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和喜鵲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樹和喜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1
一、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以歌曲導入,隨著一首《小烏鴉愛媽媽》的歌曲,創設與課文相符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利用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在聽讀的基礎上自讀課文,這樣就排除了再讀文與識字上的過關難的障礙。借機讓他們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最讓你難忘?
同時,多種形式識記生字的方法,調動學生識記生字的興趣,把枯燥的生字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并加深了學生的記憶交給學生評價的方法,通過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來提高朗讀水平。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的好習慣,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這為理解課文內容,流利的讀文奠定了基礎。
二、采取學生喜歡的多種方式理解課文
由于這篇課文,學生可能會對有些詞匯不太了解,要通過做動作、聯系上下文猜測、教師講解等方式讓學生理解。所以多種形式的朗讀對于他們在理解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同桌互相傾聽對方朗讀課文,然后相互幫助和指導。說說同學讀的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學習,還有哪些地方自己讀得比較好,再互相說說自己朗讀時的體會。利用范讀,創設情景。
2.同學間互相講一講這個故事,同桌或小組同學互相補充,然后推舉一名同學在全班講故事。在朗讀或講故事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傾聽和觀察,了解學生對課文的哪些地方理解較好,還有哪些地方在理解上有困難,要抓住時機及時指導。
三、課外擴展,引向生活
和爸爸、媽媽一起讀。學生帶著對課文的理解,課下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閱讀討論這個故事,然后同學間交流和爸爸、媽媽一起讀的體會。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與父母閱讀的過程中更加深了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情感。教育學生以實際行動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好兒女。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2
校內公開課,我選擇了教學《樹和喜鵲》的第一課時。上完后,覺得教學效果較好的有兩處。一是利用插圖,梳理文脈。課文采用三段式結構來寫,都是先描寫一個場景,再用一句話寫出樹和喜鵲的感受。書上有三幅插圖,但內容和文字不完全匹配,所以我將圖修改,讓學生找與圖相關的段落,學生都有看連環畫的'經驗,所以找起來比較容易。課堂上一開始有學生說與圖一配的是第一自然段,又有另一學生說是第一二自然段,我肯定了第二個學生的回答,指出理由:他還關注到了樹和喜鵲的感受。后面兩幅圖,學生就能找得更準確了。第二是教學“孤單”一詞,引導學生關注數量,關注“只有”,并體會帶“只有”的句子的情感,學生對于“孤單”的理解很到位,也能通過朗讀體現出來。
課堂上,學生沒能好好理解“鄰居”一詞的意思,有點小意外,也是提醒我不能太想當然,想當然地以為這個“鄰居”與孩子生活有聯系,就不好好思考理解的方法。課后,李老師告訴我一個想法,我在此記下:要理解鄰居,重點理解“鄰”,將“鄰”組成詞語“鄰國”“鄰村”,了解了“相鄰”的含義,然后再理解“鄰居”的意思。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3
本文是一篇童話,向我們展現了三個畫面,一棵樹和一只喜鵲孤單的生活,后來這里有了許多樹,許多鳥窩,許多喜鵲。喜鵲們,樹們快樂地生活。故事生動形象地告訴學生,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才會快樂。
片段分析
片段一
課堂一開始,巴楠老師就讓孩子們準備好練習本、筆進行聽寫。一共聽寫了三個詞語:居住、招呼、單一。這是上一節課學習的新詞,孩子們必須掌握。這樣每天聽寫幾個詞語,學生既覺得簡單,又掌握住了新的新學的'生字詞語,真是一舉兩得。這種方法很適合語文的教學。因此,以后我也要采用這樣的方法。
片段二
借助圖片,上下文理解詞語孤單的意思。巴老師先出示圖片,讓孩子們說一說孤單是什么意思?然后讓孩子們說一說,從文中的什么地方看出樹和喜鵲很孤單。(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只有,只有,只有)。通過這些詞語,從而讓學生明白了孤單的意思,就是只有一個,單身,無依無靠。采用這種方法,學生更容易理解新的詞語。因而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也要讓學生多采用這種方法理解詞語。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4
本節課我上的是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樹和喜鵲》,這篇通話故事向我們展現了三個畫面:一棵樹和一只喜鵲孤單地生活;后來這里有了許多樹、許多喜鵲;喜鵲們、樹們快樂地生活著。隨著畫面的不斷豐富,樹和喜鵲由單個變成群體,由孤獨變成快樂。全文共6個自然段,分為三個部分進行亮度和解析,同過讀課文內容,學生感悟每個人讀需要朋友,有朋友才會快樂的道理,這也是本節課的主要目標。在本課設計上,我將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的中心思想為重點,整個教學流程圍繞這一點展開。除此之外,本課還有幾個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首先是本課的生字,必須熟記,對變調“一”的讀音進行鞏固,其次是通過讀故事理解“孤單”和“鄰居”的含義、學會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最后是積累AABB式詞語。
課堂是不完美的藝術,經過這節公開課,我收獲了許多,經過前輩們的指導更是受益匪淺。在本節課中,我感受到老師應大膽的放手留足時間空間給學生,充分發揮孩子的潛力。在教學技巧上需要更多的學習,更深入的.去了解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設計更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課堂教學,在語言、語速方面更加適配低齡兒童。其次,在理解詞語方面,更多的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更便于理解,學則用,理解了應立馬運用起來,要學以致用。最后,在挖掘教材方面,同事們給了我新的啟迪,不局限于課本教參,放開視野會有更多的方式方法理解課文內容,即使在教學上沒有實現,也可以作為很好的素材運用在日后的教學中。當然,教學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沒有最好只會更好,作為老師就應努力盡可能讓每一節課上的更好,帶給學生的更好,在思和行之間讓自己不斷成長。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5
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和細膩的語言描寫了樹和喜鵲由孤單到快樂的生活經歷。告訴學生有了鄰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戲,才能享受快樂的生活。
本課的一個重點是根據上下文理解詞語“孤單”的意思。在學習這一段時,我首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的非常好:有的說是沒有朋友玩,有的說是孤獨,有的說是寂寞,有的說無聊,沒意思。看來,學生能懂得這個詞語的意思。那么聯系上下文怎么理解?讓學生讀課文,從哪些詞語看出“孤單”的意思?學生在老師啟發下,找出了“只有,一只一棵一個”,看出樹和喜鵲真的很孤單。看來,一年級的孩子也真不簡單。在理解課文時,我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沒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是孤獨的。理解了“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這句話,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從而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們的生活才會很快樂。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6
統編教材第三單元的主題是分享、快樂,《樹和喜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的一篇童話。故事非常淺顯,卻蘊含著深意——有了鄰居和朋友,大家一起生活才感受到快樂。本文的語言表達也很有特點,采用了重復的表達方式。
依據課標,識字、學詞、讀好課文是低段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本課采用了隨文識字、學詞的方法。課文畫面感較強,用繪本閱讀的方式串聯起整篇課文。
一、力求識字方法多樣化。
生活中識字認識“單”、猜字謎學習“孤”,加一加的方法認識“都”,通過“都”和“鄰”的比較認識“鄰”。字理識字法認識“居”,形聲字的方法學習“靜”,利用圖片認識“窩”。
二、落實本單元的目標——聯系上文了解詞語的意思。
1.通過第一自然段中,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只有,了解孤單的意思。為了能切身感受到樹和喜鵲的孤單,我又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孤單的感受,這一點反而成為畫蛇添足之筆,使得這一部分教學不清晰,臃腫而拖沓。
2.學習第二部分時,我抓住了關鍵詞“鄰居”,在學習這個詞的時候,也是通過聯系前文的方法,但實踐證明,效果并不理想。字理識字,學習“居”的時候,就可以學習“鄰居”。“居”是居住,鄰是相鄰、靠近,住得近的.人就是鄰居。再聯系生活說說自己的鄰居,甚至還可以拓展一些詞——鄰國、鄰村、鄰村,這樣才能使“鄰居”的教學更扎實一些。也不至于使“居”的學習太突兀、生硬。
三、朗讀突出方法——想象畫面,體會心情。
本課的畫面感比較強,學生比較容易想象到畫面,樹和喜鵲的心情由孤單到快樂也很貼近兒童的心理。低段的朗讀指導離不開老師的示范和引領。在這一點上,我沒有及時、適時地發揮好老師的指導作用,一味地體會讀有時也很乏力。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7
《樹和喜鵲》是一篇簡單易懂的課文,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和細膩的語言描寫了喜鵲和樹由孤單到快樂的生活經歷。文章告訴學生有了鄰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戲,就能享受快樂的生活。
上課伊始,我以學生最感興趣的謎語入手,讓他們具有學習本課的欲望,同時和他們一起談談喜鵲的相關知識,從而讓學生迅速走進課文。接下來我以范讀的形式讀課文,讓學生自己去勾畫生字詞,幫助他們認識新字詞,然后讓他們自由去朗讀。本節課的重點就是掃描課文中的生字詞,讓學生能流利地朗讀課文,應該先掃描生字詞障礙,再讓他們去朗讀,通過反復的.朗讀和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順利過了字詞關,學生認識了生字詞后朗讀起來就有信心了。
在朗讀課文時,我重點指導多音字的讀音,通過示范讀、分組度、自由讀、指名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了解課文。
在指導寫字時,抓住字的結構和重點筆畫去觀察,通過示范寫,學生書空,描紅、臨寫等不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讓學生從小寫好字。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8
《樹和喜鵲》是一篇簡短易懂的課文,講述了樹和喜鵲從孤單到快樂地過程。課文在結構上也很有特點,第二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都是寫樹怎么樣,喜鵲也怎么樣,是對前一段內容的總結也歸納,引導學生發現課文構段方式上的特點,對于這篇文章的朗讀背誦也就不成問題了。這篇文章的重難點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喜鵲和樹從孤單到快樂的心情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從而引出課文主題:有了朋友才會快樂,引導學生體會友情的重要性。
我在教學第一、二自然段時帶領著學生找出三個“只有”以及三個短語“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抓住關鍵的詞語入手,在品讀中體會樹和喜鵲的孤單,自然而然的引導學生理解“孤單”的含義。在教學第三、四自然段時,抓住關鍵詞“好多好多”、“都有”,在指導學生朗讀地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樹和喜鵲的數量很多,并出示相應的圖片,與第一自然段描寫的內容進行對比,感受喜鵲和樹的數量多。
在教學第五、六自然段時,重點指導朗讀,讀出喜鵲的`熱鬧和快樂,引導學生積累“嘰嘰喳喳”、“安安靜靜”等類似的詞語,體會喜鵲的快樂。在學生充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樹和喜鵲為什么會從孤單變為快樂,學生基本上都能答到:因為樹和喜鵲都有了鄰居,在這個基礎上需要老師再引領著學生往前走一走,就能達到課文的主題。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9
樹和喜鵲是一篇簡短易懂的課文,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和細膩的語言描寫了小鳥和小樹由孤單到快樂的生活經歷。告訴孩子們有了鄰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戲,才能享受快樂的生活。
開篇設計“找朋友”的歌曲導入,目的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本課“朋友”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在唱歌的過程中激起對故事的興趣。識字教學環節中讓學生來當小老師互幫互助學習生字、組詞,調動了學生積極識字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自信和信心,并在合作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符合新課標中情感價值觀的培養要求。不足之處是課堂時間把握不足,沒有留有書寫練習的機會。本課課文教學按照重點詞句的線索來設置。“孤單—快樂”,“樹和喜鵲為什么會感到孤單?樹和喜鵲為什么會又感到快樂呢?借助于充分的朗讀,“一個、只有”來理解樹和喜鵲孤單的原因,沒有朋友的陪伴只能只身一人在樹林里邊。“很多很多”、“好多好多”的樹被種植了,森林里就充滿了快樂。小伙伴快快樂樂的生活在一起。在理解故事深意的基礎上再來聽課文朗讀,學生們就更喜歡快樂的樹和喜鵲。課堂中讓學生們從故事走進生活,“生活中你和朋友們快樂的故事有哪些呢?”,通過分享故事能夠讓孩子們明白跟朋友們在一起能夠獲得更多快樂。在理解課文時我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感受,讓學生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談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讓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到沒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才會孤獨。理解“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這句話,很自然的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從而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們的生活才會很快樂。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10
《樹和喜鵲》這篇文章的篇幅較長,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備學,讓他們讀通讀懂課文,之后練習標自然段,雖然自然段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一次性正確標出,我再次強調了尋找自然段的方法,指導學生練習。思考問題“為什么開始的時候樹和喜鵲很孤單,后來又很高興?”學生雖能說出,但是理解的不是很透切,我進而轉化問題“你有沒有孤單的時候?”孩子們紛紛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孤單的經歷和當時的感受。我又問他們“是什么讓你不再孤單?”他們又說,后來我出去找小朋友玩去了,就不再感到孤單難受了。我適時進行提升,說“對,是朋友讓我們不再孤單,是友誼為我們帶來了快樂。”我又讓學生來聽課文朗誦,讓他們說說感受,有的孩子說,這次聽完這個故事,我覺得非常的感動。在聯系了學生的生活經歷后,課文與孩子們的距離拉近了,他們真正理解了文中的道理。
《樹和喜鵲》一課,用生動、細膩的語言描寫了小鳥和小樹由孤單到快樂的生活經歷。告訴孩子們有了鄰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戲,才能享受快樂的生活。
開課伊始,我用一首歡快的兒歌《朋友越多越快樂》把孩子們帶入到教學情境之中,激發孩子們對交友的渴望,以及體會沒有朋友孤單失落的心情。再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將故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樹和喜鵲因為沒人陪伴孤單失落,第二部分是它們有了鄰居后非常快樂。然后通過對這兩部分的學習、對比,再一次讓孩子們感受到朋友的重要性。
本課的學習比以往課文的學習增加了一個知識點,就是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于是,我在引出“孤單”一詞后,讓孩子們聯系第一自然段的內容,說說通過哪些詞語感受到了樹和喜鵲的孤單。引導孩子們找出數量詞以及理解“只有”一詞在這里的重要性,再讓孩子們練習用只有說一句完整的話。在體會樹和喜鵲的快樂時,我引導孩子們從文本中找答案,訓練了孩子們的閱讀搜集能力。
在理解課文時我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感受,讓學生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談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讓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到沒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才會孤獨。理解“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這句話,很自然的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我通過圖片、音樂、小組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導孩子們發揮想象力,想象樹和喜鵲平時還會和鄰居們一起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孩子們結合生活實際說了很多,不僅開闊了思維、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還訓練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此時,孩子們已經深深的知道了朋友的重要性,也渴望能夠交到更多好朋友。我又播放了動畫視頻《紙船和風箏》,通過觀看,引導孩子們體會應該怎么和朋友相處,如果和朋友鬧了矛盾應該如何解決。從而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們的生活才會很快樂。
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像“嘰嘰喳喳、安安靜靜”這樣的詞語應該展開讓孩子們多說一說,幫助孩子積累詞語。整堂課由于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一年級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又相當有限,所以整體感覺聽講效果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會多多加強對孩子們注意力集中的訓練,爭取提高課堂效率。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11
上完本課最大的感覺是:時間過得比較快,我比較輕松,孩子們學得也挺快樂,下課時候,有好多孩子來到我跟前不愿意離開,有的孩子甚至用“鵲!鵲!”來和我說再見,所以總體感覺課堂還是成功的。
再次感嘆:每個孩子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就拿學“鵲!鵲!鵲!”這個音節來說,不同的孩子就能讀出不同的感覺,有的讀的'比較慢,有的讀的比較活潑,看得出孩子們個性是非常不同的。
在練習說話環節出現了一個好玩的孩子,他說:我看見喜鵲站在枝頭,她不停地叫著:“鵲鵲!鵲鵲!鵲鵲鵲鵲!”我問,小喜鵲說什么呢?他說:“我啄,我啄,我啄啄啄!”聽課的老師都笑了——童言無忌啊!
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不害怕出現問題,假如孩子的回答與主題不符合,我要及時去糾正,比如仿寫環節,喜鵲阿姨叼了一條蟲子回來,她對喜鵲弟弟說什么,一孩子站起來說:他說:“我要上廁所。”當時我沒有能夠做到及時引導,只是簡單的說了一句:“這是你的想法,”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引導孩子依據學過的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而他的想象顯然不合理。
有底氣的教師不怕問題,能夠直面問題,不管出了什么問題,我都能幫你解決,或者引導其他學生討論共同解決。能夠牢牢把握本節課的主線,不管孩子說什么都逃脫不出,都可以引上路來。而現在的我明顯底氣不足。
其次:在小組合作的訓練方面,孩子們對于分角色朗讀課文還是有一些不清晰,不能夠做到依據情景,用合適的語氣讀課文,在朗讀指導方面還需要再加強一點。
真正優秀的課堂展示的是孩子,而非教師的表演舞臺,我,還需努力!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12
這篇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和細膩的語言描寫了小鳥和小樹由孤單到快樂的生活經歷。告訴孩子們有了鄰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戲,從而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們的生活才會很快樂。
我首先我采用了以故事的方式導入,是想讓學生們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借助拼音讀課文、識字、思考問題--交流--提升的方式進行教學。并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語句。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的非常好:有的說是沒有朋友玩,有的說是孤獨,有的說是寂寞,有的說無聊,沒意思。看來,學生能懂得這個詞語的意思。那么聯系上下文怎么理解?讓學生讀課文,從哪些詞語看出“孤單”的意思?學生在老師啟發下,找出了“只有,一只一棵 一個”,看出樹和喜鵲真的很孤單。后來我采用了讓學生當小老師的方式,互幫互學共同學習生字的教學設計,小老師們都能夠從字的結構、筆順、組詞、值得注意幾點上來學習生字。從而大大的調動了學生們積極識字的興趣。
不足之處:孩子課前的朗讀還不夠熟練,還有部分孩子朗讀不會停頓。在課堂上,有部分孩子只是聽,不積極發言自己的意見。這些是我以后要重點關注的地方。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13
《樹和喜鵲》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童話故事,講述了樹和喜鵲從孤單到快樂的變化。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有了許多思考和感悟。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理解課文內容。比如,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圈畫出文中的生字詞,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生字讀音和理解的問題。在理解課文時,運用了圖文結合的方法,讓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對照文字,更好地理解樹和喜鵲的心情變化。同時,通過分角色朗讀,讓學生體會文中角色的情感。
然而,這堂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在引導學生理解“孤單”這個詞時,雖然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了自己孤單的經歷,但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可能理解得還不夠深入。應該再多舉一些例子,或者通過情景創設,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孤單的`狀態。其次,在課堂提問中,對于一些比較內向或者基礎稍弱的學生,關注不夠,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可能會影響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雖然采用了多種形式,但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上還不夠完善。有時候小組討論的時間過長,導致課堂節奏有些拖沓,影響了教學進度。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更加明確小組討論的任務和時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另外,在朗讀指導方面還有待加強。雖然讓學生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朗讀,但對于朗讀的評價還不夠具體和有針對性。應該更注重對學生朗讀的語氣、語調、重音等方面進行指導,讓學生通過朗讀更好地體會課文的情感。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深刻認識到,在教學中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吸取這次的經驗教訓,更加精心地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14
經過了兩周的準備時間,本學期的青年教師過關課終于結束了。這是我第一次在學校領導和老師面前上的公開課,是自己的第一次正式亮相,在上課之前,我的心情和備考的學生一樣,七上八下。本次公開課讓我學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從選題、編寫導學案、備課、制作課件、一次次的試講和最后講課的過程中,收獲頗多。
這次我選擇的是第三單元第六課《樹和喜鵲》,經過對教材和課標的研究,我最終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會認只、窩等12個生字;掌握三個多音字;學會AABB型詞語;通過閱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明白樹和喜鵲由孤單變快樂的原因;會用......也......句型進行簡單的說話。針對這些學習目標,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導入、學詞、學文、學說話。這樣的安排層層遞進,掃清文章字詞障礙后,深入理解文意,進而拓展練習說話。
這次過關課的經歷,使我意識到,一節成功的課一定是建立在充足的課前準備基礎之上的.,從接到通知開始,研讀文本,深入了解教材編排的特點、意圖,經過一系列整合后寫出導學案,導學案確定后,課件也是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期間聽取師傅的指導,聽有經驗教師的課,聽二年級送課下鄉的《荷葉圓圓》,這些經歷都讓我了解到一些課程的必備環節和流程。
第二次試課,我的師傅殷老師對我的一些細節提出有針對性的指導,第三次試課,更是得到了楊老師細致入微的指導,為我重新設計了課程環節,使整堂課循序漸進中,有重點有難點,整堂課的輪廓更加清晰、節奏緊湊,趨于合理。同事們幫我改進教具、收拾教室,體會到大道這個學校的溫情和團結。
正式上課之前,按照事先預想的進行,期間對于幾乎推翻重來的教案感到擔心,導致上課期間頻繁看教案,這點是本次過關課犯得最大錯誤,沒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體性教育。這是以后應該注意和改正的。
經過這次過關課,知道了即使是一年級的一節課,也是要經過深思熟慮,百般設計的,以后的教學,更是要備學生、備教案、備教法,在接下來的成長期里,要更加注重學習,待到山花爛漫時,才能燦爛微笑。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15
《樹和喜鵲》是部編版語文第二冊的第6課。這是一則有趣的童話,寫的是小鳥和小樹由孤單到快樂的生活,告訴孩子們有了鄰居,有了朋友,大家一起玩耍,一同游戲,才能享受快樂的生活。
胡老師整堂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心里感受,讓學生與生活實際相,談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讓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到沒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才會孤單。理解“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這句話,很自然能理解課文,學生體會了這篇課文的人文價值。
教師充分挖掘了教材的語言價值,著重于語言文字方面的訓練,培養了學生在語言方面的基本功。老師設計了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如:你就是那棵樹,當你長出第一片小葉子的時候,你想對鄰居說什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所想的情景,同時也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又如:喜鵲喜鵲,你有那么多鄰居,可以和鄰居們干什么?像這樣的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訓練,胡老師課上還有多處。可以看出,整堂課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高于一般一年級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平時胡老師這樣不斷訓練的結果。
胡老師整堂課非常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且十分溫和善于啟發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化解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并抓住學習重點。老師積極地參與學生的討論,用自己投入的情緒去感染學生。因此,整堂課上自始至終學生臉上都洋溢著學習的熱情。
如:一開始,學習練習上下文理解“孤單”,孩子們積極地響應,能想想自己什么時候覺得孤單,后來體會樹和喜鵲的快樂,教師引導到位,突破了教學難點,理解了有伙伴的重要性。課堂上讓學生參與,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如:為了幫助學生有了鄰居熱鬧的場面,胡老師讓學生來做做它們的動作,模仿喜鵲和樹的口氣來說話,學生表演得惟妙惟肖。
然而,課堂教學使缺憾的藝術。一年級的孩子學習課文還應該多給他們一些讀課文的時間。其實,無論是什么年段的語文課,課堂上都應是書聲朗朗。朗讀就像一位出色的導游,引領著學生欣賞課文中每一處風光秀美的地方。反復地讀,把文章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體會到作品的思想內容并受到感染。
不必老師再費口舌去分析講解,學生們很容易就理解到。比如,學習第6自然段,以讀帶講,師生合作對讀:師讀“每天天一亮”生往下接“喜鵲們……”;師讀“天一黑”,“他們……”,向往快樂是孩子們的美好天性,學生立刻明白樹和喜鵲快樂的原因,結合自身實際能理解到朋友的重要,無痕滲透人文教育。在反復朗讀中,還能讀出“嘰嘰喳喳”、“安安靜靜”這類詞語的妙處,課適時積累拓展。
另外,對于朗讀的指導不僅僅是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還應該注重學生的朗讀感悟。有些地方,如2、6自然段的感情基調是不同的應該讀出差別來,前者聲音低沉,后者歡快。讀準字音后,讀不僅就是讀,還得有感情,老師可以進行范讀,讓學生試著比較一下怎樣讀更好。
總之,本節課亮點頗多,如果朗讀跟上去了,整節課就更錦上添花了。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16
《樹和喜鵲》是一篇童話,向我們展現了三個畫面:一棵樹和一只喜鵲孤單地生活;后來這里有了許多樹,許多鳥窩,許多喜鵲;喜鵲們、樹們快樂地生活。課文的語言很有特色:課文的第2、4、6自然段都是用一句話構成,句式相同,每句話都帶有“也”,這三段話還構成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情感脈絡,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課文在詞語運用上也采用了反復的手法,第一自然段連續用3個只有,第5自然段先后用了2個嘰嘰喳喳,句子整齊對稱,讀起來朗朗上口。
結合課文內容和課程標準,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一是會認12個生字,其中包括三個多音字,會寫6個生字,認識部首子字旁和倒八,積累關于AABB形式的詞語;
二是能明白只有和也的意思,并運用只有和也練習說話;
三是能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聯系上下文理解孤單的意思;
四是在課文的課后能感受到擁有朋友的快樂,懂得朋友的重要。
基于這四個教學目標,我將自己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字詞要側重積累和運用
字詞的教學目標完成比較順利。學生在多種形式朗讀生字詞后掌握基本的讀音,然后我給每一個生字都準備一幅圖片,一方面學生能根據圖片說出生字的大概意思,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可以看圖說句甚至師看圖說話。例如生字“種”,圖上有兩個小朋友在種樹,小朋友就很快說出種的意思就是播種,種東西,然后我讓他們看圖說一句話,學生一開始說的是兩個小朋友在一起種樹。我立刻引導,你可以像第5課那樣給句子加上怎樣地把句子說的更生動,更具體嗎?很多小朋友就說到“兩個小朋友在開心地、認真地、歡快地種樹。”表達比之前更生動。在學習多音字時,我也不僅僅是讓他們掌握多音字的讀音,而是讓他們在了解意思的基礎上進行基礎記憶,如樂當表示音樂時它就讀yue,當它表示快樂時就讀le。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可以拓展積累。像積累AABB的詞語也是這樣,詞語的積累是為了應用,積累后可以讓學生進行適當的口頭表達練習。
二、初步讓學生感知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本課一個新的以前沒有接觸過的知識點是聯系上下文理解孤單的意思。孤單的意思是和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內容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為只有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才會顯得孤單。所以我從只有入手,先讓學生找出第一自然段中的事物,再找出他們的共同點――數量少,哪一個詞直接說明他們數量少?那就是“只有”,讓學生也嘗試用只有練習說話,讓他們感知只有強調數量非常少,進而引導因為只有一個所以讓喜鵲和樹都覺得很孤單。這樣將兩個關鍵詞語放在一起理解,一起運用,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學生就自然而然就重讀了“只有”。這樣將理解、運用朗讀相結合,對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很有幫助。
三、初步讓學生運用抓住關鍵字詞的方法找中心點
課文的最后一個片段揭示了課文的中心主旨:有朋友才會快樂。我先讓學生閱讀第五段,說一說這是一群怎樣的喜鵲,學生很快能說出這是一群快樂的喜鵲,從哪兒可以看出他們很快樂?我緊接著追問。學生就會說因為他們嘰嘰喳喳一起飛出去。我再接著問,這還是一群怎樣的喜鵲?孩子們就有人說這是一群友愛的喜鵲,因為他們每天一起飛出去找食物,然后一起飛回窩里安安靜靜睡覺,抓住了關鍵詞“一起”,還有的小朋友說這群喜鵲很團結,我想課文的中心就在孩子們這樣拼湊起來,然后我最后總結,喜鵲們是因為有了更多的伙伴才會更加快樂,點明主旨。
其實,我漸漸感悟到,語文課就是一種語言素材的積累及運用,并不是把一篇課文上完就好,我們要把課文切割成一個個語言知識的訓練點,讓孩子們每天都能積累一些字詞,一些句式,一些學習方法,再收獲一些學習感悟,我想這樣日積月累的學習下去,孩子們的語言發展能力應該會得到逐步地提高。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17
田老師剛才給大家展示了《樹和喜鵲》這課的閱讀教學。對于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該如何開展,下面我就結合田老師的這節課來說說我們的想法和做法。
在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師教學用書》中,本學期的閱讀教學目標是這樣的:閱讀目標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4)學習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6)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7)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我們教研組通過教研,根據學段目標和文本與學生的特點,擬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孤單“鄰居”“招呼”等詞句的意思,在
閱讀中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養成良好的聽說習慣。
一、為了落實第一個教學目標,在精讀教學時,我們是這樣做的:
這節課復習詞語導入后,精讀第1、2自然段時,抓住“孤單”這個詞,讓學生結合第1自然段讀一讀想一想:你從哪里看出樹和喜鵲很孤單。讓學生在語義的層面理解“孤單”就是只有一棵、只有一只,“孤單”就是“一”。
然后老師問:生活中,你有沒有孤單的時候,你的心情怎樣?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感受孤單的情感。這樣,學生從語義和情感兩個層面對“孤單”進行了理解,與樹和喜鵲的情感有了共鳴。
這時,讓學生:你能讀出樹和喜鵲的孤單嗎?學生在理解了孤單的基礎上,讀好第1自然段就比較容易了。理解語言是讀好書的基礎。
在精讀3—6自然段時,我們也是這樣做的。讓學生抓住“鄰居”“快樂”“招呼”等詞語,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詞語的意思,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讀好文本,讀懂故事。
文本故事只是個語境,是理解語言的載體。通過這個載體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訓練中促使學生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我們老師們要強調語言的理解,而不是文本內容的理解。讀好文本故事、理解文本內容是為了理解語言,落實低段閱讀教學的.訓練重點。那我們為什么理解詞語,學習這些詞語是用來干什么的?
理解是為了積累,積累是為了運用。所以,在這節課的最后環節:讓學生用上黑板上的詞語說說故事內容。這就是把這些詞語,從課本中搬到學生的口語中去。這樣,搬的次數多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就提高了。
二、關于第二個教學目標“把課文讀正確、流利”的達成
把課文讀正確流利,不僅是把字音讀正確,更重要是讀出標點符合表達的語氣,讀出語義,讀出詞句表達的情感。
這節課是第一課時的延讀。第一課時重在讀準字音,本節課重在讀出語義。學生在理解詞句的上,就比較容易讀出語氣、語義和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但不是理解對了,就能讀好了,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當學生需要幫扶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讀。低年級的學生善于模仿,讓他們多模仿,多讀幾遍,在讀中不斷提升讀書水平。
田老師在這節課中就是這樣做的,在引導學生理解語言的基礎上,給學生范讀課文,讓學生讀出語義,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三、學生聽說習慣的養成
在這整節課中,田老師還注重了學生聽說習慣的養成。“大家聽他說”“你讀給大家聽”“誰聽的最認真”“大家都往這看”“你是聽的最認真的”“你們是這樣想的嗎”,田老師像喊號子一樣,不斷地說,不停地講。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18
3月16日,有幸觀摩王老師的《樹和喜鵲》課堂教學,那種春風化雨般的教學設計、行云流水般的教學過程、務實質樸的教學風格,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現將聽課感受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形散而神不散。
聽王老師的課,如同品味一篇精美的散文,既讓人陶醉,又不會忘記初心。看起來洋洋灑灑,其實僅僅圍繞著具體的目標有序推進。這個“形”,就是王老師對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的藝術化處理;這個“神”,就是體現課堂生命的最核心的東西,就是課程標準,就是課堂教學目標。
用哲學的觀點來分析,王老師在課堂上始終堅持了“形式服從內容”的基本原則,堅持內容在先,形式在后,形式為內容而服務。那么這個“內容”,就是課程標準,就是課堂教學目標;而“形式”,就是王老師對教學過程的藝術化處理。正因為王老師的課堂,自始至終體現著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任務,自始至終落實著識字、寫字的教學重點,充分體現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所以課堂很實在、有底氣、富有生命力、經得起所有人的推敲。
當然,王老師課堂的精妙之處還在于,他沒有因為“神不散”而限制了“形散”。相反,因為有高超的駕馭小學低段課堂的水平,王老師的課堂讓人感覺很隨意、很自然、很輕松,具有很強的帶入感,收放自如。課堂上,王老師從課題的“鵲”字入手,既有單字識字教學,也有歸類識字引導;既有多音字的理解組詞,也有筆畫指導上的細致入微;既有隨文識字的過程,也有識字方法上的遷移;既引導學生“看一看”,又提示學生“辨一辨”。整節課的識字寫字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方法簡單有效,值得我們探究和學習的細節很多。
二、讓學生站在最高處。
反復品味王老師的《樹和喜鵲》課堂教學,我們就會發現,王老師在設計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選用教學方法時,始終讓學生站在最高處,學生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整個教學過程,都是“教”服從于“學”,“教”服務于“學”,因“學”定“教”,絲毫沒有為了展示自己而做出的獨特設計。
讓學生站在最高處,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科學的學生觀。這種科學的學生觀,是對教學規律的深刻認識,也是對生本地位的堅持與維護。“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王老師始終讓學生站在最高處,一切為了學生,所以才能把自己的教“化有形為無形”,把“教”融合在“學”的過程中,以至于讓我們感覺不到教的`痕跡,但又驚嘆教的精妙。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科學的學生觀,所以王老師的課堂才能顯著地塑造著富有個性的靈魂,才能有效地培養著學生健全的個性。讓學生站在最高處,因為揭示并遵循了教育規律,所以這幾乎是所有教育家的共識,也應該是王老師課堂之所以精彩的又一個奧秘。
從王老師《樹和喜鵲》一課教學,我們會發現,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至少有9次指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問題,而且都是開放性、個性化的問題,從而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維和自主表達。有的老師面對生本課堂要求,常常覺得無法下手。那么今天,王老師課堂上的9次發現,就非常直觀生動地給大家展示了生本課堂的范例。
三、廣闊的大語文教學觀。
王老師的課堂視野寬廣,既立足教材,又超越了教材;既忠于文本,又密切聯系學生實際;既能敏銳捕捉教學資源,又能恰當運用教學資源。在王老師的眼中,隨時隨處都有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他把語文教學帶出了課堂的有限空間,帶進了學生豐富的生活世界。
綜觀教學論的發展歷史,無論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張的“教育即生活”,還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張的“生活即教育”,都在探索著教育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密切關系,都在擴張著教學內容與教學資源的視野。一代語文名師、著名小學語文教育專家于永正先生就強調說,語文課堂要生活化。竇桂梅老師更加明確地倡導,語文教學要整合閱讀資源和生活資源,密切聯系兒童的社會生活和情感體驗,實現課堂的整體構建。大家發現,王老師的大語文教學觀,恰好就體現了這些思想。
課堂上,王老師總是從教材出發,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生活,讓學生聯系生活思考,聯系生活表達。例如把樹與喜鵲的“孤單”,設身處地地遷移到學生的情感世界;把樹與喜鵲的關系,換位到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周圍親朋好友的關系上,從而讓文本學習根植在學生的生活體驗之中,讓課堂教學建立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之上,使語文課堂更接地氣,更加具有生活氣息。這既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08-15
課文《行道樹》的教學反思09-17
狼和鹿的教學反思09-16
《駱駝和羊》教學反思08-15
《牛和鵝》教學反思08-15
升和毫升教學反思08-18
位置和方向教學反思08-18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03-19
螞蟻和蟈蟈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