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一:《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在本節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在組長的安排下選擇自己的材料動手做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并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系,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雖然教學設計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用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為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但是環節的設置不是很好。應該先出示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小三角尺,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再出示鐘面上兩個相差不多的兩個角,引導學生直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是有困難的,此時應該借用一個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來用重疊的方法比。如果這樣安排的話,效果應該會更好一點。還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數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并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并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
篇二:《角的認識》教學案例及教學反思
片段一:尋找身邊的角
師:小朋友,你們每天上學都要在胸前戴上什么?
生:紅領巾。
師:我們都知道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師拿出一條紅領巾)你知
道紅領巾是什么形狀的?
生:三角形。
師:三角形上都有三個角,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這個新的圖
形朋友。(板書“認識角”)
師:大家說說看,你在哪里還見到過角?
生:黑板上就有角。
生:墻上的圖片里有角。
師:是啊!生活中到處都藏著角,(課件展示一些角的圖片)老師
這兒還有一些物體,你能找出它們身上藏著的角嗎?請一名學生上
來指一指。
片段二:做角并感知角有大小
(1)做角。
師:我們剛才看了很多角,想不想自己動手做個角呢?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根據材料或者自己身邊的物體創造一個角,并且把你創造的角的頂點和邊指給小組里的朋友看看。趕快動手試一試吧!(小組合作,教師巡視)
(2)成果展示:以小組為單位,誰來介紹一下你們做的角?(請兩名學生將所做的角用實物展示在黑板上)
(3)感知角有大小。
師:誰用硬紙條做的角比這兩位同學的大,也貼上來。看來小朋友們已經知道了角是有大有小的。請你猜一猜,角的大小可能與什么有關?(小組交流)
師:老師真高興聽到你們這么豐富的猜想,角的大小到底與什么有關,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請小朋友把活動角一起變大、變小。從活動中我們可以發現,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大小有關。
引申: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哪些物體上有這樣的角?(扇子、剪刀)引導學生自主活動體驗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變化。
片段三:比較角的大小
其實,我們只要仔細觀察生活,到處都能發現數學中大大小小的角,瞧老師隨意轉動分針和時針,鐘面上就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師:這兩個鐘面上的角,你們能看出哪個大、哪個小嗎?(出示兩幅鐘的畫面)
生:有的說第一個大,有的說第二個大。
師:那這樣吧,拿出畫有這兩個鐘面的作業紙,同桌合作想個辦法來比一比到底哪個角大,看看你身邊有沒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匯報交流,強調重合的注意點)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想出了這么多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現在請剛才把角貼在這兒的小朋友用這樣的方法驗證你的角,其他小朋友和同桌比較比較誰手中的活動角更大。
教學反思:
(1)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動起來。教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在學習中最重要的對象,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有目的地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改編和加減,使教材變得更加生動活潑。《角的認識》一課的內容應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學生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課一開始以學生熟悉的紅領巾引入,創設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了學生與教學的距離,引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他們的思維一下就活躍起來,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促使他們愿學、好學、樂學。接著設計了讓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的數學活動,體現以生活為依托,以實踐為第一,讓他們在玩中發現問題,找尋數學知識。最后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大膽放手讓他們主動探索,通過觀察、討論,自己總結出角的大小比較方法。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發展,個性可以得到盡情的張揚,逐漸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性。
(2)放手讓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讓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注意開發人的智力潛能,發展學生的集體精神,形成學生的精神力量,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創設條件,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讓全體學生都能自始至終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去。如:在讓學生動手做一個角時,學生首先要從老師提供的材料里選出自己想要的,然后根據對角的理解動手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學生的手動起來了,眼睛動起來了,大腦更是積極思考起來了。這些不僅僅喚起了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更激發了他們的數學思維。
(3)回歸生活,讓學生體驗知識應用過程。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和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要通過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用數學思維、方法,進一步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數學回歸生活,并獲得學有所用的積極情感體驗。
篇三:角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我在整堂課中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并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正如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重視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我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活動中做數學。在數學教學中體驗現實生活,把數學知識融于生活實踐,給學生創設身邊的生活情境,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這樣,有利于讓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加了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在拓展中激發興致,獲得體驗。通過數圖形的角到長方形剪去一角還剩幾角?要求逐步提高,課堂上學生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剪法,興奮得歡呼鵲躍。教師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操作空間,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
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在有趣的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能力。
總之,課堂中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討論等方法有機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從生活中實物感知角加以抽象,在大量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知識教學與學生學習方式及能力的培養兩條脈絡交相輝映,學生學的扎實,學的有趣,確實是一節生動活潑,效果明顯,有創意的好課。
篇四:角的認識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我執教了《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自我感覺較以前的數學課堂有很大的進步。現自評一下。
回顧整堂課,有三方面:
一、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其次是放手學生,探究新知;最后是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環節又包括5個小環節,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做角、研究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及畫角。
二 、能夠做到“扶”“放”結合,如:折角、做活動角及比較角的大小,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究,而畫角是先教學生再讓學生獨立畫。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難點時,能夠利用兩個紙條的優勢,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化難為簡。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一、只備教材,而對學生卻備得不夠。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時,我意在引著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尖、線等,從而再轉到數學中的語言:角、邊等。但孩子的認知前提卻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說不到點上,只說成折、橫,他們的回答讓我也無
所適從。而有的學生則無所不知,直截了當地說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讓我又覺得心中不甘,意猶未盡。
二、在教學過程中,語言不夠簡煉。尤其是對一些數學術語把握得不夠。導致學生對角的認識不是很清晰,從而在數角時走了許多彎路。
通過這次講課,我感覺自己又學到了知識,并時時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進取,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篇五:《直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角以后學習的,由于前面判斷角、畫角、創造角的基礎,對本節課直角的認識起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與前面認識角一樣,本節課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參與,在動手中探索創新,通過體驗來認識直角。此外,讓學生自我思考,全班質疑,如在用圓片創造直角時,有學生憑感覺去折直角,教師就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這樣折的直角你能肯定是直角嗎?”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進而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進而尋找更好的方法。最后一直得出把圓片折出一條線,再沿著這條折痕對折的方法在創造直角。 角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銳角和鈍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類、概括得出的,很有必要讓學生經歷概念得出的全過程。這樣學生才會有更清楚更準確的認識。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實踐活動:比一比、分一分,交流驗證,找角、辨角、畫角等,每一個活動都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每一個學生都經歷角的產生。在進行了嘗試分類思考、動手驗證、概括概念的過程后,學生很順利的建立了銳角和鈍角的表象,把銳角和鈍角與已學直角概念納入同一系統中,形成了角的完整知識體系,雖然銳角、鈍角是今后學習的內容,這樣提前學習反而讓學生加深認識了直角。
篇六: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
本節課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角是一種最基本的幾何圖形,認識角是進一步認識其他幾何圖形的基礎。
本節課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學習活動。首先,我用多媒體出示生活中的物體,讓學生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選取剪刀、三角形紙片、鐘面這三個實物抽象出三個角的基本圖形,并告訴學生這些圖形都是角,讓學生初步體會角的基本特征。接著,介紹我讓學生拿出三角板,讓學生摸一摸上面的角,說一說你有什么感受?從而更好的體會角的組成,并適時告訴角各部分名稱,讓學生初步明確構成角的基本要素。最后我讓學生基于已經形成的對角的初步認識,回到場景圖中尋找其他的角,進一步鞏固對角的基本特征的認識。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認識角,有助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看,自主構建角的概念,同時也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體會認識平面圖形的一般方法。
在隨后的“試一試”中,我讓學生用兩根小棒搭出一個角,并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進一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明確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接著借助鐘面上由時針和分針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體會到角是有大小的,并通過具體的操作,滲透角的大小是由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決定的,與邊的長短無關。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直觀判斷上述由分針和時針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中,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從而使學生初步掌握直觀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之后,我讓學生把兩根硬紙條釘在一起做成一個活動角,并讓學生通過活動兩條邊感受角的大小的含義。
最后的練習設計:第1題,要求學生從一組圖形中辨認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讓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體驗角的基本特征。第2題要求學生正確數出每個圖形中角的個數,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正確辨認圖中的角,而這樣的活動,能使學生在鞏固對角的認識的同時,進一步豐富對相關封閉平面圖形特征的認識。第3題通過紙扇和剪刀的打開與合攏的操作,讓學生體驗角的兩條邊叉開的程度變了,角的大小也隨之改變了。第4題讓學生用一張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掌握直觀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角與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03-20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02-24
認識因特網的教學反思01-25
0的認識教學反思09-21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03-20
關于認識路線的教學反思03-20
關于認識小數的教學反思03-20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3-20
認識平均分的教學反思10-26
認識時鐘整點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