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中地理說課稿

時間:2023-09-01 12:25:26 美云 地理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說課稿(通用2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說課稿(通用20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一章中最后一節的問題研究課,前面學習了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和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產品是健康的產品,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前面的知識是本課研究的鋪墊。本課的研究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拓展和運用。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活動,了解有關綠色食品的基礎知識,知道什么是綠色食品,綠色食品的標志是什么,知道怎樣鑒別綠色食品。懂得“綠色食品”在環境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調查研究的過程,學會運用各種調查的方法,培養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并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和應用的'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討,使學生能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關注社會,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了解有關綠色食品的基礎知識,懂得“綠色食品”在環境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在活動過程中,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

  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討。

  三、學習方法

  1、學生課前積極搜集相關資料。

  2、發揮團隊精神,小組互助學習,積極探究。

  四、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關注。在環保日益重要的今天,許多食品商家都說自己的產品是綠色環保食品,到底什么樣的食品才是綠色食品?今天,老師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討。

  二、活動過程:

  1、認識、了解有關“綠色食品”的知識。

  ⑴搞清綠色食品概念:

  綠色食品概念:

  綠色食品特指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食品生產的基本條件, 由于與生命、資源、環境相關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綠色”, 為了突出這類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并能給人們帶來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將其定名為“綠色食品”。

  思考:

  正是這綠色食品的規定,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綠色食品是農業科技進步的動力,能提高經濟發展,更能提高全人類健康狀況。只有嚴格執行綠色食品的標準,才能使人們吃上放心的食品,從而提高全人類健康狀況。

  ⑵識別、辨認食品包裝上的“綠色食品”標志。

  綠色食品標志:

  ⑶說說“綠色食品”標志的含義

  標志由三部分構成,即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態;顏色為綠色,象征著生命,農業、環保;圖形為正圓形,意為保護。

  ⑷“綠色食品”標志的等級

  AA級綠色食品標志與字體為綠色,底色為白色,A級綠色食品標志與字體為白色,底色為綠色。

  A級綠色食品要求在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有害于環境和健康的物質,AA級綠色食品則較為嚴格地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有害于環境和健康的物質。

  2、檢查反饋:了解學生掌握 “綠色食品”知識情況。

  ⑴判斷是否是綠色食品

  出示第一組圖片:

  ⑵說出綠色食品的等級

  出示第二組圖片:

  3、在小組內展示、交流帶來的食品,首先觀察是否是綠色食品,然后判斷是A級綠色食品還是AA級綠色食品。

  各小組派代表匯報。

  4、教師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⑴要想了解更多的綠色食品,了解綠色食品的銷售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

  ⑵要想了解廣大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態度,食用綠色食品的意義,是否懂得辨認綠色食品,以及什么樣的人群對此知識最缺乏等,我們應該怎么做?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5、做個“綠色食品”廣告設計師。

  為你喜歡的綠色食品設計廣告語,每組推薦一個。

  6、讓學生了解綠色食品認證程序。

  7、綠色食品打“假”隊員在行動。

  8、向學生介紹生態綠色食品基地。

  三、活動總結:

  通過研究、探討,了解學生對綠色食品的態度。

  提問:民以食為天,吃,是一個大問題,如果你的爸爸媽媽讓你到超市買牛奶、方便面等,你會選擇什么樣的食品?為什么?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夠做到綠色消費,也希望你們向自己的家人、向周圍的

  了解學生對“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與“綠色食品”的認識。

  高中地理說課稿 2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鋒與天氣。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鋒與天氣是《常見的天氣系統》這一節中第一部分的知識,主要從微觀角度進一步介紹天氣系統與天氣現象。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鋒、氣旋與反氣旋等常見的天氣系統,并可以聯系具體的天氣現象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氣象災害臺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高一學生對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讀圖分析能力、概括歸納、發散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其次,在地理的知識體系中,大氣知識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難于掌握的。這種難主要在于三點:第一,學生的空間概念建立的還不牢靠;第二,學生暫時還不能將大氣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第三,短時間內不能將大氣運動與地理環境聯系起來。故很難把握對整個大氣知識的思維線索,感到這些知識與應用無關。生活中,學生對許多的自然地理現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將其與相關大氣的知識聯系起來。總的來說,對大氣的了解,總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說出氣團與鋒的概念,能夠判斷冷鋒和暖鋒;會說明鋒面特征和鋒面移動對天氣的影響。

  2.通過讀圖分析冷鋒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后可能出現的天氣狀況,提高空間想象能力和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3.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聯系我國的天氣現象,能將所學知識用于實際,服務于社會。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

  鋒的組成與分類。

  【難點】

  冷暖鋒特征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五、說教法方法

  【過渡句】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地理科教學特點以及有關的教學規律,即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由宏觀掌握到微觀掌握的規律,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相統一規律,主要采取了:地圖法、直觀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運用設置情境導入法,通過分享“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讓學生思考詩句描寫的是怎樣的景象,與什么天氣現象有關,引發學生思考,從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從學生所熟知的歌曲出發,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置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鋒面的定義

  通過問題串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鋒面的定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提出問題:(1)什么是氣團?根據溫度的差異可以分為哪兩種?(2)什么是“鋒面”、“鋒線”、“鋒”?

  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學生能夠把握與鋒相關的基礎概念,我會進一步提問:回憶冷暖氣團的性質,想想冷暖氣團相遇時會怎樣運動?學生通過思考能夠得出冷暖氣團相遇時,冷氣團密度大而重,在鋒面的下面;暖氣團密度小而輕,在鋒面的上面。

  【設計意圖】問題,是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思維永遠由問題開始”,在地理教學中,提問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段,可以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求知欲,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水平,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交流,集中學生注意力,建立和諧課堂氛圍,獲得反饋信息,提高教與學的作用。

  2.鋒的分類

  對于鋒的分類教學過程中要以教師的引導為主,重點讓學生把握分類的標準——按照主導地位的不同,能夠說出鋒的分類即可。

  3.冷鋒及其影響

  這是本節課的.重難點,以冷鋒作為案例,讓學生了解鋒面系統對天氣的影響過程。通過畫示意圖以及播放冷鋒過境的動畫,講解冷鋒的鋒面天氣及對我國天氣的影響。

  在講解的過程中設置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探究:

  (1)什么是冷鋒?

  (2)過境前本地區受什么氣團控制?氣壓、氣溫是怎樣的?形成怎樣的天氣?

  (3)過境時有哪些天氣現象?

  (4)過境后本地區受什么氣團控制?

  通過以上問題的探究,老師向學生講授冷鋒的構成要素和冷鋒的基本形成過程。然后著重強調的是冷鋒的降水區域和移動方向。最后由老師總結出冷鋒過境前中變化情況的表格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繪制示意圖的方式展開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冷鋒過境的各個環節的特點,再加上多媒體動畫的演示能夠使得過程更加生動形象有助于學生理解,最后在通過表格的方式總結,能夠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過渡句】為了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需要對其進一步的鞏固。

  我會提出問題:冷鋒在我國一年四季都有,大家能說說有哪些影響嗎?

  學生通過聯系實際生活,能夠得出: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或沙暴天氣;冬季爆發的寒潮;一場秋雨一場寒。

  【設計意圖】能夠將學生實際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做到學以致用。

  環節四:小結作業

  【過渡句】為了鞏固所學知識,需要對本堂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并且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

  小結:簡要總結本節課內容,并著重對冷暖鋒控制下的天氣變化進行總結,加強學生對于重難點的理解和記憶。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作業:

  根據冷鋒的學習思路,預習暖鋒。

  【設計意圖】有助于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歸案概括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我采用的是綱目式的板書,它能夠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姊妹篇。教材緊緊圍繞人地關系這一主線,緊扣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主題,闡述了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節,尤其是本課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業小區為代表的發展模式貼近社會實際,對我國(尤其是河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龐大的現狀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工業形成與發展的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數據的技能。提高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

  結合工業區的分布圖分析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學生自已收集有關工業區的圖文資料分析其形成的條件與發展特點;聯系本地工業實際分析工業生產活動的合理選擇和布局以及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工業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工業區位因素的知識和技能對工業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運用學習過程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求變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欲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采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于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復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于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并增強記憶。

  高中地理說課稿 4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基本理念,所以我們的教學方式和過程就要有新的改變。現以《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一課為例,談一談我對此內容的設計與構想。

  一、說課標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選自中國地圖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節。

  新課程標準中對此節內容提出的要求是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與家人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為改善本地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由此看來,對于這部分內容從基本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到學生的分析和運用都不可忽視。因此,在教學中始終把握住該節內容的標準要求,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是我們教師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務。

  二、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段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人類的生產活動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開啟地理學原理的一把鑰匙,對于指導人類生產、生活,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有重要意義。本課通過歸納幾種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使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對其身邊的環境問題產生關注。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大氣環境問題的原因、后果、分布、治理措施。

  (2)能力目標:采用多種素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使學生了解不同區域的環境問題及治理措施。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通過學習環境問題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關注地球環境,樹立全球意識、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3、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

  難點:幾種全球性環境問題產生的后果及治理措施。

  三、 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采用探究式學習與小組合作討論法。一方面,結合課本圖片及文字材料,使學生形成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讓學生分小組收集有關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相關資料,討論出現的原因并歸納總結。

  學法:要使學生學會探究,即學會如何分析選取有價值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地理基本原理聯系實際解決具體地理問題的方法。還要使學生學會合作,小組同學共同完成活動。

  四、說教學程序

  1、 大家都看到了,在導入新課時,我使用了一段環境優美的視頻資料作為本課內容的一個情景引入,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與本課內容形成鮮明對比。課標分析與教材分析兩個板塊的'使學生明確了自己的任務。

  2、 教學新課:在教學新課的過程中,我基于三點來進行設計。

  (1)開放教學內容:本節內容介紹了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大氣污染和酸雨等幾種全球性環境問題。幾乎每一個問題我都配有相應的文字及視頻資料。(觀看)再加上學生課前準備的材料,就可以進行充分的討論、自主探究,弄清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及危害了。通過討論學生會發現自己的疏漏與不足而不斷的進行修改、完善。

  第二個問題是臭氧層破壞。因為這個內容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就涉及到了,所以在觀看了南極臭氧空洞的圖片之后以練習題的形勢來使學生鞏固次知識點。

  大氣污染和酸雨這一環境問題,我同樣給學生提供大量資料,讓學生來進行加工整理。

  當然,教師應及時補充信息,把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是指網絡化、系統化。即重點知識小結。

  (2)充分利用課件

  這個課件中包含了大量直觀性較強的文字、圖片、數據、視頻資料。他能使學生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人類所面臨的環境現狀。

  (3)精心設計活動

  本節活動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環境、學以致用。在教學時先由課前探索活動引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危機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討論,自主探究,弄清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課下由教師指導學生組成興趣小組關注并研究自己生活中的環境危機。也就是此處的案例探究。學生以“荒漠化”為主題開展了小組探究活動,并在這節課上向大家做了戰士。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豐富了課堂教學。最后的漫畫反思將此活動推上了高潮,可以說這幅漫畫是本節課中心思想的總結與升華。

  五、 說教學效果

  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將課堂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全面和諧培養學生素質,從而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輸灌對象轉變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小組討論合作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同時也為學生創設了自由而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計算機輔助教學,即利用多媒體將教材中的一些靜態信息加工成圖、色、形、聲并茂的動態信息,形象直觀、快捷、大容量的展現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興奮點,調動學生積極性,有利于重難點的突破,有利于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通過使用這個課件,我有一點感觸頗深,就是,如果你是一個專業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你可以利用此課件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你是一個非專業人士你可以利用此課件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高中地理說課稿 5

  一. 說教材

  本節課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節,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城市的不同等級以及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課標要求為:聯系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這節內容是在學習了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基礎上,了解城市基本形態構成之后,對于城市服務功能的學習,是對城市的進一步了解,但與第一節內容聯系并不緊密,兩部份內容關鍵是學習城市的不同服務地域,服務等級,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了解我國不同等級城市的劃分,并理論聯系實際辨別現實社會的城市等級

  運用有關原理,說明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的差異。

  了解城市服務范圍與地理位置的關系。

  掌握不同等級城市的分布特點

  了解稱城市六邊形理論,并能用其解釋荷蘭圩田居民點設置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棗強鎮及上海城市等級演化分布的學習,掌握不同等級城市城市服務范圍與功能以及城市等級提高的基本條件

  通過對德國城市分布案例的學習,總結歸納出不同等級城市分布規律

  通過城市六邊形理論的學習,學會分析城市居民點布局等現實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對我國不同等級城市(經濟、人口、交通、服務種類)等相關資料的搜集,讓學生關心我國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重點:不同等級城市所具有的特定服務功能

  難點:城市六邊形服務嵌套理論及運用

  二.說教法

  案例分析、讀圖分析、對比法

  課件多媒體

  教材圖2.11、2.12、2.13、2.14、2.15 和2.16

  三.說學法

  1.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問題進而引入課堂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通過活動串接各部分,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創造性思維能力;

  3.通過對比總結,提高學生分析總結歸納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征的能力;

  四. 說教學過程

  1.導入學習

  通過問卷調查創設情境引入教學:[問卷調查]把商店規模類比為不同等級城市,通過調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并由此引入“城市的不同等級”的學習內容。

  在購買以下物品時,你會選擇怎樣規模的商店?

  ①紙、米、筆等日常用品 ②彩電、冰箱等生活用品 ③高檔服裝、數碼產品

  同樣城市等級也如此,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設計意圖:通過調查引起學生興趣,引出問題,激發學習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節課中。

  2. 活動設計

  通過課本活動:完成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的學習。

  棗強鎮居民日常選擇問題,和開始問卷調查實質一樣,但具體用途卻不同,因而更具有簡單可操作性。

  ◆設計意圖:簡單的活動,不同的效果,讓學生了解知識,更貼近實際生活的學習,讓學生學習更主動更具有教育性。

  3、活動設計:荷蘭圩田居民點的設置問題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案例三,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荷蘭圩田居民點的設置問題。

  問題:(1)A 、B、C等級為何要這樣設置?(2)位置選擇為何將高一級的設在低一級居民點的中央?

  ◆設計意圖: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本節課知識的學習,將所學用于現實問題的解決,讓學習融會貫通。

  4、作業布置:用學會的方法為所在城市的升級提供相應的規劃

  ◆設計意圖:理論聯系實際,突出重點,貫穿應用。

  五. 說板書設計

  板書按照知識內在聯系設計,易于學生把握知識結構,便于深入了解記憶。

  知識發生線索:城市不同人口規模不同等級城市服務功能中心地理論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級

  二、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三、城市空間組合的等級體系

  1、不同等級城市空間分布

  2、中心地理論

  高中地理說課稿 6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我是今天地理科目的xx號考生。我所說的課題是《中國可持續發展之路》。下面我主要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流程等幾個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魯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在前面學習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原則的基礎上,這為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同時,學好本節課對教材后面兩個單元的學習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思路,在本章中起著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分析,鑒于新課程要求的學習和理解,又結合本階段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把本節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明確我國四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原因和具體措施。

  (2)過程與方法:根據有關資料,歸納我國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的必然選擇,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內容,使學生樹立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教學的重難點

  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重點:從中國國情出發,研究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戰略。

  難點:理解我國實施四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原因。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本節課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采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4)教師過渡:這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采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說學法指導

  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并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師過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主要是由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練習、課堂小結、布置作業、板書設計幾個環節構成。

  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提出的教學是否有利于學生去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思維、求異思維,是否有利于調動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的環節中:我設計的是利用教材的問題“將來我們住在哪里”引發學生的思考,自然引出為了避免將來出現“住無所居”的現象,當務之急就是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自然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

  在講解新課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我設計了本節課相應的導學案。導學案主要有兩大板塊組成,一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性”,二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四大戰略的存在問題和相應措施,簡單明了。導學案要填的內容都是教材中有的,這完全可以讓學生用幾分鐘的時間來完成相關的填空,但在完成相關的填空后并不是就算是掌握了本節的內容,或者說只是掌握了一些面上的東西,我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是這樣來設計教學的:

  對于學案上的第一個問題“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性”,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從書上先找出問題的答案,并提問同學回答,當學生找出問題的答案并回答了以后,我會立刻追問,既然我國深受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的困擾,那么你能就你的.理解說說我們該怎么做嗎?這里讓學生自由發揮,一般學生都可以說出個大概,但由于學生掌握的地理專用術語不多,可能雖然意思表達了,但不那么的專業,這時老師可以幫助學生規范用語,只要經常性的給學生灌輸這些地理專用術語,久而久之,學生在以后答主觀題時就會自然地運用了。

  對于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戰略,我分兩步走,第一步是講中國在目前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其實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多數發展中國家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即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而中國存在的這些問題比其他很多問題要更為嚴重,然后我就這三個方面的問題作較細的分析,明確我國的發展問題的實質,及特殊性。第二步是學習對于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所應采取的相應措施,這本來是重點,也是難點,但通過上面的詳細分析,共同討論,很多知識學生已經具有,所以這里我是主要讓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后,進行歸納總結,對他們說的不全面的,語言表達不夠準確的我再進行點撥規范。

  新課結束后請一同學做小結,我適時地加以引導、提示,并用多媒體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演示知識結構即板書內容)。

  最后針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布置適量課下作業,鞏固本節所學知識。總之,在整個教學中努力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重視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以靈活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從感性認識出發,拓展思維,通過討論解決問題,獲得理性知識。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是承接上一單元人口遷移,而城市的大規模發展又對后面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在整個模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征之后,本節教材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一個發展歷程及今后的趨勢,可以理解為對一、二節的呼應和升華,本節的城市化對一個城市而言是城鎮等級升級的過程,對一個地區而言是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著地理環境,所以本課在本章節中起著提煉與升華的作用,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

  2、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地理新課標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課改理念、高一學生的年齡特征及本校學生的實際,我們教學過程中應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義,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

  ②運用資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③理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和緩解城市化給地理環境帶來壓力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地理圖表資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和歸納,概括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關注家鄉城市化的現狀與趨勢,培養以可持續發展觀念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標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并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和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是本課的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

  可通過讀圖分析、圖文轉化、案例呈現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4、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充分利用教材、地圖冊,搜集城區的各種資料,運用多媒體設備,各種課程資源互相補充,協調統一。

  二、學法指導

  心理特征及調節

  高中的學生的理解能力基本以可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上本校生源素質較高,接受能力較強,但由于生活的閱歷少,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較偏面,所以在教學中需要老師有目的的啟發和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全面認識。明確的學習目的,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學習基礎

  城市化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又學習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較大的疑惑。

  知識建構方法指導

  在教學中以建構主義理論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地理,通過讀圖繪圖實施自主探究,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建構。在教學中加強知識的前后聯系,加強與相關學科的聯系(本課的城市化的加速是伴隨著工業革命而開始的,主要加強與相關歷史知識的聯系)。

  學習方法指導

  針對上面兩個實際,本課采用結合鄉土,案例呈現,通過分析圖表等資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層層引導剖析,聯系生活,激發學習興趣,探究地理問題。

  三、說教法

  (一)教學方法及依據:依據哈佛大學首創的案例教學法理論和瑞士思想家、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Piaget)的建構主義理論,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采用情景教學法、資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情景教學法:是指教師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事物的場景,使師生設身處“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我要學”、“我愛學”的氛圍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識。本課城市化定義教學中聯系本地實際,從學生身邊的地理環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入手創設情景。

  案例分析法:通過安溪城區面積和人口的變化啟發學生得出城市化的概念;通過英國的城市化進程這一案例讓學生討論得出世界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及地區差異。

  資料分析法:通過讀圖表、文字材料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演繹歸納出地理特征,是學生一項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要考查一項重要內容,本課資料豐富,是提高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好素材。

  自主探究法:讀圖2.20和圖2.21填表,使學生學會從圖表上歸納出地理知識,地理規律,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學手段

  (1)自制多媒體課件,利用我們學校教室已配備多媒體設備的有利條件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2)自制的八十年代的安溪城區地圖和今天的安溪城區地圖

  (3)學具:地圖冊、課本等,事先印發的學案(略),包括學生上課要完成的圖表、課堂練習、學生學習目標評估和自我分析題目。

  四、教學程序(第一課時)

  針對本節課目標要求及內容的需要,設計如下教學環節:引入新課;新課學習;課堂小結;教學效果反饋。下面我就分別從這四個方面說一說:

  高中地理說課稿 8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系這一主線,其中前兩節主要介紹大氣運動、氣壓帶餓風帶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前兩節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氣象災害臺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大氣運動的原理已掌握,接觸過各類天氣現象,有一定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欲望,但在認識需加以引導。

  (三)教材重點、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

  2、教學難點: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和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系。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系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臺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濕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么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它們分別被什么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于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三維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獨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欲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采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事物的空間分布,運動狀態,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四、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艷,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系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并鞏固理性知識。

  2、借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借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五、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展示一段天氣預報的畫面)

  由今年初影響我國西南地區的凍雨危害實例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欲。

  (二)講授新課:

  一、鋒面系統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氣團、冷暖氣團,了解鋒面的概念和類型)

  【通過這樣設計,使學生從感官上接受概念并能運用以前的知識更好的理解念,為下面的知識做好鋪墊】

  1.概念及類型:

  2.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問:為什么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

  【適時的提問,使學生的思維再度擴展,引出對學習過的知識的回憶,為接受新知識提供依據】

  3.天氣特點:

  (問:①單一氣團控制下天氣特點?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③氣壓、濕度、溫度之間的關系?)

  (利用多媒體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系。)

  (問題:①冷、暖氣團誰主動向對方移動?暖氣團抬升情況如何? ②何為鋒面過境時、過境前、過境后?提示學生根據鋒面移動的方向來確定。 ③冷、暖鋒面過境前,過境后分別在什么氣團控制下,天氣如何? ④冷、暖鋒過境時天氣如何? ⑤冷鋒、暖鋒降水都發生在鋒面的哪一側?它們又有何不同?)

  【結合動畫的展示,設計5個問題,是依據學生的思維模式,由簡入難,一步步的引導,啟發學生,是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參與,以及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獲的知識、得出結論】

  教師講解:我國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系。影響我國天氣的鋒面主要是冷鋒,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

  (設計表格,學生填寫)

  【運用表格,一是為了增強課堂的直觀性,二是由學生個體主動參與,完成知識的傳授;三是把一些繁雜的文字進行簡單的編輯,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低壓(氣旋)系統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在學習該天氣系統之前,先向學生簡單介紹幾種基本的氣壓類型。

  【在設計這個課題的時候,充分展示了學生生活中的實例,結合高一學生自身的特點,引導他們對生活中的天氣變化現象加以分析――引用毛澤東的詩詞“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增加地理課堂的文學性】

  1. 五種基本的氣壓類型

  (利用“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介紹五種基本的低氣壓,高壓脊,低壓槽)

  2 .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的對比

  (強調:低壓或氣旋,高壓或反氣旋,分別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低壓,高壓是對天氣系統氣壓狀況的描述,氣旋、反氣旋是對天氣系統氣流狀況的描述。)

  (利用多媒體播放“北半球低壓系統的形成及其天氣”動畫,在學習了“大氣的運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該天氣系統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氣流特征,以及天氣特點。然后讓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壓系統的形成及其天氣”)

  【在這里采用了比較分析方法,啟發學生從低壓、高壓的氣流特征入手,討論分析二者所影響的天氣特點,運用比較方法,更能使學生掌握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情況,提高知識的掌握程度】

  (總結新課鞏固練習)

  最后讓學生通過完成活動環節的3小題,來檢測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

  【這樣設計既能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鍛煉學生的個體,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布置作業)完成相應的練習

  板書設計

  2.5 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

  1.概念:冷鋒、暖鋒

  2.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3.天氣特點:

  冷鋒

  暖鋒

  過境前

  過境時

  過境后

  降水位置

  鋒后

  鋒前

  例子

  二、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1.氣壓類型

  2.氣旋與反氣旋的天氣特征

  高中地理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本節主要講述了影響工業區位的地理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選擇與變遷,其內容作為人文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產業地理的基礎知識,對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進行決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知識目標:掌握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并通過“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這一案例的學習,了解工業區位選擇變遷的原因。

  能力目標:解釋相關產業工業地域的形成、發展、轉移現象;解決城市工業布局的綜合問題。

  德育目標:樹立主人翁的責任感,積極為家鄉工業發展出謀劃策。

  教學重點: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的變遷對工業地域布局的影響。

  教學難點:通過“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這一案例的學習實現能力的遷移,解釋相關產業變遷的現象;解決城市工業布局的綜合問題。

  二、說教法

  講述法、圖表法、案例教學法

  多媒體電腦、相關圖表

  三、說學法

  對于本節課的學習需要學生具有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綜合的能力首先要架構在對具體知識的掌握上:什么是區位,影響工業布局的主要區位因素是什么,污染工業在城市中的布局策略是什么這都需要學生熟練掌握。綜合的能力需要在對具體習題的'把握上逐漸養成,說熟了就是對某類習題敏感程度的提升。除此以外,一定的人文地理素養是必不可少的,這種素養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逐漸養成的,而它也是在綜合能力運用中充當新知識“粘合劑”的主要材料,學生要在平時多接觸地理,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用無形的積累換取有形的成績。本節課作為整章知識的技能儲備,難度相對較大,學習中要做到穩扎穩打。

  四、說過程

  對于《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章的教學,由于有前面農業地域知識的學習,引入作為一個啟發的過程顯得較為簡單,只需學生了解工業與農業在地域選擇方面的差異即可。在這里需要強化一下“區位”的概念,使學生明確區位作為一個地理名詞,不僅僅代表著一個地方或這個地方有某種事物,要體會其“聯系,相互作用”的意思層面,這將更有利于學生在處理產業地域問題時豎立“綜合考慮、運籌帷幄”的思維。

  然后依照學生自身的理解,通過其腦中的思維將工業區位的因素想象成生產投入的“原料”,將生產過程的所需和產出結合起來,既明確工業作為物質加工再造的生產部門較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同時也促進其去思考工業區位的選擇到底需要一些什么因素。

  明確了重要的工業區位因素以后,將師生共同列舉的常見工業按照主導要素的不同進行分類。這里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市場導向型工業的常見類型、二是電子裝配工業作為簡單的勞動力導向型工業其與技術導向型工業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這兩個考點最為常見,需要特別留心。

  接下來讓學生閱讀教材60頁的《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三次變化》這段文字,由“鋼鐵工業到底是什么類型的主導產業”的討論導出,進行案例教學。教材所選取的例子十分富有時代意義,是較為理想的材料。通過對不同時代依靠不同區位因素建立起來的鞍鋼和寶鋼的對比學習,使學生意識到影響一種工業區位的主導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在這段教學中可以插入世界主要鐵礦、煤礦,以及我國主要的礦產基地、鋼鐵生產基地的相關內容,不失為區域地理知識的很好補充和鞏固。

  那么從現狀來看我國的鋼鐵產業基地多數污染較為嚴重,可見工業區位的選擇同樣要顧及到環境的因素,由此引入下一部分的內容。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區位因素外,環境、政策以及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等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這段文字的處理上,只需進行概念、道理上的陳述即可,重點要放在污染工業在城市中的布局這一知識點上。首先要了解什么工業會造成怎樣的污染,然后根據污染的類別分別講解不同的應對方略,最后將配以適當的例題以期提高學生的整體把握程度和綜合運用能力。

  最后將對本節內容進行小結,要在小結中闡述清楚本節課的兩大內容:即工業的區位因素和工業區位的選擇。然后點明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難點、重點。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安排幾道有關主導產業和城市工業布局的例題加以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一、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

  原料、動力、工人、市場、運輸、土地、水源、政策

  原料導向型工業:制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加工廠

  市場導向型工業:啤酒廠、家具廠、印刷廠、面粉廠、石化企業

  動力導向型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工業

  勞動力導向型工業:服裝制造業、制鞋廠、玩具廠、電子裝配企業

  技術導向型工業: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制造企業

  二、工業區位的選擇

  案例: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

  其他工業區位因素:環境質量、政策、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高中地理說課稿 10

  一、課標與教材

  《喀斯特地貌》選自人教版(2019版)地理1第四章第一節《常見地貌類型》這一節中的第一個框題。本章內容屬于繼大氣圈、水圈之后第三個重要的圈層——巖石圈,第一節認識常見的地貌類型是觀察地貌的基礎,喀斯特地貌這一框題主要介紹了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次級地貌類型以及分布地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也能夠對各種地貌的特征及區域分布有初步認知。

  課程標準中對本節課的要求是:“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這條課標特別強調以學生的野外或視頻圖像資料中地貌景觀的觀察和初步理解等實踐活動為核心內容。根據本條標準,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夠認識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次級地貌類型、分布區,理解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

  2.通過觀察野外或戶外地貌景觀、觀看視頻、地貌模型和景觀圖等,提高對地貌類型的辨識能力。

  3.通過本節課學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釋特定區域的地貌,將理論應用于生活實際。

  根據課標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分別是了解喀斯特地貌成因及分布和掌握并能區分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點。

  二、學情與教法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已經學習了5種基本的地形以及等高線的.相關知識,可以作為本節課的知識儲備。但其中5種基本地形的劃分主要以較為簡單的外部形態劃分的;高中階段則采用成因分類,增加了難度,而且學生對于地貌景觀缺少直觀認知,因此我會通過媒體展示和繪制示意圖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高一的學生正處于思維轉換的過渡時期,一是有活躍的思維,但缺乏對地理問題深層次的探究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但還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會適當激發學生更多的思考,鼓勵他們剖析現象產生的背后原因。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將采用媒體導入的方式。先為學生展示《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二》的片段,并提出問題,旅行家徐霞客描述了哪一種地貌類型?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對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有什么影響?通過設問,激發學生對本節內容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入課程內容。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我會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教材找出喀斯特地貌的相關概念。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之上,我會進一步總結解釋,組成地殼的巖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等。在適當條件下,這類巖石的物質溶于水并被帶走,或重新沉淀,從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統稱為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地區

  這部分內容是增強學生對喀斯特地貌區域分布認知的重要內容,我會出示《喀斯特地貌分布示意圖》,引導學生仔細觀看并思考:喀斯特地貌在我國主要分布地區?

  通過讀圖學生不難得出喀斯特地貌在廣西、貴州、云南等地最為典型,分布最為廣泛。

  3.喀斯特地貌的分類

  地貌特征是本節課的難點內容,由于學生對地貌直觀認知的不足,我會采用圖片展示和板書繪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先展示《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觀演變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喀斯特地貌在地表都有哪些分類?由圖可以看出喀斯特地貌在地表主要有溶溝、洼地、峰林等。

  接著我會展示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溶洞景觀照片,引導學生思考,喀斯特地貌在地下都有哪些分類?它包括了溶洞、石鐘乳、石幔或石簾、石筍、石柱。

  【注意事項】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為幫助學生理解喀斯特地貌特征,板書的繪制須與講授配合同時進行,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記憶。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地貌識別的能力,增強地理實踐力。

  4.探究“天眼”選址貴州平塘的原因

  為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我利用了教材中關于分析射電望遠鏡選址原因的探究活動。先利用多媒體播放紀錄片《輝煌中國》中關于“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相關片段。并組織學生以地理興趣小組為單位,探究“天眼”選址貴州平塘的原因。

  學生分組討論5分鐘,并匯報討論結果。通過合作探究,結合之前學習過的相關知識,學生可以從氣候、地貌、排水幾個方面闡述工程選址原因。

  ①氣候:大窩凼位于我國云貴高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因海拔較高,緯度較低,溫度適宜,四季如春。

  ②地貌:大窩凼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坑,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開挖量小,邊坡穩定性好。排水:喀斯特地質條件雨水易向地下滲透;天坑底部多裂隙,排水條件好。

  【設計意圖】本次探究活動內容較為綜合,知識框架較為復雜,適合用于學生之間合作探究。這樣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嘗試發散思維,完善自身的知識框架;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互助協作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最后,我會播放視頻《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介紹短片》,帶領學生領會喀斯特地貌的奇幻壯麗,激發對于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和探索自然的興趣。

  環節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結尾,我會和學生共同回顧本節課內容,加深記憶。

  此外,在課下,我計劃讓學生查找資料,調查所在省份地區,是否存在喀斯特地貌,并搜集相關資料在下節課分享交流。

  高中地理說課稿 11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課文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根據教材資料,看到存在的農民工現象,認識該支隊伍對常熟經濟發展的影響,了解該現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采取開展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研究問題、匯報總結、撰寫調查分析報告的能力。

  德育目標:

  增加學生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綜合分析農民工現象對遷出地以及遷入地經濟的影響,提出解決的方案。

  教學難點:

  運用教材案例,對農民工現象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電腦

  【課時安排】

  1課時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在學習了整章知識之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學生可以在課前做好適當的調查工作,用實際的案例來說明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其次,在課上,學生要發揚合作精神,進行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得到真知;最后,在課后,可以在教師的知道下,完成調查學習的報告,以此來鞏固自己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1、通過視頻:農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引出對農民工現象的探究。

  2、學習新課:

  a.通過對資料一的分析,來認識農民工這一現象——發現問題。該過程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討論發炎為主,讓學生發現問題。

  b.基于對農民工現象的認識以及資料2的分析,請同學辨證的分析出這一現象的利弊——分析問題,當然,這一部分內容還是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但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

  c.最后,請同學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應該怎樣解決農民工所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部分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不局限于書本,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

  3、課堂小結: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探討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現象,了解了農民工生存的環境,以及體會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過合作探討,得出了一些列解決的方案。著重培養大家對于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希望大家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五、說板書設計

  問題探究如何看待農民工問題

  1.現狀

  2.影響

  a.對農村:

  b.對城市建設:

  3.解決措施

  高中地理說課稿 12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大牧場放牧業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乳蓄業的分布范圍,說明乳蓄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共分為2部分內容“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使用2課時完成教學。

  兩部分內容都以案例的形式開展。大牧場放牧業以潘帕斯草原為例,重點通過讀圖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因素,教學中應注意對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相關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礎,人文經濟因素是條件,科技進步(包括交通狀況和草場條件的改善)是“催化劑”。乳畜業,以西歐乳畜業為例,重點掌握產品種類和分布特點,這里理解歐洲乳畜業的形成條件是關鍵。乳畜業的規模與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當地的飲食有很大的關系。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達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目的。

  知識與技能:

  1.用案例說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從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西歐乳畜業的形成條件,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3.對比分析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培養從眾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響因素中綜合分析,并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正確認識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因地制宜,合理發展農業生產的觀念和科學的人生觀念。

  2.借鑒世界狀況,探究中國國情尋找發展對策,為我國農業服務。

  二、說教法:

  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拓展法、啟發式讀圖分析法。

  電腦平臺、有關圖片和錄像。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圖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學習乳蓄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并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通過讀“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圖、“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來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范圍、形成的區位因素,

  1.導入新課:通過視頻“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新的學習內容——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展示“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圖”,引出對大牧場放牧業的初步認識,了解其分布范圍;然后通過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討論分析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并進行案例分析,學習該種農業的特點;最后,理論聯系實際,展示:“中國地形圖”“氣候圖”“人口圖”“交通圖”和“內蒙古牧區圖”,分組討論我國內蒙古地區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第二課時,首先通過設問順利從大牧場放牧業轉入乳蓄業,通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乳蓄業的概念;然后通過展示世界乳畜業分布圖,了解乳蓄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接著,通過西歐乳蓄業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及其特點。

  3.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三節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大牧場放牧業

  1.概念

  2.分布

  3.區位條件

  4.特點

  二、乳蓄業

  1.概念

  2.產品種類

  3.重要分布

  4.區位條件

  5.特點

  高中地理說課稿 13

  一、 說教材:

  本節是高一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第六節內容,主要講述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和人類活動等氣候因子在氣候形成中的作用,在這些因子長期相互作用下,導致世界各地區氣候特點各不相同。由于本部分內容抽象,使得學生對氣候類型的特征理解較難,進而影響了對氣候類型的判斷。因此,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給的氣候材料,深入分析氣候圖。首先利用氣候分布圖了解氣候的分布;根據前面所學太陽輻射分布規律、氣壓帶風帶分布規律及影響氣候形成因子等相關地理知識原理分析各地氣候成因及特征,并通過氣候統計圖對氣溫、降水要素的進一步分析加深對氣候特征的理解,再通過比較法,找出易混淆的氣候類型的異同點,最終達到對各種氣候類型進行判斷的目的。本節內容的'安排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前后呼應,步步深入,有很強的邏輯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點,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該部分是自然地理與區域地理有機的結合,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能培養學生運用地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為今后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初步根據地圖和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所學的地理知識。但是,由于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有限,對本部分知識應不斷歸納總結,找出規律。再加上學生的知識面有限,生活閱歷較淺、對某些氣候不熟悉,可選取有關地理素材展示圖片可以增加學生對氣候特點的感性認識。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成因及特點。

  2.掌握氣候類型判斷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分析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

  2.在活動中鍛煉學生搜集、整理、分析和應用地理信息的技能,

  3.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氣候,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通過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究,養成科學的世界觀。

  3.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區域地理中并解決相關問題。

  四、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成因及特點。

  2.難點:氣候類型的判斷

  五、說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地理科教學特點以及有關的教學規律,即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由宏觀掌握到微觀掌握的規律,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相統一規律,主要采取了讀圖法,直觀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

  1、讀圖法;

  2、直觀教學法;

  3、討論式教學法。

  六、說學法:

  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所以,學生在學習時采取如下的學習法:

  (1)合作學習法;

  (2)討論式學習法;

  (3)師生互動學習法。

  高中地理說課稿 1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以河流地貌為案例,剖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以及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節課的目地是通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發育時,分別選取河谷和沖積平原作為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的案例進行剖析,教材還設計了“活動”“案例”,讓學生學會分析地貌形成過程的方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及其地表形態。

  2.運用圖文資料分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信息,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識,學會從身邊地理事物人手學習地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知識,激發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 樹立物質是運動的,事物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演變過程及對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

  2.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能力的分析。

  二、說學情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別是高一年的學生,已具備基本的讀圖能力及從地圖上提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閱歷淺,知識面還不夠寬等原因,分析較深層次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法

  課件輔助教學法(教師在課前結合學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課件,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引導啟發教學法(在學生討論交流中教師因勢利導,使學生達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圖分析法(利用板圖邊講邊畫,圖文并茂,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繪圖能力)。

  四、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其進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運用于學習過程。

  2.討論探究法: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觀察對比法: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高中地理說課稿 15

  《農業的區位選擇》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第一節,內容包括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和農業地域的形成兩部分內容。

  一、說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十五”和“十一五”規劃的重點,農業對國家的穩定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農業的生產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所以,本節課具有較強的實際和應用價值。另外,本節內容又是本章第二、三節進一步分析世界典型農業地域類型所必備的基礎知識。

  2、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及其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

  (2)、利用圖表分析法讓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關系

  (3)、通過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兩幅地理景觀圖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地理的綜合分析方法

  (2)、通過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農業區位差異的對比,讓學生學會區域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思想,培養學生充分、合理利

  用資源,保護自然資源的觀念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綜合分析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布局的影響

  二、說教學方法

  在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充分運用圖文、活動、案例進行形象、生動、直接的啟發,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輔以比較法和圖表分析法,力求實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

  三、說學習方法

  本節課立足于學生活動和案例分析,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動討論法,輔以對比法

  四、教學程序

  教學綱要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一引入新課

  用時事法以當前備受關注的“三農”問題引入

  引導學生關心時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學生對本課題的重視,體現課題的時代性

  二講授新課

  〈一〉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1、區位的含義

  2、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交通運輸、政策等

  3、影響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二)農業地域的形成

  1、農業地域的概念

  2、農業地域的形成

  用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42頁中兩幅地理景觀圖,引出區位的含義,并歸納出農業區位的兩層含義

  用讀圖分析法引導學生從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環境對兩幅地理景觀圖進行比較,層層設問,最后討論出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

  活動1:“世界水稻種植分布區域”首先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孟買、北京、羅馬的地理位置

  然后指導學生觀察三個城市的氣溫和降水圖,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得出氣候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活動2:“江西泰和縣千煙洲的立體業”

  說明地形、土壤因素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運用案例教學法,利用“城市周邊農業發展變化”,“海南島大規模蔬菜栽培”等案例來說明市場,交通等社會經濟因素也會影響農業的區位選擇

  通過案例1“環地中海地區農業變遷”說明影響農業區位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自然因素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變化較快,但人類可通過經濟技術條件對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例如塑料大棚可以改變溫度,修筑梯田可以改造地形

  用講述法講解農業地域的概念

  通過案例2:“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從澳大利亞氣溫分布、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過程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

  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空間觀念

  訓練學生有關氣溫和降水統計圖的分析能力

  活動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體現主體性教學的思想

  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樹立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思想

  讓學生理解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用地的結果,讓學生學會協調人地關系,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鞏固小結

  嘗試讓學生構建本節課框架結構

  加強本節知識聯系,展示人地關系

  四課后思考

  查找相關資料,思考影響三明地區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有哪些?

  (讓學生了解家鄉,建設家鄉)

  五板書設計

  〈一〉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1、區位的含義

  2、農業區位的含義

  3、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

  4、影響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二〉農業地域的形成

  1、農業地域的概念

  2、農業地域的類型

  3、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

  高中地理說課稿 16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是介紹產業轉移的概念及分類;

  二是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產業轉移的概念、分類。

  2、運用實例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產業轉移案例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工業區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知識,有了區域聯系及產業結構升級的知識儲備,又對區域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這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對產業轉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學生想思考,敢探究,進而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表達。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更好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據案例教學的特點主要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圖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的轉移引入)

  (二)新課學習

  1、實例分析 明確概念

  實例分析:

  1.日本汽車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技術,市場

  2.服裝,制鞋企業的轉移————勞動力

  學生結合教材,解釋產業轉移的概念

  2、比較分析 區分類型

  生結合教材分清類型: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轉移

  3、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原生產地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

  4、課堂活動

  (三)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并強調:不同區域由于區位條件、資源狀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產業轉移中所處的環節、地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高中地理說課稿 17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商品谷物農業的分布范圍,說明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農業是發展歷史最悠久的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環境對農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體現自然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商品谷物農業則體現了社會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本節內容包括兩部分內容,一個是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亞洲季風區;一個是商品谷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

  教材文字內容不多,配備了大量的地圖和景觀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組織學生查閱地圖,挖掘地理信息,培養分析能力。分析農業區位因素時,必須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去分析,找出優勢區位因素來。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季風水田農業的分布、生產特點和區位優勢。

  2.了解商品谷物農業的地區分布、生產特點和美國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優勢。

  (二)過程與方法

  閱讀“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與分布”圖,認識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地區分布和區位特點;分析案例“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理解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主要特征。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關注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重點:

  分析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

  難點:

  對比季風水田農業與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特點。

  二、說教法:

  設問教學、案例探究和對比歸納

  多媒體電腦,教學地圖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分析季風水田農業的分布范圍、形成的區位因素,學習商品谷物農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并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用已學的農業區位因素來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分析。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設問,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初步認識,然后通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認識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并由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接著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學習水稻種植業的特點,通過讀我國水稻種植景觀,認識我國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最后,要求學生閱讀49頁閱讀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學研究;了解我國的水稻種植業現狀。

  第二課時,要求學生自學為主,閱讀教材,提出問題,掌握商品谷物農業的分布、經營方式、生產特點以及形成的區位因素;然后通過案例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案例“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和“我國南方水稻種植”,比較存在的差異,進一步鞏固對商品谷物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的認識。

  3.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季風水田農業

  1.分布:亞洲季風區

  2.區位條件: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人口、人均耕地、習慣

  3.特點:

  1. 小農經營;

  2. 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3.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4.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

  2.區位條件:地廣人稀、市場、交通、自然條件、機械化水平、農業科學技術

  高中地理說課稿 18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我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通過前三章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地球運動的基本原理及規律和地球的圈層結構,并詳細學習了地球上的大氣與水。第四章則是在前面幾章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述大氣和水是營造地表形態的兩大主要外力。當然,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不僅有外力作用,內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本章通過案例來說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營造所起作用的差異以及對地表形態營造的結果。本節課主要講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在教學中,主要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圖片、案例、視頻材料來演示,以此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好的理解比較抽象的地理原理。

  二、說學情

  合理的把握學情,能夠在課堂上更高效的讓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接下來我談一談本節課所面對的學生。

  本節課面對的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高中學生經過初中地理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也具備了自學的能力,所以本節課對于一些簡單的概念性的問題,可以通過學生自學的方式完成。對于一些遠離生活的現象,學生可能難以理解,所以教師要通過多媒體,和實驗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能夠用實例說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種地貌。

  2.能夠通過閱讀各種地貌示意圖,判斷地貌類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讀圖析圖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地貌的成因,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的三維目標,我確定了如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2.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相互之間的關系。

  【難點】

  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相互之間的關系。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講授法、地圖法、實驗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法,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提出問題:同學們形成地表形態的力量除了我們上節課學習的內力作用,還有什么作用力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導入法能夠承上啟下,把前后的知識聯系起來。加強學生對于知識體系性的認識,建構知識之間的聯系。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來源

  首先我會提出以下三個問題,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具體問題如下:1.外力作用的概念。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然后隨機請同學說出答案:

  1.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被稱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3.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

  【設計意圖】因為此模塊的知識屬于概念性的問題,比較簡單,通過學生的自學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也可以加深學生對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的掌握。

  (二)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

  接著我會引導學生具體學習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四種方式。首先我會講解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巖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積物的全過程。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

  緊接著在多媒體出示風化示意圖,更容易讓學生理解風化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講解和播放風化示意圖,學生能夠更加形象的了解風化的概念。

  接下來我會展示實驗,將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展示給學生:一個托盤,一杯水,一杯沙子。緊接著開始描述實驗過程。把托盤傾斜30°,然后把沙子放在托盤頂部,再把水從沙盤頂部慢慢倒下。學生觀察實驗,并說明實驗現象。通過學生觀察可以總結出:水把沙子沖了下來,還把它帶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盤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來。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以及上面的實驗總結: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個表現式: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此時學生可能會問侵蝕作用下還有什么地貌景觀,我會順勢在多媒體播放風蝕蘑菇、海蝕陡崖、冰斗或“U”形谷、角峰等地貌景觀片。

  【設計意圖】通過上面的實驗,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播放侵蝕地貌景觀的圖片,更加直觀形象的讓學生了解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地理的情感。

  在學生對侵蝕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我會繼續講解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我會總結:除了水以外,風也具有搬運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區和海濱地區風力的搬運也很顯著。在流水和風力搬運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風速的`降低,導致物質逐漸沉積,這種作用稱為沉積作用。

  由于上面的實驗剛剛也體現出了沉積作用,所以我會繼續結合上面的實驗問學生:請同學們觀察托盤中被水沖下來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樣的關系。

  經過學生的思考,我總結:在沉積過程中顆粒大、比重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物質后沉積,所以沿著水流方向我們先看到顆粒比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礫石、沙、粉砂、粘土等顆粒大小不同的沉積物。在學生對流水沉積掌握清楚之后,我會播放堆積地貌——新月型沙丘圖片,讓學生知道,沉積的作用除了流水還有風力沉積。

  【設計意圖】通過上面的一系列引導學習,學生對外力作用的幾種形式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也就得以突出。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鞏固提高環節,我會繼續追問學生:以上外力作用的四種表現形式,它們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

  通過學生的討論我會在黑板上畫出下面的思維導圖。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學生更加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加以理解。

  環節四:小結作業

  在課堂的最后我會結合板書梳理本節課重點內容。然后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作業:搜集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類型的圖片。

  【設計意圖】通過課外搜集資料,可以加強學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也能夠增加學生的見識和視野,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刻的掌握。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我采用的是綜合式的板書,它能夠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說課稿 19

  一、說教材:

  自然資源分布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間產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運輸是實現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運輸線路的布局,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運輸布局的變化會產生哪些影響呢?課文主要從兩部分講述:

  (1)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2)對商業網點分布的影響。教材的著眼點是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強調一個“變”字,體現兩個“影響”。

  教材文字雖少,但內容與我們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本節配置了許多的“活動”和“案例”,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通過圍繞相關的“活動”設計活動內容教學,既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活動過程,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案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2)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用所學的地理知識發現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分析法、合作與探究、對比法,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節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聯系生活中的例子,將地理知識生活化,從而理解交通運輸布局的變化對城市及其商業網點布局和發展的影響,學會用發展的觀點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

  (2)學會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城市交通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建議,培養學生參與城市交通布局和建設的責任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培養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掌握知識的技能。

  二、說教法:

  通過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對比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文字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網絡環境下,可以充分的收集資料、信息,采用多媒體演示手段通過各種圖片資料,強化對學生的感受,更好地進行分析對比。比如,根據圖5.8“山區商業網點示意”、圖5.9“平原商業網點示意”,對比山區和平原的交通運輸方式對商業網點分布的影響,得出山區和平原商業網點分布的特點及其原因。

  三、說學法:

  學生通過多媒體的演示的各種圖表,案例資料,通過各種形式的資料討論,對比,分析并說明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能較好地達成課標中知識與技能的要求。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問卷調查“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階層人士,要置業(買房),以下因素中,哪三個你認為是最重要的?”引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引入課題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2.新課講授:要了解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就先跟學生們一起復習有關聚落的基本知識和聚落的形式和空間形態的知識。再通過讀圖分析比較交通條件對聚落空間形態影響,通過補充知識《大運河沿岸城市的興衰》來分析說明交通線的發展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對第二部分“對商業網點分布的影響”也是通過上面的順序即先對商業網點相關知識作一下簡要的提問,再通過具體案例分析交通條件對對商業網點密度,對商業網點位置,對集鎮發展的影響。總的來說,這節課的教學,主要依靠具體的案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最后,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

  一、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1.交通條件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2.交通線的發展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

  二、對商業網點分布的影響

  1.對商業網點密度的影響

  2.對商業網點位置的影響

  3.對集鎮發展的影響

  高中地理說課稿 20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課文以河南省焦作市為例講述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思路與方法。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知識目標:以焦作市為例,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理論和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相關案例的學習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學會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相關地理信息應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地理問題,積極改造自己的地理觀、世界觀,用辨證發展的眼光正視事物的當前狀態。

  教學重點:以焦作市為例,綜合分析其地理環境要素,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分析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之路,并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給出合理化建議。

  二、說教法

  講述法、對照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整章知識的升華,將零碎的知識點和地理思想融匯在一個例子中。對于學生來說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綜合分析一地的地理概況需要學生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在相關資料中提取必要的素材。除此以外還要學會讀圖,在地圖中把握基本的地理概況。然后,根據資源枯竭型城市所具備的潛在優勢,在考量綜合地理區位的情況下做出評估,對其經濟轉型給出合理化建議。學習本節內容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辨證發展的眼光對待事物的當前狀態。

  四、說過程

  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本節課首先具有一定高度,需要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掌握較為良好。在導入之前有必要對前三節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回顧:主要針對“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工業集聚、分散的好處”、“傳統工業區的改造治理以及新工業區的特征及發展條件”等三個問題提出疑問,幫助學生理清本章重點、難點及教學思路。具體的導入過程相對簡單,只需介紹一下我國的工礦城市發展現狀即可,期間如有必要可以簡單復習一下我國的礦產資源分布狀況。

  課文主要講述的是煤城焦作的經濟轉型,因而首先需要對焦作給予必要的.介紹。教材中的材料1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狀況,材料2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優勢。通過兩段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采集重要的地理要素,比如焦作的能源基地地位,擁有煤、耐火黏土、鋁礬土等礦藏,公路、鐵路交通便利,旅游資源優良豐富,農業基礎條件良好等等。這樣做化繁為簡,有利于宏觀上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日后學生處理相關地理資料的重要方法,當然這種篩選能力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加以配合。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可以適當安排學生搜集其他必要的資料,以期增加視野寬度和調節課堂氣氛。另外,通過地圖獲取必要的地理信息仍舊是地理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焦作市的絕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礦產、交通狀況等等都是可以通過對相關地圖的判讀加以獲取的。

  分析過焦作市的地理概況和產業優勢后,就需要針對由于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既然是談經濟轉型,就應該將話題的范圍明確在這一領域內。通過材料3的相關內容,我們了解到焦作市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增強綜合競爭力等三個整改方針上下功夫。因而引導學生針對優勢與不足提出建議,以三個整改方針為基準,衡量建議的可行性是鍛煉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此我將教會學生的是解決問題方法而非案例的內容,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接下來針對學生的建議和教材資料分析所羅列的10點整改思路,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看法,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進而確定經濟轉型建議的具體方案。最后注意將建議與產業優勢相對照,看建議是否都是圍繞著產業優勢而提出的,這樣做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建議和優勢的對應關系,將不難找出此類問題的解題思路。

  最后我將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再選取一相似案例,給出必要資料,引導學生解答,以期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高中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說課稿06-26

高中地理說課稿04-11

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12-27

高中地理說課稿優秀03-20

地理說課稿模板說課稿模板高中地理03-09

高中地理說課稿(15篇)11-02

高中地理說課稿15篇11-02

高中地理《鋒與天氣》說課稿11-05

高中地理說課稿2篇02-17

高中地理說課稿14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