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反思性教學的反思
關于反思性教學的反思
【內容提要】作為旨在促進教學完善與合理的一種理念,反思性教學一度成為近年來教育科學領域的主題詞之一。但是,僅僅從技術與經驗的層面考慮教學問題是遠遠不夠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學實踐的情境性和教學行為的復雜性要求:反思性教學必需還原為反思的理性與決策的自覺。我們需要對反思性教學的發生予以廓清和關照,從歷史與實際的追溯中揭示其發展軌跡和其相關的認識偏差,從而敞亮和刷新反思性教學存在的合理性:能力和態度構成反思性教學的先在前提,實踐與有效構成反思性教學的邏輯規范。
【關 鍵 詞】反思性教學/教學實踐/教學主體
作為近年來在教育科學領域新興的研究范式和教學理念,“反思”以強大的聚光燈從哲學照向教育學,從一個豐富的語詞形成為較為幼稚的理論體系。作為教育改革和教師培訓的一個重點和熱點,反思性教學也迅速生長為教育改革和教師發展的主題詞之一。毫無疑問,對于反思性教學的可能性、必要性,的確已經得到合法、合情的供認與接受,反思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予以了完美的結合,這無疑將極大地提高當前教育教學實踐的可行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以期取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但不無遺憾的是,對于反思性教學的操作性、價值性和合理性,似乎仍然還處于某種“失語”狀況,甚至帶有一系列根源性的認識偏差。為了讓“反思性教學”不再失卻“自信力”與“他信度”,藉以達成對其理解的合理性和操作的有效性,如何平衡反思與教學二者的關系,便成為了我們一起關注而又必需加以廓清的問題。
一、歷史與實際:理念的梳理與追問
首先完成把反思與教學融合起來這一建設性任務的先驅人物是杜威,他對“反思性教學”作了萌芽和啟蒙層面的開拓:反思“能夠使我們的行動具有深思熟慮和自覺的方式……思維是把單純情欲的、盲目的和激動的行動轉變為智慧的行動。”對此作出突破性認識的關鍵人物則是蕭恩,他首次提出了“反思性實踐”這一概念,強調在問題設定與情境重構中進行“反思性對話”:“實踐者通過價值、知識、理論和實踐等所有恢復經驗的技能來解釋或構成他們的經驗。” 追隨教學活動實際的考慮和理想的守望,“反思性教學”在西方課程改革的推波助瀾中逐漸從理念向范式予以轉捩與突圍,相繼形成了以埃拜模型、愛德華茲—布朗托模型、拉博斯凱模型為代表的反思性教學的多元格局,從而使反思性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技術操作過程和嚴密的邏輯性展現,而是對人的生命尊重,賦予教學者以更為豐富而普遍的意義,反思性教學和教學之反思被融入到了社會學和文化學的宏大視野中。
毫無疑問,反思性的歷史發展在充沛張揚對人類實踐的開放精神和邏輯力量的同時,也迅速搶占了教師發展以和教學研究的制高點。國外學者波斯納提出的一個教師生長的公式“經驗+反思=生長”,以和我國學者林崇德提出的“優秀教師=教育過程+反思”,同樣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教學需要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思”之于“教學”,無論是從初衷還是歸宿來說,都是教師主體和教育本體一次積極的自我敞亮、自我審視的行為,以達到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優化。從更為普遍的意義上說,教師生長和發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師自身的反思、教師自身對自身的評價和教師自身的自我改造。從學術研究的意義和實踐探索的價值這一雙重指向而言,反思不只是促使教師從技術的“奴役者”演進成教育的“思想者”,而且引導教師從職業的“謀生者”凸現為專業的“創生者”。
但是,“必需說明的是,盡管反思性教學運動是種強有力的和有價值的運動,但反思性教學并不一定是好的教學”,換言之,是否“反思”了就足以促成教學的改善?“盡管形形色色的反思性教學方法和方案與日俱增,但它的一個被普遍認同的特征是反思性教學的觀念難以用于實踐,這反過來影響了對理論化和促進教師反思的許多問題的認識”,我們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反思性教學”的空間和時間有多大?以什么樣的“規范”衡量教學的“反思”已經得以實現和完成?“反思”和“教學”之間如何堅持相互的張力與耦合?事實上,盡管一大批專家、學者最近對“反思性教學”刻畫得如何惟妙惟肖、傳唱得如何震天價響,“反思性教學”仍然還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種“黑箱”——看不見、摸不著,甚至是一個“黑洞”——任何內容都可以在其強大的引力之下一掃而光、一網打盡。于是,即使“反思性教學”這一術語在教師例會上、教育文集中被廣泛征用,甚至開始被作為諸多教育行動的前提,但人云亦云、趨之若鶩的心態卻一起將“反思性教學”推向了空中樓閣。在某種程度上說,類似的一堆撲朔迷離的認識和相關的一些美輪美奐的措辭導致“人們總是不加批判的贊揚教師反思的結果,而把一個更為復雜的實際問題簡單化……更多的反思會使有害于同學的實踐行為得到強化甚至合法化”。
固然,影響反思性教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師個性、固有觀念、能力、經驗等等主觀因素,也包括同學特征、師生關系狀況和課堂情景等客觀因素。不同階段,教師所形成的觀念的水平和層次不同,對教育行為的影響程度也不同。尤其是長期教育工作所形成的慣性容易讓一些教師滿足目前的狀態,寧安勿寧變,惰性讓觀念只能活躍在紙面上,在行為上只能是一種靜態。特別是在不少煞費苦心的培訓后,在多數有意識、有組織、有目的的學習后,反思觀念仍然是反思觀念,反思行動仍然是反思行動,沒有關聯,也沒有變化。一方面,對于教師教學而言,反思性教學在形式上只是一種精神、一種主義,它倡議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反思,倡議了教師間的合作與交流,供認發生于教學實踐中的“個人實踐知識”;另一方面,當涉和如何來評判這些教學活動,如何發展這些反思性實踐的價值和效用的問題時,反思性教學似乎還是一個盲點。如此,“反思性教學”必定將置身于一種浮躁與尷尬之境:浮躁于觀念、思想層面的“趨之若鶩”,尷尬于實踐、操作層面的“曲高和寡”。
此外,目前教師所接受的“反思性教學”,大多是觀念的傳授。這些理論來源于他人的概括,即使來源于實踐,但他人的、籠統的、從實踐中經過過濾的觀念要真正內化為教師自身的教育行為還要有一個消化過程。比方對“反思性教學”是否有真正的理解?它的真正內涵是什么?常見一些學校、教師將這個觀念轉化為“冥思苦想”、“獨立考慮”這個教育行為,偏離了其真正內涵。是否認同所接收的新觀念?是因為權威而去認同還是發自內心的認同?是否有愿意將舊有觀念轉化為教育行動的再學習愿望?在觀念和已有經驗的強烈共鳴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執行?是否在很多時候仍然依照個人經驗、直覺甚至激動而非實質和實質的反思理念與認識等來做出相應的反思行為?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得不促使我們進一步反思:反思性教學所依賴的直接推動力和內在支撐點在哪里?
二、能力與態度:現象的掃描與探詢
當“反思”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開辟“教學”的康莊大道時,反思性教學依然解脫不了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所面臨的一種“宿命”:大多數教師(包括當今的優秀教師)平時對教育的價值問題考慮甚少,多數教師對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表示自信[6]。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常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無妨追問一句:教師的靈魂由誰來塑造?經常要求同學“創新”,卻不愿、不屑、不肯先從自身創新;希望提高同學的某種“素養”,卻很少關注教師自身的素養。這至少可以說明,我們對教師自身的反思是缺乏挖掘的深度和勇氣的。僅僅從技術與經驗的層面考慮教學問題是遠遠不夠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學實踐的情境性和教學行為的復雜性要求,反思性教學必需還原為反思的理性與決策的自覺。換言之,反思性教學的發生首先需要擁有自身的主體性條件(實踐主體的自我意識、認知能力和價值尺度等一起構成了內在的主體性條件)。
教師是決定反思發展方向的決定性因素,“勝利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發明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和他們自身的職業能力”。要完成教學反思,必需依賴于反思性教學行為發生的主體——教師,而教師的能力與態度則首先構成反思性教學得以達成的邏輯要素。反思不是教學的必定行為,它依賴于教師是否能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并關注問題,即能力和態度兩方面。就能力而言,假如教師完全的依照其既定程序進行教學,那么問題是很難被捕獲到的;就態度而言,教師能發現問題,但是他并不想多關注它,反思行為同樣不能發生。進言之,倘若一位教師具有反思的能力,進而其反思的層次、境界都領先于他人,但他沒有反思的愿望或責任,其反思難以發生;倘若一位教師在責任與良心的推波助瀾中發生了強烈反思的欲望與激情,并涌現出一種躍躍欲試的鮮活狀態,但他缺乏反思的能力和戰略,其反思也難以最終實現。
一方面,構成反思的問題是實踐者(教師)提出來的,它不是原本在教學中客觀存在的,它與教師的經驗、方法和能力有密切的聯系,能成為一位教師反思對象的問題,即使在相似的情境也難以成為另一位教師反思的對象。有什么樣的問題源自實踐者有什么樣的眼光、視野和現時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是無法受到外界控制的,也難以得到外界的協助,因此,其已有的經驗和能力在決定著反思性教學的發展方向。所以,發展方向對于當時教師而言是一個必定的結果,而不是應然的結果。就一般教師的反思能力而言,除了學科專業知識(所謂本體性知識)、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所謂條件性知識)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實踐性知識、緘默知識和教育智慧。教學主體在反思性教學的環境中,他的教學行為自然地以教學實踐為核心生成、展開,教學環境中充溢著學科的氣息,形成一種獨有的反思文化。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學主體,能夠真正地確證自身教學主體地位的方向與尺度,明確教學主體得以實現的維度與根基,選擇相應的反思戰略,比方教師可以建立學習檔案、進行問卷調查、撰寫反思日記等形式予以總結與反思。因此,真正的一名反思型教師,“除了專門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以和能力以外,還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論修養,廣闊的教育前沿視野,敏感的教育問題意識,過硬的教育科研能力”。試圖維系反思主體角色的合法性和教學的合理性,行使反思者的權利以提升反思的境界,就必需要擴展教師的能力范疇,否則,就會遺憾地重溫泰戈爾的經典之言: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另一方面,即使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學經驗是教師發展反思性教學的重要資源,但這并不意味著能力和經驗會自動轉化為自我反思的財富。教師的專業學科知識與反思性教學之間并不存在統計上的相關性,一名老教師并不見得比年輕教師更善于、更勇于、更常于反思。豐富的學科知識并不是形成反思性教學的唯一條件,教師的教學經歷或經驗也不是反思性教學質量的絕對指標。能否想得好、教得好取決于是否具有反思性探究精神的內容、方法和層次,這也是建構賦有效果的反思性教學的首要環節。教師只有認真考慮,深入研究其特定教學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努力嘗試最好的教學行動,才干真正實現反思性教學。
因此,“僅僅從技術上考慮、質疑或評價自身的教學的有效性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反思性教學,反思性教學還要求教師審慎地考慮他們實踐的倫理意義并樂意根據頓悟矯正不良行為”,反思的責任之感和虔誠之心不只是反思性教學得以有效生成的基本條件,而且是教學和其主體堅持其獨立性,贏得職業地位與職業尊重的必要前提。主體的反思態度、精神、道德等作為意識形態的存在,決定了它的非必定性,假如沒有主體時常地反思,不可能成為主體的習慣性存在,也不可能成為主體的智慧,而只能是對主體的外加規范和約束。反思必定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教學主體清晰地認識到教學的性質與獨特表征,在教學過程中有將反思的特性置于主體的地位,致力于教學主體的教學素養提高的反思意識。教學主體的反思態度是堅守反思性教學的有力保證和實踐前提,教學的生成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主體的意識發展方向,這也決定著反思性教學的性質與意義。
三、實踐與有效:合理的理解與闡釋
哈貝馬斯指出:“當人們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確定觀念與行動,以形成對現象的新的理解和鑒賞時,就要激勵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事與愿違的狀況卻毫不客氣地給了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非常明顯的是,在實際的教同學活中,教師們往往把某種教學意向當成是一種既定的工作任務來接受,而不是當成一種需要和個理性反思的主題。”
【反思性教學的反思】相關文章:
反思性教學03-19
溶解性教學反思03-19
教學反思的意義及重要性01-11
足球球性練習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06-10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