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用文檔>《小石潭記》復習

《小石潭記》復習

時間:2024-06-26 12:35:23

《小石潭記》復習

《小石潭記》復習1

  《小石潭記》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以后寫的《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原題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先寫所見景物,然后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資料】一、詞語: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道:道路見:出現

  3. 為坻,為嶼,為嵁 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 4. 潭中魚可百許頭 可:大約

  5. 佁然不動 佁然:呆呆的樣子 6.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

  7. 隸而從者 隸:跟從 8.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 下見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無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斗:像北斗星一樣蛇:像蛇那樣

  13. 其岸勢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齒那樣 14. 似與游者相樂 樂:逗樂

  15.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凄:使凄涼寒:使寒冷 16. 記之而去 去:離開

  二、句子翻譯

  17.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 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 心里很是高興

  18.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 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

  19.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 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20.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 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

  21.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 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

  22.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23.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 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

  24.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 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25. 課文按什么順序寫? 游覽順序

  26. 課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點? 幽靜

  27. 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涼悲哀深沉

  28. 本文通過寫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從不同角度描繪小石潭的石、水魚、樹,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了自己有寂寞處境中的悲涼、凄愴的情感

  29.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小石潭記》復習2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坻chí 嶼yǔ

  嵁kān 佁yí然 翕xī忽 幽邃suì

  2.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卷石底以出 卷:翻卷。

  (3)潭中魚可百許頭

  許:用在數詞后表示約數,相當于同樣用法的來。

  (4)斗折蛇行 斗:象北斗星一樣。 蛇:像蛇一樣。

  (5)以其境過清 清:凄清。

  (6)不可久居 居:停留。

  (7)隸而從者 隸:隨從。

  (8)俶爾遠逝 俶爾:忽然。

  (9)皆若空游無所依 依:依托。

  (10)四面竹樹環合 環合:環繞合抱。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用原文填空。

  (1)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寫溪流曲折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5)抒寫作者感受的句子是: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青翠的樹木,碧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2)皆若空游無所依。

  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托似的。

  (3)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靈活。

  (4)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感到心情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5)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因為小石潭的環境太凄清,不適合久坐,于是記下了它的情景就離開了。

  三、段背記知識

  默寫側面描寫潭水清澈的一段話。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傲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

  《小石潭記》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學家。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東,故又稱柳河東。其人文名遠播,與韓愈并稱韓柳,和韓愈、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七人并稱唐宋八大家。

《小石潭記》復習3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5)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他到永州后,母親病故,王叔文被處死,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x謗和攻擊,心情是壓抑的。這期間他寫了一組很有名的山水游記,被后人稱為《永州八記》,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文中所描寫的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游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致地寫景狀物,文字充滿著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憂傷的感情。文章寫小石潭,由遠而

  近,循聲而入,先總寫潭的全貌,再寫潭中的游魚和潭的水源,然后又寫了潭的環境與游者的感受。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可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水尤清洌”)寫小石潭的方位和循聲發現它的情況。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小丘”,即前一篇游記《鈷鉺潭西小丘記》中說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參照物。“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水聲悅耳,引動了作者的好奇,當然要去看個究竟。“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是尋到小石潭的經過。“伐竹取道”,與上文的“隔篁竹”呼應,又為后文的“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設下伏筆。“水尤清洌”,循聲而來,直寫潭水,極其自然。“尤”字,是拿它與前篇的鈷鉺潭相比。

  第二層(“全石以為底”到本段結尾)寫小石潭的概貌。“全石以為底”,著意突出了一個“石”字,又暗含了一個“小”字。“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嶼、堪、巖,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無比,再抬頭環顧潭的四周“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在輕風中“參差披拂”的景象,不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小石潭中的游魚和潭的水源。也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潭中游魚的情趣。“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對潭中游魚數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空游無所依”也貼切地描繪了魚兒的動態。“目光下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寫靜態,“傲爾遠逝,往來翕忽”寫動態。從這動靜交錯的描寫中作者刻意抒寫了魚兒的“歡樂”,“似與游者相樂”。人跡罕至,幽深寂靜的環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動。短短的幾十個字,把物態、物情、感受全寫出來了。

  第二層(第3段)寫潭的水源。“潭西南而望”寫水源方向。抬頭遠望,這一層又是由近及遠地寫了。“斗折蛇行”,北斗橫陳,靜態,蛇行蜿蜒,動態。“明滅可見”,寫遠望那溪流時隱時現的景觀。“其岸勢犬牙差互”,用幾個字擴展一筆,寫出了溪流的“岸勢”。而溪水來路迷離撲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層神秘。文句雖短,但韻味雋永。

  以上兩幅圖畫,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遠景,寫得都極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寫小石潭的氣氛和作者的感受。“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照應了開頭的“隔篁竹”,又進一步描繪了環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八個字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環境清幽的特點,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涼的感情,反映了當時很壓抑的心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寫了他離開小石潭的原由。這一句是“曲筆”;并非是作者的游興已盡,實在是觸景生情,憂傷之至,不能不趕快離開這兒了。從這層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脫而又最終無法解脫的深沉的痛苦。

  寫作特點

  一、本文寫景,按游覽觀察的順序,非常自然:循聲而人發現小石潭,環顧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圍環境,觀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魚,遠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寫離開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細生動地描繪

  寫小石潭,處處從“石”字落筆,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從聽覺、視覺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繪。“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此文開筆就有聲有感。未見其潭,先聞其聲,游興被激發了。“水尤清洌”“青樹翠蔓”“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明滅可見”,景物的色彩、光線的明暗變化真切而清麗。

  寫景物,動靜交錯。聲,是動態的,石,是靜態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又是動態的,魚兒

  忽靜忽動,溪水若靜實動,這畫面給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寫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讀者領受著這畫卷的美又對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與同情。這就是藝術的感染力。

  三、文筆簡練,前后照應,結構緊湊

  寫潭,處處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寫環境氣氛又處處透出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應渾然一體。全文不滿200字卻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所以說這篇記是柳宗元山水游記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山水游記中的精品。

《小石潭記》復習4

  一、字句解釋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關鍵字:西:向西。行:走。篁竹:成林的竹子。樂:以……為樂。因為……而感到快樂(對……而感到快樂)。之:代詞,指(聽到)如鳴佩環的水聲。

  句譯: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流聲,好像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那樣清脆悅耳),我心里為此而感到很快樂。

  2、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關鍵字:伐:砍伐。取:取得,這里指開辟。道:路。下:往下(走)。見:看見。尤:尤其,特別。清洌:清澈。

  句譯:我們砍伐竹子,開辟出一條小路,往下走便看見一個小水潭,水特別清澈。

  3、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關鍵字:全石以為底:以全石為坻。全:整個。以:把,用。為:作為。卷石底以出:“以”,相當于“而”。出:露出。為:成為,形成。

  句譯:小潭用整塊石頭作為底,靠近岸邊,石頭(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形狀。

  4、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關鍵字:蒙:覆蓋。絡:纏繞。搖:搖動。綴:連結。

  句譯:(岸上)青翠的樹木、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披拂,隨風飄蕩。

  5、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關鍵字:可:大約。許:表示數目不確定,上下,左右,光景。若:好像。空:在空中。

  句譯:潭里的魚大約有一百條左右,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也沒有。

  6、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關鍵字:徹:透過,穿過。布:原為“分布”之意,這里可解釋為映現。佁然:愣住的樣子。

  句譯: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現在石上,呆呆地,一動不動。

  7、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關鍵字:俶爾:忽然。遠:距離遠(同“近”相對)。逝:離去。翕忽:迅速。樂:逗樂。

  句譯:魚忽然又遠遠地游開了,來來往往,輕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樂。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關鍵字: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七星那樣。折: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明:明亮。滅:暗,看不見,常與“明”連用。

  句譯:我向水潭的西南望去,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彎曲,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

  9、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關鍵字:其:它的。勢:形狀。犬牙:像狗牙一樣。差互:相互交錯。差:交錯。知:知道。

  句譯:溪流兩岸的形狀像狗牙一樣互相交錯,也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里。

  10、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關鍵字:環:環繞。合:合攏,合抱。寂:寂靜。廖:冷清,冷落。凄:使……凄楚。寒:使……寒透。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邃:深。

  句譯:坐在潭邊,四面竹子樹木環繞合攏,寂靜冷落沒有旁人,那種氣氛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這地方真是寂靜幽深,使人感到憂傷。

  11、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關鍵字:以:因為。其:它的。境:環境。過:過于。清:冷清。居:停留。之:代詞,指當時的情景。去:離開。

  句譯:因為它的環境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停留,于是我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開了。

  12、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關鍵字:隸:跟隨。從:跟從。小生:年輕人。生:對讀書人的'尊稱。

  句譯:作隨從跟著來的人,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

  二、內容理解

  1、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并稱“韓柳”,同為唐代古文運動領袖。此文寫于其被貶謫到永州期間。當時柳宗元共寫了八篇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本文為其中的第四篇。

  2、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和小石潭的概貌。

  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充滿了探奇的情趣,而水清、石奇、樹美的自然景觀則更寫出了小石潭景致的美妙。作者發現美景的喜悅自然流露于其中。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寫魚,動靜結合,“似與游者相樂”,又用擬人手法寫出游魚的活潑和怡然自得,表現作者暫時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快樂。游魚、日光、影子等側面寫出水清。

  第三段寫小石潭曲折的溪流和岸勢。比喻形象。

  第四段寫潭的氣氛和作者的感受。

  小石潭環境冷清,勾起作者內心憂傷凄苦之情,以至匆匆離去。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全文按作者游蹤來寫(移步換景)。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隨景而變,從“心樂之”(發現小石潭的快樂心情),到“似與游者相樂”(觀活潑游魚,陶醉于美景的快樂),再到“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苦悶凄苦的心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抒發作者被貶后(想要寄情山水卻)難以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思想感情。

  中心歸納:本文記述了作者游覽小石潭的經過,含蓄抒發了作者被貶后(想要寄情山水卻)難以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記》復習5

  閱讀《小石潭記》,回答1~4題。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①從小丘西行②魚可百許頭

  ③以其境過清④斗折蛇行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凄清寒骨,悄愴幽邃。

  3.本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并說出自己的理由。

  我的理解:

  4.本文從哪幾個角度寫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種表現手法?寫出了水的什么特點?

  我的理解:

  四、閱讀《岳陽樓記》選段,回答1~5題。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①去國懷鄉②春和景明

  ③把酒臨風 ④吾誰與歸

  2.文言翻譯。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3.用原文填空。

  ①面對人生中成功的歡樂和失敗的痛苦,我們應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態。

  ②文中與“悲”相對應的八個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與“喜”相對應的八個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進亦憂,退亦憂”中“進”指:,“退”指:________________。

  4.問題探究——由“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幅對聯,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哪兩句話?這一名句傳誦千古,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名句的時代意義。

  我的探究:

《小石潭記》復習6

  《小石潭記(1)》

  柳宗元(2)

  從(3)小丘(4)西(5)行百二十步,隔篁竹(6),聞(7)水聲,如鳴珮環(8),心樂(9)之。伐竹取道(10),下(11)見(12)小潭,水尤清冽(13)。全石以為(14)底,近岸(15),卷石底以出(16),為坻,為嶼,為嵁,為巖(17)。青樹翠蔓,蒙絡搖綴(18),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19)不動,俶爾(20)遠逝,往來翕忽(21)。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22)。其岸勢犬牙差互(23),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24)。以其境過清(25),不可久居(26),乃記之而去(27)。

  【釋詞】

  (1)記:是一種文體,可敘述描寫,也可抒情議論 ,是屬于散文 的范疇。

  (2)字子厚,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漢族,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柳宗元是中國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并稱 唐宋八大家。

  (3)從:自,從。

  (4)小丘:小山崗,在小石潭東面。

  (5)西:向西。

  (6)篁(hung)竹:成林的竹子。

  (7)聞:聽見

  (8)如鳴佩環:好像人、身上帶的佩環玉佩、玉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佩與環都是玉質裝飾物。鳴:發出聲響。佩環:玉佩,玉環,都是玉制裝飾品。

  (9)樂:以為樂

  (10)伐竹取道:砍伐竹子,開辟道路。 伐:砍伐。取:這里指開辟。道:路。

  (11)下:向下,往下。

  (12)見:看見。

  (13)水尤清冽(li):潭水格外清涼。尤:格外,特別。清洌 :清澈。

  (14)以為:把當作。

  (15)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

  (16)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

  (17)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高低不平的巖石。巖,懸崖。

  (18)蒙絡搖綴,參差披拂: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19)佁然,愣住的樣子。

  (20)俶爾:忽然。

  (21)往來翕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翕忽,輕快敏捷。

  (2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水)曲曲折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明滅可見,若隱若現。滅,暗,看不見。

  (23)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犬牙,像狗的牙齒一樣。差互,互相交錯。

  (24)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邃:深。

  (25)清:凄清。

  (26)居:停留。

  (27)去:離開。

  【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我為此感到快樂。砍伐竹子,開辟道路,向下看見一個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成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島,也有高低不平的石頭和小巖石(露了出來)。翠綠的樹木和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溪流像蛇爬行一樣彎曲,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里。

  我坐在潭邊,四下里竹林和樹木包圍著,寂靜沒有旁人。使人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里的環境十分凄清,不能長時間停留,于是記錄下了此地就離開。

  這篇中考語文一模復習的內容,希望會對各位同學帶來很大的幫助。

《小石潭記》復習7

  1、《小石潭記》

  石潭記,唐朝詩人柳宗元作品。《小石潭記》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游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濃墨重彩,情感強烈,或撫今追昔,或傷時感懷,或心憂家國,或思親念舊,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1)一詞多義:

  ①可: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可以,能夠,不可久居。

  ②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隨,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③清:清澈,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過清。

  ④差:長短不一,參差披拂;交錯,動詞,其岸勢犬牙差互。

  ⑤以:因為,以其境過清;表示前一行為是后一行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動詞的狀語,可以不譯,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樂:以…為樂,心樂之;逗樂,嬉戲,似與游者相樂。

  ⑦見:動詞,通“現”,出現,下見小潭;動詞,明滅可見。

  (2)古今異義:

  ①小生:古義青年,后生,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今指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②去:離開,乃記之而去(于是記下這番景致便離開了。);今常用義為“往”。

  (3)詞語活用:

  ①西,向西,名詞作狀語。例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樂:a.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例句:心樂之;b.形容詞作動詞,嬉樂,逗樂,似與游著相樂。

  ③下,a.名詞作狀語,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詞作狀語,在下面,下見小潭。

《小石潭記》復習8

  一、文章內容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學常識

  1、柳宗元,唐代文學家,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人記》中的一篇。

  三、語音

  1、洌liè 2、坻chí 3、佁yǐ 4、俶chǜ 5、翕xī 6、犬牙差互 cī 7 、悄愴幽邃suì

  四、通假字

  1、下見小潭 見通現,出現

  五、古今異義詞

  六、詞類活用

  七、一詞多義

  1、蛇:永州之野產異蛇( )斗折蛇行( )

  2、伐:伐竹取道 ( ) 齊師伐我( )

  3、明:明滅可見 ( ) 庭下如積水空明( )

  八、重點詞語解釋

  1、清洌:清涼

  2、可百許興:大約有一百來條。可,約。許,表示對數量的估計。

  3、佁然不動:呆呆的一動不動。佁然,愣住的樣子。

  4、俶爾遠逝:忽然。

  5、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

  6、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

  7、邃:深8、寂寥:寂靜寥落。

  9、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水中高地 嶼:小島 嵁:不平的巖石

  10、明滅可見 明滅:或現或隱11、以其境過清 清:凄清,冷清清

  九、特殊句式

  十、朗讀節奏

  十一、理解性默寫

  1、描寫游魚靜態的句子: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動;

  2、描寫游魚動態的句子: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3、描寫潭上多姿的樹蔓的語句: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十二、重點語句翻譯

  1、皆若空游無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憑借也沒有。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

  3、斗折蛇行:(泉水)曲曲折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

  4、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

  5、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堪,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6、其岸勢犬牙差互 那石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

  7、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覆蓋著,纏繞著,搖動著,連綴著,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8、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流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珮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中為之一樂。

  9、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

  十三、課文內容理解

  1、本文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了作者抑郁憂傷之情。

  2、文中對潭中魚的描寫,栩栩如生,動靜結合,字面上寫魚,實則寫潭水的清澈。

  3、段落歸納

  (一)發現小石潭

  (二)描寫潭水和游魚

  (三)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四)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4、作者描寫潭的總體感受是什么?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5、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 )

  A.本文渲染了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抒發作者悲涼凄愴的心緒。

  B.第一段作者圍繞著石來寫,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寫了游魚、陽光和影子,動靜結合,展現生動的畫面,目的是表現魚的活躍、可愛。

  D.柳宗元被貶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認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實作者筆下的小石潭風景如畫,如果我們能跨越時空到此一游,或許會流連忘返。

  十四、開放性試題

  1、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達了被貶之后的苦悶抑郁之情。像這種借景抒情表達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請聯系《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和《桃花源記》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靜為上句,寫出下句使之成為一組對偶句。(2分)

  小 石 潭 凄 寒 幽 靜 ,

  上句:

  可摘引原文,可自行創作。(共2分,內容與篇章不符或有錯別字各扣1分)

  例(1)瑯琊(王牙 )山蔚然深秀 例(2)岳陽樓壯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寧靜2、文章運用駢散結合的語句描繪出優美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選出其中你最喜歡的一句,并做簡單的分析,語言表達力求簡潔。

  句子:

  分析:

  理解文意,談出語句特點即可。

  3、如果你能經時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與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見,聽他傾訴內心的郁悶悲愴之情后,說幾句勸慰的話。其中要恰當引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或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相關名句。(限在40字以內)

  所寫的句子含有勸勉安慰之意給1分,能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當地融合于內容之中,給1分。

《小石潭記》復習9

  (九)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直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舍,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課文下面注釋:

  1、選自《柳河東集》,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篁( )竹:竹林。

  3、如鳴珮環: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珮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

  4、水尤清冽( ):水格外清涼。尤,格外。

  5、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6、卷( )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

  7、坻( ):水中高地。

  8、嶼:小島。

  9、翠蔓:翠綠的藤蔓。

  10、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意思是(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11、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可,大約。許,用在數詞后表示約數,相當于同樣用法的“來”。

  12、空游無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也沒有。

  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照在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14、佁( )然:呆呆的樣子。

  15、俶( )爾遠逝:忽然向遠處游去。

  16、翕( )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17、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明滅可見: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

  18、犬牙差( )互: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

  19、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涼,寒氣透骨。

  20、悄( )愴( )幽邃( ):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悄愴:憂傷的樣子。

  21、清:凄清。

  22、二小生:兩個年輕人。

  附加練習

  1、文中寫魚兒自由輕靈游動的`姿態的句子是什么?

  2、根據你對本文的理解,請把下列對偶句補充完整。

  醉翁亭下歐陽修吟詩飲酒;

  3、小石潭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以其境過清,作者記之而去。這種以實景抒凄情的寫法和陶淵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寫法誰更能打動你?說說你的看法。

  4、作者的心情由“心樂之”到“悄愴幽邃”這一憂一樂表現了作者怎么樣的心情?

  5、“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此句寫出了潭水的源頭之神秘莫測,結合作者當時被貶的處境來說說作者這樣寫有著怎么樣的寄寓?

  6、找出文中描寫游魚的傳神之筆,并說說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蘊含了作者怎么樣的心理?

  7、“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麗景色卻使作者產生如此曠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現在讓你去觀賞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你會作何感想?

  8.第二段寫潭水的什么特點?用什么寫法?

  答案

  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2、小石潭上柳宗元記文抒情

  3、會相對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意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無情批判和否定。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

  4、作者心情的變化是與其遭貶的經歷緊密相連的。作者被貶之后,心中抑郁,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而寄情山水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的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憤地心境便會流露出來。

  5、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對前途和未來,正如這“不可知其源”的源頭實在是茫然、遙遠

  6、文中第二段。把魚兒的自由自在,活潑天真和“我”的物我合一。樂而忘形,樂而忘我境界,結合得天衣無縫;魚兒的自由自在于作者此時的境遇相反,作者的內心既羨慕了又充滿酸楚。

  7、不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圍,也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心境,是點睛之筆;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造成的;我會以觀賞時的心情決定感想,或喜或悲。

  8、清 澄。側面描寫,通過游魚、陽光、影子描寫潭水。

《小石潭記》復習10

  《小石潭記》復習重點

  小石潭記——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詞語:

  水尤清冽:格外。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道路;出現。

  為坻,為嶼,為嵁: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 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佁然不動:呆呆的樣子。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凄清;停留。

  隸而從者:跟從。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下見小潭:在下面。 日光下澈:往下。

  皆若空游無所依:在空中。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像北斗星一樣;像蛇那樣。

  其岸勢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 似與游者相樂 :逗樂。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使-----凄涼;使-----寒冷。 記之而去:離開。

  二、句子翻譯。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 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 心里很是高興。

  2、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 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

  3、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4、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也沒有。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參差不齊,無法知道水的源頭。

  7、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 有人跡,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

  8、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因為這地方過于凄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三、

  課文按什么順序寫? 游覽順序。

  課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點? 幽靜。

  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涼。悲哀深沉。

  本文通過寫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從不同角度描繪小石潭的石、水魚、樹,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了自己有寂寞處境中的悲涼、凄愴的情感。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小石潭記》學案18

  學習目標:

  1.積累并掌握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

  2.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學習文中運用的對比,烘托和照應的寫作手法,體會作者悲涼凄苦的思想感情。

  3.朗讀并背誦課文。

  資料助讀:1.走近作者:柳宗元 , 字子厚,山西人,世稱“柳河東”,亦稱“柳柳州”。 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并稱“韓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記》;《捕蛇者說》等。《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之一。《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2.寫作背景:唐永貞元年(805年),柳宗元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劉貞亮為代表的官宦勢力和以韋皋為代表的官僚勢力的反對,革新集團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八處名勝:西山、鈷姆潭、鈷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澗、小石城山。

  3.文體知識:“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預習內容及方法指導:

  一、摘錄字詞(標段序、讀課文,邊讀邊勾畫文中字詞,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解決生疏、多音、易錯字)。

  二、文學常識(1.作者2.背景3.文體知識)(結合資料助讀書上批注)

  三、朗讀(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讀流暢)

  四、翻譯(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重點詞語的解釋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識整理:重點實詞、虛詞的解釋,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

  1.一詞多義

  ①全石以為底 為: ⑵1潭西南而望 而:

  ②為坻,為嶼 為: 2乃記之而去 而:

  ③全石以為底 為: 3隸而從者 而:

  ⑶ ①卷石底以出 以 ⑷①隸而從者 從:

  ②以其境過清 以 ②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從:

  ⑸①乃記之而去 乃: ②乃不知有漢 乃: 2.詞類活用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樂之 近岸,卷石底以出其岸勢犬牙差互

  3.文言句式

  4.古今異義

  5.重點詞語(書上批注)

  我的疑問:

  探究案::

  1.文章的每一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內容?(書上批注)

  2.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原文回答。

  3.課文時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

  4.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檢測反饋1.文學常識填空。

  (1)本文選自_________,作者 , 朝人,著名的 家。

  曾被為永州司馬,寫下了有連續性的山水游記多篇,合稱為__________

  (2)“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宋代的歐陽修、蘇洵、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曾鞏。

  2.給加點字注音。

  隔篁竹 水尤清冽 卷石底以出 為坻,為嶼,為嵁

  參差披拂 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悄愴幽邃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 ( )

  A在選文的第一段中,作者寫潭中游魚,抓住潭小、水清的特點。描寫游魚時動靜結合,“似與游者相樂,”寫出了作者暫時忘卻世間煩憂、與魚同樂的情趣。

  B選文的第二段寫遙望潭的水源,抓住溪流曲折蜿蜒、岸勢“犬牙差互”的特點,既有靜態的描寫,也有動態的勾畫。而“不可知其源”更增加了一層神秘。

  C選文的第三段寫了作者對小石潭的總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一個“靜”字,將環境的靜滲入心神,情景交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

  D作為一篇優秀的山水游記,本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文章大量采用了比喻、擬人、夸張的修辭手法,對景物的描寫收到了細致入微、形象逼真的效果。

  我的收獲:

  《小石潭記》表格式導學案17

  靈鄉中學20xx秋年八年級語文下導學案

  課題

  第六單元<小石潭記>

  主備人

  袁志斌

  審核人

  八年級語文組

  上課時間

  使用班級

  學生姓名

  老師評價

  預習展示

  改錯空間

  學習目標

  指導方法

  1、熟讀課文并熟練翻譯課文。

  2.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3.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查閱陽光課堂金牌練習冊P30頁和新華字典一一過關

  結合課文內容和陽光練習冊里的學前熱身

  了解作者和背景:

  自學指導

  給下列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出漢字。篁竹( )清冽( )為坻( )為嶼( ) 為堪( )差互( ) 寂寥( ) 幽邃( )

  深層閱讀-----理解積累

  1、一詞多義(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再加以理解)

  樂: 可: 清: 從: 以:

  而: 差: 見: 游: 環:

  為:

  2、語類活用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下見小潭

  空游無所依 日光下澈

  淑爾遠逝 斗折蛇行

  心樂之 潭西南而望

  3、古今異義

  記之而去 崔氏二小生 聞水生

  不可久居 魚可百許頭

  4、重點句子翻譯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

  淑爾遠逝,往來翕忽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反饋檢測

  改錯空間

  深層探究------整體感知

  課文的寫作順序是: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作者筆下的小石潭有 特點,小石潭給作者 的感受。

  第二寫了潭水的什么特點?用的什么寫法?這樣寫的好處呢?

  作者是怎樣寫的?這樣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寫小潭源流、抓住溪源、岸勢的什么特點來寫?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如何理解呢?

  語言賞析(你能從文章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抓特點,用比喻:

  正面、側面相呼應:

  對比描寫:

  擬人:

  移步換景:

  語文積累--------唐宋八大家妙記二則

  1、歐陽修忘記(王安石)了曾經(曾鞏)在韓國(韓愈)的一棵柳樹下(柳宗元)吃三蘇餅干(蘇軾、蘇洵、蘇轍)。

  2、一個叫三蘇(蘇軾蘇轍蘇洵)的人在拱(曾鞏)石頭(王安石),流(柳公權)了一身汗(韓愈),就休(歐陽修)息了一會。

  《小石潭記》教案25(獲獎)

  小石潭記

  舊城中學 張文景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用文言實詞和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

  2 學習對景物入微的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 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教學重點:

  1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

  2 抓住特點寫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難點: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依圖猜詩——《江雪》,導出作者柳宗元簡介,明確:孤獨、執著的釣翁形象其實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寫照!

  二 整體感知

  1 聽讀 (多媒體播放朗讀視頻),之后全班齊讀,然后各推薦一名男生女生進行朗讀比賽。(要求:注意字音,斷句,節奏,語氣并體會感情)

  2 疏通文意:

  自由朗讀課文,集體質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著重翻譯前四段,先將翻譯過程中不能 解決的字、詞或句在小組內交流解決,后將小組不能解決的疑難提出來,全班同學一起解決,最后教師總結。

  3生字辨音(大屏幕出示)

  篁竹 huáng 清洌 liè 為坻 ch

  為嶼 y 為嵁 kān 佁然y

  俶爾 chù 翕忽xī 差互cī

  寂寥 liáo 悄愴 chuàng 幽邃suì

  4 解釋重點詞語意思(大屏幕出示)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2)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樣 、像長蛇爬行那樣

  3)明滅可見 或現或隱

  4)其岸勢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齒那樣

  5)日光下澈 向下

  6)影布石上 照映

  7)隸而從者 隨從、跟從

  8)以其境過清 因為、凄清

  5 翻譯有代表性的句子(大屏幕出示)

  (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6 梳理文章內容(給出答題要求:一人讀原文,一同學用譯文解說小石潭美景)

  問題一:怎樣發現石潭的?

  二:石潭的全貌怎樣?

  三:潭水和游魚怎樣?

  四:石潭的源頭怎樣?

  五:石潭的環境怎樣?

  三 重點研討:(大屏幕出示問題)

  (一)再讀課文,先品“景”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

  1 讀完全文,小石潭給你怎樣的印象?請你用下面的句式說一句話,表達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 ,因為它 。

  2 研討下列問題: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

  2)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二)精讀感悟,再品“情”,體會以景寫情

  1、正所謂情由景生,同學們,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么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2、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優美的景色,根據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

  四 總結全文

  1作者觀魚時的心情和游覽到最后的心情發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板書:

  2說說這節課的收獲,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學生自由發言, 教 師總結點評)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散文。

  作者抓住特點描繪了小石潭的景物,

  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

  借景抒發了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小石潭記》說課稿3

  《小石潭記》說課稿

  十堰竹山茂華中學 王艷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它是蘇教版八年級(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

  二、素質教育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注釋疏通文義,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抑郁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寫作特色,這應是本文學習的重點。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應是學習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今天我說的是第二課時。主要采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具體實施將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

  五、說教學過程

  1、導入(在第一課時我們了解了作者與背景資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課以檢查字詞句導入)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

  2、整體感知 走近《小石潭記》

  朗讀 讀清文章線索;這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賞讀 描繪一幅美景。要求學生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設計意圖: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情趣。達到美育的目的。

  3、與柳宗元同游

  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主要是探討寫景的方法)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作者是用什么手法來寫的?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討論,教師引導總結)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體會感情,與柳宗元對話

  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向學生質疑:前文的“樂”,后文的“憂”一樂一憂,為何?)

  第四段中的哪一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如此憂傷你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

  設計意圖: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在引導時我聯系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景“小橋流水人家”就是這么溫馨的場景越發激起游子濃濃的思鄉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樣因美景而生感傷,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所以他有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感慨。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如果學生能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于景,這樣就突破文章的難點。

  2)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邊,你能體會柳宗元當時悲涼的心境嗎?請以“柳宗元,我想對你說”,與柳宗元對話。

  意圖:設計這一環節,主要是想聽聽學生們對柳宗元這一生活態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們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這體現了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5、師生共同總結:(談收獲)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寫作上借鑒本文描寫景物的手法。

  6、 課外作業:(收集有關山水的名句)

  1、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在欣賞中積累,在積累中運用。提高鑒賞能力,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六、板書設計 板書是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此板書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并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七、反思:授完本課覺得成功之處是: 分析文章重點時,是引導學生在賞析詞句的基礎上來理解寫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對一連串的動詞的揣摩,第二段對“潭中魚可百許頭”中 “頭”字的探討,魚的量詞怎么能用“頭”呢?引導學生用“條”、“尾”、等量詞,聯系課文語境進行比較閱讀。得出用“頭”字,寫出了魚的可愛之態,照應了怡然不動的特定鏡頭。又思第三段對“犬牙”一詞也進行質疑,為何不用“豬牙”,或“貓牙”呢?這里要看哪種牙形容“岸勢”最為形象。一比較還是原文最為精妙。

  通過揣摩、探討與分析思考,學生對移步換景,特寫鏡頭,側面描寫,運用修辭這幾種手法寫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點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處:在難點的把握上學生的自主性體現得不夠好。

  《小石潭記》教案教學設計24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通過朗讀、品析理解課文內容、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學生抄寫、翻譯課文,參照譯文校對答案,老師簡單加以點撥。

  學習過程:

  一、導入

  1、看圖猜詩

  《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柳宗元是孤獨的、凄苦的,因為他被貶官了,被貶到了荒僻的地方。柳宗元寫《小石潭記》和《江雪》是在同一個地方,時間接近。所以,學習《小石潭記》時我們不但要注意到文中的景色,更要注意體會作者的心情。(板書:景 情)

  2、從復習第五單元課題人手,從“書”“傳”“說”“序”引入到第六單元的“記”體裁。指導學生看完學習摘要后板書課題:小石潭記

  3、簡介作者,背景,解題。(指名學生朗讀自己查找的資料,然后播放課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誦讀感知

  一讀,讀準字音

  簧(huáng)竹 清冽(liè) 披拂(fú) 佁(yǐ) 然

  俶(chù)爾 翕(xī) 忽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二讀,讀得流暢

  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做到字音準確,朗讀流利。

  三讀,讀出節奏

  1.在音節的勻稱配合中讀出節奏。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2.在句子的長短交替中讀出節奏。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四讀,讀懂文句

  1、說說課文中“以”、“為”的不同含義

  (1)全石以為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過清( )

  (2)全石以為底( )

  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

  2、說說下列字詞的含義

  (1)心樂之( )

  (2)斗折蛇行( )

  (3)其岸勢犬牙差互( )

  (4) 凄神寒骨( )

  3 、補充省略的內容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五讀,概括文意

  老師讀課文,讀一段請一個同學概括文段大意。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一詞多義 :

  以: 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 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品讀理解

  圍繞著題目的“小石潭”三個字進行品讀

  “小石潭記”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記”表示文體,以前學過,這里不重復,剩下的“小”、“石”、“潭”三個字都值得細細品味。

  1、以“石”字為例,作品讀指導

  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寫到了“石”的句子。

  學生回答,老師指導: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這句直接點到了石頭。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句話寫到了“石”,“ 坐潭上”自然是坐在石頭上面。這是屬于間接寫到石頭的句子。找到這樣的句子需要我們理解文章的字句,發揮聯想能力。而且,“凄神寒骨”不但寫到了石頭,寫出了環境的凄清,還寫出了作者的凄涼失意、憂愁苦悶之情。這是由景領悟出情。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句也寫到了石頭。翠綠的藤蔓,飄拂在潭邊的石頭之上,構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圖景。這是對文章的一種審美思考。

  我們的品讀就可以這樣找句子,這樣品味。

  2、話題品析活動

  學生按照剛才提示的角度,在下面兩個話題中選一個對課文進行品讀。

  話題一:說說石潭的 “小”

  話題二:說說石潭的 “潭”(提示:可圍繞潭水和潭邊的景物談)

  課文整體感知,

  3、出示問題,小組先討論,然后教師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小石潭的?

  (2)、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來驗證這個“潭”確實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嗎?

  四、小結

  “以柳之流連景光,模寫山水,曲致微妙,心與物化,亦韓所無有也!”——《讀柳之厚山水諸記》

  《小石潭記》所寫的景色是曲折變化、細致入微的,在這景色之中,又飽含著作者內心的感情,所以有人評價說它是“心與物化”。這樣的評價是中肯的。

  板書設計:

  景 情

  小 石 潭 作 者

  幽 寂 憂愁苦悶

  凄 清 凄涼寂寞

  附:教學反思:

  上完這節課,讓我對中小學教學銜接的問題又了一些新的認識。

  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實質應該是要讓學生更順利地、更好地形成語文素養。八年級,學生已經習慣了初中的學習生活。從銜接的角度講,更多的則是如何引領學生向更高的層級邁進,以最終符合中學學習的要求。具體反映在教學中,則應該是引領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究,實實在在地掌握所學習的內容。

  因此,這節課,我主要是從以下方面著力:

  一、正確把握教材

  這是一節課效果的根本保證。我認為,只有在正確把握、處理教材的情況下,才談得上教學的方式方法的選擇與運用。這節課,我抓住課文的景和情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揣摩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這是成功的保證。

  二、巧妙設計教學過程

  時常看到一些步驟繁多、流程復雜的教學設計,一方面,我佩服設計者的心思細密,另一方面,我也會懷疑這樣的設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可行性。一節課要成功,要能真正地讓學生形成語文素養,其教學設計必須是重點突出、思路簡潔、層次分明的。這次的《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主要就是兩個板塊:誦讀感知、品讀理解,每一個板塊都層次分明。尤其是后一個板塊,具有很強的探究性。這樣有利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也有利于活動的深入開展。像這次的話題品析活動,就生成了一些內容:

  師:下面我們進行話題品析活動。請同學們在以下兩個話題中選擇一個來品讀課文,兩個話題分別是:一、說說石潭的 “小”;二、說說石潭的 “潭”,提示:可圍繞潭水或潭邊的景物來談。

  學生小組討論

  生1:我說的是小石潭的“小”。“全石以為底”可以看出小石潭的“小”,石潭是以整塊石頭做底,那石頭不可能太大。

  生2:我也是說小石潭的“小”的。從第四段“坐潭上”可見石頭超出了水面,水面應該是很淺的,估計石潭也大不到哪里去。

  生3:我也說潭小。第三段“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是寫溪水的,這溪水是石潭的源頭,這溪水是很小的,可見流入石潭的水也不多,潭應該也是很小的。

  師:“明滅可見”也有可能是青樹翠蔓的遮擋造成的,當然,你從這里猜測石潭的小,也符合文意。

  生4:我說的是潭的小。第二段開頭說“潭中魚可百許頭”,后面又寫到這魚“爾遠逝,往來翕乎”,可見魚很小,又只有百許頭,潭大不到哪里去。

  生5:第四段說“四面竹樹環合”也說明潭不大。

  學生經過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較之于小學與七年級的學習,更進了一層,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

  三、教師要恰當地指導

  老師的正確指導是把教學引向深入的保證,是課堂教學有效的關鍵。老師應該在學生無疑處引導學生生疑、在學生疑惑出指明方向、在學生不明白處講解。本課教學的成功,與老師對學生的指導也是有很大關系的。

  1、朗讀指導當講在關鍵處

  在新課程背景下,老師們都很重視學生課堂的朗讀。然而,八年級的朗讀,與小學、與七年級的朗讀應該有什么不同呢?顯然,應該在此前學習的基礎上向更高的層次邁進。本課的朗讀教學,我就比較注重讓學生透過朗讀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語言形式、感受語言的優美之處。請看教學實錄:

  師:我覺得,朗讀《小石潭記》要讀出文章的節奏。讀出節奏,其實就是要讀出文章的變化。變化從哪里來?要依據課文的特點。

  本文在形式上有以下特點:

  首先,本文有一種整齊之美,整齊之中寓有變化。像“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句,三個四字詞語組合在一起,有一種整齊之美。朗讀時首先要注意其內部節奏。“青樹翠蔓”是一個并列短語,停頓為“青樹/翠蔓”的形式,但如果三個短語讀起來節奏一樣的話就不好聽了,“參差披拂”這個短語朗讀時中間可以適當拖長,可以這樣讀……(老師范讀,學生朗讀)

  其次,本文還有一種變化之美,本文的句子有長有短。如“近岸”,短,讀起來簡潔有力,瑯瑯上口,后面的“卷石底以出”要稍長,讀起來顯得舒緩,有抑揚之美,朗讀時要注意。(老師范讀,學生朗讀)

  這樣的指導,既讓學生知道了課文形式的特點,明白了朗讀的要點所在,又有老師的示范,所以,這個環節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2、指導當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學生的思考應更加深入,這既是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向九年級過渡的要求。為此,對學生的發言,老師應該迅速地進行判別,并且給予指導。請看教學實錄:

  師:文中哪些句子是寫了“石”的?

  生:“全石以為底”。

  師:還有呢?

  生:“卷石底以出”。

  師:還有呢?

  生:“為坻為嶼,為堪為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師:還有呢?

  (生愕然,有的學生露出了驚訝的笑容。學生們低頭思考。)

  生:“坐潭上”,因為作者不可能是坐在水上面,所謂“坐潭上”應該是坐在潭邊的石頭上。

  師:他找的這個句子和剛才大家找的句子不同,剛才同學們找的都是直接寫到“石”字的句子,他找的這個則是間接地寫到“石”的句子。找這樣的句子難度更大,需要我們細細地思考,理解句子的含義并且展開聯想。

  幾個“還有呢”,讓學生出乎意料,引發了他們的深思并使之最終有所發現。接著,點明學生前后回答的不同,教給他們思考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就有了真正的收獲,后面的課堂活動也才有了成功的基礎。

  四、學生課堂活動的時間要有保證

  這節課生成了一些東西,但也有著明顯的不足。在品讀理解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兩個話題,但是學生的回答都是圍繞著話題一的,而且都沒有能夠講到景物描寫背后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什么呢?我想還是課堂活動時間不夠造成的。設計時我只給這個環節留下了12分鐘。事實證明,這還遠遠不夠。沒有足夠的時間就不能讓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從而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在另一個班再教《小石潭記》的時候,我對教學環節作了調整,給學生更充足的品讀時間,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以下是當時部分學生的回答:

  生1:第四段說:“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這是說小石潭環境的幽寂,同時,從第五段看,同游者有三個人,隸而從者有兩人,總共有六人游小石潭,但作者卻說“無人”,我想,并不是說真的沒有人,而是柳宗元受到環境的影響,是心里面十分憂愁苦悶、凄涼寂寞的反映。

  生2:由柳宗元想傳遞的感覺可以推想出,他所見到的潭是“小”的。如果是“大石潭記”就不容易突出作者被貶官后的寂寥、凄涼的心情了。

  生3:我反對你的說法,其實大的景也可以突出孤寂的感覺。

  生2:但是我覺得大的景通常是抒發大的感受,像國破家亡的悲涼,以死報國等偉大的情懷啊之類的,例如《過零丁洋》;而小的景更適宜于抒發小一點的感受,這是一般的情況。所以我覺得小石潭應該是比較小的。

  雖然回答還顯得稚嫩,但是思考的角度、深度都比原來的一節課更進了一步。是否可以認為這樣的討論更有效呢?是否可以認為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方向呢?

  《小石潭記》說課稿2

  《小石潭記》說課稿

  興國第七中學 王文杰

  尊敬的領導,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小石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它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劇人生和審美情趣的結晶。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凄愴的情感。作者對景物的描繪肖其貌,傳其神,將悲情沉潛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記“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這一單元是本冊課本的第二個文言文單元,選入了四篇寫景記游的古代散文,編入這類文章意在繼續培養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的能力,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增強語感,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同時能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觸摸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脈搏,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

  2、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通過近兩年的文言文學習,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借助注釋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養成查閱資料、圈點勾畫、歸納整理的良好習慣,但學生的這種習慣能力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濃,在教學文言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

  3、教學目標 教學本課主要是培養學生閱讀古代游記散文的興趣和能力,學會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對游記散文的欣賞能力。對初中文言文教學,新課標提出了這樣的基本要求:“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它又在“實施建議”強調,初中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因此,根據課程、單元要求,結合課文特點及學生的發展需要,我預設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①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重點掌握以下詞語的含義:樂、尤、以、為、參差、可、斗折蛇行、凄神寒骨、居。②能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③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永州八記”,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

  ●過程方法:通過誦讀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開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體會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的抑郁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設計意圖:依據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體現語文學習的整體性特點,要突出學生學習提高的新內容,要明確便于落實和檢測的特點來設計的。)

  ●重點:學習積累文言詞匯,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原因,并嘗試將情景交融的寫法學以致用。

  4、教學時間:2課時

  二、說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文言文教學中選擇學生需要的有效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既要“求活”又要“求實”。

  因此,我選擇了老師啟發引導下的“自主式學習模式”。這種自主式學習著眼于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的培養,學生活動體現自主性,教師活動重在激發思維性,課堂在于問題探索、交流、生成。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所以對重點的突破主要采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在難點的突破上,引導學生結合作家的經歷,寫作背景來達成。

  ●整體思路是:自主預習——導入新課——朗讀積累——品讀悟情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三、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因此,學習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閱讀法、質疑探究法、朗讀法,圈點勾畫法。

  本文由于時代背景遙遠、文言詞匯艱深、作者寄予于景的感情難以把握,因此設計了自主預習這一環節,消除閱讀障礙。

  ●自主預習:

  熟讀課文及《永州八記》中的有關文章(下發《始得西山宴游記》、《鈷姆潭西小丘記》等文章)疏通課文,圈畫重點疑點,做好自學筆記。并根據自己的條件興趣自主選擇以下研究任務:

  ●詩文組:搜集關于柳宗元的詩文,并選出一些誦讀,向同學推薦。

  ●資料組:搜集有關柳宗元及作品《小石潭記》的背景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所處的時代與環境。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前準備交給學生做,可一舉多得,培養綜合學習能力,學會自學,學會合作。)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文化名人。他因長期的貶謫生活,使他的內心十分郁悶,因此,他寄情山水,寫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他就是——柳宗元。余秋雨先生曾這樣評價柳宗元,他說:“災難也給了他一份寧靜,使他有了足夠的時間與自然相晤,與自我對話!”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柳宗元,走進他的《小石潭記》。

  (因為這段導語不僅提示了寫作背景、文章內容,暗示了作者情感,能為學生學課文作背景、情感鋪墊,而且語言很有吸引力,余秋雨的深情評述,易感染學生。導入語親切,像導游一樣引領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文本。)

  (二)朗讀、感知、品悟

  古人云:“三分詩文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所以這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朗讀環節。

  (設計意圖:在多重對話中理解文本:學生通過四個層次的朗讀、品味語言和文本進行對話;通過體味柳宗元情懷與作者進行對話;通過有創見性地探究與生活進行對話;通過合作、交流、分享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在多重對話中達成教學目標。)

  1、字正腔圓地去讀——讀準、讀順

  這一環節分為三個步驟:

  ① 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不讀錯字;讀通句子,不讀破句;讀順文章,不打疙瘩。

  ②示范朗讀。老師聲情并茂地地配樂朗讀課文。

  ③全班齊讀或推薦朗讀好的學生讀。

  (設計意圖:因為這篇文章的生字難句、多音字較多,學生難以讀好。示范朗讀使學生對課文有整體熏陶感染,初步領略文章的文字美、情景美,盡快進入自主朗讀的狀態,同時幫助學生矯正自己的朗讀,起到示范作用。)

  2、有板有眼地讀——理解、積累

  (1)結合注釋,讀懂文意。(四人一小組,合作完成)

  (2)理解積累重點詞

  (設計意圖:解決語言積累問題,養成“眼到、手到、心到”良好閱讀習慣,提高課堂閱讀效率。)

  3、帶著思考去讀——品讀、悟情

  這一環節主要采用主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味柳宗元情懷與作者進行對話,在主問題逐層推進中實現走進文本,走近作者,走進經典,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

  1、主問題一:柳宗元在小石潭與“自然相晤”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達成情感價值觀教育目標。同時,為后面的“悟情”做了鋪墊。)

  2、問題二: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如何?說說你的理解。

  樂——凄(清、寒)

  追問:從哪看出了“樂“?又從哪看出了”凄“?

  ②討論:作者的感情為什么會有如此的變化呢?

  (插入作者的相關背景來理解體會,達到知人論世的目的。)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選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

  “仆悶即出游……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復不樂。” 選自柳宗元《與李翰林建書》

  3、主問題三:小石潭是柳宗元嗎?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4、懷著回味去讀——詩意、情味

  他那生花妙筆使這些無情之物變得有性有靈,令人向往。《小石潭記》這篇文學作品,也是一件藝術品。的確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 那么請我們用欣賞的眼光觀賞這副作品,用自己的語言展現相關的畫面。

  1、結合課后練習(二),品讀第二自然段,用優美的語言復述這種景致。當堂展示評價。評價中對學生復述中“精確的詞語、形象的修辭、合理的想象、凄美的意境”作充分的肯定與鼓勵。

  (設計意圖: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在 “言文并重,文白穿梭”中讀得有詩意,讀得有情味。)

  2、齊讀課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懷。

  (三)作業

  課外作業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語文教學體系,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運用、反饋和延伸。

  1、積累重點文言詞匯,背誦課文

  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誦讀是內化的過程,賞讀背誦不僅可以積累語言,更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

  2、推薦閱讀余秋雨《柳侯祠》或《永州八記》中的其他篇目。

  呂淑湘曾說過:“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于課外閱讀”為了更廣更深地走進柳宗元,讓學習成為一個延續的過程,讓學生帶著欲望走進課堂,又帶著新的欲望走出課堂。所以設計了第二個作業。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復習】相關文章:

日月潭的教學設計范文03-20

日月潭的傳說教學反思03-19

語文搭石教案大全03-20

《石壕吏》杜甫賞析03-21

《石壕吏》教學反思(精選12篇)05-24

物態變化復習教案03-19

語文寫字復習教案03-19

《復習2》教學設計03-19

關于認識自我復習教案03-20

整式的乘法小結與復習教案03-20

用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