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三節,它是對第一節內容的深化和拓展,與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是并列關系。對于本節課,課標的要求有兩條: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為了更好地完成課標要求,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理解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兩類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因素。
2、利用圖表資料分析農業區位因素的能力。
教學難點: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與西歐乳畜業的區位條件的比較。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用案例說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分析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區位因素,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分析,學會歸納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2、把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作比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自然條件是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條件,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天人合一。而人文條件也越來越大地影響到農業的區位選擇,事物是發展的,不能用靜止的觀點看待問題。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對比法,采用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學生采取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資料和地圖
二、教學思路:
1、由于學生通過必修1的學習,已經有一定區位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利用課本案例及活動題,結合一些補充資料、圖表等,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討論等方式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2、在歸納出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之后,再向學生提出“阿根廷的大牧場放牧業如何擴大生產?”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3、在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的基礎上,通過基本相同的思路,以西歐為例分析乳畜業。
4、最后,歸納總結對比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的基本概況。
5、拓展深化:⑴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⑵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發展乳畜業的區位因素是什么?
三、教學過程
包括新課導入、新課學習、課堂小結、當堂檢測、課后作業五個環節。
新課導入:采取視頻短片導入:(播放錄像)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新課學習:提出問題,進行新課學習請大家閱讀案例4自主學習完成,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
1、為什么這些國家可以發展大牧場放牧業呢?
2、大牧場放牧業有什么特點?
3、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是什么?
板書: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投影圖3。15和圖3。16,完成活動題前兩個問題
提問過渡:阿根廷的大牧場放牧業可以獲得什么產品呢?(牛肉及其制品)
那么分布在大城市周圍的牧場又可以獲得什么產品呢?(牛奶為主)――承上啟下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乳畜業。
板書:
二、乳畜業
講述:按照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思路,按照預先分好的小組,合作討論,完成下面的問題,學習乳畜業提問題:
1、乳畜業產品的種類有哪些?
(牛奶及其制品)
2、乳畜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呢?
板書:
1、產品種類
2、主要分布地區
3、根據圖3.19,3.20完成P52活動1和2。
4、列表比較西歐乳畜業與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板書:
3、區位條件:氣候溫涼、潮濕、適宜多汁牧草生長;城市化水平高,經濟發達,市場需求量大
4、主要特點:商品率高、機械化程度高、集約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
德育滲透:
提問:乳牛能不能分布在城市河流上游?(不能)從答案中引出城市環境問題。
問題拓展:
⑴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⑵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發展乳畜業的區位因素是什么?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人文地理有關人類空間活動的章節中貫穿了區位理念,從城市、農業、工業、到交通區位,把人文地理各章節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靈魂”。而工業和農業是國民經濟最基礎的物質生產部門,然而工業又因其特點在區位因素及區位選擇上比農業更加的復雜了,所以,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是對前面知識的深化,也為后面知識做輔墊,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實例掌握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2。理解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趨勢;
3。分析環境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工廠布局實例了解分析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同時培養學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過鞍鋼和寶鋼案例對比綜合分析評價工業區位的影響因素及變化,加強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結合三明鋼鐵廠實例引出環境因素對現代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及如何合理布局,突出對實際問題的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用實例激發學生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在學習中意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建立科學的發展觀、環境觀
(三)說教學重難點
判斷影響工業區位的主導因素及其合理布局。高考中區位問題占有很突出的位置,而且知識點是后面分析工業地域形成與發展的基礎,所以列其為重點;同時通過前面學習,對區位因素有一定認識,但影響工業區位因素更復雜,就不能孤立機械地看待各因素,須綜合發展地分析同時又要抓主因,涉及政治哲學,而高一學生理性綜合分析能力及科學看等問題的能力還有限,因此列其為難點。
二、說教法
由于中學地理教育的被忽視,所以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不太高。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實例教學:創設實例情景小組活動探究問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
案例教學:結合書本案例并升華到生活中的具體實例,為學生提供身邊的事物進行分析研究,引發學生質疑提高興趣,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環境觀和發展觀。
三、說學法
體驗學習:對工廠布局體驗一把“決策癮”,并把自己小組的決策結果拿來和大家分享,接受大家的評判。這個過程培養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培養學生聽和講的能力,同學們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情商。
探究學習:對三明鋼鐵工業布局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規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合理的工業布局應該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培養愛鄉情操。
四、說教學過程
五、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板書:工業的區位選擇
一、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
1、工業及主要區位因素
2、五種工業指向類型
二、影響工業區位選擇因素的發展變化
1、科學技術進步
2、政策變化
3、環境保護
4、企業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系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布、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第五單元氣象災害臺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②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③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
①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
②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說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
①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②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
2、教學難點:
①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
②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系。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系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臺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濕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么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它們分別被什么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于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說教學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采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事物的空間分布,運動狀態,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三、說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艷,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系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并鞏固理性知識。
2、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3、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借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商品谷物農業的分布范圍,說明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的產業。農業是發展歷史最悠久的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環境對農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體現自然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商品谷物農業則體現了社會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本節內容包括兩部分內容,一個是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亞洲季風區;一個是商品谷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
教材文字內容不多,配備了大量的地圖和景觀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組織學生查閱地圖,挖掘地理信息,培養分析能力。分析農業區位因素時,必須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去分析,找出優勢區位因素來。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季風水田農業的分布、生產特點和區位優勢。
2、了解商品谷物農業的地區分布、生產特點和美國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優勢。
(二)過程與方法
閱讀“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與分布”圖,認識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地區分布和區位特點;分析案例“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理解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主要特征。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關注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重點:
分析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
難點:
對比季風水田農業與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特點。
二.說教法:
設問教學、案例探究和對比歸納
多媒體電腦,教學地圖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分析季風水田農業的分布范圍、形成的區位因素,學習商品谷物農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并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用已學的農業區位因素來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分析。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設問,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初步認識,然后通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認識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并由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接著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學習水稻種植業的特點,通過讀我國水稻種植景觀,認識我國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最后,要求學生閱讀49頁閱讀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學研究;了解我國的水稻種植業現狀。
第二課時,要求學生自學為主,閱讀教材,提出問題,掌握商品谷物農業的分布、經營方式、生產特點以及形成的區位因素;然后通過案例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案例“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和“我國南方水稻種植”,比較存在的差異,進一步鞏固對商品谷物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的認識。
3、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5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主要講述了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系兩部分內容。是工業區位論部分內容的延伸,又是新舊工業區部分內容的基礎。本節內容較為簡單,沒有過于繁瑣的理論和記憶性內容,只需學生掌握工業集聚或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即可。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工業集聚與工業分散沒有好壞之分,都是為了獲取更大的效益而采取的經營策略。
知識目標:掌握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兩種模式的特點。掌握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
能力目標:能夠應用所學內容解釋相關產業現象。
德育目標:看待事物要全面,分析問題要顧及利弊兩方面內容,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學重點:即知識目標,掌握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兩種模式的特點,掌握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
教學難點:即能力目標,能夠應用所學內容解釋相關產業現象。
二、說教法
講述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內容的學習重點在于對例子的引述和理解,學習難度不是很大,一般掌握工業集聚或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即可,并且能夠應用相關理論解釋一般的工業現象。因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工業地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非簡單的機械拼湊,無論是在工序上存在工業聯系還是僅僅在空間上存在工業聯系,它們都一同構成了具有協作關系的工業地域。所有工業集聚的原因都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獲取更大的效益。與之相對應的是工業分散的現象,它往往發生在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產品生產領域,是現代交通、通信技術發達以后產生的工業現象,目的是為了利用不同區域的優勢區位條件,以節約開支。在學習中需要注意,工業集聚不一定就要優于工業分散,而工業分散也不見得就比工業集聚來得高級,它們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四、說過程
課文引入前有必要對上一節的內容進行回顧,作為本章基礎的工業區位論的內容雖然沒有直接在本節中提到,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教學的進程。接著針對本節課所講述的兩個重點內容分別提出現實生活中所對應的例子,引起學生對此類問題的關注。例如,電子產品的原件標示了許多生產國的名字;工廠總是集聚在工業中心而非平均分配在每個地塊上。兩個例子分別是對工業分散和工業聚居兩種現象提出來的,很具有代表性。我們往往很忌諱在正式的課堂上摻雜有考試的內容,這就如同學習只是為了考試一樣,其實不妨把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問題的轉述更加契合教材的內容,讓常見的考試內容化作案例融匯在課堂中,將使教學效果更加顯著。
接下來需要講授的是工業集聚的內容。首先要對工業集聚的兩種模式進行講解。對于工序上的工業聯系學生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只需一語道破它的關鍵所在:一家工廠的產品是另一家工廠的生產原料即可。而對于空間上的工業聯系,學生在理解方面很容易出現紕漏,將這種聯系看作是布袋里的沙子,彼此間并沒有什么關聯,都是人為撮合在一起的。其實地域上的工業聯系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樣需要彼此間的合作。而一定的工業區域內也并非任何企業都是可以進駐的,這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導,制定一定的準入制度,所以我們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類似的企業集聚在同一工業區內,它們共同打造著一個文化品牌。因此對于本段內容的教學我將嘗試著將工業園區的先進理念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從本質上去理解這一工業集聚的現象。
下面要針對工業地域內部的工業聯系進行講解,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工序上的工業聯系。在這段文字的處理上,我會將鋼鐵、石化、機械加工等工業部門分散成一步一步的工序,便于學生理解這種工業上的聯系方式與構造,進而對于工業的發育程度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相對簡單了。
緊接著需要講述的是工業分散的內容。工業分散是建立在現代的交通運輸方式和通信技術與手段上的。它主要針對的是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產品生產領域,目的是根據原件的不同性質選擇不同的生產地域,利用其各異的優勢條件以節省開支。由于案例都是針對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而提出的,因此在這段教材的教學中我會注意避免將工業分散這一現象描述得更為高級。要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工業集聚還是工業分散,它們之間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最后將進行課堂小結,由于本節內容較少且相對簡單,可以在最后適當添加部分練習題,重點考察一二兩節的相關知識點。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11-05
高一上冊地理說課稿06-10
高一城市化地理說課稿06-15
高一上冊地理說課稿11-07
高一地理說課稿11-07
高一地理必修說課稿06-10
高一地理優秀說課稿06-10
高一地理說課稿范文06-15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3篇11-05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6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