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用文檔>《新聞》教學設計

《新聞》教學設計

時間:2024-10-13 11:03:49

《新聞兩則》教學設計(通用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聞兩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新聞兩則》教學設計(通用7篇)

  《新聞》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特點。

  2、復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3、識記新聞結構組成,并能分析典型的新聞的結構。

  4、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1、主體部分層次的劃分和層意概括。

  2、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難點】

  第二則主體與背景的確立,以及中間部分層次的劃分。

  【教法】

  傳授、點撥、講練結合。

  【學法】

  自主、合作。

  【教具】

  傳統、powerpoint 投影。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三、新聞結構

  結合課后練習二,說說本篇新聞的結構組成。(答案詳見課本。)

  補充說明:背景不是每篇新聞都有的結構。導語通常是開頭幾句話或者第一段。包括引題、主題和副題,字號最大的是主題,主題下面的`是副題,上面的是引題。導語前面的文字叫做電頭,屬于結構的附加成分。

  小結: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就要看。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就要看導語。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就要看主體。

  四、語言特點

  思考:結合導讀和原文,具體說說本文語言有何特點。

  學生看書、思考、討論,教師巡查指導。(答案詳見課文。)

  課后思考:劃分第二則新聞的結構。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默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學生讀課文后,討論,教師巡查點撥。

  明確:

  人物:南線人民解放軍

  時間:

  地點:南陽

  原因:解放全中國

  經過和結果:王凌云棄城南逃,解放軍當即解放南陽。

  小結: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了。

  二、新聞結構

  理清了六要素,我們來劃分這則新聞的結構就容易多了。請大家思考、討論。

  明確:(詳見課文)

  點撥:課文并非按照時間順序來寫,劃出表示時間的文字,有助于分清結構。

  說明:這則新聞結構比較特殊。背景材料占了新聞的相當大的篇幅。為什么要介紹過去一年來的背景材料呢?(為了說明王凌云棄城南逃的原因。南陽解放是一個轉折點,意味著蔣介石軍隊從此走上節節敗退的道路。此時正是總結一年來所取得成績和教訓的大好時機。)

  三、課堂練習

  投影:

  一、按拼音寫漢字

  kuìdūsài dāng()退()戰要()銳不可()suí èxiájiū()靖阻()管()()正cuànfújiān逃()被()()滅

  二、說說下列加粗詞語的表達效果

  1、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2、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繁葉茂了。

  三、改病句

  1、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并封鎖長江,控制江陰要塞。

  2、在野戰軍和游擊隊的配合打擊下,使困守的敵人不得不棄城逃竄。

  四、劃分兩則新聞主體部分的層次

  五、分析下列這則新聞的結構

  世錦賽美國勝阿根廷摘銅

  TOM 體育訊北京時間9月2日,2006年世錦賽銅牌爭奪戰拉開戰幕,對陣雙方是宿敵阿根廷和美國隊。在雙方國際正規賽事交戰史上,美國9勝4負占絕對優勢,但是役之前的最近兩次交手,獲得勝利的卻都是阿根廷。阿根廷今晚一度領先夢七9分,但是兩員內線大將斯科拉和奧博托在第三節就領到4次犯規,美國隊在那一節將比分拉開,并且最終以96:81擊敗阿根廷,奪下世錦賽銅牌,阿根廷獲得第四名。

  四、作業

  課后習題二;抄寫生字兩遍,要注音。

  《新聞》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體會新聞準確、簡潔的語言。

  3、認識中國革命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把握新聞的特點,抓住戰爭的主題,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新聞語言的特點。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以模仿電臺主持的形式,帶出對自我的介紹,同時用新聞的形式也是對后面的學習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新學期 、新教改、 新創舉

  東絳、蠡園兩所中學互派教師換崗。

  一座溝通兩校之間教學交流的新“蠡湖大橋”正在建成。

  為了促進東絳、蠡園這兩所濱湖區各具教學特色的中學之間的教學交流,東絳、蠡園兩所中學的校長在暑期合作商談,在一拍即合的融洽氛圍中提出了“互派教師換崗”的新型教學交流形式。

  據悉,開學前幾天,東絳、蠡園兩所中學分別從教語文、物理的兩名青年教師便均已到對方學校報到。今天9月1日,這四名青年教師在交換的崗位上已各就各位,正式開始教育教學工作。

  據兩校校方稱,此次“互派教師換崗”的交流形式將進行兩個月,這一“實驗”若獲得成功、效果明顯,將在今后大范圍、長時間的推展下去。

  由此,我們看到一座旁逸斜出的`更能促進溝通交流的新“蠡湖大橋”正在于東絳、蠡園兩校間悄然建成。

  二、新授

  1、由示例,引出學生對新聞的認識,幫助學生初步把握新聞的結構、六要素。

  2、由“新聞作為記敘文的一種,既有記敘文的一般特點,又有其自身的特點。那么與一般的記敘文比較,你覺得新聞有什么特點?”

  學生自由討論,憑感覺和經驗談。

  3、學生認識的模糊性,引出對今天新聞文體的零距離接觸,在學習中掌握新聞的特點。

  4、自由朗讀課文。

  5、在抓住文章感情基調的基礎上,齊讀課文。

  6、采取四人小組競賽的形式,找出新聞的各個結構部分、六要素,體會新聞語言的特點。

  三、作業

  我來當一回報社編輯

  以課堂上學到的新聞知識,寫一則新聞,報道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新鮮事。

  《新聞》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著炮火奮勇挺進,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回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了解新聞特點,復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到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

  過程與方法:

  教學重難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

  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

  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時安排:一課時授課時間: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聲情并茂地導入課文)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整體感知《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1.讀課文,誰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訴我這則新聞分別講了什么事?(借機引導學生什么叫導語及其作用)

  2.再讀,找出記敘這件事的六要素。(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3.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么順序報道,為什么?

  精讀講析:

  1.教師導學

  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導語。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2.思考:《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導語是什么?從幾個方面總領全文?

  它的主體部分分幾層,是怎樣銜接的?

  合作探究

  教師布置思考題:

  1.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了解新聞內容。再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并提出思考題。

  3.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并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賞析:

  新聞的語言要求準確精煉,且這兩則新聞記敘了我軍排山倒海的

  ,是語言鏗鏘有力,品味這兩則新聞,找出你認為寫得好的詞句,并談談你的理由。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布置作業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

  課后記:

  《新聞》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

  2.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難點: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三、教學課時

  2課時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探究法、自讀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學習第一則新聞。

  (一)導入

  你喜歡讀報嗎?喜歡讀報紙上的新聞嗎?可以表現一個人敏銳的洞察力和關心時事動態的熱忱。新聞是我們了解時代生活的一個窗口,是社會變化的一個晴雨表。

  (二)新聞的知識

  1.什么是新聞?

  新聞指的是“新近發生的事情”。從廣義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狹義的新聞也叫消息。【補充說明:凡是開頭冠以“新華社電”“本報訊”“本報記者報道”字樣(電頭)的文字,不論長短,都是新聞。有的報道很簡短,不加“電頭”,也是新聞。新聞在報紙上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報紙可以沒有其他文體,但如果沒有新聞,就不成其為報紙了。】

  2.新聞的特征

  a)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

  b)報道迅速及時。

  c)簡明扼要。

  3.新聞的六要素

  通常人們把五個W叫做新聞的五要素,

  When——何時,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經過Why——何故。

  新聞的六要素

  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新聞如果缺少了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兩個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報道的事實殘缺不全,說不清楚,不能給人以確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實根據,至少也會使所報道的事實大為遜色。

  4.消息的結構

  A.標題

  包括主標題、引標題和副標題。可以三個標題齊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對消息內容的高度概括。

  B.導語:消息開頭的第一句話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內容。

  C.主體:是消息的軀干,它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

  D.背景:指的是消息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E.結語:是消息的結尾。背景和結語有時很明顯,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另: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

  電頭是指說明發電者、發電地點、發電時間的文字,本文開頭略小的字就是電頭,電頭通常是必不可少的。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電時間,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

  (三)學習第一則新聞

  1.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韶山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偉大的革命導師。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澤東選集》中。

  2.介紹時代背景

  思考: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明確:不行。因為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役勝利之后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明確: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3.預習檢查

  4.結合新聞,探討標題、導語、主體的區別。

  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

  ①用一個語句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就叫標題

  ②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

  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就叫導語

  ③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課文中關于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就叫主體

  5.齊讀這則新聞,找出文章的主體部分,可分為幾個層次?了解新聞報道的具體內容。

  明確:

  第一層:從“20日夜起”到“即已渡過30萬人”(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地點、渡過人數)

  第二層:從“21日下午5時起”到“不起絲毫作用”(對西路軍渡江情況加以評論)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到篇末(寫東路軍的渡江情況)

  (四)進一步探究內容,領略人民解放軍的威武

  1.速讀課文,填寫表格

  2.為什么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此中,有詳略,詳寫哪路軍?略寫哪路軍?為什么這樣安排?

  明確: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從其結構來看,它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來安排結構順序的。中路軍和西路軍所遇到的敵軍的抵抗,都比較小,東路軍所遇之抵抗較為頑固,所以中路軍、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后寫。

  詳略:中路軍寫得簡略,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東路大軍寫得詳。此處敵人的防線比較鞏固,敵人的抵抗較頑強。而且這一地區有包圍敵軍、解放南京的關鍵的戰略重要意義。

  3.哪些句子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為什么?(敘議結合)

  明確:“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敵軍潰敗我軍取勝的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軍的英勇善戰,大長了我軍士氣,滅掉了敵人的威風。也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了整個國民黨反動派政權必然滅亡的民運。

  (五)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1、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避免了歧義。又如“我東路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精確到日到時。

  ②再如“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準確表現了我軍指揮部運籌帷幄,指戰員胸有成竹的狀況。

  ③還有全文最后,就分別用了“殲滅”及“擊潰”(不是籠統地說“消滅”或說“打垮”)“占領”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進了一步,江陰要塞已為我所用),對長江是“封鎖”(不準船只自由通航),對鐵路則用“切斷”(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這些動詞用得非常準確,這就有助于“真實”地反映戰況,又能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④“突破”準確表現了戰斗過程,“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沖破敵陣(“越過”的對象是靜態的,);“渡至”,準確表現了水戰進軍的特點,“渡至”比“到達”含義豐富,有橫渡與到達兩層意思,且文字簡潔有力。(“到達”,泛,);“24小時內”,時限明確,且含渡江迅疾,作戰順利之意。(“共”,時限不明,一般化,)“即已”,準確表現了神速特點。(“現在”,時界相對模糊,)“至發電時止”,時界更為確切;“余部”,軍事術語,準確得體,(“剩下的”,表達內容模糊。)

  ⑤用詞準確還表現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說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為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為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而能恰到好處地表現(或正面或反面)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2、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盡管時間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正是……那一天”既對“督戰”“認為很鞏固”構成強烈諷刺,又證實了的確“不起絲毫作用”。敵人“不料”,我軍“突破”,“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對比鮮明,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

  ②第4小題①句,對戰況、戰果的介紹比較籠統,不夠準確之外,也不夠鮮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戰”介紹了戰況,“殲滅及擊潰”更鮮明的報道了敵軍慘敗狀況,“廣大地區”既準確說明了并非全境,又鮮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陰要塞”鮮明的表述出“封鎖長江”的確鑿態勢,更切實可信。將“東路軍”改為“我軍”在不影響準確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親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還很多。例如“百萬大軍”、“1000余華里”、氣勢豪邁,排山倒海,“沖破”、“橫渡”、“突破”,勝利豪情,激動人心;又如我軍的“英勇善戰”、“銳不可當”與敵軍的“紛紛潰退,毫無斗志”,贊揚與藐視之情,對比鮮明;再如“殲滅”、“擊潰”、“占領”、“控制”、“封鎖”、“切斷”一系列動詞,鮮明的寫出了我軍一個又一個戰果,富有動態,正如大軍如潮,鐵流難當的形勢,雄闊有力,激情昂揚。本文這種語言特點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報道內容的需要。

  (六)總結

  本文報道我百萬大軍勝利橫渡長江的戰況,從而歌頌了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第二則新聞,進一步了解新聞這一文體

  (一)導入

  上節課,大家第一次了解新聞這樣文體,也從毛主席的一則新聞稿中領略了我解放軍雄姿。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時代背景:

  這則新聞說,“去年七月,南線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實行英勇的進軍”,又說到“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第一年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滅國民黨軍;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收復失地。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城市,為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這一則新聞發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業已勝利結束,電文說:“杜聿明則剛從徐州飛到東北,一戰慘敗,又逃到了葫蘆島”,即指蔣軍在遼沈戰役中的失敗。淮海戰役是1948年11月6日發起的,這則新聞發電之日正是淮海戰役前夜。

  (二)對號入座

  1.新聞的結構(本文的結構)

  標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和時間。【導語】

  第二層——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的重要戰略地位。【背景資料】

  第三層——回顧過去一年中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棄城南逃的變化。【背景資料】

  第四層——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2.速讀課文,在文中圈點批注內容的六要素,整體把握新聞的內容。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原因蔣軍因全局潰敗,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軍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棄城南逃。

  經過和

  結果自去年7月,南線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三)體味新聞語言的特點

  新聞語言具有真實、準確、及時的特點,請你從課文中找出能體現這三大特點的句子。

  真實性:除豫北之新鄉、安陽,豫西之靈寶,閿鄉,豫南之確山、信陽、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殘敵外,已全部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個極短時間內,我們在這一區域曾經過早地執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傾”的錯誤。

  及時性:1948年11月5日電南陽守敵王凌云于四日下午棄城南逃。

  準確性:一年多時間內還增加了大約二十萬人左右

  這一則新聞,為什么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的戰績?(明確:南陽解放,是南線人民解放軍一年多來取得偉大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南陽解放之日正是總結一年多來偉大勝利的最好時機。另一方面,總結一年多來的戰績,也可以說明蔣軍為什么棄城南逃。)

  (四)比較閱讀——兩則新聞的異同

  A.找同:分別閱讀兩則新聞,將兩者相同的地方找出來。

  1)文體相同:都屬于新聞(借此可以介紹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2)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3)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4)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5)大背景相同:都處于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6)……

  B.找“不同”

  1)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2)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于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明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3)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4)語言風格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C.總結:兩則新聞的主題

  兩則新聞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正義戰爭的勝利,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史的記錄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通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它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正義的勝利。我們堅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五)作業

  1.運用所學有關新聞知識,寫一則新聞,報道發生在你自己身邊的新鮮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聞的結構和要素)

  2.預習《蘆花蕩》,掃清字詞障礙。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銳不可當

  西(較詳)中(略)東(詳)

  長_______________橫↓↓↓↓渡______________江

  (國民黨反動派)不堪一擊潰不成軍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導語

  第二層:背景我軍主動

  第三層:回顧敵軍必敗

  《新聞》教學設計 篇5

  課題:錄音新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教學目標:

  1、學習運載火箭參試人員為祖國作貢獻的精神。

  2、了解錄音新聞的特點,學習錄音新聞中口語與書

  面語的結合的寫法。

  學習重點:目標2

  學習方法:自讀、合作交流

  課時計劃: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序幕

  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現場,肯定是一個特別振奮人心的場景。我們不能親眼目睹這壯觀景象,但我們通過廣播記者文字和廣播員的聲音,卻真切地感受到了整個運載火箭發射的全過程,感受到了發射前、發射中和發射后的緊張、興奮、激動的氣氛。

  二、閱讀主場

  (一)請校園廣播站播音員向同學介紹錄音新聞廣播稿的特點。(課前準備)

  介紹要點:

  1、鮮明的傾向性,真實性(包括現場音響),注重對氣氛的渲染,注重報道的條理性。

  2、語言通俗明白,有較強的口語性。

  3、篇幅短小,多使用短句。

  (二)學習小組自行組織閱讀,理解熟悉課文內容,了解課文材料安排的順序(以時間為序報道火箭發射的全過程)。

  第一部分(1-7段),報道火箭發射的`情況(交代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引起聽眾注意/火箭發射的準備/火箭的發射)。

  第二部分(8-15段),報道運載火箭落水的情景(交代這部分的主要內容,過渡/測量船上測量的情況/直升飛機測量情況/現場人們的激動和歡呼)。

  第三部分(14、15段),對發射海區指揮所負責任人的采訪。

  (三)以課文為材料,嘗試模擬播音。(校園廣播站播音員提出播音建議,并進行具體指導)

  (四)播放一段錄音新聞,讓學生再度感受錄音新聞播音稿的寫作和廣播員的播音,并通過交流,找到學習寫作和播音的借鑒。

  (五)學習小組內自由練習。

  三、閱讀尾聲

  (一)討論“探究·練習二”。

  (二)解決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三)詞句積累(抄寫在積累本上)

  扶搖直上歡呼雀躍熒光屏下錨橘紅碩大遙測

  一個火球像流星般的穿過一片白云。

  像一朵碩大的蓮花,怒放在蔚藍色的海面。

  (四)布置作業:

  把學到的播音知識運用于實踐,節選課文第一或第二部分,向家長模擬播音,并請家長進行評論。從學校即將舉行的運動會選擇一件事,為校園廣播站寫一則廣播稿。題目自擬。

  《新聞》教學設計 篇6

  一、教材分析

  《錄音新聞》這則錄音廣播稿比較全面地報道了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情況,贊揚了全體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和解放軍指戰員大力協作、團結奮戰,為祖國科學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歌頌了黨的領導。教學中感知課文內容,了解錄音新聞的特點,模擬播音,真切地體會參試人員為祖國做貢獻的戰斗精神。

  本文是一篇錄音新聞,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因為錄音新聞既不同于一般廣播稿,又不同于學生常見的電視新聞。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把握錄音新聞的特點,可采用聽錄音新聞或模擬播音的方法。

  二、學習目標 :

  1.了解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情況,學習參試人員團結協助、為國作貢獻的精神。

  2.了解錄音新聞的特點,模擬播音,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口語和書面語自然結合。

  三、教學重點:

  了解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情況,學習參試人員團結協助、為國作貢獻的精神。

  四、教學難點:

  了解錄音新聞的特點,模擬播音,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隨著科技的發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到火箭發射成功的盛況,而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電視還沒有走進千家萬戶,火箭發射還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盛況嗎?今天我們借助“錄音新聞”來回味一下那激動人心的一刻吧。

  二、出示目標

  1.了解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情況,學習參試人員團結協助、為國作貢獻的精神。

  2.了解錄音新聞的特點,模擬播音,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口語和書面語自然結合。

  三、檢查預習

  同學交流積累的詞語(給下列字注音):

  翱 碩大 愨 頃刻 停泊

  《新聞》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發展史。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培養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

  2.培養在閱讀中篩選信息的能力;

  3.學習兩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練、概括力強的特點。

  三、德育滲透目標

  2.引導學生認識法西斯的暴行,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學設想

  一、播放有關香港回歸的紀錄片和反映納粹暴行的影片,設定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

  二、通過介紹香港近百年的發展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討論納粹暴行(擴展至南京大屠殺)對于我們人類的戕害,以及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樣的教訓。課外查找一些香港歷史和納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輔助閱讀。

  三、分別找一些香港回歸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比較一下寫法的不同。

  重點、難點

  重點: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培養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

  難點:新聞報道如何既報道事實,又抒發感情。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生活在信息社會里,每天都會從報紙、廣播、電視中接觸大量的新聞報道,那么,如何從新聞報道中及時而準確地篩選信息,成為當今社會人的一項重要能力。而要提高這種能力,就必須了解新聞報道的特點,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兩篇典型的短新聞。(板書課題)

  二、明確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結構方式;

  2.篩選兩篇新聞報道的基本信息。

  二、整體感知

  (一)《別了,“不列顛尼亞”》

  在眾多關于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致的一篇,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歡慶回歸的人們多么激動,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國皇家游艇“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消息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新聞事實的敘述。本文就是以這樣一種結構組織材料的。

  第1段是導語部分。它告訴我們,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標志著長達150年的英國統治的終結。

  下面的主體部分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文章共有10段,有8段寫的是現實的場景,分別是: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彭定秉離開港督府,英國告別儀式,降旗儀式,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些儀式的敘述都很簡潔,作者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這表現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個儀式都顯示出歷史的跨度,有著歷史的意義。作者并不直接出面發表議論,但是情感和評論都暗含其中。比如:

  港督降旗儀式,作者說“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強調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換任的重復,它是具有標志意義的最后一次。

  對于在駐港英軍總部附近舉行的告別儀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隨后捕捉到了一個典型的鏡頭:“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象征英國統治的“不列顛尼亞”號,與象征香港回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區旗,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示人們發現這一儀式的深厚內涵。

  7時45分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也只是一筆帶過,但作者把這一事件放在歷史今昔的對比上,有一種歷史滄桑變化的感覺,使得曾經的坎坷,在人們腦海中“積淀成了神圣而執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的喜悅變得更加凝重”。

  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待的是有關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

  (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被稱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據統計報道有400萬人在這里遭到了殺害。這篇消息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戰后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后采寫的,發表之后,各大報紙爭相轉載,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這主要得益于他獨辟蹊徑,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即記者在新聞中毫不摻雜個人情感的寫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字里行間灌注著個人的情感。

  文章一上來的議論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接下來,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紹了里斯維辛集中營可怕的歷史。作者說,那些“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經是舊聞了,奧斯維辛也不再有“可供報道的新聞”了。但是到這里訪問,作者卻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是記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說些什么或寫些什么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這里指出了作者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后面的部分,作者隨著參觀者的腳步,把讀者帶進了集中營,從毒氣室、焚尸爐、女監房、試驗室、紀念墻一直寫到絞刑室。作者并沒有詳細描寫這些地方多么的陰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終盯在參觀者身上,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傳達他們內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

  有一些細節很耐人尋味。比如,“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也許是諷刺,任納粹刑罰多么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也許是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還有,那個照片中的姑娘,臨刑前她在想什么?這不僅是作者的疑問,也是紿讀者提出的問題。

  除此之外,作者還有一些很精辟的議論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做禱告,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奧斯維辛,做禱告的地方是沒有的,因為劊子手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禱告懺悔自己的罪行的;而無辜的人們成為劊子手刀俎上的肉,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最后一段,與標題和首段遙相呼應,突出了文章的主題,也顯得文章首尾相貫,渾然一體。

  三、總結兩篇短新聞的結構特點。

  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學習兩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練、概括力強的特點;

  2.學習兩篇短新聞既報道事實、又抒發感情的特點;

  3.通過學習第一篇文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認識法西斯的暴行,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如何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的含義?

  【明確】標題有兩層意思。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2.【提問】《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中,現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現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對應于一個現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實內涵。

  3.【提問】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明確】英國曾經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治,回歸祖國,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4.【提問】《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里有很多否定句,應該怎么理解?

  【明確】本文用了一連串的否定句,像一條線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統一的風格,同時把奧斯維辛這個被納粹顛倒了的世界展現在讀者面前。每個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內涵,值得細細體會。比如:

  標題就是一個典型的否定句,類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現了兩次:一次是介紹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說“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這句話承上啟下,一方面奧斯維辛太出名了,人們已經了解了它很多東西,的確沒有什么新聞可以報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沒有新聞,作者還是要寫一寫,因為他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結尾“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除了呼應前文之外,還突出了文章主題。意思是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鮮東西了,每一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看到這些遺留的東西,就有這樣的感覺,如果看到那些真實的場景,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這樣,雖然話語貌似平靜,卻表現出對納粹罪惡的深刻揭露。

  5.【提問】《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消息與我們常見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明確】不同之處就在于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由事實本身說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聞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客觀敘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的內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

  總結、擴展

  《別了,“不列顛尼亞”》選取了英國撤離香巷的一系列場景,并把它們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歸這一歷史事件有了歷史的縱深感;《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打破客觀報道的傳統,直接敘述自己的感受。它們和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學生閱讀“背景材料”中的新聞報道《奧斯維辛,歷史不會忘記》,比較一下和兩篇課文的寫法的不同。

  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二、三、四”

【《新聞》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 It was there 》教學設計與說明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

設計分層教學目標設計05-20

用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