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地理說課稿

時間:2022-11-04 18:13:50 地理說課稿 我要投稿

地理說課稿通用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理說課稿通用15篇

地理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以河流地貌為案例,剖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以及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節課的目地是通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發育時,分別選取河谷和沖積平原作為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的案例進行剖析,教材還設計了“活動”“案例”,讓學生學會分析地貌形成過程的方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及其地表形態。

  2.運用圖文資料分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信息,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識,學會從身邊地理事物人手學習地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知識,激發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 樹立物質是運動的,事物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演變過程及對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

  2.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能力的分析。

  二、說學情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別是高一年的學生,已具備基本的讀圖能力及從地圖上提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閱歷淺,知識面還不夠寬等原因,分析較深層次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法

  課件輔助教學法(教師在課前結合學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課件,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引導啟發教學法(在學生討論交流中教師因勢利導,使學生達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圖分析法(利用板圖邊講邊畫,圖文并茂,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繪圖能力)。

  四、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其進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運用于學習過程。

  2.討論探究法: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觀察對比法: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地理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的第一課時。我說課的程序主要有以下五個部分:一、課標解讀,二、教材分析,三、學情分析,四、教法分析,五、教學流程

  一、課標解讀

  本節課的課程標準是:“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的過程主要是由時間進程帶來的城市空間的變化。這里前置動詞是“運用資料”,因為城市化是個歷史進程,學生從日常的生活經驗中很難感受到城市化過程,所以本課題的要求旨在讓學生能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二、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不僅承接上一單元人口遷移,而且對后面章節中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本節課在整個模塊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課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發展歷程及今后的趨勢,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著地理環境,所以本節課在本章中又起著提煉與升華的作用,因此,本節課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根據課標要求以及本節課的地位與作用,我制定了以下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義,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

  ②運用資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地理圖表資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和歸納,概括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關注城市化的現狀與趨勢,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及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

  (三)重點、難點

  根據課標要求,我認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已基本上可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但由于生活閱歷較少,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較偏面。所以,如何有目的的啟發和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出全面的認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就顯得十分重要。城市化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章節又剛剛學習了城市的一系列特征,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某些特征仍存在較大的疑惑。為此,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就應該有針對性。

  四、教法、學法分析

  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角、課堂的主人。本節課我采用“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學生通過了“自學質疑、合作釋疑、展示評價、鞏固深化”四個環節的學習并結合導學案來掌握本節內容。(詳見“教學流程”)

  五、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片段”,提問學生:這首歌是歌唱我國哪個城市的?學生很容易得出是深圳市。緊接著展示深圳市的圖片,通過對比這兩組圖片,使學生明白深圳市由昔日的邊陲小鎮變成了今天的國際化大都市。直接引入本課的內容——城市化

  第一環節——自學質疑

  給學生約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認真閱讀教材31—35頁文字、圖表,查閱資料,然后自主完成導學案上該環節的有關問題。并提示學生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先放在那里,做好標記,可在下一環節中請教小組內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第二環節——合作釋疑

  在本環節中虛心請教學習伙伴幫助解決導學案上暫時不會的問題和教材中不懂的部分。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修改完善答案并準備展示。(此時老師可走到學生中間,觀察他們的交流學習情況,必要時給以適當引導。)

  第三環節——展示評價

  大家知道,學生的天性就是愛表現,所以老師應給他們這個機會,讓其盡情發揮,充分展現自己的勞動成果。為了課堂的有序進行,老師可提以下要求:

  1、各小組按照老師的提示,選派代表展示他們小組的學習成果(每個小組都給以展示的機會),本組其他同學還可以及時進行補充完善。

  2、同時認真觀察其他小組展示的內容,如果發現問題請先做記錄然后與組內成員進行交流,必要時給以糾正。

  3、每小組根據老師安排,選派代表對其他小組展示的結果給以言簡意賅的點評,點評時一定要言之有理。

  第四環節——鞏固深化

  1、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有選擇地快速記憶本課所學內容。

  2、獨立完成該環節的練習題,以檢測本節課掌握情況。如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再按照合作釋疑--展示評價的程序進行二次循環。這也是“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中“循環”二字的真正含義。

  課堂小結

  (1)說一說:城市化給你和你的家庭帶來哪些影響。

  (2)本節課的整體絡

  拓展探究:(課外作業)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城市化是不是發展的越快越好呢?

  該問題以小論文的形式談談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板書設計】

  第三節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定義及動力

  1.定義:

  A、人口城市化B、地域城市化

  2.動力及意義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與特點

  A、世界城市化發展進程B、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異

地理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系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布、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第五單元氣象災害臺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②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③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

  ①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

  ②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說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

  ①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②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

  2、教學難點:

  ①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

  ②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系。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系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臺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濕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么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它們分別被什么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于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說教學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采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事物的空間分布,運動狀態,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三、說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艷,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系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并鞏固理性知識。

  2、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3、、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借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地理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主要講述了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系兩部分內容。是工業區位論部分內容的延伸,又是新舊工業區部分內容的基礎。本節內容較為簡單,沒有過于繁瑣的理論和記憶性內容,只需學生掌握工業集聚或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即可。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工業集聚與工業分散沒有好壞之分,都是為了獲取更大的效益而采取的經營策略。

  知識目標:掌握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兩種模式的特點。掌握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

  能力目標:能夠應用所學內容解釋相關產業現象。

  德育目標:看待事物要全面,分析問題要顧及利弊兩方面內容,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學重點:即知識目標,掌握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兩種模式的特點,掌握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

  教學難點:即能力目標,能夠應用所學內容解釋相關產業現象。

  二、說教法

  講述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內容的學習重點在于對例子的引述和理解,學習難度不是很大,一般掌握工業集聚或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即可,并且能夠應用相關理論解釋一般的工業現象。因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工業地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非簡單的機械拼湊,無論是在工序上存在工業聯系還是僅僅在空間上存在工業聯系,它們都一同構成了具有協作關系的工業地域。所有工業集聚的原因都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獲取更大的效益。與之相對應的是工業分散的現象,它往往發生在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產品生產領域,是現代交通、通信技術發達以后產生的工業現象,目的是為了利用不同區域的優勢區位條件,以節約開支。在學習中需要注意,工業集聚不一定就要優于工業分散,而工業分散也不見得就比工業集聚來得高級,它們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四、說過程

  課文引入前有必要對上一節的內容進行回顧,作為本章基礎的工業區位論的內容雖然沒有直接在本節中提到,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教學的進程。接著針對本節課所講述的兩個重點內容分別提出現實生活中所對應的例子,引起學生對此類問題的關注。例如,電子產品的原件標示了許多生產國的名字;工廠總是集聚在工業中心而非平均分配在每個地塊上。兩個例子分別是對工業分散和工業聚居兩種現象提出來的,很具有代表性。我們往往很忌諱在正式的課堂上摻雜有考試的內容,這就如同學習只是為了考試一樣,其實不妨把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問題的轉述更加契合教材的內容,讓常見的考試內容化作案例融匯在課堂中,將使教學效果更加顯著。

  接下來需要講授的是工業集聚的內容。首先要對工業集聚的兩種模式進行講解。對于工序上的工業聯系學生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只需一語道破它的關鍵所在:一家工廠的產品是另一家工廠的生產原料即可。而對于空間上的工業聯系,學生在理解方面很容易出現紕漏,將這種聯系看作是布袋里的沙子,彼此間并沒有什么關聯,都是人為撮合在一起的。其實地域上的工業聯系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樣需要彼此間的合作。而一定的工業區域內也并非任何企業都是可以進駐的,這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導,制定一定的準入制度,所以我們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類似的企業集聚在同一工業區內,它們共同打造著一個文化品牌。因此對于本段內容的教學我將嘗試著將工業園區的先進理念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從本質上去理解這一工業集聚的現象。

  下面要針對工業地域內部的工業聯系進行講解,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工序上的工業聯系。在這段文字的處理上,我會將鋼鐵、石化、機械加工等工業部門分散成一步一步的工序,便于學生理解這種工業上的聯系方式與構造,進而對于工業的發育程度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相對簡單了。

  緊接著需要講述的是工業分散的內容。工業分散是建立在現代的交通運輸方式和通信技術與手段上的。它主要針對的是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產品生產領域,目的是根據原件的不同性質選擇不同的生產地域,利用其各異的優勢條件以節省開支。由于案例都是針對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而提出的,因此在這段教材的教學中我會注意避免將工業分散這一現象描述得更為高級。要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工業集聚還是工業分散,它們之間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最后將進行課堂小結,由于本節內容較少且相對簡單,可以在最后適當添加部分練習題,重點考察一二兩節的相關知識點。

地理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中國人口》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第三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的情況。是中國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識,是學生學好中國地理,尤其是學好我國工業、農業、交通、城市等知識以及分區地理知識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才能合理布局工業、農業、交通和城市。因此,學好本節教材,掌握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將為學好后面各章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 說出我國人口總數,

  2、 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并簡陋分析建國后我國人口增長快的原因。

  3、 學會制作人口增長曲線圖

  4、 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分布概況

  5、 使學生明白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估國策,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出路,也是我們每一位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是本節教材的重點,為我國人文地理的學習打基礎。

  如何交換學生分析圖表和動手作圖是本節的難點。本節教材出現了四種類型的圖表:如扇狀統計圖、柱狀統計圖、線狀統計圖、人口密度分布圖,因此,如何教會分析上述圖表和繪制人口增長曲線圖是本節的難點。

  四、說學情

  經過七年級世界地理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學習,使學生已經具備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圖的閱讀能力,這將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八年級的學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視地理課也將使本節課的難點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戰。

  五、說教法、學法

  計算機多媒體輔助創設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加以點撥。

  六、說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創設:第13億個公民誕生的圖片資料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中國人口》的學習

  新課學習:

  活動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體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構成餅狀圖》,中國占21。2%

  b。 多媒體展示《我國省級行政單位人口數量圖》找出5000萬以上人口大省,9個。

  c。 生活中人口擁擠的畫面:下班的路上、海濱浴場、春運的候車室

  說明:讓學生感受13億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觀地在他們的腦海中建立起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形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從而解決了本節的一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活動二 我們來發現:

  我國人口達13億,那么我國人口的發展狀況如何呢?

  a。 展示 我國人口增長示意圖 公元0年———— 公元20xx年的變化狀況,這主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歸納:慢

  較快

  飛速發展(基本國情),解決了教與學的重點。

  b。 師生共同完成建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的曲線圖,教會學生作人口增長曲線圖,從而突破了教學難度。這個難點的突破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教學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國建國后人口增長曲線上進行自主分析,自主發現問題:

  1949—1990 變

  1990—20xx 化 變慢,原因:計劃生育

  d。 計劃生育的國策

  說明:整個活動中,主要是學生自主活動,去動手做,去觀察,去發現,不

  僅能力得到了培養,而且也初步樹立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口觀、情感態度、價值觀。

  活動三 探討人口分布的特點

  13億人口在我國有的地區多,有的地區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復習:比較中、俄、美、世界。橫向比,我國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級單位的人口密度圖,找出d小大的省區、分布概況。

  c。 展示人口密度圖 歸納總結:東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使由簡———難,由分析、推測———科學證實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又突破了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人口分布特點。

  課后拓展延伸:探究

  1。 為什么我國人口東多西少

  2。 我國人口過多帶來了哪些人口問題

  七、說板書

  一、 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 人口多

  2、 人口增長快、原因 國情→國策

  3、 國策:計劃生育

  二、 人口分布不均:東多西少

地理說課稿6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增強環保意識。

  二、說學生

  巴西是足球王國,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并不很陌生,現代媒體手段先進,同學們可以通過上網、報紙、雜志查找各種資料進一步認識巴西。

  初一年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欲強,好勝心切,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于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巴西時,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舉例,多要以實圖展示,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1.教學方法的組合

  a.本節課運用談話、閱讀、討論、學習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學習競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本節又采用了知識結構圖法,使學生的地理思維隨著教師的講解而步步深入,且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b.整節課主要貫穿“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思練結合”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獨立自主親身參與、體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注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恰當引導,學生從不斷演示中觀察問題,探究現象,解決問題。

  2.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強烈的求知欲,強調重點,攻破難點。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3.教具選擇

  多媒體

  四、說學法

  1.依據教學目標,快讀課文,整體把握,明確重點。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理解和記憶。

  3.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積極思考,培養能力。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p.89—92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和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兩節。

  教學目標:1、了解巴西的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

  3、了解巴西的人種文化、工業農業。

  教學重點:巴西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狀況

  教學難點: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

  ②巴西的經濟、文化、人種與殖民主義的關系。

  1、引課設計

  根據世界杯足球賽主題音樂,引出課題:第九章 第二節 巴西(版書),之后,介紹某某出訪巴西,讓學生認識到巴西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2、學生自學,整體感知,重點把握。

  自學3分鐘,學習方式自由,要求學生盡量多的發現問題,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找出答案,準備競答與競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地理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合作意識、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等。

  3、教師主持,問題競答與競提。

  這一活動由教師主持,學生比賽提問題,教師從量和質兩方面為學生所提問題打分,分組比賽,決出勝負。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地理及對地理課學習的興趣。活動中,教師可尋機插入點撥講解,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氛圍中,教師盡情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強調重點,突破難點。

  4、總結鞏固,隨堂練習。

  總結重在綜合概括,使知識條理系統。隨堂練習意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與技能。

  七、設計的理論依托: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方式地理課程”“學習結果與過程并重”“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書設計:

  粉筆板書與電子板書相結合。粉筆板書采用詞語式板書;電子板書采用結構式。粉筆板書如下圖。“咖啡之國”“文明古國”“足球王國”“狂歡之國”四個關鍵性詞語,基本反映本課的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地理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地圖是地理學習的第二語言,“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它是我們日常生活、生產,以及學習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地圖蘊涵的信息量比文字還要多,并且有考查“選取”的功能,學好地圖可以為我們將來更好地學習地理奠堅定實的基礎,因此學好這一節課意義十分重大。

  目標導航:

  1、知識目標:

  ①初斷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等基礎知識。

  ②學會運用比比例尺計算圖上兩地間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2、能力目標:

  ①在地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并根據比例尺換算成實地距離。

  ②能夠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等確定方向。

  ③熟悉常用圖例和注記。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領會并掌握學習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是今后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教材的重點、難點

  1、重點:

  ①比例尺的計算和表示方法;

  ②在經緯網地圖和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

  2、難點:

  ①比例尺大小的辨別及其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②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確定依據(學情分析):由于地圖是采用一定數學方法繪制而成的,所以,使用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時就需要量算、需要用形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來認識地理事物特征,建立地理事物空間方位概念。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開始進入形式運算階段,有些學生在地圖符號的認知和空間關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可能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地圖比例尺知識的學習、應用、以及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的辨別,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法、學法分析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學習過程并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相互合作、探究而建構形成的。它認為有效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習者參與目標或子目標的提出或確立;有效的教學應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時間以及空間上保障;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有效的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所以本堂課主要以學生“自主—探究式”、“啟發式”教學方法及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方法為主,最終達到新課標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目標。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已經學過地球儀,出示地球儀和地圖,請同學們觀察,從使用的角度分析他們的優缺點完成下表。

  (二)講授新課:

  首先教師展示多幅地圖讓學生觀察討論地圖的基本要素包括那些內容。學生讀圖討論后師生共同歸納出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關于地圖三要素的教學過程具體設計的如下:

  1.比例尺:

  學生讀圖1.22臺灣島圖

  小組討論:①如何量算地圖上兩點之間的實地距離?

  ②在臺灣島地圖上,從高雄到臺北,這兩座城市的圖上直線距離是多長?實地距離又是多長?如何利用圖上給出的條件計算出來?

  ③同學們能否利用地圖給出的比例尺,計算出該地圖與它所表現的實地范圍相比,縮小了多少倍?

  ④根據你們所學的數學知識,地圖上的比例尺有什么表示方式?試在地圖冊上找出這幾種表示方式。

  教師在學生回答時做一些適當補充,師生共同小結出比例尺的概念、計算公式,并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幾種表示方法:

  比例尺的表達方式例子

  線段式

  數字式1:4000000

  文字式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40千米

  再及時通過練習來鞏固這部分的知識:

  1.在地圖上量得甲、乙兩地的圖上距離為3厘米,而兩地的實地距離為60千米,則這幅圖的比例尺是()

  A.1:20B.1:200000C.1:2000000D.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A.1/2000000

  B.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200千米C.

  然后同學們讀圖1.37中國地圖和1.38北京地圖,根據表格列出的項目比較這兩幅地圖:

  比例尺的大或小表示范圍的大或小

  表示內容的詳或略

  中國地圖

  北京地圖

  從而得出比例尺大小的判別與地圖內容詳略、范圍大小的關系: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小

  圖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圍小;內容詳細;

  比例尺小;范圍大;內容簡略

  以上教學通過用直觀、形象的地圖來比較,不僅僅易于年齡較小、空間觀念不強的初一學生接受,他們還能體驗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成功的喜悅,大大提高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2.方向:

  地圖上方向的辨別特別是在經緯地圖和指向標地圖辨別方向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更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部分的教學仍然以學生讀圖活動為主,配上練習,練習;講解;掌握;再練習鞏固,以求學生能在“練”中理解,能在“練”中學會辯方向。

  在學習的過程中,遵循學生學習的一般規律:由易;難,由淺;深,由普通;特別,因此地圖上方向的辨別也從一般開始:

  ①一般情況下,地圖上方向的辨別:“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練習

  ②出示同一幅地圖,加上指向標,引導同學們注意觀察它們間的差別,指出指向標所指的方向為北方,還是同樣的問題請同學們再做一遍。

  教師可適時引導解題方法:利用指向標平移法

  你掌握了嗎?再來練一練:

  ③展示地球儀a.復習提問:經線指示什么方向,緯線指示什么方向?

  AB指示___方向,BC指示___方向

  b.再一步一步深入引入到:同一條經線或同一條緯線上的兩點方向應該怎么辨別?

  圖上A在B___方向

  C在B___方向

  c.最后提出:假如這兩點既不在同一條經線上又不在同一條緯線上,如B和D,那又該如何確定這兩點之間的相對位置呢?

  D在B___方向

  引導學生根據a、b,分解經緯線即B在D的北方、西方,綜合得出B在D西北方向來解題。

  練習運用:

  完成練習后,啟發、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在不同類型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般地圖: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圖例

  由于這部分的內容比較簡單,因此主要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到圖例間的細微差別,如洲界與國界,使同學們在短時間里能迅速學會看圖例及注記等。

  為了更快地使用地圖,同學們還應該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四、知識梳理

  地圖三要素

  1、比例尺

  概念: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表達方式線段式:如

  數字式:如1:4000000

  文字式:如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40千米

  大小比較: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小

  圖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圍小;內容詳細;

  比例尺小;范圍大;內容簡略

  2、方向

  一般地圖: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圖例符號文字數字

  五、達標反饋

  在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有一句醒目的名言:我聽過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它充分說明了動手、動腦的價值。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大膽放開手腳,組織學生課堂活動討論、自己小結,教師在整堂課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教師根據設計的一些課堂小測題,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發現問題并馬上解決問題,師生共同反思,為更好地學好下一堂課做好準備。

  你會讀圖了嗎?運用你學會的知識和技能,解答下列各題

  1.在地圖上量得甲、乙兩地的圖上距離為6厘米,而兩地的實地距離為120千米,則這幅圖的比例尺是()

  A.1:20B.1:200000C.1:2000000D.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A.1/5000000

  B.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500千米

  C.

  3.如圖,點a(0°,20°W),點b(20°N,20°E),a在b的方向是()

  A.東南B.西南

  C.西北D.東北

  4.讀某區平面圖,回答問題。

  A.耕地位于橋梁的______方向

  B.村莊位于耕地的____方向

  C.公路的方向是怎樣變化的?________________

  5.說出下圖A至L圖例代表的地理事物

  六,作業布置:

  1.根據你所學的地圖知識,為我們的教室繪制一張平面圖。

  2.正確辨別方向,是人類在野外生存的一種基本能力。無論是在茫茫的大海上,還是在浩瀚的沙漠里;無論是在崇山峻嶺之中,還是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人類都要知道自己所在地的方向。除了利用地圖來辨別方向,想想你還有什么方法來判定方位。

地理說課稿8

  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中國地理《土地資源》我將從以下幾點說起。

  一、說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上教版八年級《中國地理》土地資源一節教學的第二課時,其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我國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場、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國土地的基本國策。教材在地形、氣候、陸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資源,主要是考慮到地形、氣候是促進和影響土地資源形成與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而土地資源的利用受人類長期的生產活動與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是人類經濟活動(農業、工業、交通運輸等)的物質基礎,因此本課時教學內容有明顯的承上啟下、前后關聯的特征。對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齡學生而言,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的問題,較先前水資源、氣候資源距離遠,具有認識上的間接性。

  (二) 重點與難點:

  重點:我國土地資源基本國策。學生通過學習應理解為什么制定這一國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終產生自覺意識,形成合適的心理態度與價值觀。

  難點:探究我國各類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及原因,土地生產力高低的分布。

  二、說學法:

  (一)說學生:

  1、 學生原有知識基礎:五年級時,地理由外聘代課教師教授,紀律較差,地理基礎知識不扎實。現為我校六年級,年齡較外校同進度學生小兩歲,社會閱歷較淺。

  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較簡單,以背為主。

  本學期已知道中國地形知識與有關氣候知識。

  2、 該班學生認知特點:思維活躍,該年齡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漸在向抽象思維發展。 該班學生學習能力差異較大,部分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常常搭便車。

  表現力強,好動不好靜,知識面較寬,對地理學習有較濃厚興趣。

  (二)說學法:

  1、 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讀圖分析,小組討論,自主探究,進而推測結果,并與實際比較,體會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復雜性的特征。教師通過新型小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體與關注個別相結合。(詳見教法設計第二點)

  2、 學會分析不同形式的資料。

  3、 小組合作展示,學會將地理課堂所學知識、形成態度運用于生活,從而將教學目標內化為行動。

  4、 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創造能力。

  三、說教法:

  (一)確定教學目標:

  1、通過推測知道我國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地、難以利用的土地分布。(知識目標)

  2、體會自然要素相互聯系的特征,實踐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標)

  3、能說出目前我國土地利用過程中的幾個突出問題,并有尋求解決問題的積極態度與建議。(知識目標)

  4、體會我國土地國策的現實意義,產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保護土地資源的責任心,并有積極付諸行動的愿望。(情意目標)

  5、體驗課堂合作學習方式,增強團隊意識,提高合作學習效果。(情意目標)

  (二)選擇教法的原則和依據:

  1、 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通過知覺領悟與邏輯方法的并用,形成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思維習慣,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2、 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原先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著眼培養學生綜合性、發展性學力。

  3、 在課堂中為學生搭建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臺。

  4、 遵循六年級學生認知基礎與認知規律。

  (三)教法設計:歸納為以下四點

  1、 突出前后知識關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地形、氣候是影響土地資源形成與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按常規教學方法,該教學內容淺顯,主要是讓學生在我國《土地資源利用類型圖》上認圖識記,學生思維量小,且無法體現本節教材的前后文關聯特征。因此,教師在設計中,打破常規,舍易求難,即不讓學生在書本、地圖冊上找現成答案,以培養和訓練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為歸宿,通過小組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氣候、地形分布的知識,推測(探究)我國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場、沙漠的分布,并說明理由。整個過程運用相鄰發展區的原則,既是對前知識的復習與綜合,讓學生體驗地理學習方法,又完成新課教學目標,且印象更深。教師則對學生整個探究過程加以適當提示、點撥、深入。點撥中滲透學習方法的引導,特別須指出以下問題:耕地適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與旱地的原因;水田與旱地的大致分界;東部地區山脈、丘陵的土地利用類型;東西部、南北的土地生產力。要求學生綜合考慮地形與氣候條件、人類經濟活動因素。

  2、 探索學生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差異,提高學習效果。本課教學安排兩部分學生合作學習內容,在第一部分中,教師安排四人合作學習是基于該內容對六年級學生而言綜合性強,有較大難度,合作學習有利于討論,觀點碰撞,引發思考,得出結論。教師給予合作學習的要求是:在討論的基礎上共同繪制中國土地利用類型簡圖,且安排兩人上臺展示,而兩人的分配為教師點名一位,小組推薦一位,并提出任何一名小組成員的表現都代表全小組,這種安排改變以前后進學生沒有課堂表現的資格與可能(因為小組推薦代表往往上臺的是優生),也有利于小組討論時優生毫無保留地提出觀點,幫助后進學生,后進學生則利于提高自身責任感,明白個人應對小組作出貢獻,知道與他人在一起工作時不能搭便車,調動學習積極性。最終實現每一個學習個體在達成自身學習目標的同時,成為其他個體教學目標達成的促進者。第二部分小組合作是學生對課堂內容理解后的綜合展示,有利于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內化課堂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創造力與小組智慧,培養創新精神,分享小組合作成果,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堂組織形式,也適合該年齡孩子身心特點。

  3、 利用小道具活躍課堂氣氛,實現課堂承轉。看似與地理教學毫無關系的回形針在合理運用后起到以下作用:夾書是因為本課的探究是以對中國土地利用類型圖未知為基礎,若在找大量圖表依據時(翻閱地圖冊),偶然所得,也將失去探究的價值;課前猜測回形針便于讓學生輕松進入課堂角色,也為引出推測這一關鍵詞埋下伏筆,在比照中了解問題解決的方法;用回形針上臺作投票便于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引發課堂爭論。

  4、 以形象的漫畫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土地資源較宏觀,本課內容又側重農業用地,相對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齡學生而言,較先前的水資源、氣候資源距離遠,認識上有間接性。為使課堂可接受性更強,并引發學生共鳴,本課設計以漫畫評論作為探究土地利用問題的切入口,優勢明顯:漫畫諷刺性強,富于思考,能將大尺度空間與時間的問題濃縮到方寸之間,較照片、錄象更綜合、直觀,有趣味,信息量大。如父與子一則,簡單的兩幅畫,將人為的森林破壞,最終引起沙漠化,使子孫更貧困這樣一個深刻的主題揭示,遠比枯燥的文字表達得形象、深刻,對學生有震撼。對漫畫的分析理解過程將促進學生思考問題、進入自主學習與自我教育狀態。

  5、 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勢,真正體現形式服務于內容,手段服務于理念。恰倒好處地使用電腦多媒體,能使課堂增色,效率提高。本課課件力求簡潔,主體內容突出,強化對學生的學習指導,避免使用現代化媒體產生弱化學生思考的反作用,相反設疑引思,如土地生產力的變化規律,以圖片引發學生思考;土地利用問題,以漫畫渲染課堂氣氛,拉近與學生的認識距離;人均耕地減少問題,以動畫強化課堂情緒;全課以多種鏈接調用各種資源,回顧舊知。恰倒好處的多媒體運用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進一步深化,付諸實際。

  四、教學流程:

  (一) 復習舊課: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

  (二) 引入新課:

  1、土地資源地區差異

  (1)提出研究問題:推測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的大致分布

  (2)給予提示:推測的依據應考慮哪些因素?

  (3)小組合作討論:繪制我國土地利用類型分布簡圖,完成地形區推測,并說明理由(教師提供兩個地形區,學生自由選擇兩到三地形區以說明

  (4)小組展示,他組學生質疑:引出地形、氣候、人為活動為主的多因素制約土地利用分布。

  (5)深入探究:土地生產能力高低及影響因素

  (6)自我評價:了解現實地理問題的復雜性。

  2、土地資源問題:

  (1)提出問題:出示文字、漫畫資料,哪個保護更重要:林地?耕地?草地?

  (2)展開討論,深入分析:學生談感受歸納、爭論、總結,得出我國土地利用國策

  (3)學生自我總結:保護土地資源,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可作為回家作業)

  五、其他:

  1、 以學生探究為主的教學設計,教師無法知道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所有問題,因此須根據學生反應調整課堂進程,在多媒體課件中預設學生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做到進退自如。

  2、 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發展性學力為歸宿的教學指導思想是本課成功的保障。

  學生課堂作業:

  1、我國土地利用類型分布簡圖(略)

  2、請根據小組的推測完成下表,至少完成四個地形區:

  地形區名稱 我推測的主要

  土地利用類型 推 測 理 由

  東北平原

  橫斷山區

地理說課稿9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這個結論,學生已經了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為什么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陸地和海洋》以及《天氣和氣候》兩章的內容,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后面章節《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以及《人類的居住地》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為今后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人口增長、分布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并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學情

  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地理知識已有了一定積累,但是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在社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盡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教學中采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對于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啟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于一身,。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如下:

  1。圖導圖練法。引導學生識圖、析圖、說圖、填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鞏固地理知識,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2。收集資料法。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志、因特網等搜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使學生能夠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五、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部分

  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內容為:戰爭使人們忘記了自己的文明,忘記了自己的傳統,在征服與被征服、吃人與被吃的不斷循環中,這些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島人完全退化,終于又自食惡果地退回到極度原始的狀態中。通過視頻導入的方式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看完視頻后,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問題如下:這只是世界的一個角落的故事,那么,整個世界的人口狀況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1)播放嬰兒的啼哭聲,引導學生說一說這聲音意味著什么?通過直觀展示聲音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長

  (2)請兩名同學以播音員的語氣播報以下兩則新聞。

  資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院的產房里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誕生在地球上。

  資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誕生,成為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引導學生思考: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同時以動畫形式呈現世界人口增長曲線,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

  通過讀圖,引導學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長特點是先慢后快。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應如何表示?從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65練習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加深學生對人口增長的了解,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地理說課稿10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板塊的運動。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板塊的運動”是“海陸的變遷”這一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是承接第一節“大洲和大洋”對地球六大板塊與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句: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布大勢,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但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仍需采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陸變遷、火山地震分布規律等)發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激發學習興趣,養成求真求實、不斷探究的學習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

  板塊運動的規律。

  難點: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規律。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地圖法、小組合作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教師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后的廢墟圖,設問:地震的原因是什么?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

  運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后的廢墟圖片,視覺沖擊性很強,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置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認識六大板塊

  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并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六大板塊都有哪些?

  學生活動:

  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教師總結:

  從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中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后,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

  設計意圖:

  通過地圖展開講解,能夠提升學生讀圖和識圖能力。

  2.板塊運動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

地理說課稿11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要說課的課題是“宇宙中的地球”,選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第一節的內容。下面我將從課程標準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內容。

  一、課程標準分析。

  課標要求: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地球為什么是普通而特殊的行星。“說明”是要說出理由,要體現理解的思維過程。“運用資料”則是對認知過程要求從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認識,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中間自然要有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一)內容和地位。

  本課時內容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三個部分,屬于自然地理的范圍。

  本節教材內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單元第一節,是高中地理的開篇,具有激發興趣、奠定基礎的作用。本節課上得好壞與否將會影響到學生對整個高中地理的學習興趣,是整個地理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課。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以及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為了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在分析了教材內容之后,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辨別不同類型的天體。

  (2)以示意圖的方法從天體系統的層次表示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運用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相關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4)根據地球的相關資料說明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太陽模式圖、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表等圖表資料,培養從圖表中讀取、分析、歸納信息的能力。

  (2)通過分析圖文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進而初步掌握比較地理事物,分析和綜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宇宙的物質性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能用唯物辯證的思維去看待事物。

  (2)通過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條件分析,認識到在太陽系中地球是唯一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建立起要珍愛生命保護地球的情感態度。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依據課標要求,結合本節課知識的特點,我將天體系統的層次和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作為本節課的重點。

  2、教學難點:

  由于學生剛剛進入高中,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夠成熟,對圖表資料的分析歸納

  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將運用資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法分析: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多樣的教學方法、小組合作等),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在對宇宙物質性的知識將采用講授法、談話法等教法;為落實重點采用板書筆記法、讀書指導法等教法;為突破難點采用發現教學法、綱要信號法等教法,以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學法指導: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是建構的過程),為使所學知識能較好的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本節課中采用協作探究法和讀圖分析法,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地理的學習思維。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用康德的墓志銘(這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使我們的心靈受到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準則。——康德)引入,并讓學生回想天空中所能看到的常見天體。以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有利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

  2、導學結合講授新課。

  引導學生回想睛朗夜空并結合插圖比較天空中星體的形狀、亮度、是否閃爍、運動、是否本身發光等,提問它們分別是哪種天體?學生回答后,老師點評、歸納出天體及天體的類型。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達到了學習新知識點的目的。在了解天體的種類之后,提出“天體并不雜無章的分布,而是有規律的運動著的”來引出天體系統的的知識。把天體系統的層次性作為對地球的定位,并板書天體結構層次圖,使學生形成地理空間層次觀念。并適當補充天體軌道傾角、偏心率、天文單位、光年等相關天文知識,既擴充了學生知識面,也為之后講解地球運動特稱的普通性埋下伏筆。

  3、深入探究引發思考。

  在學習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這一框題內容之后,繼續深入探究,引發學生對地球所處環境的思考。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4頁圖1.4 太陽模式圖,找出太陽系中天體,并寫下按照與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的各個行星,然后總結學生的答案,并點出各行星的公轉方的至西向東向和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小行星帶。根據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分析表

  1.1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和圖1.5太陽系其他行星與地球的質量比和體積比,使學生回答各行星的質量、體積、公轉軌道傾角、軌道偏心率等數據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來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行星運動特征的普通性和結構特征的普通性。結合教師講解,總結歸納出“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的結論。

  4、分組討論交流提升。

  在學生理解了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之后繼續深入學習、分析地球的特殊性。先是請學生就“為什么地球是特殊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對學生所答進行概括總結,得出地球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顆存在生命的行星。接著教師以談話的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存在生命的一般條件有哪些,地球又是通過何種方式來滿足生命存在的條件的,并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概括、補充,點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包括外部的穩定的宇宙環境和地球自身的條件。在談話交流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地理自信心,提高教學效果,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5、課堂總結理清框架。

  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本節課的知識框架,我將在新課最后,結合板書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重點強調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6、提升情感升華主題。

  通過對宇宙浩渺的了解和地球生命存在的不易,來指出同學們應該珍愛生命、保護地球。

  7、作業布置。

  我了進一步落實重點和難點、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我將布置以下作業:

  如果你承擔了尋找外星人的任務,怎樣的恒星系統行和星系統才可能孕育生命? 你將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

  六、板書設計。

  由于本節課內容較為繁多復雜,但內部邏輯關系性較強,故我采用了以結構式板書為主的方式,以理清知識結構,明確知識內容,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具體板書內容如下: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和星際物質: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氣體和塵埃

  2、天體系統:總星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銀河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太陽系 地月系其他行星系

  2、公轉運動特征:近圓性、同向性、共面性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安全的運行軌道外因

  地球宇宙環境穩定的太陽光照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日地距離適中——適宜的溫度 分類: 特征: 類地行星 質量小、體積小 巨行星 質量大、體積大 遠日行星 質量、體積居中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行星

  地球自身條件體積質量適中——大氣層的存在內因

  具有液態水——生命的搖籃

地理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運動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是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也是高考的重點內容。對后面知識的學習,比如有關氣候知識、地理環境分異等有著重要意義。

  2、三維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以及四季五帶的形成,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②過程與方法:學會根據光照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變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和劃分。

  二、說學生

  高一學生尚未學習立體幾何,空間思維能力較差,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但本節知識在現實中作用很大,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

  學習熱情高,教學中要多加利用和保護。

  三、說教法

  教師導學法、對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讀圖導析法、多媒體演示法。

  四、說學法

  1、自主探究

  通過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儀模型,加強對抽象知識的形象化理解。

  2、學會讀圖、繪圖、用圖

  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于地球運動的圖示之中,多且復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3、理論聯系實際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論。

  4、及時歸納總結

  適時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提高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并增強記憶。

  五、說教學過程

  聯系生活,導入新課---(作息時間的調整、俄羅斯與美國的夏時制、夏季為何有午休等)

  1、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造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掌握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是理解本節內容的關鍵。

  2、晝夜長短的分布和變化:

  (1)比較任意一點位于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時間長短,使學生掌握判斷一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即可。

  (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光照圖”,讓學生讀圖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為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將通過提問來督促。分析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后,播放全球晝夜長短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變化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動畫分析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最后歸納總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并補充晝長、夜長的計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時間的計算方法)

  (3)晝夜長短的分布、變化規律-----由于這部分知識空間性強,為利于學生掌握,要求學生在課下制作晨昏儀模型(二分日的比較簡單,只要做一個夏至日的就夠了,翻過來就是冬至日的).

  空間分布規律

  ①太陽直射北(或南)半球,則北(或南)半球晝長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晝越長,夜越短;

  ②太陽直射赤道,則全球晝夜等長。

  時間變化規律

  ①太陽直射點往北(或南)移動,則北(或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

  ②赤道上始終晝夜等長。

  極晝與極夜:

  ①太陽直射北(或南)半球,則北(或南)極附近出現極晝現象,另一極點出現極夜。

  ②從春分到夏至與從秋分到冬至,極晝極夜區的范圍逐漸擴大;

  從夏至到秋分與從冬至到春分,極晝極夜區的范圍逐漸縮小。

  講完這部分內容后布置一個探究活動,即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是否一樣長,為什么?

  3、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與變化

  (首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來幫助學生理解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結合“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布規律及隨季節的變化規律,通過公式“正午太陽高度差=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差”計算一些特殊點、特殊時刻的正午太陽高度,然后歸納總結出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空間分布規律

  任意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對程度較好的班級可以指出:在任意時刻,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四周遞減,且每111公里遞減1度。)

  時間變化規律

  當太陽直射點朝向地球上某條緯線移動時,則該緯線上的正午太陽高度漸大;反之漸小。

  推論:夏至日那天,XXXXXX(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XXXXXXXXX(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那天,XXXXXXXXXX(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XXXXXXXXX(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

  4、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由于此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自學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設計了下面幾個問題:

  (1)四季的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的劃分界限和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增大或減小3度,五帶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5、課堂練習

  ①自主探究今天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同時掌握直射點移動的量的規律。)

  ②讀某日太陽照射示意圖,填空:

  (1)指出A、B、C、D、F、H、L、N、S各點的晝夜長短關系并按晝長由長到短的順序排列;

  (2)說出極晝極夜的緯度分布范圍;【參考答案:極晝---(90-a)?N及其以北地區;極夜---(90-a)?S及其以南地區】

  (3)說出C、J兩點的太陽高度;(設計意圖:強化太陽高度與正午太陽高度的區別)

  (4)已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為a?N,計算N、G、H、I、J、K、L、F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設計意圖:力圖給學生一個一般規律,,產生整體印象而不是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正午太陽高度割裂開來)

  【參考答案:N-- a?、G--2 a?、H--23?26? a?、I--66?34? a?、J---90?、K--(90-a)?、L--66?34?- a?、F--0?】

地理說課稿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2.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培養尊重科學、不畏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難點】

  通過模擬實驗,理解火山、地震的發生原理。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教師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后的廢墟圖,設問:地震的原因是什么?進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認識六大板塊

  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并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六大板塊都有哪些?

  【學生活動】

  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教師總結】從澳六大板塊的示意圖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后,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

  2.板塊運動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

  (1)板塊示意圖中的箭頭代表什么樣的運動?

  (2)這些運動對地形的影響有哪些?

  【學生回答】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脈。

  【教師總結】從圖中我們能讀到,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拉伸使地表發生斷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脈,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馬拉雅山脈。

  3.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帶分布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分組討論并展示

  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是怎么樣的?

  板塊運動和火山地震帶的關系是怎么樣的?

  【學生活動】內部較穩定,邊界較活躍。火山地震帶位于板塊交界處。

  【教師總結】

  大家的介紹都很精彩,板塊內部比較穩定,而火山地震帶基本位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例如,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結合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介紹紅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課后請同學?地中海和紅海的發展趨勢。

  四、板書設計

地理說課稿1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我的說課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地理》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兩方面的內容: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七大洲和四大洋。內容聯系緊密,脈絡清晰,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準大大降低了難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彈性。課本中出現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較多,但大多數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經了解的。培養學生從圖中能直接讀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較,進而獨立說明,這是本節重要的教學任務。這樣既鞏固了以前所學地球和地圖的知識,又對學生今后學習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節課我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理解大陸、大洲、、半島、島嶼、海、洋、海峽等概念,并能判別。

  ②過程與方法:要求學生學會在地球上確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圖文和空間想象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激發學生熱愛人類家園——地球的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①教學重點: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這是每次考試的必考內容。

  ②教學難點: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確定。將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落實到圖上一向是學生的弱項,并且七年級的學生還未掌握確定地理位置的方法以及記憶地圖的方法,因此這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本節課是學生在學習地球和地圖的基礎知識上展開的,學生對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本節課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方位感較強,加上七年級學生好動的特點,教學過程力求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各種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讀圖分析能力,已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講授法:講授難點,如何確定事物的地理位置。通過講授,讓學生歸納總結七大洲的地理位置。

  2.讀圖分析法: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提取信息、總結規律。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基礎,通過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的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學生易于接受。

  三、說學法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方法如下

  1.動手實踐、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分析海陸分布圖,合作討論海陸分布比例、及七大洲四大洋等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意識。

  2.對比歸納法:通過學生對比幾組海陸分布圖,引導學生對比歸納海陸分布特征。通過學生讀大洲大洋分布圖,對比歸納出個大洲分布的位置。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綜合對比歸納地理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我在教學過程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景,導入本課

  創設“地球還是水球?”的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然后組織討論:那么到底它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

  設計意圖:直觀生動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發表見解,培養語言表達的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

  (二)動手觀察,探究新知

  引導學生旋轉地球儀,觀察地球衛星圖片,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后得出結論: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讓學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

  (三)觀察思考,深入自學

  學生讀圖,了解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形式。教師指導學生區分不同地理概念之間的區別。

  設計意圖:讓學生提取信息、分析資料,學會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這些地理概念雖然多,但都不需要背誦,只要了解其表現形式就可以。

  (四)師生互動、突出重點

  1、帶領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討論分別位于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大洲。

  3、按面積大小給七大洲排名。(口訣: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4、通過填圖進一步明確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和位置。設計意圖:組織學生深入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五)鞏固練習趣味填圖。

  設計意圖:中學生好勝心強,用競賽的方式,引發競爭意識,這樣能使學生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習熱情,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六)小結本課布置作業

  1、總結并記錄重點難點

  2、記錄作業內容并做作業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通過書面作業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

  五、教學反饋:

  本節課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為指導思想,在對教材處理中,創設教學情景,化抽象為具體,并提出富有啟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以化解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同時通過討論、課堂練習競賽活動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動口動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增強學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注意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

地理說課稿15

  在老師面試的時候,通常會有一個說課環節。那么,究竟應該怎么說才能讓評委滿意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教師地理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各位老師:

  上午好!我是10號考生XX。

  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我將按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程序,板書設計,課堂小結這六個環節去來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從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

  本節內容選自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與環境》第三節 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共有三個知識點:城市化與我們的生活、城市環境問題、我國城市發展趨勢。通過本節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辯證認識城市化與我們的生活,能夠正確分析歸納城市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對策,探究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正確道路。

  2.學情分析

  通過本章前兩節的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的學習,學生對城市的結構與成長有了一定的了解,這為本節內容的學習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同時本節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因此學生對此節內容的學習會體現出特別明顯的主動性。而這正是本節課內容能夠順利實現的關鍵所在,但部分學生由于生長在農村對城市環境缺少較為深刻的感性認識。這就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精心的教學設計。

  (根據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狀況,結合《指導意見》,我把本節的三維目標確定為)

  3.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城市生活的特點,熟悉城市化過程帶來的環境問題。

  (2) 過程與方法

  1.在學習“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過程中,提高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走訪、實地調查、查閱資料等形式,學會專題研究性學習的一些方法,提高社會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與動機,懂得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2.關注我國城市發展,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

  (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對象的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4.教學重點

  分析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5.教學難點

  聯系案例,分析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與我國城市發展的趨勢。

  (那么在一個課時中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 接下來我說說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二、教法分析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本節課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講述法、案例探究法、討論法、輔助多媒體課件。

  (這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采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三、學法分析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并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2)讓學生學會觀察,讓生活體驗與地理基本原理和理論相結合。

  (3)分組討論,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那么怎么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 接下去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四、教學程序

  本節共包括5部分:

  (1)創設情境,點燃學生興奮點。

  (2)教授新課,引發知識生長點。

  (3)活動探究,開啟發散性思維。

  (4)課外探索,將理論聯系實踐

  (5)總結反思與課堂練習。

  (1)創設情境(通過板書或多媒體等手段,引入教材,創設情境)

  用四幅漫畫導入,這四幅漫畫分別表示的城市擴張,城市交通擁擠,城市污染,城市住房等問題。讓學生思考幾幅漫畫都反映了城市化對哪些方面的影響?產生了哪些問題?

  創設情境目的在于,它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明確思維的方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2.教授新課

  主要是通過講練結合的方式完成對 城市化與我們的生活、 城市環境問題、 我國城市發展趨勢 三部分的學習。

  3.活動探究

  結合教材第45頁活動部分——“移植大樹之風為何屢禁不止”提出“生態城市”的內涵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諧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盡可能與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觀協調。良好的環境是城市生態系統追求的目標,是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和調整演替的保障。 進而提出我國的城市化該如何發展的問題。

  最后總結現代化城市要具備的兩個屬性,即生態化和特色化。生態化的中心是人與自然的協

  調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與文化的協調融合,自然背景和社會文化傳統千差萬別,因此城市特色應該是五彩繽紛的。

  4.課外探索

  設計問題(在最后給出一則材料,關于某市的自然條件以及幾點城市規劃建議,基于此讓學生對自己的家鄉的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

  此問題和學生平時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設計此問題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其探索創新精神,同時我們也知道,教學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學生應用意識的薄弱,以這些應用問題為背景,通過問題的解決,讓學生感覺到,地理是源于實踐,也作用于實踐的學科。

  5.總結反思及課堂練習

  在完成教授新課和活動探究后,學生對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理解,對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也有了一定的體會,因此我將和學生一起對課堂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并布置適當課堂練習,更加深入的突出“城市化”這一重點,并著重突破“城市化對我國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一難點,讓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在體現了簡潔明快的同時,讓學生看到知識形成、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強化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體驗。并且整個課堂中我還將根據教學設備的情況適當運用多媒體與投影儀等工具,使知識生動化趣味化。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城市化過程在積極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某些消極作用,如城市環境污染、交通擁擠、失業、貧民窟、侵占耕地等。因此城市化過程既對自然地理環境也對人文地理環境產生影響。學習研究這些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教材以“我國城市發展趨勢”為案例,具體展開講述今后城市發展的方向,同學們要理解掌握。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老師多多指導,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答辯完畢,請老師多多指導。(鞠躬)

【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地理說課稿11-02

初中地理說課稿07-24

初中地理說課稿07-20

地理說課稿范文11-26

人教版地理說課稿06-10

《印度》地理說課稿03-20

地理說課稿范文06-10

地理《巴西》說課稿06-12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8-12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8-12