想像力作出可愛的手偶形象來。這時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最后是小組研究制作步驟,讓學生一起來制作。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我適時的巡視指導,使學生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悅。接著學生們根據不同的形象,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劇本,到前面臨時扯起的幕布后面表演起來。學生表演特別積極主動,故事情節巧妙,偶劇表演的也是幽默滑稽,給學生帶來了快樂的時光,同時也出現了本課的高潮。學生們收獲著制作偶人的樂趣,也嘗到了偶戲的民俗味道。我也收獲了教學成功的喜悅。
通過上這一課,學生學到了許多知識,我也學到了許多知識,真是教學相長。
【偶戲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
趙州橋教學反思03-19
《格子》的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