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懷念母親》寫的是季羨林老先生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的懷念之情。中心句是“我對這兩位母親懷有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可是對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很難深入體會作者這份真摯的情感。怎樣縮短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情感距離呢?我經過再三思考,多方查閱資料。決定從三個角度尋找突破口:
一、從題目入手,抓住情感主線。
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后抓住“懷念”一詞問學生:“懷念什么意思?與思念、想念有什么不同?”讓學生初步明確作者對母親的想念與思念是深切的沉痛的。再問學生:“這里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一下子引入文章寫作背景,讓學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線,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借助問題:“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分別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并通過交流感受,逐漸感受到季羨林對母親的愧疚和對祖國的眷戀。
三、補充資料,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課堂上,隨著學生的學習,我適時插入季老先生《賦得永久的悔》的幾個片段,讓學生明白作者對母親的悔恨原因,并讓學生反復地讀,從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結合課文內容,介紹了季羨林留學德國的一些經歷,讓學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復雜心情;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上完這節課,同學們都被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深深地感動了,有的同學甚至熱淚盈眶,這也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03-20
有關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通用12篇)10-11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通用15篇)08-27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