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3.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能力目標
1.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賞析人物形象和寫 作技巧,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于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自始至終以朗讀為教學的手段和依據,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答法。教學過程中,多設題,巧設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使其善于動腦,敢于發言。
3.探究拓展法。適當補充《讀本》中或《左傳》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為學生擴展閱讀的材料,鞏固所學知識,開拓視野。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卡片、錄音機、《燭之武退秦師》朗讀磁帶、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利用工具書,自行排除生字詞。
2.反復閱讀課文,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疏通文意。
[教學要點]
了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反復朗讀課文,正音。整體感知、了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當我們在電視中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為民排憂,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
二、關于《左傳》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這是朱彝尊《經文考》中對《左傳》的高度評價。這里的“左氏”,司馬遷認為是春秋時代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寫到:“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東漢的班固也持此觀點,但由于文獻不足,《左傳》的作者迄今尚無定論。
但這絲毫無損《左傳》的光輝,它是繼《春秋》之后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左傳》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容豐富,規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映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世史學和后世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三、放錄音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鞏固對生字詞的掌握)
出示投影:
下列加點字讀音全對的一項是( )
A.夜縋而出(zhuì) 秦軍汜南(sì) 函陵(hán)
B.共其乏困(ɡnɡ) 逢孫(pánɡ) 朝濟而夕設版焉(zhāo)
C.失其所與(yù) 不知(zhì) 若不闕秦(jué)
D.夫戰,勇氣也(f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ū)
答案:D
此題重點考查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A項“秦軍汜南”的“汜”應讀作“fàn”,“汜南”是地名,讀“sì”時,應是“汜水”。B項“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應讀作(ɡōnɡ),即讀作“通”字的讀音。C項“失其所與”的“與”在此有結交、親附之意,“所與”是“結交的”“親附的”,所以應讀作“yǔ”。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感知)
提問:《燭之武退秦師》一文記敘了春秋時期的一件什么事?
明確:秦軍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禍。
四、簡介秦晉圍鄭形勢,了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事實
多媒體顯示:
秦晉圍鄭形勢圖
這是秦國,都城為雍。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當時,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燭之武退秦師》中記敘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
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系十分復雜,了解與此文相關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多媒體顯示: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混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郤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的余波。
五、教師作朗讀常規指導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指反復誦讀,文意會愈加清晰,學習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學們要勤于讀,認真讀,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讀。那么,如何才能讀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朗讀應特別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關于停頓。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于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朗讀中的停頓一般有語法停頓和邏輯停頓。標點符號的停頓長短為“、”<“,”“;”,“:”<“。”,“?”“!”<“……”,這個長短的確定也不是絕對的,應根據語言環境和表達的需要適當掌握和處理。段落內部、句群之間的停頓要長些,段落之間的停頓又要稍長些。朗讀駢體文或詩歌,要注意節奏停頓,節奏停頓連而不斷,與“、”停頓稍有區別。另有邏輯停頓,在沒有標點符號處,為加強語氣、闡明觀點、表達感情,也應作停頓(這些將在具體的語段中提示)。
關于語速。議論文和說明文以中速為宜,其他文體(如記敘類、抒情類)則依據情節的進展和感情表達的需要來安排。如內容是激動、歡快、緊張,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邁奔放時,語速要相對快一些;如內容是痛苦、悲傷、低沉、抒情的時候,語速要相對慢一些。
關于重音。朗讀時,句子中的某些詞語需要重讀,比如句子中作謂語的動詞要重讀。例如“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中重讀的詞語為“軍”;表示性狀和程度的狀語常常也要重讀。如“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太后盛氣而揖之”中重讀的詞語應為“面”“盛氣”;表示性狀強調的定語要重讀,如“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中重讀的詞語應為“億丈”“不測”;表示結果或程度的補語要重讀,如“卻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國之師”,其中“七百余里”“九國之師”應重讀;疑問代詞、指示代詞常常需要重讀,如“當此之時……”“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讀。除以上五種外,句子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強調的詞語常常也需重讀,這是因不同的語境而定的,故放在具體篇目中指導。
關于語氣、語調。古漢語中的語氣同現代漢語一樣,有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嘆語氣,應讀出句子的特有語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疑問語氣讀升調,感嘆語氣讀降調。
(這些內容同樣適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讀指導,故后面將不再贅述)
(再次放錄音,提醒學生要認真聽。聽完錄音,學生齊讀,教師指導。速度較現代文要慢,句讀要清)
六、指導學生誦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誦讀指導:“晉侯、秦伯圍鄭”要用中速讀,要讀出大兵壓境的那種壓抑感。“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的關鍵句,語速要緩慢、語調要穩重,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晉”“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晉”“秦”兩個詞在句中充當主語。兩句中的“軍”要重讀,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教師領讀,學生齊讀,讀后,請一個學生翻譯此段)
提問:“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則道出了什么?請結合所提供的相關史實回答。
明確:“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應譯為: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以其無禮于晉”則指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過鄭國,鄭文公不禮之事。“且貳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前鄭文公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城濮之戰,楚敗,鄭文公又與晉侯結盟之事。道出了晉國攻鄭的原因,是本段的關鍵之處。
提問:本段很短,僅25個字,卻道出了很多內容,除了“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這一原因外,還有什么?
明確:“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在旦夕。鄭國的危急形勢,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板書:鄭危在旦夕秦晉圍鄭
(學生再次齊讀第一自然段,嘗試背誦)
七、布置作業
1.閱讀《語文讀本》中《晉公子重耳之亡》一文“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況天之所啟乎?弗聽”一段,進一步了解相關史實。
2.反復誦讀課文。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讓友誼之樹常青》的教學設計10-09
草蟲的村落之教案設計03-20
數學教學之方程教學反思03-20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送魏萬之京》教案設計08-10
新的課程改革之教學反思03-20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