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的教學設計
吆喝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運用文中相關詞語。
2.了解作者及其對吆喝的口味分析。
過程與方法:
1.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文意。
2.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魅力,理解吆喝人的生活態度
3.結合實際情況,注意收集身邊的口頭吆喝藝術,能發揮自我創造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體驗中國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文章的內容繁多而雜,指導學生將內容較多的東西有序地組織,學習剪裁技巧。
2.品味語言,及作者對北京的感情。
3.結合實際情況,注意收集身邊的口頭吆喝藝術,讓學生發揮自我創造能力。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人
師:曾經,在人們的耳邊經常會響起這樣的聲音:磨——剪子嘞,戧——菜——刀。這是什么聲音?
生(齊):吆喝聲。
師:是呀,平時我們到集市上也能聽到很多的吆喝聲。今天我們就來聽聽老北京最有特色的聲音——吆喝。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第十八課我們一起賞讀蕭乾的《吆喝》。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讀吆喝
作者簡介:
(蕭乾(1910――1999年)
原名蕭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聞名的記者,卓有成就的翻譯家、作家。主要著譯作有《夢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1、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地閱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并勾劃出文章中所介紹的吆喝。
2、和同學們一起掃除字詞障礙。
3、請同學們讀出自己勾劃的吆喝聲。
4、整理文章結構
學生討論思考:文章介紹了很多吆喝聲,是不是很亂?(不亂).你有什么根據?
學生討論明確:(1)按照從早到晚和一年四季的順序來介紹的。
(2)過渡段的有效連接,使文章層層推進。
三、研讀課文,探究美點——品吆喝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寫的,特別是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文中介紹了很多吆喝,其中寫的最多的是哪種行當?
學生明確:吃
的確是“吃”這個行業,“民以食為天”嘛!同學們,讓我們來看看哪一句吆喝,讓你一聽,就流口水?
學生自由評點賞析語言。
四、拓展延伸,感受生活——唱吆喝
這小小的吆喝詞,真可謂是手法多樣,貼切生動,平實中透著儒雅,質樸又不失鮮活。這些誘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讀出來的,他們是唱出來的,想不想聽?
播放錄音《小金魚》、《冰糖葫蘆》《硬面餑餑》。感受音樂美感。
可見這些吆喝不僅在語言上下功夫,還在聲調上花了不少心思,它聲調的變化很像戲劇里半說半唱的道白。其實在我們家鄉也有小商販的吆喝,我們同學能不能也表演一下自己的“唱功”。
五、理解生活,體會感情——悟吆喝
剛才聽了我們同學的吆喝,我很感動,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像這樣永遠秉承下去。
品讀吆喝,就是品讀聲樂藝術;欣賞藝術,就要感受藝術創造者的生活和思想。
這些聲樂藝術的創造者,只是一群小商販,他們的生活處境是怎樣的呢?快速跳讀課文,勾劃出最能反應吆喝人生活處境的句子。
學生思考探究。
學生可能找到的知識點:
從第四段可以看出,他們從早到晚,非常辛苦。
第十段,那時北京的冬天,鼻涕眼淚能凍成冰,還要起大早叫賣,很辛苦。
“兩捆蘿卜一個大”,一個大就是一個銅板。
“冰棍兒——三分”,一天五十根才一塊五。
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吆喝人,雖然利潤微薄,處境困難,但他們面對生活又是怎樣一種態度呢?讀第六段,看看賣餛飩的人是如何面對生活的。
教師提示:“皮兒要薄,餡要大”;“剃頭的挑子——一頭熱”。
真誠、實在、熱情、樂觀。
在這些底層生意人中擁有這種質樸、誠信、熱情、樂觀生活態度的絕不只一個,他們講究日子再苦也要過得有滋有味兒、有腔有調,處境再難,也絕不失生意人的本分。。所以,我們投遞給他們的目光單單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飽含著深深的敬意。
六、小結
品味吆喝,我們不僅讀出了市井風情,讀出了音樂之美,讀出了老北京人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更讀出了老北京人熱情樂觀的生活態度,這境界就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我們更應該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為搶救口頭文化遺產做點貢獻。
七、作業
把家鄉的吆喝或類似吆喝的口頭文化遺產記錄下來,為搶救工作做點貢獻。
(播放小童星阿爾法的歌曲《新疆吆喝》結束本課。)
附:板書設計
18 吆喝
結 構——整 齊
語 言——地 道
人 物——豁 達
【吆喝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
設計分層教學目標設計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