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教案
《聲音的產生》教案
《聲音的產生》教案
教學目標:
一、探究目標:
1、大膽質疑,通過觀察和實驗,樂于提出關于聲音的問題。
2、能夠利用各種感官和輔助工具觀察物體發聲的現象。
二、情感目標:
樂于與人合作,與人交流,能體驗自主探究的快樂。
三、認知目標:
通過自主探究,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教具準備:各種聲音的錄音帶、瓶子、鋼尺、鼓、鼓棍、鑼、小黃豆、系線的泡沫小球。
教學重難點: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課時:一課時
設計說明:
本節課設計重在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的探究空間,讓學生經歷一個較為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本質。
教學過程:
(教室里擺放九個小組的桌子,桌子上放有號碼牌,學生進教室后分小組坐在座位上。)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請大家閉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樂章。(教師播放錄音)
2、引導學生談談聽后感受(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你聽到了什么)
3、學生模仿大自然中聽到的各種聲音。
4、引導學生提出有關聲音的疑問。
5、揭示課題:聲音的產生(板書)
二、自主探究
(一)學生展示帶來的發聲材料,設計實驗。
1、師:大家說說看,鼓、鑼、瓶子等物體,你不動它,它能自己發出聲音嗎?怎樣做就能使它們發出聲音呢?
2、分組實驗。(學生對物體分別進行敲、打、吹……)
3、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小結:任何物體在靜止的狀態下,都不能自行發出聲音。當給它們一定作用的力時就能發出聲音。
(二)學生根據課前制定的實驗計劃開展探究,根據探究的問題,選擇實驗材料,研究實驗方法,將討論的結果記在“小組實驗方案表中”。
實驗1:在鼓面上撒些小黃豆,敲擊鼓面時觀察發生的現象。
實驗2:把用系著線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鑼面,觀察小泡沫球發生的變化。
實驗3:在桌子邊上壓住鋼尺的一端,撥動鋼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發現?
小組實驗方案表
小組共同探究的問題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小組內共同選擇的實驗材料(在選
擇的材料序號前打“√”) (1)隊鼓(上面撒有小黃豆)、鼓棍。
(2)鑼、系著線的小泡沫球。
(3)鋼尺
小組內口頭研究的實驗方法或
實驗步驟
小組內對研究的問題進行
歸納分析得出的研究結論
(教師傾聽、觀看,參與其中,引導學生在觀察物體發出聲音時,發生什么現象?重點引導學生在進行實驗過程中把不明顯的現象表現出來)
1、匯報探究成果,交流信息。
(1)指名小組匯報。(兩人演示,一人講解)
(2)小組互相討論實驗得出的結論。
(3)展示儀出示其中一個小組的方案表,教師以一個實驗例子反饋學生的實驗方案。
(4)師生總結。(適時引導學生用“振動”這個詞描述物體發聲的特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聲音的產生是由物體振動引起的。
(三)研究物體停止振動的現象,是否能聽到聲音。
1、談話: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如果物體停止振動又會怎樣?下面大家設法使振動著的鼓、鑼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聽到聲音,說說為什么?
2、指導小組實驗。(自行設計實驗),教師巡視觀看。
3、匯報實驗結果。
4、師生總結:只要物體產生振動,就能發出聲音。振動停止了,聲音也就停止了。又一次的實驗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三、拓展活動
1、引導學生撥動鋼尺時觀察鋼尺的運動軌跡(教師加以解釋什么是運動軌跡),并把它畫出來。
2、小組交流展示自己的軌跡圖。
3、教師分析尺子的運動軌跡圖,加深學生對物體振動的理解。
四、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研究了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而且通過做實驗的方法,明白了聲音產生的一些規律和原理。課后,同學們可以繼續觀察。
教學反思:本節課,學生樂于與人合作、交流,充分發揮了自主探究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都能了解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聲音的產生》教案】相關文章: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教案02-25
精選《聲音的傳播》優秀教案6篇10-16
小學四年級科學優質課《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通用13篇)09-19
數的產生與十進制計數法的教學反思03-07
《聲音》單元教學反思(精選5篇)09-25
聽聽秋的聲音聽后感10-12
《聽聽,秋的聲音》聽后感范文09-21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通用10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