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說》的教學設計
《雨說》的教學設計
《雨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注重朗讀,感悟詩歌的內容,捕捉詩歌的意象,領會詩歌的感情。
2、通過聯想、想像,體驗情境,理解詩情。
【教學安排】
1課時。
【學生準備】
1、搜集描繪“春雨”的古詩佳句。
2、朗讀預習:讀準字音,熟讀詩句。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請學生背誦一些描寫春雨的詩詞佳句,并說一說“春雨”這一意象在中國傳統詩文中有怎樣的內涵。讓同學們走出古詩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鄭愁予的《雨說》,去感受現代詩歌中“雨”的魅力。
作者介紹:鄭愁予,原名鄭文韜,1933年出生于山東濟南。童年隨父輾轉大江南北,1949年隨家人去臺灣。1951年開始發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進修學習,獲藝術碩士學位。現旅居美國,為“現代詩社”成員,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雨說》是他于1979年寫成的,此時詩人雖身在美國,卻心系祖國,以滿腔的熱忱關注祖國兒童的成長。他把《雨說》送給“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我們來聽聽他要借“雨”之口對中國兒童說些什么。
二、品讀詩歌
1、配樂朗讀,理清思路:
《雨說》清新靈動,建議以輕松歡快、優美抒情的音樂做鋪墊。推薦樂曲:班得瑞的輕音樂《One Day In Spring春日》《Ear Melody大地的旋律》《Melody of Hope希望的旋律》等;薩克斯樂曲《春風》。
《雨說》共九節,從雨到來之前大地的渴望到春雨悄然而至的腳步,再到雨的問候和邀請,雨的任務,雨的祝福,一步一步把雨的性格、雨的希望表現出來。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把每一節詩濃縮成一行詩,然后嘗試把九行詩組成一首新的詩,以這種方式來把握這首詩的脈絡。
2、感受詩情,品味雨韻:
先整體感悟,后重點突破。利用朗讀和討論的方式進行感受和品味。
⑴ 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① 文章標題為《雨說》,請概括一下,雨“說”了哪些話。
② 讀了課文,你感覺詩中的“雨”是個什么樣的形象?
(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飾詞,例如:親切、溫柔、充滿愛心的雨;樂觀、愛笑的雨。)
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潤大地,播種希望,她給自然界帶來生機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愛的使者。她給孩子們帶來笑聲,給世界帶來希望。學生可圍繞“愛”的主題暢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縛學生的思維。
⑵ 細細吟詠,重點突破:
① 找出詩中最能體現本詩主旨的詩行,反復吟詠,細細品味:
例如:“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還要教你們勇敢地笑/那旗子見了我笑得嘩啦啦地響/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有一天,你們吃著蘋果擦著嘴/要記著,你們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
② 這首詩運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什么?它的運用對表達詩歌的主旨有什么好處?
③ 自由提問,共同探討。
提示:這一部分,教師由整體到局部,由面到點,和同學們一起品味詩歌的內涵。在自由提問中,可以查漏補缺。中間貫穿朗讀,可以采用多種朗讀手段,提高學生興趣,另外,可適當補入朗讀指導。
3、聯想想像,豐富詩句:
讓學生用詩一樣的語言,在原詩的基礎上描繪出一幅幅具體、生動、優美的畫面,并為每一幅畫面起個名字。也可以運用聯想和想像,拋開原有詩句,重新創作新詩。這兩種方式可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讓學生感覺不單調,不重復,在變化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
畫面描繪(如第五節):在淅淅瀝瀝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們嬉戲的腳印,牧場上的新苗正在抽技發芽,池塘里的小魚兒快樂地向我問好,唱著歌謠的溪水蕩起滿臉的笑。
提示:準確識別意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與本詩歡快、喜悅、樂觀的情調相符的畫面。注意發揮學生的想像力,通過畫面感知意象的特點。
創作新詩句:第一節寫久盼大地的春雨,詩人選擇了一些意象:田圃、牧場、魚塘和小溪,請同學們仿照原有詩句,豐富意象,寫出新詩句。
提示:學生的詩也許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鮮的詩句一定可貴。放手讓他們去寫,捕捉智慧的靈光,收獲情感的微芒。
三、開闊視野,創作實踐
“雨”對你說了那么多的話,你是不是也想拿起你手中的筆,對“雨”說說你想說的話,和“雨”對唱一首歌?請趕快行動吧。
【《雨說》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雨說》02-12
語文《小英雄雨來》教學設計(通用16篇)04-15
《說“木葉”》教案設計(精選10篇)04-21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說屏教學反思大全03-20
馬說的教學體會及反思03-07
《桂花雨》第一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2篇)10-15
《秋天的雨》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13篇09-25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