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用文檔>《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

時間:2024-10-23 07:06:53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通用11篇)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找出本文優美詩意和富于思辨的句子加以賞析。順著作者的表述,切己體察,感受作者在自然景物面前體現出的精神世界。在探討中提高賞析句子的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走上這個講臺,望著窗外的青山,我不禁回想起在這兒實習時的情景。如今,那段往事已然日漸模糊,唯有這不變的青山,成為我記憶中的永恒。

  非常高興能再一次來到新中,找尋那些曾經丟失的記憶。

  二、 整體感知

  大家有預習過課文嗎?

  1、快速填空:這是一篇美國生態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寫的,主要目的是呼吁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散文(文體)。

  2、老師范讀第一段后,學生自由放聲朗讀全文,然后談談你對這篇散文總體感覺(語言、內容、思想情感等)。

  三、 文本探討

  1、誰要像山那樣思考?為什么要像山那樣思考?要像山那樣思考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

  ①標注好段落。

  ②找出和這兩個問題相關的語句。

  ③組織好答案,由一人代表發言。

  明確:不僅僅是作者,所有正“為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奮斗著”的,卻已經因此對自然“產生了長遠的危險”的人類,都應該像山那樣思考。(誰要要“像山那樣思考”?)

  人類不是萬物的主宰, 我們同自然萬物的關系,本質上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系并無區別。而相對于人類的短視,山的思考顯得更加客觀和長久。(為什么要“像山那樣思考”?)

  我們應該從荒野獲得啟示,遵循自然規律,冷靜而明智地處理好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關系。(要“像山那樣思考”什么?)

  2、本文是一篇融合敘述、描寫、議論、抒情于一體的散文,語言飽含詩意,富于思辨,意蘊深遠。

  請找出那些能夠觸動你的句子,談談你的理解。

  小組討論后,一人代表發言,全班學生共同參與探討,老師予以必要指導。

  3、文章重點語句示例

  ⑴只有山長久地存在著,從而能夠客觀地聆聽狼的嗥叫。

  分析:“長久地”、“客觀地”,指出之所以要像山那樣思考的原因。

  ⑵我們到達那只老狼的所在時,正好看見在它眼中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

  分析:“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體會。聯系前文對小狼的細節描寫。聯系魯迅對“悲劇”的定義,感受當時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感受。

  ⑶在這雙眼睛里,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是某種只有它和這座山才了解的東西。

  分析:“新的東西”指什么?原來怎么認為的,如今怎么認為的?作者由此受到靈魂的觸動,對自然生命進行重新的理性思考和認識。聯系作者50歲時購買沙鄉農場的事。

  ⑷而且,山的恐懼有更充分的理由:當一只被狼獵殺的公鹿可以在兩三年就可被替補時,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憊了的草原,可能在幾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復。

  分析:山對鹿的恐懼和鹿對狼的恐懼一樣嗎?這段話怎么讀才能最好地表達作者的感情呢?重音在“兩三年”和“幾十年”。聯系曾經的滴滴涕殺蟲劑和正被提出限制使用的塑料袋對環境的長遠污染。

  ⑸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了沙塵暴,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去了。

  分析:這句話用了什么手法?例:

  ①只恐雙溪舴艨舟, 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詞《武陵春》)

  ②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⑹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這也許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

  分析:荒野指沒有人居住的原野。即將目光從人類自身放開到遠處,放開到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荒野中的各種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長著的,他們彼此之間都是平等與和諧的。人類只是自然萬物生靈中的一種,并沒有高高凌駕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權力。人類不該僅僅從狹隘的自身利益出發,為了當前的安全,對自然產生長遠的危害。

  四、 課外鏈接

  1、其實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知道這個道理。例: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論》)

  可是現在,物質文明的發展迷失了我們的雙眼,“太多的安全可能產生了長遠的危險”。所幸,我們還有像奧爾多·利奧波德這樣已經覺醒了的人,正使我們逐漸回歸理性,學會像山那樣客觀、長久地思考。

  2、現代:《最后一只藏羚羊》、《藏羚羊的跪拜》,優美的散文,適合作為朗誦材料。

  3、重點推薦:長篇小說——姜戎《狼圖騰》

  國內獲得十余次文學和圖書獎項,獲得2007年度首屆曼氏亞洲文學獎唯一大獎

  展現了草原狼的深沉、豪放、孤獨、固執、憂郁、哀怨……

  “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現實的狼,也是歷史的狼。因之,這是一部狼的贊歌,也是一部狼的挽歌。”

  以下材料是備課時搜尋的,最終沒有用到,現一并附上。

  誦讀材料一

  《藏羚羊的跪拜》節選

  老獵人從帳篷里出來,伸伸懶腰,正準備要喝一銅碗酥油茶時,突然瞅見兩步之遠對面的草坡上站立著一只肥肥壯壯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門來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渾身立即涌上一股清爽的勁頭,絲毫沒有猶豫,就轉身回到帳篷拿來了杈子槍。他舉槍瞄了起來,奇怪的是,那只肥壯的藏羚羊并沒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著他,然后沖著他前行兩步,兩條前腿撲通一聲跪了下來。與此同時,只見兩行長淚從藏羚羊眼里流出來。老獵人的心頭一軟,扣扳機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區流行著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語:“天上飛的鳥,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時藏羚羊給老獵人下跪自然是求他饒命了。但他是個獵手,不被藏羚羊的憐憫打動是情理之中的事。他雙眼一閉,扳機在手指下一動,槍聲響起,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臥的姿勢,眼里的兩行淚跡了然清晰地留著。

  那天,老獵人沒有像往日那樣當即將獵獲的藏羚羊開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現著給他下跪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蹺,藏羚羊為什么要下跪?這是他幾十年狩獵生涯中唯一見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鋪上的他久久難以入眠,雙手一直顫抖著……次日,老獵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對那只藏羚羊開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顫抖。腹腔在刀刃下打開了,他吃驚得叫出了聲,手中的刀掉在地上……原來在藏羚羊的子宮里,靜靜地臥著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經成形,自然是死了。這時候,老獵人方才明白為什么那只藏羚羊要彎下笨重的身子給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獵人留下自己的一條命,以保全懷在腹腔中小藏羚羊的生命啊!

  于是,老獵人明白了:原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圣的。于是;老獵人停下了手頭的活兒。當天,老獵人再沒有出獵,他在山坡上挖了坑,將那只藏羚羊連同它那沒有出生的孩子掩埋了。同時埋掉的還有他的杈子槍。從此,這個老獵人在藏北高原上消失了,再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誦讀材料二

  敬畏生命

  張曉風

  那是一個夏天的長的不能再長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個湖邊。我起先是不經意地坐著看書,忽然發現湖邊有幾棵樹。正在飄散一些白色的纖維。大團大團的,象棉花似的,有些飄在草地上,有些飄如湖水里。我當時沒有十分注意,只當時偶然風起所帶來的。

  可是,漸漸地我發現情況簡直令人吃驚。好幾個小時過去了,那些樹仍舊渾然不覺地在飄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象是一座無限的云庫似的。整個下午,整個晚上漫天都是那種東西。第二天的情形完全一樣,我感到詫異和震撼。

  其實小學的時候,就知道有一類種子是靠風力吹動纖維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測驗題的答案而已,那幾天真的看到了,滿心所感到的是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名之的敬畏。我幾乎是第一次遇見生命——雖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狀的種子在我心底強烈地碰撞上什么東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所感動。也許,在不分晝夜的飄散之余,只有一顆種子足以成蔭,但造物主樂于做這樣驚心動魄的壯舉。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際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種子中有哪一顆成了小樹。至少,我知道,有一顆已經成長。那顆種子曾遇見了一片土地,在一個過客的心之峽谷里蔚然成陰,教會她怎樣敬畏生命。

  “保護”一詞有何理解?

  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人是萬物之長,是自然之主。

  換位思考

  明確:我們一方面要承認,人是萬物之靈長,是宇宙的精華。但在同一個生存系統中,人類又是依靠自然環境或者生態系統支持的,同時,人類也構成這個生命支持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必須正視這樣一個基本事實,沒有良好的自然環境,人類就會失去生存、創造財富的可能,即使還可以茍延殘喘在惡劣的環境生存下去,但已經遠遠偏離了人類追求的境界,也遠遠偏離了“萬物之靈長”,“宇宙的精華”理應達到的生存和發展境界。

  既然自然環境亦有價值,而且所貢獻的價值比人類還要大,那么,人類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它存在的資格和應有的權利呢?如果承認了,人類就得善待自然,選擇一條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這就是我們要像山那樣思考的原因和內容。

  敬畏生命

  張曉風

  那是一個夏天的長的不能再長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個湖邊。我起先是不經意地坐著看書,忽然發現湖邊有幾棵樹。正在飄散一些白色的纖維。大團大團的,象棉花似的,有些飄在草地上,有些飄如湖水里。我當時沒有十分注意,只當時偶然風起所帶來的。

  可是,漸漸地我發現情況簡直令人吃驚。好幾個小時過去了,那些樹仍舊渾然不覺地在飄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象是一座無限的云庫似的。整個下午,整個晚上漫天都是那種東西。第二天的情形完全一樣,我感到詫異和震撼。

  其實小學的時候,就知道有一類種子是靠風力吹動纖維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測驗題的答案而已,那幾天真的看到了,滿心所感到的是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名之的敬畏。我幾乎是第一次遇見生命——雖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狀的種子在我心底強烈地碰撞上什么東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所感動。也許,在不分晝夜的飄散之余,只有一顆種子足以成蔭,但造物主樂于做這樣驚心動魄的壯舉。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際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種子中有哪一顆成了小樹。至少,我知道,有一顆已經成長。那顆種子曾遇見了一片土地,在一個過客的心之峽谷里蔚然成陰,教會她怎樣敬畏生命。

  最后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靜無語,屏住呼吸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鋪路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洶涌的波濤是枉然的呻吟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變得更加熱鬧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建造公園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變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相信未來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靜靜地涌淌淚水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無知地繼續歌唱

  奧爾多"利奧波德從小就有著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在他近50歲時,購買了美國威斯康星河畔的一個被人類榨取殆盡而遺棄的名為沙鄉的農場,從此開始了在沙鄉長達13年的恢復生態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

  人與自然是永恒的話題 戰勝自然,人定勝天;敬畏自然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學生短文材料60份

  教師教案22份

  自備誦讀材料2份

  課件顏色統一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 篇2

  教學主題:

  良知與呼喚——一個作家的生態憂患意識。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流程:

  1、創設教學氛圍

  教師:不知道有沒有同學看過黃河?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希望大家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短片,是有關于黃河的。一位記者問一位在黃河壺口瀑布寫生的畫家,面對黃河有什么感受時,這位畫家說:“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象征。”這話沒錯。然而我望著濁浪滔天的黃河卻是另一番心境。要知道,黃河每年要卷走上億噸泥沙,這些泥沙可是能長莊稼的地表土呀。水土流失使得黃土高原地區日益貧瘠,到處是千溝萬壑的荒涼景象。所以,一位作家曾感慨地說,這哪里是泥沙,這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呀!同樣的現象還有:我國每年沙漠化土地3500多平方公里,我國每年損失的森林面積相當于一個小興安嶺。我們有理由為祖國取得的建設成就感到驕傲自豪,但我們更應該有一種沉重的責任感,一種深重的憂患意識——對自然、對我們的家園。那么,有誰會與我們的心一起呼吸,有誰會在人類取得巨大物質進步的同時對環境遭到的破壞抱有相當的警覺?這個人就是奧爾多利奧波德,他是美國作家、生物學家。他曾經寫過一本書《沙鄉年鑒》,這本書被稱為“綠色圣經”。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他的一篇散文《象山那樣思考》。讓我們一起感受這位生物學家的憂思與良知。

  2、初讀,歸納主題。

  ﹝1﹞這是一篇哲理散文,課前我已請大家讀了一遍。現在請大家想一想:這是一篇什么樣的哲理散文?快速瀏覽一下課文,用一句話簡明扼要地歸納作品的主旨。采用這樣的句式——“這是一篇……的哲理散文。”

  ﹝2﹞自由發言。

  ﹝3﹞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見仁見智,各有千秋,但實際上表達了同一個主題:生態平衡、生態保護。如果從作家的角度著眼,我們可以把這篇作品的主旨歸納為“這是一篇表現了作家強烈的生態憂患意識的哲理散文”。

  ﹝4﹞我想,如果我們以此為主題,可能會觸摸到作家高尚的靈魂。以下,我們將分成三個小專題來考察這一核心問題。

  3、第一個小專題:哀嗥的狼

  ①齊讀第四段。

  ②這段對狼的描寫讓我們感動嗎?為了加深這種感動,老師再給大家提供一則材料,也是關于狼的。兩位獵人在森林里遇到兩只狼正在撕咬著一只鹿,卻不把肉吃下去。獵人朝母狼叩響了扳機。就在這一瞬間,公狼卻如同閃電般擋在了母狼面前,臨死之前,還使勁地朝后山望了一眼。母狼則銜起一塊鹿肉向山后猛跑。獵人又射出了一顆子彈,母狼倒地了,但當獵人即將趕到時,受傷的狼居然又站了起來,銜起肉向前飛奔。獵人沿著血跡趕到后山,驚訝了:一個干凈的山洞里,四只小狼正津津有味地吃著那塊鹿肉,而那只肚子被打穿的母狼則靜靜地躺在那里,它已經死了。

  ③教師:這兩則有關狼的故事讓我們感動嗎?談談理由。

  ④小組討論;自由發言。

  ⑤教師總結:是狼的`溫情、愛情感動了我們。野獸就沒有情感?非也。實際上,在所有的群體之中,愛幾乎是一種本能。這兩只狼都是為了自己的幼崽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的,這種犧牲同樣使它的生命顯得崇高,同樣值得我們敬重。

  ⑥讓我們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所有的生命之中,難道只有人的生命才有尊嚴嗎?為什么?動物也是有它的生命的尊嚴的。因為一切生命從其本源意義上來講都是源于自然,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受到有尊嚴的對待。但是人類往往自詡為萬物的主宰,對自然界的一切尤其是動物痛下殺手。其實人類忘了,我們原本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任何對生命的漠視甚至虐殺都是對生命的褻瀆,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的。那么我們究竟如何對待生命?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推出一個結論:敬畏生命。只有對一切生命充滿了敬畏,我們的良知才能得以恢復,我們的心靈才能真正地高尚起來。我們敬畏生命,尤其是動物的生命,因為生命是平等的,都有它的生存的尊嚴。所以,狼嚎之中便有了第一層含義:生命意義——敬畏生命。生命哲學在西方有一個源遠流長的歷史。從狄爾泰到伯格森到史懷澤。這里,我們用法國哲學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史懷澤的一段話來結束這一小專題。他說:善的本質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其最高的發展;惡的本質是,毀滅生命,損害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那么,人類將怎樣在善與惡之間選擇?相信每個人都會給出自己的答案。

  4、鑒賞第二個小專題:當狼消失時……

  ①教師:閱讀7、9兩個自然段。用線路圖標明:當狼消失時,會給人類帶來什么。注意:

  a、需要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對相關小項進行組合。

  b、這些小項:狼;鹿;山林;泥石流;家園(廢失);牛;草場;沙塵暴

  c、重組之后是五個模塊。

  ②教師:從上圖可以看出,當狼群消失時,等待人類的將是怎樣的一種前景!在上一個小專題中,我們談到狼嗥具有生命意義,讓我們學會尊重生命,那么,此專題我們敬畏狼,又因為什么?

  ③學生思考,討論,自由發言。

  ④教師總結:狼是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失去了它,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將被打破,人類生存的環境將不可避免地陷入惡化。所以,我們敬畏狼,還因為它具有——生態意義,可以避免生態失衡。從某種意義上說,動物與人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當地球上所有的動物都消失時,人還能孤獨地生存于這個星球上嗎?

  5、鑒賞第三個小專題:在發展中反思

  ①教師: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人類自身,讓我們思考自己,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思考人類的發展及命運。所以,我們的第三個小專題是——在發展中反思。人類需不需要發展?當然需要。發展是一個人的權利,是一個民族的權利,是一個國家的權利。問題是怎樣發展,采用什么樣的方式發展。我們來研讀最后一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②要求學生齊讀最后一段。(時間如不多,則不讀)

  ③為了更好地理解本段,教師提供一段背景材料。此文寫于上個世紀60年代。二戰之后,工業革命迅猛發展,它給人類帶來了極為豐裕的物質生活,但與此同時,人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人類生存的環境。過高的物質追求,不斷地大自然索取,以及錯誤的生態觀念,使我們的地球變得滿目瘡痍。森林植被驟減,水土流失嚴重,工業三廢污染,再加上濫捕濫殺濫伐,種種不當行為嚴重地破壞了生態平衡,使得人類生存的地球面臨日益荒原化的危險。

  ④思考:

  a、人類發展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這里既是個人發展的目的,也包含了國家的、民族的、人類的。

  b、假如我們的發展僅僅是為了“這一代的和平”會帶來什么結果?如何理解?用原文的話回答就是:“長遠的危險”。人類如果僅僅從眼前利益出發,對自然進行掠奪式的開發,不注重維護生態平衡,靠犧牲生態環境來謀求一時的繁榮和幸福,這種發展將會帶來長遠的發展危機。

  c、所以,我們應該有一種什么樣的發展觀?著眼長遠,尊重自然,維護生態平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應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文章的標題是《向山那樣思考》。這也正是大山的思考。

  ⑤從全文來看,人類只有具有生命意識、生態意識和正確的發展意識,才可能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園。這也是英國作家梭羅的名言——“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的含義。

  6、作為全文的結束,教師朗誦一首小詩——《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觀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2、通過研讀文本,理解板塊整體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

  教學方法:文本研讀

  過程如下:

  一、作者簡介。

  利奧波德(1887-1984),美國新保護運動的“先知”,“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他不只是一位只坐在書齋中默想沉思的哲人,他是科學家、森林學家,是有著豐富經驗的獵人和觀察家。1948年4月,他在奔赴鄰居農場救火的途中,因心臟病猝發而死亡。隔年,他的《沙鄉年鑒》出版,這是他思考的結晶,也是他的憂和愛的表達。

  值得注意的是利奧波德的一段經歷。他購買了一個荒棄了的農場(沙鄉),帶領全家在那里種上樹,盡管這些樹不停的死去,但最后仍然有一些自然生長了,生命再一次進駐沙鄉。

  二、初步感知。

  利奧波德以詩意的語言,理性的思考完成了他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一次詢問。

  三、思考。(它們是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學會換位思考)

  不應該忘記,我們曾經一次次的為我們的無知付出巨大的代價,我們習慣于先破壞殆盡然后再慢慢整理,我們開始對身邊那些生命的消失無動于衷,此刻,心中充滿了悲涼。

  什么時候人類才能學會尊重這同一片星空下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東西,學會正視自然的價值,學會珍視天地生靈。或許,我們該換一個角度去尋找。

  假如,現在我們賦予山以靈魂……

  1、閱讀全文,思考:

  貫穿全文的是那一聲狼嗥,課文第1小節,是對狼嗥的特寫鏡頭,體會作者傳神的描寫。

  “一種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

  文章開篇即以“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從一個山崖回響到另一個山崖。蕩漾在山谷中,漸漸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這樣一段描寫震撼閱讀者。

  2、這一聲狼嗥,對每一樣生命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讀第2小節,“每一種活著的東西,都會留意這聲呼喚。對鹿來說……對獵人來說,是狼牙抵制彈丸的挑戰”,那么,對山來說呢,這一聲嗥叫意味著什么?(小組討論,組織回答)

  ——野性的呼喚,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流逝

  3、作者為什么會考慮到這些,先看他的一次經歷——一只狼的死亡故事。

  閱讀第4-6小節,作者寫的是一只狼的死亡。

  (1)仔細品味其中一些具體的字詞,標識出其中你認為寫的最好的詞語,并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人與狼的關系。

  人對狼的恐懼和狼的恐懼。

  《天下無賊》中的傻根。

  4、失去一只狼、一群狼乃至所有狼的后果是什么?(閱讀7-9小節)

  狼群的消失,鹿的大量繁衍,土地的荒蕪

  學生歸納:各個生命之間的關系。(注意課文中的表述)

  草——鹿——狼——獵人

  牛——狼——牡牛人

  自然——社會

  狼殺鹿,人殺狼似乎是天經地義,那么,問題出在那兒?

  5、閱讀第3和第10小節,思考:

  人是怎樣看待有狼的山的?秘密看法是什么?

  毛骨悚然

  秘密同時守護這座山。

  由此,這些意味著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人類是最有野心也最為成功的征服者,征服自身,征服世界,征服自然,征服一切想要征服的東西,不計代價,不計后果。理所當然的成功和收獲之后,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地球。這是征服者的喜劇還是悲劇?這樣的征服者是勝者還是敗者?

  6、文章為什么會有如此強烈的`震撼力?

  前文的層層鋪墊,首尾呼應。

  作者將一種深刻的生態倫理問題以極其形象而富有詩意的語言表述出來,引起讀者的關注與思考。

  從狼的嗥叫中,領悟隱藏的內涵——只有山是一種永恒,靜止在那里,看待人類一舉一動,

  其實,長久地傾聽著自然的聲音的何止是群山。

  8、借用紀伯倫的話“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對人類來說,我們們只是平凡的。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義,需要人類自身先付出努力。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系,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系并無二致。

  “土地道德就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利奧波德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板書)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狼嗥的含義。

  2、感悟文章的詩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對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難點:

  “像山那樣思考”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二、詞語積累

  嗥叫、馴服、殘羹、聆聽、悚然、湍急、蠕動、餓殍、艾蒿

  二、文本研習

  1、快速地閱讀全文。

  思考:文章題為“像山那樣思考”,那么是什么引發此種思考的呢?即引發此種思考的緣起、緣由。

  2、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們的反應又是怎樣的?

  3、除了這些事物,還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樣的感受呢?

  ——還有“這座山”,它的反應則是“深刻的”長久的“客觀的”。

  5、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還有誰呢?

  ——是“我”對這聲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對這一點的認識”。

  6、“我”對這聲狼嗥的認識,從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那么一開始“我”是怎樣的呢?

  ——先是和蕓蕓眾生一樣,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肆意獵殺與破壞。

  7、是什么使他的認識發生了轉變?

  ——后來看到一只垂死時的老狼眼中的綠光時,作者有所啟發,有所意識,有所察覺。

  8、讓我們齊讀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感性認識、一時觸動表述出來的。

  ——作者通過一段獵殺狼的親身經歷,寫出自己的觸動。

  9、有同學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從哪些詞句中捕捉到的?

  ——寫狼“喜氣洋洋地搖著尾巴”嬉戲”,與狼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形成對比,反襯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著一條腿”,讓人頓生憐憫之心。

  ——“無動于衷”的巖石不如說是在指責人的無動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認識之后,又是如何上升為理性認識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數目過多而死去。

  11、有了觸動以后,作者又從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壞和退化中,進一步得到驗證:此時作者意識到要保護環境。作者的認識從肆意獵殺與破壞,發展到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應該說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劍拔弩張的矛盾關系,但人類的印跡似乎還很重。這里保護環境歸根結底還是為人類服務的。人類仍然處于一種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終認識是不是就僅限于此呢?下面我們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來讀一遍,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思考作者在不斷的實踐探索過程中,認識有了怎樣的發展。

  ——此段中的一些語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更長遠地來思考問題,不能只顧眼前暫時的利益。

  ——“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應該說荒野中的各種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長著的,他們彼此之間都是平等與和諧的。作者悟出了人與自然應該平等相處。

  12、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類為本位、為中心的認識,發展為了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所有一切時所采取的平等態度。人類只是自然萬物生靈中的一種,并沒有高高凌駕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權力。

  13、“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現在我們來領會一下這聲狼嗥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含義?

  ——狼嗥是在警告人們不要破壞生態環境,否則必將自食其果。

  ——狼嗥告誡人們:狼也是生態鏈中重要的一員,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喚人與萬物之間的平等相處、和諧相處。

  我們可以聽出這聲狼嗥中飽含著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是啊!萬物之問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類對此的不能領悟,“驕傲”就是它自己領悟到了,同時這座山也領悟到了。

  14、通過我們先前的反復朗讀,我們能否感覺到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別是在語言文字上與一般介紹自然、介紹生態倫理觀念的文章不同?不同在哪里?

  ——一般這類文章都是科學語體,而利奧波德身為一位生態倫理學家,他的文學素養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語言文學性較強,較多地用了排比句。

  ——是一種詩化的語言,充溢著詩意美。這就與他的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融為一體,使全文熔詩意美與思辨色彩于一爐。

  三、課堂小結

  自私的人類,在付出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代價后,換取了所謂的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開篇時圖片留給我們的疑問,可以說已是不解自破。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樹立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的傷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繼續受到傷害。

  四、作業

  做幾句仿句練習,體會一下排比對閱讀帶來的沖擊力,盡量以大自然為仿寫內容。

  1、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陽,也不是高懸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銀河中的一顆星星。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鷹,也不是屈身籠中的金絲鳥,而是自由飛翔在天空中的一只麻雀。

  ——我不是威風凜凜的雄獅,也不是氣吞萬里的猛虎,而是遼闊草原上的一只馴鹿。

  ——我不是巍立峰頂的巨石,也不是飽經滄桑的鐘乳,而是風霜雨露中的一粒卵石。

  ——我不是寬闊無垠的海洋,也不是洶涌澎湃的湖泊,而是燦爛陽光下的一滴露珠。

  2、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濤聲是音序,魚蝦、海鷗是海的文字。

  ——樹木是時間的通史,年輪是過去,樹葉是現在,種子是未來。

  ——森林是樹的家園,泥土是地毯,灌木是家具,動物、鳥兒是森林的成員。

  ——田野是作物的一篇樂章,田壟是五線,稻草人是高音譜號,小麥、玉米是田野的音符。

  ——山是自然的一幅圖畫,巖石是輪廓,綠樹是調子,七彩的花和萬千的生物是山的色彩。

  ——天是月的一座舞臺。云彩是遮幕,太陽是燈光,蟲鳥走獸是觀眾。

  板書設計

  像山那樣思考

  狼嗥

  鹿……獵人希望、恐懼、山、草原、高山植被無可挽回地退化。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 篇5

  設計指導思想

  作為“像山那樣思考”專題中的一課,本篇課文意在告訴人們應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和自然和諧相處,教學中不僅應讓學生明白狼的生態意義,更應讓學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萬物中的一個代表而已,進而讓其明白人類應平等地看待自然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而作為語文課學生這些認識的獲得又必須來源于對文本的研習,決不能撇開文本談所謂的道理,否則便會上成環保生態教育課,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特別重視對學生文本研習的指導,強化學生在對文本的研讀中明白文章的旨意并進而提高思想認識的意識。針對本課文本特點,課堂上著重指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關鍵句的方法來解讀文本,培養其解讀文本的能力。總之,教學中力求體現語文課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特點。

  教學目標

  1.提升學生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培養學生平等地看待自然萬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句來解讀文本的能力。

  3.學習本文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倫理思考

  2.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句來解讀文本的能力。

  3.如何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應與大自然平等的和諧相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今天,我們進入必修一最后一個專題最后一課的學習,在這一專題中,實際上都是圍繞著自然來做文章的。長期以來,我們都是如何看待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呢?大家還記得郭小川在《致青年公民》中的一句話“不馴的長江,將因你們的奮斗,絕對服從”嗎?我覺得這句話很能形象地說明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在這里,我們顯然是把長江亦即自然作為我們的對手來看待的,我們要讓它馴服,為我所用。不難發現,這體現了我們這樣的思想:我們人類是這地球上最高貴的,一切要服從我們人類的需要,自然要服從我們,我們要征服自然。這種想法在常人看來,仿佛是天經地義,正確性不容懷疑的。我們過去不是常會說人定勝天,與天斗與地斗,其樂無窮嗎?這種想法果真就合理嗎?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自然界的萬物呢?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進入這最后一課的學習吧。

  二. 描述畫面(課文插圖)

  (一) 引導學生列舉一些含有“狼”字的詞語并概括其共性

  明確: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狽為奸 中山狼……

  都屬貶義詞

  (二)描述畫面

  要求:

  1. 觀察要細致(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怎樣的一只狼?它在干什么?)

  2. 描述要具體,要抓住細節

  3. 要帶有個人的感情傾向

  (三)交流 點評

  (四)圖中的這只狼顯然在引頸長嗥,要求學生給狼的叫聲前加些定語

  大多數同學在描述畫面及為狼的叫聲加定語時,均會不自覺地用到一些貶義詞,流露出憎惡或恐懼的情感,顯然傳統的觀念在影響著我們,今天就讓我們像山那樣思考去重新認識狼吧。

  三. 研讀第一節,激發學生的疑問

  1. 思考:第一節寫的是什么?畫出其中的關鍵詞語。

  2. 齊讀

  3. 討論:如何理解狼的嗥叫是“不馴服的、對抗性的”“蔑視情感的迸發”?

  提示:可結合狼的遭遇去思考

  4. 思考:為什么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驕傲的”?

  對一般讀者而言,這是一種全新的說法,僅看第一節是很難弄明白的,我們不妨帶著這個疑問,繼續向下閱讀

  四. 研讀第2、3節

  自讀 思考:

  這一聲狼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對象的注意?這些對象可分為幾類?其區別在哪?

  提示:

  1.找標志性的詞語(“只有山”)

  2.找關鍵語句

  明確:

  一類:鹿、松樹……(普通)人

  從自身利害考慮 從狼的嗥叫中聽出“希望和恐懼”

  另一類:(“只有”)山

  “客觀地去聽取”從狼的嗥叫中聽出“更加深刻的含義”

  山從狼的嗥叫中究竟聽出了什么“更加深刻的含義”,且讓我們繼續向下閱讀。

  五. 組織自讀、討論:

  1. “我”是如何逐步認識到“山對狼有一種秘密的看法”的?

  2. “我”對狼的認識先后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或: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學法指導:閱讀時從文中找關鍵句

  明確:對狼的認識經過了這么幾個階段

  (一) 覺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

  原因(文中關鍵句):

  1.“在那些年代里,我們還從未聽說過會放過打死一只狼的機會那種事。”

  2. “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

  注意第一句中用的是“我們”,這表明這是當時的一種普遍的認識,而非個別人的看法,對這樣的一種心理,文中有生動的描述:“在一秒中之內,……”“……手癢癢”,讓學生找出讀一讀,加深感受并借鑒這種形象化的寫法。

  (二) 對其產生同情憐憫之心

  文中關鍵句:“這雙眼睛里,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

  原因:見到狼的嬉戲及垂死的眼神

  讓學生讀讀寫狼的嬉戲及垂死的眼神的文字

  問:讀了這樣的文字,我們各位同學是否也稍稍地改變了對狼的固有的看法呢?

  (三) 認識到其有重要的生態意義

  原因:見第7—9節

  結合“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去”這句話,引導學談談生態遭破壞的現狀

  問:作者是在以平靜的口吻敘述狼的被消滅而帶來的危害嗎?

  齊讀第7節,引導學生注意其中排比等修辭手法,體會本文的`散文筆法,感受作者的痛惜和懺悔之情。

  (四)認識到應與其平等相處

  作者對狼的前三點認識,學生結合文本閱讀,一般來說,是能夠理解的,但真正要弄明白如何“像山那樣思考”去聽取狼的嗥叫,認識到應與其平等相處,還是比較困難的,教師需指導學生研讀課文最后一節。

  六.指導學生研讀課文最后一節

  1. 學生自讀,畫出富含哲理和理解起來困難的句子

  2. 學生質疑、相互討論

  3. 重點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① 我們現在從事的一切其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這一目的?

  提示:找出相關語句,揣摩關鍵詞(如:“這一時代的”“似乎”“大概……,不過……”等)

  明確:我們“為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而奮斗”,本身并無什么錯誤,而且也應該考慮這些,但問題是我們僅僅著眼于我們自身而不顧及其他,僅僅著眼于現在而不顧及長遠,這樣我們也便不難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這句話了。恩格斯所說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表達的也正是的意思吧。

  ② 如何理解梭羅的名言“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到了這一步作者又是怎樣認識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萬物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明確: 荒野中的萬物彼此之間都是平等的,無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萬物,與萬物應和諧相處,這應是我們從荒野中獲得的最大啟示。這樣我們便可明白作者對狼的認識已不再停留在對其生態價值的認識上,而是將其提高到這樣的高度:它與人一樣都是自然的一員,人與狼本質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類為本位的認識發展到萬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時所采取的平等態度,而我們也由此提高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即人類只是萬物生靈中的一種,并沒有高高的凌駕于其他萬物之上的權力,人與自然是平等的,應和諧相處。

  ③ 解決研讀第一節時留下的疑問:

  狼的嗥叫隱藏著什么樣的內涵?如何理解文章一開始說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驕傲的”?

  明確:聯系上面對作者思想與主張的分析,我們可以聽出這聲狼嗥中飽含著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類對此的不能領悟,“驕傲”就是它自己領悟到了,同時這座山也領悟到了。

  七.小結

  瀏覽全文 思考:

  1. 我們應如何像大山一樣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明確: 山,是永恒的,它沉穩、冷峻、闊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縱覽古今,深刻而冷靜地見證著地球上的一切。我們像大山一樣去思考,就是要求我們要客觀地、從長遠出發去思考我們面對的世界,去思考我們人與自然的關系。

  現在,我們從上到下都在創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不是僅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呢?是不是還應包括點別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樣作點思考。

  2. 本文是從什么角度去表現人類如何與自然相處這樣一個重大主題的?給我們寫作以什么啟示?

  明確:選取個性化的角度,借對狼的嗥叫內涵的思考去表現人類如何與自然相處這樣一個重大主題,以小見大。

  3. 通過我們先前的反復朗讀,我們能否感覺到這篇文章在語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樣是介紹自然的,介紹生態倫理觀念的,它與我們的地理課本的語言,與我們的一些生物學理論,在文字表達上有何區別呢?

  明確:后者是一種科學語體,而利奧波德身為一位生態倫理學家,同時他的文學

  素養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語言文學性較強,是一種詩化的語言,充溢著詩意美。這就與他的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溶為一體,使全文熔詩意美與思辨色彩于一爐。

  八.作業

  1.掌握字詞,積累詞語

  2.查閱資料,了解作者

  3.加強朗讀,感受、欣賞本文詩化的語言

  4.為“世界環境日”(參見《讀本》(必修一)第144頁)設計一段主題詞并寫一份倡議書

  板書:

  像山那樣思考

  有害

  人 同情 人

  有用

  平等

  像山那樣思考

  自然 自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進一步掌握“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閱讀方法。

  (2)能力目標:了解生物知識,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味此篇文章詩意的語言美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2)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寫法。

  【教學難點】

  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和體驗作者的精神境界。

  【預習要求】

  (1)利用工具書自查生字詞注音及重點詞語釋義。

  (2)了解文章的作者

  (3)劃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使用】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一提到狼啊,我們也許都并不陌生。因為從小我們從文學作品中就接觸到了很多狼的形象。那么同學們,你們誰能說一說,狼在你們心中是怎樣的形象啊?

  同學們說的都非常好,的確,因為狼對我們造成過傷害,所以狼在我們心中已經成了邪惡的化身。那么,是不是像狼這種“壞蛋”就是我們自然界所不需要的呢?我們一定要反過來將其趕盡殺絕呢?

  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美國環保主義倫理學家利奧波德的散文作品《像山那樣思考》,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記錄了一只令他幡然醒悟,畢生難忘的老狼。那么這究竟是一只怎樣的狼,它又能留給作者怎樣的深刻體悟呢?現在,我們就來共同走進這篇課文。

  二、檢查預習

  1、關于作者——利奧波德

  2、關于重點字詞

  三、文本分析

  1、老師先讓幾位同學來朗讀一下課文,其他同學在欣賞他們朗讀的過程中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本篇文題是“像山那樣思考”,那么誰能幫老師把這個題目補充成為一句完整的句子呢?( )像山那樣思考( )?

  明確:(人類或我們 )像山那樣思考( 人與自然的關系 )?

  2、文章題為“像山那樣思考”,那么是什么引發此種思考的呢?

  明確:緣于那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

  在第一段,作者在描寫狼的嗥叫時,都用了哪些形容詞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狼嚎中飽含了狼怎樣的情感?

  明確:“深沉的”、“驕傲的”、“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蔑視”;痛苦,反抗

  3、我們接著往下看,第二段,“每一種活著的東西,都會留意這聲呼喚”,看看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狼嗥的有哪些事物?它們的反應是什么樣的?

  明確:留意的事物可以分為兩類:“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獵人”,屬于一類,它們的反應是“明顯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懼”;留意的還有“這座山”,它的反應則是“深刻的”、“長久的”、“客觀的”。

  4、文章還寫到了一般的人, “不能辨別其隱藏含義的人”對這聲狼嗥的反應,這說明他們屬于以上哪一類事物啊?

  明確:第一類事物,他們的理解也是膚淺的,直接的,表面的。

  5、作者還寫了自己對狼嗥的反應。 “我”對這聲狼嗥的認識,從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他并非一開始就讀懂了狼嚎的含義,那么一開始“我”是怎樣看待狼的呢?但是作者后來經歷了一件什么事,讓他的看法有所轉變呢?

  明確:①在那些年代里……②那時,我總是認為……; “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

  6、作者之前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那么沒有狼的地方就是獵人的天堂。但實際上是這樣嗎?在第七至第十自然段中,作者寫道,狼的滅絕,導致了什么后果啊?

  明確:不但導致牛群和鹿群的減少,連山坡上的植被、草原和土壤都因此而遭殃。

  7、哪位同學能把它們之間的關系理清楚啊?也就是這些事物之間形成的生態鏈條?

  明確:狼少——鹿多——植被遭到破壞——食草動物死亡——水土流失、沙塵暴——環境惡化

  8、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說“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 我們在這里怎么理解“太多的安全”和“長遠的危險”啊?

  明確:消滅狼群,讓鹿大量繁衍;草場退化,最后人類的整個生存環境都遭到破壞。

  9、作者在最后一段中還引用梭羅的名言:“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我們怎樣理解這句話啊?

  明確:荒野就是人類未涉足過的地方,荒野中的各種生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長著的,存在著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

  10、文章在引出梭羅的名言后,這樣作結,“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這是在呼吁人們要去怎么做呢?

  明確:像山那樣去思考,去對待狼,把狼看作生態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對待自然萬物要如此。

  11、那講了這么多,我們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像山那樣思考。山是怎樣思考的?我們又能向山學習什么呢?

  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山去思考問題時,能夠尊重自然,平等的看待自然萬物。而我們人類也應該像山那樣,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

  12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辯證法》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我們以為取得了怎樣的勝利?自然界怎樣報復了我們呢?

  明確:勝利——狼死,鹿安全。報復——環境惡化。

  13、老師在課下還搜集的一些圖片,他們也可以作為我們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佐證。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人類是如何禍及自身的。

  (描述圖片)看了這些圖片的確會讓我們感到非常的痛心,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遍及各個角落,從森林到大海到天空,范圍之廣令人震驚。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樹立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去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的傷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繼續受到傷害。

  14、說到保護環境,我們真的是再熟悉不過了。雖然現在以我們的力量還無法阻止所謂的工業文明的很多弊端,但是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可以作出的努力還是很多的。現在同學們就來想一想,我們能為環保事業作出哪些貢獻?我們身邊的哪些小事已經是在對環境造成破壞了?

  (浪費水電,踐踏草木,食用野生動物等)

  四、布置作業

  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大山的思維來衡量狼對自然界的價值,那么在小動物的眼中,人類的某些做法又能給它們留下怎樣的感悟呢?課后,請大家以擬人化的手法(或叫泛靈),以-“-----------眼看世界”為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片段,要求一個畫面,一個鏡頭,主題要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要有震撼效果,要能激發人類保護自然的決心。

  在這節課的最后,再次希望大家能在環保的道路上邁出自己堅實的一步,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五、教學反思

  1、關于課文的選取:這是一個我從課文選取之初,一直到公開課結束都不停思考的問題。因為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學生并不熟悉哲學家,他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家會有些不同,導致文章的很多語句很難理解。但是作為一篇自然隨筆,本文的文字非常優美且意境深遠,特別是文章中關于環保這一主題的闡述,是我一直都很欣賞的。所以我選擇了這篇文章,作為我真正走進課堂的第一節課。

  2、關于教學環節的設計:在此類比較難理解的散文的講解過程中,我覺得深入淺出是最重要的。教學環節的設計也要首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怎樣把一個復雜的問題簡化。那就是要從我們生活中熟悉的話題入手,先引起學生的學習探究的興趣。這樣,再引出文章的主旨也會容易理解得多。所以,在本文的講解中,我始終緊靠我們身邊的環保事件,并從中得出最后的觀點。

  3、關于作業的布置:這是一個我比較滿意的部分,自己感覺比較新穎獨特。既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有沒有脫離學生的生活。尤其是這種通篇擬人的手法,在學生看來非常有趣。在作業的批改過程中,也正是印證了我的想法,同學們的想象力遠遠超出了我的意料。

  4、關于板書和課件:課件的設計我是力求新穎卻不花哨的,所以我沒有選擇軟件提供的模板,而是從網絡上搜集了很多相關的信息和圖片,爭取讓學生眼前一亮,結果也是比較滿意的。至于板書,這一點比較慚愧,因為我的粉筆字書寫水平的確有限,這就在授課過程中出現了板書書寫過慢、字的規格過小等問題。這些問題我都會在今后的教學中積極改正。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 篇7

  《像山那樣思考》是美國作家、"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創作的一則隨筆,揭示了在人類的愚蠢下種種短視行為背后隱藏的巨大的自然破壞和生存危機,發人深省。

  【教學目標】

  (1)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意義。

  (2)了解生物知識,培養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意識。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2)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寫法。

  【學法指導】

  本文說理性強,其觀點學生仿佛熟悉其實陌生,做到深入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要充分預習、反復誦讀,另外,教師宜以思考題作引導。

  【預習要求】

  1、利用工具書自查生字詞注音及重點詞語釋義。

  2、“像山那樣思考”有怎樣的內涵?

  3、劃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測:

  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嗥叫(háo) 兆頭(shào) 迸發(bàng)

  B.馴服(xún) 蔑視(miè) 挑戰 (tiǎo)

  C. 餓殍(fǘ) 蒿艾(hāo) 蠕動(rǘ)

  D.嬉戲(xī) 疲憊(bèi) 扳機(bān)

  二、導語:

  最近30年,在美國,從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的角度上說,有一本書是首當其沖的,它表達了一種幾乎是不朽的關于人和土地的生態及其倫理觀。這個人就是“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的《沙鄉年鑒》──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冊子。

  這本書的美國版本的銷售量已超過了100萬冊,他的土地倫理概念成為幾個全國性環境保護組織和政府機構行動宗旨的基礎。《像山那樣思考》就是《沙鄉年鑒》中收錄的一則隨筆。

  同學們,讀過《像山那樣思考》后,覺得在這本書中讓你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是什么?

  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同時,它也是令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幡然醒悟、畢生難忘一只狼。為什么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讓這么多人難以忘懷?

  看(圖片):你能說出有關這個動物的成語嗎?

  狼狽為奸 狼奔豕突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煙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狽不堪 引狼拒虎 狼前虎后

  鬼哭狼嚎 狼奔鼠竊 聲名狼藉 ……

  這些詞最大的共同點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貶義。即使我們提到的“與狼共舞”這個源自美國經典電影的講述人與狼和諧關系的詞語,傳到中國便成了“與邪惡的人或事物接觸”的意思。狼,成了“邪惡的化身”,但鮮為人知的是,我們如果再不留意,就將與狼訣別了,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來學習課文。

  三、教學過程:

  1)看插圖并讀第1--3節

  1、思考:文章開篇就是對狼嗥的特寫,請大家找出反應此種情感的詞語。

  明確:狼嗥中所飽含的情感: “深沉的”、“驕傲的”、“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蔑視”等,表現出這聲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號,更是它用來反抗的號角。

  思考:這嗥叫中隱藏著怎樣的內涵呢?[最后總結]

  2、思考:試想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靜,只能隱隱聽到風過樹林,葉子的沙沙聲,突然一聲狼嗥撕破了這份寧靜,嗥叫聲從一個山崖傳向另一個山崖,回蕩在山谷中。這聲狼嗥對于不同的生物,分別有著怎樣的意義?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確:對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

  對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戰和流血的預言(一場撕殺即將上演)

  對于郊狼------它是即將來臨的拾遺的允諾(是徹底地清掃戰場,絕不浪費)

  對牧牛人------是銀行里赤字的壞兆頭

  對于獵人------是狼牙抵制彈丸的挑戰。(打狼)

  問:作者是怎樣概括他們的反應的?

  明確:“明顯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懼.”

  問:除了這些事物,還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樣的感受?

  明確:作者進而指出,在淺層的希望和恐懼之后,還有更深刻的、只有這座山能聽懂的含義。

  因為山長久地存在著,從而能客觀地聽取這聲狼嗥。

  我們從中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和思考?我們應該體會到,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從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系,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系并無二致。因此我們應該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境、愛護生態。

  除此以外還有一般的人和作者“我”。

  2)生讀4~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得到“大山能夠聽懂狼嗥的深層含義”這一認識的?(即作者對狼的看法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明確:“在那些年代里,我們還從未聽說會放過打死一只狼的機會那種事。”

  “當時我很年輕,而且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期。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

  “自我看見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

  “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

  “在這雙眼睛里,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

  “看到這垂死時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3)(生讀7~10自然段)

  1、作者原本認為“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獵人的天堂”當人們一個州接一個州地消滅了它們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現了么?出現了什么情況?

  明確:破壞的草原很難恢復。牧牛人獵殺牧場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調整牛群數目以適應其牧場的工作。

  2、面對那一座座無狼出沒的山,利奧波德開始像山那樣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明確:正是因為鹿群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中生活著;山就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

  牧牛人獵殺牧場上的狼也不是好事;

  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

  我們憎惡狼,是因為它傷過過人類,我們對此總是念念不忘,但我們反過來想想,我們人類傷了多少只狼呢,卻不曾有人提起。我們總講人類有情,有憐憫心懷,講求“道德倫理”,但當十余種狼在地球上永遠的消失,當T型臺上的裘皮大衣滿世界的招搖時,我們還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說人類敬天惜物?人類終究會為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價的。

  我們吃!我們吃!當地球上只剩下了石頭,吃!當天空只剩下了沙塵暴,吃!當海洋中只剩下了紅潮,吃!當動物只剩下人類同胞,通吃!面對我們——最嗜吃的民族,就是蝗蟲也要給我們讓路。

  我們吃!我們吃!化肥催生的糧食莊稼,吃!農藥助長的水果蔬菜,吃!假冒偽劣的肉食燒臘,吃!過期變質的糕餅豆奶,通吃!我們的血毒了肝硬了,我們的大腦也生病了。

  我們吃!我們吃!雞鴨咳嗽我們噴嚏,吃!貓鼠發燒我們感冒,吃!終于吃來了可怕的薩斯,吃!

  3、思考:狼嗥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內涵呢?(它想告訴我們什么?)

  保護生態平衡刻不容緩。

  呼喚人與萬物之間的平等相處、和諧相處。

  飽含著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

  4)小結——為什么我們要像山那樣思考?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大自然,怎樣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投影打出問題]

  明確:“像山那樣思考”是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方式的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的表達方式。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讓人們意識到,由于人類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經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人類對動物的捕殺已經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無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類,是在付出生態環境惡化的代價后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人類沒有像山那樣對待自己同大自然的關系。

  5)閱讀思考

  千島湖遐思(節選)

  不一會,我們就到了千島湖之一的猴島,聽導游介紹,猴島是一個新景點,剛建時,島上只有十幾個猴子,還是從外地引進的,猴子剛來時,因思念家鄉,常常坐在樹枝上,呆呆地望著家鄉的方向出神,在當地管理人員和游客的關心愛護下,如今猴子已不僅不再思念家鄉,而且它們已喜歡上了這里,并且繁育了幾十只后代。可是由于游人過分的“溺愛”,猴子變得格外的挑食,我就親眼見到一只猴子把游人給它的茶葉蛋剝開,去掉蛋青只吃蛋黃。對于一般的點心,它們更是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哎,“忘本”的小猴子呀!那邊,在猴島的一角圍了一大群人,我趕快擠進去看,啊!原來是一只全身棕色的母猴抱著一只全身金黃色的只有十幾厘米長的小猴,正在幫它撓癢癢,可愛極了!突然,一只大猴子跳到了一根軟樹枝上,嚇了大家一跳,可它卻悠然地蕩起了秋千。一位大姐姐把瓜子撒到了它的前面,猴子馬上跳下來,津津有味地嗑起瓜子,那樣子有趣極了。

  問題:

  1、文中的小猴子“忘本”指的是什么?

  不吃蛋青只吃蛋黃。

  2、你如何評價人們在千島湖建猴島的行為?

  其實是一種人為的行為。雖然便于游人觀賞,豐富了景點內容,但是此處不一定適合猴子生長和繁衍。再說,猴子“挑食”本身似乎已經預示了猴子的將來。

  四、結束語:

  (展示圖片,畫面內容為:一個橢圓形的蛋,上面印有各大洲的地形框架。(代表著地球)令人觸目驚心的是上面已經有了幾道深深的裂痕,旁邊寫著“脆弱的地球”。)

  自私的人類,在付出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代價后,換取了所謂的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樹立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去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的傷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繼續受到傷害。

  齊讀詩歌:

  當天空不再是蔚藍,

  看不到朵朵潔白的云朵;

  當大海不再澎湃,

  見不到魚兒暢游碧水中;

  當小鳥不再歌唱,

  聽不到婉轉動聽的鳴叫;

  當春天永不再來,

  鮮花不再綻放嬌艷的笑臉......

  當蔚藍色的星球—地球,

  我們人類的母親再無力承擔她的兒女們的傷害時,

  迎接我們的又將會是什么呢?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 篇8

  教材分析:

  《像山那樣思考》這篇課文是高中語文新教材蘇教版必修一中一篇現代散文,其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是一位美國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他以他的生活經歷,用詩意性的語言,獨特的寫作風格,對大自然進行思考言出在付出生態變化的代價后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人類沒有像山那樣對待自己同大自然的關系至于作者在文章中怎樣對狼的“嗥叫”進行認識,理清其過程是學生理解的難度所以在設計之時我以嘗試的心理在前面問題的基礎上有意識的去引導學生的理解,明白文章的主旨從而學會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和寫作方法

  學生能夠通過對課文反復研讀和思考,結合現在的社會環境,進一步認識作者借用狼的“嗥叫”的深層含義,理解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的思考,加強生態保護意識

  學情分析:

  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經歷與作者的生活環境和經歷有很大的差別,不僅表現在國別上,而且更體現在家庭的熏陶上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對作者的詩意性的語言、寫作風格和采用的意象,可能體會不夠深刻,在理解過程中有很大的困難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2、理解狼嗥含義,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方法

  3、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倫理的思考,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句來解讀文本的能力

  預習要求:

  1、利用工具書自查生字詞注音及重點詞語釋義

  2、“像山那樣思考”又怎樣的內涵?

  3、用一句話說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4、劃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積累“狼”字成語我們看到的畫面上是什么動物啊?(圖片)你能說出有關這個動物的成語嗎?(見幻燈片1)這些詞最大的共同點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貶義即使我們提到的“與狼共舞”這個源自美國經典電影的'講述人與狼和諧關系的詞語,傳到中國便成了“與邪惡的人或事物接觸”的意思狼,成了“邪惡的化身”,但鮮為人知的是,我們如果再不留意,就將與狼訣別了,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散文《像山那樣思考》

  2.思考文題:誰思考什么? 像山那樣思考

  (有些同學可能對文章標題不理解,從而影響對文章整體內容的把握,所以要引導學生從標題入手來理解文章)

  二、作者簡介:

  “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美國作家,生態學家,土地倫理學家這位被稱為美國環境倫理的播種者,一生共出版三部書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歲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歲月》記錄了作者對自然界中各種生命之間彼此折射輝映的親知和體悟文筆優美,思想深邃被譽為“綠色圣經”《像山那樣思考》是《沙郡歲月》中收錄的一則隨筆(見幻燈片3)

  三、背景介紹:

  工業革命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極大豐富的物質生活,但人們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過高的物質追求,不斷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錯誤的生態觀念,使我們的地球已變的滿目瘡痍森林植被驟減,水土流失嚴重,工業三廢的污染,濫捕濫殺濫伐,這一切做法嚴重的破壞了生態平衡,地球面臨荒原化的危險

  四、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 檢查默寫字詞

  嗥叫(háo) 馴服(xǜn) 蔑視(miè) 迸發(bè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 疲憊(bèi) 餓殍(piǎo) 蜿蜒(wān yán) 毛骨悚然(sǒng)

  2、 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⑴ 文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內容是什么?簡說理由

  (方法指導:可從詞精彩、句修辭、哲理句、景物描寫等方面考慮)

  ⑵是什么引起像山那樣思考的?(狼嗥)有何特點?

  (本環節重點訓練學生在速讀課文的基礎上快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五、合作交流,品讀解析

  1、作者對狼的認識經歷了怎樣一個什么過程?什么時候發生了轉變?(見幻燈片4)

  (發現狼——打死狼——老狼眼中綠光,心靈觸動——狼死——鹿死)(看到老狼眼中的綠光時)

  2、自然界失去狼后會怎樣?請你用生物鏈的形式表現出來(見幻燈片5)

  (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動物滅亡→ 山禿→沙塵暴→災難)

  3、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山能那樣思考?思考狼噑的含義是什么?

  (見幻燈片6)

  4、賞析句子:(見幻燈片8)

  (1)太多的安全可能產生了長遠的危險

  (人們只顧了眼前暫時的利益,卻帶來了長遠的危害要求我們人類不能只從眼前利益出發,要從長遠思考問題,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

  (2)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

  (自私的人類以付出生態環境惡化的代價換取所謂的物質文明,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所以本文作者用他的文字來警醒人類“要像山那樣思考”,不能急功近利,惟利是圖,只有這樣,人類才有真正美好的未來)

  (本環節重點訓練學生通過抓關鍵詞、關鍵句來解讀文本的能力)

  六、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我們人類要像山那樣思考狼的嚎叫中隱藏的內涵,處理好人和大自然的關系,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

  2、你能舉出生活中環境污染的事例嗎?(見幻燈片9、10、11)

  對此,如果你是一名環保志愿者,請寫一段廣告詞警示人們保護環境!

  七、作業設計:

  1、仿寫句子

  鴿子的叫聲,對 來說, ; 對 來說, ; 對 來說, .

  2、從環保的角度寫寫自己的家鄉

  板書: 像山那樣思考

  奧爾多·利奧波德

  狼(嗥叫)→ 山(思考)

  個性 → 哲理(和諧)

  教學反思:

  這是必修一最后的一篇文章,按照板塊的編排,主要是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讓學生意識到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人跟動物是和諧發展的,是處于平等的地位在上課過程中我發覺 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滲透的不好,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環境的平衡的層面,并沒有深入到作者所呼吁的那中生態憂患意識,以及人和狼在大自然中是作為平等的地位存在著這點一直是自己這幾天思考的問題,該以何種方式讓學生領悟到這些,如果單純地引用一些名家的言論感覺還是會很生硬,有幾點是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

  1、 語文課始終都要圍繞文本,文本是學生與作者對話的最好平臺

  2、 每節語文課都要有嚴格的到位的教學目標,而且這目標要貫穿課堂始終

  3、 語文學習更應該是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的思考也越來越多,希望自己能逐漸進步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 篇9

  【設計緣起】

  《像山那樣思考》是利奧波德表明其生態主義態度的一篇重要作品,被選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一冊“像山那樣思考”專題。作者從生物界“狼—鹿—植被”的關系分析了某一生物結構的變化對自然和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生動地說明了他的大地倫理學主張。文本雖然篇幅不長,并且以敘述與描寫的筆法來講述一個局部的生態變化,但卻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思想。由于閱讀難度比較大,所以筆者三年前初上本文時,課堂處理中教師講得多一些。最近重上該文,在反復閱讀文本,加深了對幾個難點句的認識后,我又查閱了較多的相關資料(如“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理論”與“生物鏈”概念),教學思路也就逐漸明晰。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我主要突出三個要點:一是揪住一個疑難點(課文標題的含義),二是傳授一種閱讀方法(“具備語境意識(‘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將前后文融通著參照閱讀”),三是強化表達訓練(要求同學說一說“山的‘秘密’與狼的心聲”)。重中之重在于“教讀法”——因為“對文章的理解與感受之所以不同,除了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的差別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所運用的閱讀方法不同”“在閱讀教學中,闡釋結論必須來源于合法、合宜的閱讀方法”(王榮生教授語)。

  【學習目標】

  1、在“融通閱讀”中研習文本,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增強生態保護意識。

  2、探討疑難問題,領會內容的精深,并體味文章語言之美。

  【學習步驟】

  一、導入

  1、狼的“嗥叫”中隱含著怎樣的內涵?我們可能都聽不懂,都不知道,但美國生態學家利奧波德聽懂了,知道了。今天,一起來學習他的《像山那樣思考》。

  2、作者簡介。(幻燈展示)

  二、把握學情

  1、先了解一下:同學們經過預習,對課文讀出了些什么?還有哪些讀不懂的地方?接下來給大家一些時間,針對“讀出了”與“沒讀懂的”自我梳理,準備作交流。

  2、學生交流自讀心得與困惑。【 心得示例:課文題為“像山那樣思考”,“思考”的對象是人類應如何與自然相處,尤其是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至于自學中的困惑,主要是不理解何謂“像山那樣思考”,以及讀不明白文中部分難句等。】

  三、結合學情,鎖定疑難問題

  ——正如同學談到的,標題含義是一大難點。何謂“像山那樣思考”?對這個問題理解到位,是我們必須跨越的一道坎,也是破解其他疑難點的重要的突破口。

  四、難點突破

  1、閱讀方法介紹:具備語境意識(“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將前后文融通著參照閱讀。換言之,前面有些句子讀不懂,不妨暫時擱置,可借助后面的文句再來推知前文。

  2、融通閱讀第一步:明確前兩段的文意

  (1)請同學朗讀第一段。思考:這聲狼嗥具有哪些特點?(圈出形容詞、修飾語)

  ——“深沉”“驕傲”“不馴服”“對抗性”“悲”,“蔑視苦難”。(有“悲哀”也有“驕傲”。一聲狼嗥,驚心動魄,容易感染讀者。)

  (2)抽讀第二段。思考:本段寫的是什么?與“像山那樣思考”有什么聯系?

  ——這一段寫不同生物包括人的反應(也可視為是一種“思考”),其特點是“明顯而迫近”;與此相對的是“還隱藏著更加深刻的含義”,即“只有這座山自己才知道”的“含義”。

  (3)僅從本段看,為什么“只有”山“才知道”?(找出幾個關鍵詞)

  ——三個關鍵詞:“長久”“客觀”“聆聽”。這就告訴了我們“像山那樣思考”需具備的條件,要“長久”(長遠),要“客觀”,還要用心“聆聽”。

  3、融通閱讀第二步:依據主體部分,初步把握標題含義

  (1)細讀第三段到第九段,把文中凡是與“像山那樣思考”有著直接關聯的句子逐一篩選出來,作點咀嚼、品味。

  (2)學生解讀相關的四個文句(教師相機點撥)

  “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覺不到狼是否存在,認識不到山對狼懷有一種秘密”(第三段。還是讀不明白:這是什么“秘密”?)

  “在這雙眼睛里,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是某種只有它和這座山才了解的東西”(第六段。“新的東西”是相對于什么而言的?這個問題容易解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那就意味著“像山那樣思考”,是絕不會同意這種觀點的。)

  “那一座山將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懼有更充分的理由”(第八段。“恐懼”的原因除了見第八段,還應留意哪一段?聯系七、八段看,人類對狼的捕殺已造成了高山植被和草原無可挽回的退化。)

  “他不知道像山那樣去思考。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了沙塵暴,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去了”(第九段。這句話繼續揭示狼被消滅后留下的生態后果:因牛群數目過多,破壞草原而帶來了沙塵暴等生態災害。補充“生物鏈”概念:上一層級食肉動物的滅亡導致食草動物的無節制繁殖,帶來植被破壞等災害效應,人類也因自身行為而成為受害者。)

  4、融通閱讀第三步:聚焦末段細作品讀

  (1)齊讀文章末段。思考:本段中的“和平”“安全”與狼有什么關系?“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該怎樣理解?可與“像山那樣思考”對接的短語是哪個?與此相反的是誰的怎樣的思考?山明明不會思考,為什么要說成“像山那樣思考”?

  (2)師生探討

  “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這是梭羅的名言。“荒野”即人類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著一種自足的、健康的生態系統,有著天然的活動規律和生存法則。“啟示在荒野”,即對于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來說,“荒野”具有不可忽視的借鑒、警示意義。

  對“像山那樣思考”的解讀

  ——“像山那樣思考”是“客觀思考”,而非刻意地、盲目地追求“和平”與“安全”(不同于牧牛人、獵人等只追逐眼前利益的思考)。

  ——文中狼的消失,意味著為某種生存現狀吹響了告別的號角,意味著人類對狼的捕殺已造成了嚴重的生態惡果。從這個意義上講,開篇的一聲狼嗥,也是作者本人充滿憂患意識的大聲疾呼。【點撥:狼嗥的“悲哀”也許在于人類對此的不能領悟,“驕傲”是因為它自己領悟到了。】

  ——山自然不會思考,實際上是作者的思考:“像山那樣思考”是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方式的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性表達。

  5、融通閱讀第四步:文句點評

  (1)明確基本格式:運用……(手法),表達了……(內容與效果)。如果覺得句中某個詞用得有特色,也請作出點評。

  (2)文句示例:

  第四段:“它們喜氣洋洋地搖著尾巴,嬉戲著攪在一起。”

  第六段:“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

  第七段:“看見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現的彎彎曲曲的鹿徑而變得皺皺巴巴。”

  第八段:“正像當初鹿群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中生活著那樣,那一座山將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參考:句:“喜氣洋洋”“嬉戲”兩個修飾語給畫面定下了歡快的基調,加上兩個動詞“搖”“攪”,勾勒出一幅享受天倫之樂的溫馨圖景。句:啟示我們對狼的獵殺還是以保護人類的生產、生活的名義進行的,而更多的獵殺針對的是那些對人毫無威脅的、溫馴的動物,僅僅為了一點經濟利益或者單純是為了娛樂休閑。句:把“皺皺巴巴”移用于“山坡”,生動形象;并且將前面的“彎彎曲曲”也帶活了,兩個疊詞相映成趣。句:運用擬人、類比手法,寫出了狼被消滅后山受到的巨大威脅,不但靈活巧妙,而且很有感染力。】

  6、融通閱讀第五步:口頭表達訓練

  (1)試以“山”的口吻說說山的“秘密”

  ——要點示例:狼啊狼,人類對你們的肆意捕殺已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后果,最終受苦的可不僅僅是你和我啊……

  (2)試以“狼”的口吻說說狼的心聲

  ——要點示例:生命之間本是平等的,我也有生存的權利啊。而且,你們知道我生的理由,以及你們的獵殺行為已經帶來、將要帶來的嚴重后果嗎?

  五、課后作業(片段作文)

  有句保護動物的標語是“假如動物穿上你的皮”。這句話引發了你怎樣的感悟、聯想?請結合課文,就此寫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相關資料】(可在課堂上隨機呈現)

  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理論強調生態倫理規范,“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2.體會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理清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關系。

  2.理清文章脈絡和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

  教師做好課前預習指導工作,教會學生評點的方法,學生在感知文本、研習文本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評點,課上師生、生生間進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聲狼嗥上做文章。讓生沿著作者設定的切入點去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解文題)像山那樣思考,是指誰要像山那樣思考?人

  “那樣思考”究竟是怎樣的思考?

  二.自讀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小組合作),全文可分幾個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讀探究:

  出示相關思考題,要求學生帶著疑問看課文,并小組討論、交流,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生讀1-2節)

  1.作者以一聲狼嗥開篇,那么對于這聲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樣的反應?它們的反應和一座山的反應有什么不同?

  2.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排比

  排比句飽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對這聲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淺層含義和只有大山才能聽懂的深層含義分別是什么?

  學生邊讀邊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這一認識(大山聽懂的深層含義)的由來?

  談談狼的消失對自然,對人類分別意味著什么?

  (多媒體顯示問題)

  1.為什么我們必須像山那樣思考?

  2.如果像山那樣思考,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大自然,怎樣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樣思考,會有怎樣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講到的危害,你還能列舉出哪些?

  四.拓展練習

  閱讀一段材料,為2005年“世界環境日”擬一個主題,并簡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并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世界環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我們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追求。歷年“世界環境日”主題如下:

  1994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1世間萬物生命之網

  2002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3水——二十億人民之所系

  2004海洋存亡匹夫有責任

  2005主題: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

  本課選入高中語文必修一第四個專題(專題即以篇名命名)的第三個板塊--湖山沉思。這個專題意在讓學生領略大自然的無限風光,感受她的深長意味,而板塊“湖山沉思”意味著學習本文,不能僅僅停留在欣賞大自然的層面,還要通過自主閱讀,鉆研文本,進行多角度的交流對話,對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進入理性思辨的境界。梁豐中學的學生有較高的起點,引導他們實現教材編者的初衷是完全可能。本文內容似淺而實深,需要涵詠品味,文本研習應該是主要學習方式。本課涉及生態保護問題,但畢竟我們上的是語文課,故只能從語言文字入手去感悟相關的道理。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習用詩性語言表達理性思考的寫法。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詞句來領悟情感、解讀文本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作者有關生態倫理的思考,確立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味關鍵詞句中的細膩深沉的情感。

  [教學難點]

  本文以感性的形式表達理性的內涵,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披文入情,通過語言感悟作者的生態倫理觀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課文《像山那樣思考》。預習課文之后大家已經知道,作者的思考是由一種動物--狼--引起的。在你一貫的印象中,“狼”是怎樣的一種動物?大家再一起想想,有哪些與“狼”有關的成語俗語?你還讀過什么以狼為主角的寓言、童話?這些詞語和文學作品中狼的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在同學自由交流之后小結:人們一貫敵視憎惡著狼,把狼視為競爭者和獵物,隨著近現代槍械的產生,狼遭到了滅頂之災。人們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沒有狼的世界是否會比有狼的世界更加美好。今天就讓我們“像山那樣思考”一下,換一個角度去認識大自然中的狼,或許我們會有一種全新的感悟。

  設計這樣的導入,主要意圖是凸顯人類的習慣思維中對狼的認識與文本作者的認識之間巨大反差,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索。

  二、質疑問難

  要求學生提出預習過程中產生而自己沒能解決的各種疑問。

  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習中的實際問題是這堂課的出發點和切入點。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對文本有更深、更到位的領悟,另一方面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讀懂一篇文章則是這堂課的主要目的。

  三、文本研習

  這個環節不作固定不變的預設,擬根據上一環節學生提出的問題,臨場梳理出一個合理的步驟。預計要重點探討如下內容(按文本先后順序,不一定是課堂教學的實際順序):

  1、題目

  標題可以引發三個具體問題:誰像山一樣思考?山是怎樣思考的?思考什么問題?

  第一和第三個問題,可以通過指導同學尋找點題句--第九節的“他(按:指獵殺狼以保護牛群的牧牛人)不知道像山那樣去思考”和全文末句“這也許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解決,明確題意是作者希望人類用山那樣的思考方式思考狼嗥中隱藏的內涵。第二個問題則可以和對文本開頭三節的研讀結合起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放在開始解決,不必求深,某些含義可以在后面涉及相關內容時加深理解)

  2、嗥叫

  第一至三節重點寫了狼的一聲嗥叫。這幾節在全文中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因為這里寫到的那一聲“嗥叫”是本文的文眼,是題目中“思考”的對象,同時,山的“思考”方式也隱含其中。吃透這幾節,也就掌握了理解文本的鑰匙。而作者采用了詩性的語言來表達深廣的內涵,其中微妙之處學生往往難以領悟,因此值得在課堂上重點加以突破。文本的語言富有情感和美感,有感情的朗讀有助于體會作者內心的憂憤,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學生的理解不能到位,可考慮分解為若干小問題來各個突破:

  A.這一聲嗥叫有什么特征?“驕傲”“不馴服”“對抗性”“蔑視”如何理解?

  B.嗥叫引起了怎樣的反應?山的反應與其他的反應有什么根本的不同?(這是關鍵問題,題目“山那樣”中“那樣”的內涵可以通過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如果學生理解有障礙,可以讓他們放眼全文,從人原來如何思考這個反面角度了認識山如何思考)

  C.“山對狼懷有一種秘密”,“秘密”具體指什么?

  小結:在作者筆下,狼和荒原、山崖、松林、鹿……組成了一個共同體,每一個成員在這個共同體中都是平等的一員,它們之間有競爭,更有合作,巧妙地維持著一種平衡。但是,人類以萬物的主人自居,從短暫的眼前利益出發把萬物區分為好的和壞的、有用的和無用的,破壞了原有的平衡。一聲嗥叫,是對自己的生存權利的宣示,也是對人類愚蠢行為的抗議。

  3、作者對狼的態度的變化

  理解這一點,也就理解了文本的四至六節。這部分內容,寫了作者怎樣從一個資源保護運動(把大自然作為人類的資源庫,確信資源分為“有用”“無用”,“有利”“無利”)的追隨者轉變為生態保護者的心路歷程。施教時應在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尋找能表明作者對狼的態度認識前后變化的關鍵語句,重點揣摩以下句子:

  ①在那個年代,沒有人會放過打死一只狼的機會。在一秒鐘之內,我們就把槍彈上了膛(“沒有人”“一秒鐘之內”說明了什么?)

  ②當時我很年輕,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候。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說明了什么?“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是這樣?后一問題帶起對第七節的理解)

  ③在這雙眼睛里,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新的東西”指什么?)

  4、結尾

  結尾幾段文字飽含激情,只是這種激情是以一種有節制的文辭表達的,表面看起來相當地平靜。這里作者含蓄地表明了他的“土地倫理學”的重要觀念,即便是形象化的句子也蘊含著哲理性的思考,需要細心的咀嚼品讀方能會意。領會隱性內涵是學生現代文閱讀中的一個難點,故有必要在方法指導上下功夫。

  重點研讀以下文句:

  ①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了。

  ②所有這一切帶來的都是同一樣東西:我們這一時代的和平。(“和平”前的定語必要嗎?)

  ③太多的安全可能產生了長遠的危險。

  ④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指導學生從什么是與“荒野”相對的概念入手,再思考“荒野”的特征,進而理解“啟示”內涵,最后理解與文題的聯系)

  四、簡要總結

  1.作者寫本文,意在弘揚一種新的倫理觀念,一種對土地、對萬物的應有態度。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把你對這種觀念、態度的理解說出來。

  如果時間允許,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一些中國傳統思想中蘊含著積極的生態觀的句子,如: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再如: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2.保護生態是當今世界的熱門話題。有關的專著、文章汗牛充棟,你覺得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色?

  要點:大多數同類文章用的是一種科學語體,而利奧波德身為一位生態倫理學家,卻有很高的文學素養。他所使用的語言文學性強,是一種詩化的語言,讀來詩意盎然。這就使他的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與優美的形式溶為一體,使他的著作熔詩意美與思辨色彩于一爐。

  五、課外拓展

  介紹作者利奧波德,并推薦閱讀他的《沙鄉年鑒》。

  利奧波德介紹:奧爾多·利奧波德是一名大地的觀察者與思考者,他的《沙鄉年鑒》被美國人視作是與《瓦爾登湖》同樣具有偉大影響力的經典。1887年,梭羅去世二十年后,利奧波德出生于美國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小鎮。由于受喜歡打獵的父親的影響,童年的利奧波德就培養起了對大自然的興趣。1935年4月,利奧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購買了一個被人類榨取殆盡而遺棄的沙鄉農場,從此開始了在沙鄉十三年的恢復生態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個幾子,還有兩個女兒都各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在我們自己的土地土通過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發現了某一種或另一種深刻的滿足感。”正如梭羅把他在瓦爾登湖畔的躬耕與沉思寫進了《瓦爾登湖》一樣,利奧波德在沙鄉的觀察與思考結晶為《沙鄉年鑒》一書。1948年4月,利奧波往因心臟病突發猝死于撲救鄰居農場大火的途中,他沒有能夠看見《沙鄉年鑒》的問世。

  設計這一步是因為,利奧波德是一位可敬的生態保護先行者,誕生于60年前的《沙鄉年鑒》早已成為生態保護運動的“圣經”。身處當今世界,生態意識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具有的。閱讀這本文質兼美的著作可以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益處。

  [板書設計]

  像山那樣思考

  [美]奧爾多·利奧波德

  人的思考狹隘主觀主宰

  山的思考全面客觀共同體

  [教學反思]

  借班上課是很容易上成一節遺憾的課的。因為教育要求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你所面對的“材”的學習情況。在備課的時候,我只籠統地、想當然地知道梁豐中學的學生相當優秀,但優秀到什么程度,特別是剛進高一的同學語文學科優秀到什么程度,是完全不了解的。因此,我把這節課定位為一節家常的課,盡量摒棄公開課中比較容易見到的有作秀之嫌的某些做法。從結果來看,基本上符合自己的預期。

  梁豐的同學確實是比較優秀的。這樣一篇看起來并不艱深的文章理應、事實上也的確能大體讀懂。但同時必須看到,我們手頭的文本又是有深刻內涵的、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的文章,“土地倫理學”這樣的思想對同學們來說可能是全新的概念。因此我相信,正如我自己的學生一樣,他們中至少相當一部分人會停留在比較膚淺的表層,“沒有疑問”未必是真正的沒有疑問。由此我設定本節課以同學們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以及上課過程中生成的問題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果然,課前和幾個同學個別交流時,他們紛紛表示這篇文章容易看懂。經過鼓勵之后,“新的東西”指什么東西,“像山那樣思考”究竟是怎樣的思考,諸如此類有不同程度的思維含量的問題便紛紛提出來了。

  學習的過程也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發現了問題之后,我們的同學還未必都能調動各種手段予以解決。我并不奢望一節課教會學生所有的方法,考慮到文本有許多富有意蘊的關鍵詞句的特性,我選擇了從關鍵詞句入手解決問題,深入理解的路子。試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給具體的方法,比如,通過點題句和與結尾處的聯系來準確把握題目的含義,思考與“荒野”對應的概念來理解“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這樣含蓄的語句。從施教結果看,有一定效果。

  當然,這節課也留下諸多遺憾。在評課的時候,黃厚江老師等指出張力不夠等問題都是非常客觀的,這些問題便是今后教學實踐中應該解決的目標。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精選10篇)10-29

《像山那樣思考》語文教案(精選8篇)12-08

山市教學設計參考模板03-20

關于《獨坐敬亭山》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2篇)05-16

《下雪天,像過節》的教學反思01-09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用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