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與瀝青教學設計
水泥與瀝青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認識這些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
3、能在水泥與瀝青變化實驗中進行科學的實驗設計和細致地觀察。能夠有根據地預測并體會到與同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少量的水泥與瀝青,燒杯,水,計時表,小鐵錘。教師可另備酒精燈、坩鍋、坩鍋鉗。
教學過程:
一、引出問題
先介紹在鋪路架橋等活動中,人們通常會使用到水泥與瀝青,然后請學生說說關于它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并仔細留意學生講到的各種已有認識,有些學生已經說到的可能會在后面的教學中用到。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把在生產中是如何使用它們的也談一談,從而引出后面的教學。
二、開展觀察和實驗
第一步:教師提供實驗材料,讓學生觀察。教師出示為各組準備好的觀察材料及工具,了解水泥與瀝青本來的“真面目”。
第二步:以水泥為例,研究加入水之后的變化。可以先讓學生預測水泥在加入水攪拌后可能出現的情形,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實驗方法,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完善,重點是引導他們在不同時間段如何觀察水泥的變化,并做好記錄。
第三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對實驗中不同時間段水泥變化的觀察,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積累的對干燥后水泥的認識,或出示教師課前制作的水泥塊,展開討論:干燥后的水泥還能回到原來的粉末狀水泥嗎?
三、認識可逆變化過程與不可逆變化過程
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瀝青的加熱過程:固態的瀝青被加熱后,會改變原來的形狀,形成可以流動的液體,待溫度降低后,它又會還原成原來的固態。從而比較這種變化與前面水泥的不同。在此基礎上,給出可逆變化過程與不可逆變化過程的基本概念。
接著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與水泥和瀝青變化類似的例子,并說說人們是怎樣利用的。在學生列舉時,教師應不滿足于學生僅僅講出事例本身,而是要求他說出更加細致的變化來。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在物質的變化過程中,有的只是形態發生了變化,有的變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質。最后,要求學生按這兩類給列舉的變化分類。
【水泥與瀝青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
設計分層教學目標設計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