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年歷》教學反思
《制作年歷》教學反思
矛盾。新課程強調“經歷、體驗、探索”這些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而制作年歷的活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調查,討論與制作,展示與交流,運用(教學用書語)。 5位老師都把調查放在課前,討論與制作作為本節課的重心,但最后完成制作的只有部分班級的部分學生,至于后面的展示與交流及運用更是難有時間提及。
其中A老師的課主要環節是:從生日、節日引入,展示收集的年歷,并欣賞與交流,重點研究2008年1月的月歷,討論制作年歷需要注意的地方,老師提供一張16K紙設計好版面的備用紙,最后小組合作制作。學生制作時間有近20分鐘,但多數學生不喜歡老師設計的版面,小組合作也無頭緒,因而學生到最后還是未能完成。B老師的課主要環節是:從推算老師的生日入手,到制作2008年年歷,展示收集的年歷,討論共同點,確定制作方案:式樣、分工、制作步驟、備注,交流與修改方案,討論制作過程體現得最為充分,但真正用于制作的時間只有10分鐘,當然最后是完不成制作的。C老師的課主要環節是:復習年月日的知識,介紹自帶的年歷特點與作用,集中制作1月份的月歷,通過每月1日星期幾的提示,小組成員每人填寫其中的幾月月歷,最后組合成年歷,相互交流作品。
幾節課下來,我對于過程與結果的矛盾充滿疑惑,象A老師那樣對于制作方案與小組合作指導過粗,雖然制作時間充分,但制作效果不佳;象B老師那樣讓學生經歷了討論制作方案與交流修改方案的過程,但留給學生制作的時間實在過少;象C老師那樣統一全班的制作式樣,提供每月1日是星期幾,學生大都完成年歷制作,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是否得到足夠重視?究竟是書本的編寫有問題,這個內容難以在一節課中完成,還是我們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怎樣才能既要過程又要結果呢?
2. 數學與非數學成分的混淆。D老師在課堂引入中介紹自己帶來的年歷時,夸贊了畫面的精美,之后學生在介紹自己年歷的特點時,由于突出介紹了年歷的畫面以及月歷之外的諸如廣告、詩詞這些內容,每人介紹時間相對變長,涉及年歷中的數學因素相對變淡,偏離了預期的目標。A老師對小組合作的分工沒有具體指導,在學生制作年歷時都先著手年歷的美工,忙得不亦樂乎,最后完成年歷填寫的少之又少,當然是偏離了制作的主旨。E老師在讓學生觀察1月月歷時,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的回答變成了思維訓練課,數學味濃,但明顯偏離了老師的預設,老師希望的是從結構、編寫特點方面來考慮,為制作填寫月歷做準備。
3. 究竟要不要小組合作。因為書本插圖中突出了小組活動,施教老師無一例外的采取了小組合作的方式。C老師對于2月份的月歷填寫進行了全班具體指導,后面幾個月采用小組合作,方式是小組成員先獨立填寫其中的幾個月,教師對每月1日是星期幾作了提示,最后小組成員共同對年歷進行美工制作。這里的小組活動,成員間其實是沒有分工區別的。B老師在讓學生小組討論制作方案的時候考慮了分工,老師同樣對每月1日是星期幾作了提示,有的組2人負責填寫,1人負責美工,1人負責傳遞與統籌,有的組只有1人負責填寫,那么這樣的分工是不是合理?比如負責美工的學生他在這節課里在數學方面又得到了怎樣的發展?
對于上面出現的種種問題,筆者在思考,數學實踐活動課到底該怎樣上?同樣是活動,它應該有別于體育活動、生活勞動、美術制作,它還是應該突出在“數學”這兩字上。
那么在制作年歷的過程中,數學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1. 設計版面。比如一張代表一年的,就要考慮每行幾個月和行數問題。一張代表兩個月的,那要考慮這兩月的版面安排和制作的張數。
2. 設計月歷表格。比如通常是6行7列,第一行要順次填寫星期日到星期六。下面5行順次填寫日子。
3. 填寫月歷表格。難點是確定每月1日是星期幾,關鍵是知道每月1日和前一月最后一天的相鄰關系,或者通過每月天數除以7的余數,了解本月1日是星期幾加這個余數,就表示后一個月1日是星期幾,我個人認為這里是要花力氣的地方。再者是明確填寫的這個月共幾天,這就涉及到每月有幾天的復習,關鍵是學生能采取有效的辦法進行自我提醒。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在執教三下年級《制作年歷》時,在教學策略上作了一些調整,做了適當的取舍,以求達到過程與結果的和諧統一。
1. 對于課本第一環節:“你見過什么樣的年歷?”采用提取學生收集的有代表性的年歷制成幻燈片欣賞的方式處理,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至于各種年歷的名稱如掛歷、臺歷、萬年歷、書歷、日歷本,那是非數學性的,不強調。
2. 對于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年歷特點環節,我用“請你從數學的角度介紹一下你收集的年歷特點?”這句話,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到數學性上來,避開對廣告畫面之類的關注。年歷特點的介紹,也是對制作式樣、制作步驟的孕伏。
3. 師生討論制作步驟,采用邊匯報邊板書整理的方式。①確定式樣;②繪制月歷表格;③填寫每月日歷;④組合成完整年歷;⑤后期美工。
4. 教師提供半成品的月歷表格。因為學生設計版面、繪制月歷空表要花費大量時間,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提供半成品,既達到了學生思考制作步驟之目的,又節省了學生繪空表格的時間。
5. 在每月1日是星期幾上,花費濃重筆墨,從前一月最后一日的順延,到周期問題的介入,讓學生關注閏年、平年、大小月知識的運用,并能想出相應對策。
6. 具體填寫每月表格上,采取獨立填寫的要求,人人能有運用年月日的相關知識實踐的機會,感受填寫時用心、細心與耐心的必要性,小組合作形式改為填寫后的互助互幫上,重點是協助老師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這樣一節課,既有學生對制作步驟的思考,又有重難點的突破,確保了運用年月日知識正確填寫年歷之目的,學生能在課內基本完成年歷制作。至于“你知道哪些重要的日子?把它標出來。”和“你們的年歷還能做什么?”以及后期美工的問題,不能在這節課中完成。我想在短短40分鐘內,要想達到多個點是不現實的,可以通過課外作業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年份制作年歷。課外作業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自由組合,年歷可以在式樣美工方面得到加強,還可以采用交流評比的方式進行反饋。這樣安排的前提是學生掌握年歷的正確填寫方法,這就是本節課40分鐘內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制作年歷》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師《制作小桿秤》教學反思03-07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
趙州橋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