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什么的教案設計
語文是什么的教案設計
語文是什么?我們的回答有許多種: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學,語言+文化。歷來的爭論大致上都是在“文字”“文章”“文學”和“文化”之間的選擇或權重的分配上。從來沒有人想過,“語文是什么”這是一個什么性質的問題;A+B用這種回答方式是關于“語文是什么”的問題的回答嗎?
這里,我們需要區別兩個概念:本體與構成。
語文是什么這樣的問題,是一個語文本體論的問題,它要回答的是,語文的本源與實質。而A+B這種回答方式,則是一個語文構成論的回答方式,它所回答的,是語文有哪些成分和要素。
語文本體論,屬于語文教育哲學的范疇,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構成一個人的語文觀;語文構成論,屬于語文課程論的范疇,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構成一個人的語文課程觀。如果說語文的本體論設問所期待的答案是“語文是什么”,那么,語文構成論設問所期待的答案則是“語文課教什么”。這兩個問題處在不同層次上,它們的答案,也處在不同的領域。
從研究方法上來講,語文本體論是一種認知思維,它需要的是思辯。它首先要確定人的實踐系統,然后弄清楚語文在人的實踐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與其他實踐系統的關系,最后才能對語文的本源與實質作出判斷。過去,我們試圖用釋名的辦法來獲得答案,要么是求之于訓詁,要么是求之于“語文”名稱發明人的約定;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求之于語文教材或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這都不是語文教育哲學的研究方法。訓詁法也好,考證當事人的約定也好,從教材或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中總結歸納也好,都是證實的辦法。這種辦法把語文教學當作一種“客觀實在”而不是當作一種“實踐設計”來看待,陷入了一種以實體證明來探尋本源和實質的路子。語文教育首先是人的一種實踐活動,它的本源和實質,是人的一種價值選擇。忘記這一點,永遠也無法獲得關于語文本體的說明。
語文構成論的研究方法則與之相反,它是一種籌劃性思維,它需要的是歸納、總結。它首先要確定的是語文課要達到什么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需要開展哪些活動,開展這些活動要涉及到哪些“材料”,從這些活動和“材料”中,就總結出語文教育的成分和要素。
總之,語文本體與語文構成是兩個不同的范疇,A+B這種回答方式誤將一個構成論的回答當作本體論的回答。這是語文本體論與構成論的雙重迷失。它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誤導了語文教育。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語文構成是由對語文本體的認識決定的,語文是什么的答案決定語文由什么構成,前者是后者的標準,是后者的分析工具。這種看法從邏輯上來講是正確的。但是,認知思維與籌劃思維并不是一種單一的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認知思維與籌劃思維在人類的思維發展上也并不是一種單一的先后關系。從思維發展歷史的角度來講,認知思維與籌劃思維常常是互為前提、相互轉化的,在很多情況下,常常是成熟的籌劃思維催生了認知思維的發展,認知思維建立在籌劃思維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的基礎上。當然,更多的情況下,是認知思維指導了籌劃思維,人們根據自己對事實的理論認識,來籌劃自己的實踐活動目標、內容和方案。
應該說,目前關于語文的學術積累和理論準備,都不足以為我們提供語文是什么的答案。換句話說,關于語文的研究,還沒有發展到由認知思維向籌劃思維轉化的“理性時代”。在這樣的時候,我們片面強調從“語文是什么”到“語文教什么”(由本體論到構成論)的邏輯過程,可能不是歷史主義的態度。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有的同志主張與其花那么多工夫討論“語文是什么”這么一個抽象命題,不如回過頭來看,我們的語文課到底應該教什么,這種主張,也許是對的,至少是有意義的。
【語文是什么的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中學語文教案設計《狼》02-15
語文教案設計師生情03-20
復習復韻母語文教案設計03-19
孫雙金與情智語文教案設計02-11
讓心飛翔教案設計01-24
教案設計:破釜沉舟07-19
《天窗》優秀教案設計06-08
《楊氏之子》教案設計02-11
認識南瓜教案設計02-11
白帆音樂教案設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